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思考

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思考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2-11 21:0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思考,供大家参考。

关于以稳就业为重点守住“六保”底线思考

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就业是“六稳”“六保”的第一位任务,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省就业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和疫情的叠加影响不容忽视,影响就业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加大,因此更需要以就业为重点,着力在“保”上下功夫,守住经济社会发展的底线。

就业在“六稳”“六保”中居首位

在“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中,就业工作居于首要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实施好就业优先政策,根据就业形势变化调整政策力度。可以说,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千家万户。就业是整个经济工作的“晴雨表”,没有就业,其他的“稳”和“保”就失去了抓手和意义。保就业、稳就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体现,也是经济工作的底线所在。

今年以来,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党中央在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的同时,提出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全年经济增速具体目标,而是突出强调“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引导各方面集中精力抓好‘六稳’‘六保’”。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暨省委工作会议提出,突出稳企业保就业,全面落实稳企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在今年这样特殊的年份,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必须把稳就业作为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全力守住“六保”底线,扎实做好“六稳”工作,以保促稳、稳中求进,为奋力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夯实基础。

稳就业面临挑战也迎来机遇

要客观认识今年稳就业面临的形势。一方面,稳就业压力显著加大。受疫情影响,国内外需求萎缩、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裁员现象增加。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等领域企业未完全复产复工,用工需求不足。此外,为降低成本,企业进行岗位结构优化,岗位有所减少。上半年,无论是全国还是我省城镇新增就业人数都有较大幅度下降,我省外出务工人员近期出现回流迹象。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今年我省应届高校毕业生达**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万人,需就业毕业生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

另一方面,稳就业也面临新的机遇。尽管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但我国经济形势稳中向好,全国上下积极推进“六保”工作,为我省稳就业工作提供了重大机遇。一是中央和省级层面的稳就业措施及时得力。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推进“六稳”“六保”工作作出系列决策部署,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多次对稳就业、保民生工作作出相关部署安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优先稳就业保民生,城镇新增就业***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左右。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实施“***”计划解决重点群体就业难,积极组织开展“百日免费线上技能培训”专项行动保障居民就业。二是经济形势支撑稳就业工作。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省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稳步回升,全省经济延续恢复改善的态势,对稳就业的“压舱石”作用依然强劲。三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来就业新机遇。随着新就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近年来产生了很多新职业,吸纳了巨量就业人口,为稳就业和保就业开拓了新的空间。四是就业培训等改善就业结构。随着经济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市场逐步完善,我国就业人员的城乡、产业和所有制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的素质也不断提升,我省通过就业培训等形式不断改善就业结构,有利于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要统筹各类资源、利用多种渠道、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重要作用,多措并举增加就业岗位供给。

一是加强中小微企业帮扶。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中小微企业稳,则经济发展稳、就业保障稳。要加大减负稳岗工作力度,全面落实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降低中小微企业用电、用气、物流等成本。对新增就业岗位的中小微企业、就业扶贫车间和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的中小微企业,尤其是吸纳就业困难人员、建档立卡贫困劳动者的中小微企业,给予一定的稳岗就业补贴。加强产业链协同,通过数据、资金、人才等环节的打通共享,为中小微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发展环境,形成产业协同合力。

二是加快新业态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新就业形态”也是脱颖而出,要顺势而为。这个“势”,就是新业态发展之势,这个“为”,就是要在促进新业态发展的同时,促进就业面的扩大。未来要持续挖掘新经济领域就业潜力,在推动就业扩容的同时提升就业质量。比如,积极有效地推动电子商务做大做强,扩展新兴产业的就业空间。

三是促进灵活就业。聚焦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多渠道灵活就业。允许电子商务、网络约车、网络送餐、快递物流等新业态企业,通过劳务外包、加盟协作等方式,吸纳更多劳动力就业。针对灵活用工等新就业形态特点,通过制度创新,制定能够切实保障劳动力权益的社保政策。

四是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稳定就业、提升质量的重要作用,切实引导、鼓励和支持有能力的劳动者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创业环境和氛围,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积极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运用财税政策,支持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等发展,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创业活动。积极培育创业创新公共平台,积极打造市场主导、风投参与、企业孵化的创业生态系统。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发展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全力抓好关键群体就业

要强化就业工作,将重点聚焦于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托住“六保”底线。

一是优先保障高校毕业生就业。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较大困难。要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实举措对冲疫情影响,全力以赴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落细落实。多措并举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千方百计拓展就业渠道,精准有效落实就业服务,进一步加大线上服务力度,加强网上招聘、跨地区劳务协作、供需对接,扎实开展就业指导和创业培训,确保高校毕业生就业水平总体稳定。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平台,支持毕业生以新就业形态、灵活多样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

二是重点做好农民工就业保障。积极应对全省农民工群体就业难题,加强与省外劳务输入大省的对接,鼓励引导外出务工失业人员在常住地开展失业登记,尽量把外出后失业的劳动力稳定在务工地。对于有迫切返乡需求、可能回流的外出务工人员,畅通返乡路径,积极稳妥有序做好承接和应对。此外,拓宽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加大稳岗和就业补助力度,开发一批带动就业能力强的项目,进一步鼓励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留乡创业。积极鼓励各地区尤其是外出务工集中地区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项目,有序恢复乡村休闲旅游,积极拓展农村就业岗位,不断拓展返乡留乡农民工的就业空间。

三是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政策扶持。强化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动态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认定标准,及时将受疫情影响人员纳入就业援助范围,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通过岗位精准帮扶、政策补贴、职业技能培训等多项措施,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稳定就业。认真界定帮扶对象,重点关注登记失业**个月以上人员、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失业人员等人群,精准帮扶困难人员就业。建立就业困难人员信息库,实行动态帮扶,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保障困难人员托底就业。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重点帮扶“****”等人员稳定就业。积极落实社会保险补贴政策,促进就业困难人员灵活就业。

强化就业服务保障

要以增加岗位供给、职业技能培训、就业创业扶持、失业人员保障和政府组织协调为重点,强化就业服务保障,防范规模性失业风险。

一是开发更多就业岗位。积极开发更多岗位,大力拓展就业空间。服务业是扩大就业和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抓手,要重点支持社区生活、家政、旅游、托育、养老等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发展。着力推进服务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消除抑制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二是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培训和服务,提升人岗匹配效率。开展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岗前培训和转岗转业培训,组织失业人员参加就业创业培训。持续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系列专项服务活动和联合招聘活动,有序错峰举办线下小型化、专业化招聘会。

三是做实就业创业服务。做实就业创业服务,优化线上经办服务。健全就业信息监测系统,开放线上失业登记入口,实现失业人员基本信息、求职意愿和就业服务跨地区共享。加强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专项治理对就业影响跟踪应对。

四是优化公共服务促进就业。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减并市场监管、税务、刻章、社保等流程,推进“证照分离”“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持续优化就业创业服务,各项就业补贴审核发放、就业见习单位认定和职业培训机构备案等业务由各地人社部门经办。

五是做好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对生活困难的失业人员,按规定及时纳入临时生活补助、最低生活保障和临时救助等范围。扩大失业保险保障范围,兜牢民生底线。对符合领取失业保险金条件的人员,及时发放失业保险金。畅通失业保险金申领渠道,实现线上申领失业保险金。

六是强化政府组织协调。成立稳就业工作专班,建立各级政府负总责、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各级稳就业工作专班,主要负责同志为稳就业工作第一责任人。发挥各级稳就业工作协调机构作用,加强省、市、县(区)联动,加强部门配合联动,加大稳就业政策协同力度,形成扩大就业的合力。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