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本3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开讲啦。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精选三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论述精辟。特别是他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高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阐述了事关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蕴含着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和执政方略,是我们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科学指南。
实现中国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重温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与辉煌,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强调:展望未来,全党同志必须牢记,要把蓝图变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就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因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锐意进取。凝聚中国力量,就必须充分发挥文化坚强思想引领、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的作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原动力。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包含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包含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包含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应有的内涵与目标追求,因为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强调“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悠久文化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与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做到“四个讲清楚”: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做到“两个巩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而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把实现共产主义确立为最高理想。当今,我们的党员和干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脚踏实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不懈努力,扎扎实实做好每一项工作。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老老实实、原原本本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要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在发展道路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依然会很大、很严峻,要实现已确定的奋斗目标必须付出持续的艰辛努力。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二
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____大以来,伴随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国际形势风云变幻,面对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面对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许多新挑战新考验,进一步凸显其重要地位和作用。能否做好这项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习近平总书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与此同时,他又根据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原理,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新形势下,要实现中国梦,既要有硬实力,也要有软实力;既要切实做好经济建设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党力量的源泉。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实现党的____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充分表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表达了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
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必须要发挥人民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认真研究不同群众的思想文化需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习近平总书记还根据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强调要实现“两个结合”:“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这是因为精神生产不同于物质生产,它不是一种被动的消极的服务与满足,而是要在服务与满足的过程中,引领风尚,教育人民,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当下,特别要坚决防止和克服一味迎合市场带来的低俗化现象。
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
创新首先是继承。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来之不易、弥足珍贵,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当今,世情、国情、党情都在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也面临思想文化不断交流交融交锋,观念日益多元多变,传播手段迅速发展的新形势。有些做法过去有效,现在未必有效;有些过去不合时宜,现在却势在必行;有些过去不可逾越,现在则需要突破。要做好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
创新要重点抓好理念创新,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打破传统思维定势,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创新要重点抓好手段创新,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创新要重点抓好基层工作创新,我们的服务对象在基层,工作主体在基层,任务落实靠基层,因此,要把创新的重心放在基层一线,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充实队伍,改善条件,提升能力和水平。在创新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了“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积极借鉴人类文明创造的有益成果,就要加强对世界形势发展变化、世界上出现的新事物新情况、各国出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的报道。而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就必须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开创发展新局面,就必须实现改革新突破。我们将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体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要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将社会形态这一完整的社会系统区分为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面,又把上层建筑区分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与社会意识形式即观念的上层建筑两部分,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精神生产也具有了意识形态和产业双重属性。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是我们面临的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早在1996年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就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一项艰巨的历史使命。”我们既要看到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所具有的共性,更要看到精神生产作为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特殊性;既要看到市场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中的共性作用,更要看到在物质生产上,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精神生产上,我们强调“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精神产品和生产流通也会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也有一个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但是,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同,精神生产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特殊属性,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
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要增强阵地意识。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决定着文化事业的性质和方向。在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无论改什么、怎么改,导向不能改,阵地不能丢。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三
党的__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课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其中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要求我们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文化自信之光烛照文化强国之路,是我们必须担负的历史使命。
不忘本来,在传承弘扬中夯实根基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保障和灵魂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坚决抵制和批判马克思主义“过时”“终结”等错误论调,针对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和学说,加大辨析和驳斥的力度,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要坚持指导思想一元主导和文化多元发展的统一,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引领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持续发展,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大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处理好批判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辩证扬弃、推陈出新,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创造创新中不断丰富和拓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最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当代社会得以发扬光大。
吸收外来,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影响力
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坚持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是激发文化生命力、提升文化创造力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对自身文化的信心,以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诉求。党的____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加频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我们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全面客观地认识外来文化,坚持洋为中用、博采众长,求同存异、辩证取舍,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同时,面对某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企图以文化手段来达成政治目的,用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来塑造和主导世界秩序,对我国推行的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这些论述,充溢着坚守自身文化的底气,并将开放与包容贯穿其中,彰显了中国这样一个文明古国、文化大国高度的文化自信。
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尽管近年来我国国际话语权有了较大程度提升,但我国的文化整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与我国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还不相称。推动文化“走出去”,增强国际影响力势在必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树立良好的国家文化形象,精选优化传播内容,提升国际交流水平,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增强国际话语权。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引我们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伟大旗帜。我们要分析和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所以成功的深层底蕴,提炼和阐释其之所以成功的文化新质,把这些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传播出去。要重点塑造和展示我国文明、开放、和谐、包容的形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不断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大力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的方方面面。
面向未来,在固本开新中不断发展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我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可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深切呼唤,是应对全球化时代各种文化挑战和考验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国际话语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最根本、最核心的就是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汇聚我们民族和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通过宣传教育、实践锤炼、体制构建等手段,进一步将其落细、落小、落实。
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当代中国人对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自信。这一自信,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来自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来自创造文化新辉煌的强大物质基础、精神积累与制度保障,来自勇于创新创造的民族禀赋。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面向未来,我们要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大势,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大胆探索,提出新思想、构建新理论、指导新实践;要着眼未来,固本开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里的自信,就包含了文化自信。只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就能够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七期心得体会2000字范文精选三篇相关文章: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学习体会5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学习心得和启发5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感悟5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五期心得感想
★ 学习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心得体会5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五期观后感心得体会3篇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四期学习心得体会3篇
★ 2020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五期观后感
★ 青年大学习第九季第六期学习心得和启发5篇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