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十六篇)(完整)

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十六篇)(完整)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5-02 15:15:0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十六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十六篇)(完整)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一

新十大建筑扮靓我们的省城太原,山西大剧院、山西体育中心、太原煤炭中心、山西大医院、山西科技馆、太原美术馆、山西博物馆……放眼望去,一个个被赋予了使命和生命的建筑拔地而起。太原国际机场新航站、太原铁路客运南站,这些昔日的蓝图构想一步步变为了现实!

中博会召开之际,备受瞩目的太原,十大建筑整装待命,这些代表着龙城现代新形象的建筑群向来自五湖四海的嘉宾盛情绽放,展示着古城太原迷人的魅力!每当夜幕降临,华灯高照,十大建筑笼罩在灯的海洋中,无比壮观、无限美好!

夜晚走在繁华的大街上,路灯亮了起来,河水亮了起来,小桥亮了起来,人的心情也亮了起来。迎泽桥、漪汾桥、火炬桥、祥云桥、胜利桥、南内环桥……映着汾河的美丽妖娆。这些桥在霓虹灯的照耀下,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动人。

假如,你站到高处去看我们这座美丽的城市,你就会发现在桥下行驶的汽车像奔流不息的银河一样在流淌,每一辆车灯串起来就像一条金色的巨龙在路中摇摆。你看那火炬桥,看上去就像一把在熊熊燃烧的火炬一样!汾河两岸风景如画,百花盛开,游人置身其中,如在花中走,如在画中游!

啊!美丽的太原城,是我可爱的家乡,一座座大桥,一条条街道,把太原装饰的那么秀美!请大家都来太原游玩,我相信所有人都会喜欢太原城这美丽而繁华的都市!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二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大同市。大同位于太原盆地北端,是国家级历史名城。而今天我们要去的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市西16千米的武周山南麓,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

在导游过程中,大家可以随时提问,我一定会为您解答。我姓李,叫我李导游就可以了。下面我将带领大家到中国的四大石窟之一—— 云冈石窟去旅游。

游客们,请看,前面就是云冈石窟了,请大家跟我从这边走。

云冈石窟分为东中西三个部分。我们现在位于中部的石窟。主佛居中,洞壁和洞顶布满浮雕,真是美丽极了。你们看,是不是?

前面就是著名的五、六窟了。大家快走呀。

第五窟到了。这个石窟的中央坐像是最大的石佛。它高达十七米,脚上站十二三个大人也不会拥挤。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是一条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的?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以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请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的立体感很强。我们举目四周环视,发现整个洞窟的空间、佛像、罗汉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等……请大家随我一起来欣赏这美丽动人的画面……好了,请大家自由在石窟里观赏,1小时后来这里集合。

当黄昏的镰刀收获了最后一缕阳光,请大家在露天大佛下拍照,愿大佛给各位留下深刻的回忆,带来美好的福音。谢谢!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三

绵山以寒食清明节的发源地闻名於世。也许是寒食清明的名气太大,遮掩了它种.种的神奇。今年清明时节,去到绵山拜谒大情大义的介子推墓,进山一看,吃了一惊,绵山竟藏龙卧虎有此绝世的奇观!

归来与友人侃一侃绵山的见闻。友人便给我出一道题:“你能给绵山的神奇起个名目吗?”我说:“至少三大奇观”。友人说:“说说看,哪三样奇观。不过,每一样必能称奇於天下,方可谓之奇观。”我听罢笑而道来——第一样是佛教奇观:全身舍利。

早听说古代高僧修成正果,圆寂之后,身体不坏,僧人们便请来彩塑工匠,以泥土包其身,依其容塑其形。佛教中,高僧尸体火化后米粒状的凝结物,称做舍利,并视做勤修得来功德的成果与标志。而这种圆寂后身体不坏的高僧更具同样的意义,故称全身舍利。一般的佛像都是用泥土草木塑造的,全身舍利却有高僧的身体与精神在其中,自然对敬奉者有一种震憾力和影响力。要有怎样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才能成就这样的全身舍利?

所有全身舍利都是古代留下来的。如今不再有了,故极其珍罕。然而,谁会想到绵山上竟还有十四、五尊之多!大都完好地保存在云峰山顶上的正果寺中。

在古代绵山,修炼一生的高僧,自知大限将至,便由一根铁索攀至山顶,或通过一个临时搭架的木梯爬到悬崖绝壁上天然的洞穴里,停食净身,结跏趺坐,瞑目凝神,安然真寂。据说只有真正修成的高僧才能肉身不腐。如今绵山正果寺中东西殿的全身舍利共十二尊。由於身体风干后抽缩,体量显得比常人略小,其神气却栩栩如生。三晋彩塑艺人的技术真是高超绝伦,居然把每一位“包塑真容”的高僧的个性都传达出来。有的仁慈和善,有的忧患悲悯,有的明彻空灵,有的沉静淡定。他们大多是唐宋金元几代的高僧,至今最少也七八百甚至上千年!岁月太长,泥皮破裂,里边露出僧袍;那位唐代天宝年间的高僧师显的脚指甲也能清晰地看到呢!历史赤裸裸和千真万确地呈现在眼前。一种坚韧追求的精神得到见证,令人敬佩。当今世上哪里还能见到这样佛教的奇观?

再一样是山水的奇观。先说山。绵山以石为骨骼,土为血肉,树为衣衫。山多巨岩,往往直立百丈,巍然博大,颇为壮观。最奇特的是这些巨岩的半腰或下部,常常向内深凹进去,有如大汉吸腹,深邃如洞。里边既宁静又安全,无风无雨,冬暖夏凉。绵山里这种内凹的岩洞随处可见,最大的要算是云峰寺山的抱腹岩,中间竟然凹进去五六十米,高五六十米,宽竟达二百米!我此次到绵山已是春暖花开,岩腹内冬天里冻结的冰竟然依旧坚硬不化。古人早就看上这大自然神奇的恩赐,便在这巨大而幽深的岩腹里建庙筑寺。自三国以降,历代修建的庙寺层层叠叠,高低错落,优美异常。年年逢到庙会,来朝拜的香客多达万人。一时香烟缭绕,溢满岩腹。这样的奇观何处之有?

绵山的山奇水亦奇。

原以为绵山多石,水必定少。山里的人却告我一句不可思议的话:“绵山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待我山上山下留心察看,竟然真的如此。不单溪水在谷底奔流,就连近两千米的龙脊岭和李姑岩的极顶也可以见到泉水从石缝里涓涓冒出。奇怪的是,这些水好似从石头里溢出来的。有的像雨水一样滴滴答答落下来,有的汇成细流沿着石壁蜿蜒而下,有的从岩石里渗到表面湿漉漉地洇成一片,难道绵山的石头里都是水——就像古人所说好的石头都是“负土胎泉”?

绵山最神奇的水莫过於圣乳泉。

传说的圣乳是一种理想,现实的石乳却更奇异。所有石乳都长满厚厚的生气盈盈的绿苔,好似毛绒绒翠绿色的乳罩。有时上边还生出一种紫色小花,娇艳可爱。

这美丽而神奇的圣乳不是绵山独有的奇观吗?

更加惊心动魄的绵山奇观是——挂祥铃。这个原本在唐代是一种祈雨谢佛的法事活动,渐渐已演化为绵山一带的民间习俗。

绵山的挂祥铃在抱腹岩的空王寺。人们在寺中拜求空王佛许愿或还愿之后,便请专事挂铃的艺人上山,将一只水罐大小的铜铃挂在岩腹上方陡峭的岩壁上。

挂铃之举十分惊险。艺人先要爬到山顶,将一条绳索系在松树上,然后扯住绳索一点点降落下来,直至岩腹上方,遂以绳荡身,直到贴附岩壁,再把铜铃牢牢挂在洞口上方的岩壁上。整个过程令人心惊胆战。艺人只身悬吊,下临无地,全凭一根绳索,需要非凡的胆量与技能,是不是非此不能表达对佛的虔敬?故而,每每将铜铃挂好,随即燃放红鞭一挂,以庆事成,亦报吉祥。

挂祥铃这个古俗为绵山人所喜爱,千年不绝。如今抱腹岩洞口挂着铜铃密密麻麻一片,山风吹来,铃声叮当,清脆悠远,与下边寺庙中的钟鼓和梵乐合奏成乐,悦耳亦悦心。此情此景此民俗。何处还有?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四

游客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来临汾旅游。我是旅行社的导游员,在这为期三天的尧都之旅中将由我和我们旅行社的资深司机*师傅共同为大家服务,希望我们的服务能够给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让您游的舒心,玩的放心。

为了方便大家几天的游览活动,我先将临汾的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个简单介绍,方便大家随后几天的游览活动。临汾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黄河中游东岸与太岳山之间,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400多万。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纵穿全市。这里拥有点燃人类第一支火把的光荣,传说黄帝时代的仓颉在这里发明了汉字,中国历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诞生在这里。帝尧之都平阳就是现在的临汾市(尧都区),春秋时期,晋国之都新田就是现在的侯马市晋文公称霸中原的基业就在这里奠定。1953年挖沙时一铲挖出个丁村,3枚人齿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环,中国历史好象在那时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川造就了临汾市许多著名的旅游景观。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就是号称天下第一黄色大瀑布的吉县壶口瀑布。

壶口,作为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标记早已名垂史册。她包含着我们先祖自强不息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丰富智慧,铭刻着古老的黄河文化印记。可以说,壶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见黄河心不死”,从临汾出发,经过4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的游览车已经驶入壶口景区,大家请拿好自的随身物品依次下车,注意安全。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龙槽,龙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滚滚的黄河水千万年来冲刷切割的结果。由于壶口瀑布终年累月的向下冲击因而在河床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长,至今已有10里之远,恰似一条匍匐在地的长龙,故名十里龙槽。

下面我们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黄河母亲的心脏--壶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从90版的50元人民币上一睹过了壶口瀑布的风采了,那当各位身临其境时感觉又是如何呢?刚才在车上有为先生问我为什么叫做“壶口”瀑布,下面就请大家一边欣赏瀑布一边听我的介绍。

黄河发源于青藏高原从高山流向大海,从远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颜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在内蒙古托克托县河口镇时由于受到了吕梁山脉的阻挡,转南进入著名的晋陕大峡谷之中,上游数百米的水面当留到下游的龙王辿时,由于受到河床走势的影响,滔滔河水骤然收敛成约50余米,倾泻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瀑布,看起来就像从茶壶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称她为“壶口瀑布”。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五

大家好!首先,我代表__行社欢迎您参加本次旅游活动。希望通过我的讲解陪伴您这次美好时光。

人云:"不到晋祠,枉到太原。"又有人说:"初到太原的人,不去参观晋祠,犹如外国友人到北京未去游览紫禁城那样遗憾。"所以到了太原一定要去晋祠看看。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唯一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心。

位于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为古代晋王祠,始建于北魏,是后人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姬虞而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姬虞封于唐,称唐叔虞。虞子夑继父位,因临晋水,改国号为晋。因此,后人习称晋祠。北魏以后,北齐、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曾对晋词重修扩建。

晋祠是具几十座古建筑的中国古典园林游览胜地。环境幽雅舒适,风景优美秀丽,素以雄伟的建筑群、高超的塑像艺术闻名于世。游晋祠,可按中、北、南三部分进行。中,即中轴线,从大门入,自水镜台起,经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献殿、钟鼓楼、鱼沼飞梁到圣母殿。这是晋祠的主体,建筑结构严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北部从文昌宫起,有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祠、朝阳洞、待风轩、三台阁、读书台和吕祖阁。这一组建筑物大部随地势自然错综排列,以崇搂高阁取胜。南部从胜瀛楼起,有白鹤亭、三圣祠、真趣亭、难老泉亭、水母楼和公输子祠。这一组楼台计峙,泉流潺绕,颇具江南园林风韵。此外最南部还有十方奉圣禅寺,相传原为唐代开国大将尉迟恭的别墅。祠北浮屠院内有舍利生生塔一座,初建于隋开皇年间,宋代重修,清代乾隆年间重建,为七级八角形,高30余米,每层四面有门,饰以琉璃勾栏。登塔远眺,晋祠全景历历在目。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叔虞励精图治,利用晋水,兴修农田水利,大力发展农业,使唐国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富足,造成日后八百年的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叔虞死后,后人为纪念他,在其封地之内选择了这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的地方修建了祠堂供奉他,取名"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父继位后,因境内有晋水流淌,故将国号由"唐"改为"晋",这也是山西简称"晋"的由来,祠堂也改名为"晋王祠",简称"晋祠".

晋祠最著名的建筑为圣母殿,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公元1023—1032年)。圣母传为姬虞之母邑姜。圣母殿原名"女郎祠",殿堂宽大疏朗,存有宋代精美彩塑侍女像43尊(含后补塑2尊),这些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凤冠霞披,是一尊宫廷统治者形象。塑像形象逼真,造型生动,情态各异,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位于圣母殿前,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是国内现存古桥梁中仅有的一例。

金人台四尊铁人姿态英武,因铁为五金之属,人称之为"金人台".西南隅的那尊铁人,铸于北宋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不但保存完整,而且神态威武,英姿勃勃,气概不凡,销明甲亮,闪闪泛光,颇为独特。据说,一年夏天气候特别炎热,身披铁甲的西南隅的铁人忍受不了这难熬的痛苦。独自走到汾河边,只见汾河滔滔而流,怎么过河呢,铁人犯了愁。正在着急,忽见从上游不远沿岸边驶下一条小船。铁人赶忙上前招呼,要求船家把他渡到对岸。船家沉吟一阵,方才慢腾腾地说:"渡你一人,人太少,可再稍候一时,再等等有无旁人。"铁人一焦急,赶忙说道:"你能渡过我一个,就算你有能耐啦"船家看了看铁人说:"你能有多重,一只船不止装一人,除非你是铁铸的。"话一落音,一语道破了铁人的本相。瞬间,铁人立在汾河边,纹丝不动,怎么这人不说话了?船家抬眼一看,面前立着一位铁人。多眼熟啊,嗬,可不是嘛,是晋词的铁人。船家不敢怠慢,赶忙找了一些乡亲,把铁人抬回金人台。圣母勒令手下将领,把铁人的脚趾上连砍三刀,表示对铁人不服从戒律的惩罚。今日的铁人,脚上还留着连砍三刀的印痕。

唐碑亭,即"贞观宝翰"亭。亭内陈列唐太宗李世民手书碑刻"晋祠之铭并序".全碑1200多宇,书法行草,骨骼雄健,笔力奇逸含蓄,有王羲之的书法神韵,是书法艺术的珍品。圣母殿右侧,是千年古树"卧龙周柏".难老泉,俗称"南海眼",出自断岩层,终年涌水,生生不息,北齐时有人据《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之句起名"难老泉".周柏、难老泉、侍女像誉称"晋祠三绝".在晋祠难老泉亭上方,有一座水母楼,俗称梳妆楼,别号水晶宫。楼内水母像铜质金装,端坐瓮上,束发未竟,神态自若。据传,水母姓柳,生性贤良,家住晋祠附近的金胜村,嫁到晋祠为媳。不幸的是,她同嫁后横遭婆线虐待,每日到远方去挑水。挑回的水,婆母只要前桶,不要后桶,名为嫌脏,实则存心刁难。一天,柳女挑水归来,在途中一骑马人要借水饮马,柳女欣然应允。等柳女返回重挑时,那人送给柳女一条金丝马鞭,并告她马鞭放在瓮中,只要轻轻向上一提,水即满瓮。柳女回去一试,果然灵验。这个秘密不久就被柳女的小姑子发现,一次她趁获女回娘家不在,从瓮中提起马鞭,顿时,水从瓮中奔涌而出。大水,很快就要淹没附近村庄……,柳女正在娘家梳头,闻讯赶来,毅然坐在瓮上,水势一下变小,人们得救了,水母再也没有离开水瓮献殿、殿身三间,歇山顶、四周无墙,当心间前后辟门,其余各间,在坚厚的槛墙上安叉子,形如一座凉亭,灵巧而豪放。敬神时,燃一炷香,那五谷之气,便会使人置身于云雾漫漫,青烟缭绕的神秘氯围之中,从而使人的心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微妙的变化,上达于天,天人妙合。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古人圆者为池,方者为沼,沼中多鱼,故曰:"鱼沼";其上立架十字形桥,"架虚为桥,若飞也。"故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为通往圣母殿的要道,而南北桥面,下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边缀勾栏,凭栏赏景,益增诗情画意。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说:"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我们一天的游览就要结束了,服务中的不足之处,希望大家多多包涵,多提意见。俗话说:"两山不能相遇,两人总能重逢".希望能有机会再次为大家服务。谢谢!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六

现在我们到了运城市西解州城外的关帝庙。关帝庙是奉祀三国时期武将关羽的寺庙,其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我国乃至海外关帝庙中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庙宇,也是国内现存最好、最完整的关庙建筑群之一。关帝庙南倚中条山,北濒盐池水,绿树成荫,景色秀丽,具湖光山色之胜,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读《三国演义》,看《三国》戏和电视剧,都知晓关羽的盛名,可谓家喻户晓。关羽(公元160卜—220_年),终年59岁,字云长。传说关羽本来不姓关,因杀了欺侮良家民女的县尹被迫捕,逃至撞关,过关隘被关吏查询时。他随口指关为姓,从此以关姓闯至河北涿县。以后,与刘备、张飞结为手足兄弟。建安五年(公元220_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俘虏,曹操赏识他英勇善战,拜他为偏将军。关羽斩颜良、文丑,封汉寿亭侯。随后,关羽再次投奔刘备,著名的赤壁大战,刘备和孙权联合击败曹操,关羽受命镇守要塞荆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20_年),关羽率军攻樊城,水淹七军,活捉曹操大将于禁,斩名将庞德,威震华夏。不料孙权乘机派兵从背后偷袭,关羽败走麦城被杀。关羽战功显赫,名声跃居历代名将之上,后被迫封为“壮缪侯”。民间百姓追慕关羽忠孝义勇,逐渐奉若神明。历代统治者利用关羽对君主忠贞不二的品格,大肆宣染和教化,逐渐封王、封帝。明清时代,关羽有“武王”、“武圣人”之尊,与“文王”、“文圣人”孔子并肩而立。

我们面前这座气势宏伟的建筑就是关帝庙,首先由我介绍一下庙宇的历史和布局。据文献记载,解州关帝庙创建于隋初(公元589年),宋代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20_年)扩建。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毁于地震,再建后又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20_年)毁于大火,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又予重修,历经数十年修缮,始恢复旧貌。现在的庙院南北长700余米,东西宽200余米,总面积14万平方米,各种房屋200余间,规模巨大,建筑精美,气势恢弘,为中国武庙之最,颇具王宫气派。整个庙宇的布局分南北两大部分,南为结义园,北为正庙。正庙又分前后两院,前为庙堂,后为寝宫,形成了我国传统的“前朝后寝”的格局。

各位女士、先生,我们现在站在关帝庙东侧的大门,从这里直入的是北部的正庙部分,进人之前让我们参观一下南侧的结义园。当年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桃园结义,现在结义园的景致是依照当时的场景进行设计建造,由木牌坊、君子亭、三义阁、假山、莲池等建筑组成。每逢春暖花开之际,四周桃花含苞欲放,阵阵花香袭人,颇富桃园结义诣趣。

现在我们出结义园,进入主庙。大家脚下的这条路是主庙的中轴线,在这条主线上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着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祟宁殿,两侧配以木坊、石坊、钟鼓楼、祟圣祠、胡公祠、追风伯祠、碑亭、钟亭和东西长廊等。正庙坐北朝南,建筑布局沿袭着中国古代建筑中轴式对称的传统风格。院落内建筑排列有序,左右对称,高耸的建筑,参天的古坊,颇具皇宫格局。

端门,又称山门,是进入主庙的第一道门,门楣正中,镌刻着“关帝庙”三个大字。门前空地上,立有三根交叉的铁柱,名为“档众”。古代凡来朝谒关帝的官员,文官在此落轿,武官在此下马。端门对面建琉璃影壁一座,上嵌蟠龙、人物、鞍马等图案,富丽华贵,庄重大方。

我们由端门而人,面前是专供帝王进出的雉门。文官和武官则要由文经门和武纬门出入。东西两侧分列崇圣祠、胡公词。这样可以见到一字排开为三门两祠。大家是由东边的钟楼下进入庙内的,西边的鼓楼与钟楼遥相对应,酷似两尊守护主庙的武士。

跨进雉门,大家可以回头留意建在高大台基上的门庭,台阶向内收缩,两侧各砌八字形琉璃影壁一道,大家可以猜猜这在古代有什么用场?“先生,你猜对了,这是一座可搭可拆的活动戏台。”每逢庙会演戏时,便将大门关闭,架上木板,变后部为前台。大家可以遐想当年演“关公戏”的盛况,如今门庭隔扇上,仍镌刻“全部春秋”及“演古”、“证今”等字样。

过了雉门看见一座宏敞的厅式建筑,便是午门,虽然称“门”,实为过道。四周环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板,两端镶嵌五彩琉璃的松鹤和小鹿。步人午门,石栏的匠额,楹联引人注目。这幅长联是民国时解县县长郭象蒙所书,上联是“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下联是“圣乡说鲁,复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把事,山川磅礴庙堂巍”。联中骂操、贬权、颂羽一气呵成,又盛赞关庙之盛况,可以说是联中神品。门厅内东西两侧和中壁有彩绘关羽生平的画像,为河东民间艺人所绘,表露出百姓对关羽的敬仰之情。

沿着冬青簇拥的大道,穿过雕造华美的“山海钟灵”木坊,便是御书楼。我们置身楼下仰望,可见建筑造型精巧别致,八角藻井叠架而上,直至顶层,这是座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又称“八卦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为纪念康熙皇帝御书“义炳乾坤”牌匾而改称御书楼。楼下挂有一长方草书“绝纶逸群”横匾,是清朝解州知府言如泅所书。

我们面前的这座高耸的建筑,是正庙的主体建筑——祟宁殿。大家听我叙述一下祟宁殿的建造过程。北宋崇宁三年(公元1120_年),徽宗利用关羽忠贞君主的特点,对其进行大肆渲染和教化,并追封关羽为“祟宁真君”,建造此殿。清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20_年)又予重修。大殿为重搪歇山顶的建筑结构,面阔7间,进深6间,是专为关帝处理政事而设置。我们站在殿台上,立刻会感受到基址高耸,月台宽敞,颇具帝王宫殿气派。在石栏环廊下,醒目地立有历根石质大柱,柱上游龙昂首奋爪飞舞在缭绕的样云之中,雕刻技法和造型均属上乘之作。大殿的门楣上方及前檐下,悬挂着十余方题匾,“万世人极”是清代咸丰皇帝的御书,“神勇”由乾隆皇帝钦定。殿内木雕神龛之中,供奉着头戴冕旒冠,身着龙袍、腰系玉带的关羽帝王装塑像,神情刚毅,端庄肃穆。大殿顶部的正脊上八仙峙立,两只雄健的蹈龙鸱吻矗立于歇山之上,使人感受到殿宇的宏丽壮观,具有“甲于天下”的美称。大殿月台两侧有石雕华表和铁旗杆,关羽使用的青龙偃月刀属明代所铸,据说重达300斤(150公斤)。

女士们、先生们,游览完正庙,我们将参观寝宫,习称后院。这里原有关夫人殿和其子关平、关兴殿,惜现已塌毁,如今翠柏、劲竹满园,已辟作花园。花径之前,正面为“气肃千秋”木坊,两翼是刀楼和印楼。穿过花园便是矗立在参天古柏之中的春秋楼。

请看,我们面前是庙内最高的建筑物——春秋楼,整个建筑面阔7间,进深6间,两层三檐,九脊歇山顶,高约30余米。它上下两层均有回廊,四周勾栏相连。值得一提的是二层上用木柱吊挂而悬空的四周回廊,奇巧别致的结构给人以空中楼阁之感,这种建筑手法是我国建筑史上难得的一例珍品佳作。下面我给大家讲述一下春秋楼的历史和命名。春秋楼建于明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_年),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重建,因楼内塑关羽读《春秋》像,且二层暖阁板壁上嵌有木版镌刻的全部《春秋》,故名“春秋楼”。《春秋》亦名《麟经》,因此春秋楼又称“麟经阁”。现在,让我们进楼内参观,楼内分二层设供奉关羽的神龛,底层塑关羽帝王装金身坐像,威武端庄。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四周安装木制隔扇108个,疏密相间,图案古朴,工艺精巧。沿木梯拾级而上,可见二楼正中的木制暖阁内,塑有关羽夜读《春秋》的微服像。大家看,烛光闪闪映照着关羽的赤褐色脸庞,他侧身而坐,左手扶案,右手捋髯,目注《春秋》,若有所思,传说中关羽面部七痣清晰可见。塑像两旁的对联道出了关羽的大将风度,上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下联“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参观了楼内的陈设,漫步林荫道旁,让我们回首再望春秋楼的风貌,整座楼拔地而起,雄伟壮观,气势磅礴。楼顶五彩琉璃,与阳光映照生辉夺目。正如楼上的楹联一样,充分显示了春秋楼的雄伟气魄。让我们一起朗读对联结束我们的关帝庙旅游,“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

各位女士、先生,关帝庙内景致参观结束了,让我再给大家介绍一下颇具民俗气息的解州古庙会。大约隋唐时期,乡人仰慕关羽的功德,集资兴建关帝庙,并在此举行祭祀活动。随着时间的流逝,朗中官员和百姓前来朝拜关帝,各地商贩也赶来做生意,客栈、酒店应运而生,形成解州古庙会。到清乾隆年间,庙会规模不断扩大。如今,庙会每年举行两次,每逢农历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关帝庙前商贩云集,艺人献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盛况空前。关帝庙会成为具有影响的祭祀大会,正引来众多寻访关帝祖的海内外游客。

千百年来,关公形象已成为代表着中华民族美德的形象出现在世人面前。上自皇帝,下到农家,关公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所有的人都希望从关公那里得到自己的寄托。最后,希望各位女士、先生得到美好的寄托,谢谢大家的合作。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七

各位旅客朋友们:

大家好!

晋祠有明确的纪念意义、浓厚的审美价值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即便是一个单体建筑,也有着自己的序列。柱廊的排列,斗拱的组合,瓦垄的明暗相间,空间的穿插、色调的配置,都安置得合理妥贴,又符合审美习惯。而正是由于它的序列特征和人们流动式的观赏进程,又使得其空间艺术向时间艺术转化。

圣母殿前廊柱雕木质盘龙8条,倒映水中,随波浮动。殿内无柱,殿身当心间装板门,两梢间安直棂窗。四周柱子皆微向内倾形成“侧角”,角柱增高造成“生起”。下檐斗拱五铺作,单拱出两跳,柱头出平昂,补间单抄单下昂。上檐斗拱六铺作,单拱出三跳,柱头双抄单下昂,补间单抄出重昂,并施异形拱。柱头与补间不同,上檐与下檐相异。殿顶筒板瓦覆盖,黄绿琉璃剪边,色泽均衡精致,整个殿宇庄重而华丽。

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方池之上架十字形桥,在池中立石柱34根,柱头普柏枋相联,上置大斗,斗上施十字相交之拱,承托梁枋。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圣母殿上翘的翼角遥相呼应,显示了殿翅欲飞之势。

圣母殿彩塑中,邑姜居中而座,神态庄严,雍容华贵,是研究宋代雕塑艺术和服饰的珍贵资料。[17]

献殿前的金人台上,四隅各立一尊宋代铁铸武士。而与之遥遥相望的圣母殿中侍女群像,各有各的特殊形象,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形的清秀与圆润,各呈现出极不相同的思想感情。她们的阴柔之美与宋铸铁人的阳刚之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八

位于山西省代县。雁门关在城西北大约40华里的地方,又名“西陉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 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关有东、西二门,皆以巨砖叠砌,过雁穿云,气度轩昂,门额分别雕嵌“天险”、“地利”二匾。东西二门上曾建有城楼,巍然凌空,内塑杨家将群像,并在东城门外,为李牧建祠立碑,可惜城楼与李牧祠, 均在日寇侵华时焚于一旦。

傅山先生所书的“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的对联也已化为灰烬了。但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仍写出了雄关的豪迈气势:“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流传至今。

起源:

雁门关的军事地位人人皆知,但真正熟悉其历史的也不多见。在我的心目中,它既崇高又神秘。那名人字偃,沧州青池人,公元前1020_年因镇守朔北、雁门有功,深得周成王宠信,遂赐幸为姓,封于沧州。

20_年06月25日,雁门关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九

各位游客朋友,大家好!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我国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四月五日前后。这时,万物沉睡的严冬过去,万象更新的春天来到。到处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动的清明景象。寒食节在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节的出现是为了纪念一位名臣,而这位名臣是谁呢?大家先听我讲个故事,相信大家听了之后就会明白了。

在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了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介子推“割股奉君”,不图回报。十九年之后,重耳作了国君,即位后晋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却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他母亲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报恩心切的晋文公,误听佞臣献策,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

大火烧遍绵山,却是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之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痛哭不已。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封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故事讲完了,相信大家现在已经知道这位名臣是谁了,那么今天我们就走进介子推的世界,体会他内心深处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豪迈。

现在在大家眼前这座绵延起伏的大山就是绵山,绵山是太行山的支脉,海拔高度为20_多米,因山势绵亘而取名为绵山。历代都在绵山兴建了许多寺院禅房,于是成了著名的佛教圣地。而且绵山风景秀丽,树木茂密,环境优美,清爽宜人,也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之一。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现在我们来到的景点是有“天下第一道观”之称的大罗宫。“三清上,曰大罗”,绵山大罗宫依山而建,层楼迭阁,青墙金瓦,建筑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足以与拉萨的布达拉宫相媲美,大罗宫里融合道教和佛教为一体,主要供奉了一些道家的神灵,它一共有十三层,现在就请大家跟我一起登上大罗宫。

这是大罗宫的第一层建筑叫财神殿,此殿中供奉的是武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左右分别是利市仙官和招财童子。武财神赵公明座元宝座,左手持元宝,右手拿铁鞭,两位文财神一位怀抱如意,一位手捧珠宝。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香炉上的这幅对联,是为了歌颂绵山的开发者闫吉英老板而写的,大家可以在这里烧几柱薄香来祈求自己来年发大财,大家上香的时候也得注意一下,不管是在佛家还是在道家,都讲究的是神三鬼四,所以您上香的时候可以上三柱而不能上四柱,如果您不是道家或佛家的信仰者那也请您保持一份肃静,信则有不信则无。

参观了第二层的救苦天尊殿,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罗宫的第三层建筑——三官殿。三官是指“天官,地官,水官”,又被称作三官大帝,天官能赐福,地官能解难,水官能赦罪。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就常拜三官大帝。附近的乡亲为了感谢三官大帝除去水怪便在此处修建了三官殿。大家也可以进去拜拜,祈求三官大帝赐福、解难、赦罪。

看过第八层的200多尊雕塑,欣赏过第九层“介休三贤”的画像,领略了第十层百名书法家题写的108块《道德经》木刻全文,拜过了第十一层的道教最高尊神——无形、无名、无上天尊,品味过群仙殿内借鉴永乐宫壁画绘制的300平米《群仙朝元图》,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罗宫的顶层建筑——藏经阁,珍藏有《道藏》、《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金刚经》、《尚书》等道教、佛教、儒教各类经典藏书数万册,包括书法、雕塑、绘画、考古、建筑等门类,是全国风景名胜区中藏书最多的景区。

登过了13层的大罗宫,现在在我们身后的建筑就是抱腹寺,又名云峰寺。因建于抱腹岩而得名。抱腹岩座东面西,高60米,深50米,长180米,分上下两层,抱二百余间殿宇与腹内,为天下绝无仅有。绵山的三绝都汇聚在了云峰寺景区,这三绝就是:还愿挂铃,包骨真身像,铁索岭。

头顶上面的崖壁,半空悬挂的这些铜铃,是当地的“还愿挂铃”民俗活动所留下的。前来还愿的善男信女,请当地的人从后山到抱腹岩上,把绳子的一头系到山上的松树上一头系到腰间,两个人同时下放,当放到半空时,一个人推另一个人,使人荡起来,把人悠进洞内,用铁钩挂住壁顶,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铜铃挂到崖壁上,挂铃成功之后鸣鞭炮以示庆祝。

前面是一百二十个台阶,登上这一百二十级台阶就是抱腹岩的主寺云峰寺,台阶两旁的猛兽叫做狻猊,是佛和菩萨的坐骑,佛教中说人生一共有108个烦恼,每登上一个台阶便可忘掉一个烦恼,登上这一百零八个台阶便可忘掉人生中的所有烦恼,从而进入无忧无虑的极乐世界,其余的12个台阶代表一年的十二个月,希望大家一鼓作气,登上这一百二十个台阶。

这两根顺岩而下的铁索,每根的长70多米,供人们攀登铁索岭。唐代大诗人贺知章当年攀登时留下了“百丈危崖垂铁索,千年古道天下奇”的感叹。铁索岭也是抗日时期连接晋冀鲁豫与革命圣地延安的一条秘密通道,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条300多米长的“之”字形栈道,通往“正果寺”,又叫“真骨寺”,寺内所供13位宋、元、金得道高僧与道人,都是包骨真身塑像,这些塑像,虽然经历了千年沧桑,但仍然保留着他们圆寂时的神态。

登过了13层的大罗宫,走过了拥有绵山三绝的抱腹寺,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今天将要最后一个景点——有着“十里画廊”避暑胜地之称的水涛沟,沟里的五龙瀑,高80多米,宽10多米,瀑布下面的五龙潭,水面宽阔,水质清澈,凉爽宜人。雄狮瀑浩浩荡荡,似千军万马,涛声喧闹如雄狮怒吼般震慑人心;进入水帘洞内观赏风景,犹如雾里看花,颇有一种朦胧美感。

感动过介子推的忠诚,体验过大自然的美妙,在一片涛声之中,我们的绵山之行也就到此结束了,感谢大家今天对我的配合,祝大家一夜好梦哦。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

(景点概况)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曾经汇聚了明初上百方人的移民洪流。说到槐树,也就是国槐,在我国北方随处可见,但在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一提起槐树,许多人想到的是“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为什么呢?因为大槐树目赌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移民壮举,600多年来一直被千百万移民后裔作为“老家”的标志。

为了满足移民后奇寻根祭祖的愿望,早在1920_年,洪洞县民间就自发捐款据捐物,在古大槐树处修建了遗址公园。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在的古大槐树处,已经成为集移民古迹、祭祖活动、民俗游览为一体的寻根祭祖圣地。

(“根”字影壁)这个八字影壁上面,雕刻的是民间的吉祥图案,中国有句老话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一个人不论走到哪里、身居何地,都对“老家“有着深深的思念,对家的“根祖”有着情感的眷恋。影壁上这个大大的“根”字,就饱含了槐乡人民浓浓的桑梓之情,凝聚了大槐树移民后裔的悠悠思乡之意。

为什么这样说呢?请看这个隶体“根”字,不仅笔力雄健,而且隐含象形。“木”偏旁就像一个人昂首甩手走路的样子,象征现在的移民后裔纷至沓来,急切回到老家”的情景;“根”字的最后一笔,又像一个人正在迈步行走的脚,象征明代移民外迁时久久不愿落下的沉重步伐。

两旁的“饮水”、“思原”4个篆体字中,“原”字没有三点水,是因为在篆体字的结构中,原来的“原”和源头的“源”没有区别,同时又寓有回到故乡、追本溯“原”、不忘祖先之意。

(移民雕塑)这3组移民情景雕塑,形象地展示了大槐树移民的历史。元未的镇压农民起义、明初的“靖难之役”,造成了中原人口的锐减。战争过后,致使中原地区水、旱、蝗、疫等灾害连年发生,造成中原大地“赤地千里少人烟”。全国人口由宋朝顶峰时期的近1亿下降为元未的5000多万,其中的逃户、流民还占了一半。

明初的洪洞大槐树移民,是中国历史上官方有组织、有计划的最大的一次移民。山西作为重点省份,50多个县都有移民,主要迁往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北京,涉及今天的18个省、500多个县市。为了实施移民屯田的基本国策,明朝在山西派了3位国公、10位侯爷、1位伯爵、10位都督和1位指挥,也就是有20多位开国元勋、带兵将帅先后负责了大移民。

为什么山西会成为移民重点省呢?因为山西地势复杂,易守难攻。元未农民起义军虽然多次进攻山西,但是屡屡败北,客观上使得山西避免了长期战乱。加之山西风调雨顺,连年丰收,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口达到403.4万,比河南、河北加起来的378万还要多。山西又紧靠中原地区,所以就成了主要的移民迁出地。第二组雕塑体现的就是大槐树下老人在与他的子女依依惜别、旁边那位官员正在办理迁民手续的故事。

(过厅)过厅正中檐下,这首七律诗的上半部分“生生死死说前因,同是杨侯国里人。莫道源渊无考证,私家记述最为真”大意是说:移民们世世代代都在讲移民的故事,说他原先都出自杨侯国,这种说法不是没有依据,在收集到的大量民间家谱、碑记和地方志中,都有翔实的记录。

诗中的“杨侯国”就指洪洞县。西周时的洪洞即杨侯国,周康王封他的堂弟就是唐叔虞之子姬杼(zhu)为“杨侯”。遗址就在洪洞县城东南9公里的范村。范村附近出土过包括国家一级文物“杨侯鼎”在内的东周青铜器。

春秋时,晋国灭杨侯国改置“杨县”。秦汉以前,古人多以地为姓,杨县即后来的洪洞县,这里便成了杨姓最早的发源地。公元620_年即隋义宁元年,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南下霍邑(今霍州市),改杨县为“洪洞”,以壮军威,为的是取代隋朝杨广的统治。

在“古槐逢春”、“荫庇九州”这两间屋子里,我们从槐树照片、移民后裔的来信中,以感受到他们对老家的那份眷恋之情。大槐树寻根祭祖园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位槐乡后裔的支持,这一片寻根祭祖碑林就是最好的证明。

(迁民壁画)相传首次移民,尽管朝廷给了每个人15亩地、1头牛、3年不用缴税收的优惠政策,但人们还是不愿离家迁往外地。于是,各地政府就用欺骗手法来强行移民。这一幅壁画就是根据记载和民间传说绘制的移民的悲惨情景。您看,画面上的老百姓都在哭喊,许多移民手折槐枝作为离别老家的念想。

后来的十几次移民,官府就不能再欺骗老百姓了,于是就采取了强制手段。请看,画上的大槐树旁边,是官府强迫人们登记、发放川资、办理凭照即户口迁移证的“办公桌”。各地官府还以男丁为主,实行“四口之家迁一,六口之家迁二,八口之家迁三”的强制政策,强迫人们迁往他乡。

(古大槐树处)眼前这座“古大槐树处”碑亭,建在第一代大槐树的遗址上。碑亭后边的茶室、牌坊,是槐乡父老于1920_年修建的。茶室是免费接待远方寻根的游子喝茶休息的地方。牌坊背额镌刻的“荫庇群生”4字,记载了辛亥革命时,大槐树让拱洞人民避免了一场兵祸灾难的故事。

许多移民后裔的家谱上,都记载有洪洞大槐树上的老鹳窝。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民遥:“问我祖先在何处?出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是因为当年移民外迁时,渐行渐远,房屋不见了,村庄不见了,最后看见的就是大槐树和老鹳窝,从那时起,大槐树、老鹳窝就成为移民记忆中最后的老家标志,成为了老家的代名词。

第一代古槐已不复存在,后人便以碑代树,世代水传大愧树下的历史故事。但是值得庆幸的是,在古槐遗根的东侧又同根滋生出了第2代、第3代槐树……它们和唐代的石经幢、树上的老鹳窝,都是移民记忆中的见证,移民后裔心中的丰碑。

其实,大槐树的后代早已远播全国、枝繁叶茂。直到今天,冀、鲁、豫各省的许多村庄人家都有一种习惯,就是把槐树看成吉祥树,种植在庭院里、大门口和大路两旁。槐树长大后,凡是老槐树都被视为“神树”而供奉。据说,这种习惯就来自当年移民“竞折槐枝”、迁到新居全家栽种的做法。600多年后,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子孙后代,已经遍布海内外,正如_同志来到这里说的:“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后裔。”

(祭祖湖源)正是源于选种共同的“老家”认同和”老家”民风的波迁四方,才有了千百万移民后裔自发地回到洪洞“老家”寻根祭祖。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洪洞槐树都要举办大型祭祖活动,前来寻根祭祖的人络绎不绝。供奉有1230个移民先祖姓氏牌位的祭祖堂,便成了移民后裔虔诚进祭的“圣殿”。

祭祖堂正北的献殿,在古代是祭祀场所,里面的祭坛和祭祀表演,既可以体验祭祀文化,也能够提供祭祖服务。祭祖堂东边的望乡阁和西边的溯源阁,分别是品一品家乡水、叙一叙老乡情、选购一些“老家”物品的地方。

各位也可到民俗游览区体验一下移民先祖的生活情景,或者到移民实证馆,看一看迁民圣旨、府县官印、移徙执照、洪武通宝和永乐通宝。尤其那些买卖契约、分家文书、家谱、神抵、牌位、碑碣等,仿佛仍在显示着迁民们对“老家”的深深思念。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非常欢迎你们来到太原。我是你们的导游小萌,下面为大家介绍太原。

太原作为山西省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和交通枢纽。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辖3县1市6区,总面积约7000平方公里,其中城区168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其中市区人口160多万。太原东、西、北三面环山,黄河的第二大支流汾河由北而南穿城流过,把市区劈为两半。而5座风格迥异的大桥又将东西两岸紧紧连在一起。市内高楼商厦比肩耸立,绿地公园散落有致,草坪树带随街延伸,尽显壮观的现代都市气派。顺便告诉大家,太原的街道极为规范,凡南北走向皆称路,如建设路、五一路、并州路、解放路、平阳路、新建路、桃园路、滨河路;凡东西走向均叫街,如迎泽大街、府东府西街、双塔东西街、胜利街、西矿街、学府街。使行人倍感方便,断无迷失方向之忧。城周四郊,绿野平畴河渠交错,地肥水美物产丰饶。清徐葡萄、晋祠大米、老陈醋都是四海享誉的名产。晋祠、天龙山、崛围咽山等景观雄奇壮丽,各具风采。因此,古来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

太原是一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传说太原这块地方属于尧帝的子孙所受封的唐国,所以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姬虞于唐,便称唐叔虞。到唐叔虞的儿子这一代,改国号为晋。但当时晋国的中心在今天的晋南冀城一带,直到公元前6世纪初晋国的势力才扩展到太原一带。太原古称晋阳,奠基于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初,晋国卿赵简子的家臣董安于和尹择在晋水之北筑城,取名晋阳,其位置约当今天太原市晋源镇的古城营村。赵氏家族以晋阳为据点积蓄势力,奠定霸业。

公元前453年,掌握晋国大权的智伯联合韩、魏攻打赵襄子。赵凭借晋阳高城深池固守,使智氏难以得手。智伯急中生智,发现晋水从龙山那边流来绕城而过,便想出水攻之计,遂掘渠引晋水欲灌晋阳,这便是晋桐智伯渠的来历。赵襄子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韩、魏,里应外合,共灭智氏,瓜分其地。至此,晋国之地悉为赵、韩、魏三卿所占,史称“三家分晋”,因有“三晋”之说。到公元前403年,周天子正式承认赵、韩、魏三者的诸侯国地位,成为战国七雄中的三强,而赵国的都城就是晋阳。晋阳作为赵国首都历17年,公元前386年赵迁都河北邯郸。但赵氏在晋阳的基业已逾百年。

战国后期,秦国屡败赵国,随之在晋阳一带置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需要说明的是,太原本义为广阔的平原,战国之前泛指汾河流域的平原地带,秦置太原郡之后,太原作为行政名称固定下来。从此,太原即指古之晋阳,晋阳亦指今之太原,二者通用。

汉朝太原为北方重镇,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在晋阳置并州刺使部,统领太原、上党等六郡。从此太原又称并州。并州之名可能源于太原位于东西两道山脉之间,两山平行谓之并。

西晋末年,并州刺使刘琨为了防御匈奴的侵袭,扩筑晋阳城,使之成为城墙高13米,周长14公里的大城市。东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大乱,太原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交替攻占。直到公元396年,北魏40万大军攻人晋阳,复置太原郡,古城才得到较长时间的休养生息,并且成为北魏南下河南、东出河北的重要基地。

北魏权臣高欢于532年在太原设大丞相府,并营造了规模宏大的晋阳宫,太原被称为“别都”。高欢之子高洋取代北魏建北齐后,虽定都于邮城(河北临漳),但对其发迹之地太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在27年间建起大明宫,兴修12院,其辉煌壮丽程度远远超过首都邮城。高洋还在太原西山凿佛龛、雕佛像、建佛寺,在晋水源头修鱼沼飞梁。太原面貌为之一新。

太原的黄金时代是隋唐两朝。隋场帝杨广在即位前被封晋王,视太原为“发样之地”,称帝后在太原大兴土木。先在北齐晋阳宫外筑起高13米、周3。5公里的新城,后又在新城西边筑起高13米、周4公里的仓城,接着又建造了第二座晋阳宫。在此同时,隋场帝还征调数十万民工开山筑路,修成由太原到京师长安和宁武管涔山避暑行辕汾阳宫的两条驰道,太原的交通更加方便。

隋朝短暂,很快被唐朝取代。而兴唐的李渊父子便是从太原开基立业的。唐高祖李渊曾长期任隋朝的山西河东抚尉使、太原留守等职。唐太宗李世民的青年时期也是在太原度过,被人称为“太原公子”。在隋末天下大乱之际,李渊父子于公元617年誓师晋阳,当年11月便攻人长安,建立唐王朝。太原这段特殊历史使它拥有仅次于长安的重要地位。先被定为“北都”,后又改名“北京”,最后又恢复为“北都”。太原城也随之大大扩展。据新旧《唐书》记载,唐代晋阳已经成为横跨汾河两岸、由三座城池联接组成的大都市。西城在汾水西岸,也称府城或州城,高13米,周长21公里,内里包括宫城、大明城、新城、仓城四座小城,把北齐和隋代的宫殿全部囊括进来。东城在汾河东岸,为贞观名臣李副主持修筑。因东城内井水苦涩,难以饮用,又修筑了引水工程“晋渠”,将晋水从西城外架槽引入东城。东西两城之间,跨汾河又有一座“跨水联谍”的中城,把东西两城连为一体,故又称“连城”,是则天武后时并州长史崔神庆主持兴建。晋阳三城,虽各有城池,又浑然一体,共有城门24道,进退攻守彼此呼应,互为依托,风格独特。

唐末五代天下由治而乱,名城晋阳也几易其主。先是后唐的“西京”,随后继为后晋、后汉、北汉的“国都”,这里的动静治乱直接影响到北国与中原。从北齐高洋父子,隋朝杨广,唐朝李渊父子,到五代三主(后唐李存勖、后晋石敬塘、后汉刘知远)及北汉的刘祟,这一个个所谓“真龙天子”都是从太原起家夺取天下。太原可以说是藏“龙”卧“虎”之地,故又有“龙城”之称。

晋阳城易守难攻。宋王朝建立已数十年,但晋阳仍在北汉刘氏手中,直到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第二代天子宋太宗赵光义“御驾亲征”,围城攻打近半年,北汉主刘继元出城投降,宋朝才算攻取晋阳。宋太宗一则仇视晋阳军民的顽强抵抗,二则惧怕别人再踞晋阳成“龙”,便下令焚毁晋阳城,并引汾水、晋水淹灌废墟,进而使历时1400多年的晋阳古城毁于水火。流离失所的城中百姓纷纷外迁,其中不少人移居汾河东岸的唐明镇。

太原毕竟是北方战略要地,毁掉旧城之后必须再建新城。公元982年,焚灌晋阳后不到三年,宋朝大将潘美便奉旨扩展唐明镇,筑起周围10多里的土城,这便是现在太原城区雏型,太原由此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宋朝统治者避讳“晋阳”、“太原”旧名,便在这座扩大后的土城设置了阳曲县,从此太原又有“阳曲”之称。需要说明的是,赵光义为斩断“龙脉”,杜绝太原再出真龙天子与其争夺江山,就把太原的街道大都设计成“丁”字形,取“钉”之谐音,以钉死龙脉。如今太原仍有一些丁字街口。新建的太原发展很快,到宋代中期,太原又成为一座商贸发达、风光秀丽的北方名城,被誉为“锦绣太原城”。

太原作为北方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重镇,历史上名家辈出。春秋时代有著名建筑家董安于,行侠好义的豫让;魏晋时期有史学家王沈、王助,文学家孙绰;唐代有著名诗人王之涣、王翰、王昌龄、白居易;宋代有书画家米芾;金代名诗人李汾,元代戏曲家乔吉,明代文学家罗贯中,清代著名学者傅青主、阎若琚等,均对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太原积淀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保存至今的如晋祠古建筑群,天龙山及龙山石窟雕像,祟善寺、双塔寺、净因寺、多福寺、文庙、纯阳宫等,均具有很高的欣赏和研究价值,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个理想的旅游场景,让我们逐一加以品味。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二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大槐树楹联

香挹行襟留快饮;

荫清古道倚斜阳。

茶可解饮,碧乳澄香通世味;

亭堪楼迹,绿槐夹道识乡情。

柳往槐来,到此应生离国感;

水源木本,于今犹动故乡恩。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三

各位游客:

您可知“天下温泉二千六,惟有华清为第一”吗?举世闻名的华清池,位于陕西省临潼区(县)骊山北麓华清宫故址,西距西安30公里,东与秦始皇兵马桶相毗邻,南依骊山,北临渭水。华清池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原始社会,并以其天然温泉吸引了在陕西建都的天子帝王,周、秦、汉、隋、唐历代封建统治者,都视这块风水宝地为他们游宴享乐的行官别苑,或砌石起宇,兴建骊山汤,或周筑罗城,大兴温泉宫……华清池,现浴池面积约有3000平方米,可供400余人同时沐浴。温泉水每小时流量110余吨,水温达43度。它既是一座国内罕见的大型温泉池,又是可供游人游览的文物保护场所。下面就请大家前去游览一番吧!

【杨贵妃雕塑与生平—华清宫】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了华清池的大门。进入门内,只见湖中央有一尊雕塑。不用问,这就是此处的主人公杨贵妃了。此时此刻,她脱下外装,半披俗纱,足踩暖滑的骊山温泉水,正准备沐浴呢!这座雕塑高3.3米,重5吨,是1991年9月,华清池向西安临控首届石榴节献礼的项目,可以说她和《杨玉环奉诏温泉宫》壁画一样,在突出华清宫文化上起到了特定作用,成为大家观赏留影的热点。

说起杨贵妃,还有一段著名的故事呢!杨贵妃名叫杨玉环,出生在陕西华阴,后随父入川。父亲死后,她又到了河南,受到了都市陶冶,学会了优雅的言语举止,17岁便长得如花似玉、美若天仙。公元735年,她被唐玄宗册封为他的儿子寿王李瑁的妃子。5年后,由于唐玄宗的爱妃武惠妃病逝,后宫三千粉黛无一人今唐玄宗中意,他便下令在温泉宫召见杨玉环,这样便拉开了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罗曼史的序幕。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封为贵妃,从此,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宠爱成为千古绝唱,甚至于两人终日厮守,置其他嫔妃于不顾。册封第二年,扩建温泉宫时,唐玄宗专为杨贵妃建筑了海棠宫。杨贵妃36岁生日时,唐玄宗为她举行了盛大的宴会进行祝寿,仅乐工就有120名,满朝文武百官都呼娘娘千岁万福。大家还记得白居易的《长恨歌》,真可谓“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直到安史之乱,唐玄宗偕杨贵妃逃至马嵬坡前,将士相逼,玄宗不得不赐死杨贵妃,其时杨贵妃才38岁。据史载,天宝年间,也就是公元742年至756年的14年间,唐玄宗偕杨贵妃驾临华清宫达43次之多,可见华清池的出名和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现在游览的正是驰名中外的华清宫。这里是它的正门,名叫津阳门,俗称东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门是一字排开的五间仿唐建筑,房檐下悬挂的是“华清池”金字匾额,是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所写。作为皇室别宫的唐华清宫,是和骊山秀岭合为一体的,其规模远比眼前的华清池要大得多。眼前的华清池是1959年国庆10周年前夕,以唐华清宫为蓝本并根据华清池所处地域的具体条件设计修建的,但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85560平方米,是唐华清宫的十分之一。郭沫若在游华清池诗中写道:“华清池水色青苍,此目规模越盛唐。”指的就是这新建的核心部分。

那么游客们会问:唐华清宫的范围究竟有多大?唐华清宫背靠骊山,面向渭水,倚骊峰山势构筑,规模宏大,建筑壮丽,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正如白居易诗中所说:“高高骊山上有宫,朱楼紫殿三四重。”它的范围南至骊山西乡岭第一峰,北到老县城的北十字,东至石瓮谷,西到铁路疗养院西侧的牡丹沟。唐华清宫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构筑成一个庞大的宫殿建筑群,主要殿舍以温泉为中心,构成华清宫的核心,然后向山上山下展开,布设了各类不同的楼阁亭谢,栽植青松翠柏,娇烧万分,似人间天堂。可惜的是唐华清宫随安史之乱渐遭破坏,自宋至明清,原有建筑已荡然无存,只留下眼前一些遗址了。

【九龙宫—飞霜殿】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九龙宫景区,这里属华清池西区。走进后大家便看到面积为530平方米的九龙湖。许多游客一定想问:此处湖、宫为何都以九龙为名?

其实原因十分简单。此湖分成上下两个湖,中间有长堤东西横贯。堤上东为晨旭亭,西为晚霞亭,相互对应,与上湖南岸的一亭谢相映成趣。谢下伸一大龙头,龙日泉水淙淙,长年不绝,所以取名龙吟树。堤壁间已有八龙吐水,与大龙头合为九龙之数,因而以九龙命名。

既然唐玄宗和杨贵妃视华清宫为第二帝宫,那么他们一定在这里建有演绎人间最浪漫的爱情的宫殿。亭亭玉立在湖岸四周的那一片飞檐翘角、红墙绿瓦的唐式建筑就是他们的爱巢寝殿——飞霜殿。唐玄宗每年十月至年底,都偕杨贵妃沐浴华清池,他们就住在这座充满神秘色彩的飞霜殿中。

这里红柱挺立,回廊环绕,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东西两殿即“沉香”、“宜春”,主次井然,错落有致,加上门前石龙盘阶,石狮和石牛相衬,再配以龙风大缸及花木点缀,更显皇家气派。

【海棠汤—莲花汤—星辰汤—尚食场—太子汤】

华清官分为西区和南区。各位游客,我们现在进入的是南区,即文物区。大家请看,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座仿唐建筑便是1990年建成开放的御汤遗址博物馆。里面保存着5座从地下挖掘出来的大小不一的古浴池。

首先呈现在大家眼前的是1000多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座无与伦比的浴池。它可不是普普通通的浴池,而是唐玄宗送给杨贵妃的一件珍贵礼物。浴池被设计成一朵正在慢慢盛开的海棠,那6片绽放的花瓣轻轻地拥美人于一池,池中是柔滑馨香的温泉水,这是何等高雅、何等艺术的爱情点子,且来自六十几岁的唐玄宗!无论称海棠池也好,或叫贵妃池也好,我们都可以想象出一个浪漫的爱情故事。由此可见,唐玄宗用心之诚、爱情之真,在当时来讲可不容易啊!

我们再来看浴池的用料。浴池东西长3.6米,南北宽2.9米,池壁由青石拼砌而成。这种青石磨时称墨石,其最大优点是美观,还有防滑作用。浴池分上下两层,是台式结构。上层可扶可坐,共由18组券石组成。整个浴池既体现了对称、协调、平衡的传统美学思想,又符合人体生理特点。

浴池的整个结构可谓用。心良苦,设计精到。你们看池中间有个进水口,出土时有个汉白玉雕刻的莲花底座。底座上边接有莲花喷头,下边接通陶水管,与泉水总源相通。水从莲花喷头喷出,飞珠走玉,水雾漫起。可以想象当唐玄宗和杨贵妃共洗鸳鸯浴时,不就是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待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哪番动人情景吗?但真正证明这是唐玄宗赠送的爱情礼物的是池中间的一块条石。这条石是贵妃沐浴时所用,大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上面刻着一个“杨”字。

各位游客,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另一个充满神秘的古浴池。从形状上看,想必大家已经猜出它叫什么了。如果说前面海棠池是因形似而得名的话,那么眼前这座池被称作“莲花”便也合情合理了。仔细观察,这汤池是不是活像一朵淡雅光比的莲花?此池古来又被称作御汤和九龙殿,无论前者或后者都与这个汤池供皇帝沐浴有关:御就是皇帝,九龙也是指皇帝。

如果说莲花池和海棠池有什么区别的话,那就是后者比前者大两倍以上。莲花池东西长10.6米,南北宽6米。除此之外大家发现没有,莲花池有两个进水孔,并安有双莲花座,比贵妃池多一个。还有一个不同的是池岸周围有双排石础,这些双孔、双座、双排应该是有并蒂莲的寓意,正应了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

星辰汤是供唐太宗李世民和之后几个皇帝沐浴的汤池,比贵妃池要早100多年。星辰汤离水源最近,水质最好,水流量最大,而且没有管道,水直接涌进汤池。在西南角有座小殿宇名叫尚食汤,是供皇帝近臣及为嫔妃服务的尚食局官员沐浴用的池子,面积约30平方米,南北有对称的两个台阶。这个池子在民国时期,冯玉祥将军还曾维修过,供老百姓使用,是使用时间最久的一个池子。在南北两排殿宇的空旷处,夹有一个石栏围成的浴池遗址,是用青石铺砌的长方形喷池,规格虽小,但结构精雅,是专供太子沐浴的场所。

【晾发台】

各位游客,参观完5座珍贵的古汤池后,请大家跟我走出御汤遗址博物馆。先得介绍一下,我们所处的是华清池的东区一南北部,叫作环园,为解放前的华清池,包括御汤遗址博物馆。我们站在小楼上可以瞧见九龙湖,无论是龙吟榭,还是八龙吐水,都尽揽眼底。

在穿过门洞还未到五门厅之前,展现在大家眼前的是一个庭院式建筑,依山势而建,林木茂盛,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给人以精巧、典雅、玲球的感觉。此时,你们大概注意到了西边有座主建筑,被满塘荷花簇拥着,像谁也离不开谁,谁也不能没有谁。于是有人给花中之楼取了个雅名,叫作荷花阁。

一座荷花阁自然显示不出古代刻意追求的平衡或对称美,于是设计者又在它的西边建起一座方形的飞霞阁。顾名思义,只要你来得正当时,譬如说旭日东升或夕阳西下之际,便能看到阁周围一派飞霞流彩的景色。其实它还有个真名称晾发台,因为建阁的实际目的是给一代美人贵妃娘娘沐浴后晾发。

大家或许要问,为什么杨贵妃要跑到这么远的地方来晾发呢?其实不远,因为在御汤遗址博物馆建成之前,晾发台的下边就是原先设置的贵妃池,池形也像海棠花一样。

【骊山温泉的成因—天下第一温泉】

各位游客,你们进景区后,一定急着想提一个问题:这骊山温泉既然如此出名,那么其果水从何而来呢?

大家跟我来。这里已是华清池著名五汤之一星辰汤的南面。我们先看到的是一块碑石,上面写着“骊山温泉”4个字,其旁用木栏挡着一个洞,这里就是骊山温泉的源头了。也就是说无论是唐玄宗和杨贵妃沐浴,还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享用的温泉就来源于此。大家走近看,这洞像个潜井,里面洞洞冒着水花,井面腾着热气。如果在9.10月间,温泉水便会从潜井里溢流出来。

找到了源头,大家也想知道骊山温泉的成因吧?地质学家是这样向人们解释的:天上雨下到地面,雨水沿构造破碎带渗入地下,在不同深度的不透水岩层中储存起来,由地热增温效应,形成热水,再向上运动,由断裂通道涌出地面,于是形成了温泉。

中国有许多温泉,尤其近年随旅游业的发展,温泉景区开发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受人欢迎。如浙江宁海、武义,吉林的长白山,云南的腾冲等等,但华清温泉至今被称为天下第一温泉。其水质优良,颇具医疗功效。华清温泉水温为42.5度至43度,总流量每小时113.65立方米,极适宜沐浴,一旦完浴后可谓“冬走十里不凉,夏走十里不热”。有兴趣的游客可以到陈列室内去看《第一温泉》的诗碑。上面写道:“洗心千古快重游,月白水香谁与传。洗尽人间无垢体,不得清冷混常流。”诗人无非是在向大家证明一个论断,那就是华清温泉冠以“天下第一”四字当之无愧,完全可以列为全国二百六十泉之首。

【五间厅】

好了,游客们,现在我们步上了荷花池南边的高台。大家已经看到了一字排开的8问清代建筑的厅房。再分一下,东边有3间,叫桐荫轩,也叫三门厅。而西边那5间就是蒋介石当年住的五间厅。著名的西安事变就发生在这小小的五间厅中。

这五间厅可谓来历不浅。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时,慈禧西逃时就住过这里;1934年修葺后,这里又成国民党高官游览休想的场所;1936年10月、12月蒋介石两次到陕西来,都以华清池为“行辕”,就住在五门厅。他在这里策划高级军事会议,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而引起张学良、杨虎城的强烈不满,导致了门月12日凌晨6时的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今天,当游客们来到这里,自然会重温60多年前的一幕。你们看,这一号厅房为蒋介石的侍从室,二号厅房是蒋介石的卧室,三号厅房是他的办公室,四号厅房为会议室,五号厅房是蒋的秘书办公室。东边的三门厅是蒋介石贴身侍卫蒋孝先等人的住宿地和无线电通讯班所在地。各门办公室使用的桌子、椅子、床、沙发、茶具、火炉、地毯、电话等均按原貌复制摆放。游客们仍然能看到当年激战时在玻璃上留下的子弹孔和蒋介石从这里翻窗逃出后躲到俪山上的痕迹。

看完了五门厅,华清池景区的游览就将结束了。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半小时后集中,我们去下个景点。谢谢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四

山西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留下众多的文化遗产,博大丰厚,无论种类、数量还是品位均居全国前列,现已公布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万处。下面是第一范文网为大家带来的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山西著名景点导游词范文1:太谷县

太谷县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晋中盆地,始建与西汉,历史悠久,文化商贸发达,是文明遐迩的晋商发祥地之一,是盛唐诗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负盛名的清宫圣药“龟龄集”和“定坤丹”出产于太谷。明末清初,太谷达官富贵云集,因资本一度集中而成为山西的金融、商业中心,固有“旱码头”、“小北京”之称。

太谷县总面积1033.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其中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人口21万人。太谷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9.8摄氏度,无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9600立方米。农业基础条件好。因盛产粮、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称三晋,是山西省的商品粮基地县,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师范区,全国的瘦肉型猪基地。太谷拥有各类工业企业20__余家,目前已形成玛钢铸造加工、精细化工、农机、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制药、纺织、运输等主导产业。

第三产业、城乡基础建设以及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太谷县农副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四十五亩粮田,适宜北方各种农作物生长,而且是全国八个最适宜种植优质酿酒葡萄的区域之一。近年来,除了稳定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粮田面积外,大力发展蔬菜、林果、色素、酿酒葡萄等特色经济作物。其中年产小麦0.6亿公斤,玉米0.5亿公斤;蔬菜种植9万亩,总产量3.2亿攻击;红枣、核桃产量1.4亿公斤;水果产量1.2亿公斤;色素种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亿公斤;法国葡萄拈阄葡萄种植3000亩;畜牧业方面已形成规模养殖小区206个,虎年饲养量38万头,虎年饲养量300万只,产蛋3700万公斤。

通讯十分方便。城内程控交换机容量10000门,农村交换机容量5000门。人均拥有电话量名列全省前茅。无线寻呼机和移动电话畅通,实现了全国联网漫游。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发达。本世纪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创办了铭贤学校,目前县境内还有“一大三专”,即山西农业大学和太谷师范学校,晋中卫校、山西交通技工学校等三所中等专业学校,县内还驻有山西果树研究所、山西生物制药厂、兵器工业部753厂,航天工业部513所等研究单位和军工企业,为我县增添了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

医疗卫生方面,县内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晋中二院、人民医院、中医院、职工医院等较强的理疗体系。本县工业已初步形成玛钢、农机、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产业,其中玛钢管件年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中华精品飞象牌农用车、“远”字牌龟龄集和定坤丹、糖醛、树脂、顺酐、硫酸、水泥、铁锹、药用曲颈安瓶及乳制品、电力金具、纸面石膏板等名优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享有教高声誉。农业基础交好,规模种植、养殖、林果业发展迅速,成为远近闻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乡和农副产品基地。同时,商业兴盛,市场日益繁荣。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五

说起山西五爷庙也就是现在的万佛阁,于明代万历年间40年,坐落在陕西省台怀镇塔院寺的东南方向。主要由五龙五殿和文殊殿组成。五龙五殿内塑五尊龙王坐像,以五爷名气颇大,所以当地人也就把万佛阁称为“五爷庙”了。山西五爷庙的寺庙是呈南北方向的,占地2040平方米,计有殿堂间,崇楼板间、僧舍近求远20间、戏台湾省座、佛塔座、明碑3通。

首先说说山西五爷庙的建筑情况:

山西五爷庙的五龙王殿原来是卷棚顶,1920_年重建时改为单檐歇山顶,四出廊,五脊六兽,正脊置铜宝刹,前有卷棚抱厦,雕梁画栋,绚丽多彩。殿内除了供金脸龙王老五外,在他背后也左右排列了大爷、二爷、龙母、三爷、雨的塑像。民间传说五爷本来是黑脸,但文殊菩萨为了广济众生,化成了五龙王,所以黑脸变成了金脸。文殊菩萨化成的五龙王很喜欢看戏,所以在五龙王殿的对面便修了一座古式戏台,专门为五爷演戏。正因为如此,一直到今天,五台山在六月法会期间,名角,名戏都必须安排在万佛阁演出,意思是给五龙五唱戏。

除了五龙王殿外,山西五爷庙里还有文殊殿,它是三间两重三檐四出歇山顶,上层供奉地藏王菩萨,下层供养明代脱纱三大士像;文殊坐狮、普贤坐像,观音坐朝天吼,每尊朔像高约束米多。上层地藏王菩萨的左右各排列着五尊塑像,他们是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十殿转轮王,这“十殿阎王”构成了“十殿阎君朝地藏”的布局;而地藏王菩萨左右两侧的立像,原来是闵公父子。传说九华山本来是属于闵公的,但地藏王菩萨开创九华山道场时想占用这块地方,便化成和尚找闵公,说:“今来贵宝地,一不化缘,二不化斋,只求一袈娑之地作为修行之所,尚望施主成全。”闵公哈哈大笑:“这周围百里皆我所有,怎在意你占一袈水涨船高之地?师父,你看哪座山峰好,就在哪里修行好了。”“和尚”闻言,把袈裟一展,九华山便被整个罩住了,闵公只好将它全部布施供养。殿檐梁间,悬挂着一口重油000斤的明代大铜钟。殿内木阁上、下两层都为3寸高的泥塑贴金小佛像,千姿百态,虽多达一万尊,却无一雷同,令人称奇,所以文殊殿又称为万佛阁。

接下来说说山西五爷庙里供奉的佛像。

五爷庙里殿内供奉的五爷是广济龙王文殊菩萨的尊称,也是五台山五顶文殊菩萨的化身,因而,这里是整个五台山香火最盛的寺庙。而事实上,应该说五爷其实就是文殊菩萨在台怀本土化,世俗化的产物,它承担起了民间俗神的职能,寄托着当地百姓祈盼风调雨顺、平安吉祥的愿望。也许正是因为五爷比起其他各大寺院里庄严肃穆的菩萨们更亲近群众,更符合急功近利的众生心愿的缘故吧,小小的五爷庙,在善男信女们的心目中,它几乎成了有求必应的象征,上五台山烧香的人大部分都是冲着五爷庙去的。在群众心目中,他们不懂什么佛理,甚至不知道文殊菩萨,但只要一说五爷庙,则远近闻名,几乎成了五台山的一张名片。

山西景点导游词150字 山西景点导游词400字篇十六

各位游客:

中国有四大碑林,它们分别在陕西、山东、四川和中国台湾,而陕西省的西安碑林博物馆,以碑石之多、价值之高,名列四大碑林之首。倘若您是一位历史、文学、绘画、雕刻、书法艺术爱好者,来西安而没去参观西安碑林博物馆,将会十分遗憾。

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西安市三学街15号,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旧址上建立起来的,是一座以西安碑林和古代石刻陈列为主,并进行综合陈列的历史文化宝库。西安碑林,以碑石丛立如林而得名。它始建于北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历经9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收藏碑石最早最多的艺术宝库。该馆藏石3000余方,现展出的仅是藏石的三分之一,分别陈列在6个碑廊、7座碑室、8个碑亭中。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下面,请大家尽情地欣赏一番碑林的艺术精华吧。

【文庙的历史沿革】

各位游客,前面已经说过,西安碑林是在原西安府文庙和西安碑林;日址上建立起来的,今天我们的游览也就主要分成两部分。现在我们来到的是第一部分碑林博物馆前院,也就是文庙,参观这里就像是观看主戏前的序幕。

文庙就是孔庙,因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而得名,现在仍保持着孔庙建筑的格调。游客们还在车上时就能发现这里是一片亭台楼阁、雕梁画栋式的古建筑群,不亲历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谁能相信在繁华的闹市区竞有如此幽静的场所?

全国大多数地区都建有孔庙,规模最大的要算山东曲阜的那座了。我们面前这座西安孔庙始建于宋徽宗赵信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由唐长安国子监旧址,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一带,移建于此,历经元、明、清各代,屡屡修葺,依然保留着其巍巍雄姿。大家已经看到博物馆门外南墙上,有两个苍劲有力的描金大字“孔庙”,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画家刘晖所书。墙根下那几棵古槐有人说是唐朝末年所植,距今已有1100多年历史,被称为太庙古槐,而今也按重要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三学街—孔庙大门—木牌坊】

横在大家面前的这条路,叫三学街。三学街不长,却能引发怀古之幽思,常令游客流连忘返。在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年间,西安府辖的长安和咸宁二县的学府,相继迁移至文庙两侧,遂有一庙(孔庙)三学(咸宁学、府学、长安学)之称。三学街的称谓也就一直延续下未了。今天,这里已成为西安古文化艺术的集中地之一,文房四宝、文物古玩应有尽有。

各位游客,游完三学街后步入博物馆大门,向东南方向望去,木牌坊、伴池、魁星楼等遥相呼应,构成一幅别具风格的动人画面。只要稍加注意,大家就会发现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个不引人注目的特点,即东西开门。其实天下孔庙无正门。无论大小,孔庙的整体建筑格局都是坐北朝南,但不开南门,而开义路(东门)和礼门(西门)。全国所有孔庙都把塞门、泮门及棂星门、戟门、大成殿对称地排在一条中轴线上,因为孔子的地位被各朝代抬得很高,可以说是至高无尚。若开南门,便是不敬。

孔庙里建有一座奇特的木牌坊,远看就像高高的彩楼。它用12根红木柱支撑,三层棋形斗檐式木质结构,拔地而起,上面彩绘花纹图案和二龙戏珠,是明代建筑,也叫太和元气坊。按当时规格建造法,本来应该把牌坊设在孔庙门外。这座牌坊是由西岳庙迁建过来的,由于门外是城墙,选不出合适的地方,便只好“屈就”在这里了。

【泮池—棂星门—华表—戟门—两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已进入到碑林前院了。大家已经看到中间有座不大不小的水池。这不是一般的水池,“天下孔庙有泮池”指的就是它。所谓泮池,就是半圆形的池子。古代称学校为泮宫;到清代,中举称人泮,泮池以此而得名。在封建社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进人孔庙朝拜,并在泮池洗笔。各位游客不妨也以秀才的身份,沿祭孔的路线,感受一下秀才祭拜的仪俗。

好了,我们已进入棂星门,这也是孔庙的第二道门。棂星门始建于元代。东门额刻有“德配天地”,西门额刻有“道冠古今”。棂与灵通用。灵星为星宿之名,是神话传说中取士之神。清代把棂星门由二门改为三门,中门书“文庙”二字,东西门不变。

过棂星门后,人们便会发现孔庙里也有控马桩,只不过此处的拴马桩比平时见到的要大得多。其实,这是石柱型的华表,起仪卫和祥瑞作用。北京天安门前和山东曲阜庙的盘龙华表,代表了最高等级的华表,而西安碑林里的这对华表均为八棱形石柱,通高445厘米,周长163厘米,也是较引人注目的一景。

戴门位于棂星门以北,属于明代后多次翻建的古建筑物。这是古代孔庙陈列兵器用的,两侧室则为祭孔人员熟悉仪规和整理衣冠而设。

孔庙的两点,也叫东西庑,指正房对面和两侧的小屋子,是孔庙里不可缺少的建筑之一,为祭把孔子七十二弟子而设。

【大成殿的得名来历—建筑历史—魁星楼的兴衰】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大成殿,这说明我们已经游到了孔庙正殿。“大成”取自《孟子·万章章句下》“孔子之谓大成,集大成者也”。其意思是孔子之知无不尽,而德无不全也。“犹作乐者,集众乐之小成,而为一大成也!”其意思为,孔夫子好比乐队指挥,能把演奏的内容融为一体,变成大型演奏,故称大成殿。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成殿始于宋代。这里的大成殿为底式建筑,修建于明代。当时殿前有一大型露台,周围有栏杆,东、南、西面有石级可踏步而上,南下中有云龙纹图案石雕,可和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石雕相媲美。可惜,这样一座宏伟的建筑,在1959年9月13日下午4时,毁于一场无情的雷电之火。

魁星,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二十八宿之一,主宰文章兴衰,俗称魁星。一般应试得第一名者为“魁首”或称“魁甲”,即指状元。旧时孔庙或学府中都要修建魁星楼,以祭扫魁星,祈求功名顺利。

这里的魁星楼,建于明神宗朱栩钓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原楼于清末民初因失修塌毁。公元1986年,党和政府据历史资料,依原楼大小、高度及形体重建了魁星楼。此楼建在城墙上,显得更加高大雄伟。

【景云钟—七座碑亭】

我们穿过戟门,在东侧可以找到被称为天下奇物的景云钟。

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故称景云钟,也叫景龙观钟。此钟高2.47米,重约6吨,用铜5000多公斤,是我国古代最大的铜钟之一。它由25块铜模铸成,游客走近仍能看出铜铸弥合的痕迹。钟身分上中下3段,每段分3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以各种不同的动物和飞天,造形生动而形象。32枚钟乳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据说它们具有装饰钟表面和调节音韵的作用。

钟上铭文共18行292个字,是唐睿宗李旦所撰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还谈到此钟的铸造经过。

唐睿宗李旦铸钟,是为了纪念他的哥哥中宗李显。李显和李旦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三、四子,这两人都做过短时间的皇帝。唐代兴建的钟楼,毁于战火之中。明太祖朱元漳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在迎样观原址上又新建一座3层高的钟楼,悬钟子上层中央,早晚敲钟报时。这座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后,1964年参加了在日本举办的世界名钟展,被选入世界名钟之列。每年除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第一声钟响,即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西安电报大楼的方形大钟报时的钟声也是景云钟的录音。

各位游客,我们基本游完了碑林的第一部分即碑林前院孔庙。最后大家数一数,从载门到大成殿的路两侧总共建有七座碑亭,亭亭形状相同。这些碑亭建于清朝历代,因为康熙、乾隆等朝都曾出动大军,与西北地区的分裂割据势力作战,每平定一处,皇帝就亲书庆功碑一座,竖立在这里。由于是皇帝的御碑,所以,按等级规定,每个碑都加盖碑亭。这些亭子在两侧是对称的,惟前院有一单列,原因是建到这里时,清王朝衰败了,再也没有竖碑和建亭的机会了。

【碑林的形成】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开始参观博物馆的第二部分,即闻名还逐的西安碑林。西安碑林为何如此出名?主要原因在于它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谓唐代石经,包括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石台孝经》和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艾居晦等人书写的《开成石经》等。这些石经原来都立在长安城务本坊国于监大学内(今西安城南文艺路一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众多的志士仁人,为西安碑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碑林的创始人是北宋龙图阁学士吕大忠,是他亲自主持设计,基本形成了以《石台孝经》、《开成石经》为主的碑林陈列格局。

碑林的奠基人,首先当推唐代的韩建,是他把弃于郊野的唐石经第一次迁移到尚书省之隅(今西安市西大街社会路)。还有五代的尹玉明多次把石经迁入城内。两人为碑林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金元时期的任佐,捐钱筹划碑林整修工程;明代金石学家费甲铸为防止碑林拓印受损,摹刻充实碑林。还有大家熟悉的民国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捐给碑林《汉熹平石经残石》,使碑林第一次有了汉代碑石,而这碑石,是目前发现的最大。字数最多的珍品。土堆成山,水积成川,碑林就是经过历代中国人的辛勤努力,才成为今天的文化艺术宝库,当大家欣赏到这一块块来之不易的碑石,会产生怎样的感想呢?

【碑亭及《石台孝经碑》—第一室《唐开成石经》—第二室《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西安碑林广场。大家已经看到一座红柱绿栏双飞檐的碑亭。

亭子上中央“碑林”两字传说是林则徐写的。亭内竖立着唐玄宗的《石台孝经碑》。它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书写,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公元745年)镌刻而成的御碑。整座碑是由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4石结体而成。碑冠、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碑文用隶书书写,字体雍容爽朗,端庄大方,很值得游客们观赏、临摹和研究。碑冠上雕刻神龙,碑座上线刻双狮和卷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气象不凡。据说当年碑刻好后,李齐古把拓本呈给唐玄宗过目,唐玄宗又写上了“孝者,德之本”鞠批文。

当我们来到西安碑林第一室时,会有一种进入巨大的石质书库的感觉,因为这里陈列着中国目前仅存的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经刻石。

在印刷技术还不发达的唐代,为避免士子们在学习时传抄的错误,并能永久保存,特刻石经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务本坊国子监大学内。由于这套石刻经书刻于唐文宗李昂开成二年(公元837年),所以又称《开成石经》其内容包括我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的《周易》、《尚书》、《诗经》、《周礼》、《礼仪》、《礼记》、《左传》、《公羊传》、《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13部经书。前12经共114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宽83厘米至99厘米不等,共65.0252万字。如215石至222石的《论语》,是孔子的弟子们记载孔子言行的一部专集,共分20篇,包括孔子关于政治、教育、文学等方面的言论,由孔子的再传弟子编辑于战国时期,是研究孔子和初期儒家学说的珍贵资料。说它是世界上最重、最大的一部石书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不知道游客们是否赞同这个观点?

参观第二室时,大家一定会奇怪:怎么在这体现中国古文化的西安碑林中也会出现刻有外国文字的碑石?其实在西安碑林中,刻着外国文字的碑石有好几块,最为著名的就是眼前这块《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它高279厘米,宽99厘米,共32行,每行62字。“大秦”是中国古代对罗马帝国的泛称。景教是__中斯脱里派的中国称呼。景教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传到长安。此碑立于唐德宗李适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是由景教僧景净述事,吕秀岩书写。看到这里,大家是否能体会到中外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渊源呢?

【盛唐书法名家颜真卿】

各位游客,不知道在你们之中是否有书法爱好者?大家应该知道,中国初唐有四位大书法家,他们分别是欧阳询、虞世南、诸遂良、薛稷,他们是二王(王台之、王献之)书体的继承人,然而唐朝新书体的创造者应该是盛唐时期的颜真卿。

如果说西安碑林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百花园,那么颜真卿的书法则是一朵争奇斗艳的奇葩。颜真卿是怎样一个人?他是盛唐时期的著名书法家,官至平原太守、太子太师等职,为唐朝名垂千古的忠烈大臣,人称“颜平原”。他一生为人刚毅正直,屡遭权奸陷害与排斥,最后为维护唐朝统一,以身殉国,被人尊称为“颜鲁公”。颜真卿善楷书和行草,他博采众家之长、独创自己风格的书法艺术,把民间酝酿已久的书法革新推向了高潮。他一生留下来的书法作品有70多种,在西安碑林这座书法艺术的殿堂里,陈列的颜真卿真迹有6处。如第二室中的《多宝塔感应碑》,是颜真卿为千福寺和尚楚金一书写的墓碑,44岁时书写。其特点是字体端正,苍劲有力,结构严密,更多地保留了晋和初唐楷书的风格。还有挥洒自如的《颜氏家庙碑》、劲挺豁达的《争座位稿帖刻石》均在第二室,浑厚雄健的《臧怀恪碑》、气势磅磅的《郭家庙碑》、丰润饱满的《颜勤礼碑》均在第三室。游客们可以根据颜体发展的不同阶段去体会、去感受。

【诸遂良、王羲之与《大唐三藏圣教序碑》】

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的第二室,各位游客已经看到有两通位后三藏圣教序碑》。一通是王羲之的墨迹;一通是唐代大书法家请遂良的手笔。来过西安旅游的人还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大雁塔上还有两通碑,一通是《雁塔圣教序碑》;另一通力《雁塔圣教序记碑》。游客们会问,古人为什么要坚那么多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呢?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又怎么能为唐人书写碑文呢?

首先我们要搞清碑文内容。中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里的唐三藏可谓家喻户晓,其实这小说的主人公还真有其人,是隋末唐初的玄奘大法师。玄奘法师曾于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一人离开长安去印度,沿丝绸之路长途跋涉,克服种.种艰难险阻,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先后共在外17年。当他满载657部梵文佛经回到长安城时,唐太宗非常激动,为表彰他的印度之行,亲自撰写“三藏圣教”的序文和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的碑文内容。

现在我们先看褚遂良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褚遂良是杭州人,唐太宗时曾任中书令、诗书等职,为官清正,深受皇恩。太宗晚年,托身后大事于他,可见这位唐初四大书法家之一的话遂良不同于一般大书法家。只是他后来反对唐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贬为爱州刺史。请遂良写的位唐三藏圣教序碑》共有两处3通,一处是镶在大雁塔台上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另一处就是眼前这通《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了。那么游客看到这里会问:褚遂良为何要写3通圣教序碑呢?传说,唐太宗时期,李世民令褚遂良当场书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记碑》。事后,请遂良自己感到在皇帝面前书写碑文过于拘谨,现场发挥得不够理想,便又重写了一通《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世称《同州三藏圣教序碑》。

王羲之的大名恐怕没有人不知道了。他也是浙江人,居会稽山阴,初任秘书郎,后任征西参军、江州刺史等职,官到有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的《兰亭集序》是胜炙人口的名篇,千古流传。据说唐太宗酷爱王羲之书法,曾下令由国库出重金购买王羲之真迹,经他珍藏的王羲之墨宝有2200余件。所以,历史上曾有唐太宗骗取《兰亭集序》陪葬昭陵的故事。至于王羲之为唐人写碑与唐太宗崇佛和爱王羲之书法有关。唐弘福寺沙门和尚怀仁,是唐初的一位知名书法家。为了使皇帝写的碑文和王台之的书法珠联壁合,经久传世,怀仁决。小集字勒石成碑。这时王素之已去世200多年,惟一条件是有大量王体真迹。为此,怀仁和尚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花费巨大代价,历经24年才完成这通特殊的丰碑。

各位游客,西安碑林的参观到此结束。有兴趣的话,您还可自由游览其他碑刻,但愿今天的参观能给您带来艺术的启迪、知识的收获。谢谢!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