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人长久》教案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但愿人长久》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滋育心根,如何操作?如何处理好知识、技能学习,以及发展儿童官能与滋育心根的关系?走进刘云生老师的语文课堂,看他执教《但愿人长久》,我们豁然开朗:语文课,用言语来滋育心根。正因为如此,刘老师的课旨归了语文的本原。
一、课前谈话,了解沟通
师:孩子们,大家好!我姓刘,大家就叫我刘老师。给我打打招呼,好吗?
生:(没有人敢发言。)
师:我听你们老师说,你们班最棒。谁来打头炮?我首先送你一张名片。
生:哈喽,刘老师!
师:中英文双语打招呼,够国际标准!(送上一张名片,并和学生握手)
生:(全班轰笑)
生:nice to meet you,mr liu!
师:我成了“国际友人”!(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
生:刘老师,你好!
师:我又“回国”了!(送上一张名片)
生:(众笑,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多)
师:看来,咱们班的孩子很会和别人相处,真是铁锹敲锣——响当当!呵呵,今天,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大家这样“聚精会神”地看着我,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卓别林。(众笑)
师:(笑兮兮地说)我有那么丑?
生:不是丑,是幽默!
师:(走过去摸了摸这个孩子的头)这还差不多!
生:我想到了邓小平!
师:总设计师?不敢当!不过,我知道他的意思,我和邓小平一样,都是“浓缩的精品”!
生:(众笑)
师:我还想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李老师,他和你一样,也戴眼镜!
师:他,现在到哪里去了?
生:调到北京去了。
师:想他吗?
生:想!
师:什么时候最想?
生:晚上,睡觉的时候。
师:特别是有月亮的夜晚,是吧?
生:(点点头)
师:多重感情的孩子啊!今天,我能认识你,真是“三生有幸”啊!你叫什么名字?
生:王诗韵。
师:建议大家给王诗韵同学来点掌声!
生:(热烈地鼓掌)
师:短短的几分钟接触,让我感到,咱们班的孩子真厉害!不但有礼貌,还会联想。是不是每个孩子都善于联想,善于学习,我将拭目以待。
【教师以幽默、风趣的语言,很快赢得了孩子的喜爱,拉近了和孩子们的心里距离,为上课时围绕文本的对话搭建桥梁。同时,这看似不经意的谈话,又蕴涵深意。一是了解孩子们联想的能力,为调整教学预设摸清情况;二是相机捕捉课程资源,为丰盈教学获取素材。】
二、铺陈意象,诵读入境
师:请看(出示一幅幻灯片:圆圆的月亮高高高地挂的天空中),你联想到什么?
生:嫦娥奔月!
生:我想到了中秋节。
生:我想到了阿波罗号登月飞船。
生:我想到了星球大战。
师:想象真丰富!现在,科学技术比较发达,你们会想到这些。可是,在遥远的古代,山重水隔,人们望着那一轮或圆,或缺的月亮,会产生怎样的联想呢?你会背诵哪些写月亮的古诗词吗?
生:我会背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师:不简单!背得这样熟!
生:(争着举手)
生:(摇头晃脑地背诵)《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有点小李白的味道!这两位同学都背诵的是李白的作品,能不能来一首其他诗人的?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这是谁的?
生:张继的《枫桥夜泊》。
师:还有最后一次机会,谁来背?(有一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嘴里还在小声地,急迫地说,“我!”)好,把这个机会给你!
生:“村夜。白居易。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师:据我所知,我们在课文中,没有学过这首诗。你怎么知道的?
生:在《唐诗三百首》中读到的。
师:了不起,这才叫真的了不起!自己从课外书上去获得知识!
生:(老师带头,和学生一起鼓掌!)
师:在古代,月亮是许多诗人,词人,文人描写的对象。我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样好东西,不是诗,而是词。是距今900多年前,一位叫苏轼的大文学家写的。请大家欣赏。
师:(配乐朗诵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完全沉浸在朗读所营造的情景中)
生:(回过神后,热烈鼓掌)
【语文是感性的存在,是生命的舒张。开课,教师从月亮的意象入手,让孩子们背诵古诗,把学生的视觉引向遥远的古代,既是语言的积累,也是意象的统整,更为学习课文铺设情境。】
三、自读自悟,多元感知
师:谢谢大家的鼓励!这首词是怎样写成的呢?请大家打开书,第2课,《但愿人长久》。(板书课题)自由放声地读一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标上问号。
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把生字读给同桌听一听;不懂的地方,和同桌讨论讨论。
生:(按要求合作学习)
师:(抽读生字新词)
师: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刘老师,“婵娟”是什么?
师:是呀,“婵娟”是什么?是不是嫦娥的“手绢”?(众笑)
生:不是!“婵娟”就是月亮。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课文第五自然段说,“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从这里可以看出,“婵娟”就是“明月”。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嗯……(语塞)
生:第五自然段和最后的诗意思是一样的!
师:发现了“新大陆”!真了不起!课文最后几句词就是表达的第五自然段的想法,意思的确是一样的。还有哪些同学也有同样的“伟大发现”?
生:(全班大部分同学举起了手)
师:很好!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前面要用省略号?
师:读书多仔细呀!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棒极了!但,你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摇摇头)
师:谁来帮帮他?帮帮这位问题“发现家”?(众笑)
生:为什么课文不把苏轼写的文章全部抄下来?
师:不是“抄”,而是“引用”。为什么不全部引用下来呢?大家课外去读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一定能知道。这里,老师不讲。还有问题吗?
【“疑是知之始。”教师让学生初读课文,质疑问难,特别强调“发现”,意在启发学生自能读书。有的问题当场解决,有的问题故意存疑,目的在于,把学生的阅读引向课外。】
师:(环视整个课堂)没有了。那,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这次默读。看看你还会有什么“伟大的发现”,有什么不同的体会?
生:(静静地,默默地读。仿佛能让人感到学生思维在悄悄地流淌。)
师:读书贵在静思默想。大家读得那样投入,那样认真。来,说说,你的发现,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发现,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你读出了思念!(板书:思念)
生:我体会到,苏轼真了不起,看看月亮,就能写出那么好的文章。要是我,肯定写不出来。
师:你读出了“敬佩”!好!但,老师相信你,今后一定会写出比苏轼更好的文章。刚才,我看你读书的时候,还在书上批注,写自己的体会。我想,说不定,你就是当代的“苏轼”呢!
生:(眼睛里露出兴奋)谢谢老师!
生:我体会到,苏轼和苏辙情同手足,感情很深。
师:用课文中的词语,叫——
生:手足情深!
师:(板书“手足情深”)你读出了“情深”!
生:我体会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把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你读出了祝福!(祝福)
生:我体会到,月亮圆了,人更想团圆。
师:你读出了“团圆”!
【鼓励学生的多元理解,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提升学生的自信。并在尊重的基础上,顺学而导,给予点拨,颇见教师功力。】
三、重点开掘,直抵心灵
师:孩子们真会读书!读出了各自的体会和见解。很好!但,不论是思念也好,祝福也好,团圆也好,都是建立在(指板书)——
生:(全班齐)“手足情深”基础上的。
师:因手足情深而——
生:(全班齐)思念!
师:因思念而盼望——
生:(全班齐)团圆!
师:因团圆不成而——
生:(全班齐)祝福!
【一放,一收,张弛有度。在此聚焦,为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找到了突破口。扣“手足情深”,开启了直抵心灵的航程。】
师:那么,从课文哪些地方,我们能感受到苏轼和苏辙手足情深呢?自由读读课文,像刚才那位“未来的苏轼”一样,一边读,一边勾划出相应的语句。
生:(默读勾划)
师:小组内交流交流。
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个别辅导)
师:来,我们全班交流交流!
生:(读)“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从“形影不离”,我体会到,他们手足情深。
师:先读课文中的语句,再说自己的理由和体会。这样汇报,有根有据,好!(竖起大拇指)
生:(读)“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他想他弟弟,说明,他们感情深。
生:从“心绪不宁”可以看出,苏轼和他感情深。
师:怎么看出?
生:苏轼想弟弟都想到心绪不安宁了,只有感情深,才会这样。
师:你真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孩子!要是我有你这样的哥哥,一定幸福甜蜜!(众笑)
【诙谐,真情,入情入理。】
生:我还帮他补充一点:这一天是中秋节,“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苏轼很想他的弟弟。
师:是啊!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
生:(齐读)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因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师:苏轼与弟弟的确手足情深啊!他的思念只有月亮知道有多深!
师:继续交流。
生:我从这里看出“手足情深”:(读)“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们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苏轼希望他和弟弟的感情长留心间,夜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言之有理,好!
生:(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见面的机会。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分别七年了,又很少见面……
师:我敢肯定,你的发现很“伟大”。别紧张,慢慢说。(走近发言的这位小男孩,把手放在学生的肩膀上,俯身倾听)
生:七年没有见面了,还在数手指拇,说明,他们感情深。
师:哪个词是说苏轼在数手指拇计算?
生:屈指算来。
师:你真的了不起嘢!抓住了关键词。大家想一想,苏轼“屈指算来”,会说些什么?谁来表演表演。
生:(一边屈指,一边说)一年,两年,三年……都七年了,弟弟现在怎么样了?是瘦了,还是胖了?生活过得怎么样?真让人担心啊!
师:多好的哥哥呀!
生:(一边屈指,还一边做出看月亮的姿势,一边说)一年又一年,辙弟呀,你还记得吗?小时候,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形影不离,可是……咳咳,你都和我分别七年了。又没有你的消息。唉,哥哥,我,怪想你的!(众生鼓掌)
师:(满含深情地)可是,弟弟不在眼前,只有月亮挂在天空中,只能听到他人团圆的欢笑,只能眼看着一个又一个中秋之夜悄悄地溜走。他多想对又圆又亮的月亮说,让弟弟回到我身边吧!大家的交流有了深度。请继续交流。
【《原诗》中说,“设身而处当时之境会……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才能“妙悟天开”。这里抓住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屈指算来”,活化出了形象,活化出了深情。整个阅读渐入佳境。】
生:(读)“月亮渐渐西沉,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苏轼与他弟弟的感情太深,越思念越睡不着。
师:这场景,让我们想到李白的——
生:《静夜思》
师:想一想,该怎么改?
生: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亲人。
【诗文参照,丰盈文本。此乃薄书读厚之法。】
师:还可从有别的地方读出苏轼和弟弟的手足情深吗?
生:苏轼对弟弟的这番手足之情深到极处,不禁埋怨起月亮来——(读)无情的月亮啊,你为什么偏偏在别人分别的时候变得这么圆,这么亮?
生:苏轼埋怨月亮,更说明他对弟弟的感情很深!(板书:埋怨)
师:那你就来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得深情并茂)
师:好!全班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全班齐读)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渐次展开,导读至此,从学生深情并茂的朗读中,已经看出,整个阅读,已经在学生的心灵深处“着陆”了。】
四、切己体察,哺育心根
师:孩子们,要是在现代,你和手足感情这么深,在中秋之夜,你会怎么做?
生:我会打电话。
师:怎么说?
生:弟弟,我想你!你一个人在外,要多保重哟!
生:我会发一封电子邮件,对弟弟说,“秋天天气凉了,你要多穿点衣服。你不要担心我,密州这个地方虽然偏僻,但,人很好!”
生:我会提前给弟弟寄一盒中秋月饼,重庆宾馆生产的那种。(众笑)
生:我也会给弟弟发一封伊妹儿,对他说,“祝你中秋快乐!”
生:我会坐飞机去看弟弟,和他一起看月亮。
生:我会给弟弟寄一张贺卡,在贺卡上写上祝福的话。
师:可在距今900多年前的宋朝,科学技术十分不发达,没有电话,没有电脑,没有英特网,没有飞机,手足相隔千里,山重水隔,就是寄一封信,也要数月才能收到,更不用说寄月饼了,早在路途中霉变了。苏轼又能做什么呢?
生:在心里想!
【推己及人,揣摩情感。古今对比,境异情同。在对比与对话中拨开情感的云雾,让孩子们和文章中的人物,“同喜同悲”。】
师:请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读读这段话。
生:(自由体会)
师:苏轼的心里是怎样的滋味?你体会到什么?
生:苏轼心里很难受。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请你读读这段,读出思念时的难受。
生:(读)
生:苏轼心里很忧愁,因为人世间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忧愁。
生:(读)
生:苏轼心里在祝福,他希望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
师:好。请你读出思念时的祝福。
生:(读)
生:苏轼心里也有一丝宽慰,因为虽然他和弟弟远隔千里,但,可以共同拥有这轮明月。
师:来,读出思念时的一丝宽慰。
生:(读)
【人的情感是复杂的,也是多元的。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心思去“丈量”。读出了多种味道,读出了多种情势。】
师:苏轼和弟弟是手足,手足情深啊!手足情深就手足情深吧,又是七年没有见面。七年没有见面就不见面吧,又逢中秋佳节。中秋佳节就中秋佳节吧,又见别人欢喜团圆。不团圆就不团圆吧,又见月亮高悬。月亮高悬就高悬吧,又是那么亮,那么圆。苏轼怎能不思念,难受,忧愁,祝福?又怎能不凭借月亮,来寻觅那一丝淡淡的宽慰?(至此,许多学生眼里闪着泪花)孩子们,拿起书,让我们一起来表达这一份人间真情吧!
生:(配乐齐声朗读第五自然段)
【教师这段话极富诗意,也极具推动力,把文本的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把孩子们的情感推向了高潮。】
师:在古代,苏轼除了这样想,还能做什么呢?他只能一边饮酒,一边低声吟诵——(播放课件: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配乐朗诵及其画面)
生:(观看)
师:苏轼这首《水调歌头》创作以来,因其真挚的感情和美好的祝福,被广为传诵。这里的“情”不再单单指手足之情了,还可以指——
生:父子之情。
生:母子之情。
生:朋友之情。
生:父女之情。
生:母女之情。
生:师生之情。
生:……
师:人间还有很多很多情,只要是真的、善的,美的,我们都可以这样祝福——
生:(齐声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人间自有真情在。读到这几句词,你会想到哪些感人的事情?让我们来为他们祝福吧!王诗韵,你开个头吧!对你思念的那位李老师说两句。
王诗韵:李老师,你虽然离开我们一年多了。但我不会忘记你!记得你给我们上的第一堂,你叫我回答问题,我一直在耍铅笔,没有听清楚题目,你并没有埋怨我,而是笑嘻嘻地拍了怕我的肩膀,重复了一次问题,叫我坐下,想想再说。现在,我要用刚学过的苏轼的话,来祝福你: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全班,以及听课者都一起鼓掌)
师:(激动地说)我为你们李老师有这样好的学生而骄傲!要是我看到你的李老师,一定把你的祝福告诉他!
【这里,特别让王诗韵同学来说,体现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精神。同时,在结构上,与“课前谈话”形成照应,浑然天成,足见教师的课堂生成和驾驭能力。】
生:我要对我舅舅说。
师:说吧,直接对他说吧。(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学生)
生:舅舅,你到英国读书,走了将近两年了吧?我和爸爸、妈妈都想念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多有人情味的女孩!长大了,一定很有出息!
生:我对黄秋雨说,祝他学习成绩越来越好!
师:谁是黄秋雨呀?
生:我班的同学,浙江的。现在他回去读书了。
师:哦。那用刚学的句子,该怎么说?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这就叫活学活用!
生:我对电视剧《父女情》中的爸爸和女儿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对电视剧中的人物说,思路打开了!
生:我对在伊拉克战争中受苦的小朋友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天的太阳会是新的。你们会过上好日子的。
师:多美好的祝愿啊!但愿伊拉克的小朋友能听见,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能听见!
生:我想对我妈妈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妈妈是在去年出车祸离开我和爸爸的。(忍不住,留下了眼泪)
师:(走过去,把这位小男孩搂在胸前,眼里闪着泪花,哽咽着说)多懂事的孩子呀!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
生:(摇摇头)
师:这样吧,我把这几句苏轼的词写在我的名片上,送给你。有困难时,给我打电话,好吗?(一边说,一边写名片,然后双手递给那位小男孩)
生:(点头)谢谢刘老师!
师:我知道,孩子们还有许多祝福要说。(播放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序曲奏响)但,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不能在课堂上说了。让我们跟着王菲哼唱由苏轼《水调歌头》谱成的曲子吧!一起为天下有情人祝福——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即将唱完,教师示意学生哼着歌曲,离开教室。)
【延伸拓展,真情再现。此情此景,“语文课”的概念已经淡而远去了,留下的是真情表达和默默祝福。然而,这正是我们久违了的“语文课”,用言语哺育心灵的语文课。用刘老师的话说,这就叫“滋育心根的语文”。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语言、情感、意象,以及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正在孩子们的心中激荡,在他们的血液里奔涌,向他们人生的所有空间,所有时间延伸,延伸!】
……
【总评】
刘老师这堂语文课,用言语来哺育孩子们的心灵,真正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水乳交融。其奥妙在于:教师深刻地认识到,言语既是通向人文世界的凭借,也是人文世界的重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语言既是思想的物质外壳,其本身又是思想的一部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如一地顺学而导,建基于学生心灵来,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感悟意象、情感和思想,紧扣“情深”来展开教学,让学生从“文表”走向“文里”,从情景走向意境,从手足情走向多种情,一直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言语成为孩子们情感、思想的一部分,并化作汩汩流淌的人文情怀,滋养着学生的“心根”,传达出感人至深的“心灵之音”,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我们相信,经历了这样一个“深爱着他的深爱,思念着他的思念,祝福着他的祝福”的过程,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会更加丰富,更加充盈,更加舒展,更加美好!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推荐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板块一:朗读导入,简介苏轼生平。
1、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PPT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简介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但愿人长久)
板块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2、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3、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4、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状况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PPT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吟诵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埋怨皓月吟诵等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板块三:诗歌诵读比赛
1、学生准备,小组之间先进行交流,比比谁读得好,并选一名代表出来准备参加班级比赛
2、选出一名最佳读手,关配乐朗诵诗
板块四: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板块一:复习旧课,夯实词语。
1、指名背诵《水调歌头》
2、学生齐背《水调歌头》
3、指名读词组
皓月当空万里无云
手足情深形影不离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读着以上的词组,你能想到文中的哪些资料呢?说说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4、听写词语:心绪不宁埋怨宽慰这三个词语都是写谁的?你能试着用这三个词语连起来说一段完整的话吗?(结合课文资料)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板块二:扣词入文细读课文
苏轼的情绪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1、自读全文圈点画注
2、独立思考准备交流
3、组内交流准备汇报
4、全班交流总结提升
最终落脚点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板块三:反复吟咏理解诗情
1、自读古诗读出韵味
2、再读古诗理解意思
3、三读古诗读出情思
板块四:布置作业
完成小本作业相关练习
附:板书:
2但愿人长久
心绪不宁————埋怨—————宽慰
豁达大度,热爱人生
一、 说教材
1、教材说明
本课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大文豪苏轼创作名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创作经过,属于“文包诗”类文章。故事是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领略词的深远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苏轼既思念亲人,笃于情谊,又通情达理,以理谴情,热爱生活,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抒发诚挚祝愿的情怀。反映了 他“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积极人生态度和广阔胸襟。
2、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a 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 组成的词语
b 学习“文包诗”写法
c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 ) 能力目标
a、 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本课有关词语及句子的含义
b、 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c、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原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3)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并领略皓月当空的美景,感受祖国古典诗词所创 设的意境,进行 美的熏陶。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3 、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词、文、图的对照,讨论交流和反复诵读,感悟苏轼“宽慰”的心情和他豁达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了解苏轼的情感变化过程是本课的一个教学难点。
4 、 学情分析:
从课文内容来看,学生很难理解这篇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因为没有丰富的个人经历,教师的理解也是很肤浅的。为应对这一情况,课前利用早读课和辅导课时间提供了大量关于苏轼的资料,让学生了解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悟课文有了一些基础。教学中以品读悟情为主,教师适当以语言渲染,努力让学生走入课文的情境。
5 、 教具的使用: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二、 说教法与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运用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多读书、少做题。因此,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度的探究、想象、感悟,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一种好办法。《但愿人长久》这是一篇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为此,我们运用自主探究与朗读感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联系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段,首先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筛选学生的疑问,突出情感变化,接着让学生读课文找出有关情感变化的词语。例如:“思念”、“埋怨”、“宽慰”等。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想苏轼所想,悟苏轼之情,并辅之以有感情的朗读,可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2)学法指导:
本文是抒情散文,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指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教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教师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断。
三、说板书及作业
(1) 板书就按课文作者的思路来安排的,这样安排一是便于总结写作特点;二是便于学生按思路记忆背诵
(2) 作业为背诵体会和自学《水调歌头》全文,了解作者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和时代背景。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引入课题:
1、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文人都喜欢以月亮为题材写出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能说几句吗?(因为本文以月为主线,借月抒发情感,)
2、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一篇与月亮有关的文章。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其中只有转任和州这一次,是在秋天。而本诗则是这次行脚的生动纪录。
宋代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不无感慨地说:“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可见历来描写洞庭景色的诗文很多,要写得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是十分不易的。刘禹锡这首《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轻轻着笔,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
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俨如琼田玉鉴,是一派空灵、缥缈、宁静、和谐的境界。这就是“湖光秋月两相和”一句所包蕴的诗意。“和”字下得工炼,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的画境。而且,似乎还把一种水国之夜的节奏──演漾的月光与湖水吞吐的韵律,传达给读者了。接下来描绘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否则,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无有“两相和”可言了。
诗人的视线又从广阔的平湖集中到君山一点。在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三四两句诗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色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诗人笔下的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白银盘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然而,它的擅胜之处,不止表现在设譬的精警上,尤其可贵的是它所表现的壮阔不凡的气度和它所寄托的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诗人眼里,千里洞庭不过是妆楼奁镜、案上杯盘而已。举重若轻,自然凑泊,毫无矜气作色之态,这是十分难得的。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作者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没有荡思八极、纳须弥于芥子的气魄,没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缁的襟抱,是难以措笔的。一首山水小诗,见出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这是很难得的。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结合具体语境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
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书写生字。
2.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
3.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教学资源
苏轼的背景资料
歌曲《明月几时有》
预习设计
1.自学生字词,理解下列词语意思:皓月当空、一年一度、心绪不宁、手足情深、形影不离、十全十美、阴晴圆缺。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3.搜集有关苏轼的诗词。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交流谈话,进入课文。(4分钟)
1.背诵写月亮的古诗词。
2.生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15分钟)
预习作业1
(1)读词语
(2)辨析字形。
(3)交流词语意思,完成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组号为“1”的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正确、读流利长句子。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5分钟)
【学习单1】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故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时间:2分钟
【预设】
课文主要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名篇《水调歌头》的经过。
从中体会到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四板块:学习第一段(15分钟)
【学习单2】
(1)自由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找出表现苏轼情感的一个词。思考: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苏轼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他在想些什么呢?
(2)时间:3分钟
【预设】
(1)皓月当空,月圆人不圆。
(2)家家户户热闹非凡,触景生情。
(3)手足情探,分别已久。
(小时侯……)
(惆怅的 伤感的 失落的 孤寂的)
1.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练习说话。
2.学生朗读课文。
第五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要来到了,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圆。古代的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写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你会吟诵那句诗?
2.在一千多年前的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就在这月圆之夜,因思念自己的弟弟而写下了《水调歌头》。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首词作,以及它的写作过程。 (板书: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第二板块:预习导学
预习作业1
(1)出示词语:
做官 观赏 品尝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屈指 但愿 十全十美 悲欢离合隐藏 眼睁睁 阴晴圆缺 虽然 宽慰苏辙 苏轼 埋怨 皓月当空 一年一度 手足情深 婵娟
▲开火车读词语,相机正音:“尝、赏、睁”是后鼻音,“隐”前鼻音,“埋”多音字 。
(2)比较“隐”与“稳”;“尝”与“赏”。
(3)交流预习作业中的词语意思。相机完成《补充习题》一、二中的相应题目。
预习作业2
1.抽组号为“1”的六名学生展示交流。
(1)及时纠正读音。
(2)读好两组长句。
▲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这么亮呢?……
▲他转念又想:世上本来……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第三板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集体交流。
第四板块:抓“思念”,研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1.过渡:思念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同样的中秋节,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也和我们一样,思念起他的手足情深的弟弟。
2.学生自主学习。
3.导学
▲苏轼为什么心绪不宁呢?他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
▲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俩手足情深呢?
▲重点理解:“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
你和亲人分别过吗?你心里有什么感觉?如果是分别七年呢?
算算七个年头有多少天呢?如此手足情深的弟弟分别了七年之久,二千多个日日夜夜,怎么不令人触景生情,倍加思念呢!难怪这会儿别人是欢欢喜喜的,而苏轼呢?他却是——
3.引说:
苏轼之所以会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苏轼在思念着弟弟)是啊,苏轼跟弟弟——(手足情深),小时侯——……长大以后——……如今屈指算来——……怪不得苏轼会这样——(心绪不宁呢!)
4.指导朗读。通过朗读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伤感。
第五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
设计
☆ 抄写词语。
☆☆ 完成《一课一练》第1——4大题。
☆☆☆ 收集描写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学内容
2.但愿人长久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教学
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四、五、六自然段。
2.通过自主阅读、研读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
3.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重难点
1.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
资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e),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qi)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预习
设计
1.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五、六自然段。
2.尝试理解课文内容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意思。
3. 熟读课文,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有关词语:思念(心绪不宁)——( )——( ),并思考变化的原因。
学 程 预 设
导 学 策 略
调整与反思
第一板块:复习。(3分钟)
1.引读第一到三段,再次感悟思念之情 。
2.交流展示预习成果 。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27分钟)
(一)感悟“埋怨”
【学习单1】
(1)自由读,思考讨论:苏轼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2)时间:3分钟
【预设】
苏轼因思念弟弟而埋怨月亮。
(想当初,我和弟弟形影不离,手足情深,可如今,却天各一方,无法相聚。
虽然面对同一轮圆月,可我们却天各一方,彼此分离。7年了,我多么想在这团聚的时刻和我的弟弟举杯同饮呀!)
1.学生读课文,读出苏轼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学习单2】
(1)苏轼这么忧伤,这么惆怅,心中充满了埋怨,后来他转念又想到了什么,因而他心理又宽慰了许多?
(2)自由读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3)时间:3分钟
【预设】
世上本来就是有悲也有欢、有离也有合的,就像天上的月儿有隐也有现、有圆也有缺一样,哪里会十全十美呢!
【学习单3】
(1)这几句词说的是什么意思呢?默读第五小节,用“﹏﹏”画出表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意思的句子。用“——”画出表示“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意思的句子。
(2)时间:2分钟
【预设】
(略)
(豁达开朗、积极乐观)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自由交流课前收集的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并用心感受。
2.写下对亲人朋友的倾诉之情,最好用上书本上的诗词。
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
第一板块: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到三自然段,知道了(引读课文)
2.课前要求大家找出表现苏轼情感变化的词,谁来说一说苏轼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感悟意境
(一)感悟“埋怨”
过渡: 瞧,月亮渐渐西沉,抬头望月,月光如水,它还透过窗子把银光洒到床前,这是多么美的夜晚呀!可是在月色这么美丽的中秋节晚上,苏轼躺在床上,心里不禁埋怨起来了。(师板书:埋怨)
1.学生自由读。
2.交流。
▲理解“眼睁睁”一词在文中的意思。那圆圆的明亮的月亮,好美,可是他眼睁睁地望着,会觉得怎样?用你的朗读来回答吧。指导读好“偏偏”一词。(看着这轮皎洁的圆月,自己却没有办法和弟弟相聚,一种无奈和惆怅之情油然而生。)
▲看,明月当头,月光如水,景色如此美丽,这个躺在床上的人如果就是你。那你现在是身在异乡,与亲人朋友已分别多年,这时,你看着月亮会想些什么?自言自语说些什么呢?体会省略号的意思
3.指导朗读。在月亮这么圆这么明的中秋之夜,苏轼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不好受呀!耳畔传来忧伤的乐曲,更增添了他的思念之情,感伤之情。
(二)感悟“宽慰”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2.讨论小结:词人由月亮的圆缺,想到人的悲欢离合,悟出世上的事情往往不能十全十美的人生哲理。提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愿。但愿美好的感情长留人间,兄弟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一轮明月。
板书;宽慰
人生哲理:月有圆缺 人有离合
美好祝愿: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3.这首词流传至今,千古传唱,是因为它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师生共同吟诵第六自然段。
4.默读第五小节,理解词中句子的意思。
5.交流。
6.从苏轼的内心想法和心情变化,你感受到苏轼是个怎样的人?
7.齐读《一课一练》上的《水调歌头》。
第三板块:拓展提升。
1.思念亲人、思念故乡的诗词还很多,请同学们拿出课前收集的诗词,找小伙伴自由交流,在交流的同时还要注意倾听,用心体会。
(学生自由交流)
2.说了这么多,听了这么多,想不想把自己的感情倾诉出来,告诉亲人和朋友?拿出纸和笔,把它写下来,最好能用上文中的语句或交流时体验深刻的诗句。
(写一写,再交流)
3.还有许多同学想说,课后我们把它写成信,寄给他们,让这美好的情感长留我们心间!
第四板块:布置作业
作业设计
☆ 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 完成《一课一练》《补充习题》的部分内容。
☆☆☆收集诗词并准备举行诗词朗诵会。
范围:有关“月亮”的诗词
有关“苏轼”的诗词
有关表达“思念之情”的诗词
教材分析: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词《水调个头》的创作经过。故事是此词意的具体展现,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的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既思念亲人有通情达理的情怀。本文以故事的形式向学生们介绍了古典诗词——《水调歌头》创作的经过。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4-6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并熟记生字组成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领略古典诗词的意蕴。
情感与态度目标:
体会苏轼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准备:
1.图片,卡片,小黑板,磁带。
2.网络搜集苏轼资料,了解苏轼生平。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了解苏轼,欣赏配乐诗<<水调歌头>>。
4. 让学生接受经典诗词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 朗读导入,简介生平。
1. 播放<<水调歌头>>的录音带,小黑板出示<<水调歌头>>全篇。
2.交流苏轼生平,并揭示课题。(板书:2 但愿人长久)
二、 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自由练读课文后的生字
画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理解词义。
出示诗歌《水调歌头》,学生自由朗读。
指名朗读,纠正学生读音。(阙,琼,绮)
这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想象丰富,语言凝练,情感深刻,意境深邃,同学们在学习理解上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请同学们打开课文《但愿人长久》,仔细阅读这篇文包诗结构的作品,就能帮助我们学习和理解。
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师检查自读情况
(1) 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品尝玩耍埋怨睡觉 吟诵 悲欢离合屈指算来
观赏但愿宽慰眼睁睁 隐藏阴晴圆缺躺在床上
(2) 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婵娟 埋怨 皓月 吟诵等
(3) 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 作业
背诵<<水调歌头>>,并描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怎样度过的?当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到来,我们会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才上心头,却下眉头,许多写月的诗词作品都表达了这种情愫。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所学过的有关描写月的作品。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新的诗词《水调歌头》,齐读课题。
二、精读诗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和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人因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绪?(埋怨、宽慰)
课文一至三小节描写了诗人对弟弟的思念。在中秋月圆之夜,诗人为何单单想起了他的弟弟呢?什么是手足情深?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出他们之间的兄弟情深?指名同学朗读。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首诗里,同样也蕴涵着这样的感情,让我们齐声朗读,来感受这种深深的思念之情。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描写诗人的离愁别绪,自由读读这一段。你感受了怎样的意境?(《静夜思》)指名有感情地背诵李白《静夜思》,指导朗读描写月夜环境和诗人辗转反侧的句段。
在皓月当空之时,诗人静思什么呢?齐声朗读诗人月下所思的句段。你从这段文字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齐读句段。从“为什么”你是否感受到诗人的责怨,齐读句段体会感受;从“偏偏”你是否感受到了诗人的愤懑,再读句段,进一步体会感受。
在诗人的诗中同样也蕴藏着这样的情绪,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绪。齐读《水调歌头》。
课文后面部分抒写了诗人的心情得到了宽慰,是什么让他得以释怀的?指名读课文的五至七节,指名学生说说诗人得到宽慰的理由。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引述第五自然段,分析诗人的情绪变化。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让我们再读读这首诗,感受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皎皎明月般的胸怀。齐读〈〈水调歌头〉〉。
三、总结全文
自古多情伤离别,无数诗人墨客都表达这种情绪。苏轼也写了自己的离愁别绪,但最终得以解脱,不愧为大诗人、大文学家。让我们将这脍炙人口的诗句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齐读课文及诗词。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32
在教学第二课《但愿人长久》一文时,如何让学生读懂诗人苏轼的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以“赏”字做突破口,采用对比法,一边是中秋佳节,明月之下亲人团聚,共享之中,欢声笑语弥漫夜空,融融亲情让人好生羡慕。另一边则是诗人独赏一轮明月,举杯问盏,自对影,话无语,愁更多,思乡之情填满心中。
赏月的环境不同,心境自然不一样,情感也自然不一样,幸福与思念通过对比,一目了然。为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境,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家中赏月的趣事来谈一谈。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血浓于水、手足之情、亲人之情,那是人间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是永远保留在人们心中的一份爱,那份爱是不会因为时间的长久,距离的遥远而消失的。
让我们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不仅体会到诗人苏轼的思亲情深,更感受到我们的父母给予我们的关爱之情,以及我们应有的回报之情。
(搜索本课的课题关键的一两个字可以查找更多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 www.第一范文。com)
本文转载
一、情境导入
1、教师演示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多媒体课件。
2、谈话:同学们,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我们会和亲人团聚[],品尝瓜果月饼,共享一轮明月。但总有人因为生活和工作的原因漂泊他乡,不能与亲人团聚,看到这一轮明月,心里会有那些感受?
3、每逢佳节倍思亲,望着天上的月亮,总让人想起家乡的亲人。这节课,让我们和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一起过一个中秋之夜,好吗?
4、介绍苏轼。
5、苏轼与弟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值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提出要求。
(1)第一遍读课文,注意标出生字词。
(2)第二遍读课文,注意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弄清生字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3)学生第三遍读课文,读通全文,理解大意。
2、检查自读,组织交流,理清课文的情感线索: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板书)
(1)检查词语的读音与记忆(小黑板出示)
(2)学生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师生共同探讨
(3)指名试读课文,并思考:这篇课文写的是谁的事,是一件什么事?
三、巩固练习
指导观察、书写生字。
四、作业
抄写词语,练习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同桌互相订正。
2、学生回忆课文的情感线索。
3、引导学生看板书提问:苏轼为什么会心绪不宁、埋怨、宽慰?(明确重点学习任务)
二、换位体会,深入探究
(学生扮苏轼,教师做学生。)
1、感悟“心绪不宁”
师问:苏先生,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人们都在品尝月饼,观赏明月,您老为什么却显得如此“心绪不宁”呢?把您的心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1)引导学生自由读第1~3自然段,重点抓住“手足情深”“形影不离”等词进行理解、体会。
(2)引读:苏先生之所以如此“心绪不宁”,是因为思念(弟弟)啊!是的,苏先生跟弟弟从小(手足情深),小时候他们(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长大以后(他们就各奔东西),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怪不得苏先生会这般(思念弟弟呢)!
(3)、指导朗读:对于描写人们欢聚的句子要读出愉快的语气,描写苏轼思念之情的句子要读出伤感的语气。
2、感悟“埋怨”
师:俗话说“每逢佳节倍思亲”,苏先生,您的思亲之情我们能够理解,可您又是在“埋怨”谁呢?
(1)学生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2)学生边看图边想象(演示多媒体课件),教师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您在干什么?又在想什么?
(3)互动对话交流。
师:是呀,在这美好的月圆之夜,苏先生,您却见不到自己日夜思念的弟弟,心里是多么难过呀!望着天上这圆圆的月亮,更增添了您丝丝忧伤之情。
(4)配乐范读,重点指导读好“偏偏”这个词语。
(5)学生练读,教师指名读(评点)。
(6)齐读第四自然段。
3、感悟“宽慰”
师问:苏先生,我知道后来您的心情变了,还吟诵了一首千古名词。最后五行我已经读过了,可我读得不好,想请您作示范,好吗?还有些不明白这几行词怎么能表达您的“宽慰”之情呢?请您给我解释一下,行吗?
(1)学生自由朗读第五、六自然段,画出重点句段
(2)小组合作交流,然后集体交流。
①指名读第五、六自然段,评议。
②指名说说诗人心中宽慰的理由。
③引导学生充分体会诗人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如大海般广阔的胸怀。重点指导朗读。
④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的含义。
师述: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要伤悲,把思乡之情留在心中,共同欣赏这醉人的良宵美景吧!
(3)适度拓展,阅读古代诗词中表达此类感情的诗句,丰富积累。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4)师生分角色读。
(5)学生赛读。
(6)指导背诵第五、六自然段。
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在熟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播放乐曲,让学生在乐声中边舞边吟。
三、情感升华,意蕴无穷
1、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来感受一次苏老先生在中秋之夜的感情变化吧。
2、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首词的全部内容吗?
出示《水调歌头》(全文),师范读。想想这首词的全部意思,好吗?
3、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首词,体会词中的感情。(齐读)
四、拓展延伸,积累内化
1、同学们,古代文人以“思念亲人,思念故乡”为题材写出的优秀诗篇有很多,你能背出几首吗?举行一次朗诵会。
2、这首词很快传到弟弟手里,当弟弟苏辙捧着这首饱含着一片真挚情感的词时,他的心情如何,是惊喜,还是悲叹,请发挥想像把它写下来。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