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质量(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双减”政策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提升质量
摘要: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让教育回归初心,让学生减轻负担并真正提高质量,是当下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着眼政策要求,道法学科特色分析落实"双减"的必要性,结合教学实例分析"双减"有效策略,通过优化课堂变革,优化作业设计,优化教学资源,实现特色化教育,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的同时提升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习品质,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减负增效提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像春风般,吹响了为学生减负的号角。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对于此政策的出台,我是拥护和赞同的,让教育回归更本真的状态,是我们每个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是党中央、国务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大决策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教育和少儿童健康成长的关心关注,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的集中体现。我们一定要积极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做好课后服务等"五项管理",切实提升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学习和实施"双减"政策,我打算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双减”政策的实施,对教师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认真领会双减精神,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切实提升自己实施核心素养教育的意识,才能用新课标理念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新的经验方法。初中阶段的教育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地位重要,是关键的过渡教学阶段。提升在教育教学方式上,更要注重体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要切实摆正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以道德与法治的综合知识和学生的亲身体验为载体,不断地诱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动机。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做到了解每个学生的特长、经历和兴趣,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心理需要,重视心理反馈。还要认真细读新课标领会新观念、新教法为他们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环境,为每个学生提供足够的思维和表现的空间,这样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可以充分发挥,可以引导学生课后继续去探索专研、交流有关信息。这样才能做到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不是知识的奴隶,进而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第二,充分钻研教材教法,提升能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的核心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作为教师,不仅要加强专业学习,提高教师职业技能,还要聚焦“双减”,加大力度,丰富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比较前沿的教学与教学理论,观摩优秀教师课堂实录,充分钻研教材教法, 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水平,以丰富多彩的课堂学习类型助力学生学习,提升学习能力,让学生体会课堂学习的乐趣。
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相关内容时需要布设具体的任务,或者设定详细的要求,让学生找到深度阅读学习的切入点。同时,教材中有一些材料和内容是比较重要的,特别是对概念解读、关系梳理、方法传授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教师不妨给学生规划清晰的阅读路线,设计一些思考问题,让学生自然启动研究思维,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之中建立学习认知。学生面对教材时大多会关注里面的图画内容,或者对故事性情节有阅读兴趣,因此教师要做好筛选,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指导,或者设定阅读任务,让研读教材助力学习顺利展开。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凝聚价值追求》这部分内容分为几个环节,教师要求学生重点阅读“高扬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环节,从读教材中受益。学生有了明确的阅读方向,能够对教材内容做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同时,教师利用问题展开调度,让学生在阅读钻研教材过程中自然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对健康人格追求形成认知。
三、紧扣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能。
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战场,学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丰富主要来自课堂。“双减“政策核心是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让学生学习更好回归校园,建设学校高质量教育体系,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双减“政策,“减“的目的是要提质,而作为学校一线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得向常规课堂要效益,就得“详备““精讲““勤反馈“。在教学设计阶段要对学生年段特点、知识结构、认知水平等情况了然于胸,以新课标要求为基准,但也不要拘泥于教材,教教材,而应该是拓展于教材,用教材教。学生需要什么,我们准备什么,教什么,针对学生的需要来充分备课,科学预设。在教学实施阶段,首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环境,建立一个互相尊重、理解、和谐,彼此接纳、欣赏、赞美的学习场所,这样思维不受压抑。学习才有激情。其次,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学生学习的真实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关注全体,尊重差异的教学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制定提问策略,激活已有知识积淀,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深度思维,鼓励学业求助、合作探究行为。同时,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从人力、物力、时间、办法等过程上保证重点内容的教学与难点的突破。对学困生要加大帮扶力度,因为他们才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基础。最后,在学情反馈上要有时效性,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学习目标达成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和教学策略改进,同时要制定高效教学评价策略,丰富评价方式和手段,提高评价频率,以某种建设性的、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引导学生制定行为改进计划,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被尊重,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展。
四、优化作业管理,提升作业质量。
“双减“政策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的数量和质量有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从作业的设计、布置、反馈、评价等环节建立作业管理制度,提高作业质量,减轻作业负担。在作业设计上要研读课标,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积极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同时要研判学情,全面了解学生学力,有针对性地设计作业,内容结构化,形式多样化,达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并存,传统性与开放性同在。在作业布置上,要精心筛选,主动“试水“,准确掌握题目的含金量,科学归类,合理安排,做到质量有保证,数量有控制,形式很丰富。同时要关注全体,尊重差异,不要搞一刀切,除基础性作业外,积极尝试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或尝试每周安排一个“无作业日““实践性作业日“,每月一个“零作业周末“等多种开放式作业形式。布置与反馈是作业的季生环节,既要从质、量、形上做好作业的布置,也要从时效性和空间性做好作业的批改与反馈。加大面批讲解和答疑辅导的力度,重视学生对错题的反思与订正,及时进行二次批改。对优秀作业要巡展宣传,对作业优秀的学生要激励表扬,不断增强学习自信,学习自觉,让作业成为学生才能展示的平台、老师把脉会诊的手段、学校教学质量的硬核。
五、创新评价方式,增加育人高度。
教育不能光凭美好的愿望塑造心目中“优秀“的学生,评价也不该只通过鉴别和选拔让学生适合某种教育,在“双减“政策下,评价的基本功能不能只限于知识的掌握和学习成绩的关注,而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重。作为教育主阵地学校里的教师,要带头落实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把考试改革、课程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融合到一起,打破以往唯考试作为评价手段唯分数论“英雄“的陋习,树立全面发展的质量观和科学的教育评价观,综合考虑学生学科考试成绩与其他表现,科学全面评价学生。要完善学习过程评价与考试结果评价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评价,鼓励实践性评价,采用课堂观察、随堂练习、实验操作、课后作业等方式开展学生学习情况的即时性评价,通过定期交流、主题演讲、成果展示、学生述评等方式开展阶段性评价。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行为养成、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运动健康、审美情趣等方面的评价。要创新评价工具手段,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
五.做好课后服务,满足个性发展。
作为教育改革的主战场和先行者,学校应从宣传、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做好课后服务工作。首先要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积极向学生、老师、家长、社会宣传课后服务这个惠民、利民政策,鼓励社会志愿服务,推动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浓厚氛围。其次要与落实“五项管理““十项举措“一日清单等有机结合,加强课后服务安全管理,制定课后服务学生安全管理制度、领导、老师轮班服务制度、后勤餐饮保障制度等,做到前勤后勤统筹合作,课上课下无缝衔接。课后服务课程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以适应学生“口味“为服务导向,整合社会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资源,正向引导,合作共赢,共同开发“课后基础““课后拓展““课后实践“等五育融合的课后服务课程,着力构建与学校原有课程相匹配、相融合的学校整体课程新体系;建立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充分利用市区资源优势,统筹利用学校、政府、企业的图书馆、科技馆、游泳馆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在课后服务过程中要及时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此来改进、创新服务策略,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减,学习质量提高。
六、打消家长顾虑,共培育人沃土。
“双减“政策减轻了学生作业负担的同时,也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精神负担,但作为孩子的父母,减负不代表减轻肩上的责任,相反更考验的是做父母的担当。因此我们做父母的首先思想上清楚认识到“双减“是国家的顶层设计,目的是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此,家长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做好孩子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其次行动上要厘清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和责任,挑起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重担,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多关注、勤沟通、做榜样,用心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协力搭建有效的家校共育平台。只要父母生育、养育、教育不脱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齐配合,孩子的成长必定是健康的、快乐的、积极向上的。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