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2023年核心价值观确立对现阶段发展意义(范文推荐)

2023年核心价值观确立对现阶段发展意义(范文推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3-03-04 10:10:16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核心价值观确立对现阶段发展意义(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核心价值观确立对现阶段发展意义(范文推荐)

第一篇: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题记:有人说过,当今社会,并非左派与右派之争,而是深思熟虑者与人云亦云者之争。当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人们就会由于自身所处的特定的历史阶段,从而确立一定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比如,当今世界人们普遍的追求人权而不是象几百几千年前那样顺从神权,就是当今世界人们所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当然,这种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由于世界的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界及自身比几百几千年前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后,才能确立的。具体到某一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是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内,受本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历史阶段所决定,并由本国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地域种族特征等所影响,从而最终得以确立的。一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是一国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意识形态上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人为随意所能建立起来的,随意人为也建立不起来;人们只能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经济基础上顺势而为,才能最终确立统一稳定健康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一国的健康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不起来、甚至混乱,必然会造成人们对国家的生产资料所有制认识上的混乱、对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认识上的混乱,会对国家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时间久了,必然会造成国家的急剧动荡。所以,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健康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关系到一国的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与长治久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原始社会,由于科技的落后和生产力水平的极其低下,人们只能共同合作,生产资料公有,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在当时,不需要有人提倡,人们自然就会形成“团结互助,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由于私有制的产生,奴隶主、封建主为了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借助于人们对自然灾害的不了解而产生的恐惧,大肆宣扬神权,神创造了世界、主宰着世界,人们只有顺从神,才不会有灾难;而君主们及其既得利益者都是神派来管理世界的,人们只有顺从神所安排的等级制度,才会幸福;使人们在等级制度中各安其位,从而形成了“君权神授,劳力者食人、劳心者食于人”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不再相信君权神授,转而追求人权,使能够享受到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人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了;由于其仍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资本家为了保住并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于是它们大肆宣扬资本的魔力,是资本创造了社会的财富,资本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唯一动力和源泉,是它们养活了穷人、是它们养活了国家,这样,它们就排除了劳动者的作用,从而淡化了人的作用,竭力淡化阶级的矛盾,甚至不承认有阶级的存在,使人们只去逐利而不顾其余,这样,它们就可以世代安享奢华;也由此而形成了“金钱至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具体到国家而言,中国、英国、美国是典型。英美两国先后为世界超级大国,现在虽然同为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同样以“金钱至上”作为总体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但由于民族、地域、历史等的不同,各国的具体的某一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却各具特色。

英国由于地处海岛,自然灾害极其频繁。在其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很容易以自然灾害的不可知性及其威慑力,假借神权来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更由于其不断地攻取杀伐,对自然灾害的不可预知感及对人生无常的恐惧感,更增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感及内心的负罪感,从而耶稣的赎罪思想很容易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引起共鸣。所以,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其君权仍得以保留,正是由于人们的赎罪思想根深蒂固。当然,更是由于在资本主义社会以“金钱至上”为社会核心价值观,使人们在资本的驱使下拼命逐利并对外拼命扩张、掠夺,在追求金钱的同时,人成了资本的工具,使人的生存丧失了本来的意义;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思想极度空虚,市场竞争的残酷性更增添了人生的变幻莫测感,人们的内心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慰藉;而现实生活中除了金钱还是金钱,于是,人权和神权在金钱的撮合下成了一个和谐的混合体,它具有非同寻常的吸引人的魔力;这正是英国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历史、地域和种族等的原因,所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美国则是另一番景象。它具有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它天生就是个人主义的温床。美国虽然独立了,但各州高度自治,只是一个松散的联邦,根本不能算得上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国家,它的联邦政府行使国家管理的职能极少;直至南北战争后,美国才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有公权力的国家,其联邦政府才能真正行使严格意义上的国家管理的职能,但政府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一直被资本家限制在越少越好,从而使资本家个人拥有最大的自由空间,这种现象当然是美国的特殊历史的产物。其实,在人类社会产生国家以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管理成本是一个常数;只有当公权力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一个国家的管理成本才能接近于这个常数。当政府对经济社会管理范围过小时,其所缺位的国家管理职能就必然会被各种企业、民间社团、甚至是黑社会组织来填补。各种企业、民间社团、黑社会等组织行使了由政府缺位的国家管理职能,表面上看,政府减少了管理成本,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分散为不同组织分担,提高了整个国家管理效率,降低了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然而,在私有制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中,不同的企业、民间社团、黑社会等组织均为一定私有利益集团的代言人,不可能在国家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必然会由于信息的大量不对称,不同的私有利益集团为争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顾国家整体的利益、更遑论全民的利益了。这样,人们在经济社会的各种交易活动中没有统一的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只能由不同的企业、民间社团、甚至黑社会等组织来制定规则进行交易,必然会造成国家的管理成本大大增加。特别是在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缺位,不能强力保证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穷人只能通过黑社会组织的交易才能进入市场竞争,否则,就永远穷下去,永远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因为在私有制的市场中,进入市场竞争,必须要有一定的资本(或掌握一定的自然社会资源)才行,否则,就永远也没有机会参与竞争。对于那些通过各种手段积累了大量资本或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社会资源的人,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可以轻易地在市场中纵横捭阖;对于有才能想进入市场中的穷人来说,只能通过一系列的非法手段获取资本的原始积累,而通过黑社会组织则是一条捷径,特别是当政府管理职能缺位时,通过黑社会组织几乎成

了穷人进入市场中的唯一途径。美国由于历史原因,过分强调个人权利,是天然的个人主义国家;政府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最小,缺位最多;所以其历来是黑社会天然的温床。在国家管理职能政府缺位、社团乱飞、黑社会横行的私有制社会中,人们在追求金钱的同时,更感到世间的变幻莫测及人生的无常,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对物欲的放纵及对未来的渺茫,使人们由开始对神权的否定转而对神的重新解构并加以信仰,从而寄托心里的慰藉,此时的神已不是原来高高在上的神了,人们对它已不是敬畏了;而是融合了人的温情,是人们在现实中找不到的温情的寄托了,所以各种宗教在美国的盛行就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其资本主义社会越发达,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就越虔诚,因为那是人们在人世间所找不到的温情的寄托所在。宗教信仰使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个人主义思想的泛滥,所以在美国以个人主义思想至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家的集体主义精神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宗教来行使国家的管理职能建立起来的。当然,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仍然是金钱创造了世界,而不是神创造了世界,神只是金钱的一个装饰品了。人只不过是赚取金钱的工具而已,所以,世界也不是人创造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经济社会学说,无不抹杀人的真正作用——劳动者的作用,无不拼命证明金钱(资本家是其代表)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和唯一源泉。这就是美国的独具特色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对金钱的无比崇拜,一方面对神的无比虔诚,其实,这正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通过金钱和神的调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达到了一种平衡。一个国家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如何平衡的最终的表现形式。美国能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翘楚而一百多年来几乎没有多大的动荡,正是由于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使其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平衡即是一种稳定。

中国因为其文明古老而常新,既源远流长又一以贯之,始终以究天人之际、察万物之理为核心,始始终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虽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有其鲜明的时代烙印,但人性的光辉始终在其中熠熠生辉。在原始社会,从“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到大禹分定九州、疏河导水,期间虽有神话传说,但不过是一些增加了非凡能力的人而已。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统治者虽然时时借助神权来加强统治,但中国的神始终不像西方的神那样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中国的神始终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有时反而不像神,更像人。况且,中国在周代的《易经》中,虽然也敬天祀神,但更主要的是探究天地变化的规律,让人来顺应天地间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以此为主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特别是以儒释道为主的封建社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更是如此。道法自然,佛筏自性,儒发自身。老子强调世间万物运行都遵循一定的自然法则,人们只要顺应这些法则,表面上看什么都不做,其实却什么都做到了;恰如春风吹拂,万物复苏,腐败的自然腐臭直至消失,新生的自然勃发生长;春风并没有刻意地去做什么,只是顺时顺势而吹拂,好像什么都没做,却什么都做到了,这就是“无为无不为”;细观《道德经》,老子的入世思想也很浓,也很愤世嫉俗,当无力改变现实,宁愿避世也不愿意同流合污,其实他并不刻意于出世;道家自庄子后才趋于虚诞、执着于出世思

想。释迦牟尼静观内心,从人的自身的生命规律(人的自性)中觉悟到了世间万物的运行规律,从而人的自性是万物规律的集中体现,是万物的假借,以此可知彼;恰如从河的此岸到彼岸,需要坐船过去一样,到彼岸后,船就不需要了,船只是一个假借,此处彼处,船好像是不存在的,但从此到彼,船又是必须的,无处不在的,这就是所谓的“无在无不在”;静察《金刚经》,释迦牟尼虽然竭力从有限的生命中追求无限的永恒,但他还是顺应自然界的规律的,使佛家的根基有很强的现实基础,还是有入世的思想的,不像自六祖以后,就颠倒了自然规律而随心改造万物了,使佛家末流趋于空无,连自我都丧失干净了。孔子、孟子强调人通过学习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可以顺应万物的自然规律,使自己养成天地间的浩然正气,以自身再推及万物,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最终达到了“无可无不可”的境界,就是看透了世间万物的规律,凡事只要因时顺势,即可进退自如,出世、入世皆可,若道不同,孔子出世的思想也是很浓的;儒家自董仲舒以后,才趋于入世强争、媚权献谄的,其末流徒以衔权自炫,早已乖离孔孟本意。详儒释道三家本源,均竭力探究自然、社会及人生的运行规律,强调顺应万物规律、不可逆势而为,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正因为中国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在封建社会,中国虽然仍以君权神授为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但人与社会、自然和谐的观念始终贯穿如一。这是中国的地域、种族特性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所决定的。

当中国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强调互助协作精神,强调劳动者的作用,从而使政府可以在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形成“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发挥了人民主人翁的精神,实行人民监督、人民管理的优势,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的热情,使国家的管理成本接近于当今时期的国家管理常数;否则,中国是不可能由解放前的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状况,在短短的几十年,通过自力更生一跃而成当今世界较有影响力的国家。当然,中国现在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基层自治组织、企业甚至黑社会等通过各种或明或暗的手段巧取豪夺,将全民所有的财富转化成个人或个别利益集团所有,从而使政府行使国家管理职能的成本表面上分散了、减少了,但实际上却大大增加了;因为上一级政府的各种政策根本执行不下来,仅仅对自己有利的则不遗余力的执行,否则,就阳奉阴违,甚至公然对抗,使国家本来在统一利益基础上的有计划的管理,分散成了不同利益集团的各自为政而争利;使国家经济社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成本由于不同利益集团的争夺而大大增加,使国家的管理成本更是大大的增加了,更是造成了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一度混乱。特别是那些通过巧取豪夺而致富、掌握社会自然资源的人,一方面极力宣扬金钱创造世界的理论,否认劳动者的作用,极力想改变政权;一方面移民国外以备后路。其实,它们人在国外,消费在国外,而资本增殖的生产仍然在国内;只有在国内,它们掌握的资本、资源才可以上下其手,充分发挥其增殖的能力;它们在国内资本增值的方法压根无法复制到国外,倘与国内脱离一切关系,到了国外,它们的资本就成了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然而由于这些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自然资源,有些则通过企业、民间社团甚至黑社会等组织来行使一部分国家管理职能,甚至形成了一个个小的地方王国,使中央政府形同虚设,使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成

了空话、成了它们攫取个人利益的幌子;它们的所作所为给政府、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甚至扭曲了我国现时期的社会核心价值观。

企业的产生,同时行使一部分国家的管理职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制度下,由于社会的发展,个人分散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社会的大量需求,只能通过集体协作生产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的产物。它是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调和的产物。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的国有化是必然的趋势,如今很多跨国公司所具有的影响力及其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比很多小的国家还要有“国家性”。当然,企业为个人所有,个人往往会成为独裁,企业的兴亡寄予一人,这是不利于企业的发展,更不利于社会的发展;所以,企业的国有化是必然的趋势;当然,国有化是对企业更为科学的民主的有计划的管理,并不是特权阶层的个人化、私人集团利益化,国有企业的私人集团利益化只不过是在国有的幌子下的私人企业而已;它所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也是独裁的,与真正的国有化是不沾边的。在欧美等国所常常进行的企业国有化最多只能算是特权阶层或私人利益集团的集体化企业,其实质仍然是私人或私人集团的企业,压根与国有企业是不沾边的;所以,它们的改革从来都没有动它们的私有制根基;所以,它们的改革,其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至今一点也没有改变。详查企业的起源,首先从封建社会的行会和私人手工作坊开始:在封建社会,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国家不可能在统一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管理与生产,不同的私人手工作坊的生产方式太过于分散,既增加了国家的管理成本,又增加了社会的交易成本,同时,生产效率极其低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分散的私人手工作坊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具有部分黑社会性质、半官方的民间社团组织——行会就应运而生,行会具有部分集体的性质,使不同私人作坊之间在部分统一利益的基础上具有简单的集体协作,当然,行会是具有部分国家管理职能的;从而降低了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原来的极其分散的生产方式下的国家管理成本、社会交易成本,大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效率。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萌芽,商品化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行会及私人手工作坊的简单集体协作的生产和管理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进步了;人们需要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更紧密的集体协作生产,这种生产方式越来越具有计划性统一性科学性;在私有制的基础上,这种在一定的范围内、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的集体性的生产方式与原来的分散的生产方式相比则大大降低了国家的管理成本、社会的交易成本;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诞生了。所以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随着生产的越来越社会化,企业会越来越大,行使的国家管理职能越来越多,因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已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化的大生产了,而企业生产方式的集体协作性是适应社会化性的大生产的;所以,在资本主义国家,企业越来越大,有的形成了跨国公司。跨国公司俨然就是在一定的统一利益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科学的生产与管理的一个独立王国;在公司的内部,它是竭力强调统一的利益,即集体公有协作观念的,否则,是要出大乱子的。当然,跨国公司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矛盾的调和的产物。所以,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越来越具有的计划性统一性科学性,公司的国有化是必然的选择。

所以,当今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就必须对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进行明确界定。“治大国若烹小鲜”,当初的改革开放,正是因为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使这些人成了改革的中坚,先易后难,一步步才改到今天的,从而使社会没有出大的乱子。现在的进一步深入改革更难,因为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大量的资源,混淆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中央政府和弱势群体想深入改革,但执行改革的中坚却没有;所以,当今中国的深入改革更难,虽屡屡发动却很难实行下来。当今中国深入改革已不能从农村开始了,当初将农村从僵化集体所有制中分散开来,就是因为适应了农民的小农意识,几乎没有阻力,更兼改革中坚力量的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如今,农村中的既得利益者掌握了农村的大量的自然、社会资源,对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明确界定,自然是它们极力反对的,它们还需要模糊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产权界定以从中继续得利;农村改革自然是不可能深入下去。国有企业目前毕竟还是国家所控,还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虽然有极个别特权阶层竭力将国有企业化为个人或私人集团所得利,但毕竟还在中央政府所能控制范围内,还能够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使各明其位。以国有企业为切入点,逐步向社会各层面推进,明确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明确界定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利益,才能真正发挥人民管理、人民监督的作用,才能真正剥除特权者的伪装;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劳动者的作用,才能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社会核心价值观确立了,才能表明一个国家政权真正稳定了下来,达到了一种社会各界都认同的利益平衡,经济社(在好范 文 网搜索更多的文章wWW.HaowoRD.)会才能在一种平稳有序的环境中可持续发展。建党90周年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的经验教训都有了,此时,正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立的关键时期,而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正是中国成为世界最后一个超级大国之前所必须确立的。

(胡立利,龙飞世纪经济政治研究中心;安徽)

第二篇:核心价值观意义

核心价值观意义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必然性

一个社会的本质、特征和理想追求集中表现为该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是社会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既决定于经济基础,又对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规范、引导和推动作用。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一言以蔽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历史必然性。

当代中国,只有“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真正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共同愿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又是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人类基本价值观的结果。虽然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固有的局限以及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它根本不适合中国,任何照抄照搬都是不现实的,都会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颠覆性的危害。特别是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进步性

我们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既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借鉴和发展了中西方价值观的合理因素,具有鲜明的历史进步性。这在民主、和谐、公正、自由等价值上充分展示了出来。

民主是关于人民群众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天惟时求民主,乃大降显休命于成汤”,“简代夏作民主”,意为作民之主。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

体现。在西方,民主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一书,是由“人民”和“统治”两词构成,指人民的统治或权力。后来,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光大了古希腊的民主含义。比如卢梭认为,民主就是把权力“置于普遍意志的最高指导之下”。密尔提出,最好的民主形式是代议制民主。现代西方思想家们对民主作了进一步阐述,比如哈贝马斯重视和强调程序民主等。虽然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较之以往有很大进步,但根本上仍是少数人或一部分人的民主。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民主首先表现为国家形态,同时也体现在体制、原则和价值观等方面。马克思指出,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形态和基本制度,其特点在于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就是一个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而“国家制度无论如何只是人民存在的环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281页)所以,民主体现人民主权和人民意志,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和自决权利,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前提和基本要求。

和谐是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关系的规定和要求。在中国,和谐观念出现得很早。《周易》中有“保合大和”的说法;老子强调“合异以为同”;孔子主张“致中和”,“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惠施宣扬“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张载提出“天人合一”等。在西方,“和谐”概念源于古希腊哲学,指事物之间最佳的结合,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的最初的和谐”。从苏格拉底开始,“和谐”被引入社会领域。柏拉图认为“公正即和谐”。傅立叶在《全世界和谐》一书中提出“和谐制度”与“和谐社会”。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马克思指出,和谐是包括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在内的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标志着通过消灭阶级而实现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一种高度协调统一的社会状态和社会境界。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进程,消除资本主义不和谐的弊端,建立平等、互助、协调的和谐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未来的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全面协调统一的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准确把握这一原则,努力推进人、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公正是关于社会政治伦理关系及其原则的规定和要求。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大量关于公正的思想。《礼记》设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庄子也说:“公而不当,易而无私。”在西方,柏拉图明确提出“正义就是平等”。近代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论”和“社会平等论”,进一步宣扬了古希腊的正义思想。卢梭提出,公正就是公意,公意永远是公正的,而且永远以公共利益为依归。西方现代思想家们非常重视对公平正义的研究。比如罗尔斯认为,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而公正的本质在于社会制度如何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但是仅仅追求公正是远远不够的。公正需要历史的依据,一旦忽视了历史精神和历史依据,对公正的追求和理解就会陷入“永恒

公正原则论”和“乌托邦空想论”。与这些思想家不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用唯物史观来分析公正问题,把公正建立在对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在内的以往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批判基础之上,把公正的理想与历史精神融为一体。在他们看来,只有共产主义制度才能真正体现公正,是公正的真正实现。同时,还注重把公正理论的完整性与开放性有机地统一起来,为后人发展与深化公正思想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自由是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的的规定和要求。《论语》中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是儒家对自由的理解。老子的“为无为”、庄子的“逍遥游”,则典型地表达了道家对自由的体认和追求。到了近代,自由概念被运用到政治领域,出现了政治意义上的自由观念,梁启超就明确指出:“人人于法律内享有自由,法律之下人人平等。”在西方,亚里士多德认为,真正的自由并非个人无所顾忌的放纵,而是与遵守社会生活规则和法律相联系。在资本主义早期,自由主要针对封建专制和封建神权,旨在解决人权与神权的冲突。18世纪末以后,自由主要是针对国家和政府的强权和过多干预,旨在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所有这些关于自由的思想,要么是主体服从于客体,要么是主体的精神具有无限能动性,都具有片面性。只有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从根本上克服了这种片面性,马克思、恩格斯把自由与“人类解放”联系起来,不仅将其作为个人发展的尺度,而且作为共产主义社会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他们认为,只有在扬弃了以往剥削社会的强制劳动和固定分工、特别是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和固定分工之后,人们才能实现“自主活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物质生产的彼岸,它的实际内容就是人类能力的发展成为目的本身。也就是说,人不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目的,人成了人本身的主人,这就是人的自由的最高的体现。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当代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产生强大凝聚力,把整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朝着共同目标前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必定会遭遇许多不可预料的重大历史课题和风险挑战。因此,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效应对各种艰难险阻,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特别是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匮乏现象严重,一小部分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等等。如何整合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统一不同社会主体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是急需解决的一项重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旨在应对并且满足实践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形成全党和全国人民的价值认同和共识,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本质规定和社会的根本

要求,同时也为每个个体即每个社会公民提供了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对于培育和塑造新型的现代公民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妥善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体层面的体现,也是国家、社会对个体公民的一种道德和伦理要求。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提高价值主体的自觉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由国家、社会、个体三个层面构成的统一整体,其价值主体分别是国家、社会、个体。马克思说过:“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1卷第71页)因此,要把提升每个公民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作为重中之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和教育,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养,尤其要重视官德建设,以此来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每个社会公民的神圣职责。

第三篇: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长期共同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价值体系。价值体系是由一定社会崇尚和倡导的思想理论、理想信念、道德准则、精神风尚等构成的社会价值认同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和统领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它体现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是社会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运动的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是一个国家的稳定器。如果没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通过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次向世人展现了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成功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使古老的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三.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道德基础的需要。共同的思想基础,是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要瓦解、国家就要分裂、民族就要解体。我们党历来重视共同思想基础的建设。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这强调的是共同思想基础建设。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要增强“民族精神”,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这强调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

四. 建设社会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无论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还是人与人的团结和睦,乃至人自身的心理和谐,都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

五 .核心价值体系是防止西化、分化重要的思想武器。必须清醒认识到全球化条件下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图谋对我国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领域造成的影响。国家之间的竞争,既表现为经济、科技、军事等硬实力的竞争,又越来越反映在软实力之间的较量。在软实力中,最关键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直接反映着民族的凝聚力和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我们如果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渗透丧失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势必落入“西化”、“分化”的陷阱,使民族、国家的主流文化失落,精神支柱崩塌。只有建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的先进意识形态,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筑起坚不可摧的文化长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第四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为什么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社会现状:缺乏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信念。思想观念进步和道德行为失范并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传统美德持怀疑态度,荣辱观错位现象较突出。

2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很多党员干部滋生了诸如:享乐主义、形式主义、拜金主义和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严重损害了党的纯洁性,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很多党员干部没有了焦裕禄那样的实干精神,失去了理想信念和崇高信仰,沦为蚕食社会主义大厦的蛀虫。

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是保证全体国民和谐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会迷失方向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它既需要不断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各方面制度,也需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性;既需要为人们描绘未来社会物质生活方面的目标,也需要为人们指出未来社会精神价值的归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铸魂工程”.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实现团结和谐的基本途径。核心价值观蕴含着人们对世界、人生、社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价值共识,深刻影响着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是人们思想上精神上的灵魂旗帜。历史和现实一再表明,只有建立共同的价值目标,一个国家和民族才会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才会有统一的意志和行动,甚至越是在危机困难的时候,越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我国有56个民族、13亿多人口,要

把人们思想意志凝聚起来,没有一个有效发挥统摄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不可想象的。现在,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速期,思想领域日趋多元、多样、多变,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各种观念交相杂陈,不同价值取向同时并存.

6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树立国家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争夺发展制高点、道义制高点的关键所在。而文化的力量,归根到底来自于凝结其中的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本质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意义: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人的家国情怀汇聚、升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成为共同追求。

2引领与整合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在思想认识上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变幻。引领整合多样化社会思潮,把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团结和凝聚起来,需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有力地应对了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和挑战。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我们同资本主义的较量,本质上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同资本主义价值体系的较量。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

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有利于抵御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文化的渗透,切实维护我国文化安全。

4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

5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得以稳定和巩固的灵魂工程,对于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基础性的根本意义。任何社会的国家政权都有自己占统治的核心价值观,这是一定的社会系统得以运转、社会秩序得以维持、国家政权得以稳定的基本精神依托和价值实现。

第五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汇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有利于培育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反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三个倡导”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

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让人民满意、为人民造福,应当成为检验改革的根本尺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一定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新的着力点。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廓清改革的方向、凝聚改革的力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咨询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用交流、疏导、讨论、说服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的特点,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践表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没有了方向和引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