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童年消逝》读书心得合集【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童年的消逝》也许称为童年与印刷更为贴切,书名只是一个噱头,更讽刺点说,作者何尝不是娱乐时代的一员,娱乐精神丝毫不亚于旁人。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希望大家喜欢!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1我们是搭上信息化便车的一代,是享受新兴媒介的一代,更是童年与成年边界模糊的一代。
发达的网络技术,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使儿童们接触了一些与年龄段不符的信息,逐渐成人化,也囿于网络游戏,童年生活方式变得单一,童年轨迹因此正悄无声息地发生变化。
(一)儿童享有的信息种类、质量与数量发生变化
尼尔·波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童年是一种环境的结果,3G、4G甚至是5G时代的来临,网速日新月异的同时,小孩子们也面临着他们的“信息危机”。
比起父母那一辈儿时不知网络为何物,我们这一代的儿童们,可说是运用网络运用得“得心应手”,“网络冲浪小能手”就是最贴切的比喻。而轻松、便捷地就能接触网络蕴含着潜在危机,或许在好奇心趋势下,点开打擦边球的小广告,或许是在儿童页游上看到留言板页面的不良信息……儿童们接触的信息走向多样化的同时,也走向危险化。理解这些网络形式不需要任何训练,无论是对头脑还是行为,网络都没有复杂的要求。儿童还没来得及树立正确的三观时,网络的负面信息,孩子们难以消化的信息,都让其思想受到侵蚀与迫害。
(二) 网络媒体环境下,儿童走向成人
前不久,《小戏骨》栏目下又推出一部新作——《少年包青天》。该栏目是以6-12岁童星演大人的方式,翻拍往日经典剧作。
虽然新作短短几集广受好评,我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意味。自20__年《小戏骨》播出以来,收看率不断提升,小童星们的粉丝群体日益庞大,不少观众们与之前剧作进行对比,直呼“这也太像了吧”。直至今年的一部又一部翻拍则正是迎合市场需求,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不难看出,人们对儿童形象接受度越来越高,儿童与成人的边界也逐渐模糊。这种儿童反串儿童剧作,要求儿童们不断学习成人的仪态仪容,模仿成人的一举一动,久而久之一些特属于儿童的姿态会逐渐隐去,取而代之的是成人化的模样,儿童过早成为大人。大众们对“成人化儿童”的宽容与接纳,更是助长了儿童这类偏离轨道的成长。
(三)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
如果问起父母辈对于儿时的记忆,他们可能会说“田野挖红薯”“树上摘果子”“河边捉小鱼”。相比较这些生动的画面,我们这辈儿童们的童年记忆又是什么呢?会是换不完衣服的变装游戏呢,还是推塔胜利的欢呼?
在电子媒介的影响下,更为常见的是儿童们捧着手机玩游戏,我并不是全盘否认这类童年的存在形式,而是认为,如今的儿童可供选择童年方式更多,比起长时间对着电子屏幕,是不是可以迈出家门?去感受大自然,亲近花草,聆听虫鸣。
这些,比起游戏里的虚拟人物,更富有生命力与变化,更能带来美好的遐想。是选择大自然还是选择怀里的手机?孩子们不一定有这类意识,在这一点上,家长的引导与学校的教育更显重要。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2
本书共分两部分,分别是“童年的发明”和“童年的消逝”。作者提出了“什么是童年”,“童年是怎么产生的”和“童年是怎么逐步消逝”等问题,通过教育,阅读能力,家庭,羞耻心,媒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童年的消逝。本书中波兹曼认为,童年理念存在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印刷媒介有效地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相隔离,由此发明了童年;以电视为中心的媒介环境模糊了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的界限,由此导致童年的消逝。
一、教育
作者指出,希腊人为我们预示了“童年”这个概念。虽然在希腊流传下来的塑像中,没有一尊是儿童的,希腊文学作提及儿童的部分几乎没有。由此可见,希腊人对儿童这个名词是没有什么概念的。但是,尽管这样,他们对教育的热心使得儿童这个角色具有了一点特殊色彩。
而罗马人借用了希腊的教育思想,它提出了童年定义的部分含义。他们发展出超越希腊思想的童年意识。他们开始把成长中的孩子同羞耻的概念联系起来,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由于社会条件,儿童的死亡率居高不下,这就让当时的很多成人不能对儿童投入过多的感情,所以在中世纪,童年的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没有教育的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这些都导致了中世纪童年不存在。
二、阅读能力
在印刷时代,为了能够把自己的思想宣传出去,许许多多的人需要有读写能力,因此,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必须接受。因此,欧洲文明重新创造了学校,从而使童年的概念也变成社会必需的了。正如书中所说“印刷创造了一个新的成年定义,即成年人是指有阅读能力的人;相对地便有了一个新的童年定义,即童年是指没有阅读能力的人”。然而电视等媒介出现后,虽然人们在电视上听的到语言,虽然语言有时也确实重要,但是图画在主宰观众的意识,传播才是最关键的意思。用一句最简单的话说,就是人们是在看电视。人们不阅读电视,也大会去听电视。
三、羞耻心
早在罗马时代,古罗马的修辞学家昆体良就写过一篇出色的探讨教育的文章,他谴责同辈们在罗马贵族儿童面前所表现的无耻行为。同时,他还说,羞耻的概念部分在于相信有秘密存在。所以当时,就有人提出了童年的部分定义,即宣传童年需要回避成人的秘密,尤其是性秘密。
在中世纪,没有识字文化,没有教育观念,没有羞耻的观念。“在中世纪人的心目中,玩弄儿童的生殖器官是一种广泛传播的传统,但是,在今天,这种传统可以让你做30年牢。”
在人类文明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就是羞耻心。但是,印刷强化了人们对头脑和身体的二元论的看法,从而助长了对身体的蔑视。印刷赋予了我们的是脱离躯壳的头脑,但是却留下了一个我们该如何控制身体的其余部分的问题。羞耻心正是这种控制得以实现的途径。但是,印刷为我们提供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家长和学校仍可以通过控制儿童所读的内容来保持这种成年人与儿童之间的距离。直到现在,儿童与成年之间的一个重要的区别,还是成人拥有据信是儿童不易知道的信息。然后在儿童走向成年的过程中,我们分阶段向他们揭示成人的秘密(如性秘密),至“性启蒙”为结束。
但是,电子媒介的出现,尤其是电视,它使家长没法监督和控制孩子来获取信息。因为电视是不区分“成人”和“儿童”的;因为电视不能像书本一样,被藏在柜子里或者放在架子上束之高阁,让儿童够不着。电视的符号形式在认知方面是毫无神秘可言的。所以,我们可以断定,电视侵蚀了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四、家庭
随着童年的形态变得具体起来以后,现代家庭的形式也渐渐开始成形。家长的期望和责任变得越来越重大,而且含义也越累越丰富,因为父母演变成监护人、看管者、保护者、养育者、惩罚者、品德和品位的仲裁者。
成人之所以会被儿童崇拜,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但是电视等媒介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微妙的平衡。电子媒体肆无忌惮地揭示一切文化秘密,它已经对成人权威和儿童的好奇构成了严重的挑战。
五、媒介
印刷术的出现,使得书本得以成为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当然语言也可以。这一媒介的出现,使得读书能力成为成年的必备条件,也成为了儿童与成年的区别之一。
后来,电报出现了。电报是第一个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超越人体速度的传播媒介。电报面向的是全世界,而不是某个个人。但是不同于报纸,它的信息没有可以辨认的来源。因此,电报开始使信息变得无法控制。慢慢地,电报开始争夺原来属于家庭和学校的信息控制权。电报开始改变儿童所能享用的信息的种类、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信息的先后顺序以及体验信息的环境。
再后来,电视出现了。以前,由于儿童还没有掌握足够的“阅读态度”,所以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不同年级的儿童阅读不同等级的书。这造成的结果就是不仅在儿童和成年之间,甚至在年幼的儿童和青少年之间,也竖起了屏障。然而,电视的到来,使这个信息等级制度的基础崩溃了。儿童和成年人具备同等资格来感受电视所提供的一切。电视开始侵蚀童年和成年的分界线。
另外书中提到了一个现象——儿童的成人化和成人的儿童化。举个例子,“在过去的10年里,童装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过去毫不含糊地被认作是‘儿童的’服装,现在已经基本上杳无踪影。12岁的男孩现在穿三件套的套装去参加生日聚会,而60岁的男人则穿牛仔服去参加生日聚会。11岁的女孩穿高跟鞋。……人们在纽约和旧金山的街头随处可见的、成人妇女穿着的小白袜子和仿儿童式的放口系带鞋。自16世纪来通过一招的方式来辨别儿童的方法已行不通了。随着儿童概念的减弱,童年的象征性标记也必然随之减弱。”因为媒体的发展,成人垄断信息的局面被打破,不加制约地将所有信息都强加给了所有人,童年不复存在,技术打破了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界限,两者之间的信息交换不仅带来了成人化的儿童,也催生了儿童化的成人。童年一些独有的东西已经商品化、品牌化,它的享有对象不再仅仅限于儿童。以“童话”的变化与发展为例,童话原本是儿童的读物,但是童话的传播和包装形式随着媒体的进步发生了改变,由此童话的性质也已经发生了改变。黑色童话和暗黑童话电影的产生就是很好的例证。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3
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最近看了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对于家里有人在教师岗位工作的我来说,这本书确实引发了我的一些思考。
这本书讲述了有关"童年"的历史,包括"童年"的产生、发展以及日益走向消逝的整个过程。而这一过程是伴随着人类传播方式的变迁而完成的,信息与媒介与"童年"的起止相伴始终,文字、印刷、电视等都在"童年"的变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我获得的的收获就是,童年居然是人造的,而不是天然形成的。这里,在本书的最后一章里提到过,童年作为社会结构的想法在中世纪并不存在。它是在16世纪才产生的,而现在正在日益消逝。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我们可以了解到,生活在这个时代的儿童已经变了模样。他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改变,思维也在慢慢变化。他们不再在空余的时候玩扔石子、捉迷藏等游戏,更多的是拿起手机玩消消乐和斗地主;也不再在查找资料的时候拿起手中实实在在的书本进行翻阅,取而代之的是各种电子软件。经常,我们可以在新闻里看到"小学生化妆比赛"、"小学生追星阵营"等等关于现在儿童的"日常"活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所谓的童年渐渐消失?
尼尔·波兹曼在这本书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言学和麦克卢汉学说的深刻见解以及常识,有力的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且颇具独创的论题:即?在各种媒体(尤指电视)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
童年,如尼尔·波兹曼努力揭示的,是一种环境的结果。在这个环境中,一些专为成人控制的、特定形式的信息,通过分阶段用儿童心理能吸收的方式提供给儿童。由最初的中世纪里没有儿童成长发展的概念,直到15世纪中叶,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改变了这一局面。传播技术的变化无一例外的产生了三种结果:它们改变了?人的兴趣结构、符号的类型,以及社区的本质。于是乎,教育开始发展起来,学校也开始创办起来,人们开始意识到识字的重要性,并且将儿童视为一种投资甚至炫耀成本。这个时候,童年在此发展到了峰,儿童被划分到与成人有了本质的区别。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4
《童年的消逝》作者是尼尔·波兹曼,他是世界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生前一直在纽约大学任教。二本书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为童年的消逝提供一个解释这种现象和以发生的理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主要表述"童年"这个概念的起源;具体地说,就是童年起初不需要存在,而后却发展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它们各自的传播条件是什么。而第二部分作者则将我们置身于现代时空,企图揭示从谷登堡(Gutenberg)的印刷世界转换到塞缪尔?莫尔斯(SamuelMorse)的电报密码世界,这个过程使童年作为一个社会结构已经难以为继,并且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
这本书写得很通俗,作者在书中回顾了童年产生的历史,童年的发展和命运,最后揭示出这样的一个事实:童年在消逝。不是生理上童年的消逝,而是概念的消逝。
书中举出了很多例子,说明了印刷术、书籍和电视对童年所起的影响和作用。而电视,是使童年消逝的主要因素之一,电视是人发明的,发明的当初并没有预料到它所带来的影响。电视使孩子成人化,也使成人孩子化。在现在看来,这一现象似乎更明显。
而书中所显示的媒体对时代对儿童的限制和影响,对后现代文化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在喧嚣的消费时代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大众文化的批发复制链条上,儿童是被忽略的一环。大众文化是拒绝启蒙、消解启蒙、对抗启蒙的文化。
所以我们我能有什么方法能让童年不消失呢?
答案就去慢慢的寻找去吧!
《童年的消逝》读书心得5
除了人为"催熟"儿童,天真烂漫的儿童时代也正在渐渐提前消逝。我曾从事教师工作十余年,深刻感受到孩子越来越难教,越来越早熟、越来越淡漠而以自我为中心,教师在孩子眼里越来越没……这让人困惑的境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翻开美国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尼尔·波兹曼的《童年的消逝》一书,我找到了关键的答案——一览无余的媒介。
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里,运用他对心理学、历史学、语义学的深刻见解,有说服力地阐述了一个触目惊心而颇具创意的论题:在电视之类媒体的猛烈冲击下,儿童和成人之间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成人的性秘密和暴力问题等转变为娱乐,导致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在逐渐退化,童年在提前消逝。"儿童之所以好奇,是因为他们还不知道将要知道的东西,成人之所以,主要是因为他们是知识的主要来源。"如今电视、电脑日益繁盛,特别是电脑,成了孩子们的"玩具"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电子媒体迅速、肆无忌惮地在孩子面前展示成人世界的内容,海量的"怪力乱神"信息冲击着孩子的头脑,导致孩子的好奇心渐渐消失,成人的和光环在孩子眼中也失去了大部分,孩子的好奇被愤世嫉俗代替,然后演变为漠不关心,"当儿童有机会接触到从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实的时候,他们已经被逐出儿童这个乐园了。"
如今的孩子缺少玩伴,学业太重,家长望子成龙让孩子压力过大,罗大佑《童年》歌词里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儿停在上面……"的童真情趣在日渐远离,"捉迷藏"之类儿童游戏已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谁还看见九岁以上的儿童玩抛石子、滚铁环、跳橡皮筋这样的游戏?孩子的主要娱乐是看电视、玩电脑,充斥电视屏幕的战争、婚恋、魔幻题材的电视剧,无益孩子童年的健康成长;电脑里的暴力游戏、八卦新闻和各种丰胸之类的广告比比皆是,这些都在暗淡着童年纯真的天空。
童年在提早消逝,成人们请不要再拿儿童来"消费"了,而应好好探问——拿什么来拯救孩子们的童年?净化媒介信息,设置儿童观看专区,减轻孩子学业压力……努力保护孩子充满好奇、幻想、纯洁、烂漫的童年净土。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