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2025年01月10日 16:23 星期五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心得体会 > 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完整)

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完整)

来源:心得体会 时间:2023-02-25 16:2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完整),供大家参考。

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完整)

篇一: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新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作为语文教学实践者,认真学习和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握新变化,明确新要求,是我们第一步要做的重要行动。

何xx校长通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2022版与以往的变化,重点突出“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阐述学习目标、行为、评价的转变,由此引申出三大学习任务群(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何校长结合小学学段做了详细的讲解,整个讲座深入浅出,专业性和针对性较强,使我受益匪浅。而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入了解其所教学科的课程标准,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新课程理念,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以下是我对此次讲座的体会与收获:

一、改变观念

整个讲座中,何校通过对比的方式,让我清晰直观地认识到,新旧课程标准的变化。一场头脑风暴下来,最大的体会是观念需要积极转变,在旧课标实行的时间较久,教学中容易拿来主义,直接运用之前的经验,这在执行新课程标准是很“危险”的,我们要有主动改变的自我意识,不要固守旧经验,要主动去了解,只有做到明确观念,才有可能付诸正确的行动,才能够准确达成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目标。

二、深入研读

每位教师都是课标的研究者,何校通过梳理,以框架式向我们解读新课标,可见何校对新课标是深入研究的。而作为一线教师更要学习这种研读的态度,这也是实施新课标教学的前提与保障。我们不光要知道整体框架,更要研读每一个细则,学习任务群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评价?新课程标准中均给出了细致的指导,我们应认真研读,才能将新概念融入自己的认知领域。

三、积极实践

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标准,化为与学生的互动、交往,这是一线教师新课标实践的最佳途径。日常教学中的方方面面,都是落实新课标的阵地。我们在这一阵地的固守中,要让教学更精准,让每一次的教学指导更扎实,成为学生发展进步的台阶。

新课程标准对我们老师来说是机遇、是挑战更是方向。我会更加努力,构建和谐创新的新课堂。同时也感谢何xx名师工作室给我一次学习的机会。

篇二: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我发现新课标下更加关注学生核心素养,注重学生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能力。在此背景下,教师需要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重视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多思考,能够在真实情境下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是通过文本为学生提供一个更生动、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要在语文课表达“儿童味”,教师应站在儿童的视角,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童言在老师的唤醒、鼓励中真实表达。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孩子才是语文课真正的主人。

其次还应该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我们要蹲下身子看学生,要平等地跟学生交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因此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丰富语言积累,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基本技能,理解熏陶感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鼓励学生采用各种手段扩大阅读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教研论文写作能力。增强学生在一切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心参加各种课改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阅读和理解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往往花费很多精力。让学生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学会理解、鉴赏,编者提出了具体要求。首先还是“喜欢”和“乐趣”,接着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默读课文。再接着就是要能够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的意思、借助标点感受语气、借助插图阅读。第三点则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够乐于交流。第四点明确指出要尝试阅读整本书,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好书推荐并提供阅读整本书的环境、时间和支持。因此,我们开展了阅读社团活动,用多样化的方式促进学生素养的提升。

篇三: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义务教育阶段要激发学生读书兴趣,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在附录2中,《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由原来的明确提出“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改为:要求“积累整本书阅读的经验”。愚以为重点有二:一在于强调“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二在于强调“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一、“整本书阅读”经验积累

“引导学生了解阅读的多种策略,运用浏览、略读、精读等不同阅读方法;通读整本书,了解主要内容,关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重视序言、目录等在整本书阅读中的作用。设计、组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师生共读、同伴共读,朗诵会、故事会、戏剧节,建立读书共同体,交流读书心得,分享阅读经验。”

—“整本书阅读”教学提示

语文其实是渗透到各个学科中的,包括理科。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和理解。理解概念、定理和定义,阅读明白题意,才能谈解题。语文在各学科中的地位,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一样,地基稳了,才能稳固支撑起整座大厦。在“整本书阅读”中,学生积累各式各样的阅读经验,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注重培养学生读书兴趣,提高读书品位,是核心中的核心。我们谈的经验则是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西游记》精读与跳读、《昆虫记》科普作品的阅读、《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诸如此类,皆属于阅读经验的积累。

二、“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构建

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最重要的变化,是在“课程内容”中增加了长达十几页的“内容组织与呈现形式”部分,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整本书阅读”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根据阅读目的和兴趣选择合适的图书,制订阅读计划,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阅读整本书;借助多种方式分享阅读心得,交流研讨阅读中的问题,积累整本书阅读经验,养成良好阅读习惯,提高整体认知能力,丰富精神世界。”

例如,《红星照耀中国》是一部“用事实说话”的杰出作品。阅读纪实作品,最基本的要求是清楚地把握作品所写的事实,要求学生完成整本书的阅读,一定要带着任务去阅读。

首先,通过阅读序言,浏览目录,跳读正文,我们可以发现,作品是按照“探寻红色中国”的时间顺序来记录见闻的。

其次,边读边注意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不妨追问:作品写了什么人?他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做些什么?重点突出了什么内容?

重点一:共产党及红军是如何绝处求生的,其生存、发展靠的是什么?

重点二:共产党领袖人物的成长历程是怎样的?他们的信仰和他们对于中国命运的思考。

再次,把握作品中的“事实”之后,还要读明白作者想用事实说什么“话”。阅读纪实作品,要善于体会和辨别作者对于事实的立场、观点和态度。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为此,一要从事实中汲取营养,二要向作者“取经”,三要善于进行联系、比较、分析。

最后,阅读纪实作品,最终是要从中获得启迪,用来指导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胡适先生说:“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针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志之所趋,无远弗届;志之所向,无坚不入”,站在语文教学新的发展起点,过去和未来接替承续,机遇与挑战并存同行。面对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只要我们保持学习定力,增强自身教学能力,一定可以“积硅步而至千里,汇细流始成江河”。

篇四: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对语文课程标准有了新的认识,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能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社会性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在已往的教学中,有部分教师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灌”和“填”的流程,久而久之,课堂就成为了一潭死水。而《新课程标准》则强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因此我们要把学生的大脑看成是-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想方设法点燃这把火,激发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充分地活动起来。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真正体现在乐中学、趣中学、动中学、做中学,让每一堂课都充满活力。要做到这一一点,教师必须做好如下准备:

1、深专课程标准,领会课改精神。注重学生情感体验,让学生爱上这门课。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辅件。具体形象,有声有色。

3、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素养。

篇五: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这个假期,我们每一位老师都学习了2022版课程标准。我这次重读《语文课程标准》,是细细品读纸质版的。这薄薄的一本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到课程目标与内容,再到实施建议……都给了我们语文老师明确的理念指导和教学方向。研读新课标后我最直接的感受:如果说以前读课标,那时真的有“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迷茫与焦急;而这次研读新课标,但便有“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快乐与自信。

认真地品读、圈画、思考、批注……我发现在这本课标中,几乎每个部分都会提到“语文素养”这个词,甚至不止一次提到“语文素养”这个词。课程基本理论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课程目标与内容中也明确表明:目标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让我更加坚定自己以前的语文教学理念与方法。在2019年秋季,我们全面使用部编语文教材时,我就对部编语文六个年级的教材进行认真研读,最深的感悟是:部编语文教材适应时代,部编语文教材单元主题教学非常明确,因此无论是我们的教研活动,还是对青年教师做语文备课培训,我都提到,我们语文老师要理解“语文素养”的内涵,要认真研读教材,特别是每一单元的主题与单元语文要素。课标中的“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语言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所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每一项内容的出发点、落脚点。这次,新课标明明确确为我们一线语文指明了方向,点,这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以后教学中该着力前行的方向。

怎样在我们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真正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再读课标中教学建议这部分指导时,我知道了要想更好地做到这一点,我们教师就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不断提高自身文学素养和专业素养的基础上,立足课标,深入教材,研读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我们的备课,因为备课是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直接决定着课堂的教学效果。《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出台,势必会对老师们的备课,从理念更新到行为选择上,都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这一版的课程标准相较过去,进行了大幅的改动。面对一系列的新词、新概念,老师们难免感到困惑。因为大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变化,这些变化有什么学理依据,或是源于哪些理论?这样一来,一线教师要怎样才能在备课中做到把新课标和统编教材结合起来,进而把课标的理念,精神“转化”成教学的行为?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线教师认真研读,认真思考,这样才能提高我们备课的有效性。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地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悟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那么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这几个方面我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明显,高效地培养学生了的语文素养:

1、用好语文教材,走进教材,让学生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精神。

语文课程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要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直接体验作品的人文性、工具性。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对待每篇课文,把每一篇课文中与单元主题与单元训练要素相关的内容呈现给学生,还应重视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教材,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美。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的表情朗读,展现课文描写的形象,抓住课文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进行体会,落实语言文学的综合训练。

2、用好教材,重视“快乐读书吧”教学,走出教材,让学生扩展阅读,多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

从课内来说,每一节语文课留出3到5分钟给学生扩展阅读和本课文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有新的体验,语文素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课外来说,必须加强课外阅读和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有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语文环境。竞选班委;可以进行一分钟演讲;日常班会,队会,让学生主持,自主参与评论总结每一周的班级生活;每一周读书有任务,诗词积累有评比;坚持每日午后练字活动,听校园广播┅┅都会使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

3、重视写字教学,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手规范的字。写字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乃至良好的道德品质都有重要作用。因此新课标中明确规定:“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识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基础。”我们老师要一直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握笔姿势。在写字教学时,我花尽心思去教学,要求学生提笔便练字。首先让他们观察教科书中例字的特点,向学生讲授书写要点,怎样起笔、行笔、顿笔。然后练习,及时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使学生对写字的态度由平平淡淡到热情洋溢,最终爱上写字,以练字,习字为乐趣,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好方法。

这个假期,研读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我收获颇多,同时也让我深感到自己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教材,着眼学生多彩丰富的语文生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语文,积累语言,感受语文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个孩子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有文化自信;能有效与人交流;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具备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也为孩子们学习其他学科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六: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新课标的正式发布,意义深远而重大。义务教育必须与时俱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更要做到及时把握新课标的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导向下,课程思想性在增强,这会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因为我深知——语文教学要和精神力量一同增长。

新课标核心素养强调的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新的综合体现。这四个方面缺一不可。而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这些大部分都是在学校的教学体系里才能体现,因此,这次的新课标给我们指引了新的方向。

我也明白自己在进行三四年级的教学时,不应只局限于课内的识记生字和熟读文章,也要注重感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文化内涵,初步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与智慧,更要感悟革命英雄、模范人物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高尚品质,激发向英雄模范学习的意愿和行动,培养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朴素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作为语文老师更要做到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注重传统文化积累,给学生们带好头,做好表率,改善快餐化、碎片化、网络化的阅读习惯。

本次语文新课标也拓宽了我的新思路,语文学习要立足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群”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景、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我所理解,就是要做到追求课程内容,学生生活和语文实践之间的融会贯通。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有多大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要不断进取,语文和精神力量一同增长!

篇七: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作为一名一线的普通教师,经过努力,渐渐地对新课标从陌生走向了熟悉,从战战兢兢走向了从容应对。对我来说,新课改是一场对话,一座平台,更是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平等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加入儿童生活中,便发现小孩有力量,不但有力量,并且有创造力。”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主角,转变教学行为。教师不是绝对的权威,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是学生的合作者。教师首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同时才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所以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和了解他们的喜怒好恶,解决他们想努力解决的问题。为学生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

二、共同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

“参与”是课堂教学的灵魂,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所以,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就要从课堂教学改革入手,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主体精神得到发挥、主体人格不断完善、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用心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用心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全面参与、全程参与,兴趣盎然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阅读课中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鲜明的图画,具体逼真的实物,引人深思的提问,都能比较有效地激活学生思维,提起学生兴趣。习作教学中教师情真意切的下水文,组织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会使学生觉得习作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表现生活的手段,是交流的需要。

三、探究发展是课堂教学的精髓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用心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务必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一样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的精神。”我认为,应抓住“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语文中探究学习,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获取知识、方法、情感体验的过程。探究的能够是文章的思想、资料,也能够是词句之美、景色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也能够是学生感悟学习过程,领悟的过程。“探究”更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然后获取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探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由单纯地理解教师传授知识为探究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带给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构成用心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潜力,发展学生个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对孩子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我们的教师细心、耐心地教导、引领。但我相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教学手段的不断更新,会出现了更多让人们感到高兴的事情。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才会真正地发出金子一般的光彩,语文教学才会真正的姓“语”。

篇八: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4月21日,重磅消息来袭,新课标正式发布,这是双减后的第一个课标,意义重大,能够帮助我们指明方向。因此,新课标发布后,我认真观看了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讲座,同时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这本书,从中了解到,新课标主要涉及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我利用暑假时间反复认真地阅读了《小学语文新课标》以后,感觉受益匪浅,收获颇丰,同时也加深了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体会,使自己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

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自主学习。

二、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

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要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让学生成为支配课余时间的主人。教学中要强调“精讲”,使学生能在课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有悖于常理的意见,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是,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其次,生活即课堂。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能力,也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实践,反复历练,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累积起来,才会形成一个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口语交际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四、突出小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的体验性,激发学习兴趣

体验是伴随着积极的心理活动,寻求未知的实践过程,是获取直接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唤起创造潜能的基本途径。语文教学的体验性是指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拓展学生自由学习、思考、体验的时空,崇尚个性化的理解,注重体现学生认知、思维等心理的活动过程。

体验性学习应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语文教材的内容十分丰富,英雄人物故事,山川秀丽风光,自然科学常识,童话寓言故事等,不仅有生动故事的感染,优美语言的欣赏,而且有人文品质的熏陶。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设计全程体验的程序,让学生在体验感知、体验思维、体验积累、体验情感、体验合作、体验创新、体验挑战、体验成功的过程中,促进知识的感知和内化,陶冶情感,开启智慧,积累良好的现状。学生学习的真谛在于“自悟”。语文教学的体验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内趋力,增强学生的态度、意识和观念,发展其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人格力量和价值取向等良好个性,在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关注。

篇九: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2022年4月21日,对我们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部发布会发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通过学习,我感到豁然开朗。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学到了不少新的教学理念。《新课标》主要是对教师如何教教材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新课程标准在以往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在课程学习中“人”的作用,尤其是学生的作用,还注重教学法的指导。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认真地研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明白新课程“新”在什么地方,怎样才能体现“新”字。

“2022版课标”相较于“2011版课标”在许多方面都提出来新的要求,增加了新的要点,在此,我只想就整本书阅读浅谈自己的感受。

在新课标颁布之前,就有专家一直在强调“语文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阅读又是语文的基础”。“2022版课标”相较于“2011版课标”创新地指出教材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且要系统规整和整体安排,教材选文要体现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要把整本书阅读作为教材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可见,2022版新课标特别重视整本阅读,而且关于整本书阅读也有一定的指导和变化,比如:一二年级的与大人一起读、快乐读书吧的书目,没有图画书。新课标要求,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读哪些图画书,这又是新的内容了;《爱的教育》,原来是六年级上学期快乐读书吧的内容,现在是第二学段的整本书阅读任务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四年级第二学期的内容,现在变成了第三学段;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哲人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相对降低了一些难度。五年级下册的《西游记》阅读,课程标准说得非常清楚,这是第四学段的,而《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小学乃至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并没有要求学生阅读,相信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的“我国四大名著”的阅读,看来也要有所改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学生的课余时间明显增多,我们学校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孩子们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阅读方面十分重视,不论是高年级的共读一本书,还是低年级的特色阅读记录,每个年级都能根据学生不同特点,不同层次引导学生读书,并将阅读收获及时记录下来。我想经过小学几年的积累和沉淀,无形中一定会让孩子们有质的蜕变的。

篇十: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通过聆听吴教授的解读,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大语文时代真的来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第一时间了解新课标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放矢。

在此次培训中,我重点关注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这是新课标首次提出了“学习任务群”这个概念。“学习任务群”分成了三个层面,分别是:

1、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任务是“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

2、发展型学习任务群,3个任务分别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3、拓展型学习任务群,2个任务分别是“整本书阅读”和“跨学科学习”。

六个不同的学习群都有其具体的任务,也就指明了语文学习是有情境性、实践性和参与性的。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丰富语文基础积累,提升语言运用能力,发展语言思维,提高审美创造能力。同时也强调综合性学习、跨学科学习、思辨阅读与表达,对孩子的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新课标下的语文学习,意味着我们要紧抓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扎实语文基础,要博览群书,要积累好词好句,要表达自己的观点,还要具有思辨能力。

得语文者得天下!新课标已给出了语文学习的方向,我们应该在以后教育教学中以新课标为导向,多啃读教材,多实践探索,创造出语文学习的新路子,在语文学习的路上助学生一臂之力!

篇十一: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学业质量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被首次提出。“学业质量标准对于教师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学生学到什么程度、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就达到了相应的要求,作出了全面系统的规定。这样有效地避免在实际教学中学得过多、学得过难的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对于下一步有效减轻学生学业负担提供了指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学业质量的内涵是: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课程阶段性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反映核心素养要求。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语文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依据义务教育四个学段,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整合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读其内涵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思考和研究内涵中提到的一些关键词。比如“学业成就”是指个人在学业方面的表现,有低成就与高成就之别。低成就指的是学生的学科成就低于预期的标准,例如高智力的学生,学科成就在中下程度,与预期的成就有差距。校园中经常提到的高智力低成就就是典型例子。高成就是指学生的学科成就高于预期的标准,例如中等智力的学生,学科成就达到中上程度,高于预期。这类学生则属于高成就者。“核心素养”我们可以知道是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神美创造。“维度”这个词语我查阅了,不过查到的大多指的是物理、数学、哲学方面的意思,对于“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这句话的理解,还有待更深入的思考。从“按照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这句话中,在这里也给我们指明了一些方向去设计——“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学业成就离不开“运用情境”,那么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生活、文学体验、跨学科学习”三类语言文字运用情境是去做学业质量。有的类别还要把“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整合进去,这似乎又是一个很大很艰巨的任务。那么我们回过头想一想,我们以前做的作业是否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呢?在看“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怎么去描述呢?“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以什么形式体验出来呢?

内涵的最后一句话指出“四个学段的语文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之间相互衔接,体现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进阶,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在这句话中,“相互衔接”“进阶”“评价提供基本依据”等关键词句中,这就引导我们要去通读四个学段的学业质量描述。在学业质量描述中,我们应该会有更多的收获。

短短的一段话,可以解读和思考的内容有很多。这一本新课程标准可以解读和思考的内容有更多。多思考、多学习,相信在新课标的学习和帮助下,语文会越来越好。

篇十二: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怎样理解“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

我的一点想法是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是什么?怎样加强课程内容的整合?

语文课程的内容时代性怎样突出呢?课标中是这样解释——充分吸收语言、文学研究新成果,关注数字时代语言生活的新发展,体现学习资源的新变化。在这里我想的是,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课程中突出一些现在流行的内容,如果说我们还是在唱老调子,那么就很难吸引学生。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极为发达的社会,社会信息的流通也更加快速,每一个人都在很快的接受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所以如果说我们的课堂内容和当今的文化没有一点点联系,我们的课堂又应该怎样吸引学生呢?

我们的教学中必须引进当今的一些文化元素。比如说在课前听一些当今流行的网络音乐。《孤勇者》就是很好的音乐。我们也可以自己制作一些小视频进行播放。小视频是当今文化信息流通最便捷的方式,快手和抖音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交流平台。所以自己制作一些小视频,尤其是带上小视频中的一些最被大众所喜欢的元素,一下子就可以拉近师生距离。

我们播放音乐也好,制作视频也好,并不是没有原则的,而是需要在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上进行把握,只是表现形式上有所变化。

现在的孩子也很喜欢动漫,如果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形式加以修订引入课堂,也是对孩子们的帮助。这种帮助不仅仅是提升孩子们的注意力,还可以启发学生全面地认识动漫作品。孩子们喜欢《斗罗大陆》,而老师们一直在帮助孩子们“戒掉”。我们可以分析一下。

一种文学存在,就一定有它的理由。以《斗罗大陆》为主的网络文学作品存在在当下一定有它们的理由,并且这一种文学作品并不是像火星文一样一年两年就会很快消失,而是已经存在了十几年的文学现象,所以我们的孩子们有理由去辨别和认识是这一文学现象。现在这些文学作品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我们应该让孩子们学会辨别,并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或者是自己能够辩证的文学作品。

对于网络文学和手机我一直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大禹治水,疏导。

我想时代性也不一定就是指这个时代的时代性,应该是每一个时代的时代性作品。我们学习戏剧和文学一定避不开八大样板戏,这八个样板戏是非常完美的。所以每一个时代的时代性文学作品一定是每一个时代最独特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学习。但是绝对不能学习虚假的文学作品。比方说“某某救母”。

我们这个时代最具与代表性的作品是什么?我想无疑就是当今的。所以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一定是重中之重。我们的教材一定要强调内容的典范性。比方说,《山海情》就是非常好的脱贫攻坚文学作品,我认为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应该入选到我们的教材中,因为现代有很多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脱贫攻坚,也不明白什么是全面小康,更不明白什么是“两步走战略”,也不知道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在我们的课本中渗透,不仅要让中华民族的伟大战役记录史册,而且还应该让孩子们知道并流传。我们的教材在选文中也是精选文质兼美的作品。对于一些有歧义的文学作品不应该选择,对一些影响价值观念的文学应该尽快删除。所以,我们的选择内容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思想情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价值取向,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知识源于生活,我们的知识只有在生活中被应用,我们的知识才会具有无比强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的知识应该在我们的课堂上还原到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情景教学之一。语文可以还原,比方一个词语的含义,我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国大胜阿联酋”“中国大败阿联酋”不同的语言文字在不同的环境中就有不同的含义,这是国外文学所没有的。数学也可以。我们可以将我们的数学思维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应用题本身就是一个推理问题,所以生活中的推理是不是可以好好地用一下呢?

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单独存在的,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融合。有很多老师反映学科知识过于难,很难让孩子们理解,其实我们可以将我们的学科知识相互融合,还原知识的本来面目,就可以促进知识的学习。

篇十三: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2022年新课标培训使我对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数学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不断提高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养,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所以,作为数学教师我们在关注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当关注这些知识技能中所蕴含的核心素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以及可以培养的核心素养。只有这样,数学知识学习的质量才能提升,数学内容的本质特征和真正价值才能体现。

篇十四: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我们大家都知道,课程标准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第一依据、第一推动力。我国二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性进展都是源于课程标准的研制和修订。

课程改革是长期的。学生学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应该是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所有这些得有一个标准,这就是课程标准。改革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改良、优化的过程,绝不是推倒重来的革命。

现行的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是依据义教旧课标编写的。也就是说正在使用的统编教材的体系同步于义教旧课标。那么义教新课标颁布后教师的教科研、课堂教学何去何从就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守正创新,是课程改的原则。新课标到底“守”住了什么,他的创新点在哪里,如何运用义教新课标引领学科教育科研,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通过这几天对义教新课标的深入学习,有以下几点感悟。

一、把握义教新课标理念的精髓

(一)从“课程性质”看

旧课标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义教新课标是“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从义教新旧课标对“课程性质”的定性看,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但是“致力于”的表述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旧课标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新课标是“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非是”1+1”式的简单相加和机械组合,二者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这一点看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是实际教学中问题的确不少。

(二)从课程理念看

2022版课标的五大课程理念

1、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本条理念指出课程通过什么而实现终极目标。

2、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本条理念指出课程内容的主要呈现形式:学习任务群

3、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本条理念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提出原则性要求。

4、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本条理念指出课程实施中学习方式变革的意义。

5、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本条理念主要是明确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考察、反应的内容。2022版“课程理念”的出发点及归宿点。

(三)从课程目标看

语文课程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2022版“语文课程”目标确立的总体原则)“围绕核心素养”,说明目标的确立是以核心素养为核心的。到这里关于2022年版义教语文课程标准理念精髓的讨论,可以说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结论,新课标的理念精髓从旧课标的“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发展到了“核心素养”,或者说是“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对于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来说,“核心素养”纲举目张。

二、明确义教新课标的语文核心素养

2022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比对于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最为突出的特点是明确提出语文核心素养。语言文字运用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同时可视为核心素养形成的发动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要致力于“揣摩”和“实践”

三、阐明了“学业质量”与核心素养的关系

关于学业质量内涵:首先指出“学业质量”是什么,其标准是以什么为主要维度,整合四大教学板块,描述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关键表现,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体现学段结束时学生核心素养应达到的水平”、“为核心素养评价提供基本依据”。

四、“课程实施”与核心素养的落实

(一)义教新课标提出的教学建议分为四条:

1、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

2、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规划学习内容。

3、创设真实而富有意义的学习情景,凸显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4、关注互联网时代语文生活的变化,探索语文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审视这四条建议,发现其内容与五条课程理念为相互呼应的关系。

(二)关于评价建议。语文课程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终结性评价包括学业水平考试和过程性评价的综合结果。过程性评价:(1)过程性评价原则(2)课堂教学评价建议(3)作业评价建议(4)阶段性评价建议。

五、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要应吸取经验教训

1、关于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三维目标的理解错位。

2、关于对课程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领会的艰难。

3、对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语文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特别是“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领会理解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结束语:

义教新课标对义教旧课标而言绝不仅仅是一次大的文本的修订,而是对课程改革10年来的经验教训的总结;义教新课标可以说是教育科研群体与广大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探究的阶段性成果的结晶。大道至简,课程改革绝不是加压于教师、学生、家长。所以我们不要被一些新名词所左右,踏踏实实地遵循新课标精神,尊重教学实际,用好统编教材,以达到提升自己惠及学生的目的。

篇十五:语文学科学习新课标心得

2022年5月13日,我参加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

我反复观看学习了核心专家吴欣歆对《新课标》的解读和温儒敏教授的讲解视频,受益匪浅,我进一步认识到了新课改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这与我们平时所遵循的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听,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掌握不同,而新课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素质教育的空间。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努力打破传统封闭、单向、机械的教学模式,主要将采取了以下几点做法:

一、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二、注重学生的阅读背诵。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读背无疑是积累语文素养的好方法。现代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记忆力是一切智力的基础。朱熹曾经说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是多种分析器官同时参加活动的协同作用。心理学家早有实验结论:多种分析器官协同作用的效果最好。因此读背是自悟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真正体会课文的意味、情趣和文气。

三、语文生活化,将语文教学由课内拓展到课外。首先,要更新理念,树立正确的语文教育观。不能让语文学习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课堂上。好像语文课堂就是一个固定的圈,不能有一点外延和伸展,要把语文教学从课本知识引伸到生活中去,比如学到那些爱国的名人事迹,就引导学生说是不是只有那些舍身取义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是不是只有为民族解放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人才能称之为英雄。引导学生把眼光从课本中转移到生活中,让孩子们从身边的人物身上去寻找优秀的品质,这会让学生感觉更真实!所以,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界线,树立大语文观,生活处处有语文,把语文的课堂延伸到学生五彩斑斓的生活之中,关注自然,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在新的课程、新的学习方式、新的教学氛围下,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开辟出一片语文学习生活的新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我将和学生共同成长,不断进步!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投稿、撤稿、投诉:邮箱:cptoo@163.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