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4篇)(范文推荐)

2023年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4篇)(范文推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4-06 00:15:03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2023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4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2023年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4篇)(范文推荐)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篇一

山东省高青县常家镇中心小学 刘新平郝春荣 当今,教育技术现代化已成为近年来教育教学改革引人注目的焦点,多媒体技术对课堂教学的改革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计算机成为学生探索知识的有力工具。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如何能有效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情景激趣,引发思维

由于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往往影响到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景,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认识钟表”这一节课时,利用多媒体把“神州五号”发射上天的过程展现在学生眼前,教师配以讲解四个重要时刻,从学生熟悉的时事引入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又很好的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再如:从随意的谈话引入:“小朋友,都成过公共汽车吗?”于是随着“嘟、嘟”一声,计算机显示屏上出现了一辆正在行使的公共汽车,可以清晰地看到车上有8名乘客,随着刹车声响,汽车到站。这时老师问:“汽车到站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有人上车,有人下车)那么车上还会有多少乘客呢?请大家先想一想,猜一猜,可以自己用鼠标移动电脑图像中的人物上车与下车”。这下学生们可来劲了,纷纷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车上的几个人“拉”下来,再把马路边上的若干人“拉”上了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学生生活中碰到的场景搬进了教学课堂,通过形象、具体的移动变化、动态的图像与音频信息构成了仿真的学习情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展开想象,引发思维,并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学生思维的过程形象的表达、再现出来,使学生在细新颖而富有童趣的操作活动中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

二、展示过程,突破难点

数学教学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为使学生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利用计算机的回放功能,将教学中重点涉及到的知识形成的过程全部进行回放再现在学生的面前,使教学过程形象、生动,使利用其它教学手段难以觉察的关键点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范围之内。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鲜艳色彩、旋转的画面,直观形象地把两个一样的梯形通过旋转180度平移一系列动感的画面拼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屏幕上生动逼真地显示了图形的剪拼、旋转、平移的过程,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创造了美的情景。

三、化静为动、理解记忆

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小学生对处于动态物体的感知反应快、印象深。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正可以发挥其在教学过程中动像和静像有机结合的优势。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集文字、动画、声音、图像于一体并可同时进行展现的优点,所以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扩大了学生的认识空间,缩短了学生的认识过程,减少了学生想象的困难,为学生实现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教学需要,化静为动,动静结合,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在具体操作上,可运用定格、慢放、加速、重复等手段进行增、删、变、调。例如:教学“角的认识”一课时,利用计算机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角的边、顶点,来使学生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角的实物的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了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了这一知识。再如:教学“平移”一课中,教师电脑出示:奥迪图标、电梯、风车、窗户移动、跳跳青蛙、旋转门等的动态过程,观察哪些运动现象是平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导入,容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很自然地形成了数学与生活的链接,为下一步的探究创设了合适的情境。

四、再现“活”的生活经验

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等的限制,无法有效地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景,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多媒体技术加盟课堂教学后,可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景,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例如:学习“时、分的认识”,离不开钟表及钟表模型,传统数学课学习这部分内容,常常是借助钟表或模型,讲解钟面的组成及大、小格等知识,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某一时刻。仔细剖析后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设计显然忽略学生已有的对钟表的感性认识。如儿童观看电视节目,每当整时或半时屏幕上就会出现相应的时刻,这时儿童就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与挂在墙面上的钟表相对照。因此,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设计教学环节,再现生活情境,可取得绝佳的效果:情境---让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电视或广播节目的播出时间;
再现---电视或广播播放的时钟画面;
理解---不同时刻显现出位置不同指针的界面,来帮助理解;
重现---运用课件设计出放大的钟面,进一步帮助理解钟面的大格、小格等相关钟面知识。拓展---(课件演示)体验一分钟有多长及时、刻的两种记法等。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创设现实生活场景,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入手,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活,进而乐此不疲地进行学习。

五、及时反馈,巩固提高

遗忘规律要求人们对所学知识要及时复习。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制约,教师难以全面顾及跟踪每一个学生的课内复习巩固情况。学生的课外复习有时又因为家长不恰当的“压迫”而流于形式。计算机学习软件特有的双向交流的“反馈”功能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尤其是在复习过程中,双向信息交流活动所反馈的信息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任务的某些重要部分,使矛盾突出,有利于学习难点的解决。反馈越及时越有利于学习。在教学中,计算机可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给学生。例如,计算机能及时提供正确答案,及时判定学生的答案正确与否。如果答对了,计算机屏幕上显示“真棒!”、“你很聪明!”等激励性的言语,使学生兴趣盎然,激发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即使学生答错了,计算机也会很友善地建议他“多想想”、“你能行”,有的还伴以美妙的乐声。学生在这友好的激励和鞭策情境中,不断以愉悦的心绪及时地巩固自己的学习成果。

六、合作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小学数学的合作探究教学,有助于营造一种创新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探索,多渠道地进行交流,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如:教学低年级数学实践活动课“拼出美丽的图画”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合作探究小组,让每个组里的同学大胆地进行创造性地拼摆活动,然后由代表到视频展示仪上交流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思维空前活跃,互相启发,创新意识得以增强,竟然有30多种拼法,有的像机器人、有的像小山、有的像汽车、有的像路标……。

再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出示: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们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呢?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呢?…….”等问题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使学生对“规律”感到“豁然开朗”。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规律,如陶气堡中得蹦蹦床、街道中的花坛、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合作探究,展开创新思维,如淘气堡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红一蓝的规律,有的学生创造出蹦床栏杆可以是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再间隔四个圆柱形栏杆,出现一个一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一个圆锥的规律。如街道中的花坛有的学生创造出红花与黄花间隔摆放的规律等等……。许多意想不到的规律,在合作探究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不只是教学方法的某种改进,更是教学观念的一次革命,因为它始终调动着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注重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而最终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优化。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篇二

让 课 堂 充 满 生 命 活 力

向阳小学

王瑜

著名教育专家叶澜教授提出的“新基础教育”思想的核心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生长气息;
把创造力还给教师,让教师成为充满智慧的事业。”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低年段的教师,让孩子爱上我们的课堂,就必须要努力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让课堂变成生命成长的沃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一)设计教学过程时,为学生发展而设计

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两个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设计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条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个真正关注人发展的教学设计,不仅仅要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还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只要我们坚持“为学习而设计”“为学生发展而教”,就很容易处理好教学设计与课堂操作的关系。为此,我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以保证课堂教学运作的有效进行。比如,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对于怎样区分“追上去”和“迎上去”我就有了几次的改动。一开始的设计是:让学生读读这两个词,再分别说说它们的意思以区分,但这样的设计只会是几个平日里爱看书的孩子明白,但大多数的的孩子不会懂,势必课堂就会死气沉沉,没有互动就没有了活力;
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的改动:设计了一个选择填空:王老师到晓明家做客,一开门,小明就主动地(迎上去),说:“老师好”。老师要走了,小明发现老师的手机忘带了,就赶紧(追上去),把手机还给了老师。这样的练习,固然会帮大多数学生很好的理解这两个词的不同,但课堂所体现的仍然是沿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考虑比较多的是如何“教”,把自己的教学愿望将学生巧妙地引入自己的教学设计,却忽视了让孩子们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即使我的教学思路再清晰,这也不过是用我的思维代替了孩子们的思维。所以经过深思熟虑,我又有了第三次的改动,就是大家所看到的那样,以主动迎上去拥抱看课的老师和追赶假装嫉妒而转身离去的我,使孩子们在互动中既体会到了词义的不同,又感受到了从我们身上传递出去的浓浓师爱,同时孩子们还有机会活动一下筋骨,课堂充满了活力,更有利于孩子们以更饱满的状态进行下一环节的学习。这样的设计我自自认为是一举多得。

(二)教学语言力求儿语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奋点。

让课堂成为快乐的场所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现今的课堂早已不是先生手持戒尺的学堂,而是学生探究获取知识的神圣殿堂。在这个殿堂里,没有枯燥的知识,只有枯燥的讲解。秉承这一原则,我除了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和谐友好的课堂气氛,还要求自己的语言具有儿语化和趣味性,让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弘扬个性的天地。在这一点上我感触颇深。记得刚走上讲台时,总担心学生在课堂上捣乱,于是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严厉十足的教师,虽然学生也的确很“乖”,但自己更觉得课堂沉闷,很无趣。一节课下来,学生累,老师更累。现在我试着把笑容带进课堂,用适合他们的语言去和他们交流,仿佛我不是老师而是他们的大朋友。孩子们恐惧心理不存在了,自然课堂上就活泼了许多,自然就充满了活力。

(三)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长期以来,我们的许多课堂教学比较沉闷,难于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创意和不断探索的精神了。新课改的教学是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学生的头脑不再是可以被装满的容器,而是一把等待点燃的火把,学生只有在愉悦的环境中畅所欲言,展示自我,其创造灵感的火花才会自由绽放,这就需要老师彻底,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把课堂还给学生,改变教学方式方法,面对这次充满智慧的挑战,让自己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记得在学习统计这一数学知识时,为了让学生能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我摒弃了数学教材中给的例题,而是采用和学生密不可分的动画片,先用课件出示奥特曼、西游记、机器猫、哪吒闹海4部动画片,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孩子们参与的积极性,老师就动画片所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因为都是孩子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孩子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一节枯燥的数学统计课,于是积极回答。这样每个孩子都动了起来,课堂自然就充满了活力,孩子们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真是事半功倍。

总之,只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大胆地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我们的学生一定会充满生命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篇三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彰显着新课改的多彩魅力,演绎着新课程的崭新理念。新课程呼唤新的语文课堂回归生活、走向真实、追求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在这个历程里,教学的最高艺术,就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张扬他们的个性,以切实有效的方法为他们创造机会发掘他们的潜能,使课堂充满活力,他们的生命之河一定会跃起灿烂而美丽的浪花。

一、创设情境,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开始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者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并能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断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思考,激活语文课堂活力,使学生身临其境,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精心设计导语,唤醒情感体验,如在教学席慕容《乡愁》时,先深情地朗诵:“乡愁是一曲古老的歌,背井离乡的游子从古唱到今。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余光中则临海峡而吟:‘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也许,乡愁袭来时,我们会想起故乡那绿草如茵的山坡,那清澈娴静的小河,黄昏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晨淡淡弥漫的晓雾„„今天我们去体味一下席慕容独特的《乡愁》感悟”。这样学生对故乡的怀念情感体验被唤醒,带着相似的思绪走进了课文,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自然转移到课文中,同课文情感产生共鸣,效果也自然“尽在不言中”了。

欣赏美妙音乐,调动学生情感。音乐一直受到学生们的青睐,是一种能打动人、感染人的声音,能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如教学《海燕》,可以播放有关大海汹涌澎湃的波涛声,海燕勇敢翱翔的鸣叫声的录音磁带,激发学生想象海燕迎接暴风雨的英勇形象,这样学生定能很好进入课文的氛围和意境中去。教学文言文《愚公移山》,在分析“愚公精神”之后,把江涛的《愚公移山》引进到课堂中来,“面 对着王屋与太行,/凭的是一身肝胆„„/任凭那扁担把脊背压弯,/任凭那脚板把木屐磨穿„„这是愚公不屈形象的再现,是对愚公顽强精神由衷的礼赞。听听那慷慨激昂的旋律,品品这耐人导味的歌词,心头便会有一种斗志在涌起,有一股激情充溢„„而这些正是我们要留给学生的“余韵”。有了这些,文章才会绵长、醇香,令人念念不忘。

展示课件图片,融合学生情感。如教学《沁园春·雪》,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茫茫”的雄伟景象,然后再结合词中优美的描写,学生会很快地融情入境。教学《故宫博物院》时,播放故宫博物院图片,按课堂介绍的顺序加以说明,面对座座雄伟的宫殿,学生的爱国情感、民族自豪感会油然而生。

总之,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把握时机,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鼓励创新,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源泉。

让学生以创新为乐,以创新为荣,发挥创造潜能,释放创造的激情,是语文教学迈进创新境界的前提,也是语文课堂注入新鲜活水的源泉。

(一)引导质疑,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思生于疑,大胆质疑,勇于探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不仅应该传授语文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更应该注重在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中,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兴趣、能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创新能力贯穿和渗透于语文教学各个环节。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知道 “是什么”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是这样”、“能够是什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独特见解、设想,完成富有个人特色的创造性作业。对于教师的分析和有关观点,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看法,不要也不必强求一律,禁锢学生思维。对学生质 2 疑问难、敢于亮出自己观点的做法,或给予表扬,或加以鼓励,使之有一种成就感,弘扬这种探索精神。

如《木兰诗》这首北朝民歌,教参上将其主题定为“爱国主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有学生提出如下质疑:木兰对年老和年幼小弟的孝悌品格、木兰不慕功名的高洁情操以及作品折射出的男女平等思想不也应该是这首民歌表现出来的主题吗?《夸父逐日》一文,短小而意味深长,学生提出质疑,认为也可提炼出“自不量力的结果是死在半路上,遇事要量力而行。”的主题。

学贵于思,成于思。在语文学习活动中,学生一旦形成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思维敏捷,促进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创新的才思就会永不枯竭。

(二)角色表演,洋溢课堂生命的活力

把表演引入课堂,是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进行全身心感受课文的有效手段。适当有效的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充分认识课文里蕴藏的思想感情,也使课堂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表演体会教材,让学生担当角色,使教材中的角色鲜活地再现在学生的面前,孩子们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很快进入了教材描写的情景之中。如教《皇帝的新装》,头饰一戴,教室里的气氛立刻热烈起来,扮演角色的,或当观众的,个个兴奋不已,如同身临其境。课文中角色不再是书本上,而就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高傲的皇帝,狡猾的骗子,愚蠢的大臣,诚实的孩子,个个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于是,角色的喜怒哀乐就是自己真实情感的表露。学生生命的活力在课堂上恣意流淌,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课堂,才能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

(三)激发想象,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爱因斯坦说:“一切创造性的劳动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于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在大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让学生的思维在想象的空间自由翱翔。想象是创造力的源泉。因此,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让 学生敢于想象,善于想象,借助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才能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

青少年形象思维比较发达,又特别喜欢想象,他们对课文的读解,从课文语句的理解到全文思想,形象和意境的把握,都需要凭借想象的创造功能来完成。因此,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就是尽量避免学生完全受课文制约,只是从课文中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而是努力引导学生带着被课文所唤起的激情和想象、理智及思考,以学生鲜明的个性色彩和主动精神去积极发现知识,从而使学生步入创新的境界,得到创新训练,以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提问:“孔乙己会有怎样的结局呢?”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当学生想象出了十多种结局后,教师没有急于作出判断,而是让学生看看课文,这些结局在当时的社会是否会出现。学生以课文描写的情境为据,一一分析,最后在争辩中达到共识,在那个冷漠残酷的社会里孔乙己是不会有好的结局的。这样,教学中不是硬塞给学生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鼓励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总是引发讨论,然后在不断肯定或否定的过程中,明确认识,经历一个自悟自得的创新过程。

在教学《乡愁》诗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在课堂上选取其中的一小节改成散文口头作文,然后评比。课后,教师提供“小时候,母爱是香甜的乳汗,长大后,母爱是 ”的格式,要求学生仿照《乡愁》学写几节诗,力求用想象这座桥梁把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

总之,语文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贵在激励学生参与创造,只要教师创造性地教,就能唤起学生创造性学,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学生才学得生动、学得活泼,才会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

三、课堂评价,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的催化剂

新课程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激励和赏识,教师“蹲下来和学生交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学生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而理想的课堂评价是一个美好的境界,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 动发展,促进师生思维的生成与碰撞,从而为课堂增添新的活力。课堂上,教师充满魅力的即时评价,就像一缕缕阳光带来温暖、成长、闪光、成熟,让课堂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以互动方式进行提问:“孔子是个大学问家,怎么连小孩的问题也答不出来?”“为什么会出现文中所说的现象?”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这时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想法,使孩子的内心得到了满足,保护了一棵棵创新的萌芽。再如《观舞记》的课堂上,老师要一生朗读,其他学生听后评价。一位学生自告奋勇站起来,读得磕磕绊绊,但很认真很投入。老师要同学们评论一下。同学们小声议论“有错字,停顿也不对!”学生深深的低下了头。这时老师评价说:“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太流利,这可能和老师没有叫大家预习有关,但是这位同学很有朗读的潜力,那就是感情非常投入,而这恰恰是朗读成功重要的因素。”一句话极大地激励了这位同学,后来他的手一直高高地举着。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允许学生犯错误并改正错误,给每位学生以展示自己才能和水平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当学生一时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要有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再想想”、“是否换一个角度考虑?”等等。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不应立即否定,可先让他坐下,请别的学生回答或请大家讨论,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尤其要创设条件,给后进生、学困生以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善于发掘他们的 “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良性反馈,使他们拥有成功体验,形成正确的 “自我概念”,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

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教学活动充满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即时的课堂评价会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这样孩子天性中最优美、最灵性的东西就能发挥到极至,让课堂中的美丽生命随地绽放。

新课程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也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教师要用心创设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鼓励创新和即时的课堂评价,激活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溢满生命的活力。

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作者篇四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为什么那么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除了学生自己认识的误区之外,‚应试教育‛指挥棒导致的枯燥乏味的单纯技术性传授、烦琐的教学要求、机械刻板的应试训练是极其重要的原因。它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抹煞了孩子的灵气,使他们丧失了活力和个性,唯‚标准答案‛是从。如何使语文教学重新充满生命的活力?答案只有一个:摒弃‚八股‛、回归生活、还学生以语文学习主体的地位。

一、学会质疑,激活学习动力

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苍白的、被动的思维,没有疑问的学习是没有动力的学习。不会质疑的学生只能跟在教师后面被牵着鼻子走,离开了教师就寸步难行。只有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他们才会真正热情而富有创造性地投入学习之中。

为了让学生学会质疑,我首先注意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作好提问示范。在布臵预习或课堂讨论时,向学生提出一些适合于他们思考、并有一定坡度的问题。例如《这不是一颗流星》一文,阿婆这个人物主要是通过‚手‛的描写来表现其性格特点,对此我向学生提出‚本文第二部分怎样描写阿婆的手?‛(划出有关词语)、‚从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阿婆是个怎样的人?‛两个问题;
再如教学朱自清散文《春》时,我就春草一节提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小草的?‛、‚‘钻’字可否换成‘长’?‛、‚为什么是‘偷偷地’钻?‛、‚文中还从哪些方面侧面烘托小草的可爱?‛等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助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模仿提问。

同时,我教学生在每次学习新课前写自学笔记,除常规要求的字词、主要内容、层次等问题的初步把握外,特别强调要提出‚质疑‛:或琢磨语言、或推敲思路、或质询观点。然后,在课堂上以‚质疑‛推动学习。面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必然兴趣盎然地探讨、争论,远比被‚牵着鼻子走‛活跃得多。例如在《理想的阶梯》一文学习过程中,针对文中的三个分论点,不少学生提出:‚理想的阶梯‛除了属于刻苦勤奋、珍惜时间、迎难而上的人以外,难道就不可以属于具有其他优秀品质的人吗?于是大家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发言,提出了‚理想的阶梯‛属于勇于创新、勤于实践、团结协作、心理健康、持之以恒、乐于奉献、热爱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公正廉洁、挑战自身极限、敢于回首过去放眼未来、……的人,一共说出了二十几个‚分论点‛,具有创造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学会查阅资料,拓展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中,不仅新旧知识需要衔接,更重要的是相关知识背景越广博、深厚,越能促进新知探索的成功。尤其是语文学习,一篇小说、诗歌、散文,或一篇社会科学类文章,无不是作者有感而发之物,其中的社会历史背景、知识术语、他人评价,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效果;
至于自然科学类文章,更因社会发展的快速、知识更新的迅猛而必须查阅相关资料。孤立地、就事论事地学习是不可能求得真知的。查阅资料、拓展知识背景因此成为我教给学生的重要学习手段。例如:学习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学生查阅历史书上有关十九下半叶世纪普法战争的介绍,以帮助理解文中人物所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学生查阅《中国名胜辞典》等书籍上的有关资料、搜集图片,以增强对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的理解;
学习鲁彦散文《听潮》,学生查阅了鲁彦的生平事迹、了解其人生态度,对文中赞美大海涨潮为‚伟大的乐章‛有了较为准确、深切的感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学习《核舟记》时查阅了苏东坡生平事迹,不少人甚至摘抄了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名句,从而对文中介绍核舟所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意境加深了理解,不仅学懂了课文,而且懂得了欣赏文物、工艺品的方法。

可以说,准确有效地查阅资料,是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是充满生命力的学习能力。

三、走上讲台,强化求知体验

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地位。事实上,初中多数学生已具备自发推导某种规律的能力,表现出一种要自己去认识事物的强烈愿望,这是一种强大的原动力。既然学生能够在自学过程中提出质疑,为什么不可以鼓励他们走上讲台、自己讲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呢?这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又能强化学生求知的体验。因为是学生自己讲课,讲课者为争取成功会非常重视‚备课‛过程的周密、知识的准确;
听课者会为‚挑剔‛别人讲课中的毛病而更加认真的预习和听课、积极的发言。只要教师适时点拨、注意 调控,这种方法比牵着学生鼻子走强得多。

初中语文教材中,《梅岭三章》、《海滨仲夏夜》、《听潮》、《苏州园林》、《变色龙》等课文均是我的学生自己讲的。其中,讲《苏州园林》的学生扮演成导游,结合图片进行讲解;
讲《变色龙》的学生把课文编成小品,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上台表演;
《海滨仲夏夜》和《听潮》的讲课者们,把课文配上音乐让大家朗读、欣赏……上这些课,台下唇枪舌剑的辩驳,台上胸有成竹的解答,台下团结协作,台上指挥若定。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没有一个局外人,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学得生动、扎实。

四、广泛阅读,开阔视野。

语文教学,不仅涉及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而且因其独特的人文内涵,涉及到学生人格、情操、灵魂的铸冶。仅靠课内的学习、仅凭个人的眼光所及只能领略到生活的一小部分,如‚沧海之一粟‛;
而阅读作品,阅读报刊、网络资料不仅能大大开阔人的视野、拓展人的生活空间,使之最大限度地感受社会、感受历史、感受人生,而且能提高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学生阅读量的要求,除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外,我还经常推荐时文佳作,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阅读,指导学生在报刊杂志、文学书籍、电脑网络中选择(下载)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健康的材料进行自主阅读,并将搜集(下载)的报刊、网络资料编成‚社会生活‛、‚自然科学‛、‚文学艺术‛资料册,并且都要求写读书笔记:或摘抄、或发表感想、或评价赏析、或质疑问难,让学生淋漓尽致地挥洒自己的思想。在读书笔记中,随处可见他们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关注、对时弊的针砭。

五、组织多种活动,将生活理想融入实践

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体性、趣味性、竞赛性,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它不受课堂教学内容集中的制约,能以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意识,发挥他们的个性特长,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使之不断获得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成果。

学生们经常组织诗歌散文朗诵比赛、手抄报比赛、小说连播、时尚话题辩论、读书笔记交流等活动。我告诉学生:你不一定要考高分,但你一定要有探索精神。在这里,语文学习早已超越了为考试而学的低标准,甚至超出了学知识、掌握工具的意义范围,学生们已经开始把它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使它洋溢着生命的活力:每次的自学笔记总有一大串‚为什么‛出现,每次课堂讨论总有学生感觉没说够,每次学生讲课总爱对我说:‚老师您别插嘴!‛每次资料册的评比都要看谁的信息丰富,每次阅读后的读书笔记交流都要‚攀比‛谁的内容‚酷‛,每次比赛刚结束就有人提议下次比赛的事宜……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人,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一样概莫能外。当学生把语文学习当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并准备终生坚持时,语文教学的目的就达到了。我所追求的,就在于此。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