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事迹材料 > 红色革命事迹10篇【完整版】

红色革命事迹10篇【完整版】

来源:事迹材料 时间:2024-07-13 15:19:01

红色革命事迹近代土地革命时期,于都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独树一帜,尤其是党在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红色革命事迹10篇,供大家参考。

红色革命事迹10篇

红色革命事迹篇1

近代土地革命时期,于都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独树一帜,尤其是党在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1月21日—12月23日,县志办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大学习、大调研、大攻坚活动”精神,对表对标,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深入我县图书馆、党史办、县城邱氏祠堂(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旧址)、利村乡下垅村(中共于都县委旧址)、段屋乡围上村(红一军团团部旧址驻地)等地,开展调研活动,查阅了相关书籍,并进行实地走访,收获了一些成果。

(一)我县古代地方志记载的廉政文化现状。以方志记载廉政文化,是一门永恒的课题。在《雩都县志(清同治版)》中,全面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许多有廉政事迹的于都藉官吏。比如郭端、严銶、李涞、袁庆祥、宋昌恂、宋昌芹、管登等人。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于都本地记录这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少了。

(二)我县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土地革命时期,于都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早在1926年11月,就成立了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从1926年11月至1934年10月,于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赣南“三个第一”广为人知。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陈毅在报告中称于都是“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

(三)新中国以来我县县志地情等书籍记载于都红色廉政情况。《中国共产党江西省于都县党史》第一卷(1926-1949),第八章,第95页—104页,记载了“于都事件”,以及党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廉政建设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记录,比如于都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县赤卫大队党代表张文焕铁面无私处理自己三哥贪污十来块银洋的事情,等等。

在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方面,于都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于都出版的一些红色廉政书籍数量上还远远不够。

(2)缺乏一批质量上乘、彰显本土特色的系列红色廉政志书。

(3)由于人、财、物等原因,宣传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的各类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尚不多。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近百年,百年光阴弹指即逝,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却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腐败斗争,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带领中华民族迈向了全新的时代。在新时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如何筑牢党员干部防腐拒变、廉政奉公的思想根基,永葆红色不褪色?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从土地革命时期于都的反腐败斗争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做好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教化、育人的文章。通过红色基因的教化育人,将重心转移到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上,使广大群众传承与弘扬红色廉政文化,从内心向上向善。

作为地方志部门,结合实际,就是要不断发掘、记录、整理、出版发行各种本土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料。要打造红色廉政文化精品,就要打造一批质量上乘、彰显本土特色的系列红色志书。同时,打造我县红色廉政文化品牌,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红色廉政基因在更广泛地根植在人民群众心中,更好地发挥于都红色廉政文化品牌宣传效应。

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积极发挥德治的先导作用,不断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将传统文化始终融入基层组织中。首先,要传承弘扬传统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做好记载记录、编史修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功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于都县素有编史修志传统,自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癸酉年)至民国时期,先后组织过15次编修县志,其中南宋2次、明代5次、清代7次、民国1次,共有14次成书。于都县志办自1984年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志书、年鉴的编纂工作。虽然单位小、人员少,但扮演着“史官”的重要角色。

其次,要传承弘扬传统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通过抓好传统村庄、古村落的整治和打造,恢复古道、古井、古祠堂等一些古建筑,做好“修旧如旧”,完善基础设施,体现古韵厚重的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做好一些古村落、传统村庄的村志、乡志的编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廉政基因。

三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现在是新时代新时期,网络媒体信息发达,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在宣传方式与开展活动的手段上还要更加“接地气”,接近群众,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影像”的方式大力开展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留下许多关于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的印象记录,这既是传承也是弘扬。比如开展“抖音说红色廉政故事”“‘红色廉政印象’摄影大赛”等等。这可以更加有效地拓展新渠道,也更容易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工作,譬如,开展红色山歌、红色歌谣的收集整理、廉政故事演讲比赛;又如组织本地“网红”分享红色廉政经典等等,将红色文化渗透进每一名于都人的心间,有效传承红色廉政精神,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四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国最先进的政党,不仅是因为她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绝大多数的党员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任何时候发展党员都不能随意,马虎了事,必须严把“入口关”,坚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土地革命时期,于都党组织自建立起就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坚持标准发展党员。据史料记载,当时新分子入党的基本条件有五条: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没有发洋财的观念;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不吃鸦片,不赌博。新党员入党时必须严格履行入党手续等。这些条件从思想上、身体上等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反腐败斗争事件之后,于都的党组织发展党员更是从严要求。那时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有了严把“入口关”的正确理念。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党,治大党如烹小鲜,必须严把“入口关”,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不变质,不让“东郭先生”有机可趁。严把“入口关”就是要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真正地考察、审核、检验一个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符不符合党员的标准。如果不符合,宁缺勿滥,坚决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

五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人腐败堕落,先是从思想上滑坡堕落的。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于都事件”,就是因为领导干部思想放松腐化,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从而导致行动上腐败堕落。这就给全体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新时期新形势,就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党章党规,提高思想觉悟,努力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标准看齐。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扎扎实实地提高个人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中国共产党才会永葆生机、兴旺发达。

六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任何个人入了党以后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组织之上,作为一名党员还必须严格服从组织安排,时刻加强作风建设。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处理于都、胜利两县领导干部腐败事件之后,便着重加强了作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整顿作风与教育工作。比如,党组织进行了“支部改造运动”,即组织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对支部工作进行总结检查,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洗刷不称职的党员、干部。从而有效加强了作风建设。新时代,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腐败和歪风邪气彻底根除不易。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优良的传统必须要大力传承与弘扬。作为执政党,打铁还须自身硬,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学风、工作、纪律、生活等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七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必须“刮骨疗毒”下足“猛药治病”。从“于都事件”中,可以发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处理贪污腐败,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那时期,党对于犯有错误的党员干部个人会给予指责警告、撤销党内工作、留党察看一定时间和开除党籍等处分。党组织执行纪律十分严肃认真,并且坚持把纪律教育贯穿于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对违纪案件的处理严格按程序办理。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拍。新时期,腐败堕落的土壤依然湿润,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各种诱惑,从人人可敬的领导干部变成了人人可恨的阶下囚。对于这一部分违法乱纪的人,必须实事求是,采用铁腕手段,从重从严从快处理。这才能够起到刮骨疗毒、猛药治病的效果,才能够有效地震慑人心,刹住违法犯罪的风气。

八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必须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于都事件”之后,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专门撰写了《于都事件的教训》,发表在《红色中华》上。《红色中华》以大篇幅披露“于都事件”,这为苏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深刻的警示材料。中共于都县委也以此为反面教材,在全县党员中开展了遵纪守法、廉政奉公教育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新时期,更要将反腐斗争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为典型反面教材,经常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让所有的领导干部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底线和规矩是什么,触碰了底线,破坏了规矩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

毋庸置疑,传承红色基因、彰显红色廉政文化,对加强党的建设乃至推动于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新时代,于都只要干字当头,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用心作为、大力作为,在破解反腐败难题、完善廉政体系方面,深入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必将成为廉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红色革命事迹篇2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兵张嘎》的红色经典读物。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一位名叫张嘎的少年英雄的感人故事。张嘎和他的奶奶住在白洋淀边的一个名叫“鬼不灵”的村子里。张嘎和奶奶的家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奶奶又很热爱八路军,常常帮助八路军做事。他们经常掩护八路军干部转移,也常有八路军的伤员躲在他们家里养伤,时间长了,张嘎也喜欢上了八路军,常常和奶奶一起照顾八路军。他渴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把枪,也想早日能当上八路军战士。

有一天,一位在他们家养伤的名叫钟亮的八路军做了一把木头手枪,并且说要送给一位抗日小英雄。这下嘎子要当八路军的决心就更强烈了。后来张奶奶被一个叫肥田的日本鬼子杀害了,钟叔叔也被鬼子抓走了,他怀着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抱着为奶奶和钟叔报仇的决心,通过种种考验,加入了八路军。张嘎参了军后,用他的机智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并通过“挑帘战”缴了一只伪军手枪。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是:区队长安排张嘎去引敌人到埋伏区。张嘎化装成村民,带着鸡蛋去哄骗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引入了埋伏区,自己还顺利的脱了身。随着“轰”的一声雷响,敌人的部队被炸,大个李拿着机枪掩护战友们前进,在20分钟内就把日本鬼子给打败了。

《小兵张嘎》的故事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这个故事还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从嘎子身上我还看到了勇敢机智和坚强,我要向嘎子那样,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红色革命事迹篇3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日你们生长在红旗下,异常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可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所以,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天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长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的征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日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的党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仅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天,凌晨,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于午时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终,当天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回到。今日我们站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事训练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解放初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终回乡的也仅有12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那么,“红军窑”算是甚为奇妙了,这个位于官岭村庄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陈窑了,四周自然铸成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来回须绳子攀沿,人入景中,影随步移,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首长也到过那里,召集革命先辈们开过会,讨论过闽东革命发展情景。在那里你能够看到这个古镇更为悠远的历史了。

官岭,今日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真的,好像在那里疲惫的灵魂才最终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日,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尽管今日这个村子,确实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废的古屋长满青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刺眼,许是一个巧合,许是一个错位,这以往出过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县委书记中我们官岭就占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废,这无疑是一个不合谐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业在现代礼貌环境中,突然被人叹为观止,生出许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祸、是喜、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这个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而怅然,灰飞烟灭,总之过去的都过去了,历史却留下了一份难以估价的遗产,这决不是让今人因遗产而困囿自我。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乌瓦的老屋里,村子里除鸡犬之声外,也很难听到随着时代随着节拍各领风骚的流行歌曲,难道那里墨守成规吗?。。。。。。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日他们都已不在人世间了,可今日我们站在那里,就是意味着要继承他们遗志,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吧!

红色革命事迹篇4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无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宝贵生命,

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苏醒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发明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子夜袭,被老钟叔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实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共产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便想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定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强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定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永远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仅有祖国富了,人民才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仅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祖国才能安稳。我们要学习这些烈士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梦想,回报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

红色革命事迹篇5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小兵张嘎》的红色经典读物。这本书主要讲了在抗战时期的冀中平原一位名叫张嘎的少年英雄的感人故事。张嘎和他的奶奶住在白洋淀边的一个名叫“鬼不灵”的村子里。张嘎和奶奶的家住的地方比较偏僻,奶奶又很热爱八路军,常常帮助八路军做事。他们经常掩护八路军干部转移,也常有八路军的伤员躲在他们家里养伤,时间长了,张嘎也喜欢上了八路军,常常和奶奶一起照顾八路军。他渴望自己也能拥有一把枪,也想早日能当上八路军战士。

有一天,一位在他们家养伤的名叫钟亮的八路军做了一把木头手枪,并且说要送给一位抗日小英雄。这下嘎子要当八路军的决心就更强烈了。后来张奶奶被一个叫肥田的日本鬼子杀害了,钟叔叔也被鬼子抓走了,他怀着对日本鬼子的仇恨,抱着为奶奶和钟叔报仇的决心,通过种种考验,加入了八路军。张嘎参了军后,用他的机智勇敢在一次又一次的战斗中获得了胜利!并通过“挑帘战”缴了一只伪军手枪。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战斗是:区队长安排张嘎去引敌人到埋伏区。张嘎化装成村民,带着鸡蛋去哄骗日本鬼子,把日本鬼子引入了埋伏区,自己还顺利的脱了身。随着“轰”的一声雷响,敌人的部队被炸,大个李拿着机枪掩护战友们前进,在20分钟内就把日本鬼子给打败了。

《小兵张嘎》的故事告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的, 我们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

这个故事还使我认识到我们应该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努力学习,振兴中华。从嘎子身上我还看到了勇敢机智和坚强,我要向嘎子那样,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红色革命事迹篇6

白阳珍,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人,1872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梁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任。那时,他已61岁。

在南梁根据地开创前,白阳珍一家酷受地主老财和团丁土匪的剥削和欺凌,靠开点零星荒地和租种地主部分薄田度日,稍遇年馑,全家老小便只得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尽管如此,他还时常接济比自己更穷的邻居和乡朋。1928年,陇东大旱,村民饥饿难耐,白阳珍积极鼓动村民们同地主豪绅斗争,说:“饥荒年,人命关天,饿死的人都是胆小的,他们(指地主豪绅)为富不仁,就应硬来!”在那场闹饥荒的斗争中,白阳珍勇于反抗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得到充分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以后,大家每有拿不准的事,都来找他商量。

后来,刘志丹在南梁组建起一支革命武装,吓得地主和反动民团惶惶不可终日,广作欺骗宣传,称这支革命武装为“土匪”,村民们也个个胆战心惊。白阳珍不偏听偏信,处处留心打探情况,并把探听到的情况告诉给村里人。开始人们还半信半疑,后来游击队在南梁乡荔园堡一带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严明纪律,使群众进一步受到了实际教育,都说他“人老见识广,说话都是有准儿”。从此,群众见了游击队不但不躲避,还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游击队”。

1933年10月下旬,张策、习仲勋等受陕甘边党的指示,来到南梁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准备工作,经常在白阳珍的家里落脚。在张策等人的指导下白阳珍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协助张策在荔园堡附近组织和发动群众。他不顾年老体迈,走遍荔园堡川的庄头院落,挨门挨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策,联络农民积极分子。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金岔沟农民联合会,白阳珍被推选为主任。当时缺乏革命骨干,他还让儿子白天章参加革命,并时常叮嘱儿子:‘“要把革命的事干好哩,就是掉脑袋,也应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当时,农民赤卫军没有武器,他就发动群众搜集废旧铁器,同乡邻赶制红缨枪和大马刀,发给赤卫队。白阳珍一心为革命的行为,曾受到当时陕甘边区负责人的的多次表扬。

南梁一带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震慑了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1934年春,国民党地方军阀仇子康部和庆阳谭世麟民团千余人向南梁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主力红军转移外线作战。4月28日,敌人进占荔园堡,大肆烧杀抢掠,搜捕革命干部和红军家属。那天下午,一部分敌人径直向金岔沟扑来。这时白阳珍正在后沟组织群众转移、坚壁物资,闻讯后,迅速布置群众转移,自己留下收拾现场。不一会儿,只见前沟尘土飞扬,敌人的马队涌了进来。白阳珍看到群众刚躲过敌人的视线,还没走远,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故意跑出村子,向沟台对面的一条小河沟跑去,敌人果然发现了他,一窝蜂向他扑去。白阳珍被捕了,群众脱险了。

敌人把白阳珍捆绑起来,关押在阎洼子村的一孔窑洞里。当他们得悉被抓的就是白阳珍后,如获至宝,先后用压杠子等酷刑逼讯他,企图从他口中掏出急需的情报。白阳珍年老体弱,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强忍剧痛,英勇不屈,拒不回答敌人的任何审问。无奈之下,谭匪在1934年5月4日佛晓逃窜前,用铡刀将白阳珍杀害,那年他62岁。

白阳珍牺牲了,他在党的指引下,晚年以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投身于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为革命做了许多重要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黄昏颂”……今天,这位英雄的名字镌刻在高耸的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上,也深深铭刻在每个华池儿女的心里。

红色革命事迹篇7

旧中国,一头巨狮,一头沉睡的巨狮,为唤醒她,无数中华英雄豪杰为之付出宝贵生命,

泼洒鲜红烈血。

岁月在她身上无情划过一道道疤痕,可因为中华儿女,她苏醒了。点困难又何惧这点伤疤又何畏她的吼声震天地,中国,站起来了!

嘎子,一位中国少年,在被日本人抓住之后,誓死不低头,不向敌人透漏关于半点机密。应对威逼利诱,毫不动容,最终机智逃脱。他用生命作抵押,谱写倔强青春。

老钟叔,团结村民,齐心抗日,发明地道战,名动一时。一次,鬼子夜袭,被老钟叔发现,他毫不犹豫地走到村头,敲响警钟,却暴露自我,不幸牺牲。他用性命,谱写绚丽人生,充实人生。

最令我感动的是那倔强的刘胡兰。刘胡兰是一名共产党员,因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日本人急切想明白其他共产党员的下落,便想从她嘴里套出些消息。刘胡兰始终我行我素,大义凛然。应对鬼子一次次的询问,刘胡兰始终说不明白。鬼子急了,老虎凳,辣椒水,点击,鞭子抽,可始终撬不开刘胡兰的嘴,撬不开刘胡兰那颗坚定地心。他们见硬的不行就来软的,金钱,权利……可她始终冰清如水,不为所动。

无奈,鬼子只好当众把她杀害,试图引诱出其他共产党。当将她要被害时的时候,刘胡兰面无惧色,从容劝慰父老乡亲们。

刘胡兰是多么伟大啊!为了亲人,为了战友,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我,换来他们的安定。

刘胡兰是多么坚强啊!为了心中永恒的诺言,她始终守口如瓶,严于律己,不屈于,不屈于富贵。

刘胡兰是多么镇定啊!应对自我的死亡,她非但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劝慰别人,使他们的心安定下来。

新中国来了,可刘胡兰却永远的去了。旧中国正是由于这些革命烈士才会步进富强,才会迈入辉煌,踏入期望。

仅有祖国富了,人民才会过上安稳的生活。仅有我们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祖国才能安稳。我们要学习这些烈士甘于奉献的无私精神,以自我的实际行动实现人生梦想,回报给我们亲爱的祖国母亲!

红色革命事迹篇8

白阳珍,华池县南梁乡荔园堡村人,1872年出生,1933年参加革命,同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南梁第一个农民联合会——金岔沟农民联合会主任。那时,他已61岁。

在南梁根据地开创前,白阳珍一家酷受地主老财和团丁土匪的剥削和欺凌,靠开点零星荒地和租种地主部分薄田度日,稍遇年馑,全家老小便只得靠采集野果、野菜充饥,尽管如此,他还时常接济比自己更穷的邻居和乡朋。1928年,陇东大旱,村民饥饿难耐,白阳珍积极鼓动村民们同地主豪绅斗争,说:“饥荒年,人命关天,饿死的人都是胆小的,他们(指地主豪绅)为富不仁,就应硬来!”在那场闹饥荒的斗争中,白阳珍勇于反抗和富于同情心的性格得到充分表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以后,大家每有拿不准的事,都来找他商量。

后来,刘志丹在南梁组建起一支革命武装,吓得地主和反动民团惶惶不可终日,广作欺骗宣传,称这支革命武装为“土匪”,村民们也个个胆战心惊。白阳珍不偏听偏信,处处留心打探情况,并把探听到的情况告诉给村里人。开始人们还半信半疑,后来游击队在南梁乡荔园堡一带活动,他们所表现出的严明纪律,使群众进一步受到了实际教育,都说他“人老见识广,说话都是有准儿”。从此,群众见了游击队不但不躲避,还亲切地称呼为“咱们的游击队”。

1933年10月下旬,张策、习仲勋等受陕甘边党的指示,来到南梁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的准备工作,经常在白阳珍的家里落脚。在张策等人的指导下白阳珍走上了革命道路,积极协助张策在荔园堡附近组织和发动群众。他不顾年老体迈,走遍荔园堡川的庄头院落,挨门挨户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和共产党的政策,联络农民积极分子。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成立了南梁地区第一个贫苦农民自己的组织——金岔沟农民联合会,白阳珍被推选为主任。当时缺乏革命骨干,他还让儿子白天章参加革命,并时常叮嘱儿子:‘“要把革命的事干好哩,就是掉脑袋,也应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当时,农民赤卫军没有武器,他就发动群众搜集废旧铁器,同乡邻赶制红缨枪和大马刀,发给赤卫队。白阳珍一心为革命的行为,曾受到当时陕甘边区负责人的的多次表扬。

南梁一带革命形势的蓬勃发展,震慑了国民党军阀和地方反动武装。1934年春,国民党地方军阀仇子康部和庆阳谭世麟民团千余人向南梁发动大规模“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围剿”,主力红军转移外线作战。4月28日,敌人进占荔园堡,大肆烧杀抢掠,搜捕革命干部和红军家属。那天下午,一部分敌人径直向金岔沟扑来。这时白阳珍正在后沟组织群众转移、坚壁物资,闻讯后,迅速布置群众转移,自己留下收拾现场。不一会儿,只见前沟尘土飞扬,敌人的马队涌了进来。白阳珍看到群众刚躲过敌人的视线,还没走远,十分焦急。情急之下,他故意跑出村子,向沟台对面的一条小河沟跑去,敌人果然发现了他,一窝蜂向他扑去。白阳珍被捕了,群众脱险了。

敌人把白阳珍捆绑起来,关押在阎洼子村的一孔窑洞里。当他们得悉被抓的就是白阳珍后,如获至宝,先后用压杠子等酷刑逼讯他,企图从他口中掏出急需的情报。白阳珍年老体弱,被折磨得遍体鳞伤,但他强忍剧痛,英勇不屈,拒不回答敌人的任何审问。无奈之下,谭匪在1934年5月4日佛晓逃窜前,用铡刀将白阳珍杀害,那年他62岁。

白阳珍牺牲了,他在党的指引下,晚年以火一般的革命热情,投身于创建南梁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为革命做了许多重要工作,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催人泪下的“黄昏颂”……今天,这位英雄的名字镌刻在高耸的南梁革命烈士纪念塔上,也深深铭刻在每个华池儿女的心里。

红色革命事迹篇9

近代土地革命时期,于都这片土地上的红色文化独树一帜,尤其是党在廉政建设方面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对于新时期传承红色基因,加强廉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11月21日—12月23日,县志办职工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大学习、大调研、大攻坚活动”精神,对表对标,加强组织领导,通过深入我县图书馆、党史办、县城邱氏祠堂(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旧址)、利村乡下垅村(中共于都县委旧址)、段屋乡围上村(红一军团团部旧址驻地)等地,开展调研活动,查阅了相关书籍,并进行实地走访,收获了一些成果。

(一)我县古代地方志记载的廉政文化现状。以方志记载廉政文化,是一门永恒的课题。在《雩都县志(清同治版)》中,全面详细记载了明清时期许多有廉政事迹的于都藉官吏。比如郭端、严銶、李涞、袁庆祥、宋昌恂、宋昌芹、管登等人。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于都本地记录这方面的情况就比较少了。

(二)我县拥有丰富而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土地革命时期,于都作为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深厚的革命传统。早在1926年11月,就成立了中共于都支部干事会。从1926年11月至1934年10月,于都开展了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赣南“三个第一”广为人知。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陈毅在报告中称于都是“赣南当时最红的地方”和“群众斗争的代表”。

(三)新中国以来我县县志地情等书籍记载于都红色廉政情况。《中国共产党江西省于都县党史》第一卷(1926-1949),第八章,第95页—104页,记载了“于都事件”,以及党进行严肃处理,加强廉政建设的情况。此外,还有一些零散的记录,比如于都县革命委员会主席兼县赤卫大队党代表张文焕铁面无私处理自己三哥贪污十来块银洋的事情,等等。

在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方面,于都做了许多工作,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

(1)目前于都出版的一些红色廉政书籍数量上还远远不够。

(2)缺乏一批质量上乘、彰显本土特色的系列红色廉政志书。

(3)由于人、财、物等原因,宣传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的各类活动,在内容上、形式上尚不多。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近百年,百年光阴弹指即逝,但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却打赢了一次又一次的反腐败斗争,带领中国人民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带领中华民族迈向了全新的时代。在新时期,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如何筑牢党员干部防腐拒变、廉政奉公的思想根基,永葆红色不褪色?这是一个值得深刻思考的问题。毫无疑问,从土地革命时期于都的反腐败斗争中能够得到有益的启示。

一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做好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教化、育人的文章。通过红色基因的教化育人,将重心转移到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上,使广大群众传承与弘扬红色廉政文化,从内心向上向善。

作为地方志部门,结合实际,就是要不断发掘、记录、整理、出版发行各种本土的红色廉政文化资料。要打造红色廉政文化精品,就要打造一批质量上乘、彰显本土特色的系列红色志书。同时,打造我县红色廉政文化品牌,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红色廉政基因在更广泛地根植在人民群众心中,更好地发挥于都红色廉政文化品牌宣传效应。

二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积极发挥德治的先导作用,不断挖掘儒家传统文化的优势资源,将传统文化始终融入基层组织中。首先,要传承弘扬传统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做好记载记录、编史修志。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存史、资政、教化、育人的功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于都县素有编史修志传统,自南宋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癸酉年)至民国时期,先后组织过15次编修县志,其中南宋2次、明代5次、清代7次、民国1次,共有14次成书。于都县志办自1984年成立以来,进行了一系列志书、年鉴的编纂工作。虽然单位小、人员少,但扮演着“史官”的重要角色。

其次,要传承弘扬传统的地方廉政文化,就要通过抓好传统村庄、古村落的整治和打造,恢复古道、古井、古祠堂等一些古建筑,做好“修旧如旧”,完善基础设施,体现古韵厚重的传统文化。同时,积极做好一些古村落、传统村庄的村志、乡志的编纂,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廉政基因。

三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现在是新时代新时期,网络媒体信息发达,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在宣传方式与开展活动的手段上还要更加“接地气”,接近群众,必须要与时俱进,跟上潮流,充分利用新媒体,以“影像”的方式大力开展许多群众文化活动,留下许多关于于都本土红色廉政文化的印象记录,这既是传承也是弘扬。比如开展“抖音说红色廉政故事”“‘红色廉政印象’摄影大赛”等等。这可以更加有效地拓展新渠道,也更容易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同时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线上与线下同步开展工作,譬如,开展红色山歌、红色歌谣的收集整理、廉政故事演讲比赛;又如组织本地“网红”分享红色廉政经典等等,将红色文化渗透进每一名于都人的心间,有效传承红色廉政精神,广泛凝聚社会力量。

四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是中国最先进的政党,不仅是因为她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绝大多数的党员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和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任何时候发展党员都不能随意,马虎了事,必须严把“入口关”,坚决不能让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土地革命时期,于都党组织自建立起就严格执行党章党规,坚持标准发展党员。据史料记载,当时新分子入党的基本条件有五条:政治观念没有错误(包括阶级觉悟);没有发洋财的观念;忠实;有牺牲精神,能积极工作;不吃鸦片,不赌博。新党员入党时必须严格履行入党手续等。这些条件从思想上、身体上等进行了严格的要求。反腐败斗争事件之后,于都的党组织发展党员更是从严要求。那时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有了严把“入口关”的正确理念。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党,治大党如烹小鲜,必须严把“入口关”,才能保证中国共产党的优良品质不变质,不让“东郭先生”有机可趁。严把“入口关”就是要严格按照党员的标准,真正地考察、审核、检验一个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为上符不符合党员的标准。如果不符合,宁缺勿滥,坚决杜绝滥竽充数的现象。

五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个人腐败堕落,先是从思想上滑坡堕落的。土地革命时期发生的“于都事件”,就是因为领导干部思想放松腐化,经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从而导致行动上腐败堕落。这就给全体党员干部敲响了警钟,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刻不容缓。新时期新形势,就必须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学习党章党规,提高思想觉悟,努力向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的标准看齐。同时,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让他们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扎扎实实地提高个人党性修养和道德水平,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干部只有不断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才能经受住“糖衣炮弹”的袭击,中国共产党才会永葆生机、兴旺发达。

六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必须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任何个人入了党以后并不意味着高人一等,可以凌驾于组织之上,作为一名党员还必须严格服从组织安排,时刻加强作风建设。土地革命时期,党在处理于都、胜利两县领导干部腐败事件之后,便着重加强了作风建设,开展了一系列整顿作风与教育工作。比如,党组织进行了“支部改造运动”,即组织发动支部全体党员对支部工作进行总结检查,发现问题并制定整改措施。同时洗刷不称职的党员、干部。从而有效加强了作风建设。新时代,党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腐败和歪风邪气彻底根除不易。因此,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这一优良的传统必须要大力传承与弘扬。作为执政党,打铁还须自身硬,党员干部必须从思想、学风、工作、纪律、生活等方面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七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必须“刮骨疗毒”下足“猛药治病”。从“于都事件”中,可以发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于处理贪污腐败,违法违纪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态度是异常坚决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那时期,党对于犯有错误的党员干部个人会给予指责警告、撤销党内工作、留党察看一定时间和开除党籍等处分。党组织执行纪律十分严肃认真,并且坚持把纪律教育贯穿于一般的日常生活中。对违纪案件的处理严格按程序办理。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老虎要打,苍蝇也要拍。新时期,腐败堕落的土壤依然湿润,一些领导干部经受不住各种诱惑,从人人可敬的领导干部变成了人人可恨的阶下囚。对于这一部分违法乱纪的人,必须实事求是,采用铁腕手段,从重从严从快处理。这才能够起到刮骨疗毒、猛药治病的效果,才能够有效地震慑人心,刹住违法犯罪的风气。

八是传承红色文化、加强廉政建设,就要必须加大警示教育力度。“于都事件”之后,苏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张闻天专门撰写了《于都事件的教训》,发表在《红色中华》上。《红色中华》以大篇幅披露“于都事件”,这为苏区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提供了深刻的警示材料。中共于都县委也以此为反面教材,在全县党员中开展了遵纪守法、廉政奉公教育活动,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新时期,更要将反腐斗争作为一项长期的政治任务,以违法违纪的党员干部为典型反面教材,经常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要让所有的领导干部都知道,中国共产党的底线和规矩是什么,触碰了底线,破坏了规矩会受到什么样的惩处。

毋庸置疑,传承红色基因、彰显红色廉政文化,对加强党的建设乃至推动于都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新时代,于都只要干字当头,说干就干、干就干好,用心作为、大力作为,在破解反腐败难题、完善廉政体系方面,深入融合红色文化元素,必将成为廉政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红色革命事迹篇10

尊敬的教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由于“左”倾路线的危害,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不得不离开苏区,开始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福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之一。1934年7月,红七军团进入福建,在闽赣苏区休整补充后率先北上,进入闽浙苏区的红十军团会合后,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皖南地区遭到敌军的疯狂围攻,最终失败,刘畴西、等领导人壮烈牺牲。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红军主力八万多人开始了波澜壮阔的长征。三万多八闽儿女参加这个伟大的历史性壮举。在长达一年多的战略转移过程中,八闽儿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胜利到达陕北的,已经不足三千。湘江之战,以闽籍指战员为主的红五军团第34师和红三军团第18团承担断后任务,血战十天,以全军覆没的代价掩护党中央和红军主力渡过湘江,7000多人几无所存。在祁连山脚,西路军血洒河西走廊,红五军团悲歌高台城下,数千名历经雪山草地考验的闽籍红军指战员马革裹尸。在遵义城下,在赤水河畔,在金沙江边,在大渡河头,在皑皑雪山,在茫茫草地,在六盘山,在直罗镇,到处都洒下了八闽儿女的鲜血。(这是先遣队在那样的历史大背景前提下而进行的)

一个远离喧嚣的偏僻的小山镇-----赤溪,距城关53公里,四面环山,峰峦叠起,每座山峰都在溪中长出,山清水秀,正因为这样的地理条件,尤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叶,我们的先辈们,没有你们这样的幸运,在头上压着三座沉重的大山剥夺了他们的幸福感,或者说是给生活带来了痛苦。他们为了解脱这些痛苦,就付出了血的代价,为了国家,他们抛投骨,洒热血。

今日你们生长在红旗下,异常在这改革开放的大环境里,你们就很难体味到那时的背景,残忍,是的,此刻我就讲讲,我们赤溪镇的一些党史吧。

赤溪是一个小山镇,三十年我们那里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可是,便于革命志士开展活动的好环境,所以,我们全镇上下基本掀起参加革命风,据完全统计有108人参加革命,比霍童镇还多三个,真是一个奇迹啊。

由于这几天我都在忙于陈荣凯副省长要来我们镇里调研工作的征稿活动,很多精力都被用在这方面,于是今日就简单地聊聊几点有关我们赤溪镇的党史吧。我们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军团长寻淮洲,政治部主任刘英,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与闽东工农红军叶飞、叶秀藩、范式人等领导人,于1934年8月21日9点许,在阳谷村会师,先遣队首先传达了党中央重要指示对闽东党政军的建设提出宝贵意见,同时也促进了闽东革命形势发展。这个队伍有6000多人马,拥有大炮、枪支弹药、无线电等设备,当时住杂暴满了夏村、桃源、赤溪三个村庄,并给我们留下50多幅标语在古民居墙壁上(连兴座、巫济业厝),遗憾的是至今已仅有三条依稀可见。第二天,凌晨,由我闽东游击队队员引路,从龙案岭出发,途径班竹、社洋,然后又直入福安磻溪、康厝,于午时两点左右攻下福安重镇穆阳镇,最终,当天我闽东游击队员原路回到。今日我们站在这块碑子面前,就足以让我们揭开当时闽东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序幕,开展重温阳谷北上抗日先遣队和闽东红军会师为主题的红色旅游,对宣传革命历史,发扬红军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结束四年游击战后,还根据当时先遣队传达精神要求,闽东特委动员1600多人参军,经过一周后且动员了4000多人,挑选了1500名。经过军事训练后,于1938年开往前线,这支队伍就是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叶飞任团长,阮英平任副团长。解放初期,这些队伍不是牺牲在抗日战线上,还是牺牲在抗美援朝战线上,最终回乡的也仅有12个老红军,迄今已全部不在人世了。

还有闽东游击战中,官岭很重要,如官岭的单岔处“官岭战斗”遗址,有闽东闻名的“高山小红军”故事。有曾志(原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先辈领导的社洋分田分地运动。有“龟山之战”等遗址都很壮举的。

那么,“红军窑”算是甚为奇妙了,这个位于官岭村庄外200多米处,是一个自然的陈窑了,四周自然铸成的削壁,占地50平方米,深30米,下大上小,来回须绳子攀沿,人入景中,影随步移,原人大副委员长叶飞首长也到过那里,召集革命先辈们开过会,讨论过闽东革命发展情景。在那里你能够看到这个古镇更为悠远的历史了。

官岭,今日穿行古巷道,脚步叩在满是雨痕的旧石板路面上,发出清脆的回响,身边闪过的是百年前古屋老宅,布满青苔的无人住房和年轮印记的空房,思绪萦绕于藤条之间,真的,好像在那里疲惫的灵魂才最终找到了皈依之所。世纪之交,年轮顺转,在生生不息的时光中,在深深宅院的残垣断壁中,凝结着这古村庄积淀了几百年历史的品格,坚守与开放兼容,传统与现代互动,对,今日,让我们随着文字的跳动,近距离的审视这些沧桑的古村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轨迹,同时也触摸它的脉搏,体味着那怦然心动的感觉。

尽管今日这个村子,确实不如往昔,尤其有些被荒废的古屋长满青苔,在阳光照耀下格外刺眼,许是一个巧合,许是一个错位,这以往出过多少革命志士(九位安德县委书记中我们官岭就占了3位)的地方竟被荒废,这无疑是一个不合谐的音符,那守了一代又一代的家业在现代礼貌环境中,突然被人叹为观止,生出许多格式的感憾,是福、是祸、是喜、是悲或者兼而有之。

当然历史归历史,现实归现实,这个村子至今昭示着因诸多因素而失去往昔的景秀而怅然,灰飞烟灭,总之过去的都过去了,历史却留下了一份难以估价的遗产,这决不是让今人因遗产而困囿自我。仍有村民依然如故地住在黑檐乌瓦的老屋里,村子里除鸡犬之声外,也很难听到随着时代随着节拍各领风骚的流行歌曲,难道那里墨守成规吗?。。。。。。当然,闽东志士从游击队到随叶飞去北上抗日,到全中国解放后,今日他们都已不在人世间了,可今日我们站在那里,就是意味着要继承他们遗志,在改革开放年代中,为国家建设做出一份贡献吧!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