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2023年度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篇

2023年度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篇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4-03-03 18:38:02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第1篇【教材分析】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6篇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1篇

【教材分析】

重叠问题,学生对它的掌握程度允许有差异性,即学生能掌握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所以设计的重叠问题有较简单的,也有一题多法的,还有课后让学生继续研究重叠问题的实践题目,使每个学生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各有所乐,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又由于重叠问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较复杂和抽象,所以设计让学生在操作学具中领会重叠问题的基本结构,并让他们借助实物图等帮助思考。

【学情分析】

学生从一开始学习数学,其实就已经在运用集合的思想方法了。如学习数数时,把2个三角形用一条封闭的曲线圈起来。而以后学习的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都要用到集合的思想。集合是比较系统、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针对三年级学生的认识水平,应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感知集合图形的过程,体会集合图的优点,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体会用“韦恩图”解决有重复部分的问题的价值,理解集合图中每部分的含义,能解决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集合图的各部分意义,能用集合图分析生活中简单的有重复部分的问题。

难点:借助直观图解决集合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1.看电影:两位妈妈和两位女儿一同去看电影,可她们只买了3张票,便顺利地进了电影院,这是为什么?

2.小明排队:小明排队去做操,从前数起小明排第3,从后数起小明排第4,你猜这排小朋友一共有几人?

师:在生活中这种现象很多,我们经常会遇到,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一下这有趣的重复现象。(板书课题)

【探究新知】

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初步感知重复现象。

(1)调查本班学生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情况。

(2)游戏:参加数学小组、作文小组的学生分别站在两个呼啦圈里。

问题:当有同学既参加数学小组,又参加作文小组时怎么站?

引出问题,学生想办法解决。

(3)说说呼啦圈里各部分学生所表示的意思。

2.自主绘图,加深理解。

课件出示:

三(1)班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情况表

数学

小明丁旭小小小强小兵小东张伟赵军

作文

小平刘红小东于丽小史陶伟小小卢强小光

(1)提问:参加数学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有几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学生共有多少人?(学生意见不统一,请学生说说理由)

师:能不能设计一幅图,把学生的姓名写在合适的位置,让我们能一眼就看出参加数学的、参加作文的和两个项目都参加的有哪些同学呢?

(2)学生小组合作,自主绘图。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交流,逐步整理出简洁明了的直观图(韦恩图)。

师:你们知道吗?这个图是一个名叫韦恩的科学家创造的。你们刚才也像科学家一样,把这个图创造出来了,真了不起!

4.读图训练。教师引导学生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图中的各种信息。

5.观察图表,算法探究。

师:你们能很快地算出参加数学、作文课外小组的一共有多少人吗?怎样列式?

学生回答列式。

6.比较图与表格,突出韦恩图的优点,肯定学生的科学创造过程。

【巩固应用】

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三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既……又……

8+9-2=15(人)8-2+9=15(人)

9-2+8=15(人)6+7+2=15(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2篇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在具体的情境中使学生感受集合的思想,感知集合图的产生过程。

2.数学思考目标:

能借助直观图理解题意,同时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集合的思想,进而形成策略。

3.问题解决目标:

(1).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渗透多种方法解决重叠问题的意识。

4.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能力。

(2)手脑结合、学中激趣,体验合作乐趣,养成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集合思想,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重叠问题,并且能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

2.难点:对重叠部分的理解;学会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操作法、直观演示法、尝试法。

学法指导:

1.借图观察、分析、讨论、交流、操作。

2.大胆尝试用集合图来表示事物之间的关系,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微视频、切换笔、可以活动的姓名卡片、直尺、磁铁、双面胶、5朵红花和5个五角星。一张大白纸。

学具准备:

常规学具、彩笔、作业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激情导入,引出例题

师:上课之前,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视频,希望同学们认真仔细的观看,随后,要回答老师的提问。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奉献爱心、从小做起的微视频)

师:看完这段精彩而又让人感动的画面后,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遇到需要帮助的人或事,你应该怎么做呢?(各抒己见)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那么,我们荔东小学的同学们也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非常有爱心。请看大屏幕:这是我校三一班其中一个小组同学向灾区“献爱心”的情况。请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这幅表格,你从中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渗透奉献爱心、从小做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爱心教育。

生1:我发现在这次“献爱心”活动中,有捐款的,还有捐物的。

生2:我发现捐款的有5人,捐物的有6人。

师: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1:捐款的比捐物的少几人?

生2:捐物的比捐款的多几人?

生3:捐款的和捐物的一共多少人?

2.设问质疑,引发冲突

师:参加捐款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如何解答?

生:11人、10人、9人。

师: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怎么会有这么多不同的答案呢?

生:里面的同学重复了。

师:哪里重复了?(李彤和任一,课件闪动。)

看来这张表格不能让我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那你们能不能想想办法,在不改变题意的前提下,将表格中的名字作以调整,让人们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多少人?为此,老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可以随意活动姓名的表格。请看黑板:(揭示黑板上的活动表格)

师: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如何去调整表格?

二、小组交流,探究新知

1.分组讨论、调整表格。(各组代表汇报、操作、展示)

师:你觉得你们组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把重复的两个同学摆在前面,能引人注意。

师:谁都赞同他们的摆法?请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这个积极探索的小组。你们组的摆法的确不错,可老师还是觉得,有时还会将总人数看成11人,哪一组还有更好的摆法?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我们读书的时候,眼睛从左往右看。那么,想引起人们的注意,应该把既捐款又捐物的人名移到左边。)

师:哇!你们的摆法很独特,说说你们这样摆有什么好处?

生:因为有两个李彤和任一,我们取下来一个李彤和任一,将剩下的李彤和任一放在中间,既表示捐款的人,又表示捐物的人,这样,很清楚的看出一共有9人。

师:你们组的摆法真的很有创意,他们组的摆法你满意吗?(生生评价)授予你们小组为“勇于创新小组”。同学们,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积发学生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课堂生成:如果学生没有想到这个方案,可以启发:当你和爸爸、妈妈上街的时候,你既想牵爸爸的手,又想牵妈妈的手,你应该走到什么位置?那么,同样的道理,李彤和任一这两个同学既捐了款又捐了物,他们应该放到什么位置?)

2.圈一圈。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张调整后的表格,捐款的都有哪些人?捐物的都有哪些人?你能分别把它们圈出来吗?

设计意图:(不同颜色的粉笔圈出来更明显)为韦恩图的形成奠定基础。

3.探究韦恩图

师:为了让大家看的更清楚、更直观,请看大屏幕:

(1)取消表格。

表示捐款和捐物的人名单我们已经用线圈起来了,底下的表格已经没有用了,可以将它取消。

(2)捐款的移到左边,捐物的移到右边。

(3)线条歪歪曲曲的,将它画好就更美观了。(课件出现韦恩图)

设计意图:感受韦恩图的形成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4)介绍韦恩图。

师:在很久以前,就有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韦恩图。(出现韦恩图三个字)你们知道为什么把它称作韦恩图吗?因为这是英国著名的数学家韦恩在19世纪发明的,后来,就把这样的图叫韦恩图,也叫集合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探究有关集合的知识《数学广角》——集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介绍课外知识,拓宽知识视野。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将一幅不能很清楚的看到“捐款和捐物一共有多少人?”的表格,经过旋转演变后,转化成这副既科学合理又形象直观的韦恩图,你们真的很了不起!师:请大家仔细观察大屏幕,回答老师的提问。

4.列式计算。

(1)课件分别出示韦恩图的五个部分,学生分别说出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课件一一呈现数学信息。

师:同学们看懂韦恩图了,也真正领悟到了每部分所表示的含义,并且,从中发现了这么多的数学信息,现在,你能计算出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多少人吗?请同学们独立解答。

(2)计算板演。

方法一:5+6-2=9(人)答:捐款和捐物的一共有9人。(贴答数)

讨论:为什么要减2?(因为有2个人既捐款又捐物)

方法二:3+2+4=9(口答)方法三:5+4=9(口答)方法四:3+6=9(口答)

设计意图:发展学生思维,体现方法多样化。

三、实践应用,巩固内化

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学会了许多知识和本领,其实,利用韦恩图可以帮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我们来看看:

1.举一反三(4道抢答题)

4.思维训练

三年级有10名同学参加竞赛,其中,参加数学竞赛的有5人,参加作文竞赛的有6人。

(1)既参加数学竞赛又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2)只参加数学竞赛的有几人?

(3)只参加作文竞赛的有几人?

设计意图:有梯度的练习题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举一反三抢答题强调重点,内化知识;思维训练题求重叠部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质疑,自我提高

1.学生说这节课的收获并质疑

2.互相评价、共同提高(自评互评生评师师评生)

师:同学们,你们课堂上,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踊跃发言、敢于创新。表现得非常出色!通过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学到了很多关于集合的知识,下面,有请获得红花和红星奖励的小朋友上台。红花站左边、红星站右边。

引发冲突:两种都有的学生应该站哪?(中间)请观察这一排同学,回答问题:

1.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2.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3.既获得红花奖励又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4.只获得红花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5.只获得红星奖励的指哪些同学?

6.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内化集合知识;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渗透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思想教育。

五、作业布置,知识升华

我是小小设计师。(课后作业)

请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个集合图。大胆尝试吧!只要我们能在知识的海洋里成风破浪、历练出一身好本领,一定会设计并创造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以讲台前获得红花奖励和红星奖励的学生人数为题材,用今天所学到的知识,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设计出集合图。充分地利用韦恩图,让他们明白韦恩图在平时生活中也是非常有用,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板书设计,凸显重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3篇

教学目标

认识正多边形,感受到生活中组合图形的美,利用拼图挖掘美。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归纳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认识正多边形。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小朋友,童话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们请来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

新课探索

探究一

师:“你们发现了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点吗?”

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师:“关于这些图形你们知道什么小秘密吗?”

生①:“正方形四条边相等长方形对边相等,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生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探究二

师:“大家说的真好,现在一位神秘嘉宾到来了。你们认识吗?”

录像:魔毯

师:“这位朋友从印度远道而来,让我们靠近好好认识以下。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飞毯都是由各种图形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边形,有五边形。”

师:“:这下我们的图形小伙伴都到齐了,请为这些小伙伴分分类,并说说为什么那样分,四人小组讨论。”

生①:“按边分,分为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生②:“按边的特点分,分为每条边长度相同,每条边长度不相同的。”

师:“这些图形,如果它们每条边长度相同,他们分别叫做正多边形。”如:五边形的五条边相等称正五边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师:“这些正多边形还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师:“他们分别有几条对称轴,请小朋友动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师:“通过工作表,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有什么特点?”

生:“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根数和边的根数一样。”

探究三

师:“小朋友,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美不美?老师找来了一些美丽的图形,你们看,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边形,紧接着出现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来的组合图形。

师:“看,这是小丁丁为新家厨房间设计的新地转,你们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组合而成。”

师:“小朋友,在用两种不同的图形拼地转的时候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两个不同的图形边的长度要一致。”

课内练习

练习一

师:“接下来我们来创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选择不同的颜色用不同的图形组成一张画,也可以用老师为大家准备的不同的图形拼一张图。最后在小组里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评选!

课后小结

本课小结

今天你们又学习了哪些新本领?

⑴每条边长度相同的多边形是正多边形。

⑵正多边形的对称轴条数和边的条数一样。

课后习题

课后作业

练习册76、77页。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4篇

教学目标:

1、在实践操作活动中理解掌握一位数除法(被除数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除数整除的)口算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简单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

3、在与他人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会倾听与反思。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木棍的实践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掌握几十几除以以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60个小木棍。观察:这里有几个小木棍?(学生数,并口答。)

2、如果要把这些小木块平均分成3份,你打算怎样分?怎样列式?每份有多少?(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

3、分好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自己分的方法合解雇。

4、如果不分小木块棍,我们又怎样口算60÷3能?

结合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这样算6÷3=2

60÷3=20

6、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80÷4

60÷2

(1)口算写出结果。(2)说说口算方法。

二、教学例1

第二个问题

1、出示第二个(2)问题

60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6÷3=2 600÷3=200

3、试一试。

360÷6 640÷8

三、教学例1第三个问题

1、出示第三个问题240÷3你能口算得出结果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在组内交流一下口算的方法。

2、结合学生汇报,出图验证并板书:这样算24÷3=8 240÷3=80

四、巩固练习

1、口算下列各题,并说说口算的方法。

40÷5 640÷8

2、课堂小结

在这堂课上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17页1、2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5篇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根据圆的周长求圆的直径、半径。

2、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初步掌握变换和转化的方法。

教学重点:

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公式求圆的直径和半径。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答。

4π 2π 5π 10π 8π

2、求出下面各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 C=πd c=2πr

《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 3.14×2 2×3.14×4

=6.28(厘米) =8×3.14

=25.12(厘米)

二、新课。

1、提出研究的问题。

(1)你知道表示什么吗?

(2)下面公式的每个字母各表示什么?这两个公式又表示什么?

C=πd C=2πr

(3)根据上两个公式,你能知道:

直径=周长÷圆周率 半径=周长÷(圆周率×2)

2、学习练习十四第2题。

(1)小红量得一个古代建筑中的大红圆柱的周长是3.768米,这个圆柱的直径是多少米?(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已知:c=3.77 求:d=?

(2)做一做。用一根1.2米长的铁条弯成一个圆形铁环,它的半径是多少?(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饭店的大厅挂着一只大钟,这座钟的分针的尖端转动一周所走的路程是125.6厘米,它的分针长多少厘米?

2、求下面半圆的周长,选择正确的算式。

⑴ 3.14×8

⑵ 3.14×8×2

⑶ 3.14×8÷2+8

3、一只挂钟分针长20c,经过30分后,这根分针的尖端所走的路程是多少厘米?经过45分钟呢?

(1)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30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而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20×2×3.14=125.6(厘米)

(2)想:钟面一圈是60分钟,走了45分,就是走了整个钟面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也就是走了整个圆的《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则:钟面一圈的周长是多少? 20×2×3.14=125.6(厘米)

45分钟走了多少厘米? 125.6×《圆的周长(2)》教学设计=94.2(厘米)

4、P66第10题思考题。下图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计算的?

作业。

P65-66 第3、6、7、9题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案 第6篇

一、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周长

1、剪一剪,初识一周边线

秋天的树叶色彩缤纷,形状各异,每一片叶子都是秋姑娘写给我们的信。老师也收到了秋姑娘送给我的一片树叶。

师:你能帮我剪下来吗?可以怎么剪?(师引导突出一周边线)

师:一定要从他指的这个点开始剪吗?

小结:从哪里开始剪都可以,只要沿着树叶一周的边线,最后回到起点就行了。

(请学生剪下树叶)

2、描一描,再识一周边线

老师这儿还有一片树叶,你能一笔描出它一周的边线吗?[板书:一周边线]

3、比一比,初步认识周长

师:这两片树叶一周的边线一样长吗?

对呀,边线是有长度的,有的边线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树叶一周边线的长度就是树叶的周长。[完成板书]

二、结合身边实例,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

1、摸一摸,围一围,说一说

(1)用掌心摸一摸我们坐的课桌的表面。这个课桌面也是有周长的,用手指围一围课桌面的周长在哪里。谁能说说什么叫课桌面的周长?(课桌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课桌面的周长)

(2)拿出数学书,摸一摸数学书的封面。数学书封面的周长在哪里?比划给同

桌看。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数学书封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是数学书封面的周长。)

2、辩一辩,找一找,深化理解

(1)出示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周长在哪里?

师:苹果是个立体物体,不好表示周长。但是如果我们把苹果切开,就露出了一个切面,像这样的平面就有周长。

谁来指一指苹果切面的周长?

(2)找一找你身边,哪里还能找到周长?

生:黑板面的周长,门表面的周长等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的这些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其实很多平面图形上也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周长”概念的建立,我设计首先是认识物体表面的周长,进而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其中通过一个立体苹果实物,让学生理解,周长是指物体“表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潜移默化中,起到了物体表面与平面图形这两方面的纽带作用。)

三、注重操作辨析,探索平面图形的周长

1、操作交流中认识平面图形的周长

师: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

(几人板演,其它学生完成在书本62页)

2、变式析辨中加深平面图形周长的认识

师:你们看,房子图上开了一扇门,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原来一样吗?变得怎样了?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变了,变长了。

师:呀,房子图上又开了窗,现在这个图形的周长和开了门的房子图相比,变了吗?

学生辩论后明确:周长没变。

明确:图形的周长只和外面一周边线的长度有关,与图形里面的线段无关。

师:这也是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认识吗?它有周长吗?为什么?

学生辩论后明确:没有周长,因为从起点围,围不到一周。

师:添上什么它就也有周长了?

生:

总结:看来,只有怎样的平面图形才有周长?(起点和终点手拉手,封闭起来的图形只有周长)

(设计意图: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在描周长、剪周长的具体活动中并不能完全建立“周长”的概念,它还需要一定的观察、比较、思辨等思维活动的参与。怎样帮助学生建立较为丰富而深刻的“周长”概念呢?我设计了一个逐步递进的冲突情境——开门的房子、开窗的房子、以前学过的角,让学生在经历冲突的过程中深化对“周长”含义的理解。)

四、自主动手操作、测量计算周长

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了物体表面有周长,封闭的平面图形也有周长。

1、探索规则图形的周长测量计算的方法

我想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你有什么好办法?同桌论讨商量。

(用尺量,再计算)

请两位同学合作到黑板上测量,其它同学在本子上算一算

用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可以知道这个三角形的周长,用这样的方法还可以知道黑板上哪些图形的周长?为什么?

小结:用线段围起来的图形,都可以用尺直接量一量,再计算的方法得到周长。

2、探索不规则图形周长测量的方法

要是我想知道这片树叶的周长,可怎么办呢?同桌再商量商量(用线围一围,再量出线的长度)

两位学生上台操作,得出这片树叶的周长大约57厘米。

3、在图形的变化中体验周长的变化

这是一个方格图,每个方格的边长是多少?

(1)求一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在这个方格图中来求正方形的周长,我们既可以数,也可以算,都是求这个正方形所有边线的总和。

(2)求3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3个方格拼成的,你觉得这个图形的周长是多少?

预设:12厘米、8厘米、10厘米

师:答案不一样了,你支持哪种答案的说说你的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他的观点可以举手提问或反驳。

师总结:通过刚才的辩论,我们进一步明白了图形的周长就是它一周边线的长度,要求周长,关键是找准图形的一周边线。

(3)求4个方格的周长

这个图形是由4个方格拼成的,你认为它的周长又是多少呢?你是怎么想的?

有不同的答案吗?

比较:这两个图形的周长都是8厘米,但是你看看它们形状一样吗?

那你想到了什么?

(设计意图:由3个方格拼成的图形并不是3个方格周长的总和。我利用这个“认识易错点”显现学生的真实思维过程,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争辩中深入思考,从而强化学生对“周长”的正确认识,有效地避免了错误。)

五、实践应用周长,积累测量经验

今天,我们和周长交上了朋友,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周长呢?那就让我们来执行几项任务吧。

1、先请4人小组的组长来抽取任务

2、在做任务时可能需要一些工具(软尺,米尺等)可以由组长到工具角借,请工具管理员介绍工具的用法3、小组合作,教师指导

1号任务:测量一元硬币的周长

2号任务:测量课桌面的周长。

3号任务:小组内选一位同学,测量它的腰围

4号任务:沿中间曲线剪开,想办法弄清楚剪开后两个图形的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

①周长=②周长()(提示:可以直接比,也可以把图形剪开来比。)

4、汇报交流

5、教师评价,评选出“智慧小组”、“团结小组”、“文明小组”

(设计意图:采用分小组来抽取任务的形式能较好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得小组间产生竞争意识,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学生在自主测量物体和图形周长的过程中,经历观察、测量、计算和交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融入生活实际中去认识和理解,让孩子们在操作中经历,在经历中应用数学知识。)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