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浅谈教研组团队建设策略(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浅谈教研组团队建设的策略
教研组承载着学科教师教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校本研修的主体。教研组的建设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关系着高效课堂的落实。针对我校教师年龄差距大、教研主动性不够以及教研活动内容形式单一等实际,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摸索,从团队建设这一方面,做了一些教研组建设的研究。下面就教研组团队建设的策略谈几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组建教研组的团队。
1.选好教研组长是关键。
教研组长,是一门学科的引领者,他们的业务能力、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这教研组的建设。因此教研组长不仅是学科骨干、业务能手,而且应该具有学科领导力。学科领导力包括:①学科规划力:规划好本学科的学期计划,制定好的目标和相关的工作细则与措施。②学科的执行力:教研组长根据制定好的学科规划严格按照程序执行到位并及时进行调整补充。③工作协调力:团结好组内人员,减少摩擦,使各项工作能顺畅有效的开展。
2.发挥好教研组长的作用。
教研组长是教研组建设的中坚力量,所以学校领导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树立教研组长的威信,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允许他们在职权范围内有一定的自主权。
3.关注成员的两个“不同”。
(1)关注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对教师的培养可以按年龄分为青年教师、中年教师和老年教师。针对不同年龄的教师,采取分层要求、梯度培养的办法,让所有教师都有自己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升。①培育中坚力量,形成成长梯队。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学校通过建立青年教师培养机制,来培育教研组发展的中坚力量、形成优秀的人才成长梯队。 ②定期开展教师技能竞赛。学校经常开展说课、赛课、议课、三字一话等教师技能竞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为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与阶梯。
(2)关注教师的不同发展。学校根据教师自身的兴趣、特长、爱好,鼓励他们发挥优势,并辐射到其他学科。
4.建立教学研究共同体。
对我们学校来说,教研组团队建设是比较薄弱的,因班级少造成任课教师少,加上骨干教师层次较低等客观条件,使得教研工作的开展效率不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学校顶层设计,指导教研组通过和手拉手学校、协作区学校结对子,组成教学研究共同体,定期开展教研活动,教研共同体在活动中不断地完善,教研组的实力在联合中得到进一步壮大,同时也能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完善教研组团队的制度。
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关键就是要建立完善的教研组机制,只有建立规范的教研组各项机制,教研活动才能得以正常有序地开展,根据学校特点,制定并完善以下一些制度。
1. 教研组常规活动制度。
教研组活动必须要做到“五有”:有明确的研训主题,有实际操作的方案,有具体的活动安排,有研训过程的资料积累,有教研活动的反思提升。
2.集体备课制度。
集体备课要基于问题,立足诊断,同伴互助,交流分享,反思跟进,共同提高。其具体要求可以概括为“五定五备五统一”。
(1)“五定”:教研活动要做到“四定”:定主题、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措施。
(2)“五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练习。备课重点要吃透两头,既备教材又备学生,要做到前备与后备相结合。前备侧重于课堂预设,后备需做到课堂再现、分析问题、重新设计、提炼所得。只有这样,不断积累案例,促进对教学的思考,才能充实自己的教学生涯,使自己的专业不断发展。
(3)“五统一”:同年级统一教学目标、统一课时分配、统一教学重点和难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单元测试。
3.听课评课制度。
认真完成学校教管中心规定的每个教师每学期的听课量,听课笔记需要认真记录,项目需齐全,特别是听课评价必须有内容。挂钩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起到带头作用。
(1)坚持互相听课制度,具体节次可以根据不同年龄分层要求。
(2)坚持推门听课制度。学校每周统一规定一天为教学开放日,这一天,学校领导、教研组长、部分教师可以不打招呼课随时进课堂听课。任何教师不得拒绝其他教师听自己的课。凡是本学科的公开课,同年级段的教师一律参加听课,有课务的需自行安排好,上报教管中心。
(3)认真完成听课笔记。项目记载要齐全,不但要既过程,更要及时反思批注,做到听、看、记、思有机地结合。
4.教师学习制度 。
(1)认真参加学习。
教师需准时参加学校和教研组组织的学习活动,学习时集中精力,认真作好学习记录(每学期要统一进行检查),讨论时积极发言。不得无故缺席,不能出席,须事先请假。
(2)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
集中学习每两周一次,一般安排在周六上午,主要安排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班主任论坛、读书交流会等。自学需结合学校推荐的教师必读书目进行,每学期需撰写一篇读书笔记,学校统一进行评奖,同时也可充分利用网络公共资源平台学习。
5.教师培训制度。
对教师进行业务培训是教研组的工作任务之一,也是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教研组应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学改革的要求,积极开展教师的业务培训。每位教师必须准时参加各种培训活动,无特殊情况不得缺席,教研组每学期须交一份培训工作总结。
学校选派教师外出学习、培训,回校要求他们利用校本培训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传达学习收获。培训可采用专题讲座、经验交流、上汇报课等多种形式,产生一人学习,多人受益的效应。
三、创新教研组团队的研修模式。
学科组只有不断创新适合自己的研修模式,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才能使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学质量的最佳途径。
(一)反思型教研。
实践+反思=专业成长。校本研修中被认为最核心的一项就是实践与反思。有句话说,上十年的课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写三年的教学反思说不定你就已经是名师了。因此学校组织各教研组采取实践与反思的研训模式:独立研究--研讨交流--实践研究--再研讨交流--深度反思--行为跟进。通过不断地实践反思,研讨交流,思想碰撞产生火花,把日常的教学与教研整合为实践研究行为,同时达到了团队建设的目的。
具体就某一节课来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教学内容、教学策略的不断突破,对教师本身的能力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一节课的反思交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师文本解读能力,教师学情准确把握,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机智。学科组需要求教师“对标找差”,及时反思,形成书面文字,同时将反思内容放到学科交流群里,集思广益,充分发挥教师集体智慧,真正实现在同伴互助中反思提升。
(二)智慧型教研。
随着2.0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云计算、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已很成熟,数据存储、分析技术已不是问题,“互联网+”已经融入了教育,智慧教学理念已经融入了课堂。我校教研组利用“教学平板”“优教平台”“实用性软件”在智慧教学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探索。
“平板进课堂”,应用平板电脑实施课堂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它基于网络,以平板电脑为载体,及时互动反馈和精确指导解决课上出现的问题,优化教与学的全过程,可以达到减负增效的双重目标。
“优教平台”具有强大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前有同步学科备课资源,在课堂学习环节中学生使用一卡通的答题功能与老师在优教平台实现作业互动,并及时给出答题统计和分析。课后,学生通过平台了解自己学习情况 进行针对性学习。师生的平台使用数据都分别存储在老师空间和学生空间中,并实现师生资源互通。
(三)主题型教研。
教研组的研训活动必须要有主题,研训活动要序列化、项目化推进。如我校语文学科围绕《构建语用课堂教学的课例研究》这一主题项目,进行了序列化研究,分别就“语用”课堂研究在低年段(两校教研)、中年段(协作区)和高年段(手拉手联谊)开展了“同课异构”第一课时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不仅主题明确,针对性强,还形成了低中高年段的序列化,实现了研究的全覆盖。当然,序列化的研究还要在每个年段,就某个问题进行纵深式、螺旋式推进研究。学科研究有了课题引领,就会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提升,无论是学生、学科教师都将受益。
(四)品质型教研
学校利用特级教师工作室,学校定时约请特级教师来校指导学科发展,同时借助特级教师的资源,结合学校实际,放大名师工作室的辐射面,以名师工作室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优秀教师团队。学校的名师工作室运作顺利,引领学校在“品质化教研”的道路上不断迈进。
学校教研组团队建设的很多措施并非自己的首创,只是结合我校实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尝试和建构。教研组团队建设需要不断坚持的实践与摸索,相信随着实践和思考的不断深入,成效会越来越显著,特色会越来越鲜明,品质会越来越彰显。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