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3-17 01:35:02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问题及建议,供大家参考。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问题及建议

当前戏曲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昆山自古人文积淀深厚、文化遗产丰富。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省委娄勤俭书记2017年11月来昆调研时强调,昆山文化底蕴丰富,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发展中的作用。昆曲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保护和传承,是当代昆山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

一、昆曲文化保护发展现状

(一)历史渊源

昆曲作为一门有着六百年悠久历史的古老剧种,集文学、舞蹈、音乐、戏剧为一体,经历代名家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并且由于它对中国其他剧种产生的深远影响,因此被世人尊为“百戏之祖”,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瑰宝。

昆曲艺术作为昆山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是昆山最具辨识度的“金名片”之一,而昆曲能够追溯到的渊源和几个关键节点,都与昆山巴城有关。自唐始,昆曲在巴城完成了“昆腔前身-昆山腔-昆曲-昆剧”的华丽演变。1200多年前,唐代宫廷乐师黄幡绰吸收民间歌调在巴城传戏,并创作“傀儡戏”,逐步发展为“昆山腔”,成为昆曲的缘起;距今700多年前,元代文化大家顾阿瑛在阳澄湖畔组织的“玉山雅集”,与东晋“兰亭雅集”、北宋“西园雅集”并称中国文化史上三大雅集,为“昆山腔”融合发展厚植了文化底蕴,促进了昆曲的流传发展;距今400多年前,明代戏剧家巴城人梁辰鱼用明代戏曲家魏良辅的“水磨腔”填词,创作了《浣纱记》,使昆曲正式登上舞台,演变为昆剧。因此,巴城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昆曲发源地,在巴城,昆曲文脉历千年而绵延不断。

(二)发展现状

上个世纪20年代,巴城人吴粹伦与一众志同道合之人成立“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戏曲界“泰山北斗”的“传”字辈学员,为昆曲的传承保留了火种;上世纪50年代,昆曲《十五贯》晋京演出,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高度评价,成为“一个剧目救活一个剧种”的典范;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昆曲博物馆、周庄古戏台等昆剧文化设施先后在昆山建成,昆曲研究会、玉峰曲社、戏曲联谊会等一批文艺团体相继成立;2000年首届中国(苏州)昆剧艺术节在苏州举办,汇聚了经典折子戏,推出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许多年轻人由此迷上了昆曲;2001年昆曲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4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掀起了昆曲风潮,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辉煌的一页;2015年,昆山当代昆剧院挂牌成立,创新采用“动”“静”“送”“传”等方法传播普及昆曲生活方式;2016-2017年,昆山连续举办两届昆曲夏令营活动,让青少年昆曲爱好者及家人、朋友近距离体验昆曲、感受昆曲。

近年来,昆山扎实做着昆曲保护和传承的工作,切实保护好昆曲文化资源、传承好昆曲艺术、发展好昆曲事业,着力推动着昆曲的兴盛繁荣。特别是作为昆曲发源地的巴城,扛起了保护与发展昆曲的大旗。巴城既注重在“硬件”上下功夫,以建成的昆曲学社等为载体,通过实景演出、剧院演出等多种形式,全方位演艺昆曲剧目,让“昆曲文化”听得见、看得着;又注重在“软件”上下功夫,在昆曲内涵形式上做文章,让“昆曲文化”有深度、有品位。

一代代巴城人不忘初心,一张蓝图绘到底,实打实、心贴心地传承弘扬昆曲。先后成立了昆山小梅花戏剧团、杨守松工作室、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瑛)工作室、郑培凯工作室、朱晞古琴馆等12个昆曲组织;出版了《昆曲探源》、《昆曲之路》、《大美昆曲》等20部昆曲著作;培育了大批昆曲名家新秀,累计输送近30名优秀学员至专业戏曲学校深造;吸引了昆曲酒业、水磨韵主题餐馆、拾画书吧、水磨雅集文创店、汀上古韵主题民宿、龙云崌昆曲茶楼、粉墨宝贝主题店、“巴溪驿站”主题邮局等10多家昆曲产业企业进驻;打造了昆曲小镇探源游、生态休闲游、宜居游等6条旅游线路;组织举办了中国少儿戏曲教育巴城论坛、巴城重阳曲会、小梅花进京非遗演出季演出等10多次重大活动;依托俞玖林工作室、一旦有戏(顾卫瑛)工作室、源缘昆曲社开展大美昆曲讲座、昆曲名家分享会、昆曲拍曲活动等各类昆曲主题活动200余场,受众人数达140多万人次,营造了良好的昆曲文化传承氛围。

二、制约昆曲传承发展的若干问题

从调研情况来看,多年来,昆山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围绕擦亮昆曲“金名片”,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但对照新时代要求、对标先进地区、对应昆曲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昆山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主要表现在:

一是昆曲艺术长期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支撑保障不够。尽管今年拟定了《昆山市昆曲发展规划》(2018-2022),但是如何使昆曲艺术特色及成就薪火相传并加以弘扬,这是一个需要认真周密规划的重要课题,需要用更长时间完成的系统工程,当前的工作框架和机制与长期持续推进的发展需要还不匹配。

二是昆曲艺术元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不足。昆曲艺术与城乡经济、特色旅游、科技教育等有机结合还有待加强,带动有效投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文化新型消费的活力还不足。

三是昆曲艺术创作精品化不够,受众群体仍较窄。目前昆曲表演不乏《牡丹亭》等经典,但只靠一个《牡丹亭》,昆曲是难以为继的。从舞台表演来说,昆曲仍侧重于生旦戏,而忽视了行当戏的齐全和整体传承的理念。从存在形式来看,基本为专业昆曲院团和一些民间业余曲社,大部分普通民众缺乏身临其境欣赏昆曲的机会。

四是昆曲艺术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就昆山而言,虽然巴城镇加快建设昆曲特色小镇,千灯镇重点推进“昆曲”特色区块建设,但市级层面仍缺乏能较为系统全面感受昆曲文化的场所,缺乏以昆曲为主题的地标性功能建筑和特色场馆,浓郁的昆曲艺术氛围还有待营造。

三、推进昆曲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设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昆曲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各项要求,更要坚持“深入普及、多元融合、面向世界、创新发展”的原则,举全社会之力,以巴城昆曲特色小镇建设为支点,推动“美丽昆山”建设成为“文化之城”。

一要“大”处开题,定位规划格局。根据省政府刚刚通过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要求,将昆曲放入昆山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总体布局中统筹谋划,强化要素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更加突出活态化保护和传承,扎实开展昆曲文化设施专项规划,逐步健全昆曲艺术发展所需的各类基础条件,针对性实施昆曲文献资料中心等一批建设项目,丰富昆曲特色场馆,将昆曲元素与城市道路、建筑、景观等风貌有机融合。成立昆曲艺术发展基金会,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昆曲艺术实体,培育昆曲重大活动运营主体,推动昆曲艺术在昆山形成百花齐放、兴盛繁荣的新格局,提升昆曲事业整合运营、国际化发展的能力。

二要“细”处着笔,深化基础普及。昆曲生存于观众和演员之中,唯有两相辉映,昆曲的高雅才有意义。一方面要在坚持整体传承的前提下,不断培养演员的使命感。全面启动面向全体市民的昆曲艺术普及工程,加快形成知识、鉴赏、活动、团队建设4大系列;进一步深化文教结合机制,扩大“小昆班”建设规模,编制昆曲艺术地方特色教材,形成区镇都有、初中接续、民办跟进的学校昆曲艺术传承体系;建立昆曲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现定向委培;倾斜文化人才政策,发挥当代昆剧院和杨守松、俞玖林等名家工作室的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要在坚持文化惠民的基础上,不断培养观众的认同感。系统谋划昆曲艺术“四进”(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办好青年昆曲夜校,加强昆曲在青年中的普及推广;积极以赴港澳台、境外巡演来推动昆曲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定期举办昆曲文化公益培训、讲座及专场演出;搭建“昆曲网络平台”,实施“昆曲文化云”建设,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开展线上、线下互动服务,将昆曲艺术普及成为全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鲜明特色。

三要“深”处挖掘,繁荣精品创作。说到底,文化是大众的,而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让观众有挑选的余地。以《牡丹亭》为契机,为大众开启昆曲之门是一个可行的、已见诸成效的方式,但昆曲还需在传统文化的大炉子里传承和创新,吸取其他传统文化的精髓,将昆曲的美表现得更淋漓尽致。要按照市委杜小刚书记“用两到三年的时间把昆曲的前世今生充分展现出来”的要求,进一步加大新品精品创作力度,办好全国百戏(昆山)大会,高质量运营当代昆剧院,编排更多像昆剧《梧桐雨》这样的优秀剧目,推出昆剧新创作(改编)剧目,着力做强昆曲驻场演出;进一步提升昆曲宣传效应,加强与主流媒体合作,开辟媒体专栏、开通网络直播、形成微信矩阵,全方位、多角度对昆曲历史文脉、核心人物、重大活动、建设动态等方面加以宣传报道;进一步加强昆曲艺术研究,加快编撰出版《昆曲发展报告》《昆山昆曲志》等文献资料,早日建成昆曲特色资源库。努力在昆曲的高雅和大众化之间寻找平衡,既不失去最广泛群众基础,又不消解它的贵族品位,实现雅俗共赏。

四要“活”字落脚,促进产业融合。昆曲的传承,不仅需要艺术的传承,更需要产业的滋养,要从剧场到市场,变作品为产品,使昆曲的传统之美与新时代密切交融,成为“朝阳产业”。不仅要全面梳理服务、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资源,大力实施“昆曲+”融合战略,推动衣、食、住、行产业链发展,而且要推动“昆曲发展”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推动昆曲艺术元素融入乡村,放大“昆曲发展”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乡村经济振兴等方面的叠加效应。要加强政策支持、扩大领域开放、夯实平台支撑、优化行政服务,利用文化产业引导资金,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各类文创企业来昆山发展,重点扶持以昆山地方特色文化为背景、以昆曲艺术元素为内涵、有效传播昆曲文化的品牌文创企业。坚持用文化的概念发展昆曲,用产业的方式传播文化,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共同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五要“精”心谋划,打造昆曲小镇。作为昆曲源头的巴城,下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第一要务,就是全面打造昆曲特色小镇,建立昆曲文化风貌保护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逐渐达成昆曲小镇“835”的目标,即让昆曲小镇80%人知晓昆曲,30%的人喜爱昆曲,5%的人能唱昆曲。一是加快昆曲人才培育。开展昆曲夏令营、昆曲体验活动等,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壮大昆山市小梅花戏曲团,精选有兴趣、能坚持的孩子,加大力度培养戏剧苗子。二是丰富昆曲文化成果。办好《玉山草堂》杂志,出版各类昆曲文化著作,以昆曲连环画、昆曲动漫、昆曲微视频、昆曲书籍等形式,加大力度提升昆曲文化受众。三是促进昆曲文化传播。逐步恢复“玉山雅集”盛况,重点打造“昆曲小镇·巴城重阳曲会”等活动品牌,依托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授予的“传承基地”,常态化开展昆曲、古琴传承活动,设立昆剧“梁辰鱼奖”, 争取网络观摩人数每年突破100万人次,提升昆曲小镇影响与辐射面。四是扶持民间昆曲组织。依托源缘昆曲社等开展拍曲、学曲、沙龙等活动,支持民间曲社参加各类交流活动,支持群众性昆曲艺术活动自创自办、自编自演、自我服务、惠及大众。五是打造昆曲小镇特色街区。以巴城老街为核心规划建设融历史文化展示、昆曲文化传承、传统技艺保护、名人文化集聚为一体的昆曲小镇特色街区,重点推进昆曲大剧院、昆曲古戏台、昆曲戏服、昆曲祖庙、昆曲酒吧、昆曲民宿、昆曲长廊、历史文化展示中心等昆曲载体建设;以正仪老街为核心规划建设昆曲特色文化园区,重点推进正仪书法碑廊、正仪东亭并蒂莲池建设以及小桃园顾阿瑛主题公园建设,不断丰富昆曲小镇特色街区内涵,提升昆曲小镇形象和吸引力。

四、推进昆曲文化保护传承的几点建议

科学认识、保护、传承和弘扬昆曲遗产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过程中离不开上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和支持,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昆曲定位上,因为昆曲、评弹、苏剧被喻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希望把昆曲文化作为苏州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放入苏州大平台内统筹考虑,融入苏州文化战略新布局中发展研究,将昆曲这一文化资源用到极致。

二是在昆曲特色小镇打造上,能更多地借助政策、项目、资金、专业人才等资源,支持巴城发展昆曲小镇建设,包括在基础设施、艺术创作、公共文化、文化产业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人财物倾斜,让昆曲小镇成为苏州文化的亮点。

三是在品牌宣传上,希望在打造戏曲节、昆曲节等大型活动以及对外交流时,将昆曲小镇相关活动融入进来,以一个更大的格局来彰显昆曲品牌,多角度多方位扩大知名度,使之成为苏州具有影响力、辐射力和竞争力的特色文化品牌。

昆曲文化遗产是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昆山有决心、更有责任把昆曲文化这张“金名片”擦得更亮,提升“大美昆曲、大好昆山”的温度和质感,守住昆山传统文化的根与魂,提升城市文化的“精气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凝聚高质量发展的“昆山力量”。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