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托物言志视角下的文士情怀对比

托物言志视角下的文士情怀对比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1-05 17:19:01

周绪云

摘 要 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菊、牡丹三类进行对比,最后以莲自况,表达自己秉持本心、洁身自爱、不受尘世污染的君子品德。陶渊明则尤爱菊花,其千古名篇《饮酒(其五)》彰显了采菊赏景的静穆境界,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本篇试从托物言志的视角出发,展开《爱莲说》《饮酒(其五)》联读对比,引导学生感悟两位作者同处污世中的文士情怀。

关键词 托物言志 对比联读 文士情怀

《爱莲说》和《饮酒(其五)》都是流传至今的经典名篇,分别被选编于统编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和八年级上册。按王荣生教授的分类法,这两篇都属于“定篇”范畴,应要发挥“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的功能。这两篇课文中都涉及了花,一个是赞美莲花的高洁品格以自比,一个是采菊赏景表达归隐田园后的真切感悟,都表达了作者不被世俗尘埃所沾染的高洁脱俗、正直纯真的君子品格,莲花和菊花也因他们的笔墨而被赋予了高洁志士的象征。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文本的丰厚内涵,提高古诗文阅读的深度和广度,笔者以小见大,结合莲、菊的文化象征意义,在托物言志视角下展开对比联读,着重分析周敦颐和陶渊明的文士情怀,了解他们同为拥有君子品格之人,面对出世或入世的抱负选择分别有着怎么样的本心坚守。

一、想象扩文,同抒景物之美

《爱莲说》是周敦颐晚年在庐山讲学时所作的文章,谈论了自己喜爱莲花的理由。而陶渊明在回归田园生活时,在诗文创作中也多次提及了“菊花”,尤见其对菊花的钟爱之情。凡有所爱,皆有理由;
凡有所爱,皆成性格。教师应鼓励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进行小组合作,分别对周敦颐《爱莲说》中描写莲花的部分及陶渊明《饮酒(其五)》中赏菊观景的部分进行扩充,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花自身的美。现将学生例文展示如下。

(1)描写莲花部分

莲花的生长环境是多么恶劣,从污浊不堪的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淤泥污染,依旧高洁无瑕,怡然绽放。它从水中生长,经过了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依旧清丽典雅,不染风尘。它的茎条中间贯通,姿态挺直,不生蔓条,也不长枝丫。它的香气随风传播,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让人身心舒畅。莲花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然而人们只可以远远地观赏,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因为它是高洁的圣物,人们靠近它都会觉得自惭形秽。

(2)描写菊花部分

我漫步在自己开辟的一方小天地,庭园中的菊花已然盛放,在秋风的轻抚中摇曳生姿。我弯下腰随意地采摘,满心欢喜,盼望着能早日酿造出一壶清爽的菊花酒。不经意之间,我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南山那黄昏落日、飞鸟归巢的悠然景象,真是与我采菊时的恬适心境相得益彰,让我不禁陶醉在平静清新的田园山水中……

学生通过对原有诗文进行想象扩充,可以明显看出,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对莲花这一“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将莲花的情状、风姿描摹得惟妙惟肖,用精工的笔墨完成了一幅水上清荷的写意画。在《饮酒(其五)》中,陶渊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学生在描写诗人采菊赏景的场面时,不仅要尝试想象菊花临风摆动的情态,还需要表达出诗人归隐田园的丰满情趣。

由此可见,通过想象写作的方式,学生可以感受到周敦颐的《爱莲说》更多的是直观描写莲花自身,通过对莲花全方位、全视角的描写,充分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独特喜爱之情。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虽只有“采菊”一句描写菊花,却巧妙搭配了当时远望南山,静候飞鸟的意境,如若除去了菊花,就无法充分彰显陶渊明的隐逸之乐。同为景物之美,两位作者都完成了心有所属的情感表达。

二、以花显德,同表君子之志

周敦颐以花喻人,陶渊明借花抒情,两者均通过花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情趣志向。碍于时代差异和文字艰深,学生理解并汲取前人优秀古诗文中的品格文化和情感熏陶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审视和品鉴的眼光去学习和吸收经典优秀古诗文中的精髓。可以思考以下一系列问题:两位作者赋予了莲花和菊花什么样的文化象征含义?周敦颐称“莲,花之君子者也”,从莲花身上可以品读出作者所认为的哪些君子品格?周敦颐又认为菊是“花之隐逸者”,评价“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菊花是如何体现出隐逸情怀的?为了有效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通过表格梳理整合的方式,分别分析莲花和菊花被作者所赋予的君子品格。

首先是《爱莲说》,学生可以从莲花的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角度入手,分析文中描写莲花的语句,从而分析作者赋予莲花的品格内涵(见表1)。

这些描写,表面句句写莲,实则又是句句喻人。可以说,作者不但写出了莲花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质,而且对她那高洁的品德、美好的情操、正派的风度作了惟妙惟肖的描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之情。

反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虽然作者没有直接以菊喻己,然而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归隐田园、享受自然之趣的喜悦之情。学生可以通过对菊花的文化意蕴的分析,了解作者对菊花所寄予的品格情怀。

菊作为陶渊明复杂人格的象征体,内涵非常丰富。因此,除了被陶渊明所赋予的隐逸情怀,学生还应该要明白菊花本体特征所带来的文化联想。菊花自古就被认为具有长寿功效,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食菊者尤甚,陶渊明亦是其中之一。因此,陶渊明将菊花栽种在庭院的篱笆旁,不仅仅是具有观赏之意,还有采摘而食的想法,通过服食菊花来缓解时光易逝、年华流去的苦闷之情。此外,菊花在秋季绽放的独特习性,也是陶渊明热爱菊花的重要原因:菊花不愿在春天与百花争奇斗艳,而是选择在秋季这萧索的天气中傲然绽放,这样离群索居之态,正像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隐逸高洁之士。由此,菊花也极为符合陶渊明对自我精神人格的定位,蕴含的是超凡脱俗、不拘于时的君子品质。

总体来看,无论是《爱莲说》还是《饮酒(其五)》,作者都借助了花的风格底蕴,来彰显君子的道德品质。周敦颐以莲喻人,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赞美君子清廉正直、坚贞不渝的美德,坚决表明了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而陶渊明与菊花正是属于人花知己秋相逢,两相映衬感慨多。可以说,陶渊明的菊与周敦颐文中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在道德追求上并无二致,共同彰显了不被俗世纷扰、洁身自好、傲然挺立的君子志向和品德。

三、言意相生,异渡心迹之途

周敦颐与陶渊明同样都在作品中表达了自己的君子志向,可在周敦颐的《爱莲说》中,他更强调菊是属于“隐逸者”形象,而突出了莲花的“君子”形象。周敦颐为什么把菊称为隐逸者?而他面对莲、菊、牡丹三者的对比,又表明了其有别于陶渊明的什么心迹?在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两篇文本,从语言表达中读出两位作者各自的言意内容。

首先是《爱莲说》部分,学生通过表格梳理了周敦颐针对莲、菊、牡丹三种花的态度语句,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见表2)。

通过对这三个语句的朗读,对比重音、语气及句式特点,可以品读出作者所流露出的不同情感。对于牡丹之爱的趋利富贵者,周敦颐自然是讽刺鄙夷的态度,可奈何这样的人在当时的世俗中比比皆是。但是,周敦颐赞赏的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归宿,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鲜有闻”的惋惜之情。观照周敦颐的一生,他各地辗转做官,俸禄微薄,可他始终坚守初心,坚持为官清廉,做事端正,曾被黄庭坚赞誉为“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可是世上像他一般的人却寥寥无几。在他眼中,敢于抵抗世俗纷扰,选择归隐固然可贵,可身在红尘俗世中,仍能保持初心,就像他自身所言那般“出淤泥而不染”则更为不易,所以作者才会忍不住慨叹“同予者何人”。这也正是其孤独无解、无人相依的心迹表露。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当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被后世广为赞誉,更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作为范式,称为“无我之境”,是身心与自然之物的无瑕融合。采菊,是陶渊明的主动之举。见南山,却是陶渊明的偶然所得。作者在这看似“无意”的悠然赏景中,完成了言中表意的情感悸动。在陶渊明眼中,菊花所蕴含“蕊寒香冷蝶难来”的高洁品质,正是他“穷则独善其身”的不苟随世俗的心迹写照。陶渊明误入“尘网”多年,最终大彻大悟,归隐田园。并非陶渊明不愿入世经世,而是他沉浮多年,却发现始终难改初心,他不愿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更不愿受他人嗟来之食。因此,于陶渊明而言,明知是淤泥的尘世,陶渊明也只会选择毫不沾染,做到“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心迹坚守。同为君子之志,两个人对坚守本真的心迹是截然不同的。

四、结语

纵观《爱莲说》《饮酒(其五)》两篇的联读对比,两位作者同用花来表明自己坚守本真的态度。周敦颐托“莲”言志,以莲自况,明知尘世污染,却仍身处其中,为改变世俗的污秽和不堪,为实现清明之世,而做自己微薄却倔强的抗争;
而陶渊明以“菊”自况,在东篱采菊时表述自己尽享归隐的乐趣,远世俗,亲自然,不以世俗的价值判断来左右自己的行为,实现了追求任真自得的人生目标。他们通过花的情语表达,在跨越时空的情况下实现了文士情怀的殊途同归。

[作者通联:山东日照市莒县第六中学]

推荐内容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