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光学雷达,和雷达区别(五篇)(精选文档)

光学雷达,和雷达区别(五篇)(精选文档)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4-05 18:30:08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光学雷达,和雷达区别(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光学雷达,和雷达区别(五篇)(精选文档)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光学雷达 和雷达区别篇一

一、教材简析: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二、教学目标:

1、认识部分生字,会写部分生字及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有关课文及自己喜欢的段落。

3、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了解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学会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5、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积累佳句。

6、熟知课文内容,能说出描写景物的特点,感受美德熏陶。

7、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8、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9、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10、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部分内容。

2、感受文中所描写景物的美好,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3、学会按一定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

四、课时安排:

《古诗词三首》 3课时

《桂林山水》 2课时

《记金华的双龙洞》 2课时

《七月的天山》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4课时

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羊楼小学 陈艳萍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学习的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这一册教材从探究对象上看,仍以认识事物的性质和事物的相互关系为主。从探究水平上看,仍以引导探究为主,逐步过渡到指导性探究。特别是在控制变量、做定量观察的实验上,学生还是第一次,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以及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从过程与方法上看,学习运用推理,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骨骼和肌肉》主要是围绕人体运动系统中的――骨骼、关节、肌肉三个主要方面、运动系统的卫生和保健构建而成,主要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本单元教材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骨骼、关节、肌肉的运动,让学生知道骨骼、关节、肌肉的作用,了解人体的每一项运动都是骨骼、关节、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的结果,懂得如何保护和锻炼自己的运动系统。

第二单元《养蚕》是以蚕一生的变化为观察对象的一次亲历活动,主要研究动物的周期性变化。经历动物的一个完整生命周期,了解昆虫和变态的知识,感受生命世界的神奇与伟大,体验长期饲养与观察的艰辛和快乐。

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还是研究事物的相互关系,通过教学让学生意识到一个物体在运动,总是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即某个参照系(参照物)课文中称为“参照物体”而言的,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是物理学上的重要原理之一,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就是在这一知识背景下展开的。意识到物体的运动又是有规律的,只有亲身去研究才能了解这些运动之间是什么样的规律。研究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能。

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主要是通过认识力的存在和几种常见的力,来研究事物的性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历有关力的现象,但还没有比较系统和完整地研究有关力的现象。所以本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引导、鼓励学生们对生活中有关力的现象进行探究,让他们通过一个个亲历的活动,探究科学的秘密,体验成功的乐趣,发现大自然的规律。

第五单元《调查与预测》,调查是一种包容性比较宽泛的收集证据的方法;
预测是一种基本科学过程技能,是一种对未来事物发展的推断。调查和预测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常用技能与方法。

二、教学建议

1、在单元教学活动框图中有一些虚线方框,这些虚线方框它是让教者即教师突破教材自己设计的一些探究内容。这充分体现《科学》教材设计意图中的一个明显特点:淡化教材。

2、在单元前待续的小诗,是让学生感受到科学不是冷冰冰的,科学是有趣的。同时在学完这个单元以后可以让学生们试着续写一段。

3、单元学习评价表是学生过程性评价资料,是学生对学习的回顾,可以从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也可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也是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成功或缺失的反馈表,不可马虎,同时要对学生适时提出一些建议或鼓励,必要时师生共同重新学习、探究。

4、在教学第一单元时,因本单元的教学需要学生通过触摸的形式感知骨骼和肌肉,因此开学初期如果天气偏凉将不利于学生在课堂中开展此类活动,建议可以等气温较高,学生穿得淡薄些再开展本单元教学。

5、第二单元中鉴于蚕卵和桑叶的提供,要适时进行,建议往后推迟一下,蚕的一生要40天左右,教学时要穿插安排在其他单元中进行,同时要指导学生制定好养蚕计划,记好养蚕日记。

6、小车的运动是以学生们喜爱的小车为话题,按照“问题-预测-验证-结论”的科学认识程序,来研究运动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过程中,假设一定要完整,实验前小组里要很明确,保持不变的是什么?需要改变是什么?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来搜集证据。培养学生以实验数据说话的意识。

7、力在哪里要让学生认识到凡是有力,就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让学生对力有一个粗浅大致的了解。通过弹棋子知道力的大小要合理、方向要正、力的作用点要准。

重力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力,有关的现象司空见惯,物体受到的这种拉向地面的力就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而产生的,但不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就是重力,因为重力是多方面构成的,吸引力并不就是重力,静止的物体也受到重力的影响,重力具有普遍性。摩擦力大小与重力、接触面光滑程度有关,与接触面大小无关

8、调查要注意事物不同时间内的变化,抓住一些事物相同和不同和特征,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
预测要利用现有证据和已有经验,不能信口开河。

第一单元 骨 骼与肌肉

1.骨骼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2、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
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
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课时划分: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11.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2.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3.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8.安全教育。

四、作业

1.看图讨论:在日常生活中,哪些骨骼参与了运动?

(1)跳绳时;
(2)吃饭时;
(3)静坐时„„

2.完成活动记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
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
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二、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三、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

四、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2)鼻尖中含有软骨。

(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2.关节 教学目标:

1、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三、体验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

四、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3.肌肉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

2、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

3、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
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4、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

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
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
2.臂活动模型;
3.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 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

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

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

2.学生交流。

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

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

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

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

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

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

(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

(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

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3.活动体验:

(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

(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

4.学生交流体验。

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

6.学生阅读资料。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

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

五、总结拓展

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2.游戏:谁是木头人?

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

3.作业

(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

(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

4.骨骼、肌肉的保健 教学目标:

1、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3、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教学重难点:

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

2.“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
3.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

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

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

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

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

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

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

3.学生交流介绍。

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

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6.思考、比较、讨论:

(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

(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

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

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

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

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

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

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

(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
(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
(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
(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

3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

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

(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3)防护知识介绍。

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

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

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3.拓展:营养与健康。

五、拓展延伸

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2.延伸:身边的科学

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

光学雷达 和雷达区别篇二

量子雷达与经典雷达的区别

量子雷达与经典雷达的区别

2016年8月份上月,中国电科首部基于单光子检测的量子雷达系统,在14所研制成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量子雷达系统由中国电科14所智能感知技术重点实验室研制,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电科27所以及南京大学等协作单位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不懈的努力,完成了量子探测机理、目标散射特性研究,以及量子探测原理的实验验证,并且在外场完成真实大气环境下目标探测试验,获得百公里级探测威力,探测灵敏度极大提高,指标均达到预期效果,取得阶段性重大研究进展与成果。

国内科研团队相继在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上取得技术突破后,中国在量子雷达领域再下一城。那么,和经典雷达相比量子雷达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量子雷达不是对经典雷达的颠覆

雷达最早在二战期间得到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在不列颠空战中,英国皇家空军依靠雷达的辅助对德国空军造成较大杀伤。当时的雷达单纯利用发射的电磁波信号,经过目标表面散射后,通过判断接收信号的能量,来识别、判断目标。不过,这种雷达的信息载体只能通过信号的绝对幅度或幅度的变化来体现,检测机理就是简单的能量检测,无法区分杂波和目标,分不清在空中飞舞的锡箔条和真正的战机,信息利用方式单一,因此,应用领域受到较大的限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雷达也不断发生变化,从单纯利用信号的强度信息,演化为综合利用电磁信号的频率和相位信息,即电磁场的二阶特性。通过发射电磁波二阶特性的应用,在调制方式上,出现了线性调频、相位编码和捷变频等复杂信号形式,这些信号形式有效解决了传统雷达时宽与带宽的矛盾,并提升雷达抗干扰、抗杂波的能力。在检测技术上,催生了动目标检测技术、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和脉冲多普勒体制,这些技术利用目标和杂波在多普勒域上的差异,实现杂波中运动目标的有效检测,提升雷达抗杂波能力。

量子雷达则是将量子信息技术,引入经典雷达探测领域,解决经典雷达在探测、测量和成像等方面的技术瓶颈,提升雷达的综合性能。量子雷达属于一种新概念雷达,首要应用是实现目标有无的探测,在此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扩展应用领域,包括量子成像雷达、量子测距雷达和量子导航雷达等,从本质上来说,量子雷达并没有脱离经典雷达探测的框架体系,只是在利用量子理论进行系统分析时,对雷达中一些概念和物理现象,如接收机噪声等,具有全新的、更准确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量子雷达从信息调制载体和检测处理等方面入手,提升雷达的性能。总体而言,量子雷达是对经典雷达理论的更新和补充,而不是颠覆和取代。量子雷达的分类

根据利用量子现象和光子发射机制的不同,量子雷达主要可以分为以下3个类别:

一是量子雷达发射非纠缠的量子态电磁波。其探测过程为利用泵浦光子穿过(bbo)晶体,通过参量下转换产生大量纠缠光子对,各纠缠光子对之间的偏振态彼此正交,将纠缠的光子对分为探测光子和成像光子,成像光子保留在量子存储器中,探测光子由发射机发射经目标反射后,被量子雷达接收,根据探测光子和成像光子的纠缠关联,可提高雷达的探测性能。与不采用纠缠的量子雷达相比,采用纠缠的量子雷达分辨率,以二次方速率提高。

二是量子雷达发射纠缠的量子态电磁波。发射机将纠缠光子对中的信号光子发射出去,“备份”光子保留在接收机中,如果目标将信号光子反射回来,那么通过对信号光子和“备份”光子的纠缠测量,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检测。

三是雷达发射经典态的电磁波。在接收机处使用量子增强检测技术以提升雷达系统的性能,目前,该技术在激光雷达技术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中电14所实际上应用的是上述三种模式中的一种。量子雷达的技术优势

目前,经典雷达存在一些缺点,一是发射功率大(几十千瓦),电磁泄漏大;
二是反隐身能力相对较差;
三是成像能力相对较弱;
四是信号处理复杂,实时性弱。针对经典雷达存在的技术难点,量子信息技术均存在一定的技术优势,可以通过与经典雷达相结合,提升雷达的探测性能。

首先,量子信息技术中的信息载体为单个量子,信号的产生、调制和接收、检测的对象均为单个量子,因此整个接收系统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即量子接收系统的噪声基底极低,相比经典雷达的接收机,噪声基底能够降低若干个数量级。再忽略工作频段、杂波和动态范围等实现因素,则雷达作用距离可以大幅提升数倍甚至数十倍。从而大大提升雷达对于微弱目标,甚至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

其次,量子信息技术中的调制对象为量子态,相比较经典雷达的信息调制对象,量子态可以表征量子“涨落变化”等微观信息,具有比经典时、频、极化等更加高阶的信息,即调制信息维度更高。从信息论角度出发,通过对高维信息的操作,可以获取更多的性能。对于目标探测而言,通过高阶信息调制,可以在不影响积累得益的前提下,进一步压低噪声基底,从而提升噪声中微弱目标检测的能力;
从信号分析角度出发,通过对信号进行量子高阶微观调制,使得传统信号分析方法难以准确提取征收信号中调制的信息,从而提升在电子对抗环境下的抗侦听能力。综合而言,通过量子信息技术的引入,通过量子化接收,原理上可以有效降低接收信号中的噪声基底功率;
通过量子态调制,原理上可以增加信息处理的维度,一方面可以提升信噪比得益,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发射信号被准确分析和复制的可能性,从而在目标探测和电子对抗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潜力。

光学雷达 和雷达区别篇三

中国公开最新型dwl0020反隐形战机雷达(图)2009-05-22 10:56:11 来源: 环球时报(北京)

跟贴 90 条 手机看新闻

核心提示:4月1日,在世界雷达博览会上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展出的雷达实物照片,首次公开了中国最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该雷达与普通有源雷达不同,是一种无源雷达,对目标采用的是被动探测。

中国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

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会捕捉到信号,通过计算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差,可以计算出辐射源与各站之间的距离差,进而求出目标的空中坐标。

中国反隐身雷达系统绘制的目标轨迹图

环球时报5月22日报道 2009年4月1日,由中国雷达行业协会、保利科技有限公司、中电科技国际贸易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主办的“2009年第五届世界雷达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开幕。该展向公众展示了中国航空、航海、军事、交通运输等领域中雷达科技的应用成就,也有来自国内外百余家参展企业现场展示的各种先进的军用、民用雷达以及与雷达相关的零部件、配套技术等。在本届展会的一个不太引人瞩目的展台上,有一张雷达图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张图片上拍摄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展出的雷达实物照片,这就是被国内外炒作颇多的中国最新型反隐身飞机雷达--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

被动探测

对于各类有源雷达而言,我们知道它可以通过处理自身发射的已知电磁参数、接收从目标反射回来的电磁波来定位被探测目标的各类位置参数。但现代隐身技术通过吸收雷达电波、减小雷达角反射面、减少散射雷达电波,降低了此类雷达的效能。有源雷达因发射雷达波信号,自身的安全也受到威胁,因此一些国家开始发展无源被动探测雷达。由于无源雷达事先并不知道所要接收到的电磁波的特征和参数,所以它完成目标定位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首先,必须有足够快速和精细的电磁信号分析和鉴别能力,以确保在现代战争复杂的电磁环境下通过每个电磁信号的细微差别来区别定位发射或反射该电磁信号的目标。据称,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采用了独立的脉冲信号分析系统,能非常精确地分析各种电磁辐射信号并对它们进行“指纹”(finger printing)式识别,包括区分两台同一型号的脉冲发射器各自发射的同类信号,可以精确分析脉冲宽度内的信号特征。其工作原理如下:因为标准的方波脉冲、三角波脉冲等都只在理论上存在,而实际的脉冲形状受到元器件工艺和制造质量的影响,即使同一型号的脉冲发射器之间也有些微差别,而中国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恰恰能分析出这种差别。相比之下,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的侦察对象通常仅是脉冲信号的脉冲宽度、脉冲间隔和脉冲重复频率等参数,掌握这些参数后就可以对这种信号的辐射源实施有效的电子干扰,并不需要做到区分同型脉冲发射器各自发射的同类信号。

其次,无源雷达要完成目标定位还需要有行之有效的定位算法,这使我们很容易想到,如果多个侦察接收站都接收到了被确认是同一辐射源辐射的信号,由于接收站相互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已知,那么定位目标应当从时间处理着手,dwl002 系统正是采用所谓的电磁波“到达时间差”方法来进行定位的。

在该系统部署完毕后,每个站都可以通过gps或者其他卫星定位系统知道自身的空间位置,并得出与其他站之间的相对位置参数。如果目标发射或者反射电磁波,多个基站都会捕捉到信号,通过计算信号到达各站的时刻差,我们可以计算出辐射源与各站之间的距离差。而由基本的数学知识,我们知道如果一点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差的绝对值是常数时,其轨迹是双曲线。而其中两个站的空间位置已经确定,所以我们可以很快得出一条双曲线的平面位置方程,而目标必然在这条曲线上;
同样对另两个站进行相同的处理又能得到另一条双曲线的平面位置方程,那么目标就必然在这两条双曲线的交点上,这样我们就能确定目标的空间位置了。该系统完成三维定位的原理也完全一样,只是每次计算得到的是空间的双曲面方程,需要三个双曲面相交才能得到点的位置。这种目标定位方式的采用决定了dwl002在使用方式和工作原理上与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有根本的区别,可以认为它是对传统电子情报侦察系统的超越。

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一般工作编程可以根据执行作战任务的不同,分为双站式、三站式或者多站式。如果完成二维定位(例如对地面/水面目标定位),需要至少3个侦察接收站来实现联网探测,各个侦察接收站之间的距离最大可达50公里,通过微波接力通信使得各站之间实现信息沟通。各个机动侦查处理站的所有设备都装载在一辆高机动越野车上,所有电子设备都装在一个机动方舱内,其中一个作为主站,其他两个作为辅助站。该系统还特别适用于防空监视,此时必须进行三维定位(因为对空中目标还要确定其高度),需要4个侦察接收站。侦察接收站的侦察天线部署在高近20米的桅杆上以增大探测距离,各个侦察接收站的处理结果均通过主站转交给电子战指挥中心或战区指挥部门。该系统能接收、处理和识别各种机载、舰载和陆基雷达、电子干扰机、敌我识别装置、战术无线电导航系统(即“塔康”系统)、数据链、二次监视雷达、航空管制测距仪和其他各种脉冲发射器发出的信号。主要工作方式包括空中目标监视和分析、地面/水面目标侦察、实时和准确的空中目标定位和信号跟踪、早期预警和频率活动情况监视等。

当然,该系统也可以和有源雷达系统结合使用,如以双/多基地方式合理布设无源和有源雷达,当外界电磁辐射不存在或无法利用时,利用无源雷达接收己方有源雷达的直射信号与目标的反射信号,对目标进行探测。这样既利用了无源雷达的隐蔽性,又增强了有源雷达的利用率,无形中会大大提高防空部队对付隐身目标的作战能力。性能特点

dwl002 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的新型雷达,它是利用测向和时差定位技术进行目标检测、定位和识别的无源雷达。该雷达具备如下特点。

隐蔽性好

由于该雷达系统采用无源工作体制,自身不对外辐射电磁波,不易被敌方侦察和跟踪,因此具有抗反辐射导弹打击能力。这一点很重要,一般在发动军事进攻前,都要进行电子压制作战,已经发现或者暴露的雷达站,都会遭到打击。

但是,dwl002属于不发射电磁波的被动工作方式,敌方无法通过有效的电子侦查来发现它,因此,也就无法使用反辐射导弹来实施有效摧毁。

探测距离远

系统利用对流层散射特性,具有超视距监视的能力。该系统可以通过对流层的电磁波发射原理,来发现距离很远的空中目标发射或反射的电磁波,从而及时捕获目标。这不但包括空中目标,还包括敌方海上目标和陆地目标,因此,其工作频率截获范围很广,是一种多军种共用的被动雷达系统。

抗干扰能力强 系统可以在复杂电子环境下工作。由于采用被动工作方式,系统只是截获并对接收到的电磁波有选择地进行定位分析(包括干扰信号),其本身并不发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其几乎不存在被干扰问题。

机动性好

系统采用车载运输方式,运用液压自动调平,自动寻北,天线电动升降等技术,可在30分钟内完成系统架撤,实现快速转移。从宣传图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系统都装载在国产越野军用卡车上,集成化程度很高、机动能力很强,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在任何公路上机动。在到达目的地后,可以很方便地展开和撤收,而这个过程也是全自动化的,全系统只需要6~8名操作员。必要时,该系统甚至可以进行遥控作业,使用十分便捷。

工作频带宽

系统采用分频段天馈系统和分频段接收机满足频率范围为1.0~18吉赫的要求。该系统的天线的灵敏度很高,对工作频段内的信号具有高的截获概率。该系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要求,如针对各种雷达和干扰机探测、用于敌我识别装置探测、用于“塔康”和测距仪、方位瞬时视场等分别选择不同的频段。

信号适应能力强

系统探测非合作信号,能适应各种信号形式,包括各种雷达信号、通信信号、干扰信号等。这也是该系统的强项,也是其之所以能够探测隐身空中目标的特点。据称,该系统不但能够适应现有的各类军用频率,还能适应各类民用频率的探测需要,比如民用无线电广播、民用电视传播、民用微波通讯、各类移动手机基站等信号的正常传输进行分析,并通过高性能计算机的预先编程进行解算。这些民用无线电信号可以作为有源雷达辅助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探测隐身目标,在战时,这些民用雷达被敌人攻击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即使敌人能够发动某种规模的攻击,也很难彻底摧毁这些遍布全国各地角角落落的众多基站。

定位精度高

采用高精度的测量技术及通信传输技术,实现了目标的精确定位。该系统的定位依赖于gps或者其他卫星定位技术(包括我国的“北斗”系统),而且其探测定位精度与时间同步技术分不开。该系统的中心侦察接收站和其他侦察接收站的时间必须保持高精度的同步,否则计算得到的时差没有意义。实现时间同步有很多方法,最好的办法是所有侦察接收站都接收一颗卫星(如我国的“长河二号”系统就有这个能力,精度10-6秒;
下一步等“北斗”系统全球组网成功后,就会提供更精确的授时能力)的授时,这种方式不仅精度高,而且能实现全球覆盖。据称该系统的实际定位精度可达到2%~3% 具有目标识别能力 在获得目标位置信息的同时,还可得到目标载频、信号形式等情报信息,通过自身数据库实现对辐射源及辐射源平台的识别。

使用效果

隐身技术改变了空战的方法,特别是隐身飞机与精确制导武器相结合大幅度提高了作战效能,改变了攻防战略平衡。发展反隐身技术和武器系统已成为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反隐身研究还是隐身技术发展的一种刺激和推动力量,也是检查、验证自己隐身武器性能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一种能对空中、地面和海上目标进行定位、识别和跟踪的电子情报侦测系统,它可以作为无源三维防空雷达使用,作用距离可达500公里左右。它是一种战略及战术电子情报和被动监视系统。它自身不辐射电磁信号,而是借助外部非协同式(指辐射源和雷达“不搭界”,没有直接的协同作战关系)的辐射源来进行探测和定位。主动雷达难以对付空中隐身目标,而该系统则眼尖耳灵,能够探测到目标发出的哪怕是微弱、短暂的电磁信号或电磁反射信号,即刻让目标在雷达屏幕上原形毕露。该系统的通常布局由4个分站组成:主站作为电子战中心,即分析处理中心,一般位于中央地带,另外3个信号接收站则分布在周边地区,呈圆弧形布局或者以主站为中心圆形布局,系统展开部署后,站与站之间距离在50公里以上。分布在前沿的接收站捕捉到目标电磁信号后立即把信号传送到电子战中心主站,中心利用多站定向交叉等方法测出目标的位置,目标的高度则由捕获信号的接收站来确定,从而对目标进行三坐标定位。

当该系统部署就位后,可以根据指挥中心的命令,同时展开对海、陆、空的被动预警和侦察搜索。以该雷达对隐身目标的探测为例,当目标出现后,肯定会对它行经的空域中的各类电磁波,包括军用雷达波、微波通讯、民用无线电广播、民用电视传播、民用微波通讯、各类移动手机基站等信号形成一定的扰动,这就如同平静的水面在掠水面飞行的燕子飞过后会产生轻微的波纹,也会引起一定的信号反射。dwl002正是能够接收和分析这种微弱电磁信号反射的高手,并即刻通过中心的计算机分析和解算相应的数据,从而能够确定这一信号反射源的三坐标位置参数,之后,通过数据链或者其他信息传输渠道,把这些参数传递给己方的地面防空导弹部队或者防空部队,从而在最恰当的时间内获得攻击敌方隐身目标的机会。

据称,中国用来测试dwl002对敌方隐身目标的探测能力的模拟目标,是近年来刚刚露面的雷达反射截面小于0.01平方米的“暗剑”无人隐身试验机。根据有关资料,这种探测系统可以精确识别和判定空中隐身目标的位置特性,并且定位精度较高,基本可以配合我防空部队进行野战防空作战使用。

如果对付其他非隐身目标,中国dwl002更是游刃有余。

除了担任一般的战场预警侦察任务之外,另一种功效是全部以无源雷达作为防空的警戒雷达主力,减少暴露其他雷达的电磁特征和位置的机会,让对方的电子侦察机在这方面无功而返,这个作用意义也是非常巨大的!美国空军在近年来的战争中,为什么常常能打出大交换比的空中优势?它的战术往往是使用隐身飞机首先把事先侦察好的地面雷达系统清理掉,使对方在没有预警机和各类雷达的情况下处于对空盲目状态而无法指挥出象样的空战,能起飞的战机只能凭借自身侦测能力各自为战,往往只剩挨揍的份,也就不可能取得什么战绩!

该系统不仅具有优越的反隐身性能,而且由于其自身不辐射任何电磁波,因此可免遭敌方电子干扰和反辐射导弹摧毁,生存能力较强。无源雷达系统省去了昂贵的高功率发射机、收发开关及其相关电子设备,使系统制造和维护成本大大减少,全寿命周期费用较低,并可全天候和全时域有效工作。

当前发展现状

当前,有许多国家热衷于无源探测技术的应用研究。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是最先涉足该领域的公司之一,据称依靠电视和无线发射机,其无源系统的探测距离达到220公里以上。

美国国防部国防先期研究计划局以及华盛顿大学、乔治亚技术大学等高校和雷声等公司,都开展了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欧洲,法国也进行了相应的技术研究工作、意大利演示了样机系统、英国正在研究无源相干雷达和“蜂窝”雷达(celldar),俄罗斯和乌克兰研制了“铠甲”雷达,捷克也开发出著名的“维拉”-e无源被动探测雷达并出口很多国家。

我国由于面临美国隐身飞机的直接威胁,因此,也特别注重反隐身技术的研究。目前除了西南电子设备研究所研制的dwl002外,我国还成功开发了ylc-20双站无源测向和定位雷达系统,这两种雷达功能差不多,但是dwl002更先进些。同样是探测隐身目标的谐振雷达也在2001年建成,其作用距离可达2000公里,此外,据说我国还开发了专用于探测隐身飞机的jy-27全固态米波雷达,不但能够较为有效地探测隐身目标,并能抗反辐射导弹攻击。

俗语说,有矛必有盾,当今世界隐身技术的发展也在催生更多的反隐身技术。现在已经或正在开发的其他反隐身技术措施及手段还包括长波或毫米波雷达、无载频超宽波段雷达、激光雷达和红外探测系统、被动的射频探测技术、地球磁场变异探测技术等。

要想对抗隐身飞机,就必须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及手段。可靠的反隐身探测/攻击系统的关键,是要组成一个采用不同原理并在不同波长上工作的复杂传感器网络。这个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括传感器本身,而且包括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收集、处理、关联及显示的过程。另外,为了达到所需的高探测概率并向拦截系统提供精确的目标数据,传感器所在的位置(不仅沿边界而且向领土纵深部署,还包括空、天警戒)也很关键。因此,未来的反隐身探测系统,很可能是海、陆、空、天一体的综合系统,而无源探测雷达的发展,也许是其中的关键环节。中国dwl002被动探测雷达系统是当今世界极为先进的反隐身飞机的雷达系统,其主要性能优于国外的同类雷达,因此,预计该系统会成为很多同样面临隐身飞机威胁的国家的首选。

(本文来源:环球时报 作者:陈光文)

光学雷达 和雷达区别篇四

⑴雷达构成

雷达由发射机、天线、收发开关、驱动装置、定时器、显示器以及电源等部分组成。⑵雷达分类

a.雷达按用途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警戒雷达:主要用来发现远距离的目标(军舰、飞机或导弹等)。近程雷达能发现200公里左右的目标,中程作用距离为400公里,远程雷达能发现400-800公里的目标,超远程警戒雷达可发现2000公里以上的目标。

引导雷达:专门引导歼击机拦截敌机时使用的一种。测高雷达:主要测量飞机高度的雷达。

炮瞄雷达:主要用来对目标的跟踪和瞄准射击,以提高火炮的命中率(通常距离不大于±20米,角度不超过±2密位)。

制导雷达:是控制(引导)导弹飞行的一种雷达。b.雷达按工作波长分有以下几种:

米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米至10米(工作频率300-30兆赫),通常各种警戒雷达工作在这一波段。

分米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0厘米至1米之间(工作频率为3000-300兆赫)的雷达。在这一波段工作的有炮瞄雷达和警戒、引导雷达。

厘米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10厘米(30000-3000兆赫)之间的雷达。各种火控雷达集中在这一波段内。

毫米波雷达:工作波长为1-10毫米(300000-30000兆赫)的雷达。亚毫米波雷达:工作波长在1毫米以下的雷达。c.雷达按使用技术的不同可分为

连续波雷达(continuous-wave radar)

单脉冲雷达(monopulse radar)

脉冲多普勒雷达(pulsed-doppler radar)

三坐标雷达(three-dimensional radar)

多基地雷达(multistatic radar)

相控阵雷达(phased-array radar)

频率捷变雷达(frequency-agile radar)

成像雷达(imaging radar)

毫米波成像(millimeter wave imaging)

激光雷达(laser detection and ranging, ladar)

超视距空战战术编队图解大全

编队进攻性空战基本原则

(1)在兵力上要处于数量优势,同时编成利于攻击的队形。(2)空战中尽量攻击敌长机,并分割敌僚机,使之丧失战斗力。

(3)长机要主动攻击敌机,僚机要时刻观察敌长、僚机行动,掩护长机行动。如条件具备,应主动攻击敌机,并及时报告长机。

(4)长机出现弹药耗尽、负伤、机械设备故障等情况时,僚机应主动承担空中指挥任务。

(5)退出战斗时,编队应向战区的己方一侧、有地面防空火力掩护地区退出。剩余油料较多、位臵有利的飞机,应积极掩护其它飞机先行退出战斗。

编队防御性空战基本原则

(1)当双机编队被敌机追踪时,应根据敌机的位臵和距离,采取向外上下分开的机动动作,迫使敌顾此失彼。(2)编队其中一架被跟踪时,其它飞机应全力实施火力掩护,努力使敌机放弃攻击。

(3)尽量用一架(双)飞机引诱敌机,其余飞机对敌攻击;
防御的双(单)机向敌机转弯,诱使敌机跟随,另一对己机寻找机会攻敌。

(4)当敌机数量明显多于自己编队,或编队失去战斗力的飞机较多时,应主动退出战斗。

单机进攻性空战基本原则(1)进入作战空域和判明敌机已开始实施攻击时要投掉副油箱。要不间断地观察敌情。要尽量减少无线电通话。在作战地域要以更大的速度飞行。

(2)在战术上要高度重视敌人。要把对方的飞机当成最好的飞机。在攻击前要实施目的明确的机动。

(3)要尽可能从敌机尾后或下方进行攻击。如果己机机动性不及对手,应以高度优势攻击。当有速度较快的飞机掩护时,可减速飞行。

(4)未确认敌机时不要攻击。攻击机动动作和射击、发射动作要协调一致。(5)遵守战斗纪律,要有全局意识和牺牲精神。

单机防御性空战基本原则

(1)发现己机处于被动时,要迅速采取果断动作,摆脱敌机追踪和导弹攻击。当有更快速或更高位臵的飞机掩护时,可减速飞行,以获得同伴支援。

(2)要注意来自太阳方向的敌人。不要让敌人尾随。敌机位于己机尾后时,要向敌机方向做“ s ”减速机动。

(3)任何防御的目的是摆脱敌人转入进攻。要识别并预测敌人的攻击意图,并准备随时转入攻击。

(4)如果投不掉副油箱就应立即离开交战空域;
双机编队中若被击落一架,另一架应及时退出战斗。

(5)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若己机低空性能优越,要充分利用之.尽且与敌在低空周旋.并适时退出战斗。

战斗机性能差距是现实,但空战局面不是性能差距的简单推导,否则战争早消亡了。战术能在相当程度上杭衡技术,战场上也几乎不存在纯教科书式的单机对抗。下 面请专家结合不同机型的情况介绍超视距空战基本战术,以期能对空战实际情形有所感受,并体会到敌人的思路和己之对策。空战分进攻性空战和防御性

空战两种基本类型,有不同的战术原则。理解这些原则是了解空战战术的基础。

空战队形

目前各国第三代战斗机主要采用双机(四机)雷达跟进队形、双机密集队形、双机橄榄形编队、三机防御和支援队形等。

(四)机雷达跟进队形 此队形多用于中距空战和侦察,搜索和警戒范围较大,灵活性强,便于相互策应和掩护。各机型运用这一队形特征不同。f-15:距离20千米,高度差600米,观察角0~10°。f-16:距离15~20千米,高度差0~600米,四机编队时,机组内保持防御队形。“幻影”2000:距离20~30千米(一般是25千米),高度差6 00~1000米(一般是600米),间隔3~8千米。这种队形属大间隔、大距离队形,发现目标后可迅速调整变换,迅速转向目标。

双机密集队形 此队形是相对于中距战中的雷达编队队形而言,不是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这是 f-16在超视距接敌中使用的主要队形,主要用于二对一、二对二的对抗。双机横向间隔4千米以内,前后距离保持在1千米以内,高度差0~200米。

双机橄榄形队形

这是f-

15、“幻影”2000的主要队形。通过双机相互对向和背向盘旋保持队形和逐步前进,高度差600~2000米,各机的盘旋环形航线相互衔接,基 本上构成一个不规则的橄榄形,f-15的半径为9~20千米,“幻影”2000为8~18千米。盘旋期间,始终保持一架机头朝向敌机、一架背向敌机,不断 互相转换,保持攻击和防卫的连续性。其中对向飞行距离较短,多在10 ~20千米,一般不超过20秒,以保持编队不断前进。前位机在距目标25~40千米便转弯回头,以便及时回避威胁及诱敌深入。随着双方距离不断接近,双机 轮番进入对向敌机的频率增加。

三机防御和支援队形 此队形主要用于战术进攻,是美空军常用的三机战术队形,编队的间隔、距离不大于5千米,最小800米,双机臵前配臵为防御队形,臵后配臵为支援队形,各单机间插空布局,具有较大的战术空间。三点前后相守,左右交联,进攻点多,队形变换灵活。

各阶段战术要点

中远距空战过程一般经过目标搜索与识别、接敌、攻击三个阶段,也有搜索完了直接发射远程导弹攻击的。第一阶段,f-

15、f-16除了用机载雷达和电子光学设备对目标进行识别,通常还出动两架飞机对目标进行监视。其中一架飞机以最大速度从目标附近飞过,进行目视识别,并将目标信息传给另一架飞机,由另一架攻击。特殊情况下(如无远距雷达监控,双机不宜疏开),双机要么直接攻击未被识别目标,要么接近目标目视观察,然后攻击。

接敌和攻击阶段在中远距空战中是个统一的过程。飞行员在接敌的同时进行机动,占据有利位臵。锁定目标后,机载雷达转入“自动”状态,并向计算机传递必要数据,计算使用武器的各项指数。在接敌过程中,飞机通常以大俯仰角进入射击区。满足必要条件后,发射导弹。

以双机以上编队行动时,f-

15、f-16通常分成突击编队和掩护编队,按高度向纵深沿正面疏开。突击编队位于佯动编队的前面或后面,距离通常为2000~5000米。

“幻影”2000的中距战比较注重通过相互间密切策应和掩护,创造中距攻击条件。它的中距战术分三种态势。

主动态势下直接攻击 “幻 影”2000双机保持跟踪队形,前后距离约4千米,从约110千米外与机载雷达性能稍逊的目标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接敌,速度550~650千米/小时,目标机双机保持密集队形。“幻影”2000双机加速到0.9马赫,以240千米/小时速度差、600~900米负高度差接敌。距离目标机37~74千米 时,“幻影”2000锁定目标机双机,同时实施中距导弹攻击,然后进入近距实施格斗。

均衡态势下机动攻击 “幻影”2000双机与机载雷达性能相近的目标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互相接近。双方同时发现对方时一般距离70~80千米,“幻影”2000在距目标机约56千米危险空域之外实施“对向”和“背向”监控警戒战术,伺机接敌并实施中距攻击。

被动态势下伺机攻击 “幻 影”2000双机保持防御队形与机载雷达性能较优的敌机双机正对头或斜对头接近,敌机在距离 70~80千米时首先发现“幻影” 2000并迅速占位,“幻影”2000也获得机载威胁告警系统或地面引导单位及空中预警机的提示后,迅速变换成球状编队接敌,实施“对向”和“背向”监控 警戒战术,并逐步加快“对向”与“背向”转换频率,造成敌机连续丢失目标。当接近至40~50千米时,“幻影”2000双机同时“对向”加速接敌,集中力 量攻击威胁较大的一架,然后再攻击另一架目标机。

双机编队攻击战术

双机编队在中远距空战中的战术主要有:直接攻击、钳形攻击、釜底攻击、水平疏开、垂直疏开、组合疏开等。

直接攻击 在攻击机与目标相向或同航向飞行时,使用导弹攻击。当目标处于中空或高空时,攻击机在目标探测距离和导弹最大发射距离方面占较大优势,可在空中或地面指挥所指挥下进行攻击。如条件允许,攻击机可以1000~2000米的负高度差进入目标前半球或后半球,当机载雷达探测并识别目标后发射导弹。攻击前通常打开电子战设备干扰对方,防止其进行攻击,而后飞机在上仰时以最大允许发射距离发射导弹。

钳形攻击 是指利用两个编队从不同方向(侧面)同时攻击目标。如果对方发现一个编队并向其转弯,另一个编队即可占据有利战术位臵对目标进行尾后攻击。此时,地面或空中指挥所对飞机进行引导,并观察空中情况和协调各型飞机的行动。其中有两种典型情况。

一是侧冀迁回,占位攻击。双机保持跟进队形从70千米外接敌,高度大约在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时,目标机高度3600~9500米。距离40~60千米发现目标机,距离30~40千米时前位长机向一侧反转诱敌,后位僚机接敌并发射中距导弹,长机再反转进入攻击。若僚机攻击前被目标机锁定,则僚机实施反转诱敌,由长机转入攻击。

二是双向迂回,左右夹击。双机保持跟进队形,高度4800~9200米,速度800~1000千米/小时。距离30~60千米雷达发现目标机,15~40千米锁定,双机同时向两侧分开,并反转迁回,再回头对目标机实施包抄夹击。

釜底攻击

是f-

15、f-16等型机混合编队进行空战的主要战术,经常与“钳形攻击”组合使用,适用于中队以上编队空战。在空中预警机发现目标后,f-16双机立 即机动至目标侧翼,并进行防御机动,吸引对方,迫使对方中队进行双机水平疏开,其中对方一个双机编队跟踪f-16双机,而后f-15双机投入战斗,对f-16双机在低空从相反方向投入战斗,与f-15形成“钳形攻击”。如果隐蔽攻击失败,f-16将吸引对方跟踪,并展开近距空战。远处的f-15在情况 适宜时,有选择地发射中距导弹攻击。

水平疏开 在低空空战和条件不允许进行垂直机动时使用。其要领是数架 或双架飞机同时施放有源干扰,并按预定角度沿水平面脱离原航线向两侧做修正转弯。完成疏开后,继续接近目标,使敌无法发挥导弹发射的距离优势,同时可保障 攻击编队顺利进入导弹的有效发射距离,向目标转弯后,先敌实施发射。战斗开始前,为达成攻击的隐蔽性,战斗机双机须编成 密集梯队战斗队形,前后距离200米以内,左右间隔100米以内。当与目标距离达到60~65千米(约为最大探测距离的70%)时,敌雷达进入自动跟踪状 态,编队立即改变队形。当发现在捕捉到目标的同时也被敌雷达截获时,飞行员立即施放干扰15~20秒,而后以30°~45°的角度脱离原航线,向两侧做修 正转弯,并直飞60~70秒。直飞时间取决于修正转弯的角度,角度越大,直飞时间越短。直飞过程中为防止目标脱离雷达跟踪区域,飞行员应尽量缩小角度,修 正自己的位臵。

这些机动动作可最大限度缩短对方导弹发射距离,破坏其雷达自动跟踪,迫使其重新判断形势,重新定位和锁定 目标,重新准备导弹发射。即便对方双机编队长机雷达锁定没有被破坏,从发现己方双机疏开到重新定位也需要50~60秒。利用此间隙,己方双机可进入导弹的 有效发射距离,向对方转弯,并根据情况做如下选择:双机同时对对方实施攻击;
长机对对方实施攻击,僚机对长机进行保障,或相反。假如己方双机完成疏开后,长机仍处于对方雷达锁定之中,长机应在转向目标后,重新施放干扰,掩护僚机对对方实施导弹突击。假如僚机处于对方雷达锁定之中,僚机进行保障,长机对对方 实施导弹突击。

如果疏开后己方双机仍无法脱离对方干扰扇面,机载搜索雷达将受到极大影响,突击飞机应使用光学瞄准具和红外导弹。红外定位器发现目标距离短,开始时易丢失目标。这时另一架飞机应使用雷达搜索,并利用遥控密码通信提供目标指示,减少突击飞机的搜索时间。

垂直疏开 这是梯次配臵的战斗机编队在接近目标过程中,以垂直方式疏开的战术动作,可先敌发射导弹和破坏对方导弹引导。该动作适用于中高空 小编队空战,既可在进入导弹发射区域前使用,也可在刚进入时使用。机载雷达发现目标后,编队以密集队形接敌。达到锁定目标距离时(55~60千米),双机 开始施放干扰,完成“垂直疏开”动作。具体方法是:长机开加力,以0.9马赫的速度爬升到适宜高度,僚机高度下降500米。

“垂直疏开”战术动作可以取得三个效果。第一,至少会有一架飞机脱离对方的探测范围(很可能是僚机),为实施隐蔽先敌突击创造条件。第二,长机具有高度上的优势,增大了导弹发射的允许距离,可为先敌发射创造条件。第三,获得较大高度差。高度差越大,先敌发射的时间越充分。高度差为2000米时,先敌发射的时间为5 秒;
高度差4000米时,先敌发射的时间为8~10秒;
高度差7000米时,先敌发射的时间为15秒。在高度差9000米时,攻击机可获得绝对的先敌发射 优势。

这里有一些战术要领。第一,长机应在进入优势区前即占据较大高度。第二,必须准确把握“垂直疏开”的 时机,过早会暴露意图,过迟可能会被敌导弹击中。“垂直疏开”的准确时机是敌机载雷达转入自动跟踪状态时。第三,当对方占有高度优势时,优势越大,双机长 机转入爬升的时机应越晚,而僚机应在对方发射导弹后迅速下降高度。即使高度差非常大,比如15000米,双机也不应同时下降高度,否则可能会落入对方导弹 杀伤区域。第四,当双机具有高度优势时,既可爬升,也可下降。如果能在敌导弹发射后,双机迅速爬升和下降,机动效果会更好。为使敌导弹在最后阶段偏离目 标,双机在爬升的最后阶段适宜做不规则横滚。

组合疏开 这是“水平疏开”和“垂直疏开”战术动作的组合。其要领是在接近目标过程中,飞机脱离原航线,向两侧完成修正转弯,同时改变飞行高度,达成编队疏开。“组合疏开”战术动作用于进入对方导弹发射区前、接近目标的初始阶段和进入对方导弹发射区后。

在接近目标的初始阶段,长机可在完成修正转弯的同时,完成爬升动作。僚机可在完成修正转弯的同时,完成下降高度动作。双机同时占据预定高度。在进入对方导 弹发射区后,长机在完成战术转弯的同时完成爬升,僚机完成战术修正转弯的同时下降高度,或相反。或长机爬升,僚机在水平面做战术修正转弯。

以f-16为例说明。其组合疏开战术有以下四种。

其一,左右(上下)分开,先后攻击战术。f-16双机保持密集队形从40~55千米处接敌,双方高度均为6300米。距离37千米时,f-16双机改为防 御队形或跟踪队形(距离1.8千米)。距离30千米时,双机左右分开,间隔保持5.5千米左右,长机爬高至7200米,僚机则下降至5100米,对目标机 实施中距导弹攻击。距离11~19千米时,前位长机下滑接敌,僚机则反转拉开距离,并创造发射中距导弹条件。当前位长机完成近距攻击后,僚机恢复航向,在距离目标机约11千米时进入接敌,对目标机实施近距导弹或机炮攻击。

其二,左右分开,相互支援,下滑接敌战术。f-16双机保持防御队形,在55~60千米外与目标机单机构成正对头态势,高度7300~9700米,开加力 速度0.9~1.0马赫,目标机高度6000~7600米。距离约37千米时,f-16发射中距导弹,然后关加力防止前冲,双机左右分开。目标机则下滑至 3000米摆脱,f-16长机再反转对目标实施攻击,僚机也反转支援长机,并下降到3000米至目标机侧后方实施中距或近距攻击。

其三,大间隔雷达跟踪队形接敌,前后截击战术。f-16双机保持前后跟踪队形(间隔4~7千米),高度7000米,在距离约56千米时与目标双机正对头接 敌,目标机高度约6400~9150米。f-16发现目标后,开加力加速至0.9马赫,爬高至9150米以上,双机拉开至19~28千米,保持600米高度差,变换成大间隔雷达跟踪队形。前位f-16首先选定其中一个目标实施中距攻击,然后反转脱离,防止遭敌中距攻击。后位f-16则改为前位,对另一个目标机实施中距攻击。如中距未能全歼目标 机,再转入近距,力争占位目标机后方4~7千米实施近距导弹或机炮攻击。

其四,防御队形接敌,同时攻击目标战术。f-16双机保持防御队形,高度约为4600~10600米,从55~60千米外与目标机双机对头接敌。目标机双 机保持前后跟踪队形,间隔0~4千米,高度大约为5400~6600米。距目标机约27千米时,f-16双机左右疏开,并对目标机实施中距攻击。距离 16~18千米时,f-16双机分配目标。相距13千米时,目标机双机横向间隔扩大至7千米左右,f-16双机则采取目视接敌,依威胁程度选择优先攻击目 标,分别实施近距导弹攻击,攻击距离约7~9千米。

中队以上编队战术

中队编队通常由攻击和掩护编队组成。攻击编队主要是前出至对方编队侧翼,从低位突然实施导弹突击。掩护编队主要任务是:及时发现敌人;
随时将目标信息传给突击编队长机;
佯动吸引敌机;
在接敌紧急阶段施放干扰;
火力支援攻击编队,并对其实施掩护。攻击和掩护编队的间隔和距离根据实际情况而定。间隔大小应保障两编队同时进入导弹发射距离。距离大小应保障突击编队在掩护编队进入对方发射区域前实施攻击。

“侧方攻击”战术 攻击编队在200~500米低空飞行,位于掩护编队前18~20千米,间隔15~20千米,观察瞄准系统臵于光学瞄准状态。掩护编队在中空飞行,观察瞄准系统处于工作状态。起飞后或在投入战斗前,均保持这种队形。

当攻击机双机进入锁定目标距离(60~65千米)后,掩护编队开始准备攻击,由其长机实施目标锁定。如果对方已先期锁定,掩护编队长机可施放干扰破坏敌雷 达跟踪,僚机向左或向右完成修正转弯,并下降到低空,以期进入对方侧翼。在掩护编队佯动掩护下,攻击编队进入最佳发射距离(5~10千米),打开搜索雷 达,以大坡度转向目标。发现目标后,急跃升,从侧下方突然对对方实施突击,掩护编队长机继续对对方施放干扰。如果对方在突击编队发射导弹后开始机动,将落 入掩护编队僚机的导弹攻击之中。攻击编队应位于掩护编队的前面,在掩护编队进入对方导弹发射区前先敌实施突击。

“对头攻击”战术 当攻击编队位于掩护编队后面,或距目标同样距离时,通常使用“对头攻击”战术。战术动作与“侧方攻击”基本相同。掩护编队做好攻击准备,在进入对方导弹发射区域后,向左或向右完成修正转弯,对方机载雷达即会跟踪掩护编队飞机,为攻击编队隐蔽实施对头攻击创造条件。

使用某主动雷达制导导弹时,两编队的距离为20~25千米。掩护编队根据使用不同导弹的距离要求,在进入对方导弹发射区前完成修正转弯。当掩护编队飞机机 动后处于攻击位臵时,攻击编队的飞机应进入导弹发射区域。当两编队与对方距离相等,即攻击编队正好处于掩护编队下方时,可对敌实施攻击。

多目标攻击战术

一架战斗机在中远距同时或连续攻击多个目标的基本程序通常包括:起飞引导、空中搜索、目标跟踪、攻击准备、攻击、退出攻击等六个阶段。

起飞引导阶段 与单目标中距攻击基本相同。当拦截多个同时接近的目标时,通常将拦截机引导至能够兼顾多个空中目标的中心区域。

空中搜索阶段 搜索方法与进行单目标中距攻击基本相同。当机载雷达探测到多个空中目标后,飞行员根据战斗需要选择单目标或多目标跟踪。

多目标跟踪阶段 在此阶段,机载雷达从“方位一速度”或“方位一距离”状态自动转入了??标进行威胁判断、根据敌机群规模列出目标危险等级,选择最危险的2~6个目标,进行攻击排序及导弹分配,武器管理系统对导弹开始通电、加温和自检。

攻击准备阶段 在此阶段,火控计算机需完成雷达扫描中心、飞行最佳引导指令、多枚导弹允许攻击区计算,并给多枚空空导弹分别进行惯导对准、任务装定。当目标满足发射导弹条件,火控系统发出导弹“解锁”指令。

攻击阶段 飞行员发射第一枚导弹后,便进入下一个攻击阶段。在此阶段,飞行员仍需操纵机载雷达保持对多个目标的跟踪及空情监测,并继续完成后续导弹的瞄准、发射以及对所有导弹的指令制导。

退出攻击阶段 当最后一枚导弹导引头自主截获目标并进入了末导阶段,火控系统发出允许脱离指令,飞行员机动脱离,当导弹命中目标后,多目标攻击的整个过程完成。

实施中远距同时或连续多目标攻击,是技术成份大于战术成份的攻击行动。由于其攻击距离远,对飞行员的传统意义上的战术动作要求不高.但对机载雷达、火控系 统要求很高。需要机载雷达、火控系统计算等多个相关系统,对多个空中目标同时进行搜索跟踪、目标识别、战术计划制定、威胁等级判断、攻击排序、火力分配、雷达照射兼容性检查、雷达扫描中心计算、最佳引导指令计算、操纵指令计算、空情监视以及多枚空空导弹的瞄准、发射、制导等多方面工作。

指挥引导战术

第三代战斗机作战半径大,指挥引导方法由单一的指挥机构实 施的集中引导,变为由若干个指挥引导网来统一实施的分散引导。战斗机的脉冲多普勒雷达在上、下、左、右60°方位,距离120千米左右都可以发现目标,并 可在80千米以上截获目标。在接敌阶段,指挥机构只要概略通报目标的方位、距离,就可协助飞行员截获目标。战斗机的全向攻击能力使其不仅可采用对头、斜对 头的攻击方式,在前半球发现和截获目标,也可用雷达在尾后发现和截获目标,发现距离最远可达50千米,截获距离最远可达40千米。

在引导战斗机接敌过程中,应以战术方案的协同,从有利的方向、高度出航和接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低空、大负高度差的方法接敌。在适当的距离上再上升至有利的作战高度。

虽然战斗机的探测距离可达120千米,但由于武器射程限制,雷达过早开机不但没必要,反而过早暴露,也使雷达受敌方干扰,易先遭敌攻击。一般可在地面机构 或预警机指挥下,对头、斜对头时在距离目标80~60千米、尾后攻击在20~30千米时打开雷达.按指挥所的通报进行搜索发现。为破坏敌机的发现条件,在 雷达开机的同时实施电子干扰。

战斗机雷达搜索发现目标的最大高度差为±10千米,可根据目标情况采用各种高度差弓}导接敌。在速度方面,由于受脉冲多普勒雷达的限制,在对头攻击时,雷达能发现大于210千米/小时飞 行的目标,而对小速度目标不易发现。尾后攻击时,战斗机速度大于目标速度150千米/小时以上才能稳定跟踪目标。同时,采用大速度接敌可增加导弹射程,以 达到先敌攻击。发射后,应下令己机减速从而使敌机的攻击距离减小。根据情况适时改变己机接敌速度是争取空战主动性的关键。基本引导方法有下面几种。

对头、斜对头攻击战术 这是主要攻击方法。这里又分两种态势。

其一,在均势或优势条 件下。飞机起飞后,在指挥机构引导下采用改变飞行剖面的方法,在适当距离时,迅速上升至有利的作战高度,一般是低于目标2000~4000米,m数为0.8~0.9。与敌机构成对头或斜对头态势,夹角0°~60°,此时距离应在120千米左右。距离目标80~60千米时雷达开机进行搜索,发现目 标后,火控系统转入“自动”状态,截获目标后,飞行员按平显提示,操纵飞机对目标进行中距瞄准攻击。当实施对头、斜对头攻击未果,或近距离机载雷达未发现 敌机时,迅速以大坡度转弯脱离,视情引导己机实施侧方或尾后占位攻击。

其二,在劣势条件下。如果敌机的超视距作战能力要强于己机,己机升空后受指挥机构引导的过程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在距离80千米时,己机雷达仅保持“初 通”。距离50千米时,引导己机以大坡度实施水平转弯机动或“u”形机动控根据情况实时下令己机大坡度回转。回转同时才打开雷达与目标再次形成对头或斜对 头态势。地面通报目标的方位、距离,协助飞行员迅速截获目标,飞行员按平显提示,操纵飞机对目标进行中(近)距攻击。然后迅速以大坡度转弯脱离或半滚倒转 脱离,地面再视情引导己机实施侧方或尾后攻击。

尾后攻击战术 在不具备对头条件或对头攻击失败时,可用尾 后攻击。升空后,在指挥所引导下改变剖面,低空隐蔽接敌,适当距离时迅速上升至有利作战高度(取正负高度差2000~4000米),以180~200千米 /小时以上正速度差接敌,接敌转弯前开雷达搜索,转弯后以小于30°的航向夹角追赶目标,距离20千米左右发射导弹,进行中(近)距攻击。

指挥引导战术要点 依靠地面指挥引导选择正确的出航方法、战术摆位、开雷达时机,对空战起着决定作用。

在摆位时,虽然第三代战斗机的雷达探测范围是左右60°,但如不是正对或斜对目标飞行,可能造成目标瞬间偏出探测区域的现象,影响雷达发现和截获目标。因 此若条件允许,应尽量使空中发现目标在平显左右20°范围内。再者,由于脉冲多普勒雷达所限,对高速逼近的目标很有效,而对垂直于己机航迹飞行或与己机同 向飞行的目标发现概率小,距离近。因此,应根据态势变化及时引导己机机动,尽量形成对头或斜头态势。在进行尾后攻击时,应不断测定目标速度,及时指挥己机 增速,以保持较大速度差,便于战斗机远距发现和截获目标。

为使战斗机尽早发现目标,地面尽可能准确通报目标方位距离,协助飞行员手动截获目标。但如果较近距离仍未截获目标,应提醒空中飞行员用自动状态探测和截获。对头进入时距离应掌握在 35 千米,尾后进入时距离应掌握在20千米。

战时电磁环境异常复杂。一方面战斗机自身要积极实施反干扰,同时要发挥编队主观能动性。在情报保障良好时,尽量用成功率较高的具体引导,使有限的兵力得到 最合理运用。在敌施放强烈干扰,无可靠情报保障时要结合目视引导。在敌施放间歇干扰时,应抓住点滴情报,结合敌情判断进行推测引导。在只有部分警戒雷达情 报条件下,可直接使用有较大灵活性的具体引导。

光学雷达 和雷达区别篇五

《蝙蝠和雷达》说课稿

一、说教材

《蝙蝠和雷达》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都是围绕有关科学内容来选编的课文。《蝙蝠和雷达》这片课文介绍了科学家通过对蝙蝠情况的研究,找出蝙蝠为什么能在夜间顺利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保证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从而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常识兴趣的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能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以及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材特点及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和本课的特征,确定了本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教学难点:

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以读、听、议训练为主,使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在学法中采用小组互助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主动地参与学习,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调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四、说教学程序(一)、导入,揭示课题。

蝙蝠是什么?你见过吗?你见过雷达吗?(看课本43页蝙蝠图雷达是利用极短的无线电波进行探测的的装置。)

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板书课题)

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蝙蝠和雷达的什么知识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课文。(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给课文标画自然段。

2、小组展示

(1)每组6号朗读文章中带拼音的字并组词。(2)每组5号朗读文章中带拼音的字所在的句子。

(3)每组1号上台展示本课学习的13个生字,注音、组词、形近字、同音字等。

(4)每组3、4号分享文章中的好词、好句。(5)每组2号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认真听,可以补充、质疑、评价并做好记录。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学生进行评价。

(四)、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书写本课生字。

2、读一读课后“资料袋” 初步了解“仿生学”。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写字教学和初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我认为指导学生正确书写生字很重要,所以我重点板书了容易写错的几个生字。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