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思路等考通4篇

新思路等考通4篇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4-03 18:05:07

新思路等考通4篇新思路等考通 附件泸州市“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年月 (二)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思路等考通4篇,供大家参考。

新思路等考通4篇

篇一:新思路等考通

泸州市“十四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2022 年月

 (二)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20(三)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20六、营造高水平科技人才发展环境.........................................21(一)优化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环境......................................21(二)强化科技人才服务保障..............................................22(三)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和科研诚信建设..........................23(四)厚植新时代科技创新文化..........................................24七、保障措施.............................................................................25(一)加强组织领导..............................................................25(二)健全工作体系..............................................................25(三)强化评价考核..............................................................25

 — 2 —市引进培育两院院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专家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149 人,增长 34.2%;省级人才计划专家 24 人,增长 118.2%;正高级和全日制博士以上的高层次人才 1140 人,增长 67.9%。依托“酒城英才”计划,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团队”“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英才”“科技之星”等科技人才品牌,累计培育科技创新团队 12 个、科技领军人才 15 人、青科奖 1 人、青年科技英才 15 人、科技之星 15 人。全职引进外国高端人才(A 类)35 人、专业人才(B 类)118 人,其中国务院“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 1 名,“一带一路”国家人才 59 人。—— 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先后出台实施《泸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泸州市创新型科技人才激励办法(试行)》《泸州市酒城科技英才培育补助办法》《泸州市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进一步优化市级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探索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等工作,积极为科技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明显增强。—— 科技人才 创 新平台快速 发 展。“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建设。成功打造国家高新技术产业

 — 4 —求线上咨询服务全覆盖;落实科技特派员结对服务贫困村制度,直接服务农民 18.55 万人;组织实施科技扶贫项目 61 项,建立科技扶贫产业示范基地 30 个,助力 742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2 万贫困人口脱贫。“十三五”期间,我市科技人才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必须清醒地看到,对照中央、省委和市委市政府对推进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新目标,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以院士代表的国家高端人才;人才行业分布不合理,全市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和医疗卫生领域,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高端人才较少,科技人才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有待增强;科技创新平台能级有待提升,缺乏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平台;人才政策精准化程度不高,创新创业环境有待改善,激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针对存在的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面 临 的新形 势从国际看,全球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国家对我国高端人才、尖端技术、科技企业封锁遏制打压将成常态,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使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从发达国

 — 6 —代机遇,全面开拓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全省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版图中贡献应有力量、展现使命担当。从泸州未来发展方向看,市第九次党代会擘画了泸州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明确提出实施“一体两翼”特色发展战略、奋力建设新时代区域中心城市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对科技人才资源的要求更加紧迫。必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更优服务全方位推进科技人才工作,建立科技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把人才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推动科技创新再上新台阶,为全市发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二、总体要求(一)指 导 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和关于新时代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紧扣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以“酒城人才聚集行动”为统揽,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为主线,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

 — 8 ——— 坚 持深化改革。以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为出发点,进一步破除阻碍科技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科技人才工作新思路、新举措,逐步形成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服务、支持、激励的新机制,把制度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科技竞争优势,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

 发 展目 标到 2025 年,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科技人才量 质稳 步提升。全市从事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显著增加,每万名就业人员 R&D 人员全时当量达到 35 人年以上,引进培养两院院士和国家、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领军人才 100 名以上,新增培养引进青年科技人才1500 名以上,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分布、层次和结构等更加合理,科技人才优势更加凸显。—— 科技人才 载 体 扩 容升 级。

 。人才创新创业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新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引才引智(示范)基地不低于 6 个,总量达 22 个以上;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不低于 25 个,总量达 40 个以上;新建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不低于 45 个,总量达 130 个以上;新建市级以上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技

 — 10 —3每万名就业人员 R&D 人员全时当量人年 20.80 35 68.3%4全社会 R&D 经费投入占 GDP 比重% 0.92 2.50 --5 R&D 人员人均 R&D 经费 万元/年 40.63 60 47.7%6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1.87 2.33 24.6%7 每万户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 户 42.4 60 41.5%8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 17.2 22 --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R&D 经费投入强度% 0.68 1.2 --10 科技创新综合水平指数 -- 48.54 60 --三、锻造高质量科技人才队伍(一)加快培育科技 领军 人才和 创 新 团队聚焦我市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等共性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依托国家级、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和重大人才计划等,培养引进一批具备科学家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积极培养杰出科技人才,重点遴选培养一批院士后备人才,推进院士后备人选遴选、培育及申报工作。深化拓展校市院企战略合作,支持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高端人才领衔在泸建设研发机构。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在重大科研任务中培养、发现和集聚一批产业高端科技人才,加快泸州市本土高素质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育。力争引进培养两院院士和国家、省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领军

 — 12 —才、高级实用技能人才、新经济人才等各类创新人才。建立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发展各类以市场为导向的专业化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成全市统一的人才数据库,定期发布人才供求等相关信息,实现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坚持长期聘用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探索户口不迁、关系不转、身份互认、能出能进、双向兼职取酬、双向自由流动科技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大力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充分发挥酒博会、海科会、科博会等重大活动平台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和人才交流合作项目,鼓励支持用人单位在国内外科技创新前沿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分支机构,更好吸引使用国际国内高端人才资源。到 2025 年,面向国内外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 100 名、海外优秀人才 30 名以上。(四)

 统 筹推 进 各 类 科技人才 队 伍建 设健全科技服务市场主体,着力引进培养一支业务精湛、创新服务能力强、规模适度的专职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全面提升科技服务人才在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知识产权、科技咨询、检验检测认证、科学技术普及等的支撑服务能力。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技术转移队伍,积极招引和培训技术转移专业人才,力争培育各类技术经纪人 300 名以上。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大力开展“科技下乡万里行”活动,制定科技特派员管理和激励机制,聚焦乡村振兴选派农业科技特派员 400

 — 14 —高校和院士合作,力争新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5 个以上,完善“工作站--产业园区—企业”成果转化链条,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实施“泸州高端引智计划”,推动引才引智向科技创新聚焦发力,在医疗健康、现代医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建设国、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 5 个以上,力争引进国(境)外高层次专家 100 人次以上、示范推广引智成果10 项以上。支持省内外高校在泸设立技术转移中心、学生实训基地,构建人才引进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全方位合作体系,推动合作高校院所在泸新建各类产学研平台达 10 个以上,建设一批科教协同的研究生培养基地,畅通产学研合作培养硕博士通道,加快聚集博士、博士后等高层次人才。实施技能泸州行动,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培养一批独具产业特色的技能大师。发挥职业教育优势,支持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组建技术转移学院,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合作共建西部工匠城,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职业教育协同发展示范区。(二)大力构建基 础 研究平台体系构建彰显泸州特色的实验室体系,积极参与四川战略科技平台建设,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优势产业、重点领域布局一批高水平重点实验室、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发挥泸州军工优势,创建省级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健全完善泸州市重点实验

 — 16 —心,打通“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创新链条。高标准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州)先进技术研究院,立足共性关键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投资孵化、产业培育等重要领域,加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融合发展,全力探索和构建创新引领发展的新机制、新模式。加快四川省固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整合国内外固态酿造及智能制造领域科技创新资源,争创定位高端、创新资源聚集的国家固态酿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西南医科大学与医药产业园共同打造医药研发孵化中心,加快园区生物医药公共服务平台、公共分析检测平台、中试制剂孵化器和企业加速器建设,为医药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全流程专业化服务。加大我市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力度,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一批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积极组建四川省聚碳酸酯工程技术中心、四川省临床疾病分子诊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四)布局建 设创 新 创业 服 务载 体加快布局建设一批科技服务平台,提升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科技金融、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等创新服务水平。充分发挥泸州高新区等园区优势,加快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特色战略产业培育为一体的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产业高

 — 18 —创天地等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加快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泸州分中心建设,发展区域、高校院所、行业、服务等四类技术转移机构,构建与省内外技术市场互联互通的技术转移网络。(五)壮大企 业 科技人才承 载 主体加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力度,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聘上赋予科技型企业更大自主权,支持企业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做大做强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体系和创新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向科技型转型发展,培育一批掌握行业“专精特新”技术的“隐形冠军”企业,培育壮大一批瞪羚企业。扩大科技创新券应用范围,引导中小微企业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及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单位有效对接。鼓励七大工业产业链“链主”企业整合高端创新要素,建设科技服务、创业孵化、风险投资、产业集聚等平台服务公司,带动产业链人才创新创业。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围绕新兴产业发展,筛选一批创新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加快培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筛选一批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产业链长的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定向帮扶,使其加速成长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库,强化动态管理、跟踪服务,形成

 — 20 —开机制,积极争取高级职称评审权限下放,建立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直通车制度。探索在一定规模的企业开展高层次人才自主认定工作,发挥行业协会、龙头企业、服务机构等在技能人才职业资格认定和评审方面的作用,推...

篇二:新思路等考通

引言根据 2020 年新固废法,危险废物是指列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者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危险废物通常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性、反应性或者感染性等一种或几种危险特性,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处置和监管,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或人体健康造成有害影响。危险废物的产生和处置不仅是我国,也是亚太地区的一个重大问题 [1 ] 。发展中国家的快速工业化,导致危险废物的产生量不断增加[2 ] 。目前焚烧、填埋、物化和综合利用是危险废物处置的常见方法,其中填埋处置一直是亚太国家学者研究的方向。很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利用 GIS地理信息系统和 AHP 层次分析法等,为危险废物填埋场选址、建设等工作的推进做了大量努力和思考[3-4]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 《2019 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以下简称“2019 年固废年报”)的统计数据,2018 年全国危险废物 (含医疗废物)年度实际收集和利用处置量为 2.697×10 7 t,其中采用填埋方式处置 1.57×10 6 t[5] 。尽管危险废物安全填埋所占的处置比例仅为 5.8%,但如果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不规范,也会给环境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且随着危险废物填埋场建设需求不断增加,我国危险废物填埋场在设计、建设和运行环节相继暴露出了一些问题。2019 年 9 月 30 日发布的GB 18598—2019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以新标准下关于危险废物柔性填埋场运营的思考汪宝英(上海市固体废物处置有限公司,上海 201815 )【摘要】

 2019 年 9 月 30 日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新修订的 GB 18598—2019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针对柔性填埋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危险废物入场要求以及保障堆体稳定性等运行要求。通过分析柔性填埋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优缺点,提出新标准下柔性填埋场的运营管理新思路。以某柔性填埋场为例,分析了其经营单位在新标准、新管理要求下面临的困境,提出企业应当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梯度培养体系,调动预处理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的积极性,为客户制定多元化的处置方案。【关键词】

 柔性填埋场;运营;管理;多元化处置中图分类号:X327;X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8206 (2021)

 02- 0071- 06DOI:10.19841/j.cnki.hjwsgc.2021.02.010Considerations on the Operation of Flexible Landfill Site for Hazardous Wastes under the New StandardWANG Baoying(Shanghai Solid Waste Disposal Co. Ltd.,Shanghai 201815)【Abstract】

 On September 30,2019,the Ministr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of China issued the newly revised Stan-dard for Pollution Control on the Hazardous Waste Landfill(GB 18598—2019). In new standard,more stringent requirementsfor hazardouswaste admission and other operational requirementssuch asensure the stability of the landfill heap were put forwardfor flexible landfills. The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status of flexible landfills was analyzed,as well as their advantages anddisadvantages,and a new idea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 flexible landfillsunder the new standard wasput forward. Takinga flexible landfill site asan example,the difficultiesfaced by the operating unitsof the flexible landfill site under the new standardand requirements were analyzed. It was suggested that enterprises should set up a sound talent training system,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pre- treatment technology and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technology,and set out di-versified disposal plansfor customers.【Key words】

 flexible landfill site;operation;management;diversified dispose收稿日期:2020- 12- 03第 29 卷第 2 期 环境卫生工程 Vol. 29, No. 22021 年 4 月 Environmental Sanitation Engineering Apr. 2021

 环境卫生工程 2021 年 4 月第 29 卷第 2 期下简称“新标准”)[6] ,其中新增了“柔性填埋场”和“刚性填埋场”的定义,并针对柔性填埋场提出了更为严格的危险废物入场要求以及保障堆体稳定性的运行管理要求,同时严格了废水排放控制要求。但目前大多数柔性填埋场的设计、建设及运营管理与新标准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本研究通过分析柔性填埋场的建设、管理现状以及存在的优缺点,提出新标准下柔性填埋场的运营管理新思路。2 柔性填埋场发展现状及优缺点填埋是一种包容和隔离的手段,填埋场需要长期维护和监测。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风险控制主要通过三重屏障实现:①地质屏障,通过选址进行保障;②防渗屏障,这道屏障与设计建设、运行、日常监管关系密切;③预处理屏障,需要通过加强运行管理来实现。根据填埋场防渗系统和填埋结构,可以将危险废物填埋场分为柔性结构填埋场 (也称“柔性填埋场”)

 和刚性结构填埋场 (也称“刚性填埋场”)。我国的危险废物填埋场防渗系统以柔性结构为主。根据 2004 年 4 月 30 日开始实施的 《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要求》(环发〔2004〕 75 号),柔性结构的防渗系统必须采用双人工衬层[7] 。柔性填埋场的底部一般是由黏土等天然材料和 HDPE 膜等人工合成材料组成的防渗层。2.1 建设情况《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环发 〔2004〕 16 号)

 要求用 3 年时间建设综合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 31 座。根据 2019 年固废年报,截至 2018 年底全国已颁发危险废物(含医疗废物)

 经营许可证 3 220 份。北极星环保设备网 2018 年 12 月的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共有28 个省份配置有危险废物填埋场 (共计 80 个),总规模达到 1.995×10 6 t/a,部分省市通过水泥窑协同焚烧的方式处置危险废物,填埋处置产能分布基本与危险废物处置需求集中地区匹配[8] 。危险废物产生量与产生种类是与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由于我国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同步,面对产生的大量危险废物,目前已建成的危险废物填埋场中,因市场对填埋技术存在廉价、“一填了之”等误区,不愿在填埋场建设上多投入成本,很多均与原 GB18598—2001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以下简称“旧标准”)

 符合度不高[9] ,给环境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10] 。2.2 运营管理1990 年 3 月签署的 《控制危险废物越境转移及其处置巴塞尔公约》 是我国对危险废物管理的认识和起步。

 危险废物没有稳定期,其危害特性是长期存在的,但防渗和建筑材料是有使用寿命的。有学者认为,我国对危险废物行业的管理重点仍集中在事故的应急管理,日常运营管理极其薄弱[9 ] ,加之部分地区对危险废物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目前亟待提升填埋场运营管理水平。填埋场运营期流程一般包括危险废物进场和取样化验:若检测结果确定该危险废物性质满足入场标准后可送至填埋库区填埋;若性质不满足入场标准,则进行小试并制定预处理方案,处理达标后送至填埋库区填埋[11 ] 。日常管理需要对危险废物的收运、检测、贮存、填埋作业、水气声固等环保设施运行情况、台账资料、沉降监测等进行巡查监督。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作业流程见图 1。现有安全填埋技术研究与开发起步较晚,相关处置技术标准和规范并不完善,尤其缺乏渗滤液收集管道堵塞清淤技术、渗滤液在线检测技术等,因此有研究表明,危险废物填埋场渗滤液风险的不确定性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增加[12 ] 。渗滤液泄露是造成危险废物填埋场环境风险的主要原因,而填埋场防渗功能的实现应通过各系统,包括防雨、防洪、地下水导排、渗滤液导排、渗滤液处图 1 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作业流程示意Figure 1 Process diagram of operation and management ofhazardous waste landfill72 · ·

 理等多个环节来保障,仅依靠防渗层无法实现防渗[13 ] 。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是危险废物填埋场的重要功能单元,但目前我国的危险废物填埋场运营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常出现渗滤液水位过高的现象,加剧了渗滤液及其中重金属污染物通过防渗膜渗漏和扩散[13 ] 。因此填埋场日常运营管理中要特别注意入场危险废物的符合性检测、渗滤液导排系统的维护、防渗层的检漏以及地下水的监测。2.3 柔性填埋场的优缺点2003 年起,依据 《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各地危险废物填埋场陆续建设运营。这些填埋场大多以柔性填埋结构为主,建设成本较低,根据 GB18598—2019 (征求意见稿)

 编制说明,库区的平均建设成本约为 200 元 /m 3 ,因此产废单位需支付的处置费用也相应较低。若变更为刚性填埋场,建设成本将提高至 800~1 200 元 /m 3 。且刚性填埋场要求设计成独立对称的填埋单元(单元面积≤50 m 2 ,单元体积≤250 m 3 ),故柔性填埋场的库容利用率会更高。柔性填埋场的缺点:①预处理成本较高,一般为 350~700 元 /t;②易出现渗滤液渗漏问题,柔性填埋场由于投射面大、深度大、无遮挡的结构特征无法设置雨棚,只能通过铺设雨污分流 HDPE膜来实现,但日常管理无法根本解决渗滤液和雨水混流的问题[14 ] ;③缺乏渗漏在线监测能力,旧标准中的监测井很难及时、准确地发现渗滤液的渗漏问题;④缺乏渗滤液收集管道堵塞清淤技术,容易造成渗滤液积存在安全填埋场内;⑤缺乏针对特殊地质条件下填埋场的设计要求、防渗系统施工和验收要求薄弱、填埋场运行过程污染控制要求不够完善等[15] 。3 新标准下柔性填埋场的运营管理要求3.1 入场要求旧标准的入场要求主要是控制浸出液中有害成分浓度。考虑到有机物质和水溶性物质对填埋稳定性的不利影响,新标准要求有机物含量≥5%、水溶性盐≥10%的危险废物以及砷含量>5%的危险废物均不可进入。新标准修改了危险废物浸出液的制作方法,并在标准的表 1 中对部分重金属的控制限值进行了调整。总汞、铅、钡、镍的限值均大幅下降,预处理要求大幅提高,相关危险废物的处理成本也会相应增加。根据新标准的修订说明,入场标准提高后预处理费用将增加 30%。未来仅以柔性填埋场为唯一经营内容的企业,后续的业务增长空间比较有限甚至令人堪忧[16] 。3.2 管理要求3.2.1 运行计划危险废物填埋场若发生溢洒、泄漏、扩散,极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且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具有极大的风险。旧标准要求填埋场在投入运行前要制订常规运行计划,其中要提出应急措施。新标准新增了制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要求,应急预案中要说明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及处置措施。3.2.2 日常运行由于危险废物的特殊性,填埋场的日常运行十分重要。旧标准在保障堆体稳定性、日常监测等方面的要求不够完善。新标准针对柔性填埋场,特别明确了堆体的稳定性验算,细化了渗滤液收集和导排系统的要求,要求设置两层人工复合衬层之间的渗漏检测层,并取消了旧标准中“可采用天然黏土衬层作为防渗层”这一条款。为了确保填埋场长期运行过程的环境安全,新标准要求柔性填埋场增加检漏层渗漏速率监测:运营期至少每周 1 次,封场后至少每月 1 次,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后至少每周 1 次。地下水监测增加了封场后每季度 1 次的检测要求,并要求对地下水位进行长期检测,频次为至少每月 1 次,同时每半年对导排管道进行检测和清淤。3.2.3 封场维护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过去常常把危险废物填埋与生活垃圾填埋一样作为处置的终点,旧标准要求封场维护管理工作延续到封场后 30 a。但新标准确立了危险废物填埋有限存放的技术定位,并要求进行无限期维护,包括维护最终覆盖层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持续收集处理渗滤液、持续监测地下水质。3.3 人才培养针对填埋场运行管理人员,新旧标准均要求做好岗位培训,培训合格后上岗。旧标准要求参加的是环保管理部门培训,而新标准修订为企业培训。新标准的推出和“三个能力建设”指导意见是危险废物处置行业发展的必然。专业性强、技术门槛高的危险废物处置行业是一个以服务立足的行业[14 ] ,用价格合理、安全稳定的处置方法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而专业人才的储配和输出是处置单位的核心力量。为了适应新的标准、市汪宝英 . 新标准下关于危险废物柔性填埋场运营的思考 73 · ·

 环境卫生工程 2021 年 4 月第 29 卷第 2 期场需求及管理要求,处置单位要逐步建立起人才梯度培养体系,为客户提供更多专业化和个性化的处置方案[14] 。4 应对新标准要求的案例分析2019 年以来,陆续颁布了 GB 18598—2019、HJ 1033—2019 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 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治理、新修订的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等,危险废物柔性填埋场经营单位在执行新标准、新法律时,遭遇了更多的挑战。1)

 业务开拓成本增加。由于新标准严格的入场要求,可填埋的危险废物市场增长空间变狭窄。加之现有的预处理技术无法实现入场废物的达标处理,过去可以填埋的危险废物,现在很多都只能被“拒之门外”。2)

 管理成本增加。由于管理要求更加细化,经营单位需要具备更好的工程技术能力和对管理政策的理解能力,会导致人员成本的提高。3)

 经营成本增加。由于对填埋场维护的长期性,包括保证覆盖层的完整有效、持续收集处理渗滤液和持续监测地下水水质,会导致经营成本的增加。4.1 填埋场基本情况某东部城市于 2015 年投入运行危险废物填埋场,按防渗结构划分为柔性填埋场。该...

篇三:新思路等考通

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汇报

 现将**区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进展情况 (一)坚持高位推进、统筹谋划。*月**日,成立**区机关能力作风建设领导小组,由区委书记、区长任双组长,下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四个专项组,由区委常委分别负责。制定《**区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任务清单》,细化具体任务和目标**项,推进措施**项。制定《**区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区领导包联工作实施办法》,全区**名县处级领导分别包联**家单位,区级领导靠前指挥、包联指导,加力推动各项任务措施有效落实。

 (二)坚持靶向攻坚、务实高效。推进解放思想纵向深入。区级领导开展“解放思想、振兴发展”研讨*次。各单位开展专题研讨**次。在区电视台开设“提能力转作风解放思想大家谈”专栏,让广大党员干部畅谈如何强担当、促发展,推进机关干部能力素质和工作质效稳步提升。区委书记向全区科级干部讲授专题党课,提高党员干部思想认识。开展业务“讲学比练”,举办能力作风建设系列活动演讲比赛,鼓励参赛选手相互交流学习。查找影响机关工作质效的*方

 面**个问题,制定整改措施**余项,明确区级责任领导,全程跟进督办。修订完善业务流程**项。开展领导干部“走流程”活动,第一轮“走流程”**人次,发现问题**个,立行立改问题**个。推进攻坚破难创先晋位落实落靠。制定《**区推进落实重点工作“四个体系”的实施方案》,提高“四个体系”工作机制落实质效。共填报专项行动**个,有*个专项行动被市委督考办立项。由区级分管领导牵头组建**个重点工作专班并抽调业务骨干,集中解难题、促发展。推进不良作风整治向严向实。组建明察暗访、案件查办、宣传教育三个专项工作组,自查自纠问题**个。开展能力作风专项监督**次,发现问题**个,督促立行立改**个,查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案件*件,通报曝光能力作风建设典型案例*件。推进执法司法服务效能持续增强。聚焦执行领域、涉企等**类**件案件组织开展重点评查,补正瑕疵案件**件。全区“四所一庭一中心”联动维稳创安工作有序开展,目前已刊发典型案例*起,成功调解案件**次。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廉政教育、英模教育等各类培训**次。

 (三)坚持宣传引导、正向激励。在区电视台开设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专栏节目,发布报道**篇。制作播发《**区:优化营商“软环境”铸就发展“硬实力”》电视专题片*部。依托全区各单位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各类新媒体,发布能力作风建设宣传信息**条。围绕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

 精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等内容,组建宣讲团、宣讲小分队,深入基层开展宣讲**场次。出台《**区激励约束干部新担当新作为的二十条措施》《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容错纠错工作办法》,引导广大机关干部崇尚实干。

 二、存在主要问题 (一)解放思想不够充分。个别单位工作按部就班,除了完成区里要求的规定动作外,没有结合本单位特点及工作性质在提能力、转作风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存在思维僵化、工作保守情况。

 (二)落实“四个体系”质效有待提升。个别单位不能精准把握“四个体系”实质内涵,机械、片面地将一些工作纳入到了“四个体系”工作机制中,存在“走过场”“蜻蜓点水”现象,对本单位能力作风建设工作如何开展没有清晰思路。

 (三)宣传发动力度不够。个别单位只顾“埋头”干工作,忽略了宣传引导的重要性,没有及时把本单位在能力作风建设方面的优良经验做法展示出来,对“比学赶超”氛围的营造力度不够。

 三、下步工作打算 (一)推动机关能力作风建设持续深入。贯彻落实“四个体系”,强化督导考核问责。运用好“三长三短”辩证法,

 立足我区工业基础,发挥我区产业优势,努力争创一批重点项目,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解决一批难点问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环境保障。精心梳理总结能力作风建设工作经验做法,持续挖掘更多亮点信息,展示活动进展成效,发挥正向激励作用,强化舆论引导,努力营造创先争优浓厚氛围。

 (二)全力推动“四比四看”各项任务落实。对照全市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四比四看”工作方案,区能力作风办牵头,做好工作部署、情况综合、汇总上报工作。严格落实好日常比、每月比、季度比、年终比各项工作任务,以“四比四看”为契机,锤炼“比学赶超”过硬能力作风。

 (三)解放思想,注重创新活动方式。努力形成更多的新思路、新办法、新机制,将开展“年轻干部上讲台”等更多创新动作,推动机关“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取得实效,持续引领思想解放,能力提升,作风转变。

篇四:新思路等考通

dash; 2 — “十四五”时期(2021~2025 年),是浦江开启全面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水平迈进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一个五年,也是开启气象现代化向更水平迈进新征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发利用等工作,事关浦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浦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事对于增强气象服务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三五”发展总体评价 (一)主要成就 1.气象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

 进一步织密气象监测网络,新建区域气象自动站 5 个,站网布局密度由 2015 年的 5.8 公里缩小到 5.4 公里。全面实施气象观测自动化改革,国家气象站实现气象观测自动化率 100%。行业气象监测体系初步形成,建成覆盖环境、农业、交通等气象专业监测设施 5 套,气象综合观测布局进一步优化。持续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体系建设,初步建立和完善 0-7 天的精细化、数字化、网格化预报预测产品体系和短期气候滚动预测体系,

 — 3

 —

 网格预报空间分辨率达 5 公里,1-3 天晴雨预报准确率达 85%,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 88%,突发强天气有效预警时间提升到 30分钟。

 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日益完善。

 加强和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按照基层防灾减灾“六个一”建设要求,不断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实现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全覆盖,完成 91 个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和 39 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创建。气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三定”方案,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职能基本明确、队伍不断健全,现有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部门联络员、安全员“四员”队伍 360 余人。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机制不断完善,行业气象设施和信息共建共享机制更加健全,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电力、生态环境、交通、文广旅体、消防等部门的合作持续深化,安全生产和重大活动的气象保障更加有力。

 3.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增强。

 围绕气象服务“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建立了 5 大类 107 种服务产品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建立“浦江天气”微信、浦江气象“今日头条”和“抖音”号等自媒体官方矩阵,融入“诗画浦江”丰

 — 5

 —

 “五个领跑”,网上办实现率 100%,掌上办实现率 100%,跑零次实现率100%,即办事项比例83.33%,承诺期限压缩比94.67%。建立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浙政钉• 掌上执法”平台全域推广,开展“一把手现场执法”、“双随机、一公开”以及“跨部门双随机联合执法”掌上执法行动。

 6.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

 中央和地方财政事权进一步明确,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更加完善。按照机构改革要求,成立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预警信息发布中心)机构。完成辅房改造、气象防灾减灾科普馆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

 (二)面临问题 “十三五”时期,我县气象事业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有待于深度破题:气象服务供给不充分、不平衡,气象服务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新需求不相适应;精准化精细化的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尚难以有效满足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要求;综合气象观测信息化、智能化、社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5G 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研成果在实际应用中的效

 — 7

 —

 务智慧化水平还需提高,基于大数据融合、服务各行各业的产品还需进一步丰富。

 4.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科技创新驱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机制还未完全形成,依靠科技创新和人才资源的气象发展模式仍需完善,核心业务科技水平与先进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有效的人才保障和激励机制还较缺乏,人才队伍整体实力与气象事业发展要求仍有差距,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领军人才和基层综合型人才队伍紧缺。

 5.气象事业发展保障体制机制改革亟待破题。

 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党建+业务”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气象改革、气象社会治理和气象发展综合保障体制机制还需与时俱进、更新优化;不少体制机制性问题仍然制约着我县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五”发展面临的形势 在新时代,浦江县“十四五”时期气象发展进程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必须从更大格局上谋划,必须在更高质量上发展。

 — 9

 —

 板,气象服务供给中存在的不充分、不平衡和不适应等问题,深度破题,为全省、全市高水平、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作出浦江贡献。

 4.新时代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转变对浦江气象发展提供重要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个坚持”、“三个转变”新理念,《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气象部门更好地发挥基础服务保障作用,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紧扣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风险预警、救援保障、风险防控和社会管理工作,努力为浦江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贡献气象力量。

 5.新时代数字革命和信息技术发展对浦江气象发展带来重大机遇。

 新一轮科技革命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重塑全球产业链,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日新月异。信息技术与气象工作的融合正日趋紧密,由此带来气象服务理念、模式、技术方法的持续变革以及气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成为推动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我们必须把气象信息化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融入“智慧城市建设”,努力提高浦江气象现代化科技水平。

 — 11

 —

 先进、运行稳定可靠的综合气象观测站网。气象数据采集传输能力、分析应用能力均明显提升。核心科技水平更加先进,提升气象信息网络支撑能力,灾害监测预警更加及时,重点提高台风、暴雨、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

 2.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更加稳固健全。

 灾害防御机制更加成熟,现代气象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开放共享各类气象资源,健全气象信息发布和传播权威渠道,气象基层队伍发展更加稳定、运行更加有效。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均等化、满意度均符合社会公众的要求。全社会获取应用气象信息、防范抵御气象灾害的意识和水平明显提高。气象科普社会化、常态化、品牌化发展,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分层次、宽领域、多手段的气象科普宣传,不断提升全社会防灾减灾的理念和意识。

 3.专业气象服务水平更加多元智能。

 服务领域更加广泛。气象服务在生态、交通、环境、农业、林业、水利、旅游、电力等方面服务成效更加显著。重大战略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提升,在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和平安建设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科技保障作用。在城市内涝预警、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气象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 13

 —

 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高水平实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形成拥有省内先进水平的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提高智慧气象发展水平、气象科技创新活力,为浦江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贡献气象力量。

 四、“十四五”主要任务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1.优化面向重大气象灾害决策的气象保障服务。

 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建设多源数据库,制作高分辨率分灾种的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图谱,参与运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完善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评估系统。建立台风、暴雨和强对流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案例库和决策气象服务基础数据产品库。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实现决策服务要素信息的自动监测、统计、分析,利用政务平台构建决策服务智能推送平台,提升决策服务信息化水平。

 2.构建面向社会的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完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市内涝等气象风险阈值,实现分等级分区域的气象风险预警产品智能化制作及实时共享。发展本地重要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技术,建立成灾模型和致灾阈值指标库。加强气象与能源供应、城际交通和城市运行等大数据的深度融合,实现气象灾害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

 — 15

 —

 5.提升面向全民的气象防灾减灾安全素养。

 加强针对气象预报预警信息的科学解析、标准的宣贯解读和防灾避险知识的宣传,有效提升民众气象科学素养和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充分利用地方博物馆、科技馆、展览馆或其他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气象科普展区,建设气象科普公园和气象科普示范村等,建成气象宣传科普融媒体平台。全县建成农村文化礼堂气象科普点 23 个,建设中小学校红领巾校园气象站 1 个。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1.推进高水平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依托国家、省、市级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强化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的数字化水平,建设智慧气象服务平台,推进智能网格预报与气象服务大数据融合应用。加强新媒体气象服务,推进 5G 应用,融入省气象服务融媒体传播矩阵。扩大服务覆盖,推广浙江“智慧气象”服务品牌,推进“天气罗盘”微信程序本地化并融入当地政务服务平台。探索交通、旅游、健康、运动等场景的智慧化气象服务。

 2.提高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气象保障。

 融入“数字政府”建设,智慧气象服务城市群建设和发展。将精细化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融入“城市大脑”,实现气象

 — 17

 —

 (三)强化重大发展战略的气象保障 1.提升重大发展战略的气象保障书。

 构建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体系,推进智能监测、高效试验的观测站点建设。研发精准农业气象服务技术,开展面向农业气候资源、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和主导(特色)农作物的调查分析,构建农业气象适宜性和农业气象灾害指标体系。加强优势农产品精细化气象服务,持续推进“一县一品”农业气象服务建设。优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业务,推动自然灾害巨灾保险并发挥气象支撑作用。深化与县农业农村部门的合作机制, 着力打造“智慧农业+智慧气象”深度融合的服务系统。

 2.推进与现代农业发展相气象保障。

 建设支撑生态气象业务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面向生态气候、森林植被、清洁气候能源等生态立体观测布局。加强重污染天气联防联治气象支撑能力,改进浦江县空气污染气象条件和污染物客观预报产品。加强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为我县重点生态功能区保护、城乡规划设计、产业优化布局调整和清洁能源利用等提供有力气象支撑。加强城市气候宜居环境评估论证服务能力,争创“气候宜居”“气候康养”“气象景观”等特色气候品牌,开展“天然氧吧”、森林气候等生态

 — 19

 —

 舆论监督。创新机制,针对社会治理的薄弱环节,加强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实践,全面提升气象社会管理能力。

 3.深化重点领域气象管理改革与发展。

 继续深化气象“最多跑一次”、数字化转型等改革,优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落实“一网通办、一窗受理、全城通办、掌上移动办”等改革举措,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监管”。与各部门协同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全面应用浙江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开展防雷项目审批与监管,开展“标准地”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服务。不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实施升放气球资质审批告知承诺制改革。探索多领域政务服务气象证明免证明。依托掌上执法平台,强化“互联网+监管”,加强气象行政执法检查“全覆盖”。开展基于“浙政钉”的气象决策服务、行政管理、业务管理等微应用建设,着力推进机关内部“最多跑一次”改革。

 (五)提升智能智慧的气象业务服务能力 1.提升广覆盖、智能化的气象综合观测能力。

 加密构建气象监测覆盖网格,实现全县气象观测站点布局全要素平均网格间距 10.0km,常规要素 5.0km,高风险区域3.0km,气象灾害高发易发区行政村全覆盖,对全县老旧站点进行全面升级改造。完善气象数据采集处理支撑环境和气象信息

 — 21

 —

 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应用,构建面向决策、面向行业、面向公众、面向用户等满足个性化、专业化需求的业务产品支撑体系。

 (六)强化党建引领完善气象管理体制机制 1.加强党的建设推动气象管+业务”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党建+业务”融合机制,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扎实推进党建和业务的深度融合,切实做到党建与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实现体制融合、机制融合、制度融合和工作融合。进一步创新融合载体,开展“党建+业务”新品牌、“党建+学习”新思路、“党建+互联网”新模式、“党建+阵地”建设新氛围的四大行动计划。强化廉政建设和执纪监督。巩固“清廉浦江气象”建设成果,扎实推进模范机关创建。

 2.加强气象文化发展与建设。

 打造气象文化阵地,建成具有时代特征、部门特点、地域特色并满足与浦江气象现代化相适应的浦江气象文化体系。加强思想建设,巩固气象职工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气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丰富气象文化载体;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部门文明创建水平;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气象创新文化建设。

 — 23

 —

 3.智能网格预报能力提升。

 基于全省一体化、开放式的气象专家知识系统和算法资源,建立气象大数据智能预报综合服务平台、气象预报云服务体系、气象智能预报监控系统;建设网格化智能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立基于多源模...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