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2023年宋词忧患意识(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彼黍离离,彼黍之苗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纵我不在,子宁不嗣音? 知我者谓我心忧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穗 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黍之实 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这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上邪 上邪!
我欲与君相知 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 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
夏雨雪 天地合 才敢与君绝!
陌上桑 腰中鹿卢剑,可值千万余 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 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 为人洁白皙,髯髯颇有须 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 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 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使者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使者遣吏往,问是谁家姝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
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 使者谢罗敷,宁可共载不? 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 青丝系马尾,黄金络马头
生中数千人,皆言夫婿姝。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为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木兰辞 可汗问所欲,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闻机杼声,但闻女叹息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之水鸣渐渐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旧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伙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
安能辨我是雄雌?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古风 秋叶
轻烟拢蝶舞,薄暮锁清秋。夕阳随逝水,北雁携云收。漂泊亦如是,来去总关愁。素笺无痕冷,诗心枉凝眸。风叠风有迹,叶落叶幽幽。
秋叶知人意,人意却休休。
一树成三季,别恨再无期。
欲遣何以遣,醉语梦红楼!
关于《宋词中的忧患意识》的心得体会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一、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
(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
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二、忧患教育的实施
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
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忧患意识对于一个国家、民族,一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忧患意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才能理性地认识自已,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他们的中小学教科书中写着“日本国土狭小,没有资源,只有靠技术,靠奋斗,否则就要亡国”,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大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有无强烈的忧患意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高校要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
在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古典诗词鉴赏课在培养大学生忧患意识中的作用。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美学乃至史学、哲学之中,在诗歌中表现得尤其突出。这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充分加以利用,在诗词讲授中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一、忧患意识的内涵
忧患意识是一个涵盖面较广的,较模糊的概念。有学者认为,所谓“忧患意识”,亦即人们基于对陷入困境抑或对于即将发生或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利情况所引起的一种情感反映,它蕴含着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中各种不合理因素的尖锐批判。也有人认为忧患意识“是一种清醒的防范意识和预见意识,是一种自觉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嘲蒋寅先生把忧患意识区别为忧和患两种情态,认为前者侧重于对既成事实的愁怨哀伤,而后者则侧重于对既成、更多是未成事实的忧惧或焦虑,并举例说“如果说‘耿耿不寐,如有隐忧’是忧的话,那么,‘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患了。”由此认为“前者是较感性的,后者则较理性;
前者是消极的,后者则是积极的。这样的区分有点生硬,实际上两者密切结合在一起。忧是患的前提,患由忧而生。正是经过无数次忧的具体体验,人们才形成了患的意识,把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富有实践精神的意向”。虽然学者们对忧患意识的内涵理解有分歧,但普遍认同忧患意识来自于人的主体意识的觉醒,它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所以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忧患意识是指人们从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和人生命运的焦心忧虑中体验到人性的尊严和伟大及其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并进而以自身内在的生命力量去突破困境、超越忧患的心态。
二、古典诗词中的忧患意识
著名翻译家严复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天演沦》)。从根子上说,黄河流域那并不裕如的生存环境与“靠天吃饭”的农业活动,决定了我们这个民族是个具有深广的忧患意识的民族。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儒家价值观念所起的整合作用。孟子在《孟子·告子》中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将人生忧患与社会忧患,个体忧患与群体忧患结合起来,从而将忧患意识提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规律这一层面来认识。孟子认为人要忧患一生,自强不息,要在艰苦的环境中主动地接受磨炼。他认为,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败和国家的盛衰强弱都与是否有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他所倡导的忧患精神绝不是个人荣辱得失的计较,而是对于国家、社会和民族的博大关怀,是对“礼崩乐坏”、“大道
不行”的深沉忧虑,所以孔子说:“士忧道不忧贫”,陈子昂说“圣人不利己”。随着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确立,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忧患意识被视为士大夫必备的
修养,由此将忧患意识化为个体人格内在的历史责任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自然成为历代知识分子自觉肩负起的重任。从这个意义上讲,我国传统的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
从内容上看,中国古诗词中的忧患意识可以分为三类:忧国、忧民、忧人生。前两种忧患意识常常是联结在一起,成为古诗词中忧患意识的主流,也是最值得我们研究、继承的部分。(一)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古诗词忧患情结中十分重要的一类,也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黍离》篇,据传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且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成篇。《黍离》篇开创了中国古代忧患诗词的先河,后来,人们往往把亡国之痛、兴亡之感,称作“黍离之悲”。从春秋战国时期到清朝末年,我国文学史上涌现了无数爱国诗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激励诗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抗争,写下了众多充满忧患意识,激荡着爱国情感的不朽诗词。屈原、杜甫、张元干、岳飞、张孝祥、陆游、辛弃疾、文天祥、龚自珍、秋瑾等就是其中的代表。
(二)对民生疾苦的悲悯
忧患意识的另一类重要表现是对民生疾苦的悲悯。儒家治国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民本论”所以忧患意识是一种天下意识,诗人不仅关心国家的命运,对民生之苦也多有关切,充满同情。这一类诗从内容上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怨刺和批判,二是对民生疾苦的的悲悯。二者往往表现在同一篇诗词中,密不可分。《诗经》中的《十月之交》:“日月告凶,不用其行。四国无政,不用其良。„„下民之孽,匪降自天,蹲沓背憎,职竞由人。”其精神实质是忧患意识和忧生之情。屈原曾“哀民生之多艰”,陈琳《饮马长城窟行》感叹“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还有自居易、杜牧、陆游、张养浩等等。可以说,这一传统从未中断过。这其中,忧民意识最突出的是杜甫和自居易。
(三)对人生苦痛的感·既
忧患诗歌的另外一类是对生存之痛的感慨。相对永恒的大自然来说,人的生命是短促的;
相对于强大的政治社会来说,个体的存在是脆弱的。生存的焦虑、生命的追问是一个千古话题。从古诗十九首到元曲,对生存之痛的忧患之情随处可见。
1.怀才不遇的愤懑
怀才不遇是封建社会文人的普遍现象,现实的黑暗与诗人的理想存在着极大的反差,悲时伤世,哀叹人生多艰,就成了一种渲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李白《行路难》“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陆游《诉衷情》),这类人生忧患蕴涵的是封建社会文人们山河含恨、吴钩空握、岁月流逝、壮志空怀的忧郁、苦闷。
2.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重点表现为人生短暂、岁月无情的感叹。这方面的忧患意识在古典诗词中表现 的内容比较复杂,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1)面对人生忧患的避世态度和游世态度。陶渊明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他感觉到园林、田园是最好的,而人间尘世是可以离开的;
李白在他的诗歌里边写道,“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样一些诗人是在寻求逍遥、超越的一种精神境界,希望在山水田园中,在寻仙得道中,超脱人生的苦痛。还有一部分诗人面对人生的无奈,采取了一种游世的态度,以物质的享乐,为人生的最高价值,对现实、对人生,采取一种游戏的态度。比如《古诗十九首》中就有这方面的表现:“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谓守穷贱,坎坷常苦辛。”
(2)珍惜生命,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的积极进取态度。有的人是明知人生有限,在生命的紧迫感中,雄心不减,更加渴望建功立业,赋予有限的生命以不朽的价值。曹操、苏轼、辛弃疾等就是这样的英雄。曹操《短歌行》在感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时,想到的是:“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苏轼在苦闷:“人生如梦”时,向往的是“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渴望为国建功立业。辛弃疾哀叹“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时,梦想的仍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由于把个人与社会联系了起来,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社会的贡献中,个体的忧患就上升为一种社会责任感。(3)把个人的生命融人历史的长河中,超越个人忧患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要想真正超越忧患,必须换一角度来看待人生。在这方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真正体现了人生的智慧。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之“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短暂的人生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了终极价值。
三、忧患教育的实施
作为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中国古典诗词无论在思想上或艺术上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凝练的语言形式,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意味悠远的艺术境界值得我们长久的探讨、回味;
其博大精深的忧患意识更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发掘其中的精华并加以继承。
(一)把忧患诗词作为一个单元,精选其中的代表作,集中讲授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教师在讲授时应该进行整体设计,把忧患诗词归入一个单元,集中讲授。忧患诗词的总论部分讲解忧患意识的内涵和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发展、特征,使学生对忧患诗词有一个整体了解。然后精选其中的代表作分类讲授,使学生在对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的欣赏中感受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把我们优秀的民族精神传承下去。
(二)联系现实,重点对学生进行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教育
忧国忧民意识是古典诗词中忧患意识的精华,是千百年来沉淀于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心中的深沉的社会责任感,也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虽然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经济与社会发展
不平衡,贫富差距较大,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等,某一方面处理不好,都会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因此,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把增强“忧患意识”这一重要命题,摆上了党的议事日程。报告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
一定要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牢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努力。”中国古典诗词的内涵美丰富多彩,尤其是那些经过千百年历史风雨冲洗和陶冶过的优秀篇章,以其丰厚的思想美、艺术美曾吸引过教育过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子,因此在古诗词鉴赏课上,教师在讲解忧患诗词的历史背景和思想内容时,应引导学生联系我国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他们明白时代赋予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和他们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以便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回归,使他们真正能承担起复兴中华的伟业。
(三)正确引导学生面对个人忧患,把个体的生命和国家的前途联系在一起,由忧患而最终超越忧患,实现自已的人生价值
忧患意识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它源于个人、个体对于人生前景不确定的焦虑感,是一种个体内心的紧迫感。这是由于人作为生物体的脆弱和大自然与社会无比强大及其不可预测性而导致的。然而,正如没有阻力,生命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一样,没有忧患,人也不会意识到自己的存在。生命的力量和强度只有依照阻力的大小才有可能表现出来,与之相同,只有忧患和苦恼才有可能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返回他的自我,而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而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个体的忧患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体现了一种人生智慧,一种人生态度和处世方法。现在大学生就业难,生存压力大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压力,是每一位高校教师的职责。我国古典诗词忧己意识精华与糟粕并存,在对这类诗词进行鉴赏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因势利导地对大生进行挫折教育和人生观教育。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也没有人永留低谷,人在顺境,要居安思危,积蓄足够的能量,准备应付逆境的到来。人在逆境则要保持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九死不悔的勇气,坚信顺境就在前方,唯有奋斗才能赢得生机和希望。“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个体的生命只有与国家、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才能突破狭隘的个人主义,跳出个体的忧患,积极进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赋予有限的人生以永恒价值。
古典诗词欣赏·学习总结
诗是什么?
诗是春天里漫山遍野的鲜花朵朵;诗是夏日里甘甜解渴的一枚青果;诗是秋风里声声冷落的蝉鸣单薄;诗是冬夜里点亮寂寞的不眠灯火。
诗是什么,只有融入身心才能真正的了解,感受诗歌之美,上了龙庆荣老师的诗词鉴赏课后,我对诗的了解更为透彻。
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中国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仍被国人吟诵。
诗歌的发展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另一个是楚辞。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约成书于春秋末期,收入诗歌305篇,原称《诗三百》,汉武帝时改称《诗经》,成为儒家经典之一,影响着后人。《诗经》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其中的精华部分,“风”也称“国风”是当时各诸侯国民歌,真实形象的反应当时的社会面貌,是中国现实主义的伟大起点。其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诗经有三种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奠定了中国文学传统表现手法。而今我们还能听到或者不经意间吟诵出《诗经》中的名句,列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周南·关雎》;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诗经·国风·邶风·击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让人不能不想到爱情的美好,渴望爱情的到来。
中国诗歌还有一大源头,那就是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是战国时代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屈原对楚辞的诞生,发展的影响最为深远,屈原也是中国第一个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个人创作第一人,著名的作家,其代表作为: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其诗句“亦作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现其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寓含了深沉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几千年来一直感动并激励着中国知识分子为国为民殚精竭智。可以说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诗人。而其后继者宋玉也为楚辞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上述为先秦的诗歌成就,也是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到了秦代诗歌没有任何成就,就算其他文学也鲜有其他成就,史称“秦世无文”,一切都因为秦朝高压统治,焚书坑懦。到了西汉终结秦朝一统天下后,诗歌的发展依旧缓慢,因为此时的主流文学体裁是“赋”,但也涌现了一些意义丰富的诗章,统称汉乐府民歌,是汉乐府采集民间流传的无主名的俗乐所成。它们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例如:《孔雀东南飞》,它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还有《陌上桑》,《陌上桑》中写了“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着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从侧面烘托出罗敷之美,可谓令人称赞。后来,唐代张籍根据此诗写了《节妇吟》,用以明志。这时的诗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开始以五言为主。东汉中后期迎来了另一个发展的时代,有些文人不再局限于写赋,而开始创作诗歌,统称文人诗,《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在这个时代的最高成就。汉末,三国时期,出现了建安文学,其代表人物为三曹(曹操、曹植、曹丕)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时作品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其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
到了西晋,代表诗人为:潘安、阮籍、嵇康……
到了东晋,诗歌史上又一颗新星出现了,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出现了,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开创了田园诗派,被称为田园诗人之祖,又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归隐,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到了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北朝民歌,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例如《敕勒歌》雄浑开阔,还有《木兰辞》叙事抒情相渗透,细腻粗狂相结合,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南朝民歌,题材多为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代表作《西洲曲》《子夜歌》……这时期主要成就还有山水诗的出现,谢灵运创作山水诗,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其后谢朓模仿谢灵运创作大量山水诗,将山水诗推向高峰。在南朝齐梁时期,诗歌发展出现了两大动向,一诗歌内容消极低俗,极不健康,宫廷诗艳情诗泛滥。二诗歌开始讲究声韵音律,格律诗开始出现。
到了唐朝一个黄金的诗歌时代开始来临,这个时代前期拥有两大任务,一是扭转齐梁时期诗歌的不正之风,二是完善格律诗。
首先担负起这任务的是由隋入唐的王继,他给唐代诗坛注入了清新之风,为纠正不良诗风做出了贡献,其代表作为《野望》《田家三首》《秋夜喜遇王处士》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其艺术成就在于摆脱了六朝粉气。
接踵而来的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他们“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也许天妒英才他们的结局相当悲惨,但他们在诗歌史上却留下了光辉的形象。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邻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代表了境界开阔的送别诗首次出现在诗坛上,《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栏外长江孔自流。给人荣华富贵不可久,造化千年自永恒的感慨,让人想起红楼梦中的好了歌。卢照邻《长安故意》骆宾王《在狱咏蝉》杨总《从军行》等都是不可多得多得诗篇,一改六朝脂粉气。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写出了人事代谢的伤感,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与曹雪芹的《葬花吟》有异曲同工之妙。
陈子昂出现了,他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标志着初唐任务的最终完成,预示着盛唐时代的到来。其代表作为登幽州台歌,燕昭王,为初唐任务完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初唐时期活动的诗人还有上官仪,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盛唐来临后第一个闪耀的人物是张若虚,以《春江花月夜》著名,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地位。“孤篇横绝,竟为大家。”写景美轮美奂,澄澈空明,写理无理有趣,感慨万千,写情字字入心,思绪万千,离别思念,羁旅愁思,闺中寂寞。
名相张九龄也是极为有才华的诗人,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境雄浑豁达,是千古名句之一,至今让人耳熟能详。
进入盛唐诗坛百家争鸣,各种风格诗活跃起来,有山水田园诗,边塞诗…… 盛唐山水和田园合流,著名的山水诗人有祖咏,孟浩然,王翰,王之涣,王维,储光羲……孟浩然,以比兴寄托手法和壮逸之气充实了南方山水诗骨力,以白描的手法写景抒情形成了冲淡清旷风格,创造了浑融完整的意境,给盛唐山水田园诗提供发展动力。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写洞庭湖诗齐名,过故人庄给代表了其作为田园诗人的最高成就。但因为其经历简单,题材狭隘,使得他稍逊于王维,王维,字摩诘,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山居秋暝,描写秋日即景,一反寥落之感,寄托高洁情怀,理想追求。渭川田家被誉为中国诗歌史上最成功的田园诗,抒发诗人对宁静悠然的生活的羡慕,却也流露出苦闷。
唐朝抒写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男儿渴望建功立业,于是边塞诗也得到了巨大发展,代表人物为王之涣,王昌龄,高适,岑参,李芹。高适边塞诗大多苍凉悲壮,是建安风骨的延续,被封为渤海侯,是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其作燕歌行被誉为唐朝边塞第一大篇。王昌龄冠以七绝圣手之称,更得诗家夫子的美誉,其《出塞》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李芹风格豪放慷慨悲凉,其诗古从军行意味深长,讽刺极重。王之涣注重描写西北风光,诗篇传乎乐章,布在人口。登鹳雀楼用词朴实,造境深远。
初唐相类似,将盛唐诗歌推向巅峰的诗人也不归属于其中的任一流派,他们就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李白和杜甫,这两位伟大诗人的艺术成就非任何一个诗派所能及。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代表古典诗歌最高峰,其兼有游侠刺客隐士策士酒徒等气质,所以其诗风格多变,题材广阔。其诗具有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天然清新的语言,壮浪纵兴的风格。其性格不屈己不干人渴望一鸣惊人一飞冲天。青年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晚期平生不下泪,于此沾无穷。其诗将进酒最能代表他的思想及成就,还有李白一生很少写五律,却也写出了送友人这样不可多得的五律。代表作有《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
与李白不同的是,杜甫诗风老成稳健,倾向现实主义。他的全部诗作,一方面反映了一个诚实的知识分子一生的遭际,同时也是唐帝国由盛转衰那段历史的真实写照。杜诗又被后人称为“诗史”,即本于此。其代表作为《春望》、《三吏》、《三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本学期课程的总结,中国的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 灿烂的明珠。我们要不断的传承下去。
古典诗词名句精选——人才篇
《论诗·其二》 赵翼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 朝代:清代 作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将进酒》
唐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富民之本在得人。—司马光
治国者,以人才为药。—康熙
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之人才任之。—龚自珍
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宋史》
人非有才之难,而善用其才之难。—《明史》
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宋史》
人才异能,备体眷寡。—《晋书》
良才不隐世。—陶渊明 古称国之宝,谷米与贤才。—白居易
天下多才,在所用之。—《宋书》
任官惟贤才。—《尚书》
报国之忠,莫如荐士;
负国之罪,莫如蔽贤。—司马光
人不可以一噎而止飨,国不可以谬一贤而止士。—《新唐书》
欲讲国家以刷国耻,则莫要于储才。—谭嗣同
天下之人,才德各殊,不可以有一节取也。—司马光
人才之能,自非圣贤,有所长必有所短,有所明必有所藏。—王守仁
才者,德之资也;
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
天下不才之人,为害胜于脏吏。—欧阳修
天生一世之才,自足一世之用。—张居正
人非尧舜,谁能尽善。—李白
人莫不有才,才摸不可用。—李觏 人才难大利。—白居易
人才不振,无以成天下之务。—《宋史》 得十良马,不如得一伯乐。—《吕氏春秋》 归国宝不若献贤进士。—墨子
良鸟相木而集,智士择主而翔。—《阮子》 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王安石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 伯乐不可欺马,君子不可欺人。—荀子 善为将者,必图机而立胜。—诸葛亮 择才不求备,任物不过涯。—元稹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白居易
鲍照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④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