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研究【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价值
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它们与各学科的课程加以整合,即与各学科的教学进程密切结合时,它们可以体现出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作用,从而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在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等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日益普及,理论研究研究日益深入细化, 何克抗教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专著已经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从实践层面,各种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且推出了大量的精彩的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实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很多教育技术工作者就此进行了积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我校的新教学楼每间教室都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因此选择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教师使用多媒体设备展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等方面,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课题研究理论依据及目标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为技术支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意图建构起崭新的学生学习的基本模式,发展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研究目标:“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目的,在于探求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科有效教学的整合规律、策略和方法,最终通过在各学科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究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层次和效率。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2)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
(4)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
三、研究对象
1.依据多层次、多年龄阶段、多心理特征的原则,确定学校的全体学生及专任教师为本课题的实验对象;
2.已建成的校园网以及通过宽带网共享Internet资源,并能实现教与学过程的网络环境。
3.在网络环境下,运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以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为载体,研究小学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新手段和新模式,以及研制、开发网络环境下的课程和资源的策略研究。
四、课题研究主要观点及创新之处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使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具体来说有如下四个特点:
1.以立人为宗旨的价值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实验原则是将“立人”作为课堂教学的根本价值标准,强调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行探索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2.以民主为基础的师生观。以“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为指导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思想活跃,充满生机活力。它强调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学生自主思考,各抒己见,让学生在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
3.以自主为手段的方法观。自主是“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的核心内容。在具体操作中,应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作用,突出自主,它不是“填鸭”、不是“牵牛”、也不是“放羊”。而是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有条不紊,灵活自如地展开教学。既要将学习主权交给学生,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4.以实践为本位的训练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强调将思考权、发言权还给学生,强调“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代替;学生自己能够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周玉仁语),确保学生能充分实践;它重视通过问题情境来调动激发学生的内在期望,保证学生能主动实践;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后,对学生而言实际上就是学习目标,随着问题的解决目标也就得以实现。
五、课题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手段支持下的课堂更具有优势与活力;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更有利于教师的情感与智慧的激发;
3.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4.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突显开放性与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智慧的生成;
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法。(1)调查目前我校教师在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方面的现状;(2)调查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与教学效果。
2.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类型的研究对象,进行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整合的课堂实例个案研究。
3.行动研究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就是要创造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自然条件下进行实践,并对实践进行不断的反思,通过计划,实践,观察,反思四个步骤进行。
4.文献法。对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与有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分析和提炼,以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研究中以网络技术应用和软件自主研发并重。第一方面是网络技术应用中,以合理开发与应用校园网络平台为主,合理运用好校园信息平台、交流平台以及资源库平台。辅以广域因特网技术的应用。第二方面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体现则以教师自制软件的技术路线加以体现和实施。
六、课题主要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XX.XX—20XX.XX)
1.前期准备:完善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堂教学大讨论,进一步确定课程标准和课堂模式。
2.业务培训:(1)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更新观念,统一思想,统一认识;(2)进一步学习CAI课件制作,人人学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
3.现实调查:目前我校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阶段(20XX.XX—20XX.XX)
1.初始阶段:(1)建立网站,课题组在网上收集各种资料,进一步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课题研究资料;(2)进行课堂教学CAI课件制作研讨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3)信息技术环境下备课方式的探索和研究;(4)阶段性小结。
2.深化阶段:(1)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各个环节呈现的基本特点研讨;(2)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效率的主要方法研讨;(3)开展市“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的研究”教学研讨会;(4)阶段成果上网交流;(5)进行阶段性小结。
(三)总结阶段(20XX.XX—20XX.XX)
1.收集课题研究论文,编辑专题论文集。
2.收集教学录像带,制成DVD,建立精品课资源库。
3.写出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工作报告,整理有关材料。
4.申报课题研究成果,申请结题,做好结题工作。
七、对课题实施和完成的有利条件分析
1.国内外许多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阐述和实践经验可供我们参考和借鉴。同时,围绕本课题,我们也进行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2012年秋季开始,深入了解学校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实施有效教学方面达到的水平,对教师开展新一轮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查阅了相关资料和书籍,为课题研究准备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2.本课题由校长直接领导,教务处、教科室策划管理,信息中心提供技术保障;学校设立专项基本资金,并提供研究所需的相关条件,在财力、物力、时间、空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并且设立专项奖励基金,不断激发课题研究的积极性。
完成课题阶段性成果的主要策略:
1.加强本课题的目标管理,实行分工协作,责任到人,保证研究进度。
2.学校每年投入科研经费,加强硬、软件的建设。
3.不断学习,努力探索。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有关专题研究的理论、经验以及具体的操作措施,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探索教改新路。
附:课题研究主要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有效课堂教学策略》(远方出版社)
2.祝智庭《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模式:理论框架与案例研究》
3.宋成栋《现代教育技术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
4.代蕊华《课堂设计与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米竞《必然抉择: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国电化教育)
6.潘曦《多媒体应用技术》(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7.李子运《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中国远程教育)
8.缪蓉《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北京大学信息技术系列教材)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