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心理健康读书笔记,供大家参考。
第一篇: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张玲等著,-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年.6月(新世纪教师教育丛书/袁振国主编)
(一)心理健康新概念(第1-29页)
1、为什么我们的心理会出问题
想想人生匆匆,何苦如此苦闷。人们在竭力的变革着自然界,却忽视了对自我心灵的提升,这一快一慢,使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显得多么的不和谐。人啊,你为何在倾斜和摇
摆中仍不能正视自己的弱小
人创造了强大,并挑战一个又一个极限,然而面对自然界,人的生命却如芦苇般脆弱。看到自己的无助和弱小,人在创造“超人”、“机器人”、“××组合”中自我麻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以其宏大具有极强的冲击力和震撼效果,而这正是作为个体的人不自信的表现,个体的忽视只能用叠加和组合来形成对自然的回应。人往往对外界的关注程度远高于对内心的关注,当我们对那些超乎寻常的事物报有超乎寻常的兴趣时,人们过多地是被现象迷惑,从而
忘记了内心深处真实的本我。
人总在寻找着一种力量,希望通过这种力量去改变人自身,使人强大、使人完美、使人永生……人在这种无限的寻求中不断地在大自然打上烙印。一方面是无止境的征服,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更改的弱小。蓦然回首,却发现又回到了原点。弱小与强大,忽视与震撼,……
人,怎能不恐惧、幻想、崩溃?!
2、关于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想人格的标准是“圣人”,古人追求的境界,简单的说就是“内圣外王”。作为一个“圣人”,应具备四个特征:责任态度、进取意识、慎独能力、博爱之心、诚信精神。当代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意见整合起来,主要有几条是大家都认可的:
一是热爱之心。即爱自我、爱他人、爱工作、爱自然。
二是接受他人,能利己、利他
三是积极的评价。无论对自己、对他人还是对物,都能做出恰当的、积极的评价和回应;不逃避、不隐讳、不妄为、不无限制放大欲求。
3、马斯洛的自我实现
马斯洛将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称为自我实现,即人的所有潜能的充分实现与人的不断成长。这样的人具有如下临床特征:
(1)对现实的更有效的洞察力和更加适的关系
(2)更能接受自我、他人与自然。
(3)自发性;坦率;自然。所谓自发性就是很少做作与人为的努力,他们对现实的洞察力是轻松自如的。
(4)以问题为中心。。
(5)超然独立的特性;离群独处的需要;对于文化与环境的独立性。
(6)自主性;自由意志、积极的行动者。
(7)更新颖的鉴赏;情绪反应的丰富性。
(8)高峰体验。对自我实现者来说,他们都有一种相当共同的极为神秘的主观体验。这是一种气势磅礴、混沌、漫无边际、视野无垠的神秘体验。
(9)社会感情。
(10)改善了的人际关系。
(11)更民主的性格结构。自我实现者认为:只要是一个人,就应该受到尊重,哪怕是一个恶棍,也不应该超越某种最低限度去贬损、侮辱其人格。
(12)区分手段与目的、善与恶。他们无人信仰宗教,但他们信仰一个上帝,这不是一个有形的人物,而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他们都相信宇宙是有意义的,并相信明确的是非观念,但这是基于他们自身的体验,而不是盲目地接受宗教启迪。
(13)富于哲理的、善意的幽默感。
(14)创造力。自我实现者的创造力是普遍人性的一个基本特点,它使任何工作都涂上了一层色彩,他会以源于性格本质的创造性态度来做任何事,而不是非得著书立说。
(15)对文化适应的抵抗。
(16)自我实现者也有缺陷。为了避免对人性的失望,我们首先应该放弃对人性的幻想。自我实现者也是人,他们也有罪恶感、焦虑、悲伤、自责、内心的矛盾和冲突,只是他们并非源于神经症。自我实现者也会犯错误,但他们能够很恰当地加以纠正。
马斯洛关于自我实现者特征的详尽描述,为我们理解心理健康提供了一个完整全面的框架,这也成了自我参照评估的标准。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有三个不同层次,最低层次:克服心理疾病;中间层次:超越“第三状态”;理想层次:自我实现。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状
态”概念而非“人格”概念,心理健康更多的是相对概念。
我希望通过对心理健康的学习,快乐多一些、痛苦少一些;价值大一些、遗憾少一些;生活质量丰富些、悲观消极淡漠些。
(二)增进智慧 完善认知(第37-68页)
4、认知与心理健康
我们常听到这样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尽管这句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多少有点原则上的问题,但他对人思维能力的高度重视是十分有借鉴意义的。“态度问题”也可以说就是认知问题。一个人的认知态度决定自觉的行动,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人生。
5、心理健康的认知理论
一个人的思想与信念是引起心理问题的根源。其代表理论有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埃利斯认为人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人既可以是理性的、合理的,也是可以是无理性的、不合理的。人们有人们保护自己、快乐、思考并以口语表达、爱、与别人沟通、成长与自我实现的倾向;同时也有自我毁灭、逃避思考、因循、重蹈覆辙、迷信、无耐性、完美主义和自责,以及逃避自己的倾向。二是情绪是伴随着人们的思维而产生的,当人们按照理性去思维、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富有竞争精神以及行有成效的人。而情绪上或心理上的困扰是由于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思维所造成的。
三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维与信念,人们常常因为扭曲思考的天生倾向,以及学来的自我挫败模式,而妨害自我成长。会犯错误是人的正常现象。四是情绪困扰的持续是那些内部语言持续的结果。
五是大部分的情绪困扰都起源于责备。我们会有一种很强的倾向,把我们的欲望与偏好逐渐转变为独断的、绝对的“应该”、“必须”等要求与命令。绝对性的认知是人类悲剧的核心。
六是人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认知,他可以通过自我对谈、自我评价而达到自我支持。他可以创意地决定对同样的情景产生不同的感受。
健康认知模式的特征:
一是积极、不消极。
二是客观、不自欺。
三是独立、不依赖。
四是灵活、不僵化。
五是本质、不幼稚。
而不健康的认知或者说认知失真,是指歪曲现实、丧失了客观性的不合理认知。认知失真与认知错误不同,认知错误是一种偏离客观真理的现象,而认知失真不是针对客观真理而言,只是针对某种客观情境和现实的现象。认知疗法的创始人贝克将认知失真总结为:任意推论、过分概括化、选择性断章取义、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乱贴标签、过分夸大或缩小等几方面。
(三)调节情绪 丰富情感(第86-146页)
6、调节情绪、情感的变化
这一切都是人的情绪和情感。诺尔曼.丹森曾说:情感规定着人的存在。一个真正的人,必须是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情感的本质就是自我的感受。
人的情绪与情感与身心健康关系十分密切。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喜伤心、悲伤肝、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等等。把情绪、同感与人的健康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好的去把握它。
在四川汶川抗震的英烈中,有一个名字被全中国人所记住,他就是武文斌。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父亲。在痛失爱子后,他并没有被这种痛苦所压倒,而是向军队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接过儿子的遗物,投入抗震救灾之中,去完成儿子未完成的任务。”从此,我们经常在电视上看到一个身穿迷彩服、两鬓白发的一位老人出现在抗震救灾的队伍当中(请原谅我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从情感上说,我们为有这样一位坚强的父亲而骄傲、感动。但是当我们深入分析后就会发现:他做出这样的抉择应该是一种最积极的排解心理痛苦的做法,是一种对负性情绪的建设性反应。
面对丧子之痛,有些人长睡不起、有些人萎靡不振,甚至有些人丧失理智,出现精神失常,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人们常把“白发人送黑发人”看成人生最不幸事之一。武父的丧子之痛自然不用多说,他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利他行为去排解心中的悲伤,无疑是最好的方式。我们在为他感动的时候,也为他的理智而佩服,祝福他能够早日走出心中的阴影。
7、辩证地分析“利他行为”
当人们遭遇负性情绪、情感时,若不及时疏导,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以各种形式外化。如攻击他人、自暴自弃、利他等。在各种反应当中,只有利他是一种建设性的反应,其他都是破坏性的反应。但是过分的利他却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因为过分利他会导致自我的迷失。。”
记得前不久看过一篇文章,批评北大的季羡林教授越来越没有个性,越来越趋于
平庸,作者说这是北大的悲哀,也是中国的悲哀。现在想来,确实有一定的合理成分。密勒曾说过:“一个社会中,怪僻的数量一般总是和那个社会所含的天才异秉、精神数量和首先勇气的数量成正比。今天敢于独立怪僻的人如此之少,这正是这个时代主要危险的标志。
8、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增进心理健康
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不仅应包括心理特征符合年龄、智力正常、情绪健康等方面,还包括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
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行为的一般准则,是意志努力的力量源泉,使人能在动机斗争中做出合适的选择,在实现目的时克服艰难险阻。
确立适当的行动目标,理解行动的后果。意志努力与目标效价与目标成功概率成正比。目标太高,实现的可能性太低;目标太低,其意义、价值太小,这两者都不能激发人的意志努力,只有高低适当、具体明确的目标,对意志的激励力量最大。另外,对和为后果的想像和领悟,以行为后果的社会评价的认识和理解,都影响着人的意志的努力程度。
意志行动是指受意志支配和控制的行动,其心理过程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采取决定阶段包括行动动机的取舍、行动目的的确定、行动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所以采取决定是在复杂情境中做出决策的过程,它考验和锻炼人的自觉性、果断性等意志品质。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阶段,要把决定付诸行动,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因为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会遇到重重困难;这些困难的克服要求顽强的坚持精神和高度的自制力,才能坚持正确的决定,完成既定的目标。
(四)健全人格 达至整合(第176-222页)
9、人格概述
人格又称个性,美国著名人格心理学家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一个人内部决定他特有的行为和思想和心身系统的动力组织。”米谢尔则认为:“人格是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区别”。人格包括个人的人格心理特征和人格倾向性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格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这些心理特征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相对比较稳定。人格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理想,等等,主要在后天社会化过程中形成,集中反映了人性独特的一面。
健全人格是指各种良好人格特征在个体身上的集中体现。健全人格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 第一、和谐的人际关系。
第二、宁静的心境。
第三、有效地运用个人的能力。
人格障碍又称“心理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较为常见的人格障碍有:
第一、自恋型人格
第二、回避型人格
第三、依赖型人格
第四、偏执型人格
10、形成健康人格
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取决于他性格上的伟大。良好性格是健全人格的核心内容,是人生成功的必要条件。
性格从最初的萌芽到最终成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心理学家认为,性格的演变经历了童年的雏形阶段,表少年的成型阶段、成年的自我调节修养阶段,并逐步走向成熟。但有时,性格的发展阶段会提早或延迟。因此对自己的性格的修养,有助于性格的成熟,避免形成不良性格。优秀性格品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养成:
第一、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在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特征。作为一个合格公民,诚实、善良、富有爱心是最起码的原则,也是一个人格健全者不可缺少的性格特征。
第二、自尊。自尊是人格健全者的标志之一,自尊心是性格中一种高尚的品质,自尊的人关心自我形象,积极向上,有追求目标。不管是力求成功还是避免失败,都是源于自尊需要而产生的成就动机。但自尊过头了往往是自卑的表现。
第三、自信心。自信是对自己、对他人的悦纳,是一种意念,一种意志。自信并不意味着没有失败,没有风险,而是具有面对失败的勇气、战胜失败的信念和把握成功机会的能力。性格中有了自信,生活里就会充满快乐。
第四、认真负责。
第五、自我控制。
第六、挫折忍受力。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快乐、悲哀、愤怒或恐惧等情绪反应。情绪的调控对人的身心健康很重要。情绪是性格的反映,情绪也会感染性格,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通过培养某种情绪来影响性格。
第七、独立和创新。
11、做一个人格健全的现代人
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是个悦纳、独立、理性和良善的人。
(1)悦纳:作为一个人格健康的现代人,首先是对自己要有满意感,悦纳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事情、对经过努力完成的目标有认同感。即使这个目标并不轰轰烈烈,就像一位母亲看
着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烧的饭菜,心里充满了成就感一样。只要自己尽力而为,就没有什么可以报怨的。
作为一人格健全的现代人,除了悦纳自己外,还应悦纳别人。一个妄自菲薄的人自己活得很累,一个狂妄自大的人也不会过得很轻松,因为他时时有被周围人抛弃的威胁。所以,承认别人的存在价值,由衷地为别人的成功而高兴,即使他和你有不同意见,也一样地为他祝福,那么你会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2)独立:人格健全的人是独立的人。独立的人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独立的人不为别人而是为自己活着,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违背自己的良心。
(3)理性:人格健全的人是理性的人。表现的能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自己,对自己提出的目标是切实可行的。理性的人是善于控制自己的,喜、怒、乐都适可而止,情绪反应比较适度,较少酗酒、斗殴、自杀等行为冲动。
(4)良善:人格健全的人应该是一人有道德的人,对他人抱有深切的同情心和爱心,乐于帮助别人,善于理解别人。
(五)健康的自我意识(第250-263页)
12、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的特点
心理健康的自我意识至少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恰当的自我认识:就是指,在不同的阶段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对自我有不同程度的认识。
(2)真实的自我体验:不能断然说有某一种自我体验就是心理心理健康的,没有某一种体验就是不健康的。而是说心理健康的自我体验首先应是真实的,喜、怒、哀、乐皆自然。
(3)合理的自我控制: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自我控制方式,也有不同的自我控制程度,心理健康的自我控制就是恰当自我展示,包括有符合年龄要求的行动导向和情感宣泄。 使自我意识完善,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自我分析。
(2)自我规划。
(3)自我选择。
第二篇:《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心理健康教育》读书笔记
梓里中学杨维翔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21世纪竞争日趋激烈,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进一步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当代青少年具有众多的优良个性品质,同时也确实存在一部分学生心理素质不高的问题,个别人的心理问题还比较严重。随着我国中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群体的日益扩大,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成为一个需要普遍重视的问题。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相应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制度。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的制约,多数中小学还没有开展起这项教育工作。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一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二是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咨询和辅导。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要关注个别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除了运用相关课堂教育内容进行教育外,更重要地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辅导,同时要建立学校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沟通渠道,形成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
当前,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培训工作,努力建立一支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队伍。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师培训的意见,指导师资培训工作。二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核心是转变全体教师的教育观念,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三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教育部将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纲要,规范基本的教育内容。四是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各地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条件不成熟,不要急于开展,避免一哄而起的形式主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地区和学校,要避免片面性和医学化倾向,对于测量工具的使用采取谨慎的态度
培训教师至关重要
在中小学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靠几位心理辅导教师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
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心理健康。
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学习压力、家庭环境、社会影响和教师的教育方法。有的专家通过个案分析指出,2/3的成人心理疾病产生于中小学时期,小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家长,中学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大多数在教师。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问题是缺乏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多数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不能自觉地运用心理科学知识帮助学生,甚至一些教师管理方法不当,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对此,专家建议,要对教师广泛开展心理学知识的培训,这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
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傅安球指出,当前,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紧缺是一大问题,尽管一些中小学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少教师,工作难以开展。从事心理健康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班主任中抽调的,这项工作的严肃性、科学性被忽视了。目前,我国应用心理学的基础是很薄弱的,人才匮乏,心理健康教育正处在初始阶段,不仅要有热情,而且要有科学精神。
专家建议,在制定中小学教师培训计划时,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应当加强师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比重,课程要更加贴近中小学实际,增加实践操作的内容,大学心理学专业应当增加应用心理学的内容。鼓励心理学专业的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采取专业教育与系统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努力解决专职心理教师缺乏的问题。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攻“心”的艺术。攻“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又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施工”中,教师要把系统的教育工程划分为一个个子系统,使之成为日常性的心理启迪与心灵塑造工作。这就犹如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棵棵树木连成密林,育人的长期功效是在点滴的培养中完成的。因此,教育工作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教育工作者要研究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招一式”,使育人工作具有艺术的魅力。以心理理论作指导,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为我们的教育科研工作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在社会心理咨询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我和同事们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进行了浅显的理论研究。
我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所应采用的方式和手段。在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和教育任务既定的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方法,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方法得当,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可以有效落实;方法不当,预期的教育效果不但难以实现,还可能抵消其它教育的作用,甚至干扰以后的教育工作。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慎重选用教育方法,切忌主观随意滥施乱用,而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方法的运用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内容、原则相一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任务和客观的条件合理地选用。
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是可以自成系统的,这个系统既有灵活运用传统思想教
育方法的继承性,又有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提出的新颖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体系是赋予传统思想教育方法以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和在心理理论指导下创造新的教育方法的有机统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具有教育的兼容性,可以与学校教育的各种方法相结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除了与其它教育方法相通相联之外,也有独立操作的方法。这里,介绍一些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方法。需要说明的是,在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其方法的研究还处在一个探索的过程中,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这里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仅仅是我们的一些实践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
心理健康教育的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个:
一、心理指导法 二、心灵陶冶法 三、心理激励法 四、反马太效应的方法 五、心理控制法六、面谈咨询法 七、电话咨询法 八、心理训练法
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教师根据各科教学的特点适时、适度地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和情感,激励学习动机,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奠定学生心理安全的基础。
资料表明:一个人的学生时代,与老师在一起的时间超过与父母相处时间的两倍,老师的人际交往80%是与学生交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活跃课堂心理氛围,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和为学生提供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础。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必须:a.热爱学生。这是师生关系和谐的灵魂。b.理解学生。这是实现师生关系心理相容的基础。c.尊重学生。这是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的支柱。
二、挖掘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提供心理自由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功总是同其良好的心理品质,诸如浓厚兴趣、正确动机和保持自信等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教师要善于抓住机遇。
三、重视教学情况反馈,运用不同形式进行心理疏导。
目前,许多中小学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了。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对多数人来讲还是一个新课题,加之目前有关方面对这项教育内容还缺乏统一、规范的要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遵循的原则: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
1.目标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人生观
与价值观教育、人格培养、情绪情感训练、意志力的培养、自我觉察与认识、生存训练、潜能开发等。除此,还应包括与之相关的心理测验、咨询辅导、课程安排、活动训练等各项工作。
2.现实性原则。由于目前大多数学校都缺乏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因此,各校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教师实际的教育能力、学生发展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3.发展性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面向全体、注重发展,选择具有普通意义和有代表性的主题内容,从而有效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预防、促进的功能。例如,中学应当把青春期教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抓。
4.差异性原则。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不仅有个体差异,还有年级差异。因此,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时应当遵循差异性原则,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心理需要,这是保证学校获得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前提。如,进行同伴关系的心理健康教育时,面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所讲的知识内容、所举的教育实例都应有所不同,所设计的教育活动、训练内容及方式也应有所调整。同样,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如对离异家庭的子女或有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往往需要进行特殊的心理健康的教育与活动。
5.活动性原则。根据实践性与应用性的要求,在确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灵活多样、富有情趣的活动中,发挥活动的优势,注重活动过程的教育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中,应创造性地设计各种丰富多彩的话动,如角色扮演、绘画、想像、辩论、演讲、表演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参与中、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应有的内容:
由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固定的内容要求,因此,不同的学者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可分为3个层次:
1.学生心理健康维护。这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教育内容。具体包括:智能训练,即帮助学生对智力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并且对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等而设计的不同训练话动等;学习心理指导,即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的本质建立科学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训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等;情感教育。
2.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矫正。这是面向少数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而开展的心理咨询、行为矫正训练的教育内容,多属矫治范畴。具体包括: 学习适应问题,主要指围绕学习活动而产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校恐怖症、厌学等;情绪问题,主要指影响学生正常生活、学习与健康成长的负性情绪问题,如抑郁、恐惧、焦虑、紧张、忧虑等;常见行为问题,主要指在学生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特征,如多动、说谎、打架、胆怯等;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扰而形成的躯体症状与反应,如神经衰弱、失眠、疑心症、神经性强迫症、癔病等;性行为问题,主要指由于性心理障碍而产生的各种性变态行为,这一问题在中小学生中出现的比例较少。
3.学生心理潜能和创造力开发。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时期是心理潜能
开发的最佳期。因此,心理潜能的开发与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判断、推理、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发散思维及创造思维等各种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同时,还包括对学生自我激励能力的训练等,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能动性。
此外,还应注意根据学生年龄的不同特点和发展需要,在小学、初中、高中3个不同阶段中侧重选择不同的内容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小学阶段通常以适应学校生活与学习、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要内容;初中则以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调适、情绪调控、自信心培养、学习能力提高、人格塑造等为主要内容;高中通常又围绕学习能力提高、考试焦虑调适、升学就业辅导、人格培养、人生观教育等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应考虑上述各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之间的衔接与系统性,以期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体系,体现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是在先天素质基础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形成的。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有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和有效的教育引导,而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自然有助于防止心理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在家庭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有:
1、给孩子以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孩子从小懂得:为什么活着,应该怎样做人。在孩子心目中树立正确的思想与追求,因为崇高的理想具有鼓舞人们前进和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可使人在艰难困苦中依然充满希望和信心。
2、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如自我气质的了解与完善,活泼开朗性格的塑造,广泛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3、及时进行青春期性知识和性心理教育。如青春期性知识的掌握,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友谊与交往,自尊与互尊教育等。
4、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心理。能够正确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通过孩子交往准则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辅导与训练,掌握人际交往的社会性和技巧等。
5、积极健康的情感、意志、品格、品德心理的培养。学会把握自己的情绪,做情感的主人,学会正确处理理智与冲动、调节与控制,挫折与磨砺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树立自信心,对不良品德的预防与矫正等。
6、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注意力、记忆力、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关复习与遗忘规律的掌握,以及积极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等。使孩子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确立恰当的学习目标;认识学习的价值,形成合适的动机水平,保持刻苦学习
第三篇:《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读书笔记
《学生心理健康指导》读书笔记
不可触犯的法律“雷区”
教书育人也会吃官司?若在十年前这也许是一个不可思议的问题,但在人们法律意识不断提高的今天,一位位走上被告席的人民教师及那一个个发人深省的故事,在每一位教育者的耳畔敲响了严肃的警钟。
一、班主任,校园处处都有法律的“雷区”
(一)罚停课——触犯学生的受教育权
(二)体罚——侵害学生的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三)公布隐私——侵害学生的隐私权
(四)性侵害——学生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
(五)不作为——不知不觉的侵权
依性质不同,侵权分为两类,即作为侵权和不作为侵权。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依一定的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不作为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以一定的不作为致人损害的行为。也就是说,作为教师,该管的没有管,造成学生受到损害,教师要负不作为的责任。
根据《教师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学校和教师负又保护学生的法定义务。如果教师没有积极履行保护职责或阻止又害学生的行为即构成不作为侵权。学校和教师不作为侵权行为表现形式有:
(一)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关照不力。有特殊体质或某些疾病的学生,不适宜参加某些教育教学活动,教师没有给予特殊关照,致使学生找成损害,教师即构成不作为侵权。
(二)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找成学生伤害的环节没有注意,或注意不够,事先没有进行必要预防的,如一些实验过程可能造成学生伤害,也构成不作为侵权。
此类问题存在比较普遍。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开放,广泛利用校外课程资源,这都增加了学生安全的隐患。
(三)对突然生病、突然受伤的学生抢救不力。教师要负不作为责任。
(四)学校建筑物、公共设施具有安全隐患,没有即使排除,或没有组织学生积极预防,造成学生伤害,学校负不作为责任。
总之,学校教师没有尽到职责而发生的对学生损害的行为都回构成不作为侵害。因此有的老师说,不知不觉中也可能犯罪。教师就应该尽职尽责。
违纪行为的矫正与处理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对于教师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教育机会。
针对违纪的学生,教师要保持冷静,全面准确把握违纪行为的根本原因,引导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对学生违纪行为的矫正与处理,要正确认识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意义,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还要注意惩罚不是体罚。
要掌握正确地运用惩罚的具体方法。注意合法性,不要超越权限。惩罚的目的是教育,不能为惩罚而惩罚。惩罚应当合情合理、公平、准确,灵活。惩罚还要与对学生的尊重相结合,并尽可能扩大教育面
每一位教师都会遇到学生的违纪行为。对学生违纪行为的矫正与处理,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全面准确把握出现违纪行为的根本原因。
2.正确认识批评与惩罚的教育意义。
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坚强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的尊严感,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惩罚不一定意味着不尊重,而不惩罚也不一定意味着尊重。
⑵惩罚不是体罚。
3.正确的运用惩罚
⑴惩罚教育性的实现,应当考虑对惩罚的主体、客体和程序做出适当的规定。特定的惩罚应当由特定的惩戒主体(教师、教师集体、校长等)去实施。只有合法的主体才能行使相应的惩戒权,超越权限的处罚就可能没有合法性。惩罚的对象是学生的违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身。任何指向学生的身体、尊严、人格、心灵本身的惩罚都是反教育的。教师惩戒权或教育惩罚的实施还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受到一定程序上的限制。漫无目的、毫无节制的惩罚肯定是非专业、不科学因而可能是反教育的。
⑵注意惩罚实施中的一些具体的问题
第四篇:《教师心理健康六项修炼》第六章读书笔记
《教师心理健康六项修炼》读书笔记
第六章自我调控 提升幸福的修炼
开篇语:心是需要空间的,如果心灵空间足够空旷和高远,那么即使有痛苦,有失望,生活仍然能充满幸福。
一、叩问幸福的真义
心理学家从人的主观感受来定义幸福,称为“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评价。
(一)幸福和财富的关系
1、现在有许多人将金钱作为幸福衡量的唯一标准,但只靠金钱并无法保障幸福。
2、北京市2014年公布的“北京市和谐社会指数监测报告”调查了家庭收入与幸福感的关系,结果显示幸福与否与收入的多少也有很大关系,但并非收入越高的人幸福感越高。
由此可见,金钱和幸福并不存在因果关系,与其为如何赚100万或结交有权有势的朋友而烦恼,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加和谐充实上,这是一条比追求财富更直接的道路。
(二)幸福和成功的关系
1、成功确实与幸福有关——但成功是幸福的结果,而不是幸福的原因,幸福的人是最有可能成功的。
2、幸福的人拥有其他促进成功的个人品性,积极的心态也有助于引发强劲的前进动力,并促成与他人合作。
(三)幸福和享乐的关系
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人真正追求的是幸福的人生,而不是享乐的人生,但是很多人却误把享乐同于幸福,因此他们并不幸福。心灵迟钝的人,再多的物欲享受也还是觉得匮乏、不足;心灵敏感的人,快乐俯拾即是。重要的不是外在供养的丰盛,而是内在的敏感与充盈。
二、培养沉浸体验,做一名幸福教师
在很大程度上,获得幸福生活的秘密在于尽可能地在我们生活中得到更多的沉浸体验的状态。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存在沉浸体验。
芝加哥大学心理系教授,积极心理学领军人物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认为沉浸体验有以下九个特征。
1、挑战与技巧的平衡
(1)当个体全力地接受活动的挑战,将意识集中在某一个焦点,即有可能产生沉浸经验。
(2)挑战与技巧的平衡是获得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活动乐趣的最大来源。
2、知行合一
行动与意识的融合是指在沉浸的状态中,人与行动合二为一,人们将注意力完全投注在目标上,全神贯注,一气呵成。
3、设立明确清晰的目标
(1)清晰的目标有助于激发人的潜力发挥
(2)教师要学会制定适合自己能力的各类目标激励自己前行
4、清楚、迅速的回馈
及时的、清晰的反馈意味着我们朝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种不断小步伐的进步能让我们乐在其中。
5、全神贯注
当个体进入沉浸的状态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唯有将外界的干扰排除 1
在注意力的范围外,忘了其他的存在,才能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6、掌控自如
这是指的对行动和环境的控制感,但控制感并非参与者想要控制活动的想法,而是自我感觉到控制的可能性。真正给活动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的情境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是对自己的信心。
7、浑然忘我
这是参与者处于失去自我、遗忘自我,与世界融合的心灵感受。也就是说,当活动与个体行动完全融合后,个体与周遭世界的区隔感消失,产生于环境融合的感觉,自我也将完全超脱。
8、时间感的转换
当参与者处于沉浸的体验时,时间感会和外界的时间有所不同,但却能依循着自身的步调或顺序前进,不受真实时间的影响。
9、目标不假外求
教师的最大幸福感来自教育本身,当看到学生的成长时,喜悦之情无以言表。沉浸体验的研究告诉我们,活动本身就是目的,它是一种自成目标的活动,因为活动本身就带给我们很多乐趣。
三、情绪管理,塑造教师阳光心态
(一)情绪概述
情绪对我们的生活质量具有决定意义的影响。对于某种情绪的渴望或逃避激励着我们每天的各种行为,这是我们与世界互相作用的一种方式。
(二)积极情绪
1、一个人是否幸福的重要判断标准之一就是他是否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诸如快乐、满足、自豪、惊喜、欣慰、兴奋等情绪。
2、积极情绪和人格特质中的外向性、乐观等因素有关,乐观、外向的人更容易得到快乐。
3、保持积极情绪还有利于身体健康。
4、积极情绪受到生理遗传的影响。但是环境的影响也能促进积极情绪体验,乐观可以通过后天教育而形成。
拓展阅读资料
在教学工作中创造更多积极情绪
沙哈尔博士就如何体验幸福提出了“六点秘诀”:
第一,接受自己——无论优点还是缺点。
第二,快乐需要意义。
第三,头脑说了算。
第四,越简单越好。
第五,身体也重要。
第六,感激要说出来。
(三)消极情绪
消极情绪包括焦虑、恐惧、愤怒、厌恶、悲伤、绝望等情绪体验。
1、长期体验消极情绪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和主观幸福感。
2、但并不是从不体验消极情绪的人就是最幸福的。对消极情绪的不敏感意味着适应环境能力的下降。
3、幸福生活有下降情绪的存在,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每一种情绪都有其生存意义,指示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四)情绪管理,让教师保持阳光心态
教师情绪控制不好,容易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老师和家长关系不和谐。因此我们要学会管理情绪,管理情绪可以帮助我们工作更加有效率,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增进心灵的幸福感。
1、学习关注自己的情绪。
2、学习接纳自己的情绪。
3、当你处于非常糟糕的情绪状态时,不要执著于情绪。
四、改变观念,提升生活品质
(一)改变不合理信念——面对心中的爱
1、学习看到事情积极的一方面,看到事情其他的可能性,改变自己看待问题时绝对化、完美化以及以偏概全的倾向。
2、要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要学习和自己辩驳。
(二)艺术的力量——日常经验的升华
1、村上春树的跑步哲学——建立良好的习惯
最有创意的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日常习惯。为了写好小说,村上春树以长跑锻炼自己的体能。跑步也不尽然只是身体锻炼这么简单,跑步还可以锻炼人的精神——专注和毅力。良好的习惯带来的快乐具有辐射作用,可以使我们在做工作的时候也会感受到快乐,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一个和谐快乐的空间。
2、赖声川、大卫·林奇的静坐之道——发现真实的自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足够的力量去对抗生活中不可思议而又难以预料的艰困和压迫,而内心的修炼必须经过认识自我这条道路。
(三)了解人生的本质——安于本心
无论我们怎么充实自己的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我们都不能避免一个事实——生命的存在本身是一个客观事实,也许根本没有什么任何意义可言,我们必须面对生存的现实。
五、突破限制,追寻教师工作的意义感
(一)突破内外限制,破茧成蝶
1、将目光转向自己,突破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障碍。
2、改变对于外在限制的认识。
(二)追寻教师工作的意义
许多教师走上工作岗位是因为内心有着坚定的信仰,他们坚信自己的工作将有益于学生的人生。但目前对于教师工作成就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内心必须要有可以坚守的人生意义,虽然看起来是大而空的内容,但是它又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教师的心灵幸福。
六、协调过去和未来——从当下开始幸福
(一)放下过去,珍惜现在
处理好自己和过去的关系,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活在现在,享受现在。因为要远行,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和过去和解。
(二)处理好自己和未来的关系
希望可以带给人以动力,但是一山还比一山高,目标达成后的快乐是短暂的,这种将幸福与目标联系起来的倾向也会适得其反——反复将目光锁定在实现目标上的人不容易感到幸福。
(三)从当下开始幸福
当下是我们能够把握的唯一时间。活在当下意味着在心理上摆脱对未来的恐惧,过去的牵绊,而是专注于眼前的事情。
七、保持愉悦的心境,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一)知足常乐
“知足常乐”中的“足”是指需要的满足,“乐”是指需要满足后的愉快感受;“知”则是指为需要的满足设定一个主观的标准。
时常让自己“知足”的做法有这样几个步骤。
1、清醒地了解自己的需要。
2、列出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具体目标。
3、从你的简化后的“需要账单”上选出一种需要,确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做出行动的计划,然后去实现它,认真体验满足后的心情。
(二)心理位移
这是一种在短时间内化解因人际矛盾导致的负面情绪的方法。心理换位——试着把自己置于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你就会发现对方有他的道理。
(三)合理宣泄
所谓合理宣泄,是在不妨碍或伤害他人的前提下,以自己和他人能接受的方式达到“分流、疏导”的目的。情感宣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间接的方式通常有:
1、找人倾诉
2、写日记
3、大声呼喊或唱歌
4、强体力活动
直接的情感宣泄是直接针对引发情感的刺激来表达情感。如开怀大笑和痛哭。
(四)升华调控
升华是将情感激发出的能量引导到对对人、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方向去,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把强烈的情绪体验激发出来的能量用于做一些对社会、他人或自己有益的事多可以叫升华。
(五)一笑了之
聪明的人善于用幽默的方式解脱自己,这样既显示了自己的宽容大度和智慧,又给他人带来了欢笑。
结束语
幸福不是一蹴而就的,要获得幸福唯有靠个人持续的努力与创意,精心刻意地培养与维护。将有关幸福的理论转化为行动是很困难的,幸福的智慧只能自己去体验,去实践。最终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都是来自于我们面对自己、向自己追问的能力。
第五篇:教学心理读书笔记
《教学心理》
吴重光
2014年10月17日星期一
1、对于教师来说,对学生的认识、了解,是因材施教、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的基础。
2、首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最先接受的信息作用最大。“先入为主”,感知陌生人首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3、近因效应:在形成有关他人的印象上愈后接受的信息起的作用愈大。感知熟悉人时,近因效应起到更大的作用。
4、言为心声
5、以貌取人、失之于人
6、归因论是指知觉一个人的行为时,为此行为找出解释原因的理论。
7、学生掌握知识一般是在教师按照一定的教材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讲授和指导 下,通过学生自己的感知、理解、保持与应用四个环节实现的。因此,老师如能了解和掌握这四个环节的各自规律及其内在联系,并在教学中加以运用,这将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
8、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易于形成知识体系,老师应当按一定的知识顺序、循序渐进地讲授,要使学生正确地、深刻地掌握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每一个概念,切切实实地打好知识基础。
9、知识的保持离不开记忆的条件和记忆规律的运用。(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10、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工作不仅是要对学生传授知识和训练技能,而且还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
11、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认识过程。教师通过“教”,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通过“学”,即通过自己的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的认识过程而掌握新知识。
12、所谓能力是指能够顺利地完成活动任务时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13、发展智力,也就是发展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捷而有创造性的思维力。
14、知识是客观事物及规律在人脑中的反映。而能力则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本领。
15、在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想象能力、自学能力和操作能力最为重要,这四种能力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得新知识的本领。
16、观察能力,即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
17、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
18、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19、教师能否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学会思维,懂得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等,进而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把前人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知识,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20、兴趣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所以,教师要善于点燃学生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启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2、怀疑是发现的设想、思考的动力、创新的前提。
23、教师要运用多种方法,开拓学生的思路,鼓励学生多思,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千篇一律的练习会使学生形成一种定势,而不去追求新的解决方法,会使学生思路闭塞,有损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24、思维的逻辑性总是和合乎逻辑的语言联系在一起的。
25、当今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人们处于知识问题急剧增长、知识陈旧不断加速的时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的钥匙,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是教学中的
另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
26、自学能力是学习者独立掌握知识获取技能的能力,以及独立而顺利地应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自学的组织能力是指确定自学目的、选择自学内容、规定学习时间和期限、安排学习顺序、制订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自学计划这一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27、制订合理的自学计划,只是为自学创造了条件,而自学的成效在于认真执行计划,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在自学过程中,不仅要有自觉的学习态度,充沛的精力,还要有顽强的自我检查和自我监督能力,能能克服来自主观和客观的障碍,排除各种干扰,鞭策自己前进,缺乏这种能力就会使学习失去自觉而陷于自流,使学习计划徒具形式,丧失指导意义,最终导致自学失败。
28、教师的正确指导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并转化为自学能力的催化剂和必要条件。
29、开始时多指导、往后逐渐少指导,最后不指导。
30、非智力因素是指认识之外的心理因素,如兴趣、爱好、情感、意志等。
31、各科教师应该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积极地给学生创造各种独立学习的机会,并且认真地进行指导,想方设法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学生就会逐渐把握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获得终身享用的学习主动权,这是教师的心愿,也是教学的最终目的。
32、要培养有聪明才智的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着力点,应侧重放在引导转化和开窍上。
33、“调、引、补、开”,“调”就是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就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引导学生的思维“上路”。“补”,就是补充学生认识上的不足,创造条件为学生疏通思路,搬开“思维障碍”,这是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条件。“开”是“开而弗达”的意思,就是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指导学生运用各种思维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34、学生能力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不但是个教师怎样教的问题,也是个关系到学生怎样学的问题。在教的方面,要提倡启发式,用引导转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求能力;在学的方面,要强调自学、自化、自得的自强思想,在多学、多思、多联系实际的过程中,达一发展能力的目的。
35、动机是激发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而行动的内在原因和内部力量,是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的一种心理状态。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积极性的内部驱动力,它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36、学习自觉性是指学生对学习必要性与重要性的认识,并体现在行动上。学习自觉性高的学生能把自己的学习同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顽强的毅力以及积极向上的进取心。
37、学习态度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表现出认真、主动和顽强的状态 。所以,学习态度是学习动机的具体表现。
38、学习动机决定着学习目的,学习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学习动机。
39、布鲁纳:不论我们选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有以下四点好处:1.懂得基本原理使学科内容变得容易理解。2.学习基本的东西,有助于它保持在长期记忆中,因为详细的资料是靠它的简化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3.领会基本原理和观念有助于迁移。因为学科的观念越是基本的东西,它对新问题的选用性就越广,有助于解决学生在课外所遇到的问题或者日后课堂上所遇到的问题,有助于它在类似问题上的知识迁移,而这种迁移,正是促进能力发展的因素。4.学习基本原理和观念,能缩小高级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间隙。因此,学习学科的基本结构,既有助于掌握知识,又能发展能力。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