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热门11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1篇《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搜索到更多与《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的范文。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简单推理的过程。
难点:推理依据的叙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最喜欢做游戏,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生:好。
师:听老师口令,同学们做动作。
拍拍你的肩,不是左肩,那是哪个肩?
摸摸你的耳,不是右耳,那是哪只耳?
捂住你的眼,不是右眼,那是哪只眼?
伸伸你的手,不是左手,那是哪只手?
师:同学们很聪明,刚才在游戏中我们顺利的做出正确的动作。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对的? 生:不是......就是......
师:这位同学总结的非常好,当出现两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不是......就是......的方法来判断。通过刚才的游戏,我们根据已知条件,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种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简单的推理。
教师板书课题:数学广角――推理
二、合作探究,经历体验推理过程
同学们,老师遇到了问题你们愿意帮帮老师吗?
1、动态,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1)先出示例1的前半部分:有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师:请同学们猜一猜:小丽拿的是什么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猜的出来吗? 生:猜不出来。
(2)再出示小红和小丽说的话,再出示问题。引导孩子梳理信息:
“仔细读题,你知道了什么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自主,探究问题。
提问“到底他们三个人分别拿着什么书呢?”
(1) 请同学们独立思考,把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来,
(2) 把你的想法和同桌同学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 汇报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合作,交流提升。
交流后,孩子们有的阅读思考后用语言描述直接得出结论,有的用连线的方法,有的用列表法。强化,推理过程
小红拿的是( )书。
小丽拿的不是( )书,就是( )书。
只剩下( )书,所以小刚拿的一定是( )书。
4、质疑,求同引思。
连线法和列表法可以让我们的推理过程更加直观。“几位小朋友在汇报自己的推理过程时为什么都要从小红说的话开始思考呢?”
板书: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的先排除
剩下越少越好猜
三、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同桌合作猜字母游戏
(1)出示3个不同编号的袋子(⒈⒉⒊)和3个不同的字母(A、B、C)
(2)提示①1号袋装的不是字母C;②3号袋装的是字母A。
(3)独立思考后,同桌合作完成,交流推理过程。
(4)汇报交流,说说推理过程。
(5)验证(分别拿出袋子里的字母卡片)。
2、猜颜色游戏
(1)师:请三位同学上来排成一纵队,分别给每位同学戴上一顶帽子,先请第一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再请第二位同学说一说自己帽子的颜色。
生:不知道。
师:第三位同学你知道自己帽子的颜色吗?说出你的推理过程
师:依次类推前一位同学说出自己帽子的颜色。
3、失物招领(出示课件)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
叙述法 连线法列表法
能确定的先确定
能排除得先排除
剩的越少越好猜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三、本学期教学的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
教学难点:100以内的加、减笔算,以及数学实践、数学思维的训练。
五、全册课时安排:(具体看教学计划)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3、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让学生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材分析
重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难点
初步理解近似数的意义。
教具
有关“近似数”的材料纸、计数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复习
游戏猜数:教师或学生悄悄指定一个4位数,学生猜猜是什么数。猜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所猜数是否与目标数接近,猜中为止。
1. 考验学生对前面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请学生来说一说
新知呈现
1、教学例8
(1)出示主题图和近似数“约是1500人”。
请猜猜育英小学的准确数是多少。
猜中之后提问:你如何想到这个数的?
(2)比较1500和1506两数
(3)一个数的近似数不唯一
出示主题图2 “新长镇有9992人”
9992的近似数有什么?
同学们说的数哪个最接近9992?
在不要求准确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哪个数来表示新长镇的人数?为什么?
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2.指名学生汇报猜测
3.学生进行简单记忆
指出:1506是一个准确数,1500是它的近似数,在不需要准确数据的情况下,选择一个近似数可方便记忆。
4.师生总结方法::一般情况下选择最接近的整十、整百、整千数,方便记忆。
巩固与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近似数的使用
举例:二年级同学304人,可说大约300人。
购物总价钱2998元,可说大约3000元。
2.练习:P79 4、5、6
1. 先学生独立完成
2.师生共同订正
3. 学生举例
小结与达标
这节课你学到了那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请你说一说。
学生尝试回忆本节课知识点
并尝试说一说
作业布置
P80 8、9
板书设计
万以内数的近似数
例10
10000是9985的近似数
教学后记
学生认识近似数,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计, 体会到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学习效果好。
教学目标:
1、通过过河的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运算。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注意倾听别人意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探索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的"情境,正确地列出算式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体会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课件-过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暖花开,小草钻出了地面,嫩嫩的绿绿的,那是春天的眉毛;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找春天,这时候正是春游的好季节。
你瞧,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去了,他们来到河边正要乘船过河了,在乘船过河的时候,他们发现并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2、老师出示情境图,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数学问题?
3、结合学生的回答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就在解决“希望小学过河需要几只船”的问题中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过河-混合运算。
二、自主学习新知。
(一)搜集数学信息,理解题意。
1、学生观察情境图,说一说图中都有哪些数学信息?
先同位之间说一说,再指定个别学生回答。图中的数学信息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一只船最多只能坐9人。
2、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数学信息和问题,完整地复述题意。
希望小学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他们要乘船过河,一只船最多坐9人,需要几只船?
(二)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2、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教师参与个别小组的学习讨论。(重点说自己的分析思路和做法)
3、班内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出现的算法有:1)29+25=54人 54÷9=6(只)
2)29+25÷9
3)29÷9=3(只)……2(人)25÷9=2(只)……7(人)
需要6只船或需要7只船。
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展示,让汇报的小组先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其余小组可以对他们的回答进行质疑问难,让学生在相互质疑问难中理解算式的正确性与错误性。
4、探索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
1)老师提问,要求需要几只船,我们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指定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
29+25=54(人)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6(只)
2)在算式29+25÷9的基础上,老师适当引入小括号。
老师讲解:根据前面学习的运算顺序,一个算式中有除法又有加法要先算除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又要先求出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怎么办呢?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新朋友,它会帮你们这个忙的,你们想认识它吗?它就是小括号,板书( ),让学生读一读。
3)老师在算式29+25÷9 中 加入小括号,使算式为:(29+25)÷9,然后告诉学生加了小括号,我们就可以先算括号里的,边说边板书:
(29+25)÷9
=54÷9
=6(只)
4)让学生给上面的算式命名,老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5)提问: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并板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6)完成课本上的有关填空。
三、巩固拓展应用。
1、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再脱式计算。(老师课件出示)
5×(36-29) (83-35)÷6
学生独立完成后,先自查,再同位之间互相检查。
2、比一比,算一算。
94-25+19
94-(25+19)
学生先标出先算的一步,再计算,算完后,说一说小括号有什么作用。
3、解决问题:原来有14块蛋糕,又买来6块,把这些蛋糕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到几块?
学生独立列式解决后,让学生说自己的分析思路。
四、师生总结概括。
1、老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指定学生回答)
2、学生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学习表现。
五、作业:
脱式计算
(45-20)÷5
72÷(45-36) (78-22)÷8
63÷(24-1)
板书设计:
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a、先求乘船的一共有多少人?综合算式:
29+25=54(人)
(29+25)÷9
b、再求需要几只船?
=54÷9
54÷9=6(只)
=6(人)
答:需要租6只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过河》教学设计之一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37~39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折、画、拼、评价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能辨认锐角和钝角;能正确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CAI课件,三角板。
2.学具准备:练习纸、三角板、活动角、小棒、粘纸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小精灵和上海杨浦大桥的画面)
小精灵:小朋友,还认识我吗?我是你们的好朋友聪聪,今天我要带大家去游览上海的杨浦大桥,听说每根斜拉的钢索和中间制成的柱子之间的角度可有讲究了,是许多工程师智慧的结晶啊!
师:原来造大桥还要用到这么多有关角的知识,你能找出桥上的角吗?
[设计意图:创设小精灵聪聪带学生游览上海这一生活情境,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1.感知角。
学生指角,教师用鼠标点击相同的地方,抽象出角的形状。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这些角都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师:在找出的角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角?请说出它的名字。
生:1号、3号角我们学过,是直角。
师:他们说得对吗?用什么方法能证明它们是不是直角?
学生(七嘴八舌):让我们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就知道了。
课件演示比角,发现有的和三角板上的直角完全重合,有的不能重合。
师强调: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帮助判断时顶点要重合,一条直角边重合,再看另一条直角边。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引发学生自觉参与学习过程,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习新的知识作铺垫,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意识。]
2.给角分类。
师:那现在你们能对这六个角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请同桌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六个角,再进行分类,分好后说一说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同桌交流,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分法一:分成两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2号、4号、5号、6号在一起,因为它们都不是直角。
教师评价:这一组是根据是不是直角来分的,挺有道理的。
分法二:分成三类,1号和3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是直角;4号、6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小;2号、5号放在一起,因为它们都比直角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讨论、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数的排列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自主探究,掌握有序排列、巧妙搭配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
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理解简单事物搭配中的有序、无序的不同。
教学准备:数字卡片,表格,彩笔,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这么多的客人,他们都听说咱们班的同学特别聪明,我也很高兴,所以想带你们去数学广角玩一玩,你们想去吗?
生:想(出示课件“数学广角”)
二、新授
1、师:想要进去必须先解锁(密码问题出示课件)
提示:锁的密码是由1、2两个数字组成的其中的一个两位数
生:12 21(教师板书)
门锁打开进入下一关
2、师:顺利打开第一把锁后,我们再来看看还有一个超级密码锁,密码是由1、2、3三个数中的两个数字组成的两位(小组讨论,自己动手摆一摆,写一写)?
提问学生讨论的结果,板书。
提问哪组方法比较好,怎样才能即不丢不漏也不重复的写出所有两位数?
生:先拿出数字1和2,组成12和21……观察6个数字找出规律
师小结:组成的两位数和数字的顺序有关
3.我们一起进入北城南城(出示课件)用红绿蓝3种颜色给两个城区涂上不同的颜色,一共有多少种涂色方法?
(1)先讨论交流再涂一涂
(2)展示学生作品
(3)教师小结:用颜色涂出的城区与颜色的顺序有关
4.进入数字乐园(课件展示)
5 7 9 三个数字,选任意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1)小组讨论
(2)填写答题卡
(3)集体交流
(4)教师小结:求两个数的和与数字的顺序无关
5.师:刚刚我们一起闯过了很多关,数学广角里的小朋友都很着急想见我们,朋友见面要握握手,我们 3个人为一组,互相握握手,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握几次手。(出示握手图)
(1)小组讨论,亲自实践握手
(2)个别学生演示握手
(3)教师小结,3个人每2个人握一次手,可以握3次
6.总结:这次去数学广角你觉得有趣吗?你都学到了什么?
7.布置作业:找自己的2件上衣和2件裤子,搭配一下,看看有几种穿法?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分草莓”及“试一试”、“算一算”、·练一练”练习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平均分数目较大的物体,引导学生经历的试商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具备了下面的认知基础,能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求商,,对被除数数目较小的余数的除法,能较快的求出结果,并学会了竖式计算。这节课的重点是:当被除数稍大一些时,如火热借助惩罚口诀进行试商,这个问题学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探索中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识的欲望。
重、难点与关键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练习中积累有余数除法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联系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发现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
指名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回忆:余数要比除数小。
2、10÷5 16÷5 18÷5 20÷5 22÷5 25÷5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学生练习完毕,引导学生对以上小题进行分类,并请学
说一说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引导学生按余数的情况分成两类。
有余数的算式:( ) 没有余数的算式( )
二、探索新知
1、探索试商方法
课件出示课本第5页“分草莓”引导学生理解图意。
(1)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提问:要解决“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这个问题可以怎样列式?
(2)指名回答,板书: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指名口答。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5)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8×7=56 比55大;8×6=48 比55小。所以商6。
(6)启发学生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通过集体交流,使学生认识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2、再次组织小组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集体交流时引导学生认识: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3、引导学生归纳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4、应用试商的方法填空:课本第5页“试一试”。
(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1 ~ 5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后进行集体订正。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说说你认为在试商时要注意什么?
【教学内容】
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科书第72页7的乘法口诀。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口诀是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作用。本节课重点是理解每一句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口决在数量上和数目上有所增大,记忆难度增加,解决问题,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困难。教学中需要尊重学生的基础和经验,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灵活地使用,合理的挖掘教学资源,才能凸显课堂实效性,彰显课堂精彩和活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对7的乘法口诀的验证过程,加深学生对口诀的记忆和理解。
2、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对7的乘法口诀记忆较为熟练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新知的质疑、探究、验证、类推以及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3、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情感和态度,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对7的乘法口诀验证方法的探究。
2、计算和应用。
【课前准备】预习7的乘法口诀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口算练习:1~6的乘法
二、新授
1、通过预习你知道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是哪几句?
2、那你知道这些口诀表示什么意思?
谁能用这些图片,边摆边说?
发现:口诀的前2个字表示几个几,后面表示它们是多少?
3、观察口诀,你还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后一句口诀总比前面的一句多7.
可以应用这样的规律帮助大家记忆7的乘法口诀。
4、记忆7的乘法口诀
师生对口令、生生同位对口令
5、应用口诀
(1)转转盘,转到7乘几,口算并说出相应的乘法口诀。
(2)大家一起做。数学书P73的第2、3题,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括号应填几:
( )×7=28 7×( )=7 7×( )=49 ……
(4)看图列式
(5)解决问题
①每人每天需要喝6杯水,一星期需要几杯水?
②每天有7节课,一星期一共上多少节课?
③同学们做队列表演,排成6行,每行7人,共有多少人参加表演?其中男同学有24人,女同学有多少人?
……
(6)趣味练习:
(7)数学游戏:乘法扑克
二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第10页 例2 做一做 练习二的1、2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不进位加(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二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教具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小学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 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 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 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简单推理的经验。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是:让学生掌握猜的方法。让学生对数学推理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1、出示图片: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
师:谁来介绍一下柯南?
生:柯南是一名侦探。
师:“对呀,柯南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小侦探,是一个破案高手,他在破案当中经常用到推理。今天陈老师把柯南邀请来到了2(2)班,和同学们一起来玩一玩推理的游戏——猜一猜。(板题)
师:柯南还带来了礼物给我们班的小朋友呢,礼物就在我手上,你们猜一猜礼物在我的左手还是右手?猜到的同学,礼物就送给他!
生1:礼物在教师的左手。
生2:礼物在教师的右手。
意见不同,原来缺少一条信息。
师提示:“我的礼物不在左手上,你能猜出礼物在我的哪一只手上吗?谁愿意说说你是怎么推断出来的?”
生:因为老师说礼物不在左手,那么礼物就在右手。(师相机板书:不是——就是——)
师引导小结:只有两种可能,礼物可能在左手,也可能在右手,不是左手,就是在右手。
二、串设情景,感受推理的过程
1、第一次猜书的游戏
师:同学们真聪明,就像是一个小小侦探一样。下面小柯南想考一考大家了,请看题:欢欢和乐乐两人手里分别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柯南想让你们来猜一猜,他们是拿着什么时候书?你能猜出来吗?
生1:我猜欢欢拿着语文书,乐乐拿着数学书。
生2:我猜欢欢拿着数学书,乐乐拿着语文书。
师:是的,有两种情况我们不能确定,我们要怎样才能猜出来呢?(多加一个条件),咱们看看乐乐说些什么?
出示乐乐的话:我拿的不是数学书,请同学们来读一读这句话。
生读:我拿的不是数学书。
师:现在你们能猜出他们分别拿着什么书吗?
生:欢欢、乐乐都有可能拿着语文书和数学书,但乐乐不是拿着数学书,那么他就是拿着语文书,拿欢欢只能是拿着数学书。
师小结:同学们刚才说的很好,当我们猜两种物体时,如果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板书: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一种)
2、第二次猜书的游戏
师:柯南说:“两个人两种书你们懂得做了,那么3个人3种书你们会猜吗?,小丽、小红和小刚三个人分别拿着语文书、数学书、社会书,请你们来猜一猜小丽她拿着什么书?
生1:小丽可能拿着语文书。
生2:小丽可能拿着数学书。
生3:3种书都可能。
师:有这么多种情况,能猜得准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呢?
生:要给一些条件。给提示!
出示: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刚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同学们读一读他们说的话。
师:现在再猜猜他们分别拿着是什么书?先在4人小组里交流想法。再让两、三名学生回答。
师:我们应该怎样猜?先猜谁的?
生1:因为小红说拿的是语文书,所以我们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剩下小丽和小刚他们都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又因为小刚说他不是拿着数学书,那小刚就是拿着社会书,那么最后小丽是拿着数学书。
师:说的真清楚,掌声表扬!谁还来说一说你是怎样猜的?
生2:先确定小红拿的是语文书,那么小丽和小刚他们可能拿着数学书或社会书,再来肯定小刚,小刚说不是拿着数学书,就是拿着社会书,最后小丽拿着数学书。
师:__X的思路真是清晰啊,说得真好!掌声表扬!
师:对比分析:刚才第一次猜书与第二次猜书有什么区别?
师:猜两种书时,怎么猜?
生:不是……就是……
师:猜三种书时,怎么猜?
生:知道小红拿什么书,可以放在一边,再猜另外两个。
师:对了,猜两种物品时,有两种可能,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个物体时,先确定已经知道的,把先知道的条件放在一边,再按照猜两种物品的方法来猜。(师适时板书:猜两种物品:不是其中一种,就是另外一种。猜三种物品:先确定已经知道的,再接猜两种物品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分一分”的具体情境与经验,抽象出除法算式,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2、掌握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并记住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3、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并解释平均分的具体过程。
【教学重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教学难点】
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
【教学过程】
一、分分填填,温故铺垫。
1、填空:
三()十二()六十二二()十八()六十八
2、⑴平均分给了三个人,每人分()个。
⑵每人分三个,可以分给()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师:一天,猴妈妈买了12根香蕉,要分给猴哥哥和猴弟弟,要使猴哥哥和猴弟弟都满意,猴妈妈要怎么分香蕉呢?
生:平均分。(板书:把12根香蕉,平均分成2份,每份()根。)
1、磁铁代替香蕉分一分。
师:现在老师在黑板上画两个圆圈表示有2只猴子,用磁铁代替香蕉,有谁要上台来帮忙分香蕉?
师:我们看每只猴子分到了6根香蕉,每只猴子同样多,也就是平均分了。
2、认识除法算式的写法、读法、各部分的名称,理解除法算式的意义。
师:像这样平均分的过程,我们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12÷2=6(根)
师:注意,这个算式里面有一个新的数学符号“÷”,叫做“除号”。你们看,它的中间是一条横线,上下有两个小圆点。
师:小朋友们,你们谁能把这个算式读出来?
生:十二除以二等于六。学生跟读2遍。
师:现在谁能说说这个除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是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2表示平均分给两只小猴子,6表示每只小猴子分到6根香蕉。
师:那么整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呢?
生:这个算式表示把12根香蕉平均分给2只小猴子,每只小猴子分6根。
3、介绍除法算式的另一种意义。
师:现在猴妈妈让小猴把这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那么需要几个盘子呢?(板书:每4根香蕉装1盘,需要()个盘子。)
师:可以看出一共是需要3个盘子,能把12根香蕉分完。
师:这个分的过程是平均分吗?
生:是的。
师:那我们还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刚才分的结果。12÷4=3(个)
学生读一遍这个算式。
师: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表示什么?
生:12表示有12根香蕉,除号表示平均分,4表示1个盘子装4根香蕉,3表示用了3个盘子。
师:整个算式表示的是什么呢?
生:把12根香蕉,每4根装1盘,需要3个盘子。
师:我们都知道加法、减法、乘法算式中各部分都有自己的名称,同样的除法算式的各部分也有自己的名称,你们知道它们叫什么吗?
师:(总结)除号前面的数叫做被除数,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除得的结果叫做商。
师:刚才解决这两个问题我们都运用了除法,为什么可以用除法来解决呢?
总述:以后我们遇到平均分的问题,比如求每份是多少或求分成了几份,都可以用除法来解决。
三、实践操作,拓展思维。
1、12根香蕉还可以怎样平均分?用除法算式表示。(学生分小组合作,在全班交流。)
2、看图填一填:(同学们帮小猴解决了难题,小猴又拿出一些水果来感谢大家。)出示水果图。
(1)12个草莓,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2)把15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个。
3、把18根骨头平均分给6只小狗,每只小狗分得几根骨头?
4、有一堆苹果,平均分给5只猴,正好分完。猜一猜,这堆苹果最少有多少个?
5、数学书38页试一试。
四、总结回顾。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都学到了什么呢?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