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pdf4篇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pdf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7篇) 第1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0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教育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pdf4篇,供大家参考。
第 1 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0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
“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并提出“十四五”时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的目标。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发展壮大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依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城市,提高 1 小时通勤圈协同发展水平,培育发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现代化都市圈;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重点,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和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
《纲要》提出,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同样要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计划完成 2000 年底前建成的**.*万个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基本完成大城市老旧厂区改造,改造一批大型老旧街区,因地制宜改造一批城中村。
据了解,“十三五”以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 60.6%,东部沿海部分发达地区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在城镇化不断提高的今天,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城市更新的重要阶段,即大规模
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对于面对新阶段新形势,以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为目标全面推进城市更新,是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
事实上,城市更新这一概念早已被频繁提及并在多地进行了实践,早在 20**年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就提出,要控制城市开发强度,科学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20**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2019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加强城市更新和存量住房改造提升;2020 年党的十九届*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本次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正式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这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部署,也是“十四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和路径,将城市更新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广东省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内九市一直都是全国践行城市更新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第一阵营。2021 年 3 月 1 日,全国首部省级的“三旧”改造政府规章《广东省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该《管理办法》系统地梳理并提炼总结了广东省“三旧”改造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确立“三旧”改造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尊重历史、分类施策、统筹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广东省深入推进“三旧”改造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制度支撑,对于其他省市乃至全国推进“三旧”改造、实施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3 月 1 日同时宣布实施的还有深圳的《深圳经济特区城市更新条例》,作为我国的首部城市更新立法,尽管当前该《条例》仍有待各项配套措施出台修缮,但对当前各项城市更新工作的指导意义重大。
02
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
对于房地产市场,“十四五”规划指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有序推进房地产税立法。
《纲要》延续了近几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基调,强调坚持“房住不炒”的定位。值得注意的是,“房住不炒”这一概念自 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以来频繁出现,并首次出现在了规划纲要中,充分说明国家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内对于房地产调控力度将持续不减,也印证了房地产行业对于拉动经济的作用正在淡化,逐步回归到民生居住属性上。
此外,《纲要》还将“实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这句表述放在了“畅通国内大循环”这一章节中,说明未来房地产行业发展需要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矫正资源要素失衡错配,与实体经济均衡发展,不能挤占实体经济的发展空间。
在房地产调控中,《纲要》还强调了以下几点:一是因城施策,坚持因地制宜、多策并举,夯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稳定地价、房价和预期。二是建立住房和土地联动机制,加强房地产金融调控,发挥住房税收调节作用,支持合理自住需求,遏制投资投机性需求。无论是近期提出的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银行放贷“五类分档”,还是土地出让方面的“两集中”规定,均是体现房地产调控的有力举措。
在住房租赁市场方面,与“十三五”规划相比,“十四五”规划纲要着墨明显增多,将重点放在了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上。《纲要》提出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职住平衡。在租
赁市场上,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有效盘活存量住房资源,有力有序扩大城市租赁住房供给,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加快住房租赁法规建设,加强租赁市场监管,保障承租人和出租人合法权益。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完善住房保障基础性制度和支持政策。以人口流入多、房价高的城市为重点,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和新市民住房问题。对于探索租赁住房建设,《纲要》给出了“单列租赁住房用地计划,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支持将非住宅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纲要》同时提出要完善土地出让收入分配机制,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发展共有产权住房。
此外,《纲要》中再次明确提出推进房地产税立法,预示着房地产税的立法工作正在稳步推行中。
03
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多次点名粤港澳大湾区,要求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积极稳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具体措施方面,包括加强粤港澳产学研协同发展,完善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和深港河套、粤澳横琴科技创新极点“两廊两点”架构体系,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便利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加快城际铁路建设,统筹港口和机场功能布局,优化航运和航空资源配置。深化通关模式改革,促进人员、货物、车辆便捷高效流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专业资格互认范围,深入推进重点领域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便利港澳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就学就业创业,打造粤港澳青少年交流精品品牌。
此外,为了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纲要》提出要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推进深圳前海、珠海横琴、广州
南沙、深港河套等粤港澳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04
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继续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村集体在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值得注意的是,早先在 2021 年 2 月 21 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同样提出了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等要求。
在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的政策背景之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深圳,全国农地入市第一拍项目——合一凤凰智慧港,已经以先行先试的姿态,走出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第一步。这是深圳在探索存量土地开发利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化发展难题的又一次破冰之举,为全国“土改”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第 2 篇: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全文内容
一思想的发展
毛泽东从小就有一种不屈的反抗精神,从《毛泽东自传》可以看到,不服父亲管教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的他甚至又一次以离家出走来表达自己的不满,随后父亲的态度也有所缓和,这次出走也让他尝到了反抗的甜头;但更为重要的是在他的脑子里埋下了了一种思
想,一种不屈不挠的品质,可以说这为他日后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埋下了伏笔。幼年的毛泽东还有另外一个思想特点,那就是他同情贫苦农民,虽然这也受到父亲的反对,但对已尝到些许甜头的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对农民的关心可以说为他日后对农民革命问题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思想上的感性基础。
但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并不是也不可能是健全的,他最初崇拜资产阶级改良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随后便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人孙中山,继而为新文
化运动的领导陈独秀和胡适与党的早期缔造者李大钊,从这些变化可以看出青年时代毛泽东的思想还是有着一定的可塑性,而且还有选择性的接受他人的主张;不过随着思想的成熟以及对马克思理论的学习,他逐渐成为一位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并沿着这个思想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也标志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着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二对农民的关注
从毛泽东发表的第一篇正式的政治文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开始,他便以自己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来表达对中国这个自古以来最庞大的群体的特殊的关注。文中,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结合中国实际现状,综合分析了中国现存的各阶级特点,论述了“谁是我们的朋友和敌人”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团结农民的主张。这在当时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机会主义都忘记农民的背景下是很有必要的,也反映出他远见卓识的眼光以及独到而重要的思想。次月,在经过三十二天的实地考察后,毛泽东发表了专门针对农民运动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直接将农民作为对象,足见他对农民的关心和重视。文中,毛泽东热情赞扬农民运动为“四十年乃至几千年未曾成就过的奇勋”,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并描述了农民
在农民协会领导下做的十四件大事。这些不仅科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学地分析了农民各阶层,成功地预见农民运动在中国革命中的伟大作用,而且进一步印证了毛泽东的思想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农民的研究。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的发表标志这毛泽东对农民问题的研究又上升了一个水平,文章开篇便指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问题便被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而他也更深层次的讨论了革命与农民之间的密切关系。
毛泽东在发表政治文章的初期便表现出对农民的极大关注,这并不是偶然,而
是中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与他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灵活运用马克思原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也反映出中国国情与农民的重要关系,这不仅在八十余年前是这样,在今天更是这样。农民始终是中国最庞大的群体(至少到目前还是这样),关注中国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关注农民问题,而这也促成了毛泽东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三武装夺取政权
毛泽东在发表对农民的紧密关注后,随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着国民党对共产党的迫害加剧,便开始了下一轮的思考:党的未来究竟该往哪个方向走?《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发表提供了初步答案——“工农武装割据”,文章指出“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在主要研究农民问题后,他又将工农问题同武装割据联系起来,开启了又一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创举,这个大胆的创新不仅给党指明了方向,而且挽救了濒临绝境的中国革命,并为毛泽东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而在他的另外一篇思想经典《星星之火,可以燎
原》中,毛泽东理性的提出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审时度势地提出在农村建立红色根据地以及游击的战术。这可以说是将他对农民的关注和战速思想完美的结合起来,从此中国革命便从本质上焕然一新。
四从改良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毛泽东并非天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之前,他曾经是一个具有自由主义倾向的改良主义者。这一点不难从学习资料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
他创办的《湘江评论》的“创刊宣言”中看出:自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人类应如何生活?成了一个绝大的问题。从这一问题加以研究,就得了应该那样生活不应该这样生活的结论。
一些学者倡之,大多民众和之,就成功或将要成功许多方面的改革。经过实践探索,毛泽东彻底告别了杜威和胡适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从思想和行动上完成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过渡。
...
(1 2021 年 2 2 月 月 5 5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 篇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章
发展基础
第二章
发展环境
第三章
2035 年远景目标
第二 篇
“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章
指导思想
第二章
基本原则
第三章
发展目标
第三 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第一章
优化创新发展布局
第二章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第三章
实施人才强区战略
第四章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
第四 篇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第一章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第二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第三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第四章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第五章
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第五 篇
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
第一章
加快建设国家“三基地一通道”
第二章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第三章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四章
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第五章
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第六章
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
第七章
加快矿产资源勘查开发
第六 篇
深入实施旅游兴疆战略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章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章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第三章
促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扩容
第七 篇
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
第一章
扩大有效投资
第二章
着力促进消费
第三章
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八 篇
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打造我国内陆开放和沿边开放高地
第一章
加快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
第二章
推进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高质量建设
第三章
推进核心区“五大中心”建设
第四章
推进口岸经济带建设
第五章
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第九 篇
全面深化改革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
第一章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第二章
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
第三章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第四章
推进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
第五章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第六章
深化农村改革
第七章
深化社会事业改革
第八章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第十 篇
优化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一章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第二章
优先发展天山北坡经济带
第三章
培育发展天山南坡产业带
第四章
加快推进南疆四地州发展
第五章
加快沿边境地区发展
第十一 篇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
第一章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
第二章
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
第三章
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第四章
推进产城融合发展
第五章
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第十二 篇
推进文化润疆筑牢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第一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第二章
深入实施文化润疆工程
第三章
促进宗教和睦和谐
第四章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第五章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第六章
发展现代文化产业
第十三 篇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新疆
第一章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第二章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第三章
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第五章
推进资源节约高效利用
第十四 篇
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第一章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第二章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第三章
提升医疗卫生水平
第四章
完善住房保障制度
第五章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六章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七章
实施稳定惠民工程
第十五 篇
推进新疆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新疆
第一章
加强法治新疆建设
第二章
推进反恐维稳法治化常态化
第三章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第十六 篇
深化对口援疆战略提高对口援疆综合效益
第一章
突出抓好干部人才援疆
第二章
务实推进产业援疆
第三章
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
第四章
着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第五章
扎实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援疆
第十七 篇
支持兵团深化改革发挥兵团特殊作用
第一章
支持兵团深化改革
第二章
提高兵团维稳戍边能力
第三章
推动兵地融合发展
第十八 篇
加强党的领导保证规划顺利实施
第一章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第二章
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第三章
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
个五年。科学编制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对于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 篇
发展基础和环境
第一 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也是新疆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稳定发展任务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团结带领全区各族干部群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第二次、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聚焦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高质量发展,经过各方面艰辛努力,新疆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在新疆得到成功实践,“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呈现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为实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坚持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重于泰山的政治责任,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把握稳定和发展“两个
关键点”,坚持党政军警兵民协调联动机制,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暴恐活动多发频发得到遏制,宗教极端主义得到有效整治,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坚持一产上水平、二产抓重点、三产大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保持了经济健康较快发展。2020 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3797.58 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 6.1%,是 2010 年的 2.23 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4838 元,年均增长 5.8%,是 2010 年的 2.41 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4056 元,年均增长 8.3%,是 2010 年的 2.82 倍,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 2010 年翻一番的目标。
——三大攻坚战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提前一年完成 40026户 16.92 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区现行标准下 306.4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3666 个贫困村全部退出、35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四场标志性战役,认真抓好中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严格管理政府举债,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综合交通网络不断健全,库尔勒—格尔木铁路、阿勒泰—富蕴—准东铁路等项目建成投产,乌鲁木齐机场改扩建工程、和田—若羌铁路等交通项目加快实施,全区铁路运营里程达到 7398 公里,五年新增 1530 公里;民用运输机场数量达到 22 个,五年新增 4 个机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 20.9 万公里,五年新增 3 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 5500 公里,新增1184 公里),所有地州市迈入高速公路时代。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进,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卡拉贝利水利枢纽等 18 座大中型水库建成投产,大石峡水利枢
纽、玉龙喀什水利枢纽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开工建设,全区水库库容达到 230亿立方米,重点河流险工险段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加快建设,彻底根除了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实现 750 千伏输变电工程地州全覆盖;2020 年外送电量突破 1000 亿千瓦时。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九大惠民工程,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各项惠民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全区城镇累计新增就业 233 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1433 万人次,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制度进一步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实现全覆盖,居民免费健康体检持续开展,农牧区医疗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标准化率均达到 100%;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民族团结巩固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认真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法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常态化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全区 112 万名干部职工与 169 万户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三进两联一交友”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扎实有效,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快形成,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纽带逐步加强。深入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宗教领域和睦和谐,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全面落实。
——改革开放步伐加快。始终贯彻党中央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关键性、基础性改革取得突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煤炭、电力、石油、化工等传统产业实现存量调整、增量优化。“放管
服”改革加快实施,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国资国企、医药卫生、能源资源、财税金融、农业农村、机构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显著。棉花目标价格改革深入实施。哈密、吐鲁番撤地设市,设立铁门关市、双河市、霍尔果斯市、可克达拉市、昆玉市、胡杨河市、库车市。兵团深化改革和向南发展不断深入,兵地融合发展成效明显。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加快建设,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喀什、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建设初具规模,“五大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口岸经济带”规划建设全面启动,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始终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开展“两学一做”“三严三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持续开展“访惠聚”驻村工作,推动各级干部下沉基层、走进群众,形成了新时代新疆的“枫桥经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之以恒整治“四风”“四气”,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020 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人民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深入贯彻“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总要求,狠抓“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决打好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攻坚战,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
“六保”任务,经济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二 章
发展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但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正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从区内看,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机遇和优势:一是党中央重视关心关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疆工作,把新疆工作摆在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召开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二是各类政策叠加增效。党中央在统筹推进全国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把新疆作为我国西北的战略屏障、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西部大开发重点地区、向西开放桥头堡、“三基地一通道”,给予一系列特殊支持政策,为推进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三是对口援疆优势独特。全国 19 个省市、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对口支援新疆,形成了新时代全国一盘棋、各方力量对口援疆的工作格局,为援受双方加强产业合作、畅通经济循环奠定了基础。四是区域优势明显。随着扩大对外开放、西部大开发、共建“一带一路”等不断...
教育部部署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据教育部网站消息,为有效解决系统整合不足、数据共享不畅、服务体验不佳、设施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要求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统筹协调,优化信息系统供给模式,提高教育数据管理水平,促进管理服务流程再造,提高基础设施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支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知》指出,要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教育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教育决策由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教育管理由单向管理向协同治理转变、教育服务由被动响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到 2025 年,基本形成新时代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信息系统实现优化整合,一体化水平大幅提升,数据孤岛得以打通,多元参与的应用生态基本建立,教育决策科学化、管理精准化、服务个性化水平全面提升。《通知》强调,要加强教育管理信息化组织领导,构建教育管理信息化分工机制,完善教育管理信息化制度体系;加强信息系统规范管理,推进信息系统深度整合,促进应用服务创新发展;加强教育数据规范管理,促进教育数据开放共享,强化教育数据质量保障,提升教育数据管理效能;促进教育行政办公数字化,实现教育管理服务“一网通办”,推进教育督导和监管信息化;加强网络环境建设,规范数据中心建设,构建数字认证体系,提升安全保障能力。《通知》明确,要打造技术精湛、结构合理、精简高效的专业队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鼓励通过购买社会服务、实行岗位交流、健全产学融合等方式引入外部资源。据教育部网站消息, 新华社受权于 3 月 12 日全文播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 纲要共分为十九篇,在第十三篇“提升国民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规划纲要提出,把提升国民素质放在突出重要位置,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和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体系,优化人口结构,拓展人口质量红利,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人的全面发展能力。在第四十三章“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规划纲要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文明素养、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规划刚要明确,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深入推进改革创新,优化结构与布局,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完善职业技术教育国家标准,推行“学历证书 + 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创新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规划刚要明确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 60%。分类建设一流大
时讯 News07 中国电力教育 2021.3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首期高级研修班在京举办本刊讯,3 月 28 日,2020 ~ 2021 年度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领军人才“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专题培训——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在北京金风大学举行开班仪式。中电联党委书记、常务副理事长杨昆在开班仪式致辞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能源电力发展,向世界宣示了 2030 碳达峰、2060 碳中和目标,为能源创新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新一轮科技革命推动电气化发展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转型升级正在加快推进。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行业上下共同努力:一要坚持绿色发展;二要坚持创新发展;三要坚持融通发展;四要重视人才培养。本次领军人才能源电力行业高级研修班,以“融通发展”为着力点,以领导创新为切入点,突破制约制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复杂环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领导能力的经营管理人才,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能力。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学林发表讲话,他强调,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共同开设能源电力行业领军人才高级研修班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能源电力行业中小企业的协同和支撑能力,助力能源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他希望各位企业家学员在为期一年的研修中,沉心学习、修炼内功,不断开拓视野、了解前沿、提升能力、对接资源。本期培训班 60 余名学员,均为来自电力行业设备制造、工程建设、新能源、人工智能、大数据应用等类型的中小企业主要负责人。(松石)
学和一流学科,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和特色发展引导机制,增强高校学科设置针对性,推进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优化区域高等教育资源布局,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规划刚要要求,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教师管理和发展政策体系,提升教师教书育人能力素质。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支持高水平综合大学开展教师教育,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推进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改革。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建立高等学校、职业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双师型”教师机制。深化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综合改革,统筹教师编制配置和跨区调整,推进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适当提高中高级教师岗位比例。
CEPE
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1第一篇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15第一章 发展环境...............................................................................15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16第二节 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18第二章 指导方针...............................................................................19第一节 指导思想.........................................................................19第二节 必须遵循的原则.............................................................20第三节 战略导向.........................................................................22第三章 主要目标...............................................................................23第一节 2035 年远景目标............................................................23第二节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24第二篇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26第四章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27第一节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27第二节 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27第三节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28第四节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28第五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9第一节 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29第二节 支持产业共性基础技术研发.........................................30
第三节 完善企业创新服务体系.................................................30第六章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31第一节 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队伍.............................................31第二节 激励人才更好发挥作用.................................................32第三节 优化创新创业创造生态.................................................33第七章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33第一节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33第二节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制.........................................34第三节 积极促进科技开放合作.................................................35第三篇 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 35第八章 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36第一节 加强产业基础能力建设.................................................36第二节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36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优化升级.....................................................37第四节 实施制造业降本减负行动.............................................38第九章 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39第一节 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39第二节 前瞻谋划未来产业.........................................................40第十章 促进服务业繁荣发展...........................................................40第一节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化发展.....................................40第二节 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41第三节 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41
第十一章 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42第一节 加快建设新型基础设施.................................................42第二节 加快建设交通强国.........................................................43第三节 构建现代能源体系.........................................................44第四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45第四篇 形成强大国内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46第十二章 畅通国内大循环...............................................................46第一节 提升供给体系适配性.....................................................47第二节 促进资源要素顺畅流动.................................................47第三节 强化流通体系支撑作用.................................................48第四节 完善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政策体系.................................49第十三章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49第一节 推动进出口协同发展.....................................................50第二节 提高国际双向投资水平.................................................50第十四章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52第一节 全面促进消费.................................................................52第二节 拓展投资空间.................................................................53第五篇 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54第十五章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54第一节 加强关键数字技术创新应用.........................................55第二节 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55第三节 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56
第十六章 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56第一节 提供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务.............................................56第二节 建设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57第三节 构筑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57第十七章 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58第一节 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58第二节 推动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59第三节 提高数字化政务服务效能.............................................59第十八章 营造良好数字生态...........................................................60第一节 建立健全数据要素市场规则.........................................60第二节 营造规范有序的政策环境.............................................60第三节 加强网络安全保护.........................................................61第四节 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61第六篇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62第十九章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63第一节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63第二节 推动国有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64第三节 健全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64第四节 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65第五节 促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65第二十章 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66第一节 全面完善产权制度.........................................................66
第二节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67第三节 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67第四节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68第二十一章 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68第一节 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69第二节 完善现代税收制度.........................................................69第三节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70第二十二章 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71第一节 完善宏观经济治理.........................................................71第二节 构建一流营商环境.........................................................72第三节 推进监管能力现代化.....................................................73第七篇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73第二十三章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74第一节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4第二节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75第三节 丰富乡村经济业态.........................................................76第二十四章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76第一节 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76第二节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77第三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77第二十五章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78第一节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78
第二节 加强农业农村发展要素保障.........................................79第一节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80第二节 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81第八篇 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81第二十七章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81第一节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82第二节 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机制.....................................82第二十八章 完善城镇化空间布局...................................................83第一节 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83第二节 建设现代化都市圈.........................................................84第三节 优化提升超大特大城市中心城区功能........................ 84第四节 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85第五节 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86第二十九章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86第一节 转变城市发展方式.........................................................86第二节 推进新型城市建设.........................................................87第三节 提高城市治理水平.........................................................88第四节 完...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