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教案设计 > 2023年中国地理教案11篇(完整文档)

2023年中国地理教案11篇(完整文档)

来源:教案设计 时间:2024-03-03 12:38:02

中国地理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运用资料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地理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地理教案11篇

中国地理教案 第1篇

教学目标?

举例说明我国多种多样的地形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特点,掌握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等各类地形图的技能。?

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我国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范围以及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举例说明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了解我国主要的河流和湖泊,以及长江和黄河的开发利用和治理情况。?教学重点?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教学媒体?投影仪、投影片、中国地形图挂图、板图。?课时安排?四课时?

板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二、地形复杂多样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己见。?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1000――20XX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部高东部低)。?

〔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地图――地形剖面图。?〔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

此。只不过这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而是切在地形上。思考一个问题,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画出的是什么图?(分层设色地形图)?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36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的界限又在何处呢〔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24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组织学生完成第20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读图提问〕请同学们读“我国的地势阶梯分布示意图”,结合“中国地形图”说出各阶梯内部的主要地形种类和海拔高度。?

?(转折过渡)以上我们学习了我国的地势的基本特征,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样一个特点对我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有没有影响

分组讨论。将全班分为三组,分别从气候、水利和交通三个方面讨论地势特征的影响。?各组学生代表发言。?

第一级阶梯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以高原为主?

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000-20XX米,以高原、盆地为主?

第三级阶梯?

平均海拔500米以下,以平原、丘陵为主?

东?

西?

地形概况

教学目的

了解地势的概念,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

掌握三级阶梯的界线。了解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掌握我国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及其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

通过对地势特征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重点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本节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教学方法 讲解法为主。

课时 1课时。

教具 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的投影片,中国地图册。

教学提纲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地势的概念

三级阶梯的概况

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

我国地势对降水、河流的影响

二、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五种地形齐全

山区面积广大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地理教案 第2篇

【学习目标】

1、知道我过的人口数量、分布,学会分析我过的人口增长趋势

2、知道我国的民族数量与分布特点,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3、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民族观

【学习重难点】

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及人口政策,我国民族分布 及各民族风情

【自主互助合作学习】

一、我国人口数量

读图1-7、1-8分析我国人口数量

1、全国人口数量:2000年,我国人口总数 亿,占世界 ,居世界第 位

2、各省人口数量

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我国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人口超过5000万的省份有 个,分别是 ,除 外均居于东部地区,山东省人口居全国第 位

二、我国人口增长

读课本P11,完成活动,分析我过人口增 长趋势及原因

1、人口增长状况

根据我国人口增长图回答:1949年前增长 ,1949年人口数为 亿,以后人口迅速 ,到2000年达 亿,51年增加 亿,人口呈 上升趋势,虽然实施计划生育,由于人口基数 ,增长速度仍然

2、人口增长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生活水平 ,医疗卫生条件 ,人口死亡率 ,人口出生 率 ,人口迅速

三、我国人口分布

读图1-9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我国人口分布

1、地区人口分布

①黑河——腾冲线:我国人口分布以此线为界,以东人口 ,以西人口

②我国人口地理分布特点:东部地区人口 ,西部地区人口 ,沿海、沿河、沿湖地区人口 ,干旱荒漠地区人口 ,平原、 盆地人口 ,山地、高原人口 ,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的地区人口 ,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地区人口 ,城镇密集、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 ,偏僻的农业、牧业地区人口 ,汉族地区人口 ,大部分少数 民族地区人口

2、城乡人口分布

①特点:农村人口比重 ,城市人口比重

②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 ,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我国城镇人口将不 断

四、我国人口政策

读课本P14,结合七年级所学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人口现状:目前,我国人口比重 ,青少年比重 ,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内,人口总量还将持续

2、我国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必须与 、 相协调,与 相适应,实行

,控制 ,提高 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五、我国民族概况

读课本P15,完成相关内容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个民族, 族人口最多, 占 , 个少数民族,占 ,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超过400万的少数民族有

2、各民族具有 地 位

六、我国民族分布

1、分布特点:
、 ,相互交错分布

2、分布状况:
分布最广,主要集中 在 和 ,少数民族则分布在 、 、 地区

3、我国民族分布最多的`省是

七 、我国民族风情

1、民族乐器

长鼓 两面鼓 马头琴 和欢萧

冬不拉 神鼓 鹰笛 芦笙

2、民族节日

那达慕大会 泼水节 火把节

三月三歌会 晒佛节、雪顿节、忘果节

3、体育活动

手鼓舞 孔雀舞 跳板

摔跤、赛马、射箭

【巩固练习】

1、我国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是

A 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度小 B 农村人口多,城市人口 少

C 我国是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 D 人口增长过快,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2、下列有关我国人口 增长的正确叙述是

A 人口增长速度回升快 B 人口增长速度下降,增长数量减少

C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在减少 D 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3、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

A 东南少、西北多 B 西南少、东北多 C 东南多、西北少 D 西南多、东北少

4、下列关于我国“黑河——腾冲”一线两侧的叙述,不 正确的是

A 以西多高原、山地,以东多平原 B 以西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以东经济发展速度快

C 以西人口密集,以东人口稀少 D 以西交通不便,以东交通便利

5、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

A 西北、东南、东北 B 西北、西南、东南 C 西北、西南、东北 D 西南、华北、东北

6、台湾省的主要少数民族有

A 土家族 B 瑶族 C 布依族 D 高山族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民族数目最多的省区分别是

A 壮族、广西壮族自治区 B 回族、宁夏回族自治 区

C 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 D 壮族、云南省

8、当你走进他们的村庄,好客的主人双手献上洁白的哈达,这里的民族是

A 傣族 B 壮族 C 高山族 D 藏族

9、有关我国的民族知识,叙述错误的是

A 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的分布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B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在云南省

中国地理教案 第3篇

高考考点

1、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势、地形

2、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对照地图,熟悉和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利用山脉的位置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3、注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图表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教学难点

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设计

导入

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

教学设计

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重点分析900E、1100E、北回归线、400N所经过地形单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中国地理教案 第4篇

1、练习一:快速用直线画一幅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和铁路交会点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乘火车由哈尔滨到广州,选择最近便的铁路线,并说出沿途在哪些城市与其它主要铁路干线交会?(电脑演示,反馈纠正)

2、练习二:

(1) 题目:有一个旅游团,从天津出发,准备乘火车到以下一些地方旅游参观: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上海浦东、春城昆明,最后返回天津。请设计一条最近便的旅游路线。

(2) 学生回答后,反馈纠正,并用电脑演示最便捷的旅游路线。

(3) 答案:从天津乘京沪到上海,转乘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到昆明,在沿成昆-宝成到宝鸡市,乘陇海线到西安后在到郑州,沿京广线北上到北京,最后从北京乘京沪或京哈线到天津。

中国地理教案 第5篇

一、我国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

2、海陆位置及其优越性。

3、经纬度位置与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二、我国的疆域和面积

1、疆域(四至点)。

2、面积。

“中国的疆域”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中国的疆域第二课时

重点:中国的地理位置是本节知识的重点;
读图用图是能力培养的重点。

难点: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导入]回忆我国的海陆位置。我国东部濒临的是世界上的大洋——太平洋,从图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海岸线漫长。大洋的边缘是海,那么我国濒临的是哪几个海呢?

(学生读图)

[教师归纳]从北到南,我国所濒临的海洋依次是: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教师讲解]渤海与黄海的分界是渤海海峡,黄海与东海的分界在长江入海口北岸,东海与南海的分界是台湾岛南端与闽、粤大陆海岸分界处的连线。黄海、东海和南海属边缘海,渤海和琼州海峡为内海。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东部沿海有许多优良海港。

我国的领海指的是从海岸基线向海上延伸12海里的海域。按照这个规定,其中渤海是内海,另外三个海是边缘海。(注: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另:除了渤海,我国内海还有琼州海峡。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地形图”,指出我国沿海的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雷州半岛)、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南海诸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等重要的半岛、岛屿和群岛。

[总结]我国共有大小岛屿约5000多个。

思考:从海陆疆域看,中国同英国有什么不同?同蒙古有什么不同?同美国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最终明确:中国既不象英国那样四面环海,也不象蒙古国那样深居内陆,而是同美国一样,部分地区临海。但又和美国有所不同,那就是美国东西都临海,而中国只有一面临海。

[读图回答]请学生读“中国政区图”

1、指出我国陆上共有15个邻国:东面的邻国有朝鲜;
北面的邻国有俄罗斯和蒙古;
西北面的邻国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
西面的邻国有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的巴基斯坦实际控制区);
西南的邻国有印度(中印边境西段)、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中印边境东段);
南面的邻国有缅甸、老挝和越南。

2、说出我国隔海相望的6个国家。隔黄海与韩国相望,隔东海与日本相望,隔南海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相望。

[总结]从上述内容,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位置、面积、临海和邻国等知识,认识到伟大祖国的国土辽阔、位置优越,我们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国而自豪。

[板书设计]

三、我国濒临的海洋

1、我国濒临的海洋与漫长的海岸线

2、我国的领海

3、我国众多的岛屿

四、我国的陆界和邻国

1、漫长的陆界

2、陆上邻国

3、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

探究活动

1、关于“中国的范围和位置”的知识点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思考分析:读图“我国领土东西部的晨昏差异”,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乌苏里江和帕米尔高原会有如此大的晨昏差异?它们之间的这种差异总是不变的吗?(提示: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方面是由于东西所跨经度范围较大,地方时相差四个小时,而日出时间却是以当地的地方时为准的,因此两地的晨昏差异比较大;
但同时还要从两地的纬度上来看,因为纬度也会决定日出的早晚。夏季,处于高纬的乌苏里江白昼更长,因此两者之间的差异更大,到了冬天,这种差异会相应减小。)

2、关于“中国的领海”知识的学习,可以利用思考题来完成:读中国政区图,通过量算说明琼州海峡是我国的内海。(提示:注意计算领海的范围要从海峡的两边算起,不能只计算一边。)

中国地理教案 第6篇

(一)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我国主要的铁路干线:五条南北干线,三条东西干线和六个铁路枢纽。同学们不仅要记住它们的名称,更重要的是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师:当前我国的铁路部门正致力于火车提速,预计到20XX年火车时速将达到200千米左右;为了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我国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掀起大规模的铁路、公路建设热潮。此外,我们诸城市快要通火车了,我们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坐火车,真是高兴。同学们可以谈谈对于铁路建设有哪些想法和建议。(学生发言)我想同学们中间肯定会涌现出许多优秀的铁路建设者。

中国地理教案 第7篇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歌唱祖国》)同学们,你们一定非常熟悉这首歌曲,每当听到这歌声,我们就会感到无比的自豪,因为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祖国。从这学期开始,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基本情况。首先来看一下我国在世界中的位置。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图”)

1、读出我国所跨的经度范围(73oE—135oE)和纬度范围(4oN—53oN),说出我国的半球位置(东半球,北半球)。

2、根据刚才所读出的数据,我国跨过了哪几个时区(东五区至东九区)?包括哪几个热量带(北温带和热带,其中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这样的纬度位置对我国的气候和农业等方面有什么影响?

3、说出我国位于哪个大洲?与哪个大洋相临?与它们的相互位置如何(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4、(读世界政区图或亚洲政区图)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哪些亚洲国家位于太平洋的西岸?

5、这样的海陆位置对于我国的气候、海洋事业的发展、与海外各国的交往、与陆上邻国交往等方面有什么好处?

[读图回答]

(请学生读“中国的疆域示意挂图”)

1、找到我国的四至点,并由教师具体介绍四至点所在的位置。(最南端在4°N附近的曾母暗沙;
最北端在漠河以北、53°N附近,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
最东端在135°E多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
最西端在73°E附近,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上。)

2、请学生用直尺量一下最东端到最西端的距离,并根据比例尺计算一下实际距离。(约5000千米)

3、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110千米,请学生计算我国南北的距离。(约5500千米)

4、从你量算的结果来看,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我国的范围很大)?你能说出我国的面积吗?我国在面积上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于世界第三位,相当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转承]这么大的范围,会给我们带来哪些问题呢?(请学生做第3页活动1,了解我国东西部的时间差异和南北方的季节差异)

[归纳]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气候差异显著,纬度越低,气温越高,因此当祖国北方处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时,而南国的海南却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我国东西跨越60多个经度,由于地球自转,东边的地方时刻早,当北京时间为清晨6点时,最东端乌苏里江的地方时约为早7点左右,最西端的帕米尔高原的地方时则凌晨2点52分,因此,当东部的乌苏里江已经撒满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则还是星斗满天的黑夜。

中国地理教案 第8篇

一、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说出四大地理单元划分的主导因素,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3.用事例初步说明“秦岭—淮河”南北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理解“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说明“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以及其他区域分界线两侧的自然和人文差异,体味“秦岭—淮河” 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2.教学难点

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三、教学策略

本节课,教师首先引领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中国各种自然和人文差异进行一一梳理,感受中国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体味区域(中国)内部的差异性。针对如此复杂的区域,为了研究方便,我们可以将其(中国)划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进行更细致的研究。所以,教师接着引导学生通过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区域划分,在区域划分的探究中了解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重要地理分界线的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本节课以教师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为主要目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引领者,教师在学生活动中适时进行点拨和评价,引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完成探究问题。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中国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自然要素和人口、农业、工业、交通等人文要素分布图和各种景观图片。

2.学生准备

课前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查找关于中国地理差异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师生共同欣赏祖国最美风光。

设计意图:在欣赏祖国风光的过程中感受祖国各地自然差异与人文差异,为后面的中国地理差异和区域划分做铺垫。

(一)地理差异显著

活动:说说祖国各地的不同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美丽的祖国,风景如画,多彩多姿,请你回顾以前的学习内容,说说祖国各地在自然与人文等方面都有哪些差异。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集体交流。学生在集中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同时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也可以利用教师课件中提供的地图或图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预设学生回答如下:

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各种地形类型齐全;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②我国降水东南多,西北少,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和干旱地区。

③我国气温南方高北方低,自南向北依次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青藏高原海拔高形成特殊的高原气候区。

④我国东部季风区河流多,流量大,属于外流区;
西北部非季风区河流少,多内流河,属于内流区。东部地区河流南方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北方地区流量小,冬季有结冰期。

⑤我国东南部水资源丰富,西北部水资源匮乏。

⑥我国东部平原多耕地,种植业发达;
西部高原多草地,畜牧业发达;
东北和西南山区多林地,林业发达;
南方多河湖的地区以及东部沿海渔业发达。

⑦我国北方树木冬季落叶,南方树木四季常绿;
北部内蒙古高原自东向西植被越来越稀疏。

⑧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⑨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⑩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我国传统民居……;
我国传统节日……;
居民饮食……

3.师生共同小结: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已有的认知,全面、系统地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二)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活动:举例说明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能够看出,这些地理要素的分布都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些要素的分布甚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是一种巧合还是有原因的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2.教师由简单到复杂示范1~2个实例。

例1:

例2:

3.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预设学生例证如下。

①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多,平原多,土壤肥沃,种植业发达;
西部非季风区降水少,多高原山地,以畜牧业为主。

②我国东部地区地形平坦,工业、农业都发达,人口众多,交通运输业也发达。

③我国秦岭—淮河以南降水多,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
以北降水少,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

④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北方地区冬季寒冷,树木冬季落叶。

⑤我国有“南稻北麦”的饮食习惯,是因为南方盛产水稻,北方盛产小麦。

⑥受气温影响,从北向南我国作物熟制从一年一熟到两年三熟、一年两熟、一年三熟。

⑦哈尔滨因为冬天寒冷,所以有冰灯节,西双版纳由于气候较热所以有泼水节。

4.师生共同小结:区域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不同,区域的人文景观也不同。也就是说,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当然区域人文要素反过来对区域自然要素也会产生影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感悟:区域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也不同,最终决定了其人文景观也不同。即,区域特征的决定性因素往往是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要素。

(三)地理区域划分

活动: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

1.教师提出探究主题:从同学们的.讨论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区域位置、地形、气候等要素往往对区域特征起决定作用。中国如此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多样,区域特征也就千差万别。倘若要进行更深入和细致的研究,还是把她分成尺度更小的区域分别进行研究更方便。你认为怎样划分区域更合理呢?请说明理由。(提示:关注重要地理分界线)

2.学生小组内交流之后选代表在班级交流,并将本小组的划分办法画在屏幕上。列举学生的划分办法如下。

①以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划分成东南和西北两部分:东南部多平原、丘陵,气候温暖,降水多,人口、城市密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发达;
西北部多高原山地,降水少,气候干旱,多草地和沙漠,以畜牧业为主,人口、城市稀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比较落后……

②以三级阶梯的界线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部分:自西向东地形越来越平坦,人口、城市也越来越稠密,农业、工业、交通等越来越发达。

③沿青藏高原的边缘,将青藏高原单独划分出来:这里地势高,以高原山地为主,草场多,以畜牧业为主,人口稀少,生产落后,交通不便……

④东部地区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分成南方和北方两部分:南方气温高、降水多、树木四季常绿,河流水量大,冬季不结冰,耕地以水田为主,多种植水稻,作物一年两熟或者三熟;
北方气温低,降水较少,河流水量较少,冬季结冰,耕地以旱地为主,多种植小麦,作物仅一年一熟或者两年三熟。

3.师生共同总结:教师将屏幕上各种划分方案中大多数同学赞同的分界线留下,看到的就是四大地理区域的大致分界,然后师生共同对分界线进行细节上的调整和修改,最后请同学们给每个区域命名。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在尝试进行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明确四大地理单元的大致范围,比较它们的突出自然地理差异,全方位理解“秦岭—淮河”等分界线的地理意义,感悟区域划分的依据、决定因素以及区域划分的意义。

4.活动:欢迎到我家乡来 将学生分成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个大组,组内讨论本区域的位置、范围、主要自然特征和人文特色。讨论后,每组选一名代表在班级展示,并邀请同学们有时间到自己的家乡旅游。最后,同学们给其他三个组投票,选出优胜小组。列举学生的展示内容如下。

①我的家乡在是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青藏高原以东,400毫米年降水量线东南;
我们这里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春季可以赏花,夏季可以爬山,秋季可以观红叶,冬季可以打雪仗;
冬季,哈尔滨的冰灯节宛如童话世界,不要怕冷哦,我们室内可都是有暖气的;
我们的一日三餐主食主要有馒头、包子、饺子、面条……

②我的家乡是南方地区,她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
我们这里气候温暖湿润,树木四季常绿,一年四季瓜果不断;
我们可以到河里游泳、划船,还可以到山上的河中漂流;
端午节的赛龙舟更是刺激;
在我的家乡既可以观赏到各种秀水美景,还可享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我们三餐多见米饭、米线、汤圆、粽子……

③我的家乡是西北地区,她主要位于青藏高原以北的非季风区,比较干旱;
到我的家乡,既可以在草原上骑马,也可以到沙漠中骑骆驼;
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热闹非凡;
晚上我们可以住草原上的蒙古包;
西部地区平顶房的屋顶白天可以晒粮食,晚上可以躺在上面乘凉、看星星;
我们这里一日三餐多牛羊肉和奶制品,欢迎肉食的小馋猫来……

④我的家乡是青藏地区,她位于青藏高原上;
我们这里冬冷夏凉,昼夜温差大;
人们都穿宽大的袍子,中午热的时候可以脱下一只袖子,将袍子系在腰间;
蓝天、雪山、湖泊、草原和马、牛、羊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风景画;
我们一日三餐多吃牛羊肉,还有青稞酒、酥油茶和糌粑;
藏历年、雪顿节都是我们这里很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导游宣传形式,回顾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理解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整理地理思维,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课堂总结

本节课,根据各地不同的特征,我们将我国划分成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区域。在区域划分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研究区域的一种方法,那就是根据区域内部的差异以及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将区域划分成更小尺度的区域进行研究。后面,就让我们用这种地理思维方法进行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具体研究吧。

六、教学反思

个人认为,本节课既是对中国地理概况的复习,也是对后面中国区域地理学习的铺垫。无论是区域位置、区域特征还是区域界线,学生都会在后面各章节的学习中得到再次细化和巩固。所以,本节课不应该重点关注知识本身,而应该将重点放在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引领上,引领学生在形成科学的地理思维方式与方法的过程中自然收获相关的知识。所以,本节课以地理差异、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区域划分三个环节,引领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区域划分以及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感悟区域划分的意义。

中国地理教案 第9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讲解法、提问法、读图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准备

地理图册、填充图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创设情景培养兴趣和自信心

1、学生活动:学生地理知识演讲及自己旅游到过的地方。学生点评同学的演讲。

2、课件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3、知识检测———引出本课内容

师:请同学回顾上学期的内容

生一、生二:(略)

师:大家对上学期的内容掌握很好,那么作为地理区域划分与那些事物有关?下面就是本节学习研究的内容

二、新授课

地理差异显著(板书)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醒学生抓住关键表述:

“无论选择哪个方向”和“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

2、将学生分成三组,通过阅读图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及其景观差异。

3、总结: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4、讲述: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提问: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课件展示反应典型景观的植被)

得出结论: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5、总结:我国自然环境差异显著,并呈现有规律的变化。

6、讲述:在那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明显的差异。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分布的特点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怎样的分布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7、提问:地理环境对我们的生活也有很大的影响,大家能否举例说一说?

学生阅读教材图5.2和阅读材料,并补充其他方面的案例。

8、讲述: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提问:作为我国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自然事物,同学们能说出哪些?(秦岭、阴山、贺兰山等)

9、在这些可以作为划分地理差异界线的地理事物中,“秦岭—淮河”一线则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引导学生对比教材图5.3和图5.4,提示他们从农田类型、主要农作物、作物熟制、居民特点、传统交通方式等方面加以比较。

10、讲述:“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加以认识和理解。

三、活动巩固

1、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1题,归纳“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的地理差异。

2、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2题,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3、引导学生完成“活动”第3题,分析导致“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自然差异的主导因素。

四、课堂作业

学生完成地理填充图册1-3页

五、全课总结,课后作业

今天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更加明确和了解了秦岭-淮河一线的重要地理意义,请你回家用地图册和今天这节课上的收获,做一名小小讲解员,将这一重要知识讲给你的家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

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珠江的源头、所注入的海洋、沿途流经的省区、主要支流以及主要入海口;掌握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形成及主要城市,掌握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明确珠江三角洲的一大特色--华人华侨众多,是著名侨乡;掌握珠江三角洲农业发展的特色和有利条件;掌握珠江三角洲发展经济的有利条件。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结合课本的图表、数据资料以及联系身边的实际,对珠江三角洲进行分析、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明确珠江三角洲是我国改革开发的前沿阵地,经济发达,其中,海外华人华侨为家乡的建设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本着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运用地图说出珠江三角洲的位置、范围,并对区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明确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三、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竞赛活动法:针对学科现状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竞赛这种形式容易激发学生斗志,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而且让学生会的注意力更持久。所以本节课将全程运用竞赛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生积极性。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问题,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中国地理教案 第10篇

导入:[提问]什么叫地形?地形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学生回答)

(提示)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叫地形。根据海拔高度和形态大致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五种类型。

下面,就让我们一边聆听音乐一边欣赏我国美丽的风光。(展示图片)

好了,大家都看到了,我国不单地大物博,原来自然风景也是如此秀丽。“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既然这样,我们就应该要了解我国的地形地貌。

在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地形的两大特征:(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 (2)山脉纵横交错。从这节课开始,我们来一同学习我国地形的第三大特征:地形复杂多样。

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到P23,好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观察图2-9 中国地形,从图上找出我国有哪几种地形类型?(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很快就找出来了。在前面我们讲到的山脉属于哪一种地形类型?(山地),对。这时我国五种基本地形具备齐全,那是哪一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呢?

哪位同学知道?(如果没学生知道)那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地图册P1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百分比”图,一起来说,(生:山地)占比例最少是(生:丘陵)。以后上地理多用用地图册,你会发现更多秘密。

下面我们进入第二步,请看屏幕(多媒体展示第二点)。请同学们把地图册打开到P11,观察“中国地形”图。

(投影中国地形图)请同学们用彩色笔在P11的地形图上画出三级阶梯的分界线。然后找出每一级阶梯上有哪些地形区?(要求学生一一记住以下地形区的具体位置)

第一级阶梯上有: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第二级阶梯上有: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

第三级阶梯上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用1分钟时间把各地形区的位置默记在头脑里。(多媒体展示flash),我们来检查一下,都记住了吗。

各组表现都不错,下面我们进入第三步,学习各地形区的特点。

利用地形图与课本阅读材料相结合,一一理解和掌握各地形区的特点。

中国地理教案 第11篇

教案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高中 2,学科:地理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中国的地质灾害

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课题

通过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中国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养学生求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对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

树立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以正确态度对待地质灾害的发生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一个多灾的国家,本章在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之后紧接着讲中国的地质灾害,因为我国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交界地带,地壳运动强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尤其是地震灾害,它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是我国四大类灾害中应该首先给予关注的灾害。

教学重点:

理解我国地震西多东少,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地质灾害的成因。

结合案例认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灾害中所起的作用。

分析不同地区同级地震造成不同灾情的原因,重点认识人文因素导致的灾情差异。

归纳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地域分布总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的原因。

唐山地震灾情严重的原因。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中国的地质灾害》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关于地质灾害的视频,课堂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中国的地质灾害》的地图,培养学生读图识别能力。通过百度在网上搜索一些关于中国的地质灾害的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分布、原因、特点

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图表等

教学过程

【资料导入】汶川地震图片 【百度图片】

【提问】汶川地震属于什么类型的灾害?

【学生回答】地质灾害。

【教师】很好!我国的地质灾害除地震外,还有滑坡和泥石流。本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中国地质灾害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国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有记载到20XX年,我国已发生破坏性地震1009次,其中8级以上地震22次。20世纪中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650次,其中级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级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级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30页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2)我国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区及原因(3)我国多地震的原因。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课件展示的新闻和教材第30页相关内容,然后分组讨论,积极发言,回答问题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西多东少(2)我国有四个地震多发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青藏、新疆多发区分布在西部,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带的北东边界;华北和台湾多发区分布在东部,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地带。我国地震多发区可归纳为:西多东少四区一带(3)我国处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因此地震频发。

【板书】一、?我国地震灾害

地震灾害多发区:四区: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

一带:南北地震带

【过渡】:地震灾害是伤亡人口最多,造成社会恐惧心理最严重的灾害。地震造成的财产损失与地震烈度和财产的易损性有关。如果巨大的破坏性地震发生在财产密集且抗震能力较差的城市,则会造成更大的财产损失,在中国造成财产损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析图,从数据中找出相关关系:(1949--20XX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区的死亡人数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区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区的100倍。可见,地震死亡人数与人口密度成正比关系。人口密度以倍数增长,死亡人数则以级数增长。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灾。

再请同学们读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级、震中、经纬度、灾情(死亡人数、受伤人口、经济损失)。

【百度视频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归纳】自然原因:

与震中距有关,唐山位于华北地震带,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内

与震发时间有关,凌晨震发,逃生机会少。

人为因素:

与人口密度有关,唐山是百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与建筑物的抗震系数有关,房屋抗震系数小;

与人的防震意识弱有关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读P20“案例:北海道强震人员伤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灾计划”,提到了地震预测和防震意识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试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减灾预案,会有如此严重的灾情么?

请同学们阅读案例2——台湾岛“”南投地震。

(1)读图,说明受灾人口与受损房屋的分布,结合台湾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点分析原因。

(2)了解该次地震的强度和灾情。比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灾人口和经济损失的差异。

【探究问题1】阅读教材第31页图(课件展示此图),思考: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我以东经105°为界,我国西部地区主要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相互作用区,不仅地质构造复杂,而且地壳运动特别活跃,是世界大陆地震最强烈、多发和密集的地区。而东部地区除了沿海以及华北外,大部分地区相对稳定,故地震较少。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但灾情却东重西轻。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有着占我国城市总数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国经济发达、资产密集区,这就决定了我国地震灾情必然是东部严重。

【探究问题2】

阅读教材第32页图,分析我国近年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经济损失却上升的原因。

【学生活动】阅读图和教材,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点拨】(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我国地震的预测水平在不断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识在加强,抗震的应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员的伤亡减少;但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了,(即受灾体的密度增大),因而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却呈上升趋势。

【板书】:我国地震灾情特点:东重西轻

(1)灾情总体特征——东重西轻

(2)灾情变化趋势——因地震死亡人数减少,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过渡】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中国地震灾害多发的原因以及地震分布、震灾分布的特点。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国多发的灾害。下面我们一起探讨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分布和成因。

【板书】二、滑坡、泥石流灾害

【百度视频搜索】重庆云阳——大面积山体滑坡威胁一学校安全

【引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33~34页有关图文内容,分析说明:(1)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是什么?(3)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图上找到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主要分布区:从太行山到秦岭,经鄂西、四川、云南到藏东一带滑坡发育密度极大;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级阶梯,特别是西南地区为我国泥石流、滑坡灾害的重灾区。

【归纳】(学生回答后由教师进行点拨、归纳)(1)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开发程度不断加大等,是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2)课件展示我国滑坡、泥石流的时空分布特点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解。

板书:我国滑坡、泥石流灾害的成因

板书:时间分布特点

? 板书:空间分布特点:

板书:地域上的总特点:广泛性和相对集中性

【强调】(1)泥石流:与集中降水的时间规律相一致,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原因:爆发时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发)

?(2)滑坡:表现出常发性,一年四季都可能发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时多发,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问题3】读教材第34页图,找出我国泥石流和滑坡的叠加地区,并分析叠加的原因。

【学生活动】认真看图,相互讨论,然后回答。

待老师点拨后,修改答案。

【点拨】图表明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是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较多,又是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喀斯特等可蚀性物质集中分布地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条件。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表。

【点拨】因水动力的性质与地表物质的组合不同,我国泥石流的成因类型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