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3篇

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3篇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4-03 04:05:02

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3篇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以吞并中国东北三省为目的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国内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3篇,供大家参考。

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3篇

篇一: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

31 年 9 月 18 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以吞并中国东北三省为目的的“九·一八”事变。由于中国国内矛盾重重,国民政府遂采取了完全依赖英法操控的国联来解决东北问题的策略。21 日,中国驻国联首席代表施肇基据国民政府训令,正式就沈阳事件向国联提起诉讼,请求国联主持公道,采取措施阻止日军侵略。“此后,随着事态的一步步扩大,中方一直表示完全信任国联,遇到日本采取新的侵略行动后,首先想到的就是向国联申诉”。

 [1](P139) 此外,国民政府多次公开宣称完全信赖国联,且毫无保留的听命于国联的裁决。故国联的态度至关重要。那么,国联针对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持何种反应呢?一、“九·一八”事变初期国联的纵容(一)表现 “九·一八”事变初期,国联采取了纵容日本的态度。22 日,国联发出内容相同的要求中日两国“立撤军队”的紧急通告。通告要求日本撤军合乎情理,但同时要求中国军队从自己国土撤离,实则对中国并不公平。可惜日本并不领情,尤其是关东军我行我素,继续扩大侵略规模,一周内侵占了东北 30 多座大中城市。而国联在此期间毫无作为,直到 30 日才通过了关于东北问题的第一个决议案,要求中日两国政府均亟待避免冲突,各尽所能,尽速恢复两国间正常关系。

 “该决议案既没有谴责日本的侵略,又没有采取‘不扩大事态’的有效措施,特别是没有规定撤兵的最后期限。实际上是为日本争得时间,再次扩大侵略开脱罪责。”[2](P120)关东军自不会放弃这一大好时机,迅即将战火蔓延至东北全境,很快侵占了辽宁、吉林大部以及黑龙江主要城镇。那么,国联缘何会采取纵容态度呢?(二)原因探析 第一,世界经济危机引发英法国内问题重生,这是根本原因。英国方面,首先,1929 年经济危机重创了英国经济。英国是工业制成品的主要输出国,经济危机使其国内生产下降,投资减少,出口下跌了三分之一,大批工厂倒闭,大量工人失业。而斯时主政的工党政府以“工人政府”自居,自不能委屈工人阶级,遂放开失业救济金的发放,导致 1930 年救济金预支高达 1 亿英镑。1931年,英国政府财政预算出现巨额赤字。8 月,英国史上最大的金融危机爆发,英国政府于 9 月 21 日放弃金本位制,英镑不再能直接兑换黄金,贬值高达30%。这场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英国资产阶级的信心,以至于投资额暴跌,近 300 万工人失业。其次,英国政府刚刚完成换届。1931 年 8 月的英国金融危机导致了工党政府的垮台。8 月 24 日,英王乔治五世让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继续留任英国首相,并责成其与保守党、自由党组成联合内阁,组织一个超党派的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的首要任务是解决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再次,英属殖民体系面临崩溃。收稿日期:2017- 07-16作者简介:马 永(1974-),男,山西大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王 勇(1966-),男,山西大同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文章编号:1674-0882(2017)06-0037-05“九·一八”事变后国联的反应马 永,王 勇(山西大同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摘 要:“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了完全依赖国联来解决东北问题的策略,可惜所托非人。英法操控的国联在事变初期的纵容助长了日本的侵略行径。锦州危局后,为了维护国联的权威和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国联被迫“积极”调解,但其以不激怒日本和避免卷入战事为前提,故调解皆无果而终。李顿调查团是国联的最后努力,然而《李顿报告书》提议“国际共管东北”方案实则是欧美列强意图染指东北利益,终因日本退出国联而成为一纸废文。这充分印证了“弱国无外交”,希冀强国主持公道并不可取,故国人应以强大国家为己任。关键词:“九·一八”事变;国联;李顿调查团;反应中图分类号:K264.2 文献标识码:A第 31 卷第 6 期2017 年 12 月Vol.31 NO.6Dec 2017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hanxi Dato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37·

 一战后,爱尔兰、印度、埃及、锡兰等英属殖民地的民族主义运动高涨。1932 年,德·瓦列拉领导的芬尼亚党在大选中获胜,德·瓦列拉上台执政,他主张南爱尔兰完整的独立;北爱尔兰反对与南爱尔兰合并,制造了多起暴力事件;甘地先后发起“食盐进军”运动与不合作运动,得到了印度全国民众的响应;埃及不满足半独立地位,继续斗争;锡兰于 1931 年建立半自治政府。英国政府处理上述事宜已焦头烂额,根本无暇顾及中国东北问题。法国方面,首先,世界经济危机的困扰。1930 年底,世界经济危机席卷法国,大批企业与银行倒闭破产,失业人数暴增,对外贸易萎缩。1931 年,法国财政预算出现了 50 亿法郎的赤字。为了应急,法国政府被迫大量抛售黄金。此时不但那些在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前夕和初期从国外流入法国的资金重新流出了法国,甚至连不少法国本国的资金也流到了国外,从而造成了法国财政的“大出血”。

 [3](P300) 其次,法国内阁频繁更迭。“持续的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社会的阶级矛盾,使政治斗争更趋激烈。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此期的内阁有如走马灯似地频频更换。”[3](P301) 内阁的频繁更迭意味着法国政府的羸弱和法国民众对其不信任。这样一个政府如何能为他国提供实质性的援助呢?第二,默认日本在中国东北三省的特殊权益。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英法等国走上了对外殖民扩张的道路。他们以世界警察自居,认为自己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是最先进的。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在“殖民侵略”别国,而是在向落后地区传播先进文明和政治制度。正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英法等国理所当然的认为殖民地人民应感谢宗主国的帮助,而非敌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东北三省成为俄日两国的势力范围。一战期间,沙俄政府被推翻,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成立,无暇顾及远东地区,日本在东北三省的势力大增。而英法等国在远东地区插手不多,与日本并没有太多的利益冲突,便默认了日本在东北三省的特殊权益,即日本可在东北三省为所欲为。因此英国舆论对日本行动的反应是“善意”的,认为日本的行动“并非完全不能正当化”。英国政府鉴于过去中国的混乱和日本开发满洲的业绩,认为日本的行为“基本上是正义的”,又认为满洲“与其被中国军阀破坏,不如让日本在那里施行善政”。因此,无论从整体文明利益的观点出发,还是从英国利益的立场来看,英国都找不出介入满洲局势的理由。

 [4](P91) 事实上,英法等国的殖民理念类似于当今美国,总是把自己的主观意愿强加别国身上,从不考虑别国的国情与国民的真实感受,这本质上是对别国主权和内政的公然干涉。第三,祸水北引。英法等国始终认为,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世界的威胁才是最大的。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势必会损害苏联的利益,激化苏日矛盾,有可能引发潜在的苏日战争,这是英法等国梦寐以求的结果。事实上,无论是“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侵占东北三省还是 1938 年慕尼黑阴谋对德国法西斯采取绥靖政策,英法的目的之一都是想把战火引向苏联,从而坐收渔人之利。第四,日本的国际地位较中国高,不愿得罪日本。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一跃成为亚洲强国。1902年英日结盟,日本在英国的扶持下,综合国力大增,赢得了 1904—1905 年日俄战争的胜利。一战期间,日本加盟协约国。随着协约国取得一战的胜利,日本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1919 年巴黎和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交给日本即是明证。1922 年2 月,华盛顿会议通过的《五国海军协定》规定,美、英、日、法、意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 5:5:3:1.75:1.75,表明日本已具备了与欧美列强抗衡的实力,国际地位得到了列强的认可。1931 年 9 月 22 日,国联向中日两国发出内容相同的要求中日同时撤军的“紧急通告”,便是迫于日本的压力。鉴于中国原材料丰富,市场庞大,英国政府一度在中日问题上产生了分歧,“官员们分成两派:一派赞成同日本建立类似的关系,以保护传统的商业利益和安全;另一派则主张同中国建立更亲密的关系,以确保英国在一个未来市场上的利益……。这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中国市场正成长时,与日本合作不可能为英国商业带来长远利益,而只有短期的好处。英国支持中国比纵容日本好。”[5](P505) 不过,英国政府最终选择了纵容日本侵华。中国综合国力远不及日本,国际地位和外交话语权亦不如日本高,英法操控的国联自不会为了中国而得罪日本。综上,满洲事变是在“英国最不能采取断然行动时发生的。”[4](P92) 英法操控的国联或许会出于道义谴责日本的侵略行径,但绝不会采取任何强有力的实质行动来干涉日本侵华。

 “欧洲的现状不容乐观,充满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英国最近深受经济危机之害,在精神上,它难以分心关注远东事态。”[4](P92) 日本正是准确把脉了英法等国国情,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发动侵华战争。而国联则对日本毫无办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年· 38 ·

 法,对事件如何处理一拖再拖。

 [6](P460)二、锦州危局后国联的“积极”调解(一)表现 10 月 8 日,关东军轰炸了锦州。锦州是通往关内的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这对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9 日,英、法、美、德、意等国向日本提出抗议,国联亦发出了第二次通告。13 日,国联提前集会,讨论中国东北问题,会议由法国外长白里安主持。22 日,国联行政院第13 次会议上,白里安提出解决东北问题的第二个决议草案:要求日本政府立即开始按照程序将军队撤至南满铁路区域以内,俾在下次开会日期(11 月16 日)以前,得以完全撤退。[2](P121) 这是国联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日本的撤军日期。24 日,国联行政院第 16次会议以日本 1 票反对 13 票赞成通过了白里安提案。需要指出的是,白里安提案因日本的反对而毫无价值,因为根据国联盟约第 11 条规定,只有行政院全体包括当事国在内一致通过才有法律效力。故国联行政院只称决议案有所谓“道德上完全力量”及“精神价值”,“亦属国联会议之成功”。[2](P122) 11月 16 日,国联再次召开解决东北危机的会议。会上,各中小国家代表出于大国对自身威胁的立场,强烈要求国联援引盟约第 15 条规定,即不通过当事国的同意,直接采取制止日本扩大侵略的有效措施。[2](P143) 可惜国联置若罔闻。施肇基要求对日本采取经济制裁时,亦被国联否决。25 日,时任国民政府代理外交部长的顾维钧提出锦州“中立化”方案,并由施肇基提交国联。该方案主张锦州暂时设为“中立区”,英、法、意等国军队进驻,日军保证不得进攻。国联欣然同意。不过英、法、美等国却以“驻军不敷分布”为理由,拒绝保证日本不进攻“中立区”,导致锦州“中立化”方案流产。综上所述,锦州危局后,国联把调解中日冲突当成头等大事,其态度是“积极”的。不过这种“积极”调解始终给世人一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的感觉。那么国联缘何会有如此反应呢?(二)原因探析第一,维护国联权威和国际集体安全体系。虽然国联贵为国际组织,但却是英法两国为操纵世界各国命运所设,完全听命于英法。

 “国联成了西欧列强的工具,为维护帝国主义国际秩序而发挥作用。”[7](P561) 英法两国以国联为平台,建立起一套以自己为中心的国际集体安全体系。日本侵略东北三省,是在公然挑战英法操控的国联权威,严重践踏了国际集体安全体系。如果国联再不有所表示,将颜面无存,这也正是蒋介石始终钟情于国联解决东北问题的原因所在。“而为国联本身设想,倘此事无法解决,以后世界和平一无保证,国联即可不必存在。”[2](P126) 事实上,国联在“九·一八”事变后的 20 天时才被迫表现“积极”,已然是非常迟滞了。尤其是在日本无视国联的裁决后,国联本可以采取军事参与、经济制裁等方式迫使日本就范,但其却未采取任何强有力的举措。“当满洲危机可能给列强一个良好时机来巩固战后国际体系时,他们没有把握时机,日本在满洲至高无上,它无视这个体系。尽管所有国家,包括中国在内,正在寻找防止更大规模战争的办法,但是没有哪个西方强国有足够的实力或胆量对日本挑战。”[5](P508) 国联的权威源于英法两国,而“作为国际联盟最有实力的成员国,英国还是试图通过国际联盟这个机构,努力防止战争的扩大直至实现停战”,[4](P92-93) 这实则是本末倒置。英法两国只想享有国联领导者应享有的权利,并不想承担作为国联领导者应尽的维护世界和平的义务。第二,可能损害欧美列强在华利益。锦州是东北通往华北的咽喉要道,关东军轰炸锦州意味着其有可能将战事蔓延至华北,而欧美列强在华北拥有巨大的利益,自不会坐视自身利益受损,故锦州危局第二天,欧美列强便纷纷向日本提出抗议。作为英法两国代理人的国联如何能置身事外呢?“积极”调解中日冲突便在情理之中了。第三,尽量不激怒日本,争取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内解决东北问题。日本对国联裁决的蔑视,使国联进退两难,国联面临着两种选择:一是继续把日本视为国联的一员,默认日本侵占东北三省的事实;二是把日本开除国联。国联的主导思想是尽量不激怒日本,在国际合作的框架内通过调解来解决东北危机。“伦敦更愿意迁就日本在满洲的权利作为这种合作(指维护国际合作框架)的一个方面。在本土和东亚的英国官员倾向于同意日本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抱怨是正当的,为保持日本在世界社会中的合作伙伴地位,向日本作出让步比无情谴责它的做法更有利。”[5](P500) 尽管国联的这种调解建立在向日本让步的基础之上,但日本并不领情,反而视国联软弱无能。第四,和平主义思潮泛滥,不愿卷入战事。战争是残酷的,欧洲各国人民饱受一战的摧残,对战争造成的巨大苦难刻骨铭心,因此他们反对一切战争,希望永葆和平。这在英法等具有传统民主国家的国民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们对和平的向往是马...

篇二: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

齐齐哈尔太掌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of Qiqih~ University(Phi&s0c Se 2001年 I1月 N⋯

 200l “九 ·一八’’事变原因的再认识 薛子奇 (齐齐哈 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 齐齐啥 尔 161006) (关键词 )“丸 一一八 事变;总体战略;太陆政策 [摘 要 ]通常的说法 ,认为“丸 一一^”事变的原固有二:一是 日本推行 太陆政 策”的 然性 ;二是 日奉 国内经济 危机使 然。我 们认为 ,上连两点固然言之有理 ,但 尚不够全面扣深刻。除此之外 ,还有一个更为深层的原因.即 日 本为 实现“太陆政 策”最终 目标 .所采取的甚体 战略要求而发动的。

 【中围分类号]K264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8 -2638(2001)06—0o69—03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Reasons for“Sep.18’’Incident XUE Zi—qi (Cultrual Academy.Qiqihar University 161006) Key words:“Sept 18’’Incident;generalstrategy Aggressive;La~ld Policy Abstract:People generalthinkthatthere a/" f-twom ∞nsforthe Sept 18~Incident odeist hatis№ sinevitablefor Japanto pursue the Aggressive L丑nd Policy.the other is that it

 w, g8 its own civil economy crisis that made it

 do so.We think t he two viewpoints above arc reasonable but not。0mprebens~ nd profound Besides these two.Here a il lor~f丑r—瑚 c one,th at is in o d盱 【o Te i矾 the n衄l aim 0f t he Aggressive Land Policy and lake the genera;strategy.the Japane~ invader~lauehed the invasion, 日本 军国主 义于 1931年 9月 18日发 动侵 略 中国东北 的战争是蓄谋 已久 的 究其 原因 应当是 1 3本侵略者接 “大陆 政策 的既定方针 .为把中国东北 变成殖 民地.并 以此 为全面 侵华战争和对苏美作战,进行总体战准备的基地而发动的。

 自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太战时, 日本从酞洲输人 了总体 战略思想 ,并将土地广阔,资源丰富的中国东北视 为实现 “大 脑政策 最终侵略 目标的总体战略准备基地。

 1887年 1 3本参谋本部 的小川又次在他的 《清 国征讨策 案》中所提并代表军方意志的使 “满洲另立一 国”“。的主张 ,

 成为此后 日车军国主义者所 梦寐 求的目标。1 894年的甲午 战争 ,1904年的 日俄之役 ,关东都督府的南满洲株式会社的 成立 .三次 1 3俄 协约和密约的订立 ,三次满蒙独立 运动,1915 年的 “21条”要求 的提 出和 其最后修正案为蓝 本所 签定 的 “民四条约 ,等等 ,都是为了使 “满洲另立一国”所 采取的逐 步升级的侵略 步骤。但将领有“满洲”视为进行总体战准各 的 基 地而从理论 上予 阐明 的是耐任 参谋 本部兵 要地志班长 的小矾 国昭。

 1917年 小矶国昭在其《帝 国国防资源》一书 中指出 :“要 而言之 首先需预计 日本总动员之兵力 ,在此情况 下,计算一 国民生存及动员上所必要的粮食 、衣料 、其他生活必需品及 军需品之数量。其次.估计战时国家生产力无可避免的减退 情形 并预测国内生产之 限度 ,借 融提倡各种增强生 产之方 法 ;如此循着生产力变化 的过程.算定国内生产力可以达到 的限度 ,再将 此种国内生产力 的极限数量 自前述战时所需数 量 中扣除而求其绝对 不足之数 .此不足之数 ,应尽可能 由战 场及大陆所生产之资溏来弥补 ,如仍 不足,则在内地 ,特别是 在大陆,有提倡开发新资源,制造代用品. 及平时储藏之必 要。” ’ 小矶是从 1 3本国内资源贫乏 的实际出发 ,指 出了总体 鹾准备的方 向 估算了 日本国内所“拥有 的物资和产量 ,预计 束来战争所需物资的概数。其不足之处则取自大陆。不言而 喻 ,其大 所指显然是 中国。与小矶 的主张相似.并将总体战 的构想全面化的则是陆军少佐永田钟山。他在 《国家动员意 见书》中对国民动员、产业动员、交通动员、财政动员等总体 战体制 的内容 .作了全 面、系统 而且具体 地论述与分析 。其 内 窖进一步体现了总体战略的原理和框架。

 将小矶所指的 “大陆 进一步明指中国和强调掠夺中国 [收稿 日期]2oo1—OB一3)

 [作者简 介]薛千奇{1963一 ),男,齐齐哈 水大学人文 学院所史最副教授 ,从 事世界 史、日本 史的教学与研 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杜会科学版 资源 以之为总体 战略总准备的必要性 的则是舞恪。他认为 :

 离开 中国大陆 .则 日本不能保有 自给 自足的独立状态 。亦 即 经济上无从 自主 .’ 而将小矶和森咚等人的关于总体战略付诸实践并初步 建立体制的则开始于寺 内内阁。寺 内组阁之初 ,陆军省及参 谋本部都主张加强总体战准备 .以应付未来战争之需 。但深 感 自身 “军需物资不足 ,于是藕定了 对华 经济提携”政策 掠夺中国,特别是 “满蒙”的资 ,其具怀执行者为寺 内的 私人代表一一 西原龟三。

 西原是大陆浪人 ,并非政府官员 ,他与军部相勾结 ,并受 寺内的委托 .提出了 《日支亲善殷其事业》意见 书,构想了中 日经济提携方案 。其大意是 :。盖 日中两 国经济之融台 ,顾帝 国之现状所以至为紧要者 ,乃在我地狭民多 .国内富源已开 发殆 尽。而 中国土地广,富源多,其无尽宝藏盖未开发 ,空埋 地 中。故提供我剩余之资金 与智能.利用彼无限之富源与智 能而得 以发展 ,畦《帝国诸般工业原料之仰 给于中国,且制品 市场求 之于中国 .将可确立有无相 通 ,彼 此 自给 自足之大 策 。” 西原的所谓开发中国资源 ,主要指中国的,特别是东三 省 的铁 、棉 花、羊 毛等工业原料 。这班他于 191 8年 4月与陆 宗舆签署的《中国亲善基 础》的备忘录中说得很清楚。备忘录 规定 :“日本放弃庚子赔款余额 .中国将 此资金移作棉花裁 培 、绵羊繁殖之奖励 . 及从事地质调查 与振 宴业教育 :并 协议雇佣 日本推荐之技师及讲师 ;中 铁材 自给 自足 。其办 法是中国仍维持铁矿 国有主义 ,并确立制铁官营主义 ,日本 则以一亿元认购由全部制铁所财产所担保的制铁所公债 。但 制铁所技师长由 日人担任 ,制铁所全部产量 ,除中国需要者 外 。其余全部输往 日本。H『

 按西原的构想 ,日本欲 以借款方式掌握中国资源,因此 在棉 花、羊毛及铁材的投资生产关系上 ,具有 “中 日经济 自给 圈 或 “区域 经济 的倾 向。其真正意 图,则在于 开发 中国。特 别是东三省的资源 ,以 “确立中 日一体 自给 自足基础 。达成经 济上 、国防上始终不渝的腔漆之盟 。” 所谓 自给 自足 .是 日本为主体的自给 自足 ,即为 日本工业谋求原料 。为 日本军 需谋求资源,而无税中国主权利益的自给 自足 。因此西原的 构想 ,随 即为寺内内阁所接受并付诸实施 。

 与实施所 谓西 原借 款同时进行 的也是与 日本 总体战准 备 的物资 动员计划有关的是中 日军事合作协定 。191B年 5 月 ,中 日两国先后鉴订了 《中 日黯军共 同防敌协定》和 (中日 海军共同防敌协定》 其中规定 :“关于共同防敌所需之兵器 和军需品及其原料 ,两国应互 相供给 ;关于直接作战之军事 技术人员,经一方之 要求 ,应 由他方辅助之 ;军事行动区域之 内.设置情报机关 。并互 相交换军事所需之地 图及情报等”。

 [n 按上述条约规定 ,由于 防战区域 均属中国领土 .日本 陆军不仅借此得以纵横出入 “满洲”;而且因武器同盟和参战 军的组 成 ,还可 以控制中国军权 ,使北京沦为 日本军阎的附 庸。更 重要的是 日本总体战 中的物资动员 ,也 因此而获得取 之不竭 的军需蜚源。

 西原借软和 中日军事协定表明 ,寺内 内阁为 了推行 大 陆政 策”,主要是在寻求中国大陆 ,尤其是中国东北的资源 以 弥补 日本军需物资之不足 ;同时也在谋求建立扩张北 满及西 伯利亚的战略优势。无论西原借款式的资源掠夺.或是军事 同盟式的操纵控制.均出以合作互惠的外装模式, 遂其侵 略 满蒙” 为总体 战准备之需要 1918年 11月寺内内阁垮台 .代之而起的是原 内阁 原 内 阁坚持日本在“满蒙 必须拥有独占性优越地位,以强化总体 战准备 ,因此制 订了施政 四大 纲领 :充实国防,振兴教育 ,奘 励产业 ,整各交通机关 .其 中充实国防为重点 。冗 实国防的主 要措 施有二 :一是 加强陆海军的战斗力 ;二是积 累军需资 源。但因欧战结束后 ,英美列强重返远东 ,日本在总体战准备 上 由于遭到美 国的建舰竞赛与本身财力的压 力而倍感困难 ;

 此外 。战时 日本利用 列强无暇东顾 ,独擅对华 侵略的专横局 面亦 不复存在 ,在对华 问题上不得不退而谋求确保满蒙的既 得利益与优越地位。但 1921年后所建立的华会体制在报大 程度上束缚了日本对满蒙的猖狂独占计划实施和总体战的 准备 。日本 军部 ,尤其是陆军千方百计企 图摆脱 。但因外务省 抵制,直到 1927年田中义一任首相后 ,才得 如愿 。

 1921年 l1月 12日召开的华盛 顿会议 。终 于在裁军及有 关远东与太平洋 问题上 .达成共识 与协 议并建立 了华会体 制。此后直至 1931年 九 ·一八”事变止 ,前后约 10年之间 ,

 大体上是维系资本主义列强均势 ,莫定远 东及太平洋集 体安 全 的基础。因此 。华会体制之建立 与崩溃 ,不仅影响远东 国际 安危 ,而且对 日本总体 战准备 .也造成重大 影响 。1927年 4 月.田中义一内阁成立,日本军部的独占。满蒙”计划和总体 战准备或对华的 。田中外交”.突破了华会体制的限制,并导 致“九 · -A”事变 的爆发。

 田中内阁重整总体战体制 ,准备 武力独 占“满蒙 集 中 表现为东方会议 和《田中奏折》。

 1927年 6月 27日在 日本外相官邸召开 了东方会议 ,重 点研究如何侵占 满蒙”问题。

 会后 ,田中将其整理为奏折 ,即所谓 “田中奏折”。

 《田中奏折》强调了“满蒙”的重要战略地位 ,及其 与总体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 6期 “九 · -A.”事变原目的再认识 战准备的密切关系 .提出了以武 力解决满蒙 问题的构想 =即 :

 “欲征服支那 ,必先征 服满豢 ,如欲征 服世界 .必先征服支那 ,

 之所 以首先 征服满蒙是因为 “我大和民族的欲步武于亚 细亚 大陆者 ,握执满蒙利权 ,乃其第一关键也 。”其关键之所 在则 是因为满蒙的广阔土地 和丰富资源可为实现大陆政策最 终 目标 ,所进行的长期 战争 .作总体战准备的主要来 源。即最后 之胜利 ,赖广大之 国土也 。”并明示 :“我对满蒙 之利权 ,如以 积极政策而扩张之 ,可以解决此种种大国之要素者毋论 矣。” 所谓 以“积极政策而扩张之”,即以武力 占有之意。

 《田中奏折》中有关征服满蒙 的构想.代袁了 日本军部的 一向主 张。早在 1926年 l1月 ,陆军太将宇恒 一成就提出 :

 “日本帝国在做 为国家生存标准的经 济方面 ,不能成为一个 单位 ,即使备有 技术 与资本劳力亦无不足 ,然 而却欠 缺资 源。⋯⋯至少在经济上使满洲与 日本成为 同一单元 ,是 日本 生存最低限度的条件 ” 1929年 7月 田中内阁虽告垮 台.但 自田中内阁恢复总体 战体制 。并 以积极 外交的手段阴谋突破华会体制之后 ,军部 气焰 已渐 嚣张 。特别是少壮军人 ,大多基于总体战准备的考 虑。强烈要求占有 满蒙”。时任关东军参谋的石原莞尔中佐 和板垣 征四郎大佐便是典型的代表人物。

 石原于 1929年 7月提 出了满蒙领有计 划大纲 ,指 出:

 满蒙问题 .只有 日本领有该地方才能完全解 ”。“ 并强调 领有满蒙的意义在于 .第一 ,对我 国来说 .若将北满置于我势 力之下 ,俄国东进 .则将极其 困难 ,仅 以满蒙之力即不难拒 之;第二 ,将满蒙置 于我势力 之下 ,朝鲜之统治 当能安定 ;第 三 。如我断然表明以我国之实力解决满蒙问题之决心 ,别 能 对 盘那本土确立指导地位。

 随后,关东军兵要地志主任佐久筒亮三大尉受石原莞尔 委托 并按 其 意 图整理 成 为 《关 于在 满蒙 占领 地统治 的研 究》。其 中将领有满蒙 的目的归纳为三点 :1 把满蒙置于我势 力 之下 ,以获得对外长期作 战所需物资等巩固基地 ;2.通过 [1]山本 四郎 究 第 75号 . [2]小矶国 昭 [3]山浦贯一 [4]北村敬直 1965芷版 .

 我势力之扶植 ,⋯ -促进帝国国民向满蒙发展 ,供帝 国摆脱 粮食问题 .思 想问题等之困境 ;3 对 占领地施 以善政 ,以求 治 安之确保和产业交通之开拓。

 石愿莞尔与板垣征四部的上述关 于领有满蒙的 目的 ,正 反映 了关东军 的意图;不仅在于领有 ,而更在于制俄 和征服 全中国。参谋本部于 1931年 6月制定了《满蒙问题解 决方案 大纲》,指出 :“满蒙问题之解 决,得到 内外之理解是绝对必要 的”。“万一到 了我有必 要采取军事行动 的事态 ,也 要在事前 制定周 到的工作方案 ,使各国谅 解 日本之决心 ,而不要采取 无理 的反对 和压迫之举 ,⋯ ·谋求内外 的理解约需一年 ,即 直到来年春季 .希在此期间予以实施 ” 井规定 “要使 关东军 首脑部熟悉 中央之方针意图 ,在未来一年 问隐忍 自重 ,以避 免卷入 因排 日行动而产生的纠纷,万一发生纠纷之时 ,则要 使其限于局部即行处理,而尽量不使范围扩大” “ 参谋部将 大纲要点传达给关东军,但关东军无视中央的意见,却积极 地秘密制造动用武力的机会 。于 1931年发 动了 “九 · -/k” 事变 ,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1931年 l2月关东军在其《满蒙开发方案》中提出:

 要从 国防着眼建立满蒙的各项设施.当然应直接从军事着眼.使 之适应帝国平战两时的军需资源独立政策“.开发政策 原则 上内地及殖民地和满蒙要形成 一体 ,在企划 经济下实行统 制“。-一

 这 个方案以此为基调所制订的关于殖产 、交通 、移...

篇三:九·一八事变主题标语

卷 第 期辽 宁 工 学 院 学 报

  年

 月

 政治 哲学从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期间日 本侵华政策的演变胡宝元 辽宁工学院 社会科学部 辽宁 锦州

  内 容摘要 从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期间 日 本侵华政策经历了 从武力吞并到政治分离再到武力吞并的演变过程 尽管在此过程中日 本侵华手段发生阶段性变化 但其灭亡中国的侵华政策的根本目 标始终没有改变 关键词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 日 本侵华政策 演变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在中日 战争史的研究中 日 本侵华政策的演变这一问题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此研究 不仅可以阐明 中日 学者一直关注的 战争责任 问题 而且可以为近年来提出 的中日 战争 九 一八 事变开端说提供新的证明 还可以对近年来日 本右翼势力掀起的否认侵略的风潮给予更有力的回击 从此认识出 发 本文根据日 本侵华政策的 制 定过程 着重对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期间 日 本侵华政策做一宏观的 系统的尝试性研究 一 大规模武力侵占东北时期

  年 月

  年 月 这一时期 日 本侵略重点是东三省及热河省 采取了 武力吞并 速战速决的方式 结果建立了 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对东北实行殖民统治 这是日 本实施武力灭亡中国的既定国策的第一步

 九 一八 事变是日 本军国主义策划的阴谋行动 事变前 日 本军部 和 关东军就制 定了 周 密 的 武力 吞并东北的 方案 这一方案的形成有两个途径 一个是军阀头子宇恒一成在

 年 月 完成的文件中主张对满蒙政策 其基点有四

 一 合并到 帝 国 领土 之内 二 使其独 立 成为 帝 国 的 保护国 三 进一步图 经济之发展和权益之伸 张 四 维护现有权益

  年 月 主持制定的文件 其中规定

 占领满蒙为日 本领土是目 前最大的 紧急任务 并将在一 二年内 占领满洲 依据上述两个文件

  年 月 日 本参谋本部规定了 解决满蒙的三 个 步 骤

 一 建 立 在 中 国 中 央 政 府 下 的 侵 日 政 权 二 成立脱离中 国 的 独立国 三 由 日 本领有 成为日 本国 土

 另 一个途径则 是关东军作战主任参谋石原莞尔 在他

 的 一部分 的国策就是不失时机地获得国外领土或扩大势力范围 适合这个目 的 的 地方 就是满洲及东部内 蒙古 部已把武力占领东北看成是贯彻 帝国国策 的必然步骤

 九 一八 事变前日 本也做好了 开战前的准备 从军部来看

  年 月 提出 约以一年为期 对东北采取军事行动

 月 陆军省批准关东军要求运送榴弹炮密抵沈阳的请求

 月 派熟悉东三省情况的本庄繁出 任新的关东军司令 这已表明 武力吞并东北已成为军部政策的核心并付诸行动 从关东军来看

  年 月 石原莞尔指出 必须尽早解决满洲问题

 月 宇恒 石原一伙确定

  年 月 下旬在沈阳郊外柳条湖爆炸南满铁路 在一夜之间占领奉天

  此后不断进行一连串 的军事演习 并积极寻找战争借口 上述事实说明

 九 一八 事变是日 本帝国主义精心策划的有预谋的侵略战争 目 的就是要占领东北

 九 一八 事变后不到 个月 日 军就占领了 东三省全部 此后 其侵略势力又伸入关内

  年 月

 日 在日 军直冲平津的形势下 国民党政府与日 本签订了 屈辱的卖国停战协定 塘沽协定

 但这决不是中日 战争的结束 也不是日本侵华政策的改变 在 九 一八 事变的策划者们看来

 占领该地只 是初步胜利 完成 世界统一大业的 对外第一项目标 而已 下一个目 标就是华北

  参谋本部情报部长建川 美次露骨地说

 帝国

 此时 日 本军

 二

 华北工作 时期

  年 月

  年

 月 日 语中 工作 一词是 有计划地施加影响 为达到 一定目 的而开展活动或进行策动 的含义 所谓的 华北工作

 就

 收稿日 期

  作者简介 胡宝元

 男 辽宁锦州 人 副教授 硕士

 是日 本企图 使用 以武力 为后盾的 政治谋略把华北五省 冀 鲁 晋 绥 察 从中 国 分离出 去 使之满洲 化 的 阴 谋侵略 活动

 华北工作 的开展标志着日 本侵华政策从大规模的武力吞并向以武力为后盾的政治分离的转变 占领东北后 日 本侵略的下一个目 标即是华北 因为日帝认识到 纵观日 本与满洲国 与华北这个三角 关系 华北对于日 本真可谓是生命线

  那么日 帝为什么 不像以武力 吞并东北那样 而是开展 华北工作

 以 政治谋略来 分离 华北呢 这是否意味着日 本从此放弃了 武力手段 或者仅是侵华政策上的变化 本文认为 日 本侵华政策的变化 是日 本依据其国力而做出 的策略性调整 而决非日 本武力灭亡中国政策的根本性变化 第一 日 本的国力在当 时无法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许多重要的军需品 军火制造业尚未建立或发展起来

 九 一八 事变期间的战争临时费支出 已超出 日 常军费的几倍 第二 日 本法西斯统治没有建立起来 尚属于政党政治和军阀政治的双重局面 第三 不利的国际环境 一方面中国 人民对日 本的 武装侵略进行了 英勇 的 抵抗 另 一方面 英美列强改变了 九 一八 事变初期的绥靖政策 转而对日 帝欲独霸中国表示强烈反对 再加上苏联大规模增兵远东造成的强大压力 因此 在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期间 虽然武力 灭亡中 国 的 国 家战略已经确定 但由 于上述原因 对华全面战争的开战决策才迟迟没有做出 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 日 本在 华北工作 中始终没有放弃武力 侵华的 国 策

  年的 华北事变 就是最好的证明 而在 华北事变 中 中日 之间之所以没能发生大规模战争 蒋介石政府的妥协政策亦是重要原因 正是蒋的政策才使日 本 分离 华北的侵华政策取得进展 综 上所述 本文认为 日 中 之间 在 九 一八 事变后到 七 七 事变期间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 主要是因为日 本开战条件不充分 再加上蒋介石政府的 妥协政策所致 决不是日 本武力侵华政策的根本改变 也决不能因此而否认这期间日 本侵华行动的连续性 日 本染指华北的计划

 是在建立 满洲国 的同 时 就进行了

  年的 华北事变 正是日 本分离华北的侵华政策实施的表现和结果 日 本对华北的侵略 使中日 民族矛盾激化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年爆发的 一二 九 运动 掀起了 全国人民抗日 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国民党政府也不得不对其妥协政策加以调整 特别是

 年

 月 西安事变 的爆发及和平解决 中国出 现了 全国团结抗日 的新局面

 中国的这种动向 迫使日 本重新研究对华政策 华政策再次发生变化

  这样 日 本的侵三 日 本 预 谋 发 动 全 面 侵 华 战 争 时 期

  年 月

  年 月 这一时期 日 本放弃了 政治分离华北的 蚕食政策 积极准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年 月 日 日 本内 阁提出 一方面确 保帝国 在东亚大陆的 地位 另 一方面向 南方海洋发展 的根本国 策 其实 现的 关键在于占领中 国 因 为 无论是 南下 还是 北上

 都必须先占领中 国 大陆以为 基地 因此 这一国 策的 制 定 表明 日 本已 决心发动 全面 侵华 战 争

  年 月 日 本参谋总部提到要 改变对华政策 准备给予致命的痛击

 月 日 本海军军令部部长提出

 我认为现在应对既定的对华政策再做研究 准备和 战两手

  这是军部中层干部要动武的意见

 月 日 本参谋本部指出 日 华关系如此恶化 用 一般手段就能够调整好是不可想象的

 不如 走在对华行动之前 首先对华一击

 月 近卫文磨上任 完成了 以天皇为首的 举国一致 的战时政治体制 在其就职演讲中宣称

 生产力 之不足生产设备不足原料不足及蓄积资本不足 凡此均需开始新战争俾有所补充 鉴于国 内不稳势力的高涨 亦需发动对国 外举国 之战争 以 期 平靖

 表明其施政政策是致力于开始新的战争 实际上 当 时的 日 本已 完全做好了 对华战争的 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 可以说是万事俱备 只欠东风了 从 月 下旬至 月 上旬 日 本东京突然盛传着 七夕 之夜在华北将重演柳条湖事件 的 传说 可见

 对华一击 已提到日 本的日 程表上

  年 月 日 日 本军队挑起 卢沟桥事变

 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从此 日 本大陆政策推进到最后一步中国 称霸世界 也决定了 日 本帝国主义走向灭亡的命运 综 上可见 从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间 日 本始终有一个明确的侵华政策 它的实现经历了 从武力吞并东北 到政治分离华北 从政治蚕食华北到 预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 两次演变 无论从其侵略的 直接目 标和使用 的 手段看 都有各自 明显的特点 反映了 日 本侵华政策的阶段性 无论是 九 一八 事变

 华北事变

 还是 七 七 事变 都是日 本实施其大陆政策的重大步骤 所不同的是

 九 一八 事变是日 本武力 灭亡中 国 的 开始 而 七 七 事变则 是 九 一八 事变的继续和扩大 吞并参考文献

  见筱竹书房 宇恒一成日 记 第 卷

  昭和

 年

  见稻页正夫著 昭和史讲座杂志

 见日 本帝国 主义侵华资料长编 上

  四 川 人民出版社

 见 粟屋 宪 太 郎 文 献 昭 和 史 第 卷

  东 京 平凡社

  见角 田 顺 石原莞尔资料 国防论策

 教育出 版社

  满洲事变

  国防

 见会田 勉 华北大观

 原书房

 见 信夫清三 郎 日 本 外 交 史

 商 务 印 书 馆

 见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 第 卷 第 分册

  中华书局

 责任编辑 叶景林

 年 总第

 期 胡宝元 从 九 一八 事变到 七 七 事变期间日 本侵华政策的演变

上一篇:2023党章8篇
下一篇:2023年建党节会议记录5篇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