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胜雪
摘 要:长期以来,较高的就业期望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学历贬值、职场内卷等问题导致不少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困境。文章借用社会空间理论,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深入分析这种困境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为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社会空间理论;
社会适应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高校毕业生人数也在逐年增长且呈现大幅增长态势。据教育部统计,2024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79万人,同比增加2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高校毕业生属于就业重点群体,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重中之重。然而,伴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持续增加,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需不匹配的失衡现象,“大学生就业难”一度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在此背景下,借助社会空间理论剖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基础
社会空间理论认为社会空间由社会运转产生,对社会结构的发展演变起决定性作用。社会空间中的空间包含了权力、生产、建构、互动等各种社会意涵。理论界对社会空间的称谓不一,其中著名的有皮埃尔·布尔迪厄的“场域”、亨利·列菲弗尔的“空间实践”等。在这些意义上,一切社会空间都包含三个基本构成要素:(1)行为主体;
(2)空间位置;
(3)行为主体和空间位置的联结关系。社会空间理论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行为主体和空间位置如何联结,因为这些联结方式决定了社会发展。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阐释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此基础上,亨利·列菲弗尔在现代哲学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维度之外加入第三元素“空间性”,并提出“空间三元辩证法”,三个维度的认识论分别被概括为感知的、构想的和生活的三种。其中,物质空间也叫被感知的空间,是真实可感知的生活的空间,即社会实践的空间;
精神空间也叫被构想的空间,形式上是抽象的,但直接关联着空间生产的现实形态,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观念世界;
社会空间也叫被表征的空间,对应的是社会主体亲自经历的空间,是一种代表社会现实的实际空间。
社会空间理论既能够将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囊括于具体的空间形态之中,又能在空间中呈现行为主体的行为机制以及主体与社会空间的联结。因此,本研究中“三元空间”的界定借鉴亨利·列菲弗尔提出的“三元空间”,从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探讨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形成原因。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空间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党和政府更加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成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国家统计局调查数据显示,2023年16—24岁、25—59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分别为19.6%、4.3%,青年人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失业率持续走高。一方面,受疫情影响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无法吸收大量的高校毕业生;
另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普遍期望较高,心理预期与现实岗位情况存在落差。
(一)高校毕业生精神空间里的就业
虽然我国大学生毕业包分配制度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取消,但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观念中,“大学生”与“铁饭碗”挂钩,大学生的身份就代表着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近年,“考公”“考编”成为众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不少人为此选择暂缓就业,全身心投入备考。公开资料显示,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计划招录3.12万人,报名缴费确认的达194.8万人,报名人数与招录人数比约为62∶1,竞争十分激烈。在社会环境的压力之下,高校毕业生无法接受自己从事学历门槛低的工作,对职业发展愈加感到迷茫。当社会现实没有按照精神空间的逻辑运行时,就会引发个体的不适。很多高校毕业生未能得到满意的就业机会,转而选择慢就业、缓就业,甚至直接放弃就业,成为“啃老”一族。
(二)高校毕业生物质空间中的真实就业
物质空间中存在的学历贬值、职场内卷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即将走入职场的大学生。为了获得更好、更体面的就业机会,许多大学生期望通过考研来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近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多数年份的涨幅维持在3%至6%之间,2022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总人数已经达到365万。考研人数持续攀升是大学生个人深造需求以及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共同导致的结果,而事实是无论本科毕业还是研究生毕业,他们都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物质空间中的就业,学历与收入不再对等,在某些行业中甚至出现倒挂——专科毕业生比本科毕业生和研究生毕业生更受青睐。竞争激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大学生本身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经济发展增速放缓导致就业岗位减少,产业转型导致劳动力市场供需错配。物质空间中,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的人才需求没有精准对接,高校毕业生要在短时间内完成由知识学习向技能应用的转变,校企之间利益诉求和行动倾向不一致。
(三)高校毕业生社会空间中的就业矛盾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行动选择发生在社会空间,是个人认知与社会现实的碰撞。很多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逐渐从积极择业转向逃避就业,这个过程伴随自我认知、家长期盼和社会认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求职择业中屡屡碰壁,会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有些人会因此变得意志消沉,甚至一蹶不振;
有些人逐渐产生自卑感和社交恐惧,开始排斥或逃避就业。
三、摆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的对策和建议
(一)重塑精神空间,调整就业预期
作为新时代青年,高校毕业生要勇于破除“铁饭碗”等传统就业观念,从自身能力、兴趣、特长出发,着眼于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考虑薪资待遇、工作环境、发展空间、行业潜力等因素。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参加企业开放日、假期实践、职业咨询等活动,了解自己专业对应的不同岗位需求,从而为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初入职场的高校毕业生,可能会面临个人与用人单位价值观念的冲突,这种情况下要适当调整就业预期,树立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念,切勿盲目追求职业发展上的一步到位。
(二)直面物质空间,提升就业能力
高校毕业生要直面物质空间中存在的学历贬值、职场内卷等问题,消除学历崇拜心理,缓解焦虑情绪,专注于提升专业知识和岗位技能。现实中,很多高校毕业生虽然达到了学校的毕业要求而顺利毕业,但因为学校教育注重理论知识传授,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未得到很好的锻炼。走入职场后,他们面对的是物质空间中用人单位在工作效率、沟通能力等方面对员工的要求,此时因为没有优于同龄人的核心竞争力,往往很容易被快速淘汰。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就应当树立就业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实践锻炼,例如通过参加竞赛、讲座、实训等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与此同时,高校毕业生要对自身的能力、优势和劣势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在校期间就树立明确的就业目标,积极主动收集、分析岗位信息和招聘要求,了解用人单位所需人才的能力标准。
(三)适应社会空间,实现顺利就业
可以说,社会空间中的择业过程是高校毕业生自身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的博弈过程,也是他们内心调适的过程。高校毕业生要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自身专业素质和长远职业发展上,不为眼前一时得失所困扰。当求职遭遇不顺时,高校毕业生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尤其是在毕业季后期,看到身边同学成功就业或者继续深造后,自己的心理压力会骤然加大。此时,高校毕业生要学会及时疏导压力,积极给予自己正向的心理暗示,在必要时可以寻求外界帮助,以此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春敏.论列斐伏尔的三元辩证法及其阐释困境:兼论空间辩证法的辨识与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23(9).
[2]刘思达.社会空间:从齐美尔到戈夫曼[J].社会学研究,2023(4).
[3]李彪.未来媒体视域下媒体融合空间转向与产业重构[J].编辑之友,2018(3).
[4]张馨木,陈晓华,李红波.基于三元辩证法的传统村落空间转型过程与机制:以黄山市西溪南村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23(3).
[5]邱玥琰,杨慧康.均衡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优化路径研究[J].江苏高教,2023(10).
[6]杨克,王玉香.走不下“高台”:大学生就业社会适应困境的社会空间理论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24(1).
责编:文 墨
猜你喜欢 社会适应大学生就业 城市新移民社会适应与社会网络协同模拟框架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11期)2016-12-26关于“男孩危机”现象的调查研究科技视界(2016年26期)2016-12-17职业指导与大学生就业东方教育(2016年17期)2016-11-23社会工作介入流动儿童需求与服务研究办公室业务(2016年9期)2016-11-23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情况的相关性研究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年19期)2016-11-22刍议社会退缩幼儿社会适应的状况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9期)2016-11-09高校校园招聘模式创新探究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高校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研究知音励志·社科版(2016年8期)2016-11-05“精细化”职业指导大学生就业的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现状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