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教案分析(整理16篇)(完整文档)

2023年度教案分析(整理16篇)(完整文档)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3-03-10 16:10: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教案分析(整理16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教案分析(整理16篇)(完整文档)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6篇《教案分析》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教案分析》相关的范文。

篇一:《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篇二:《磁场》教案分析

《磁场》教案分析

《磁场》一节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建立磁场概念,认识磁场方向;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磁的应用和防护;地磁场。重点是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难点是建立磁场、磁感应线的概念。

通过“球场”“剧场”引出“磁场”的说法后,难点是建立磁场的概念──磁场的物质性,其关键是使学生认识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靠物质来传递。手借助小棒使物体运动,对比磁铁对不与它接触的小磁针发生力的作用,指出这种“超距”作用的实质就是磁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正是它的存在,传递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通过磁场中各处小磁针静止时指向不同,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各处受力方向不同,从而认识磁场方向,一般来说,学生还是能接受的。

通过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同学们看到铁屑分布有一定的规则,且疏密不同,越靠近磁极,铁屑越密。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进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假想曲线──磁感应线,规定磁感应线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方向与通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相同,指出也即小磁针北极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简要提示磁感应线的密疏可以大致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应线越密,该处磁场越强。

磁感应线的画法,又是同学们的一个难题,其关键是:⑴熟悉各种磁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磁感应线分布情况;⑵记住磁感应线的方向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⑶明确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的磁场方向,也是磁感应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⑷反复作图练习。

应该指出,磁感应线是假想的曲线,是为了研究磁场的性质而引入的,实际上在磁场中并不存在。这种用假想的办法引进的“线”或“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应该记住并学会这种研究方法。

磁的应用及防护使学生了解磁对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及“磁屏蔽”原理,以便将来更好的利用“磁”。

地磁场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磁场及磁偏角的概念,明白“指南针”的原理。值得重视的是,用沈括发现磁偏角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更加认真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为了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采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建立抽象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其物理意义;从而使学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思维、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丹阳市第二届教学节

篇三:《磁场》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

3.知道磁感应线

4.常识性了解磁的应用和防护

5.常识性了解地磁场

㈡、德育目标:

通过沈括发现“磁偏角”的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㈢、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

㈣、教学重点:磁场的描述方法──磁感应线

教学难点:建立磁场、磁感应线概念

二、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

三、教具:小磁针、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磁场演示器、纸板、塑料板、薄木板、铝皮、薄铁皮、回形针、细线、细木棒、木块(若干)、挂图、地球仪、投影仪及投影片、放像机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我们把篮球(足球、排球)活动的区域称为“球场”,观看戏剧的地方称为“剧场”,磁体周围的空间呢?就称作“磁场”。磁场有什么性质,怎样来描述它,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6.2磁场”

㈡、新课教学:

1、磁场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手靠近但不接解木块,用力推木块;手通过小棒抵住木块,用力推木块。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

生:手不接触木块,虽然用力,木块不动;手通过木棒接触木块,用力后木块运动了。

问:木棒起到什么作用?

生:木棒起到传递力的作用。

师:显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依靠物质来传递,我们来看图6--12实验。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

生:只有条形磁铁能使小磁针发生转动。

问:条形磁铁使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条形磁铁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但条形磁铁没有接触小磁针,说明条形磁铁周围空间存在什么?

生: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着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力的物质。

问:你看到这种物质了吗?

生:没有

师:很好。磁体周围存在着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通过实验,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

〖投影片显示〗: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叫磁场。

2、磁场的方向: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图6─13]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静止时,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放到条形磁铁的磁场中,发生转动,静止时,指向不同,取走条形磁铁,小磁针恢复原来的指向。

问:在条形磁铁的磁场中,各处小磁针指向不同,说明什么?

生:说明各处小磁针受到的条形磁铁的磁场作用力方向不同。

师:这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投影片显示〗:二、磁场的方向: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3、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投影片显示图6─14实验

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铁屑在磁场中有规则的排列,两磁极附近的铁屑较密,其它地方分布较疏。

师:为什么可以用铁屑代替小磁针,研究磁场的分布情况。

生: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相当于小磁针,较敲玻璃板,可以根据受力情况进行自由移动,所以,可以用铁屑代替小磁针。

师:为了形象地表示磁场,仿照铁屑的分布,画出一条条带有箭头的曲线,这些曲线叫做磁感应线。(教师板画条形磁铁磁感应线)

〖投影后显示〗:三、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

⑴、磁感应线:磁场中画出的一条条带有箭头的曲线。

⑵、磁场用磁感应线描述

⑶、磁感应线是有方向的,磁体外面的磁感应线是从它的北极出来,回到它的南极。

⑷、磁场的方向即经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也即小磁针放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⑸、磁感应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了解)。

⑹、磁感应线是描述磁场的假想的曲线。

师:利用假想的曲线或假想的模型,或提出假说,研究物理问题,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应该学会这种研究方法。

4、磁的应用和防护

〖投影片显示〗:四、磁的应用和防护

师:打开放像机外壳,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构造,简单介绍磁的应用,出示磁悬浮列车挂图,进一步了解磁的应用。

师:磁的应用显示了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但有时又要对磁进行防护。例如:普通手表,就不能靠近强磁铁,否则它的功能更受到破坏,但防磁手表(出示实物)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P55[实验与思考],再观察图6--16实验,演示图6--16实验。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当纸片、塑料片、薄木板、铝片插入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回形针照样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当铁片插入时,回形针受不到磁铁的吸引而掉在桌面上。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磁场能穿过纸片,塑料片、薄木片,但不能穿过铁皮。(提示后领悟)铁磁性物质有屏蔽磁场的作用。

师:很好,防磁手表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产生活中磁的应用及防护实例。

5、地磁场

师:请同学们阅读P55《地磁场》,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显示〗:⑴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为什么能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⑵地磁极与地理两极有怎样的关系?

⑶什么叫磁偏角,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生:⑴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叫地磁场,静止的小磁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⑵根据小磁针指向,地理北极应是地磁南极,地理南极应是地磁北极,二者不重合。

⑶水平放置的小磁针的指向跟地球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第一个发现这种事实。

师:出示地球仪对地磁场进行小结。

〖出示投影片〗:地磁场

⑴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理南(北)极──地磁北(南)极。

⑵磁偏角: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与地球子午线的夹角。

〖出示“指南针”并说明使用方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上有许多重大发现,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6、小结:

〖投影片显示〗:教学目标

⑴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⑵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

⑶知道磁感应线

⑷常识地了解磁的应用与防护

⑸常识地了解地磁场

㈢、目标检测──学生练习──矫正

⑴关于磁感应线的说法,下面哪种是正确的?()

A.磁场是由磁感应线组成的

B.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C.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是从S极出来,回到磁体的N极

D.磁感应线只有曲的,没有直的答案:(B)

⑵试说明磁感应线走向跟磁场方向的主要区别?

答:磁感应线走向是整体概念,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从N极出来,回到S极。磁场方向是磁针在某点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举例证明)

⑶演示课本图6--19实验,画出相应的磁感应线。

⑷磁铁傍小磁针静止时所指方向为图示,根据所示各种情况画出它们的磁感应线方向,并标出N、S极(小磁针涂黑一端为N极)。

㈣、作业:

1、P56页.第1题、第2题

2、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南、北方向

3、指导用书P70页&qu

篇四:《假如》教学教案分析

《假如》教学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那枝神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学生简单讲述。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3、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23课。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比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听完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答。

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小作者用神笔画了些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答。

三、识记生字

1、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顺,并画出生字。

2、四人小组自学生字:

⑴ 读一读,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

⑵ 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3、汇报交流:

⑴ 抽读卡片,检查自学。

⑵ 提出难记生字。

⑶ 学生针对难记生字,谈个性化识记方法。

⑷ 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这些生字放在句子中你还能认识吗?(出示句子)

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② 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③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④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huán 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⑤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⑸ 指名读。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⑴ 指名读第一小节,读完后学生评价。

⑵ 指导停顿。

师:今天咱们学的是一首小诗,和课文不一样,要能读出音乐美、节奏感。比如,第一行后虽没标点,但也要稍稍停顿。

⑶ 自己练习,体会。

⑷ 理解内容,指导感情。

师:感觉一下小作者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画这样一个太阳?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你觉得这一小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兴奋。

⑸ 试着练练。

⑹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第二小节:

⑴ 指名读,评价。

⑵ 师: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哪些遥远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理解遥远的意思。

⑶ 师:鸟妈妈为了给小鸟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答,谷粒、米饭、面碎等。

⑷ 师:善良的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

生:谷粒。

师: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的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的生活,小女孩和我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喜悦

⑸ 男女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 指名读,评价。

⑵ 师: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感悟不幸一词。

⑶ 师:此时,西西如果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⑷ 师:西西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小作者那样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球场上玩球、在

指名说。

⑸ 师: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总结

师:小作者极其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

小结:前面我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首小诗,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评价。

2、师: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多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名学生背诵。

二、深入探究

1、师: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引导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2、师: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指名答。

师:是啊,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如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师生齐读。

三、拓展想象

1、师: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自由想象说出自己的愿望。

2、师: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抽学生上台展示。

四、指导书写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指导书写。

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2、学生书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板书设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篇五:《玩具店》分析教案

《玩具店》分析教案

情况描述一:

现在,孩子们在玩玩具也不像开始那么乱了。但是在玩的时候活动室里还是比较吵闹。拼搭时,总爱把自己喜欢的积木颜色挑出来,放在自己面前堆成一座“小山”。有抢积木的情况出现。玩一会,就坐不住了。开始离开位置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

情况分析:

1、孩子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想说什么就大声的说出来,考虑到这样会影响别人不。

2、孩子们的占有欲比较强,喜欢什么就要得到,还不愿意让别人拿,所以才会出现抢积木或者把自己要的小积木堆成“小山”的情况。

3、孩子在玩积木或插塑的时候,没有目的性,搭了一会自然就觉得没意思了,离开位置也是正常的。

4、孩子还没有具体的规则意识,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

措施:

1、开展了“堆积木”这个小分题,使孩子进一部认识了积木的`特征和玩法。通过活动,孩子们能象征性的搭建一些自己想搭建的东西了。对积木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

2、在幼儿玩积木之前,说说如果自己想要的积木在别人的“小山”里,你该怎么做? 你觉得每个小朋友都抢一堆积木放在面前好吗?为什么? 你觉得幼儿园的积木该怎么样玩?放中间大家一起玩?还是每个小朋友抢一把在自己面前玩?你觉得哪种玩法更方便自己搭积木,并保护积木宝宝不掉在地上?

3、师幼一起商量,制定玩玩具的具体要求。

(1)(玩具宝宝们喜欢和有规则的小朋友游戏)将玩具放在中间的筐子里,需要用一块就拿一块,用完了要拆开放回去。

(2)保护玩具宝宝们,不让它们掉地上,如果看见玩具宝宝掉地上了,要及时的拣起来。(否则玩具宝宝会很伤心的)

(3)(玩具宝宝们爱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宝宝门不喜欢小朋友大声嚷嚷,所以)要保持安静,有了好玩的新发现,可以小声的和小朋友或者老师说。

(4)可以将自己的小作品放在玩具区角里进行展示,比比谁的创作做漂亮。(这样,玩具宝宝也很开心呢)

执行后状况:

现在孩子们在桌面玩具时,有了明显的进步。感觉变化最大的时候孩子们的桌子上除了自己在搭建的玩具,剩下的积木全在中间一个小筐里装着,孩子们能用一块拿一块了。由于在活动中引发了孩子对于积木还有其他桌面玩具搭建的兴趣,所以现在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很认真,活动室吵杂的声音也小了,也没有孩子在教室里乱跑了。时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小作品跑过来说:“刘老师,你看,这是我搭的宇宙飞船!”;“刘老师,你看我这个孔雀搭的漂亮吗?”

篇六:后滚翻教案分析

后滚翻教案分析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

教案[三]年级:四学生:40人

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后滚翻的动作

2、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等能力

3、乐于合作,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内容后滚翻

学习重点能独立完成后滚翻

学习难点与同伴协作完成动作

程序学习内容教师主导学生活动组织队形次数时间

间10?@

一、课堂常规

二、师生交流

三、队行变化

三、捉迷藏

四、身体柔韧性练习

1、师生问好

2、检查常规

3、语言激趣

4、与学生一同

练习

5、简单提示游戏方法

6、优美示范

提示要领

7、播放音乐

巡回指导

1、体委整队

2、精神饱满

3、充满自信

5、听信号,自由结伴

6、回忆动作

明确要求

7、认真活动

充分热身

组织队形图一

;;;;;;

;;;;;;

;

组织队形图二

1?@

3?@

25?@五、后滚翻

1.听故事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挂图,讲解示范后滚翻动作

2.复习团身滚动与翻掌贴肩

3.指导学生从斜坡上后滚翻

3.练习完整动作

4.请学生示范1.结合挂图,认真聆听和观察教师的讲解示范

2.分组练习相互直到观察

3.分组练习斜坡向下后滚翻

3.分组后滚翻完整练习

4.认真观察动作并积极交流组织队形图三

同上

4 5

3?@

3?@

六、游戏:

搓油条

1.讲解游戏的方法与要求

2、组织试做游戏,及时纠错

3.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1.了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求

2.尝试游戏,总结经验

3.正式比赛相互鼓励加油组织队形图五

2 5?@

5?@

七、放松活动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十、回收器材

十一、宣布下课

11、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快乐

12、小结本课

13、创编技巧组合动作

14、指定学生

15、师生道别

11、分散与好伙伴一起练习各种活动

12、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13、家长签名

14、认真负责

15、队列退场

组织队形图六

1遍

1?@

大垫子21床

录音机1台教

计运动负荷练习密度40%

练习强度1.3

平均心率110次/分

标运动参与优√良中

运动技能优√良中

身体健康优√良中

心理健康优√良中

社会适应优√良中

[评析]

1、学会利用生活化的内容进行诊断

课始,在做完准备活动以后,教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宣布课的内容,而是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刺猬遇到危险后,会怎么样?话题很简单却很吸引学生们兴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课堂气氛开始升温了,再通过做砖头和篮球的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所学内容。“大家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师生可以此进行诊断,也为下面的练习做了个伏笔。

2、“降低、提高难度”、“缩短、拓展距离”,让诊断与矫治走近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教学要求往往高于或低于学生发展实际,“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教者首先要熟透教材,要有驾驭教材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采用“教教材”,而是要实现“用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在《后滚翻》这课中,教者就采用“降低、提高难度”的教法,在进行团身练习时,教者没有直接让学生看完示范后就进行模仿练习,而是降低难度采用辅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使用夹绳子来达到“团身紧”这个目的。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动作,将推手翻掌贴肩示范给学生看,让学得较快的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就大为转变,使差学生恢复学习的积极性,使好学生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真正让诊断与矫治走近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里去。

3、以“成功阶梯”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功阶梯”强化我们学生直面学习、生活的态度,唤醒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强化和增加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功后的信心。在“后滚翻练习中怎样使身体团紧?”之后,教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几种练习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器械提出各种练习的方案,他们在小组练习时,得出几种可操作性的练习方法。从中使学生懂得理论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道理,教者安排小组交流也是为了发展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学生由于受到海绵块作用的影响,有的学生就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利用红领巾将膝盖、两踝捆绑起来进行练习,发现同样能达到要求,虽然老师没有说,但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说明孩子具有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他们。

MSN(中国大学网)

篇七: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意象与意境”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拨,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 “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词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 “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 “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篇八:苏州园林教案分析

关于苏州园林教案分析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篇九:《猜一猜》教案分析

《猜一猜》教案分析

西乡县北后街小学 闫曙

【教材依据】

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中的一个内容《猜一猜》。是在学生了解事件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及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使学生进一步知道事件发生有几种可能的结果,体会可能性结果是有大小的。教材中提供了转转盘、抛图钉、摸球3个实验活动,其中猜测转转盘的结果目的是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抛图钉实验进一步研究简单事件发生的几种可能的结果,以及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摸球实验是由摸出一个球来罗列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进一步探讨复杂的、摸出2个球的所有可能结果,以及不同结果的可能性大小。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猜测与实验相结合,通过具体的活动来体验随机事件中所蕴涵的规律,突出实验在研究随机现象中的作用。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研究过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与确定性问题,进行过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摸球实验、转转盘实验,学生已经具有一些研究可能性问题的经验。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可能性问题,罗列出事件发生的所有可能结果,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教材中提供的摸出2个球的试验,确定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比较有难度,需要结合具体的实验过程来体验。

【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标设计理念“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节课我采用实验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发现可能性存在的不同,通过比较发现并理解计算的意义作用和方法

【教学目标】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2、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学会和同伴交换意见,发展合作交流意识。

3、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列出简单实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到数学实验的意义与作用。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并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

实验操作法

【课前准备】

彩色球若干,小组统计表两张,图钉、硬币若干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举起手中准备的一些学具)同学们看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想想看,今天我们要可能学习什么?

生(猜测回答)做游戏等。

师适时板书课题《猜一猜》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既活跃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到处是数学知识,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带着快乐的心情学习数学。)

二、玩一玩,做一做,说一说

(一)活动一----转盘(五分钟)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出示转盘)现在老师想转动它,大家猜一猜指针最有可能停在哪种颜色上?(学生说)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教师转动转盘,验证。

师:老师这里还有两个转盘,想不想再猜一猜?(出示两个转盘,学生观察,判断)

班内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说可能性大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判断的基础上说明理由,是锻炼孩子判断说理的能力,初步让学生体会为什么某些事发生的可能性大小会不同,同时体会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小节并过渡:刚才我们进行了玩转盘的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咱们已经知道事情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可能性有大有小(板书有大有小)。大家说说刚才这个游戏咱们是怎样得出结论的?(看出来的)对,是大家靠以前学过的"知识靠眼睛目测出来的(板书目测)。可是生活中有些事物要判断他们的可能性仅仅靠眼睛目测可不一定能测出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正确判断其可能性呢――引出下一环节。

(二)活动二:动手操作实验游戏(分全班游戏和小组游戏)

1 、实验游戏一----抛硬币(十分钟)

1)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硬币,如果老师把硬币抛出去,掉到桌面上,大家猜一猜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猜,引导学生说出几种情况)

2)问:出现这两种种情况的可能性一样大吗?(学生猜)

3)师: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呢?请同学们抛硬币,验证一下。

(游戏要求:动手操作,听从小组长安排,及时做好记录,对表现好的学生或者小组,教师将给予奖励。)

A、先独立活动,每个人抛10 次,把抛的结果记录在事先准备好的抛硬币表格中。

表一:小组抛硬币情况表(正面朝上画√,反面朝上画×)

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汇总次数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B、抛完以后,小组长汇总,把你们小组出现每种情况的次数进行合计.

C、组长统计完以后,观察组长记录的表格,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

D、在活动过程中,注意小伙伴之间的合作,仔细观察,认真操作,认真记录。

4)学生活动。教师参与到小组中,指导学生的活动。

5)班内反馈。

A、请学生在班内说说自己的发现,用出现次数的多少来证明可能性的大小。

B、全班统计汇总。(教师询问各组次数,板书,并抽生计算汇总。)然后根据汇总表说说你的发现。(硬币正面出现和反面出现的可能性是一样的)能不能说说为什么会有这种结果呢?(让学生说说)

表二:抛硬币汇总表(小黑板公布)

情况 次数 结论

正面朝上

反面朝上

C、与我们的猜测怎么样?看来,同学们的猜测能力很棒!

2 、实验游戏二:抛图钉。

师:大家实验游戏做的不错。通过实验,得出和我们猜测相同的结论,真不错。(举起图钉),那么,看老师手上的这枚图钉,如果把它抛出,落到桌面的会有哪几种可能呢?

生:猜测。(意见不统一)

师:既然大家无法做出相同的结论,我们该怎样来得到结论呢?(做实验)。好,现在老师拿出一些图钉,奖给刚才抛硬币实验中表现好的同学,让他们亲自带着大家做一做这个实验,大家说好不好?(分发图钉,同时注意照顾各小组)

实验方法同上。实验表格见课本73页。

表三:个人抛图钉实验结果

落地情况 1 2 3 4 5 汇总次数

尖朝上

斜倒

表四:抛图钉汇总表

情况 次数 结论

尖朝上

斜倒

汇总后讨论1:图钉“尖朝上”和“斜倒”出现的可能是否一样?为什么?(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得到结论:因为图钉倒地时的重心所以尖朝上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讨论2:和实验前大家的猜测一样么?你从这个实验中明白了什么?

小节并过渡:生活中有些事物出现的可能性并不是只用目测就能得到结果,还需要我们动手操作亲自实验。(板书:实验)比如说抛硬币出现的可能性就是科学家用千百万次实验得出的结论。而这些实验结论就成为我们现在的经验了。当然,我们学会了用目测或者实验等方法得出事物出现的可能性的结论,也成为了我们的经验,会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做出准确判断,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板书设计】

猜一猜 可能性

目测 结论 有大

(贴图) ―――――――――――― 做出判断

实验 经验 有小 解决问题

篇十:《蝙蝠和雷达》教案分析

《蝙蝠和雷达》教案分析

【摘 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生字新词。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与要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

【关键词】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难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127-01

一 教案分析

第一,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2)教学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第二,教学设计。采用充分预习、初读感知――精读探究――练说积累语言――拓展激发兴趣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第三,过程与方法。(1)采用朗读、默读、浏览等方式,圈点勾画,把握要点,继续训练学生多种方式阅读文章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分析、归纳的能力。(2)用填表法、画图法、填空法训练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同时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

二 导课

师:大自然是人类的老师,人们从大自然中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才有了人类今天的文明进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关仿生学的文章――《蝙蝠和雷达》。请大家齐读课文题目。在学习课文前,老师先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课文的预习情况。

示大屏幕:这是本课的生字,谁愿意来读给大家听。(请学生读。)

师:这是本课的生词,你们认识他们吗?谁愿意来读一下呢?(请学生读,其他学生跟读。)生字、生词你们已经掌握,那么你们知道本课有多少个自然段吗?(8个)

三 精读探究

师:看来你们真的用心预习了课文,接下来就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首先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训练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示大屏幕: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个问题。夜里,飞机如何安全飞行呢?从哪里得到启示呢?(蝙蝠)

示大屏幕: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让学生一起读这句话。

师:蝙蝠夜间飞行有什么特点?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划一划。这一段有几句话,哪一句是具体写蝙蝠飞行特点的呢?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有愿意陪他读的吗?愿意陪他读的学生可以陪他读,给他壮壮胆。(激发读书兴趣)

师:蝙蝠夜里飞行技术如此高超,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3次)每次试验都是如何做的?每次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请大家阅读课文4~6自然段,小组合作交流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学会合作交流,锻炼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四 练说积累语言

师:蝙蝠它是如何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读第七自然段,谁能用自己的话给老师描述一番呢?学生描述,老师板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师:蝙蝠是这样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那雷达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默读第八自然段,谁能像老师这样用图示给大家展示文中的"意思呢?(请学生上台来绘图)其他学生也动手画一画,画完后对着自己的画练习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台上的学生画完后,请他自己对着图示练习说话。利用大屏幕,再次巩固,并引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锻炼学生分析总结能力。如雷达的天线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

谁愿意汇报一下自己完成课后填空题的答案?(请同学汇报)

五 拓展激发兴趣

师:是呀,自然界很奇妙,能给我们人类很多启示,只要人类善于发现、敢于探究,就可以发明出许多有利于人类的东西,除了今天我们课文中讲到的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外,你们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东西是由自然界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的吗?

学生自由汇报自己课前预习时收集的课外资料。(拓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老师示大屏幕,归纳一些,进行适当拓展。

六 小结

师:你们知道的真多,知识真丰富,你们真了不起,看来只要我们用心做一件事情,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同样,若是你们对科学产生了浓厚兴趣的话,将来也会成为科学家、发明家。今天的课程就告一段落了,接下来,让我们轻松一下,通过一个短片再次回顾一下课文,感受一下大自然的神奇吧!

〔责任编辑:李爽〕

篇十一:《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执教:蒋亚明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解题引趣,导入??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曹操

黄盖诈降????????&nb

篇十二:课文《春晓》教案分析

课文《春晓》教案分析

《春晓》这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它看似平淡却韵味无穷。不写繁花似锦,不写芬芳醉人,只用寥寥数笔,就把那不经意的一瞬间感受到的浓浓春意勾勒得淋漓尽致。诗人由喜春而惜春,用惜春衬爱春,言简意浓,情真意切。从那“夜来风雨声”中,我们可以尽情地想象那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的烂漫春光。

有了《春晓》这首古诗的教学,我想不借助媒体展开教学,然而怎么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理解诗意呢?首先,应让幼儿在“问”中发现古诗奥妙无穷。我就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春天来了,你这几天睡觉有什么感觉吗?”最爱睡懒觉的陈菲菲小朋友说:“我觉得特别想睡,爬也爬不起来。”接着孩子的话题我就说:“是呀,这就是说春眠不觉晓呀!等你醒来的时候已经到处是鸟的叫声了。说明天已经大亮了。”古诗教学的另一个难点便是如何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古诗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奇葩瑰宝,作为华夏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学好这些优秀的诗篇,所以在朗读的时候应该尽量地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带着这种感情去领悟古诗的精华,但是就理解和感悟能力来说,学前班若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是很难进入这个情境的,所以在讲述的时候,我尽量去营造一种这样的氛围,比如在说“春眠不觉晓”时,我就会让学生去想一想现在的实际,某些同学有了一定的同感,朦胧中便会产生诗人那时的心境,“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与“花落知多少”三句更是景物的描写,配以课文中原有的插图,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领悟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再加以范读指导,学生的朗读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上到一半时,我先进行了一个引言:“今天,我们进行男女生学习古诗对抗赛。”一语落地,幼儿群情激越,纷纷举手要上台讲解头一天布置的任务。每一幼儿完毕,我会进行一个小结,点出哪些知识是需要我们了解的,哪些是要我们识记的。幼儿们没有了平时上课时的平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欣欣向荣的学习热情。最后,比赛结果是女生赢了。但男生也并不气馁,纷纷表示下次再努力,一定会赢的。

课到这里,好象该结束了。“不是还有惊喜吗?”学生们可没忘提醒我。“是什么呢?惊喜是——要你们给《春晓》穿件新衣服,把这首诗编成一个故事。”“啊?古诗还能变成故事?”学生们可惊奇了。奇怪归奇怪,孩子们可都不甘示弱,纷纷准备起来。

不一会儿,一个个动听的故事从孩子们的嘴里飞了出来。你听——

“美丽的春天来了,天气暖洋洋的,睡着可舒服了!孟浩然一觉醒来,发现天早就亮了。他躺在床上,听见屋外到处都是悦耳动听的鸟叫声,唧唧喳喳的,真热闹!他连忙起床,走到窗口一看。呀!院子里的花儿怎么落了那么多?地上到处是鲜艳的花瓣。哦!大概是昨天晚上刮了很大的风,下了很大的.雨吧!春天真美啊!”

听着孩子们的故事,我心里不禁乐开了花!古诗的意思在孩子们编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全部掌握了。我还用得着逼着他们去枯燥地记古诗意思吗?

最后,我们评选出了三名“编故事大王”给予了奖励。并且我和孩子们约好了,下次学古诗,我们再来比一比谁编的故事好。

学完了古诗以后,我让学生回想一下以前学习的或是自己知道的描写春天的诗句,学生们兴致勃勃的背诵着自己知道的有关春天的诗句,也能很快把以前学过的关于春天的诗句从古诗里提取出来。这种联想比较,我想也是学习古诗的一种必要方法吧!

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感谢我的幼儿们,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活力和潜力,我知道课堂小主人们的主动权一旦充分给予,他们学习的兴趣自然十分浓厚。

当然,我在教学时还有很多环节把握得不够好,不过通过备课、讲课、评课,也使我学到了很多。我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争取更大的进步。

篇十三:《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1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 教学重点:

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有关《三国演义》故事集

五、教学时间:第2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 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 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 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能否用课文中的比方告诉对方)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鸡蛋-----碰(击)------------------------石头)

(2) 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 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 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 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 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10)进行简要复述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小组讨论】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4、 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5、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 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 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 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七、对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一)本节课是我校在面向全校举行的交流性上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在看板书讨论中,(课前看课件) 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先发制人、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特别是“火攻”的三步骤。)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具体落实在: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 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 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二)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并面对农村学生实际,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4、教师及时借阅《三国演义》,增强文化基奠。课上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课后对古典小说的阅读进行指导。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2

教学目标 :

1.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4.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之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2.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难点 :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教学过程 :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理清课文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时代背景。

(二)理清课文的条理,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赤壁之战》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我国著名的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有关章节改编而成的。哪位同学知道“三国”是哪三国?他们的首领各是谁?

(“三国”是魏、蜀、吴。他们的首领分别是:魏是曹操;蜀是刘备;吴是孙权。)

“三国”是怎样形成的呢?东汉末年,曹操统一了黄河流域之后,雄心勃勃,想进一步夺取长江下游孙权的地盘。当时曹、孙双方力量对比悬殊,面对强大的曹军,孙权联合没有地盘的刘备共同抵抗,公元208年冬在赤壁与曹军交战。课文讲的就是这次战役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之一。这一战局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的力量对比,也为后来魏、蜀、吴三国成鼎立局势奠定了基础。同学们,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呢?

(“赤壁”这个地方在哪里?交战双方是谁?他们为什么要打仗?结果怎么样?)

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这篇课文的学习任务。首先我们来听一遍课文的朗读录音,找一找课文中是谁和谁在打仗。

带着问题听录音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也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篇课文讲的是曹操率领的80万大军和周瑜的3万兵士作战。)

周瑜是孙权的部下,东吴军中的水上大都督。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攻打东吴,在赤壁这个地方被周瑜率领的东吴军打败。“赤壁之战”写的就是这件事。作战双方力量悬殊那么大,曹军为什么会败呢?我们认真学习课文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原因了。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2.辨字组词

指导学生讨论字的间架结构和字义,然后组词。例如:“渡”字的部首是“氵”,说明这个字与水有关系,它的字音是右半部分的字音“度”,这个字的意思是:从这一岸到那一岸。用这个字组词可以是(渡口)(渡船)(渡过)(渡江)等。

率—(率领)(轻率)(率兵)(表率)

遣—(派遣)(消遣)(调兵遣将)

策—(计策)(对策)(策略)(决策)

盔—(头盔)(盔甲)(丢盔弃甲)

……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抵挡:抵抗的意思。

相持:各不相让。

自不量力: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

计策:对付某种情势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

定睛:集中视线。

波浪滔天:形容水面上波浪极大。滔,漫、充满。

失信:答应别人的事没做,失去信用。

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调,调动。

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应,应付。

丢盔弃甲:形容打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

缆绳:拴船用的粗绳子。

号称:名义上是。本课的意思曹军说是80万,实际上远没有那么多。

相持:双方坚持对立,互不相让。

隐隐约约:模模糊糊,看不清楚。

幔子:为遮挡而悬挂起来的布、绸子等。挂在屋内的帐幕。

鼓声震天:古时候打仗,擂鼓表示进攻。这里形容鼓声非常大。

3.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教师范读课文,然后找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讨论课文的结构。

课文主要记述了曹操率军攻打东吴,因为兵士坐不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了曹操的战船、军营,曹操大败而逃。

这篇课文共有11个自然段,是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但又不能死套起因、经过、结果这一固定模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课文做具体的分析。课文在起因之后,经过之前,这一部分是战前的准备,应该单独画为一段。经过和结果同属火攻一仗的全过程,不能分开。按照这样的分析,本课应该是这样的顺序:①战争的起因,②战前的准备,③作战经过和结果。因此课文应该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曹操率军南下想夺取东吴的地方,东吴的周瑜调兵遣将驻在赤壁,与曹军隔江相对。这是赤壁之战的起因。

第二段(第2、3、4自然段)讲曹军是北方人,不习惯水战,用铁索把船连起来练兵。黄盖根据这些情况,向周瑜献计用火攻打败曹军。这是双方的战斗准备。

第三段(第5~11自然段)讲黄盖假意投降,驾火船烧曹营,大败曹军。这是火攻一仗的全过程。

(三)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课文。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3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二)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火攻是怎样进行的。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在赤壁,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的80万军队,原因是什么呢?

停顿几分钟,使学生快速思考并认定这的确是个问题。

哪位同学知道“赤壁”在哪儿?作战双方是谁?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赤壁”位于现在湖北武昌市,长江边上。作战双方是曹操和周瑜。)

(板书:赤壁 曹操 周瑜)

曹操和周瑜为什么要打仗,周瑜又是怎样取胜的呢?我们一起来分析这篇课文。

(二)学习第一段。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在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作者在这一段具体介绍了战斗发生的时间:东汉末年;地点:赤壁;交战的双方:曹操和东吴的周瑜;双方所处的地理位置:曹操在长江北岸,周瑜的兵在长江南岸。这次战事的目的是曹操“想夺取江南东吴的地方”。同时也可以看出曹操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周瑜“调兵遣将”是为了抵抗曹军。)

很明显,战争发生的原因是曹操想扩大自己的地盘,从道义上讲是不正义的,但是他们人员众多,来势凶猛。周瑜也毫不畏惧,调兵遣将与曹军隔江相对。这场战争的经过和结果怎样,我们继续往下看。

(板书:南 北 隔江相对)

(三)学习第二段。

找同学分自然段读书,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难以适应的环境,曹操是怎么做的?

(曹操命令士兵把船一条条用铁索连起来。)

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做,没有别的办法吗?

(因为曹操的士兵都是北方人,这次作战“非坐船不可”,可是他们不习惯船上的生活,所以曹操“叫人用铁索把船一条一条连起来,铺上木板,就像平地一样。”)

你从哪个词语看出来曹军必须坐船?(“非坐船不可”)

“非……不可……”是什么意思?谁能结合实际生活造一个句子,说明你理解了。

(“非……不可……”是必须这样做的意思。生活中也经常能用到这样的句式。如这人病重,非住院不可。)

由此可以看出,曹军已经为作战做好了准备,把所有的船连成了一个平地。同学们,大家讨论讨论曹操这个办法怎么样?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曹军潜在的危机,在此为学生理解黄盖的计谋作了铺垫。使一个教学上的难点很快就解决了。

(这个办法不好,因为这样一来所有的船成为了一体,如果有紧急情况发生,一条船都跑不了,就会全军覆灭。)

真聪明。可是曹操就没有想到这一点,相反周瑜军中的黄盖却注意到了,还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黄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第3自然段主要是黄盖的一段话一共有三句,分析了作战双方的利与弊,以及在战斗中取胜的计谋。

(黄盖认为①敌我力量悬殊很大,因为曹军号称80万人,周瑜才有3万兵士。②长期相持没有好处。因为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长期相持,对兵力弱的一方不利。③曹军船体相连难以分散。针对这些情况,黄盖向周瑜提出用火攻的计策。)

怎么理解“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呢?

(可以看得出周瑜同意这个办法,只是具体怎么做“还得有个计策”。说明周瑜很谨慎,对问题考虑得很周密,最终采纳了火攻。)

(板书:火攻)

“黄盖说计策已经有了,向周瑜说了一遍。”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吗?

请同学再读第二段,教师在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可具体讲解这一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

课文在这里不写出计策的具体内容是因为下文实际上是这一计策实施的描述。这样写既为下文埋了了伏笔,又避免了重复,从而使文章显得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引人入胜。

教师简单小结这一段,并引出下一段。

要战胜对方,就得知已知彼。周瑜一方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决定用火攻。火攻这一计策到底是怎样实施的呢?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段。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是全文的重点。因为故事性比较强,教学时最好以一个或几个大问题为主,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他们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用比较概括的语言按顺序说一说。

这一教学环节可以留出大约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并根据问题思考。

请同学们认真读书,并思考这样的问题:火攻分为哪几步实施,每一步主要做了什么?

课文分四步来写火攻:①黄盖写信,向曹操假投降。投降的理由是“周瑜自不量力”,肯定失败,并表示带兵士和粮草投奔曹军。这个理由正合曹操以人多自居必然胜利的心理,所以曹操信以为真。②火攻选择在刮东南风的天气里,船上装满引火的东西,趁着东南风驶向曹营。因为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这样就使得“火攻”在东南风的帮助下得以很好的实施。③黄盖在船接近曹营时,叫人点火,火船冲进曹营,致使曹操的战船一下子都烧了起来,火又窜上岸,岸上的兵营也烧了起来。这样近距离点火使曹军措手不及。④周瑜带兵追杀曹军,曹操从华容道逃跑。“鼓声震天”说明周瑜一方士气大振,火攻大胜。“丢盔弃甲”形象地描述了曹军大败时狼狈逃跑的样子。

在学生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一定的正确指导,并注意从每一步的内容中,概括出主要词语进行板书。

(板书:诈降 东南风 点火 追杀 逃跑)

由此可以看出,“火攻”分四步进行。让学生按事情发展顺序把这四步写在投影片上,然后在投影机上进行展示和评比。

“果然”一词是什么意思?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来读一读,想一想在实际生活中怎么运用。

(“果然”的意思是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课文中的“曹操定睛一看,果然有一队帆船直向北岸驶来,……”这说明曹操正想着或正等着什么,结果发生的事实正合他意。但他没有想到这些船不是来投降,而是来烧他们的。

果然——天阴得很厚,不一会儿果然下起了小雨。

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对“火攻”就会理解深刻,记忆清楚。紧接着师生共同研究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周瑜只有3万人,曹操拥有80万人,力量悬殊很大。可是周瑜的兵士善于水战;恰好有东南风;又因为曹军来犯,周瑜带领兵将奋起抗击,属于正义事业。所以周瑜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又加上有黄盖的计策,扬长避短,使这样一次力量对比极大的战事,以少胜多,东吴取得了胜利。

(板书:原因:天时 地利 人和 结果:以少胜多)

(五)总结板书,概括中心思想。

赤壁之战的结果是东吴3万人打败曹操80万大军。这一结果是曹操难以预料的,教师指导学生结合板书做一个“战后分析”,探讨探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东吴大胜,曹军大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这一结果说明“火攻”是正确的。同学们仔细想一想“火攻”计策的出台是很随意的吗?

(“火攻”不是随意的,也不是凭空想象的。它来自于战前东吴对敌我双方情况的正确分析和判断,东吴军从中看到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做到了知己知彼,因此他们扬长避短攻击曹军的弱点,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曹操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仗着兵多将广,骄傲轻敌,还采取了错误的铁索连船的措施,轻信了黄盖的假降,致使80万大军狼狈逃窜。)

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思想就是说明无论要做成什么事,都要做到知已知彼,扬长避短。

(六)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题4。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4

一、教学目的:

1、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二、教学重点:

利用动手操作的方法,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双方胜与负的根本原因。

三、教学难点 :

使学生领悟到从历史发展趋势的角度来看,应该希望曹操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四、课前准备:

学生在课前四人为一组,自叠纸船。

五、教学时间:1课时

六、教学过程 :

(一)解题引趣,导入 新课。

1、解题。

(1)请齐读课题《赤壁之战》

(2)“赤壁”是地名,你能否把题目变成一句话。

(在赤壁进行的一场战役。)

(3)请把时间、交战双方和战争的结果加进去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战,周瑜获胜,曹操战败。)

2、从课文入手,概括主要内容:

(1)战争开始时 ,双方的力量对比如何?

(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2)这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以少胜多)

(3)把“以少胜多”也加进题目中说一说。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结果周瑜获胜,曹操战败。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4)出示写有上面这段话的幻灯片。

问:大家看,这段话与这篇课文有什么关系?

(本文的主要内容)

(5)作为本课的主要内容,你觉得它还缺点什么?

(东吴周瑜是如何取胜的?)

(6)那么东吴是如何取胜的呢?

(用火攻打败曹操的。)

(7)把“火攻”加进去再说一说。

出示第二章幻灯片:]

(东汉末年,曹操与东吴的周瑜在赤壁进行了一场大 战,东吴只有三万人,曹操号称八十万人,周瑜用火攻打败曹操,。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

(8)请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是从什么入手来概括课文的? (课题)

(9)今后在阅读写事的文章时,可以从课题入手,用提问题的方法,逐一加入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二)、分析东吴取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充分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动手操作)

1、“火攻”分哪几步进行的?请你用简单的词语概括一下每一步中双方的表现?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周瑜 曹操

黄盖诈降 骄傲轻敌

乘风攻敌 信以为真

火烧曹营 死伤无数

追兵掩杀 丢盔弃甲

2、黄盖诈降曹操为什么会相信?(从信中分析)

3、请大家齐读第26页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句话。

4、周瑜凭什么断定诈降计一定能成功?

5、充分了解对方心理、特点叫做知己。那么与此相反的呢?——知彼(板书知己知彼)

6、黄盖为什么选在有东南风的那天发动火攻?

(1)四人为一组用纸船演示一下东吴是如何火攻的?

(2)在演示的同时思考:东吴都利用了哪些有利的条件,又避免了哪些不利之处?

(3)教师深入到小组中参与讨论。

东南风——天时

曹操的人马驻扎在西北方向,东南风把火吹向西北——地利

曹军铁锁连船易于火攻

东吴发挥了擅长水战的优势而避免了长期相持、以少敌众的不一之处——扬长避短

归纳板书: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7、大家再来读第三自然段黄盖的分析,你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三)、发散思维,学习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的结果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此后三国之间有混战了七十二年,才最后由西晋统一了中国。

请问:赤壁一战,你认为谁获胜好?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

(1)曹操胜了好

(2)东吴胜了好

(3)谁胜了也不好,都是老百姓遭殃。

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归纳:

第一种观点正确,曹操胜利就可以统一中国了。

第二种观点只从东吴局部的利益出发,保住了一方平安,却造成了长期的军阀混战。

第三种观点在当时是不可能实现的,长期对峙对老百姓的危害最大。

2、不少同学喜欢玩电脑游戏,其中就有《三国演义》的游戏,今天就请你用纸船来做一下游戏,曹操如何才能取胜?

学生动手演示:拆开纸船,利用西北风,分路进攻,发挥人多的优势。

4、教师归纳总结:曹操要想取胜,根本原因还是要做到“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这是赢得战争的最根本的准则。

(四)、结课激趣,引导学生到课外去广泛阅读

七十二年后,西晋大将王瀎正是吸取了赤壁之战的历史教训,做到了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所以顺江而下直捣金陵,灭掉东吴,完成了统一。大家课下可以看一

附:教案设计的几点说明

本节课是1999年我校面向全区举行的创造教育汇报会中的一节语文创造教育课,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达到三个目的: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取胜的根本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

2、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习作者按照一定的顺序分几步写清大战经过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简单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事件。

为完成以上目的,我在教学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人动手参与,以达到人人动脑思考的效果。

2、打破课堂常规,采用四人一组,围桌而做的方式,以利于学生讨论,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3、提出“你希望谁获胜”这一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从中学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5

教学要求:

学生学习课文之前,指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以便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原因是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理清课文的条理。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悟出赤壁一战胜与负的根本原因。查找自己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小故事,开三国故事会。

教学难点:

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构想:

在教学中重点理清课文的条理,抓好预习检查,使学生初步了解交战双方是哪些人;战役发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然后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教学准备:

投影片、录音带、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检查预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理顺课文条理,引导学生逐段深入学习。

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板书课题

2、揭示课题:我们今天要学习《赤壁之战》,赤壁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昌县西赤矶山。据历史记载,东吴的孙权以三万大军打败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孙权是怎样打败曹操的,他为什么能打败曹操,学习了课文,我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了解背景。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1)看看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战双方是哪些人?

(3)交战的时间、地点、起因、经过、结果

2、回答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所知《三国演义》的故事进行回答)

3、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4、默读课文,想想赤壁一战的过程,开始怎样,后来怎样,结果怎样,然后给课文分段。

5、讨论分段。(按战役的起因、战前准备、战役经过及结果来划分段落。)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

(2)理解“调兵遣将”,周瑜为什么要调兵遣将?

(3)让学生谈谈对“隔岸相对”的理解。

(4)说说这段话讲了什么?(赤壁一战的起因。)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指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2)示投影:说说你对周瑜说火攻是个好主意的看法?

3、学习课文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火攻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默读五、六、七自然段,讨论了解:a、文中几次提到“东南风”?划出有关的句子。b、指名读一读为什么要在“东南风很急”的情况下来进攻?c、读一读曹操的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仗是怎样开始的?

(3)火攻这一仗是怎样进行的?学生默读思考。

(4)火攻一战的结局是怎样的?引导学生读课文十、十一自然段。讨论理解:a、理解“锣鼓震天”“丢盔弃甲”。b、说说曹操逃跑的原因

(5)总结段意,这段话讲了什么?

四、读透课文,教师小结

作业设计:

1、熟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练习”第二题 。

3、把今天学过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和他们讨论孙权、曹操输赢的原因。

板书设计:

战役的起因:南下,夺取江南的地方

赤壁之战 战役的准备:铁锁连船、准备火攻

战役的过程:假投降、火烧曹营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理清课文条理,领会作者是怎样围绕文章中心一层层表达思想感情的。准备开三国故事会。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周瑜、黄盖是怎样用火攻打败曹军的。(板书课题)

2、请学生简要说说火攻一战的过程。

二、领会文章的中心。

1、在赤壁之战中,东吴以三万军队打败了号称八十万的曹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以少胜多的原因是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

(1)周瑜: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2)曹操:骄傲轻敌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从这篇课文中,你明白了什么?在学习上,对你有什么用处?(多请几名同学说一说)

三、开三国故事会。

1、分小组准备故事会材料。

2、组织小评委,推选主持人。

3、开三国故事会。

4、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给优胜小组颁发奖状。

四、教师总结

作业设计:

1、把你今天在课堂上得到的知识讲给家长听。

2、联系实际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3、预习《田忌赛 马》。

板书设计

赤壁之战

东吴:知己知彼,扬长避短

胜败原因

曹操:骄傲轻敌

《赤壁之战》教案与分析

篇十四:幼儿园基本教案分析

幼儿园基本教案分析

红色冲刺:

一、说教材:

中班幼儿是各种动作和能力逐步形成的时期,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是建构式教材的重点之一。新年刚过,幼儿们对红彤彤的新年还余兴未尽。红色象征着喜庆热闹、吉祥祝福。选择这个课题引导幼儿积极向上。团结协作。分辨多种颜色和按规律接龙是与建构式教材整合多方面知识相吻合的、让幼儿在生活和游戏中体验快乐,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二、说教学目的:

1、练习快跑,巩固跑步的正确姿势。

2、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3、区分颜色、能按规律接龙。

三、教学重点:

看颜色做跑、爬、跳等相应的动作。

四、说教法:

针对这次教育活动的教学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以竞赛和游戏的形式进行。使整个过程动静结合,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做到师幼交融互动。物我交融互动。活动是有组织、有规范、有秩序、适合整体发展的活动。

五、说教学过程:

1、以热身运动,引发幼儿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以“你追我赶“这个游戏让幼儿知道正确跑步的姿势,和探索怎样跑得快的决窍,通过活动激发幼儿的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共同向上的精神。

3、以“红色冲刺”游戏,进一步训练幼儿跑、跳、爬的能力,培养幼儿对信号的反应能力和动作的协调性。

4、总结性小结。

本次活动坚持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幼儿创设宽敞自由活动的环境,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快乐,真正做到师幼交融,幼儿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和成功者。

会说话的安全标志:

设计思想:

标志是生活中对人们行动的一种指示、是简单形象的图画语言,尤其是安全标志在生活中能对我们进行提示、警告。它们是幼儿常常见到但又不易引起注意的安全标志。通过活动的开展组织幼儿观察、探索,知道自己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这样才能既保护自己又不造成危害,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探索学习,使幼儿认清安全标志,教育幼儿不要玩火、电等危险物品,遵守交通规则。

2、引导幼儿发现尝试,让幼儿知道应该按照安全标志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培养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3、通过幼儿自己动手制作安全标志,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制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交通安全、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等内容的小故事,并配有关的安全标志。

2、事先让幼儿收集有关的安全标志。

3、每幼儿一套安全标志七种:注意安全、人行横道、步行、禁止通行、严禁烟火、当心触电、禁止触摸。

4、画纸、水彩笔、剪刀等工具材料。

活动过程:

一、找安全标志:

1、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幼儿观看多媒体演示,就其中的交通安全小故事鼓励幼儿探索根据什么标志过马路?

2、提出问题,请幼儿思考:

⑴为什么要有这些安全标志,这些安全标志有什么用?

⑵除了马路上的安全标志,你还见过什么安全标志,在什么地方见过的,它们表示什么意思?

⑶请幼儿继续观看多媒体演示,寻找有关的安全标志。

二、议安全标志:

1、幼儿尝试从布袋中找出安全标志,并介绍这些标志是什么意思?

2、讨论安全标志的用途:我们生活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安全标志?它们对我们有什么用途?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行不行?为什么?

3、议一议没有安全标志的危害:

(1)想一想、说一说,如果没有这些安全标志的危害。

(2)总结:每个人都生活在集体中,作为社会中的人,一定要按安全标志上的要求行动,才能既方便自己又不影响集体。如果不这样,会出现很多问题,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就不能正常进行。

5、游戏:看谁找的准

教师说出一种安全标志名称,请幼儿迅速找出相应的安全标志卡片。

三、设计安全标志:

1、想一想,我们班、幼儿园什么地方需要悬挂安全标志。请小朋友尝试动手设计和制作,让安全标志告诉我们在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应该怎样做。

2、请小朋友介绍自己设计、制作的安全标志的内容和作用,并用简练的语言讲给大家听。

活动延伸:

幼儿找需要安全标志的地方悬挂上自己制作的安全标志,并继续探索相关的安全标志,尝试理解安全标志的含义。

活动评析:

活动中,幼儿作为学习的主人,激发了对安全标志的兴趣,引导幼儿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寻找各种各样的安全标志,如:严禁烟火以及各种交通安全标志等。这些安全标志都是小朋友们自己找到的,因此,他们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也特别高。孩子们通过自己看、问、找、画等探索活动,学会了学习,也学会了适应社会、适应集体,明白了做人的道理。

篇十五: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上学期的学习,已初步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对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阅读训练,学生很容易感受到短文的独特之处,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背诵、解说、创作等学习活动中来。 本单元的所有课文都要求背诵,因此不断激发学习兴趣及成就感很有必要。

三、说教法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课我主要采用诵读法、提问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另外还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利用游戏、比赛等方式巩固背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1、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 “诵读是解读文言文的敲门砖”。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穿到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到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藉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提高对短文整体的把握能力,我设计了若干个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抛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最后又通过互动设计板书表现出来。

3、练习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我设计一些课堂练习,运用练习教学法及时反馈课堂教学效果。

4、多媒体及游戏、比赛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

四、说学法:

通过教学应使学生能当堂背诵短文,能运用已有的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进行自主的学习。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2、一对一互译课文;

3、以答问形式背诵课文,以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设计板书表现课文,理解文章寓意。

五、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采用情景导入,出示陋室图,让学生将图中的居室与自己的居室相对比,说说对其居室的看法,那么身居陋室的人是如何认识的呢?由此引出课题《陋室铭》以及作者简介。

(二)诵读:

1、示范背诵 教师背诵全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教师用语言激励学生,请学生给老师挑刺(教师故意读错某个词),欢迎学生与教师竞争,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集中在听读中,同时又能激起学生要当堂背下短文的兴趣与信心。

2、学生朗读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5分钟内至少读3次。

3、学生背诵 学生在经过反复的听读与朗读之后已基本能做到粗知课文大意,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即时背诵,教师可以以答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背诵相关的语句。随后采用游戏接龙背诵,此环节可保持学生高涨的热情,便于短时记忆的发生与巩固。

(三)学生翻译 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

(四)思考阅读 此环节要求学生完全不打开课本(作笔记除外)。

1、作者为什么要为陋室作“铭”通过多媒体展出。

2再次背诵全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

3师生互动设计板书,要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4个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2)作者从哪些方面写了“陋室”?

3)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4)本文引用历史典故的作用?

经过的讨论与教师的指导,学生完成了学习“创作”,用多媒体展示师生的板书:

山(仙)名 喻 陋室(德馨)

水(龙)灵 高洁傲岸的节操

陋室不陋 托物言志

诸葛亮

自比 何陋之有? 安贫乐道的情趣

子云亭

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 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此板书融入了以上所提的四个问题,并体现了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使学生能通过板书对短文一目了然,且加深了理解。

4激励学生看着板书再背课文,并引导找出文章韵脚。

Ing: 名 灵 馨 青 丁 经 形 亭

5朗读、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兴趣。

6知识迁移

完成下面的对偶创作:

上句 :品千古美文 下句: 。

(五)反馈练习设计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

1、按要求默写

①写出本文的中心句

②写出表现陋室环境幽美的句子

③写出表现陋室主人所参与事之雅致的句子

2、学习文章的写法写一段话,将你的理想或追求通过某些物品(体)表现出来。

如学生铭、教室铭、寝室铭等。

3、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检验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教师获得了及时的反馈,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

篇十六: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作者: 加入日期:09-09-20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所以:以后说设计问题要精,组织课堂的能力要加强。图片要清晰。声音也需要美化,语文教师尤其美丽的语言是一种享受。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陋室铭优秀教案

2.《陋室铭》教案

3.陋室铭优质课教案

4.《陋室铭》公开课优秀教案

5.2017年陋室铭教案学情分析

6.陋室铭教案板书设计

7.陋室铭教案及说课稿

8.2017年初中语文陋室铭教案

9.陋室铭教案设计

10.陋室铭公开课教案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