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最新初中化学教案人教版(8篇)(完整),供大家参考。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1、掌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掌握al(oh)3的制备方法。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
熔点,能有效地保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加入盐酸
一份中加入naoh溶液
一份中加入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①与酸的反应
②与强碱的反应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应,又可以与强碱反应,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③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如果实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应制备al(oh)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1、下列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原因是表面被氧化为al2o3
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下列既能跟盐酸反应,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①al2o3②mgo③nahco3④al(oh)3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明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so42-、na+、k+
b.k+、clo-、na+、no3-
3-、na+、no3-、k+
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应,第二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应,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第二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应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后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明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加入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方程式汇总:酸的化学性质】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我们总结了以下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酸的化学性质
(1)酸+金属——盐+氢气(见上)
(2)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fe2o3+6hcl==2fecl3+3h2o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fe2o3+3h2so4==fe2(so4)3+3h2o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cuo+2hcl==cucl2+h2o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cuo+h2so4==cuso4+h2o
(3)酸+碱——盐+水(中和反应)
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l+naoh==nacl+h2o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2hcl+ca(oh)2==cacl2+2h2o
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l+al(oh)3==alcl3+3h2o
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2naoh==na2so4+2h2o
(4)酸+盐——另一种酸+另一种盐
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caco3+2hcl==cacl2+h2o+co2↑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硫酸和氯化钡溶液反应:h2so4+bacl2==baso4↓+2hcl
从上面的方程式,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类的方程式很多,中考,也难记忆,所以在这方面同学们要多花点时间了。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2、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关系密切。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的事例,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2、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1、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教学课件。
实验用品:事先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字样并晾干的滤纸,事先用酚酞溶液画好“小笑脸”并晾干的滤纸,稀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浓氨水。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 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___
学 校 ___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
2、飘扬的红旗;
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
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
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几种碳的性质和用途。
⑵了解金刚石、石墨、c60的微观结构。
⑶掌握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学生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到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初步认识物质组成的多样性。
3、情感目标:通过物质的结构影响其性质,性质又决定用途,增强学生对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单质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法、讨论法
(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的不同元素可以组成物质,不同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那么同几种元素是可以组成不同物质吗?同学们请讨论一下并将其结果汇报好吗?
(二)讲授新课:
一、[碳的单质]
⑴金刚石:
⑵ 石墨:
⑶c60
观看科利华软件
(1)上述三种单质有哪些物理性质?
(2)它们的性质和用途之间有什么关系?
二、碳的化学性质:
用墨(用碳黑制成)书写或绘制的字画能保存很长时间而不变色,木桩埋在地下之前,常要把埋入地下的一部分的表面稍稍烤焦?)
1、常温下化学性质稳定
(1)冬天生煤炉能引起煤气中毒,为什么?
(2)氧气的有哪些化学性质?
2、碳跟氧气的反应 可燃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碳完全燃烧:
碳不完全燃烧:
木炭与氧化铜的反应。
(1)观察实验现象,
(2)共同分析反应原理,
(3)板演方程式。
3、碳跟—某些氧化物的反应 ——
还原性
(1)反应现象:
(2)反应方程式:
这个反应的特点: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含氧化合物)失去氧而变成单质铜;
木炭得到氧化铜中的氧而使氧化铜还原为铜,导出:
a还原反应,
b、氧化反应
c、木炭具有还原性
木炭的还原性在冶金工业上的应用
(三) 课堂练习:
(四) 小结:(师生共同完成)
(五) 布置作业:书p109习题1-6
本节内容简单,学生比较容易掌握。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1.知识与技能
(1)在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计算。
(2)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练习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组和一题多解的训练,开阔思路,提高解题技巧,培养思维能力,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进行思维及审题、分析、计算能力。
(2)通过有关化学方程式的含义的分析及计算,培养学生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的学风。
(3)认识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质及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质和量是统一的辩证观点。
1.由一种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求生成物(或反应物)的质量。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书写格式要规范化。
训练和培养学生按照化学特点去思维的科学方法。
2课时
[引入新课]根据化学方程式所表示的含义,可以知道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存在数量关系。而研究物质的化学变化常涉及到量的计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产出多少产品?制备一定量的产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过这些计算,可以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资源,而这些计算的进行都需要根据化学方程式。本节就是从“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书]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教师]前面我们学过根据化学式的简单计算,今天我们进步学习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如何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呢?计算时有哪些步骤和方法呢?请看例题1。
[投影]展示例题1
[例题1]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气?
[分析]这道题是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来求生成物的质量,即已知原料的质量求产品的质量。我们一起来看课本中的解题步骤。
[讲解并板书]
解:设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氧气的质量为x。
2kmno4 k2mno4+mno2+o2↑
2×158 32,
x= =0.6 g。
答:加热分解6 g高锰酸钾,可以得到0.6 g氧气。
[思考]根据刚才对例题1的阅读和讲解说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分为几步?
[教师总结并板书]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1)设未知量;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
(3)写出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简明地写出答案。
[讲解并补充]刚才同学们总结出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步骤和方法,接下来我就一些问题进行补充。
(1)设未知量时一定要注意质量单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单位不一致的,一定要进行单位换算。单位必须一致才能计算。
[追问]此计算题该如何进行呢?请同学们先试着做一做。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发现步骤和格式上的错误及时纠正)
解:设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
(2)写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应条件、气体和沉淀的符号要注意标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计算时是要扣分的。
(3)相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对分子质量乘以化
学式前面的系数,已知量和未知量写在相应相对分子质量的下边。
(4)比例式有两种列法,可以横列也可以纵列。例题1中采用的是纵列,即;
还可以采用横列,即2×158:32=6 g:x。一般情况下采用纵列比较好,因为有时题中所给的质量数字会和相对分子质量有某种关系,从而使得计算简单。如用158 g高锰酸钾加热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气?采用纵列法得计算非常简便。
计算结果的小数位保留按题中要求进行,若题中没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数时,一般保留一位小数,如例题1中就是。
[教师]在实际运算过程中,我们往往需要把过程再简化些,具体格式可以参照下面的例题2。
[例题2]工业上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 t氧化钙,需要碳酸钙多少吨?
解:设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 cao+co2↑
100 56
x 10 t
x= =18 t。
答:需要碳酸钙18 t。
[教师]根据上述两例可知,已知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质量,已知生成物的质量也可求出反应物的质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或者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呢?
我们一起来看p100的课堂练习。
[投影]展示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燃烧100 g氢气需要氯气多少克?生成
氯化氢气体多少克?
[提问]题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应物或者生成物)
[学生分析、讨论]
[回答]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
h2+cl2 2hcl
2 71 73
100g x y。
答:需要氯气3550 g,生成氯化氢气体3650 g。
[讲解](1)因为此题有两问,所以一个未知数设为x,另一个未知数设为y。
(2)仍和前面例题一样,写出并配平化学方程式,列出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写在相应化学式的下面。
(3)不管有几个未知数,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题一样。根据已知量求出一个未知量,另一个未知量可以根据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据求出的未知量来求。如此题中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也可以这样求出:=
代入x=3550 g,
=,
解得y=3650 g。
[总结]由此可知,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可以计算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同理,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可见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共有四种类型。
[板书]2.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提问]通过前面例题的讲解,大家总结一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要领是什么?关键是什么?
[学生思考]
[教师总结并板书]
3.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师]根据前面的例题和理论知识,请同学们进行练习。
[投影]展示下列练习
[练习]1.用氢气还原氧化铜,要得到6.4 g铜,需要多少克氧化铜?
2.5.6 g铁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应,可制得氢气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 g镁与足量稀盐酸起反应,可制得氯化镁和氢气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学生练习]
[注意事项]
①化学方程式反映的是纯物质问的质量关系,因此遇到不纯物,要先把不纯的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才能代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②计算中注意单位统一(必须是质量单位,如果是体积,须根据密度换算)。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学习,我们知道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过程、步骤、方法,同时也懂得了化学计算题是从“量”的方面来反映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它与侧重于从性质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质及其变化规律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化学计算题包括化学和数学两个因素,两个因素同时考虑,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布置作业]习题5、6、7、8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解题步骤:
①根据题意设未知数;
②写出化学方程式;
③求有关物质质量比,写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简明写出答案。
2.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四种类型:
①已知反应物的质量求生成物的质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质量求反应物的质量;
③已知一种反应物的质量求另一种反应物的质量;
④已知一种生成物的质量求另一种生成物的质量。
3.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三个要领和三个关键
三个要领:①步骤要完整;
②格式要规范;
③得数要准确。
三个关键:①准确书写化学式;
②化学方程式要配平;
③准确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考题回顾
1.(20xx年天津市中考题)已知在反应3a+2b====2c+d中,反应物a、b的质量比为
3:4,当反应生成c和d的质量共140 g时,消耗b的质量为__________g。
2.(20xx年四川省中考题)煅烧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100 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中和反应原理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
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
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0的溶液 =7的溶液 =14的溶液 =5的溶液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