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光超
【摘 要】整本书阅读要取得较好的效果,需要在评价上作出新的探索。具体而言,就是评价时段要覆盖整个阅读历程,读前、读中及读后全程跟进;
评价主体要体现多元化特点,鼓励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
评价内容要整合多个维度,包括阅读品格、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等方面。如此实施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评价;
全程跟进;
多元参与;
多维整合
整本书阅读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评价也是一个持续的动态过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整本书阅读”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明确提出,要注重考查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全过程,依据学生的阅读态度、阅读方法和读书笔记等进行评价。[1]有鉴于此,在具体的实施中,整本书阅读评价应具备以下几个特征:首先,在评价时段上,要覆盖学生的整个阅读历程。这样能确保全面了解学生,以便更好地指导他们在不同阶段的阅读。其次,在评价主体上,要倡导多元参与。这样能够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教师教学的改进。最后,在评价内容上,要整合多个维度,包括阅读品格、阅读方法、阅读能力等。这样才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素养。
一、读前、读中、读后,全程跟进
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可针对“读前”“读中”“读后”三个时段,构建一个完整的过程性评价体系。
(一)读前评价:调查和规划中激趣
读前评价旨在找准“我准备读”的起点。在读之前,先了解学生对所读书目的兴趣和以往的阅读经验,如是否已经听过或读过该书,对目录中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阅读的难点是什么,等等。教师可根据学情引领学生进行阅读规划。对阅读规划的评价,可以凭借类似《阅读规划表》的工具进行,评价内容包括阅读进度是否合理、阅读策略是否合适、阅读方式是否多样等。《阅读规划表》可以在线下或线上予以展示,便于学生互评。由此,学生激发阅读期待,明晰阅读任务,为后续有序开展阅读活动做好准备。
(二)读中评价:反馈和指导中反思
读中评价针对的是“我这样读”的过程。根据导读课上的阅读规划,教师在学生阅读过程中持续跟进评价。评价可以利用人物情节图、阅读笔记、人物关系图谱等工具进行,目的是了解学生是“怎样读的”,包括阅读进度、阅读困难和阅读策略运用情况等。通过读中评价,学生和教师展开反思,及时调整后续的阅读和指导活动。
(三)读后评价:分享和交流中提升
读后评价主要针对“我读得怎么样了”的展示。整本书阅读后,学生或增长了见识,或获得了经验,或有了新想法。此时就要为他们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对阅读成果予以评价。读后评价一般包括两种评价方式:一是静态评价,如借助读书笔记、阅读日记、人物卡片、阅读存折、阅读档案袋等工具进行;
二是动态评价,如通过朗诵会、故事会、读书交流会、舞台剧等方式进行。读后评价让学生的能力在交流和分享中得到了提升。
二、学生、教师、家长,多元参与
在过程性评价中,应充分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这些评价主体包括教师、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家长、社区工作人员等。其中,教师评价应注重引导,帮助学生明确阅读方向和提升阅读技能。学生评价强调交流和自省,促使他们在阅读中深入思考和发现。家长评价则重在精神陪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而其他评价主体的作用在于激励和促进。这样,多元评价主体进行联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一)学生评价:自我审视
学生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重在培养其元认知能力。从制订计划、选择策略阅读到阅读成果展示,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经常作“我准备怎样读”“我在运用哪些策略读”“我这样读可以吗”之类的自省,逐渐养成自我监控、自我反思的习惯,最终成为一个积极、独立的阅读者。
(二)教师评价:全程引领
教师在整本书阅读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即评价的指导者。在学生阅读时,教师必须始终跟进,对学生的阅读规划、阅读过程以及交流等进行指导评价,引导其自评和互评。此外,教师还需及时发现问题、激励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阅读策略,同时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三)家长评价:亲子陪伴
课堂之外,学生的阅读空间主要在家庭和社会中。家长在学生阅读时主要负责陪伴、观察、监督。家长参与评价,既能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又能启发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与整本书阅读建立联结。为此,可以设计“亲子阅读单”,把亲子阅读照片、家长和孩子的对话等作为评价内容。
整本书阅读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教师、家长三类评价主体的作用。以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 “快乐读书吧”为例,在学生阅读推荐书目《神笔马良》时,教师和学生、家长要互相配合、积极联动,合力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如表1)。
三、品格、方法、能力,多维整合
整本书阅读评价的内容应该是多维的,“重点关注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面、阅读的兴趣、习惯和方法,以及阅读过程中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建构”[2]。其中“阅读量、阅读面、阅读的兴趣、习惯”主要指向阅读品格,“阅读过程中文本意义的生成和建构”主要指向阅读能力。可见,一个独立而成熟的阅读者,其阅读素养应该包括品格、方法、能力等维度。
(一)评阅读品格:培养积极的阅读者
对阅读品格的评价包括多个方面。如,可以通过学生的阅读计划,设置以下评价内容,评估学生的阅读频率、阅读量、阅读兴趣、阅读态度等:我喜欢/比较喜欢/非常喜欢这本书;
这本书的字数有( );
阅读这本书,我共用的时间是( );
读了这本书,我想问( );
读了这本书,我想对( )说( );
等等。教师还可以把在学生在书中批注的痕迹作为评价内容,如阅读时做的标记、写下的问题和感悟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成为一个积极的阅读者。
(二)评阅读方法:培养善读的阅读者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统编教材编排的 “快乐读书吧”明确提示了阅读方法。根据这些阅读方法,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如表2)。
统编教材安排的12次“快乐读书吧”主题不同,内容丰富,阅读方法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体现了不同学段学生阅读水平的进阶。这些阅读方法的编排,旨在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会读、善读的阅读者。
(三)评阅读能力:培养独立的阅读者
整本书阅读评价应考查学生运用阅读策略生成和建构文本意义的能力。阿德丽安?吉尔在《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一书中把阅读能力划分为联结力、提问力、图像化力、推测力、转化力等。[3]根据这五项能力,结合统编教材各单元的语文要素和“快乐读书吧”的阅读提示,可以把阅读能力细化为预测力、想象力、联结力、提问力、思考力、转化力、表达力等维度。
阅读能力可以通过评价量表来评价。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推荐的《安徒生童话》为例,其评价量表如表3。
评价量表的设计主要着眼于学生的自我评价,旨在引导学生从阅读技巧和习惯等方面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完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完整地体验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同时通过评价活动,学会如何评价,进而在此过程中掌握阅读策略,积累阅读经验,实现精神层面的成长。
经过实际验证,立足于全程跟进、多元参与和多维整合的整本书阅读评价,展现出显著的优势。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同时也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进,增加了家长的亲子陪伴时间。这种评价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员等不同评价主体的协同作用,具有全局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显著拓宽了评价的维度,更为全面、深入。它全面跟踪学生的阅读过程,覆盖读前、读中以及读后各个阶段,营造了良好的阅读环境,并有力推动了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吴欣歆.语文课程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37(5):25.
[3]吉尔.阅读力:文学作品的阅读策略[M].岳坤,译.南宁:接力出版社,2017.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