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8篇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 —1—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中国人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时期。8篇,供大家参考。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中 国 人 民 在 近 代 面 临 着 两 大 历 史 任 务 :
一 是 求 得 民 族 独立 和 人 民 解 放 ; 二 是 实 现 国 家 繁 荣 富 强 和 人 民 共 同 富 裕 。
中 华 民 族 与 帝 国 主 义 的 矛 盾 , 人 民 与 封 建 主 义 的 矛 盾 已经 成 为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的 主 要 矛 盾 。
推 翻 帝 国 主 义 和 封 建 主 义统 治 , 实 现 民 族 独 立 和 人 民 解 放 , 实 现 国 家 的 繁 荣 和 人 民 的繁 荣 是 中 国 人 民 面 临 的 两 大 历 史 任 务 。
这 两 个 历 史 使 命 的 实 现 和 中 华 民 族 伟 大 复 兴 的 实 现 , 已成 为 近 代 以 来 中 国 人 民 的 伟 大 梦 想 。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救亡图存运动都没有成功?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之 前 , 中 国 的 各 个 阶 级 都 进 行 了 探 索 , 但 是 由 于 他 们 的 阶 级 局 限 性 ,他 们 的 探 索 都 没 有 改 变 中 国 的 社会 性 质 , 没 有 完 成 民 主 革 命 的 任 务 。
自 从 有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 中 国 革 命 的 面 貌 才 焕 然 一 新 。
中 国 共 产 党 是 近 代 中 国 历 史 选择 的 必 然 结 果 , 这 是 因 为 :
第 一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是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矛 盾 发 展 的 必然 结 果 。
1、 中 国 是 一 个 有 着 数 千 年 悠 久 历 史 的 文 明 古 国 , 曾 经对 人 类 发 展 作 过 重 大 的 贡 献 。
在 17 和 18 世 纪 里 , 随 着 中 欧
— 2— 之 间 交 往 的 增 多 , 欧 洲 一 些 主 要 国 家 还 掀 起 了 一 股 “ 中 国热 ” , 当 时 不 少 著 名 学 者 对 中 国 的 古 老 文 明 给 予 了 高 度 赞 颂 。
就 是 这 样 一 个 令 人 称 羡 的 国 度 , 到 了 最 后 一 个 封 建 王 朝 — —清 朝 后 期 , 却 远 远 落 在 了 欧 美 一 些 经 历 工 业 革 命 的 国 家 后 面 。
这 时 的 中 国 , 政 治 腐 败 , 国 势 衰 落 , 军 备 废 弛 , 社 会 动荡 , 虚 弱 而 不 堪 一 击 。
2、 中 国 近 代 史 是 从 1840 年 的 鸦 片 战 争 开 始 的 。
老 牌 殖民 主 义 的 英 国 不 仅 用 鸦 片 直 接 毒 害 中 国 人 民 的 健 康 , 还 依 仗着 洋 枪 洋 炮 逼 迫 清 王 朝 签 下 丧 权 辱 国 的《 南 京 条 约 》。
从 此 , 法 、 德 、 美 、 俄 、 日 等 后 起 的 列 强 潮 水 般 涌 来 , 急 不 可耐 地 要 瓜 分 中 国 。
3、 外 国 资 本 主 义 的 入 侵 , 破 坏 了 中 国 自 给 自 足 的 自 然经 济 基 础 , 客 观 上 促 使 了 已 在 封 建 社 会 母 体 内 产 生 的 中 国 资本 主 义 萌 芽 的 生 长 并 得 到 初 步 发 展 。
在 帝 国 主 义 和 封 建 主 义的 双 重 压 迫 下 , 中 国 一 步 一 步 地 变 成 半 殖 民 地 半 封 建 国 家 , 中 华 民 族 沦 落 到 苦 难 深 重 和 极 度 屈 辱 的 悲 惨 境 地 。
帝 国 主 义和 中 华 民 族 的 矛 盾 、 封 建 主 义 和 人 民 大 众 的 矛 盾 , 成 了 近 代中 国 的 主 要 矛 盾 。
求 得 民 族 独 立 和 人 民 解 放 , 实 现 国 家 繁 荣富 强 和 人 民 富 裕 , 便 成 为 中 华 民 族 面 临 的 两 大 历 史 任 务 。
4、 为 了 摆 脱 凌 辱 和 压 迫 , 为 了 摆 脱 贫 穷 和 落 后 , 中华 民 族 的 无 数 仁 人 志 士 奋 勇 踏 上 救 亡 图 存 的 漫 漫 征 程 , 苦 苦探 索 救 国 救 民 的 道 路 。
从 鸦 片 战 争 中 反 抗 英 国 侵 略 者 的 斗 争开 始 , 经 过 太 平 天 国 农 民 起 义 、 戊 戌 变 法 、 义 和 团 运 动 、
— 3— 孙 中 山 领 导 的 旧 民 主 主 义 革 命 , 中 国 人 民 反 抗 帝 国 主 义 及 其走 狗 的 斗 争 从 来 就 没 有 停 止 过 。
5、 辛 亥 革 命 后 , 以 帝 国 主 义 列 强 在 中 国 的 掠 夺 为 背 景 , 国 内 军 阀 割 据 和 混 战 愈 演 愈 烈 。
从 西 方 学 来 的 多 党 制 、 议 会制 , 成 了 各 派 军 阀 、 官 僚 、 政 客 用 来 争 权 夺 利 的 工 具 。
1915年 日 本 提 出“ 二 十 一 条 ” , 欲 从 政 治 、 军 事 、 经 济 、 文化 各 个 方 面 灭 亡 中 国 。这 时 的 中 国 , 用 孙 中 山 的 话 来 形 容 , 就是“ 政 治 上 、 社 会 上 种 种 黑 暗 腐 败 比 前 清 更 甚 , 人 民 困 苦 日甚 一 日 。
” 6、 近 代 中 国 社 会 矛 盾 不 断 发 展 和 人 民 斗 争 不 断 深 入 昭示 :
不 触 动 封 建 根 基 的 自 强 运 动 和 改 良 主 义 、 旧 式 的 农 民 战争 、 资 产 阶 级 革 命 派 领 导 的 民 主 革 命 , 以 及 照 搬 西 方 资 本 主义 的 其 他 种 种 方 案 , 都 不 能 完 成 救 亡 图 存 的 民 族 使 命 和 反 帝反 封 建 的 历 史 任 务 。
中 国 期 待 着 新 的 社 会 力 量 寻 找 先 进 理 论 , 以 开 创 救 国 救 民 的 新 道 路 。
7、 第 一 次 世 界 大 战 结 束 后 , 在 帝 国 主 义 对 中 国 侵 略 进一 步 加 深 和 封 建 军 阀 统 治 日 益 残 暴 和 腐 败 的 情 况 下 , 中 国 人民 掀 起 了 轰 轰 烈 烈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五 四 爱 国 运 动 。
以 救 国 救民 为 己 任 的 中 国 先 进 分 子 又 一 次 向 西 方 寻 找 救 国 救 民 的 真 理 , 介 绍 和 传 播 国 外 的 各 种 新 思 潮 , 从 中 探 求 改 造 中 国 社 会 的 各种 新 方 案 。
他 们 经 过 反 复 分 析 、 实 验 、 比 较 和 推 求 后 , 最终 接 受 了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 认 识 到 只 有 用“ 阶 级 斗 争 ” 和“ 无产 阶 级 专 政 ” 的 办 法 , 才 是 “ 改 造 现 世 界 的 对 症 之 方 ” 。
— 4— 这 样 , 中 国 先 进 分 子 终 于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科 学 社 会 主 义 作为 改 造 中 国 社 会 的 武 器 , 选 择 走 俄 国 十 月 革 命 的 道 路 , 并 根据 列 宁 的 建 党 学 说 组 建 起 中 国 无 产 阶 级 的 政 党 。
3.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辛 亥 革 命 历 史 贡 献 :
第 一 , 辛 亥 革 命 推 翻 了 封 建 势 力 的政 治 代 表 、 帝 国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代 理 人 清 王 朝 的 统 治 , 沉 重 打击 了 中 外 反 动 势 力 , 使 中 国 反 动 统 治 者 在 政 治 上 乱 了 阵 脚 。
第 二 , 辛 亥 革 命 结 束 了 统 治 中 国 两 千 多 年 的 封 建 君 主 专制 制 度 , 建 立 了 中 国 历 史 上 第 一 个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政 府 , 使 民主 共 和 的 观 念 开 始 深 入 人 心 。
第 三 , 辛 亥 革 命 给 人 们 带 来 一 次 思 想 上 的 解 放 。
第 四 , 辛 亥 革 命 促 使 社 会 经 济 、 思 想 习 惯 和 社 会 风 俗 等方 面 发 生 了 新 的 积 极 变 化 。
第 五 , 辛 亥 革 命 不 仅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打 击 了 帝 国 主 义 的 侵略 势 力 , 而 且 推 动 了 亚 洲 各 国 民 族 解 放 运 动 的 高 涨 。
辛 亥 革 命 的 历 史 贡 献 :
第 一 , 辛 亥 革 命 的 领 导 者 资 产 阶级 革 命 派 自 身 的 软 弱 性 。
第 二 , 没 有 提 出 彻 底 的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革 命 纲 领 。
对 帝 国主 义 妥 协 退 让 , 对 整 个 封 建 阶 级 缺 乏 深 刻 认 识 。
第 三 , 没 有 充 分 发 动 和 依 靠 群 众 , 特 别 是 不 敢 依 靠 农 民群 众 。
第 四 , 同 盟 会 不 是 一 个 坚 强 有 力 的 政 党 , 没 有 发 挥 好 核心 作 用 。
— 5— 4.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新 文 化 运 动 是 1919 年 五 四 运 动 爆 发 前 后 由 蔡 元 培 、 陈 独秀 、 李 大 钊 、 鲁 迅 、 胡 适 等 一 些 受 过 西 方 教 育 ( 当 时 称为 新 式 教 育 )
的 人 发 起 的 一 次“ 反 传 统 、 反 儒 教 、 反 文 言 ”的 思 想 文 化 革 新 、 文 学 革 命 运 动 。
1919 年 5 月 4 日 前 夕 , 陈 独 秀 在 其 主 编 的《 新 青 年 》 ( 1期 名 为 《 青 年 杂 志 》 2 期 1 版 正 式 改 名 为 《 新 青 年 》 )
刊载 文 章 , 提 倡 民 主 与 科 学( “ 德 先 生 ” 与“ 赛 先 生 ” )
, 批 判 传 统 纯 正 的 中 国 文 化 , 并 传 播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想 ; 一 方 面 , 以 胡 适 为 代 表 的 温 和 派 , 则 反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 支 持 白 话 文 运动 , 主 张 以 实 用 主 义 代 替 儒 家 学 说 , 即 为 新 文 化 运 动 滥 觞 。
作 用 :
( 1)
新 文 化 运 动 是 辛 亥 革 命 在 思 想 文 化 领 域 的延 续 , 形 成 空 前 的 思 想 解 放 。
( 2)
它 在 政 治 上 和 思 想 上 给 专 制 主 义 以 空 前 沉 重 的 打击 , 动 摇 了 传 统 礼 教 的 思 想 统 治 地 位 , 为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中 国的 传 播 开 辟 了 道 路 。
( 3)
“ 五 四 ” 以 后 的 新 文 化 运 动 , 更 是 成 为 宣 传 马克 思 主 义 及 各 种 社 会 主 义 流 派 的 思 想 运 动 , 使 旧 民 主 主 义 的文 化 运 动 , 转 变 为 由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指 导 的 新 民 主 主 义 的 文化 运 动 。
( 4)
在“ 五 四 ” 以 后 , 全 国 各 地 的 进 步 报 刊 和 进 步社 团 , 如 雨 后 春 笋 , 脱 颖 而 出 。
4.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 6— 1、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科 学 的 理 论 , 创 造 性 地 揭 示 了 人 类 社会 发 展 规 律 , 历 史 和 人 民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合 乎 历 史 规 律 的正 确 选 择 。
2、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人 民 的 理 论 , 致 力 于 为 人 类 求 解 放 , 历 史 和 人 民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合 乎 人 民 利 益 的 正 确 选 择 。
3、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实 践 的 理 论 , 指 引 着 人 民 改 造 世 界 的行 动 , 历 史 和 人 民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经 过 实 践 检 验 的 正 确 选择 。
4、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不 断 发 展 的 开 放 的 理 论 , 始 终 立 于 时代 潮 头 , 历 史 和 人 民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合 乎 时 代 要 求 的 正 确选 择 。
5、 马 克 思 主 义 不 仅 深 刻 改 变 了 世 界 , 也 深 刻 改 变 了 中国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历 史 、 新 中 国 的 历 史 和 改 革 开 放 的 历 史 已经 证 明 , 历 史 和 人 民 选 择 马 克 思 主 义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 中 国 共产 党 把 马 克 思 主 义 写 在 自 己 的 旗 帜 上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 坚 持 马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同 中 国 具 体 实 际 相 结 合 、 不 断 推 进 马 克 思主 义 中 国 化 时 代 化 是 完 全 正 确 的 。
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 四 运 动 是 近 代 中 国 革 命 史 上 具 有 划 时 代 意 义 的 重 大 事件 , 是 近 代 中 国 第 一 次 彻 底 的 不 妥 协 的 反 对 帝 国 主 义 和 彻 底的 不 妥 协 的 反 对 封 建 主 义 的 爱 国 运 动 , 是 中 国 新 民 主 主 义 革命 的 开 端 。
1、 从 时 代 特 点 看 , 它 发 生 在 十 月 革 命 之 后 , 这 时 世
— 7— 界 已 进 入 帝 国 主 义 和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时 代 , 它 使 中 国 革 命 和世 界 革 命 联 系 起 来 , 成 为 世 界 无 产 阶 级 革 命 的 一 部 分 ; 2、 从 领 导 力 量 看 , 它 标 明 中 国 工 人 阶 级 已 经 不 再 是 资产 阶 级 革 命 的 追 随 者 , 而 是 作 为 一 支 独 立 的 政 治 力 量 走 上 了中 国 政 治 舞 台 并 成 为 领 导 阶 级 , 从 而 划 分 了 中 国 新 旧 民 主 主义 革 命 的 界 限 ; 3、 从 指 导 思 想 和 发 展 方 向 看 , 指 导 运 动 发 展 的 已 经 不再 是 资 产 阶 级 的 民 主 主 义 , 而 是 无 产 阶 级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 它的 发 展 方 向 , 也 已 经 不 再 是 建 立 资 产 阶 级 共 和 国 , 而 是 要 奔向 社 会 主 义 ; 4、 从 在 中 国 革 命 过 程 中 所 起 的 作 用 看 , 它 促 进 了 马 克思 主 义 在 中 国 的 传 播 , 推 动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与 中 国 工 人 运 动 的结 合 , 为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在 思 想 上 和 干 部 上 作 了 准 备 。
7.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在 庆 祝 中 国 共 产 党 成 立 95 周 年 大 会 上 , 习 近 平 总 书 记 指出 :
“ 中 国 产 生 了 共 产 党 , 这 是 开 天 辟 地 的 大 事 变 。
这 一开 天 辟 地 的 大 事 变 , 深 刻 改 变 了 近 代 以 后 中 华 民 族 发 展 的 方向 和 进 程 , 深 刻 改 变 了 中 国 人 民 和 中 华 民 族 的 前 途 和 命 运 , 深 刻 改 变 了 世 界 发 展 的 趋 势 和 格 局 。
” “ 三 个 深 刻 改 变 ” 使中 国 共 产 党 的 成 立 具 备 了“ 开 天 辟 地 的 大 事 变 ”的 性 质 和 作 用 , 成 为 近 代 历 史 上 的 一 个 鲜 明 界 线 。
中 国 共 产 党 的 诞 生 , 是 近现 代 中 国 历 史 发 展 的 必 然 产 物 , 是 中 国 人 民 在 救 亡 图 存 斗 争中 顽 强 求 索 的 必 然 产 物 。
自 从 有 了 中 国 共 产 党 , 中 国 革 命 就
— 8— 有 了 正 确 前 进 方 向 , 中 国 人 民 踏 上 了 争 取 民 族 独 立 、 人 民 解放 的 光 明 道 路 , 开 启 了 实 现 国 家 富 强 、 人 民 富 裕 的 壮 丽 征 程 。
1、 在 中 国 近 代 社 会 历 史 变 革 中 开...
期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共 16 问)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共 44 问)
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 28 问)3三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3一目 录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1 .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参考答案:历史任务:一是谋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二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的繁荣。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繁荣是中国人民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这两个历史使命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已成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伟大梦想。2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救亡图存运动都没有成功?参考答案:原因: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先进理论的指导,没有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的领导,没有先进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勇担历史重任、敢于作出巨大牺牲,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我们的国家就无法团结统一、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走向繁荣富强。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3 .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参考答案:历史贡献: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但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历史局限: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在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初生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在中国只存在了几个月即告夭折。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化为直、皖、奉三系。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中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军阀割据和军阀混战之中。在封建军阀专制统治下,中国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愈陷愈深。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4 .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参考答案:含义:新文化运动是由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蔡元培、钱玄同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孔教、反文言、抵制儒家学派”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四个提倡、四个反对的阐述,真正体现出了新文化运动的“新”之所在。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的后期进入了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的新阶段。作用:❶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❷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❸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5 .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参考答案:原因: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历史规律的正确选择。②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致力于为人类求解放,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人民利益的正确选择。③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选择。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立于时代潮头,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合乎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6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参考答案:原因:①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②一批受十月革命影响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成为运动的领导力量;③在革命阵线上,它不再属于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范畴,而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7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参考答案: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中顽强求索的必然产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最先进的阶级 ——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利益。它从一开始就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伟大而深远的意义。近代以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之所以屡遭挫折和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先进的坚强的政党作为凝聚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局面。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8 .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 年7 月23 日,为什么7 月1 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参考答案:原因:把7月1日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当时在延安的曾经参加过一大的党的创始人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回忆一大是7月份召开的,但记不清楚确切的开会日期。因为缺乏档案材料,一时无法查证,所以就把7月1日确定为党的诞生纪念日。“七一”作为党的诞生纪念日,最早见于中央文件是1941年6月。当时,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中国共产党诞生二十周年、抗日四周年纪念指示》。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部分。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9 9 .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在大浪淘沙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命运?参考答案:历史命运:参加一大的代表们平均年龄只有28岁,他们见证了一个伟大政党的诞生。但在此后漫长的革命历程中,他们最终却走向了不同的人生归宿。其中,既有引领中国改天换地、从石库门走上天安门的毛泽东和他的战友董必武,有壮志未酬英勇牺牲的陈潭秋、何叔衡、王尽美、邓恩铭,有意见不合中途退党的李达、李汉俊、刘仁静,也有叛变革命被党开除的张国焘、陈公博、周佛海。正所谓大浪淘沙,党的一大代表们不同的人生归宿,是今天党史学习教育的生动教材,给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10 .什么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参考答案:含义:上海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中国共产党的 “产床 ”,是党梦想起航的地方。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充分展现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这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精神之基、精神之本。体现:❶“红船精神”是激励我们把握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和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大胆探索、创新创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一大主题,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❷“红船精神”是鼓舞我们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柱。❸“红船精神”是鞭策我们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求真务实、一心为民的强大道德力量。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11 .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参考答案:时间: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举行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主要内容:❶党的二大通过对中国经济政治状况的分析,揭示出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但在现阶段的纲领,即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大会指出,为实现反帝反军阀的革命目标,必须联合全国一切革命党派,联合资产阶级民主派,组成 “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 ”。❷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个党章,对党员条件、党的各级组织和党的纪律作出具体规定,体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这对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大会还通过决议案,确认中国共产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❸党的二大通过决议案,阐明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中最有革命精神的分子所组成的政党,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强调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的群众中去,都必须是不离开群众的,这对建党初期工农运动的开展具有重要意义。❹党的二大选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推选陈独秀为委员长。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12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经过是什么?参考答案:背景:❶在列强的操纵下,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愈演愈烈,“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这样的革命形势和历史任务要求国共两党齐心掀起大革命。❷共产党认为在中国当时的政党中,只有国民党比较是真的民主派。而且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当时人们的心中,有崇高的威望。孙中山在多次革命后也认识到依靠军阀搞革命是不行的。所以国共合作也是两党共同的愿望。❸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推动。经过:1923年 1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作出《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对国共合作起了推动作用。
1923年 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大会的代表 30多人,代表全国 420名党员。党的三大第一次修订党的章程,对二大党章进行了若干修改,首次规定新党员有候补期,首次规定党员可以 “自请出党 ”,即自愿退党。党的三大选举产生了中央执行委员会,还组成陈独秀任委员长的中央局。1923年 10月初,应孙中山邀请,苏联代表鲍罗廷到达广州。孙中山聘请他担任国民党组织教练员,后来聘为政治顾问。国民党改组很快进入实行阶段。1924年 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开幕式的代表 165人中,有共产党员 20多人。李大钊被孙中山指定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国民党一大审议通过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新解释,即“新三民主义 ”。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国民党一大事实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共 43 问)13 .为什么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范围的反帝怒潮?参考答案:原因: 全国范围大革命高潮的到来,始于 1925年 5月上海工人反对外国资本家的罢工。5月 15日,上海内外棉七厂日本资本家枪杀工人、共产党员顾正红。30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发动下,上海工人和学生举行街头宣传和示威游行,租界英国巡捕在南京路上突然开枪,打死学生、工人等 13人,伤者不计其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五卅惨案。以后几天,上海和其他地方又连续发生英、日等国军警枪杀中国民众的事件。五卅惨案激起全中国人民极大愤怒,多年来深埋在中国人民心里的对帝国主义的怒火一下子喷发出来,形成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的局面。党中央决定成立上海总工会,成立上海工商学联合委员会,加强对运动的领导。全国约有 1700万人直接参加了运动,从通商都市到偏僻乡镇,到处响起 “打倒帝国主义 ”“废除不平等条约 ”的怒吼。以五卅惨案为导火线,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运动浪潮,以不可遏止的浩大声势迅速席卷全国,这就是五卅运动。发生在广州和香港的有 25万人参加的省港大罢工,是五卅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罢工工人成立由共产党员苏兆征任委员长的省港罢工委员会,对香港实行封锁。大罢工前后坚持 16个月之久,10多万集中在广州的有组织的罢工工人,成为广州革命政府的有力支柱。党在领导五卅运动中得到很大发展,党员从 1925年初不足 1000人,发展到年底 1万人,不少没有党组织的地方建立了党组织。为适应大革命高潮到来的新形势,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在极短时间内将党 “从小团体过渡到集中的群众政党”,强调对党员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重要性,在北京建立了一所高级党校培养干部。在蓬勃发展的有利形势下,国共两党合作进行了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工作。1925年,经过两次东征和南征,消灭军阀陈炯明部和邓本殷部,平息杨希闵、刘震寰两部在广州的叛乱,统一了广东革命根据地,为北伐战争准备了比较可靠的后方基地。党还进行了创建直接领导的革命武装的尝试。周恩来和中共广东区委在孙中山支持下,以部分党、团员为骨干,把大元帅大本营的铁甲车队改组为一支实际受党指挥的革命武装。1926年初,建立了由共产党员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在李大钊等人艰辛开拓下,北方地区的革命运动迅速发展起来。从 1924年初开始,北方工人运动逐...
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创时期、红色根据地时期、解放区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承有序,精神相袭;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历史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党的宣传工作理论联系实际的突出特点;培养了一批红色出版家,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国家出版事业的骨干力量。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出版事业,虽然基本上发生在民国时期,但与民国时期的主流出版业有着本质的区别。
为了使广大出版工作者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应加强 1949 年前中国共产党出版史的研究和宣传。【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出版史(1921—1949) 民国出版史 马列主义传播史 阶段与特点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起,党的出版事业就开始了它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工作既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党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建设上的艰辛探索和巨大成就。
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成立 100 周年的重大时刻,有必要认真研究党的出版历史,为做好我们今天的出版工作提供丰富的养分。
现就中国共产党出版史(1921—1949)研究的几个问题谈谈我的一点认识,请大家批评指正。一、 1949 年前中国共产党出版事业的主要情况中国共产党出版史,是指 1921 年 9 月创建人民出版社起,到 1950 年重建人民出版社止,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夺取中国革命胜利而开展的出版工作的历史。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展史上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在党成立之前的几年间,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先进知识分子就纷纷从事写作和编辑出版活动,办刊办报、翻译书籍、编辑文稿、撰写文章,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运动,如陈独秀创办《新青年》、陈独秀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毛泽东主编《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觉悟》、恽代英编辑《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等。
他们既是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社会活动家,也是最早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编辑家、出版家。因此,中国共产党甫一成立,就非常重视出版工作。
党的一大决议指出:“一切书籍、日报、标语和传单的出版工作,均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
每个地方组织均有权出版地方通报、日报、周报、传单和通告。
一切出版物,不论属于中央的或地方的,均应在党员的领导下出版。
任何出版物,无论是中央的或地方的,都不得刊登违背党的原则、政策和决议的文章。” ① 为了贯彻和落实这一决议,党中央立即着手创立自己的出版机构,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出版马克思列宁主义及其相关著作,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策、纲领和主张。
新成立的中国共产党中央负责人之一的李达既负责宣传工作,又是《新青年》的编辑,并一直在主编《共产党》月刊,在全国影响很大,所以组建出版社的具体工作就由李达负责。不久,李达就在自己的家中———上海南成都路辅德里 625 号开展建社工作。
1921 年 9月 1 日,李达在陈独秀主持出版的《新青年》杂志第 9 卷第 5 号上公开发布了人民出版社第一个通告:近年来新主义新学说盛行,研究的人渐渐多了,本社同人为供给此项要求起见,特刊行各种重要书籍,以资同志诸君之研究。
本社出版品的性质,在指示新潮底趋向,测定潮势底迟速,一面为信仰不坚者祛除根本上的疑惑,一面和海内外同志图谋精神上的团结。
各书或编或译,都经严加选择,内容务求确实,文章务求畅达,这一点同人相信必能满足读者底要求,特在这里慎重声明。
②通告开宗明义,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出版社的缘起、宗旨和任务,标志着党的出版事业正式诞生。5 5 关于中国共产党出版史(1921—1949)研究的几个问题①②《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俄文译稿),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一),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2—13 页。《新青年》第 9 卷第 5 号,1921 年 9 月 1 日。
据统计,从 1921 年 9 月创建,到 1922 年 11 月李达离开上海回长沙止,新成立的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了 15 种新书:马克思全书 3 种、列宁全书 4 种、康民尼斯特丛书 4 种,以及《李卜克内西纪念》《两个工人谈话》《太平洋会议与吾人之态度》《俄国革命纪实》4 种 ① 。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达为开创党的出版事业做出了贡献。
李达后来回忆说:“本年(1921 年———引者注)秋季,在上海还成立了人民出版社(社址在南成都路辅德里625 号)……人民出版社由我主持,并兼编辑、校对和发行工作,社址实际在上海,因为是秘密出版的,所以社址填写为广州兴昌马路。” ② 李达在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撰写了《回忆党的早期活动》《关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几个问题》等回忆文章,对党的第一个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的创建情况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1926 年年初,蔡和森在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期间,向中共旅俄支部作了长达 5 万字的《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报告。
在这篇重要文献中,蔡和森对人民出版社的贡献和影响给予了充分肯定:“人民出版社……为我党言论机关,出版了很多书籍,对思想上有很大的影响。” ③ 体现了出版工作在建党初期占有的重要地位。1922 年年底人民出版社停办后,我党又先后创办过上海书店(1923—1926)、长江书店(1926—1927)、无产阶级书店(1928)、华兴书局(1929—1931)、启阳书店(1931—1932)、北方人民出版社(1931—1932)、江西瑞金中央苏区出版局(1932—1934)、延安解放社(1937—1949)与新华书店编辑部(1937—1950)等一系列出版机构。
党的出版事业从地下到地上,从弱小到壮大,从出版品种单一到内容丰富,成为党夺取全国胜利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1949 年 10 月 3—19 日,第一次全国新华书店出版工作会议召开,《人民日报》于 10 月 3日和 21 日先后发表短评和社论,指出这次会议“是我国人民文化战线上重大的事件之一,它标志着全国出版事业适应着新的情况开始走向全国范围的统一”,“这次会议为迎接我国人民新的文化高潮提供了重要保证,便于实现人民政协《共同纲领》所规定的‘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的重大任务” ④ 。
这次会议通过了统一经营的决议,并于 1950 年 3 月经出版总署批准后颁布。但是随后不久,全国新华书店第二届工作会议于 1950 年 8 月 29 日—9 月 10 日在北京6 5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9 年第 2 期①②③④《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出版物简目》,载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 1954 年版。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人民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14 页。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载《“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三),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74 页。马仲扬、苏克尘:《黄洛峰传》,载范用、刘大明主编《出版家黄洛峰》,百家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235—236 页。
举行,会议讨论的重点由“统一经营”转为“出版、印刷、发行进一步分工专业化问题”,会议通过了《关于统一全国新华书店的决定》《关于成立人民出版社的决定》《关于今后新华印刷厂工作的决定》《关于今后新华书店工作的决定》。
5 天后的 9 月 15 日,第一次全国出版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确定了出版事业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把出版马列主义的译著和毛泽东思想的著作列为出版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会议正式决定把过去分散经营的新华书店统一为全国性的国营单位;又将兼营出版、印刷、发行的新华书店分工专业化,所属出版部门划分出来成立中央和各地人民出版社。
10 月 28 日,出版总署同时发布《关于发布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五项决议的通知》和《关于国营书刊出版印刷发行企业分工专业化与调整公私关系的决定》,把新华书店总管理处的出版、印刷、发行业务一分为三,分别建立人民出版社、新华印刷厂总管理处与新华书店总店 ① 。不久,国家又相继成立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等专业类出版社。
1951 年下半年,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
党在战争年代的出版工作告一段落,开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范围内的国家出版事业。二、 中国共产党出版史(1921—1949)的三个阶段在目前研究中,中国共产党出版史分期基本与党史分期一致,按照党建立早期、中央苏区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划分,能够比较准确地体现不同时期出版物的内容特点。
本文拟从党的出版活动特点出发,探索党的地下出版时期———党的根据地出版时期———党的全国性出版扩展时期的三个阶段分期。第一阶段,党的地下出版时期(1921—1931),这是党的出版工作初创时期。
从 1921 年9 月成立人民出版社起,我党先后创办人民出版社(1921—1922)、上海书店(1923—1926)、长江书店(1926—1927)、无产阶级书店(1928)、华兴书局(1929—1931)、启阳书店(1931—1932)、北方人民出版社(1931—1932)等。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是党的出版工作非常弱小,处于半隐蔽状态,或者说表面上是公开的,但是编辑出版介绍马克思主义和党的出版物的工作是在地下进行的,而且一经敌人发现,就马上转为地下或者更改社名。
在残酷的白色恐怖中,我党这一时期出版机构经常更换名称。
据徐白民回忆,长江书店就是上海书店被查封以后,我党在武汉开办新的出版7 5 关于中国共产党出版史(1921—1949)研究的几个问题① 参见中央档案馆档案复印件。
发行机构 ① 。
这一时期出版图书主要还是传播和启蒙马克思主义为主。
有的时候后面的出版机构就直接翻印早期党的出版机构的图书,充分体现出党的出版机构的业务上的整体性。
比如我们就曾经发现在上海启阳书店的一份图书目录中,就夹着翻印的早期人民出版社通告和图书目录。
1931 年,中共保属特委派王辛民负责北方党的出版工作。
王辛民的主要工作就是翻印早期人民出版社、新青年社、上海书店、汉口书店、华兴书局、启阳书店的书籍,在封面上亲笔写上“北方人民出版社”七个字,使党的早期出版机构的图书在北方流传 ② 。
1931 年,顾顺章叛变后,党在上海的组织遭到严重破坏,党中央迁往瑞金,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地下出版工作结束。第二阶段,党的根据地出版时期(1932—1945)。
这一阶段又分长征前后两个阶段。1931 年 1 月,我党在瑞金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
在中央苏区,我党设立了中央出版局,下设编审部、发行部等部门,负责苏区根据地新闻出版书报刊的审定、管理和发行,也兼具出版社的功能,出版发行图书。
在红色政权存在的三年(1931 年 11 月—1934 年 10 月)时间里,中央出版局出版了大量书籍,特别是出版了大量马列著作。
中央苏区出版物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和政治立场,大力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与当时苏区的中心任务十分一致,针对性强。
长征后,工农红军 1935 年到达陕北,开辟陕甘宁抗日根据地。
1937 年,解放社和新华书店在延安相继成立。
随着我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逐步扩大,新华书店的业务也逐步向根据地扩展。这一时期党的出版事业的突出特点是在我党控制各根据地公开开展工作,而且组织机构日趋完善。
出版图书除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外,也开始比较多地出版党的领袖的著作,宣传抗日、启发民智的图书开始出现。
比如,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就有晋察冀新华书店和山东新华书店等版本。
1944 年,晋察冀中央局编辑出版了我国出版史上的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我党的一批文艺工作者开始创作并出版文艺作品。
陕甘宁新华书店出版的文学作品有《兄妹开荒》《血泪仇》《白毛女》等,山东新华书店出版《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
在国统区,在中共南方局的领导下,新华日报馆组织编译了马列著作,并大量翻印上海书店、解放社的图书,以新华日报馆和中国出版社的名义出版。
以邹韬奋创办的生活书店为代表的国统区进步出版事业在救亡图存和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争中艰难发展,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等在国统区相继成立,并逐步8 5 中国出版史研究 2019 年第 2 期①②徐白民:《上海书店回忆录———一九三一年》,载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 1954 年版,第65 页。丁珉:《记北方人民出版社》,载张静庐辑注《中国现代出版史料》甲编,中华书局 1954 年版,第 19 页。
向中国共产党靠拢。
抗战后期,以邹韬奋为代表的这批出版家完成了从爱国进步人士向共产主义先锋战士的转变。第三阶段,解放区时期(1945—1949)。
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党的出版事业随着解放区的扩大开始向全国发展,东北、华北、华东、中原(后改为中南)新华书店的发行网点不断增加,先后成立了各大战略区新华书店总店或总管理处。
重庆解放后,建立了新华书店西南总分店。
这一时期,除了出版配合宣传党的政策、配合解放战争的图书以外,普...
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
本资料 131 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来自《中国共产党简史》、其他相关网站等。
第 2 页 共 198 页 目
录 一、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共 43 问)
...................................................................6 1.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面临的主要历史任务是什么? ...................................................................................6 2.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前各种救亡图存运动都没有成功? ...............................................................7 3.如何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 .........................................................................................10 4.什么是新文化运动?这一运动在近代历史上起到了什么作用? .........................................................11 5.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14 6.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6 7.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成立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18 8.中国共产党成立于 1921 年 7 月 23 日,为什么 7 月 1 日是党的诞生纪念日? .................................19 9.出席党的一大的代表在大浪淘沙中有着怎样的历史命运? .................................................................20 10.什么是红船精神?红船精神的意义体现在什么地方? .......................................................................20 11.民主革命纲领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2 1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和经过是什么?...............................................................................................23 13.为什么说五卅运动掀起全国范围的反帝怒潮? ...................................................................................25 14.为什么要进行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27 15.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如何发生的?为什么说大革命由此从高潮走向失败? ...................................28 16.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有哪些? ..........................................................................................................29 17.毛泽东提出“枪杆子里出政权”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29 18.为什么说南昌起义是我们党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31 19.我军为什么要进行三湾改编? ..............................................................................................................32 20.如何理解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创性意义? .......................................................................................33 21.如何理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什么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35 22.为什么说古田会议使我军实现了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37 23.为什么中央红军要进行战略转移的漫漫长征? ...................................................................................38 24.湘江战役是一场什么样的战役? ..........................................................................................................40 25.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1 26.长征的伟大意义和长征精神的丰富内涵是什么? ...............................................................................43 27.红军主力长征后留下来的红军将士是如何开展游击战争的? ...........................................................44 28.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怎样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 ...........................................................47 29.中国共产党是如何高高举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的? ...................................................................48 30.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50 31.《论持久战》是怎么产生的?它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50 32.新民主主义理论是如何科学回答中国向何处去问题的? ...................................................................54 33.延安整风运动的缘起经过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56 34.确立毛泽东思想指导地位的历史贡献是什么? ...................................................................................58 35.如何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 ...................................................................................61 36.重庆谈判的背景、经过和结果是什么?...............................................................................................64 37.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如何从战略防御转向战略进攻? ...........................................................65 38.为什么说三大战役奠定了我党我军全国胜利的基础? .......................................................................67 39.为什么说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是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 ...................................................................70 40.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如何为新中国绘制蓝图的? ...............................................................................70 41.“两个务必”是怎样提出来的?意义在哪里? ...................................................................................72 42.新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确定了哪些大事? ...............................................................................74 4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75
第 3 页 共 198 页 二、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共 16 问)
.........................................................78 44.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 ...............................................78 45.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采取了哪些措施?...............................................................................................80 46.为什么说抗美援朝战争“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82 47.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要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85 其他网络:
......................................................................................................................................................85 48.如何理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战略意义和历史贡献? ...............................................................86 49.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 ...........................................................................................88 50.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确定了哪些根本和基本制度? ...............................................................................90 51.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 ...........................................................................................92 52.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95 53.党的八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如何作出的? ...............................................................................97 54.为什么会发生急躁冒进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99 55.“四个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过程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 100 56.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有哪些? ................................................................................................... 102 57.“文化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经过和教训是什么? ........................................................................ 104 58.为什么上世纪 70 年代初我国对外工作能打开新局面? .................................................................. 107 59.毛泽东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历史背景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 109 三.中国共产党历史学习百问: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共 28 问)
.............................. 111 60.为什么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111 6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次伟大觉醒和伟大革命?............................................................................... 112 6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如何作出的? ........................................................ 113 63.农村改革是如何率先破冰、掀起改革大潮的? ................................................................................ 115 64.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是如何展开向前推进的?.................................................................................... 117 65.为什么说创办经济特区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创举? ............................ 118 66.为什么要进行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 ....................................................................................... 119 67.“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崭新命题是如何提出的?? ................................................ 121 68.为什么要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121 69.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122 70.为什么“三步走”发展战略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路线图? ............................................................ 123 71.我们党是如何创造性提出“一国两制”构想和方针的? ................................................................ 123 72.为什么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 124 73.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 127 74.为什么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伟大创举? ........................................................................ 128 75.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 129 76.跨世纪发展战略是如何制定和实施的? ........................................................................................... 130 77.世纪之交我们如何成功应对各种风险挑战?.................................................................................... 132 78.香港、澳门回归的经过...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 是 1 922 年 5 月 5 日,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隆重开幕, 这一天是卡尔·马克思(1 81 8 年 5 月 5 日---1 883 年 3 月 1 4 日)
诞辰 1 04 周年纪念日, 这次大会讨论通过了团的纲领、 章程及各项决议案, 并推选了施存统为团中央书记。
一大召开以后, 中国青年在团的带领下, 英勇的参加各种革命活动, 成为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支坚强力量。
第二时期是共产主义青年团时期。
1 927 年 4 月,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大批共青团员和革命青年惨遭杀害, 团组织也受到严重破坏。
在这紧急关头, 中国共产党于 1 927 年 4 月 27 日 至 5 月 9 日 在武汉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批评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 党的大会结束第二天, 即 1 927 年 5 月 1 0 日, 共青团也在武汉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根据新的形势规定了今后团的工作方针和任务, 进一步明确共青团的性质是“无产阶级青年的革命组织”, 这一时期内, 团于 1 928 年 7 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大会中心任务是争取团结更广大的劳动青年, 在党周围积极参加土地革命, 参加红军和工农武装, 为建立工农政权而斗争。
1 935 年 1 1 月, 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 团中央于 1 935 年 1 2 月发布了《为抗日救国告全国各校学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 , 宣布改造自己的组织为抗日救国群众性的青年团体, 接着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青年抗日先锋队等青年抗日 救国团体。
第三个时期:
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时期, 共青团在 1 935 年实行改造以后, 团组织中断了 1 0 年之久。
为了 适应新时期需要, 1 946 年 1 0 月, 党中央发生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提议, 1 949 年 4 月 1 1 日,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召开。
此次大会宣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正式建立, 提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为彻底实现新民主主义而斗争的先进的群众组织, 同时还规定团的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青年, 把广大青年团结在党的周围, 为彻底推翻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为建设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为全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而奋斗到底。
1 953 年全国进入有计划建设的新时期, 为了讨论和解决青年团在建设时期的任务问题, 团中央于 6 月 1 1 日在北京召开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会议讨论了 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交给青年团的任务是动员全国的广大青年为逐步实现国家工业化和进一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大会选举了胡耀邦为团中央书记。
这次大会上, 毛泽东主席作了重要讲话, 祝贺青年“身体好、 学习好、 工作好”, 大会把这“三好”作为今后青年的工作方向。
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新民主主义在我国的胜利, 以及团组织的自身 发展,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 1 957 年开始转入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组织发展的需要,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于 1 957 年 5 月 1 5 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大”召开时, 全国团员人数已壮大到 2300 万人, 基层组织达 92 万个。
同时大会一次通过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决议, 并且把解放前后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共产主义青年团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五次代表大会相衔接, 依照顺序排列, 将下一次代表大会定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第四个时期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时期, 1 964 年 6 月 1 1 日 ,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全国国民经济出现好转的形势下于北京隆重举行, 这是共青团建立以来空前盛大的一次代表大会, 出席大会正式代表 2396 名, 列席代表 927 人。
这次大会通过了新团章, 号召全国广大团员青年为建设祖国而勤奋劳动和学习。
1966 年发生“文化大革命” ,共青团组织遭到破坏, 被迫停止活动, 粉碎“四人帮” 后, 1978 年 10 月 16 日,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 共青团“十大” 在北京召开, 被迫中断 12 年之久的共青团开始恢复, “十大” 中提出了“为伟大的新长征贡献青春” 号召,教育活动“五讲四美” 、 “三热爱” 。
随着形势的发展, 根据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 1982 年共青团“十一大”在北京召开, 进一步明确了“四化” 为中心, 全面活跃团的工作, 1988 年 5 月 4 日团的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这次大会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时期团的工作指导思想是:
“贯彻党的基本路线, 改革和活跃团的工作, 代表和维护青年利益, 努力培养‘四有’ 新人, 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英勇奋斗” 。
1993 年 5 月 3 日共青团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指出我国青年和共青团今后 5 年的三大任务是:
“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青年, 带领青年投身经济建设主战场, 积极为青年健康成长服务” 。
团的十四大于 1998 年 6 月 19 日在北京召开。
团的十四大还通过了关于《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章程》 修正案的决议, 在团章总则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行动指南。
2003 年 7 月 22 日团的十五大在北京召开, 这是迈入新世纪后团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正式代表 1539 人, 代表全国 6986 万团员。
大会修改了团章, 并将《光荣啊, 中
国共青团》 定为团歌, 大会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团中央领导机构, 周强为团十五届中央委员会书记处第一书记, 赵勇、 胡伟、 杨岳、 尔肯江、 吐拉洪、 王晓、 张晓兰为书记处书记。
京报理论 2021-02-18 11:03:18 猜您喜欢:1949 年,毛泽东为何把它视为“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面对张国焘的分化、拉拢,任弼时这样做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张学良谈“国民党为什么打不过共产党”_北京日报 APP 新闻 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研究员,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曲青山在《光明日报》上撰文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
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从 2012 年 11 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文章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经验弥足珍贵,概括起来:(一)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三)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五)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六)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七)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八)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九)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十)必须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一)必须坚持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十二)必须坚持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十三)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以下为全文:
从 1921 年到 2021 年,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这是用鲜血、汗水、泪水、勇气、智慧、力量写就的百年;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艰苦创业、砥砺前行、充满艰险、充满神奇的百年;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题和主线;“不懈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和本质;把革命、建设、改革、复兴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鲜明特征;逐步实现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庄严使命。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 1921 年 7 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 1949 年 10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从 1949 年 10 月至 1978 年 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 1978 年 12 月至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 2012 年 11 月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这四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和推进了四件大事。四件大事铸就了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
开天辟地: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完成救国大业 中国的近代史是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的。从那时起,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改变中华民族悲惨屈辱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封建统治阶级发起洋务运动,农民阶级发动太平天国起义和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先后发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但都最终归于失败。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中国共产党是在近代中国社会矛盾的剧烈冲突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应运而生的。
1921 年 7 月 23 日,党的一大在上海召开,几天后在浙江嘉兴南湖的红船上结束。一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建立。在这之前各地建立的党组织,都是党的早期组织。关于一大的召开,党史大家胡乔木同志曾写过这样一段话:一大开过了,似乎什么也没有发生,连报纸上也没有一点报道。但是,中国的伟大事变在实质上却开始了。毛泽东同志在总结党的创建的历史时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与以往中国其他政党和
政治组织不同的是,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确立起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经历了艰难的历程。在艰辛的探索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 28 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个过程中,党带领人民流血牺牲,历经千难万险。可以说,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它是红色的,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曾指出:“我们党尝尽了艰难困苦,轰轰烈烈,英勇奋斗。从古以来,中国没有一个集团,像共产党一样,不惜牺牲一切,牺牲多少人,干这样的大事。”东北抗日联军领导人杨靖宇同志在同日寇作战最后弹尽粮绝剩下一人时,面对他人的劝降,掷地有声地说:“老乡,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21 年至 1949 年,牺牲的全国有名可查的革命烈士达 370 多万人,平均每天牺牲 370 多人。他们真正用行动诠释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与壮志。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它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
权,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改天换地: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完成兴国大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是异常艰难和复杂的。由于长期战争,国内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国民党残余伺机破坏,匪患严重。有些地方还未得到解放,很多基层还未建立政权。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政治上孤立我们、在经济上封锁我们、在军事上威胁我们。1950 年 6 月 25 日,朝鲜内战爆发,随后美国入侵朝鲜,同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遭到严重安全威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经过充分讨论和全面衡量,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军威,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威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新中国站稳了脚跟。正像后来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取得了一个资格:人们不敢轻视我们”。
同样,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如何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对新中国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中国共产党从学习苏联到“以苏为鉴”,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56 年,我
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确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开始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1954 年 6 月,毛泽东同志曾这样提出过问题:“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我们很快有了中国历史上的无数个第一:生产出第一架飞机、第一辆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自行研制第一颗原子弹、氢弹先后爆炸成功,自行研制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自行研制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自行设计建造第一座大桥——南京长江大桥,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首次培育成功强优势籼型杂交水稻等。经过20 多年的奋斗,初步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邓小平同志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在这一时期,我国还初步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穿衣问题,这在当时也被公认为是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全党保持了良好精神状态,全社会形成了良好社会风气,进而转化为推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强大力量。大庆工人王进喜同志喊出“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铁人精神给全国人民带来了难忘的印象、记忆和感动,激励和鼓舞全国人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河南林县人民用简陋的工具,劈开太行山的重峦叠嶂,引漳河水入林县,建成“人造天河”红旗渠的事迹,就是这时全国人民奋发图强的一个缩影。
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伟大创造,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意愿,符合中国的实际,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这场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翻天覆地: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进富国大业 如何结合国情,在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情。既然是探索,就会有失误。我们党在取得探索成果的同时,从 1958 年以后也开始出现失误甚至是严重失误,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挫折以及影响全局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内乱。面对“左”的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我们党进行了深刻反思。1978 年 9 月 16 日至 18 日,邓小平同志在东北考察时讲:“社会主义要表现出它的优越性,哪能像现在这样,搞了二十多年还这么穷,那要社会主义干什么?”同年 12 月 13 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就是那篇著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强调指出:“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个讲话实际上成为此后召开
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成为新时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借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创立邓小平理论,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在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中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89 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在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坚定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据新的实践确立党的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架,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了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 21 世纪。
2002 年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建设和谐世界,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成功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从 1978 年至 2012 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先后超过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2010 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同时,出口超过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成为18 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继英国、美国、日本、德国之后的“世界工厂”,并于 2010 年跨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
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惊天动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推进并将在本世纪中叶实现强国大业 2012 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举旗定向,谋篇布局,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统筹...
中华民族历次兴盛繁荣时期第一次在公元前8世纪, 周朝的天子向外分封很多诸侯。这些诸侯共同拥戴周朝王室隆基造成大堂帝国的盛世这些诸侯共同拥戴周朝王室,达成了封建的统一。
是有史以来首度繁荣的盛世。
大周800年(西周275年, 东周51 4年)第二次在公元前1 世纪, 汉武帝刘彻, 把封建的统一改变为郡县的统一, 并且采取强硬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 十余年为郡县的统, 并且采取强硬的态度, 对付时常入侵的匈奴,使大汉声威远播, 成为十分强盛的帝国。
231 年。第三次在公元7世纪, 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曾孙唐玄宗李隆基, 造成大堂帝国的盛世,国力雄厚, 独步亚洲。
289年。第四次在公元1 4世纪, 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 十余年间, 推翻元朝蒙古人的统治,恢复中华王朝。
276年。1 368+700=2068, 21 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 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 工业现代化、 农业现代化、 国防现代化、 科学技术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探索史, 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代化建设、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面临的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社会矛盾极其复杂的大国。慈禧溥仪袁世凯李鸿章康有为孙中山
新民主主义时期, 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 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 反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线和纲领, 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毛泽东思想。
工人成为国家资产的主人, 农民实现耕者有其田。
新中国成立后, 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探索,经济、 文化、 政治等各方面建设的规律, 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成绩令人鼓舞, 经历曲折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 实行改革开放,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制定分“三步走”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磕磕碰碰, 摔过跟头、 有过失误, 自我纠正。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自身建设史, 即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不断经受住各种风险和挑战考验、 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历史变迁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民主革命时期, 党建是“伟大工程”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党建是“新的伟大工程”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求真务实、 改革创新, 艰苦奋斗、 清正廉洁, 富有活力、 团结和谐。
近一个世纪以来, 中国先后发生了三次革命。第一次革命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两次伟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革命, 即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 , 成立了中华人共和国, 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奠定了根本政治前途和制度基础。经济领域:
公有制为主体;政治领域:
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二次革命, 即中国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第三次革命, 是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民富国强(201 0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收入2万1 千元, 北京全市职工平均工资为5万元(2.3——1 9.2万)
, 全年国家GDP为40万亿元,国家财政收入超八万亿元)
1 .
第一件大事, 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 推翻了帝国主义、 封建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 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
第二件大事, 是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制度,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使古老的三件大事3.
第三件大事, 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提出“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 , 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1 .
第一次飞跃和成果, 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实践结合起来, 创立了毛泽东思想。2.
第二次飞跃发生在改革开放以来, 主要成果是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次飞跃两次飞跃, 是辩证把握理论与实践关系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是对中国国情和马克思主义认识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两大成果, 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两次历史性创新, 使对在中国这样的国家如何进行革命、 建设、 改革得出规律性认识的两大成果。
中国的电力技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落后20-30年的距离。
西方国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750千伏超高压电网技术已经成熟, 而我们国家直到这一世纪的2005年才建成投运。
这四十年的漫长岁月尤其是前三十年, 中国电力一直是制约中国工业发展的瓶颈之一。
中国幅员辽阔, 煤炭资源和水力资源大多蕴藏中西部地区。
而工商业发达,用电量最大的东部和中南部电力资源紧缺, 因此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国情、 环保、 节约、 集约化、 低成本、 可持续的能源发展道路, 既是国家战略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的职责家战略, 也是国家电网公司的职责。
特高压工程就是节能降耗、 环保、集约解决电力远距离输送的问题战略工程。特高压工程就是节能降耗环保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1000kV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起于山西晋东南(长治)
变站, 经河南南阳开关站,止于湖北荆门变电站。
全线单回路架设, 全长654公里, 跨越黄河和汉江。
变电容量600万千伏安系统标称电压1000千伏联合会组织评定报国务院批准的奖项)万千伏安。
系统标称电压1000千伏, 最高运行电压1100千伏, 静态投资约57亿元。
这条线路于2006年8 月开工建设, 历经28个月建设完工。工程于2006年8月取得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达的项目核准批复文件, 同年底开工建设, 2008年12月全面竣工, 12月30日完成系统调试投入试运行, 2009年1月6日22时完成168小时试运行投入商业运行。最高运已经投产的特高压设施2011年4月28日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荣获中国工业大奖(每三年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组织评定报国务院批准的奖项)
国家电网公司管理的向家坝至上海±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示范工程起于四川复龙换流站, 止于上海奉贤换流站。
工程新建±800千伏换流站两座, 额定输送功率640万千瓦; 新建±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一回, 输电距离1907公里, 途经四川、 重庆、 湖南、湖北、 安徽、 浙江、 江苏、 上海八省市, 四次跨越长江。
工程计划2009年底全线基本架通2010年7月8日双极建成投运划2009年底全线基本架通, 2010年7月8日双极建成投运, 总投资超过200亿元。总投资已经投产的特高压设施
南方电网公司管理的±800千伏直流输电工程——云广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该工程西起云南省楚雄州, 途经广西壮族自治区,东至广东省广州市, 输电距离1373公里, 额定电压±800千伏, 额定容量500万千瓦, 由楚雄换流站、 穗东换流站、 直流线路、 两侧接地极和接地极线路五大部分组成。已经投产的特高压设施
另外, 宁东直流输电工程西起宁夏银川东换流站, 东至山东青岛换流站, 线路长1333公里, 经过宁夏、 陕西、 山西、 河北、山东等5省区46个县市, 输电容量400万千瓦, 动态总投资103. 85亿元。
据山东电力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同智介绍, 宁东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一个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第个±660千伏电压等级直流输电工程。已经投产的特高压设施
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 期间, 计划投资5000亿元(有说3000亿元的)
用于特高压建设, 在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 重点加快华北、 华东、 华中(三华) 特高压交流同步电网建设。
三华特高压电网形成“三纵三横” 主网架, 即锡盟、 蒙西、张北、 陕北能源基地通过三个纵向特高压交流通道东纵锡盟——南京中纵张北——南昌西纵蒙西——长沙(锡盟~北京东~南京, 中纵张北南昌, 西纵蒙西天津南~济南~徐州~南京、 张北~北京西~石家庄~豫北~驻马店~武汉~南昌、 陕北(蒙西) ~晋中~晋东南~南阳~荆门~长沙)
。
向华北、 华东、 华中地区送电, 北部煤电、 西南水电通过三个横向特高压交流通道北横陕北——潍坊, 中横靖边——连云港, 南横雅安——上海(蒙西~晋北~石家庄~济南~潍坊、晋中~豫北~徐州、 雅安~乐山~重庆~长寿~万县~荆门~武汉~皖南)
。
向华北、 华中和长三角特高压环网送电。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 特高压建设规划长沙(锡盟北京东
特高压双环网为:
淮南~南京~泰州~苏州~上海~浙北~皖南~淮南长三角。在特高压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的基础上, 配合西南水电、 西北、华北煤电和风电基地开发, 建设十三条特高压直流线路, 锦屏—江苏、 溪洛渡—浙江、 哈密—河南、 宁东—浙江 、 宝清—唐山、蒙古—天津呼盟—山东酒泉—湖南蒙古天津、 呼盟山东、 酒泉庆、 彬长—山东、 蒙西—江苏、 陇东—江西等直流输电工程。国网能源研究院权威专家表示, 国家电网“十二五” 期间将投资约2. 55万亿(有说1. 7万亿)
用于电网建设, 其中将有5000亿元用于特高压电网线路的投资, 建成连接大型能源基地与主要负荷中心的“三横三纵” 的特高压骨干网架和13回长距离直流输电工程, 初步建成以特高压电网为核心的世界一流的坚强智能电网。5000亿元用于配电网线路的投资, 另外约1. 55万亿元用于其它电压等级的电网线路投资。锡盟—南京准东—重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 特高压建设规划湖南、 锡盟南京、 准东重
而在“十一五” 期间, 国网用于电网投资的额度仅为1. 5万亿元, “十二五” 电网投资额同比提升了68%, 电网建设的“加码”将带动特高压及智能电网相关设备市场的大幅提升。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 特高压建设规划
消息人士透露, “十二五” 期间, 我国特高压交流电网投资将达到2700亿元, 智能化投资将达到1900亿元。对于特高压规划, “十二五” 期间, 国家电网将围绕华北、华中、 华东负荷中心, 建成“三华” 同步电网, 形成以“三华”为受端, 以西北750千伏、 东北500千伏电网为坚强送端的三大同步电网到2015年“三华” 特高压同步电网将建成“三纵三横”步电网。
到2015年,三华特高压同步电网将建成网架结构。
建成投产13条直流输电工程。
跨区输电规模达到2. 5亿千瓦, 国家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 经济运行效率、 安全水平、 科技水平和智能化水平将得到全面提升。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运行三纵三横
目前全国电网运行情况是, 东北与华北经直流背靠背连接(高岭--天马两回)
, 华北与华中经1 000千伏特高压连接(长治—南阳—荆门)
,华中经直流与华东(葛洲坝—上海3回)
、 经330千伏换流站背靠背与西北连接, 西北经直流与华北连接(宁夏银川—山东青岛)
,南方电网公司经直流与华中经直流与华中连接(三峡—广东)
1.
特高压直流应用的目的(送电距离远、 输送容量大、 节省架线走廊、 中间无落点、 线损小、 谐波影响小、 稳定无问题)2.
不赞成 “三华” 电网的理由(技术的稳定问题和政治的垄断问题)
, 质疑晋东南---南阳---荆门特高压交流工程的基本理由,一是稳定问题283万千瓦维持了1秒钟, 二是投资太大, 预计5000亿元。国家电网公司特高压运行3.
智能电网的未来(接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 需求侧响应、 分布式电源、 储能装置, 极高的供电可靠性、 避免大面积停电, 与通信信息系统广泛结合、 能源、 电力、 信息综合服务)
, 推进各个行业全面发展。
特高压的建设记载了国家电网人努力超越、 追求卓越的风采,彰显着中国人民自力更生, 顾全大局, 协同作战的民族精神。
它揭开了中国电网输电技术和坚强电网崭新的一页。
所以, 希望广大员工发扬特高压建设精神, 为实现现代公司建设, 积极工作。
谢谢!谢谢!
一、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是近代中国社会演变和内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反映了 自 鸦片战争以来,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国家统一和人民解放的客观要求。
历史证明, 这是一个将改变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大事件。
1、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演变和国际环境的变化 1840 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战前, 中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封建国家。
战后, 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 到 19 世纪与 20 世纪之交基本完成。
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 实现民族独立、 人民解放; 二是彻底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 实现国家繁荣富强、 人民当家作主。
在这两大历史任务中, 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前提。
近代以来, 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
从鸦片战争起, 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和改变社会现状的努力, 就从未停止过。
有以天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斗争; 也有统治集团为实现 “自 强”、“自 救” 发起的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和“清末新政”。
然而, 这一切努力都失败了 。
1911 年,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具有完全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它推翻清王朝, 建立中华民国,结束了 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但是, 这场革命也有明显的弱点:
它没有一个明确而完整的政治纲领;没有发动工农群众; 没有形成一个能够成功地领导革命进行到底的政党。
结果, 革命果实落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手里。
严酷的事实
表明, 在当时的中国, 无论是农民阶级, 还是资产阶级, 都不可能领导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要有新的阶级力量及其政党来领导。
历史在提出问题的同时, 也为解决问题准备了 条件。
辛亥革命后, 中国政治、 经济、 文化的发展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为新的阶级及其政党走上历史舞台提供了 契机。
首先,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获得一个比较有利的发展时期。
与此相应, 工人阶级的队伍迅速壮大。
到 1919 年 5 月 , 产业工人约 200 万左右, 成为一支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
这就为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建立自 己的政党提供了 必备的阶级基础。
其次, 辛亥革命后, 近代新式教育在中国迅速发展, 由此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青年知识分子群。
这个群体易于接受新思想、 新事物, 关心国家前途、 民族命运, 是当时中国新思想、新知识的承接者和传播者。
1915 年 9 月 ,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更名《新青年》), 发起新文化运动。
这次运动高举民主、 科学两面大旗, 猛烈地冲击了 封建正统思想??孔学的独尊地位, 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影响深远的思想解放潮流。
在这个过程中,《新青年》 以其独特的魅力, 吸引 和联系了 一大批进步青年。
这就为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在思想上、 组织上做了 准备。
再次, 1914 至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以极其尖锐的形式暴露了 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 引 起中国先进分子对西方文明的怀疑。
这种怀疑, 促使他们开始寻找新的道路。
正值此时, 1917 年俄国十月 革命胜利, 社会主义从书本上的学说变成活生生的现实。
这使正在上下求索的中国先进分子, 颇有“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岸花明又一村” 之感。
于是, 在社会上, 出现了 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 他们经过研究、 比较和选择,得出结论:
中国人应当走俄国人的路。
这是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现实依据。
最后,
1919 年 3 月 , 列宁领导建立了 共产国际( 又称第三国际)。
这个组织的建立为中国革命运动的兴起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创建, 提供了 有利的国际环境。
2、 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919 年, 中国爆发五四运动。
运动的起因是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在巴黎和会上损害中国主权、 反对北洋军阀的卖国政策。
1919 年上半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获胜的协约国举行“和平会议”, 因地点在巴黎,又称 “巴黎和会”。
中国因战时参加了 协约国一方, 名 义上属于战胜国,所以也派出代表参加会议。
在会上, 中国代表提出:
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 撤走外国军队、 取消日 本“二十一条” 等要求。
但和会拒绝了 中国的要求, 并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特权转交日 本接管。
对这样一个和约, 北洋政府居然表示同意, 准备签字。
消息传来,中国上下群情激奋, 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这次运动, 以北京学生斗争为先导, 很快得到全国各地学生的声援和社会舆论的支持。
自 6 月 5日 起, 上海、 北京等大中城市的工人相继举行大罢工, 声援学生。
这表明, 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学生、 工人和其他群众掀起的, 全国规模的反帝爱国运动, 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它带着为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姿态, 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由此成为划时代的标志,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五四运动后,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
究其原因:
一是, 在运动中, 涌现出陈独秀、 李大钊等一批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分子, 他们从巴黎和会所给予的实际教训中, 开始认识到帝国主义列强联合压迫中国革命的实质, 转而接受和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是, 中国先进分子通过五四运动, 开始认识到工人阶级所具有的坚定的革命精神和强大力量, 这对他们自 觉地走到工人中间, 开展宣传活动, 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 产生重要影响。
在中国,最早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 是李大钊。
1919 年, 他在《新青年》 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一文, 对马克思主义作了 比较全面、 系统的介绍。
由于中国先进分子从一开始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观察与改造国家命运的工具来接受的, 所以, 注意同实际结合, 同群众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3、 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和中共一大的召开 在中国, 最早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1920 年 2月 , 陈独秀为躲避北洋军阀政府的迫害, 从北京秘密前往上海。
李大钊在护送陈独秀离京途中, 同他商讨了 在中国建立共产党组织的问题。随后, 两人分别在北方和南方开展建党活动, 史称 “南陈北李”。
1920年 8 月 , 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上海成立。
随后, 在北京、 武汉、 长沙、 济南、 广州等地, 以及旅日 、 旅法的华人中分别成立了 党的早期组织。
这些组织成立后, 有计划、 有组织地研究马克思主义,批驳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 在工人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
这些活动, 有力地促进了 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工人运动的结合。
至此, 在中国建立统一的共产党组织的条件基本成熟。
1921 年 7 月 23 日 , 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 一大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 纲领是:
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 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消灭资本家私有制; 联合第三国际; 实行社会革命。
这表明,共产党从一开始, 就旗帜鲜明地把实现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作为自 己的奋斗目 标, 并坚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 标。
这就同主张走议会道路的第二国际社会民主主义划清了 界限。
一大宣告了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这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
从此, 中国有了 完全新式的,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行动指南, 以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为奋斗目 标的统一的无产阶级政党。
4、 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中共一大后, 党在领导群众运动特别是工人运动的过程中, 对中国特殊的国情有了 初步的了 解, 开始认识到: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人民所受的最大痛苦, 不是一般的资本主义剥削, 而是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封建势力的统治。
在这种条件下, 要立即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不现实的。
历史向党提出了 :
制定符合中国现实国情的革命纲领的任务。
1922 年 6 月 , 中共中央发表《对于时局的主张》, 指出, 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根源, 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根源;
解决时局的关键, 是用革命手段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建立民主政治。
这是共产党第一次就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向社会各界公开自己的政治主张, 也是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分析中国社会状况, 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重要起点。
它为党的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奠定了 基础。
1922 年 7 月 , 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
大会在宣言中, 分析了 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状况, 指明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初步明确了 中国革命的性质、 对象、 动力、 目 标和前途等问题, 提出了 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又称最低纲领), 即:
“消除内乱, 打到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 达到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同时, 把一大制定的纲领确定为党的最高纲领, 明确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战略。
这是共产党对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问题认识的一次深化, 是党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一个重要成果。
从一大确定直接搞社会主义革命, 到二大确定先搞民主革命再搞社会主义革命, 这是党在战略方针上的一次重大转变。
历史证明, 党只 有实现这个重大转变, 才能更准确地反映人民的迫切愿望和要求, 制定正确的斗争策略, 肩 负起领导革命的历史重任。
为了 贯彻民主革命纲领, 二大还通过了 《关于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决议案》 和《中国共产党章程》; 确认党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选举产生了 中央执行委员 会。
至此, 党的创建工作全部完成。
二、 掀起大革命的高潮 1924 年至 1927 年, 共产党与国民党第一次合作, 掀起了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这场运动席卷全国, 规模之大, 影响之深, 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所以, 人们通常称之为“大革命”。
1、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与发展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军阀混战,社会动荡, 民不聊生。
这种社会状况及 1923 年“二七大罢工” 失败的教训, 使共产党认识到, 在中国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必须采取积极的步骤, 联合其他进步势力,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当时,国民党是中国政治舞台上最有影响的一个政党。
这个党人数多, 成分
复杂, 既没有统一的行动纲领, 又严重地脱离群众。
但它也有不容忽视的优点:
一是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威信, 其领导者孙中山在人们的心目 中是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象征; 二是它已在南方建立了 一块根据地,竖起国民革命的大旗, 并允许各种革命力量公开活动; 三是孙中山在几经挫折后, 已决心同苏联政府和共产党合作。
当时, 国共两党都有合作的愿望, 但在合作的形式问题上, 有一定分歧。
共产党主张采取“党外合作” 的方式, 以保持组织的独立性。
但孙中山坚持采取“党内合作” 的方式, 要求共产党员 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认为, 共产党应正视自 己在组织上还很弱小的现实, 接受孙中山的建议。
他的主张得到共产国际的批准。
1923 年 6 月 , 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集中讨论了 国共合作的问题。
会议曾一度发生激烈的争论,但最终决定采取共产党员 以个人身 份加入国民党的方式实现国共合作。
三大作出这样的决策, 固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但最重要的还是党十分清楚地认识到, 实现国共合作是革命形势的需要, 也是两党发展的需要。
事实证明, 三大的决策是正确的。
1924 年 1 月 ,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会议通过的《宣言》, 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即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作出适应时代潮流的新解释, 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共同纲领。
大会在事实上确立了 联俄、联共、 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并按照国共合作的精神, 选举了 有共产党员 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 会。
所以,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此后, 两党以广州为中心, 汇集全国革命力量, 共同发起了 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
但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 统一战线中两党的矛盾逐渐显露。
在国共关系日 趋复杂的情况下, 1925 年 1 月 , 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
这次大会总结了 国共合作一年来的经验教训, 初步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等问题。
但是, 会议对如何争取领导权、 如何正确处理无产阶级与其他各阶级的关系等问题, 没有作出具体的回答。
1925 年 3 月 12日 , 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国共两党组织各界人民举行哀掉活动, 广泛
传播孙中山的遗嘱和革命精神, 形成一次规模巨大的革命宣传活动。国民革命的呼声, 日 渐高涨。
2、 大革命高潮的兴起和统一战线中的斗争 1925 年以“五卅” 运动为标志, 中国掀起了 一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各阶级的政治态度都有了 比较充分的表现, 丰富生动的实践为共产党提供了 许多新鲜经验, 错综复杂的斗争又把许多新问题提到党的面前。
在这种情况下, 党内一批领导人及时总结经验, 对中国革命的性质、 任务、 动力、 对象和前途等问题, 进行思考和论述, 把党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其中毛泽东发表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等文章, 对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和农民的状况及其对革命的态度, ...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