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重要价值与实践进路模板免费下载,供大家参考。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的重要价值
所谓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从发展逻辑来看,精准思政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的网络化生存样态日益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在日常、做到个人”等新要求的积极回应和实践转化。
(一)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是培养“强国一代”大学生的时代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习近平对广大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显而易见,这四个“正确认识”,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和时代前进的召唤,是我们加大力度培养“强国一代”大学生的着力点。借助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可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认清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将中国情怀、时代特征和世界眼光有机统一起来,坚定“四个自信”。借助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可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学会纵横比较,正确把握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做到理性看,全局看,视野开阔,责任明确,主动担当。借助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可以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真正做到把个人的成长发展和人生追求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当中,与国家发展同行,与国家开放相伴,与国家变革俱进,与国家兴盛共荣。借助大数据技术赋能精准思政,可以更好地教育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完成线下与线上生活的内在融合,助力数字中国的更快更好发展。总之,通过精准思政,强化培养,准确引导,有利于我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二)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满足当代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众所周知,当代青年大学生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高速成长期,享受着互联网新技术带来的全球信息共享,且成长生活条件相对较好。但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多维介入、商业资本的牟利驱动、消费主义的泛滥以及非主流文化的盛行,不仅冲击着青年学生的需求结构,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青年学生言行,使之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时代性特点。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供给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多样性全面性发展要求,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对自主、尊严、自我价值和美好生活的需求。面对大数据时代大学生个性发展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主观自主与“信息茧房”的制约以及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单兵作战与教学资源的功能局限等新问题,以往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表现出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内容过于宽泛、方式方法单一、内容供给与学生需求匹配度低、评价方式简单等弊端,影响了施教和受教双方对教育的认可。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真实需求和个性化需要,强化教育活动中的供需匹配自然就成为精准思政的工作切入点。一方面,在大数据等技术的辅助下,精准思政能够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精准洞察与掌握,明晰大学生的客观真实需求,精准定位学生思想靶点及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另一方面,通过精准供给教育内容、精准选择教育方式、精准运用多元载体,精准满足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期与所获,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参与感、获得感和悦纳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亟须从“粗放经营”向“精耕细作”方式转变,实现“精准识别、精准定制、精准滴灌和精准评估”的迭代要求,从而满足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
(三)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需要
当前,大数据正在深刻改变和重构人类社会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驱动着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朝着精准思政方向发展。首先,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的需要。每一个时代都有特殊的环境、条件、特征、任务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思维、内容和方法。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历程,成就不断、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就在于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始终不渝发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抓住国家实施的大数据战略机遇,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潜在价值,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思维变革,通过精准思政的有力推进、有效开展,不断创新思维、内容、方法和载体,创新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有力回应新时代“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其次,坚持与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精准思政,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创新的需要。精准思政模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传统模式上的集成化创新和系统化升级。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技术优势是精准思政生成过程、内在要素与结构演化的关键因素。通过数据画像和智能计算,能够更加容易发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尤其是深层关联,更加精确认识学生思想行为动态,更加深刻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从2015年《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提出探索大数据变革教育方式,到20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
从2018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的支撑体系”,到2019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动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思政课教学中应用”,再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提出“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等等,党和国家制定方针政策并持续贯彻实施,为精准思政搭建平台、组建队伍、健全机制体制等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保障。
二、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实践困境
在实际工作中,高校精准思政要实现将适当内容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场景供给给学生,满足学生的思想政治需求,达到供需匹配的目的,还面临着诸多困难。
(一)认知困境制约高校精准思政全面实施
精准思政的前提在于将精准思维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从理论层面来看,尽管学术界已经对精准思政的概念、特征、实践路向等进行了阐释,但其价值、目标、具体样态、实践方法、载体平台等一系列理论问题研究还有待深入。从实践层面来看,高校主要从方便教育者实施管理角度出发,按照院系、学科、专业设置教学班级、行政班级等具有一定组织及运行机构的教育群体,教育内容、方法和载体等主要考量普遍适用性,对受教育者的实际获得重视不够。此外,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而言,首先,存在认知较为滞后的现象。一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思维惰性、工作惯性,以及通常采取较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就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求等原因,缺乏运用精准思政改善和创新工作的动因,在繁杂的教学与管理压力下,存在对精准思政认识不到位的认知滞后问题。其次,存在认识片面的现象。如缺乏对精准思维的深刻认知,或对通过大数据有效开展精准思政工作观望犹疑,或对应用某种技术就可以解决现实问题存疑等等。最后,存在畏难不前的现象。一些人缺乏大数据运用能力,难以深入理解精准思政的理论逻辑,依然习惯于传统“我讲,你听”的教育模式,难以实现教育供给与教育对象需求的精准对接,甚至因技术恐慌、本领恐慌、新事物恐慌而有所排斥。综上所述,精准思政必须做到理念先行、思维先行、认知先行。
(二)数据信息困境制约高校精准思政资源利用率
精准思政的关键在于分析、加工、运用大数据信息,提取教育对象基本特征与内在诉求,实现“精准供给”,但如果缺少大数据,精准思政将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失去决策依据。首先,“数据沉睡”降低了数据资源的利用效率。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高校,均通过文本数字化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尤其是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中国战略的强力推进,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大学生信息实现了数字化转换,但之后就陷入数据“沉睡状态”,并没有真正完成数据化转型应用,难以发挥大数据应有的效果。其次,“数据鸿沟”导致数据不完整。一方面,传统粗放管理模式导致大量数据尚未进行采集。另一方面,精准思政需要全方位、全层次、全过程、全员数据,但现实的数据采集中数据残缺、数据零散现象严重,部分重要数据尚未完成数字化转化,亟待补充。最后,“数据孤岛”致使数据难以共享。大数据资源分散在政府部门、高校、企业、事业单位等不同主体之间,难以实现共享。甚至在各行业内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囿于“思维束缚”和技术壁垒,数据不匹配、不闭合、不通用、不同步等现象依然广泛存在,大数据资源呈现出“私有化”特征,“条块分割”严重,共享难以实现,严重阻碍精准思政获取全样本数据信息,制约了精准思政的实现。
(三)技术运用困境制约高校精准思政实践展开
精准思政依赖于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应用,但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首先,从技术本身来看,精准思政面临的是海量非结构化数据,来源渠道复杂,需要专业团队与技术人员,通过专业的技术设备实时在线搜集、识别、组合、分析,进行专业化处理,方可变成数据产品,并通过智能算法等技术进行全时、泛在、智能分发。由于大数据技术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在应用开发、功能调适、应用优化等方面存在着诸多技术难题,标配的智能软硬件设备与精准思政工作有机融合还处在磨合期。其次,从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来看,存在“懂技术的不懂思想政治工作,懂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不懂技术”的现象,复合型人才的严重缺乏影响了大数据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制约了精准思政工作的推进。最后,精准思政的大数据技术发展应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需要大量的物质技术资源保障,仅凭单个高校显然难以负担和运行。而如果单靠政府投入,由于面对数量庞大的高校,难免力不能及,从而使得精准思政实施更加困难。因此,如何克服技术瓶颈、人才局限、应用开发、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困难,已成为精准思政的迫切任务。
三、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突破点
大数据技术为精准思政的展开提供了基础硬件,是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根本支撑和重要驱动力,推动着教育对象、内容、时机和情势等全要素的多点发力。
(一)精准到人: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契合点
精准思政就是要将自己的教育对象精准到“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的人,从而开展个性化、定制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里的“人”,是生活于一定的时空背景下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一个细分群体甚至个体。一方面,推动教育方案从“一类一策”“一班一策”甚至“一专业一策”向“一人一策”转变,增强了教育供给的针对性。通过大数据的“学生画像”,精准分析个体学习、生活、精神等状态,以及思想变化和行为特征,实现教育内容、方法、载体的精准定制与供给。另一方面,实现教育方针和策略的分层指导、分类引导、个性化传导,增强教育方式的针对性。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实时在线的数据信息精准追踪、精准感知、精准分析、精准定位,实现对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深度掌握,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措施。
(二)精准到事: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切入
“精准到事,因事而动”突出了对“事”的感知、掌握和应对,通过以“事”为据、对“事”发力实施针对性的思想教育与行为引导活动,让学生从一系列的事件、事情、事物中明事理、悟道理、求真理,实现“因事而化”的目标。首先,必须紧紧围绕学生遇到的、烦恼的、关注的、不懂的、疑惑的问题开展。其次,要密切跟踪学生的关注热点,不间断搜集、分析和加工数据,获取学生关注的事件,即时开展引导教育。最后,要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性、理论性、权威性特质,以扎扎实实的理论基础与形象生动的生活事例,对学生所遇之事进行有高度、有深度和有厚度的解析。对于一些学生高度关注的社会负面事件和关心的热点事件要积极正面应对,通过大数据建模分析,预测事件发展趋向,根据学生思想变化主动设置议题,主动释疑解惑,巧妙正面引导,从整体上、源头上进行前瞻性处理,阻断实践发展可能出现的不良情况。
(三)精准到时: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关节点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好坏,与恰当的时机相关联。精准思政的“精准到时,因时制宜”,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从宏观层面来看,每个社会个体一般都会经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等成长发展历程与人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需求和不同的特征,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关注。从微观层面来看,即便是在某一天、某个小时等相对较短的时间段,人的思想都有可能处于变化之中,心理活动可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在海量信息下,大学生思想活动呈现出思想热点的流变性、思想节奏的快捷性、思想情绪的波动性以及思想观念的易变性等多变特征,思想政治教育时机可谓稍纵即逝。这就要求我们要分析大学生不同阶段、不同时段特点,精准捕捉有利时机甚至精准创造时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时动态调整教育供给。一方面,在某些特定时间节点,教育对象会在心理、精神和思想上形成预期、期待和准备,进而形成思想政治工作时机。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大数据预测技术,科学预判趋势,提前准备方案,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渴望度、接受度及时供给,沁入心田。另一方面,时机也广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全过程,教育者需要通过大数据感知技术全程在线、全域在场、敏锐捕捉、随时准备,一旦时机成熟立即供给教育内容,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四)精准到势: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借力点
“势”即情势、情境,从本质上讲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一部分,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过程中,能够被双方细致把握和感受到的微观环境。情势作为精准思政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载体来看一般包括课堂、学校和社会三种场景、三大类型;
从性质来看,有政治情势、经济情势、文化情势等。因此,首先,要利用大数据感知技术“顺势”。深入分析具体场景,通过利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有利情势,构建差异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微环境”,选择更加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内容、载体与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次,要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借势”。大数据包含海量信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在其中发现相关连接点,并且对现实生活中的世界时事、国家大事、社会热事、个人趣事实现数据化表达,赋予其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最后,通过大数据加工技术“造势”。随着AR、VR、MR、XR技术快速发展,精准思政还要创建与教育对象良性、多维、立体互动的数字化环境,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不同个体和不同群体的场景偏好、时间偏好、载体偏好等因素,推送更易于接受的教育信息,使教育效果达到最佳。
四、大数据技术赋能高校精准思政的路径优化
大力推进精准思政工作,就要提高认识,强化数据赋能,突出精确定位识别,强化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因此,一方面,我们应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理论修养、知识结构与网络素养,以及提高他们的数据思维和治理能力,首先做到精准到教育者。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在如下方面重点突破,从而实现精准到人、精准到事、精准到时、精准到势的目标。
(一)深化认识,完善基础:建构覆盖全员、全程、全方位的数据采集系统
当前的大学生群体,时刻接受着碎片化、复杂化、多元化的信息冲击,呈现出千人千面、各有所需的典型特征。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学会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全时在线、实时在场与即时介入优势,对不同圈层、不同状态、不同境况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实时敏锐捕捉、历时全面比对,洞察未来变化趋势,充分依靠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感知异动,研判各类突发事件,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在最恰当的教育时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双方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改造。“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集成互联、安全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增强数据感知、传输、存储和运算能力”,为大数据的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以此为契机,思想政治教育应实现校园治理网络化、数字化、智慧化转型。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信息采集系统。通过网络爬虫等技术,主动搜集与大学生相关的数据信息,完善精准思政的数据信息基础,建立起外部环境与学生行为的关系网络,在网络空间建构学生的“数字孪生体”。最后,要完善数据共享机制。畅通“政府——事业单位——企业——高校”等不同数据占有主体之间的数据接口,在保证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赋予不同主体不同数据读取权限。同时各个主体还要持续、实时、协同更新数据库,竭力避免因数据更新滞后导致分析失真等情况。
(二)多维聚类、精准画像:建构全时在线、实时更新、即时研判机制
聚类分析是将样本对象按照一定的特征分类到不同的集合中的过程。多维聚类分析强调数据来源的多元化与定量化,能够降低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度。依循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按照身份分类对学生进行管理,对不同学科背景、学习经历、社会阅历、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的学生群体无差别地进行教育,必将陷入同质化教育的困境。因此,提升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可与价值认同,需要通过大数据技术进行多维聚类分析,更深、更细、更准、更完整地把握不同学生群体特征,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首先,精准识别。需要把家庭背景、行为动向、性格特点、个人志向等定性和定量的数据,包括社交、学习、作息、餐饮、休闲娱乐、出行购物、社会实践参与情况等全样本数据纳入聚类分析的参考指标之中,对学生进行全方位透视。其次,精准画像。数据画像是建立在海量、客观、全样本数据之上,将其行为、心理、态度、习惯等数据形成一个个符合时代特征的标签,通过逐级标签的赋权加总形成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综合性评价体系。再次,精准分类。将纷繁复杂的学生标签降维形成各类暗含一致性规律的学生群体特征,促使难以直接观察的隐性思想动态成为具有一定趋同外显的类属群体,从而为以群属模式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最后,精准定法。针对多维聚类下所形成的学生群体,思想政治工作者不再局限于基于院系、专业、年级等常态化划分形式而开展的群体教育,而是结合其主体特点与意志表现,在群属化分类基础上,按照“圈层”思路积极发扬学生群体的主体优势,开展党员先锋引领、榜样示范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源头着手、整体治理:建构前瞻型、主动型、智能型应用平台
大数据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相关关系分析来预测事物的发展。通过大数据技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目的,就是为了预测学生群体思想的发展态势,从而根据各种情境分别制定教育方案,并建立“主动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大学生思想的研判与预测来源于多维聚类、数据画像和动态监控的准确执行,以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对上述技术结果的真实反馈,从而建立起学生客观数据与教师主观判断联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纵向与横向对比综合研判。通过纵向分析学生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过程,横向对比已有思想政治素质弱化案例,综合预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重要时间节点、事件干扰点、情势影响点和发展风险点。例如,在微观层面针对存在弄虚作假而缺乏严谨求实精神的大学生,在他们的成长背景、校园经历等多维数据中寻找共同特征,形成“重要特征+异常行为→精神弱化”的数理模型,以尽早发现具有类似弱化趋势的学生群体,从问题发生的根源上着手,整体制定处理方案,及时开展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加强内部与外部协同。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习近平提出,“要强化风险意识,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做到未雨绸缪”。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各项工作的生命线,更要与其他工作同频共振,通过强化与公共安全、民族宗教、医疗卫生、应急管理等各个部门的协同联动,建设完善的信息感知体系,政府、互联网企业、高校等共同发力,精准预判未知型思想政治教育风险点,防范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新型危机侵入高校校园所造成的未知风险,并形成常态化应对未知风险的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