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教学的优化策略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1-08 13:57:01

于冬云 李瑞波 张雪梅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这是国家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战略高度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为解决教育功利化、短视化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保障义务教育学段学生健康成长所做出的重大决策。实施“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我国教育格局的重大调整,更是教育观念的大变革[1]。“双减”政策提出后,各地各校积极响应政策,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促进“双减”落地。我校地理备课组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地理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创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课堂”为切入点,积极教研,探索“双减”背景下的初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

一、创设单元主题情境教学,促进深度学习

地理学科到底学什么?根据《地理教育国际宪章》可知:“地理学是一门旨在解释地区特征以及人类和事物在地球上出现、发展和分布情况的科学,世界各地地理课程的结构主要有区域地理和专题地理两大方向”[2]。我国中学地理学科的要求是什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指出:“地理课程旨在使学生具备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3]《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具有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其中区域性是指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内容以区域地理为主,展现各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特点,阐明不同区域的地理概况、发展差异及区际联系;
生活性是指地理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突出反映学生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地理现象和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生活质量和生存能力。”[4]因此,可以发现区域地理的学习是世界各地地理课程的重要部分,也是我国初高中地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时,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提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从生活当中的现象出发,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让他们感受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

如何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区域地理课程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可知,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与情境联系紧密的自主操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内容、能力等不能被训练或被吸收,而是主动建构[5]。情境教学策略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策略。该策略是基于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现象和问题为切入点,以选择的实际情境为主线,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完成学习。在学习区域地理中经常会用到旅游类的情境,该情境以某区域的旅游为学习明线,以认识该区域为学习暗线,通过搜集与该区域有关的音乐、视频、图片等素材,让地理课程更加具有趣味性,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地理现象的认识和地理问题的讨论中。

以中图版八年级下册的第六章第一节“东南亚”为例,设计了“去东南亚玩儿,得先知道这些事儿”的情境,让学生在旅行攻略设计过程中获取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学生通过分析“东南亚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东南亚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和“东南亚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地理问题,培养学生从“自然”和“人文”两大角度认识地理事物和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培育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人类活动的开展要依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地科学开展。区域地理的学习是贯穿整个初中地理课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区域地理课程时,可采用“旅游类情境”,通过挖掘该区域的美食、有趣的风俗习惯、当地纪念品等人文特色的视频、图片和资料等素材,为地理的学习拓宽视野,同时通过寻求不同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分布在那里和产生了什么作用等问题的答案为学习明线,完成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地关系的学习暗线,引导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掌握不同区域的地理知识,提升认识区域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够迁移应用认识区域的方法来认识任何不同尺度的区域。

二、地理作业存在的问题与优化路径

课后作业是课堂学习的延伸,适当的课后作业可以补偿课后所学内容,双减政策聚焦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过多的作业练习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弊大于利。为了提升作业的设计质量,地理备课组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我校初二、初三学生对“双减”前的地理作业看法并深化作业改革。

1.地理作业目前存在的问题

(1)书面作业偏重,缺少实践性

地理是一门具有生活性、思维性、实践性的学科,但教师在布置地理作业时,往往采用纸质的书面作业形式,很少采用实践类型的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与学生的兴趣点不相符。从正面来说,书面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对提高地理成绩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时,在这样的作业设计下,由于书面作业的内容比較死板,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对学生形成地理学科思维起到了限制的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只会做题,久而久之就缺少动手实践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形成发现问题的习惯和培养创新精神。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会更加倾向于实践类的开放作业,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作业要求整齐划一,缺少针对性

在两千多年前,孔子曾主张“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的教育理念。而就今天而言,笔者认为因材施教不仅应体现于课堂上,也应该体现在作业布置上。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以及不同的发展潜能,他们在认识方法上存在着差异,因此,在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也会各有千秋。课后作业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课后作业是十分必要的。而在目前的学科教学中,课后作业往往千篇一律,学生通过完成统一的练习或抄写任务,从而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业。简单的作业对于学优生来说可能倍感轻松但并不能形成更高阶的思维,而有难度的作业对于学困生来说可能因为难度过高从而失去学习动力,这些现象都抹杀了学生的天性,不能促进个体的发展。

(3)作业的评价注重结果,缺乏激励性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对学生上交作业的批改都是从正确率、完成速率等方面进行评价,无法洞悉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也无法把握学生是否有思想误区。同时,只分对错的作业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学困生在尽力完成作业时可能因为正确率不够高导致学习动力的下降。注重结果的作业并不能让教师与学生产生真实的情感交流,不能体现学科的育人价值。

2.作业优化的实践路径

(1)调整课堂结构,基础知识堂堂过关

根据 “双减”政策为学生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要求,减少学生回家的课业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备课组统一更改了地理课堂结构,由原来的45分钟以讲为主的课堂调整为“5+30+10”结构。“课上5分钟”以学习的内容为根据开展 “地理联播”、知识竞赛、拼图比赛、课前小测等活动,这些活动都围绕着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展開,目的是检测学生上节课的教学质量达成度并在课前有回顾,从而提高每节课的教育教学质量。“课中30分”为正常的学习时间。“课后10分钟”是学生的“当堂训练”时间和“提出问题”时间,在当堂的经典训练后,学生将自主支配学习内容,学生可以对课堂内容进行提问也可以提出课堂以外的问题,学生在大胆提出设问中引发其他同学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乐于思考的习惯,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也可以使学生形成浓厚的地理学习兴趣,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2)设计分层课上作业,“自助菜单”天天吃好

依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个体能力,我们将课上作业设定为基础作业和拓展作业包两部分内容,学生可根据当天的学习情况和作业量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实际的内容。基础作业除了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内容还包括不同题型的学法指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复习学习内容,理解当天的难点。拓展作业则包含更有思维深度的题目、生活中的趣味地理科普知识等内容,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观察地理现象、感受地理环境、思考地理原理、体验地理生活。

(3)尝试周末拓展作业,让“5+2”不再等于“0”

①实地考察类作业设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堂。同时,在课标的 “活动”栏目列举了几个实践活动。初中地理学科实地考察不仅能够拓展视野,与大自然、社会亲密接触,还能培养学生的地理研究能力。在组织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生活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主要物产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2021年七年级“十一”假期作业为例,设计了实地考察类的内容,因为学生仅学习了一个月的地理,对地理考察还并不了解,因此,设计了学生自主选择兴趣点的实地考察,主要目的是了解身边的自然环境。

②绘图类作业设计: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生直观获得地理知识的来源,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学生在读图、析图中可以获得某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在填图、绘图中形成地理的空间概念并落实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以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地图的三要素部分为例,教师布置了“我家的平面图”“我的卧室平面图”“我的书桌平面图”分层作业,学生可自主选择不同的尺度范围绘制,自己设计比例尺与图例,标出方向。作业布置后,很多学生热情高涨,均想向老师、同学介绍自己的居住(学习环境),但作业的质量也层出不穷。教师在课上展示了优秀作业并告知评价标准,同时也展示了一些啼笑皆非的作业,如只有15厘米长的卧室墙、200米长的床、平面图鸟瞰图不分的地图,这些作业案例让学生认识到了地图的严谨性与科学性,也增加了知识落实的实效性。图1和图2分别为2021年七年级地理十一国庆假期作业单截图和作业展示图。

三、提升地理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根据“双减”政策中提出的“充分用好课后服务时间,指导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与答疑,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艺术、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的要求,我校地理备课组开设“培优补潜”课程和学生社团课程。具体做法如下。

1.根据学情“培优补潜”,分析学生动态变化

根据学生情况,确认“培优补潜”对象,在每周的固定时间,将各班的培优对象或者潜能生集中于专用教室,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为学生解决地理学习中的困难。同时,根据实际辅导内容,及时登记学习台账,通过后期的检测,能够及时了解学生培优补潜的效果和质量。根据数据,及时调整策略,在尝试和调整中逐步形成真正对学生有帮助的课后辅导工作。表1为2021年10月21日的“培优补潜”的学习台账记录图。

2.开展地理兴趣社团活动,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本学期开设了“动手学地理”社团活动。根据前期的调研,学生对于制作地理模型有着较高的兴趣,同时,以往地理教学因受课时限制,没有时间制作各种地理模型解决地理问题。本学期通过开设“动手学地理”社团,帮助学生理解并解决地理重难点问题,让学生在模拟实验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地理实践力。表2和图3分别是“动手学地理”的课时安排和部分学生成果的展示。

四、推行“双线混融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

2020年受疫情影响,学校推迟开学,各地多措并举保障学生“停课不停学”。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线上教学,疫情好转后又转为线下教学,也就是展现为“从传统的线下教学被迫转为线上教学,再回到线下教学”的过程,可以看出目前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更多是“分离”或“各行其道”。

何谓“双线混融教学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李政涛教授在《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中提到,“与“混合教学”相比,“混融教学”更加强调“融合”或“融通”,愈发凸显混融中的“共生”,以此作为“混融教学”的根本特性和核心追求。所谓“融”,即“交融”,指的是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试图改变的是传统的“加法思维”,即“线上教学+线下教学”,走向“融通思维”,从而让双线之间的传统屏障松懈瓦解。”[6]

传统线下的课堂教学方便师生间的互动,教师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而线上教学是隔空授课,师生隔空交流,教师们比较担心学习效果,但通过被迫一学期的线上教学经历和实践,可以发现线上教学有很多独特的优势。正如中山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的王竹立教授在《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中提到,“纸质材料只是在线教育学习材料的一部分,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些学习资源不仅有文本资源,还有丰富的图形、图像、音频、视频、流媒体、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混合现实资源等。”[7-9]笔者受王竹力教授等前辈的启发,充分挖掘网络有利的地理教学资源,尝试开发了“趣味地理探究”的校本课程。下面笔者简单对尝试开发的线上校本课程以及从中获得的启发和思考进行介绍。

以往地理教学受课时限制,很多好的纪录片等资源,没有时间组织学生们学习交流。疫情期间,学生居家线上學习,而线上学习的最大优势就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因此,教师通过结合丰富的网络资源开展“趣味地理探究”课程,让学生感受到“地理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学生能够用地理的视角观察生活,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

后期随着“复工复学”的开展,学生们又转为线下学习,刚刚起步的“地理线上校本课程”面临搁置,是否彻底抛弃“线上教学”成为很多学校和教师的困惑。笔者比较认同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的李政涛教授在“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中提到的观点:“人类将全面进入“双线教学”的时代,深度进入“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融共生”,即“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6]因为疫情,学校和教师被迫走上“线上教学”的道路,但线上教学显现出的优势也是大家认同的,同时,基于“双减”的政策可知,学生减轻了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如何让学生的课后时间能够更充实,让学生的课后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呢?

以中图版七年级中国地理的知识背景为例,创设了“足不出户,而卧游千山万水”的线上校本课程。教师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为学生挖掘有趣的地理教学素材。如“人民日报”公众号的文章“最有烟火味的应援!加油,热干面!”和“地理帝”公众号里的文章“中国特色早餐,哪里的最好吃?”中,不同省份为武汉加油,也让教师们看到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特色。基于这篇素材,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美食和不同的饮食习惯,而这背后与我们的地理环境差异密切相关,大家可以结合这两篇文章,思考:①为什么南方很多的美食以大米为原料而北方以小麦为原料?②为什么南方很多地方喜欢吃辣?”教师所面对的学生是仅学过一个学期地理的初一学生,他们没学过“农业”“美食差异”等地理内容。又如:教师给学生分享的《最美公路》这个纪录片中的“京新公路”,教师给学生提出的问题是:①京新公路连接的起止点是哪里?②沿途感受内蒙古自治区东西巨大的自然景观差异,想想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③蒙古族人有一个盛大的摔跤(体育)盛会,叫什么?“京新公路”是东西走向的一条公路,这一集的纪录片,给人们呈现中国东西巨大的自然景观差异,学生将能看到草原、河流、森林、沙漠、戈壁、湖泊、冰川、高山、村庄、城市等公路沿途的美景。从实际授课的效果来看,比较新颖有趣的地理学习素材深受学生欢迎,学生能够基于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提出进一步的思考。

因此,基于“双减”政策的约束,学校教育应充分发挥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优势,需要在课堂内完成的教学任务选择线下教学方式,而需要学生利用网络或媒体资源的地理课程,教师统一组织线上教学,不把线上教学模式视为“备用模式”,而是采用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双线混融教学”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地理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减轻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后,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进一步深入探索。

“双减”政策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因此,如何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真正地让学生的学习“减负不减质”,是所有一线教师需要钻研和思考的地方。从“个人钻研”到“集体共研”,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不断优化作业设计,像备课一样“备”作业,促进教育减负提质;
不断提升地理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
探索创建双线混融教学模式下的地理课堂,推动地理教学与“双减”政策更好地衔接。

参考文献:

[1] 龚湘玲.“双减”下的地理“乐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0):1.

[2] 冯以浤.地理教育国际宪章[J].地理学报,1993(4):289-29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2017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11年版)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

[5] 王毅敏.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看英语情境教学[J].外语教学,2003(2):85-87.

[6] 李政涛.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J].中国教育学刊,2020(5):5.

[7] 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8] 周辉.基于“双减”背景和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地理作业多元化设计[J].地理教育,2023(S1):17-20.

[9] 王喜跃.“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概念教学策略探讨[J].地理教育,2023(S2):23-25.

猜你喜欢 双减作业教师 最美教师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环球时报(2021-07-26)2021-07-26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2021年8期)2021-07-19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科教新报(2021年15期)2021-05-12快来写作业少年博览·初中版(2020年6期)2020-06-12教师如何说课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8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农家科技中旬版(2019年2期)2019-05-08作业故事大王(2016年7期)2016-09-22圆我教师梦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