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灿
*基金项目: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革命精神谱系纪念空间的互构机理与康续路径研究”(2023XWH122)。
[摘 要]“两个结合”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创新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指南。从价值维度来看,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增强了思政学科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促进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衔接、提升了不同学段的核心素养;
从现实维度出发,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融入方法的限制、融入效果不明显都是在融入过程中面临的现实困境;
从实践维度出发,要从强化融入的顶层设计、健全融入的体制机制、提升融入的教学能力三个方面来增强融入的实效性,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两个结合”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科学指引。
[关键词]“两个结合”;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价值意蕴;
现实困境;
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结合”作了专门论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第二个结合”提到又一次思想解放的高度。“两个结合”是在党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百年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以其丰富的辩证思维和坚定的唯物史观立场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正确的方向指引。第一,“两个结合”赋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时代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就要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故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改革开放的故事,特别是要讲好新时代的故事。”[2]“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思政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思想资源,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实践路径。第二,以“两个结合”为指引,提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亲和力和吸引力。“两个结合”是扎根中华大地,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而形成的,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法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的耦合性,有效提升了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第三,坚持“两个结合”,在文化层面厚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文化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能有效推动思政课更好地实现“立德”作用。站在新的历史征程,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之举。
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显著的特征。在新时代,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探索思政课铸魂育人新格局。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既是“两个结合”作出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增强思政学科教学内容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学理性弱化政治性,在大中小学的不同学段,无论是通过讲故事、讲历史还是讲理论的方式讲思政课,都要体现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3]第一,以“两个结合”增强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教学目标都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两个结合”中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以“两个结合”强化各个学段核心素养的培育,实现以政治性引领思政课教学目标的发展,从而发挥思政课在课程体系中的政治价值引领作用。第二,以“两个结合”增强教材的针对性。《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在原有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强调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进教材,保证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一体化建设。“两个结合”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蕴含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夯实思政课教材对学生道德品质的锤炼,加强大中小学生对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了解。第三,以“两个结合”增强教学方法的针对性。“两个结合”蕴含的系统观念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方法论指导。“两个结合”坚持用全面、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要将系统观念融入教学中,以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教学内容,采取由局部到整体、由微观到宏观的教学方式,使“两个结合”思想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地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两个结合”中蕴含的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将学生视为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学段有效衔接
学段间的有效衔接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关键所在。以“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建设,充分运用“两个结合”一体化资源为教学载体,在实践中促进三个学段间的衔接,打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学段壁垒,有效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第一,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课程目标的衔接。思政课各个学段的课程目标以了解学习、理解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课程主线,对不同学段的学生的课程目标又提出具体要求。《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指出,小学阶段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4]各个学段课程目标呈现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特点,与“两个结合”在党的百年实践中形成的循序渐进性存在内在耦合性,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资源衔接。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关注育人资源间的共建共享。大中小学思政课都要结合社会时政热点进行,“两个结合”中蕴含大量社会热点政治话题,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各个学段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促进教学资源的衔接从而推动一体化建设。第三,促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在实践中实现衔接。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的《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明确指出,高校要严格落实本科2个学分、专科1个学分用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要求,中小学校要安排一定比例的课时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体验活动。[5]“两个结合”在新时代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性的根本特征,“第二个结合”具有高度的理论原创性,是重大的思想解放。以“两个结合”为科学指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各个学段的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加深对“两个结合”的理解。
(三)提升不同学段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不是直接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6]课程标准对以义务教育阶段为基准进行划分,对思政课应该培育的核心素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义务教育阶段、高中、大学的核心素养要求既相互贯通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对不同学段核心素养的培育起到不同作用。第一,“两个结合”助力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道德修养。《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凝练出在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应该培养学生五个方面的核心素养: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7]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处在思想启蒙阶段,更容易通过对“两个结合”的融入厚植家国情怀,激发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道德情感,发自内心尊敬党、爱护党,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第二,“两个结合”提升高中阶段学生的政治认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阶段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概括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8]高中阶段重在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高中生的判断和思维能力显著提高。“两个结合”中蕴含中国共产党发展历程和取得伟大成就的深刻总结,加深高中生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刻认识,坚定不移维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两个结合”科学回答了我们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提升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第三,“两个结合”重在增强大学阶段学生的社会责任。高校思政课的核心素养主要是社会参与,综合表现为科学精神、责任担当,具体细化是理性思维、健全人格、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9]大学阶段的思政课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知”转化为“行”的关键阶段。高校学生要关注社会时政热点,掌握马克思主义相关研究的新表述和新发展,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个结合”为思政课注入新活力,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核心素养起到渐进性提升作用,有效增强了学校思政课全学段育人的实效性。
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实困境
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并取得显著实效。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格局已基本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群已经建立起来[10]。当前,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存在断点问题,学段间的断点、形式与内容的断点、地区之间的断点等问题都是由于融入体制机制的不健全、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方法也有待探索、融入的效果不明显等原因造成的。通过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现实困境进行全面剖析,进而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助力“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尚不健全
构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是保证“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硬支撑”,为融入创造可行的前提条件。当前,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机制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领导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从纵向看,中央和国家宣传、教育部门,地方党委和教育职能部门,大中小学党组织和教育教务部门都要具备“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意识;
从横向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涉及地方政府与各级学校、大中小学之间的横向沟通、左右联动。构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领导组织协调机制,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可靠的机制保障,为顺利融入“保驾护航”。领导组织协调机制的不健全会导致缺少对“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建设的“领头羊”,各个部门间缺乏组织协调,造成相互“踢皮球”的不利局面。第二,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的不完善。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的不完善会导致不同学段间教学内容的重复,全学段统筹规划机制能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两个结合”课程教材体系一体化。课程和教材是进行“两个结合”教育的重要载体,重点是处理好“同题异构”问题,实现“两个结合”在不同学段同一主题下在课程设计上各有不同,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发展阶段进行旨在提升各学段核心素养的“两个结合”内容建构。第三,一体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有待深化。缺乏融入的保障机制会出现“两个结合”社会资源难以整合的问题、教师对“两个结合”融入思政课动力不足的局面。深化融入的保障机制是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资源保障、载体保障、教师队伍保障是融入工作的必要条件。发掘“两个结合”理论资源、实践资源与现实资源的相互贯通、共同协助作用是资源保障的重要内容;
除了用好思政课主课堂外,积极发挥社会“大课堂”和网络“云课堂”为融入提供载体保障;
培养一批具有融入意识、融入能力的高质量思政课教师队伍,并对带头推进融入工作的教师实行教师激励机制。资源保障、载体保障和教师队伍保障都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创造有力的客观条件。
(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方法有待优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1]当前,教师对于“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思政课的意识淡薄,各个学段的思政课教师只重视本学段的教学内容,缺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意识,在进行融入的过程中存在简单化、表面化和形式化等问题。第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存在简单化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个复杂问题,再将“两个结合”融入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学中,绝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采用“一刀切”课堂讲授的生硬方法,而要根据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和各个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进行融入。第二,“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存在表面化问题。“两个结合”蕴含丰富的内容和重大意义,不能只是简单停留在对“两个结合”的表面化理解上,而要探究其蕴含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融入的过程中不能简单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空话,而要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中的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内在逻辑机理。第三,“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方式不够有针对性。不同学段的思政课课程目标存在差异。小学思政课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小学生处在认知启蒙的阶段,直接讲授“两个结合”相关知识体系并不现实,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软方式”进行灵活融入,如采用讲英雄人物故事、观看简单易懂的红色影片、带领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红色场馆等方式来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和党史的初步认识。中学阶段重在打牢学生的思想基础和政治素养。中学生具备一定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一方面,在课堂讲授中直接融入“两个结合”相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营造校园环境氛围进行“两个结合”软融入。大学阶段重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大学生是已经具备独立思想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成年人,因此,大学思政课应当重在检验大学生是否能用“两个结合”蕴含的方法论去提升在现实生活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效果尚不明显
造成“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少“两个结合”思政课特色育人品牌。现阶段,对打造“两个结合”思政课特色育人品牌意识不强是造成“两个结合”思政课特色育人品牌缺少的直接原因,打造思政课特色育人品牌的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力和针对性。“两个结合”品牌特色不明显造成无法彰显“两个结合”突出的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和时代价值也是影响育人效果的重要原因。“两个结合”思政课育人品牌建设经验的缺乏也是打造思政课特色育人品牌的重要难题。通过跨学科融合、多渠道开展,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充分发掘“两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打造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的思政课育人新品牌,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方式实现“两个结合”思政课特色育人。第二,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差距。在一些经济相对比较发达地区,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已经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能够建立相关机制保障“两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资源和教师队伍的匮乏都是导致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难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原因。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既要对发达地区提出更高的要求,也要重视欠发达地区的一体化建设,争取实现“两个结合”全员育人新局面。第三,缺少“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经验凝练。目前,“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相关研究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一方面,对于“两个结合”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融合的经验提升不够,是造成“两个结合”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经验的缺乏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对于“两个结合”与大中小学思政课契合性的凝练成果不足也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质量不佳的重要原因。
三、“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中小学思政课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能。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点和热点。要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发挥“两个结合”的育人功能,应当以强化融入的顶层设计为核心、健全融入的体制机制为引领、提升融入的教学能力为目标,共同助力“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开辟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新境界。
(一)强化融入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思政课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从顶层设计上加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统筹管理。第一,强化组织领导,健全“两个结合”管理的部门统筹机制。市级教育主管部门设置“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指导委员会,以县级为单位建立“两个结合”研究中心,加强中小学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思政课协同育人基地,并保证每一所中小学都有与之对应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联动,积极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进高校学习,高校教师走进中小学,打破各个学段思政课教师之间的学段壁垒,为“两个结合”提供融入的客观条件,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上下联动。第二,加强“两个结合”队伍建设,实现多主体协同合作。思政课与时俱进,思政课教师也应该与时俱进,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组织培训,提高部分教师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内容、方法进行把握,增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意识,为融入提供人力保障,加强家校社的协同育人作用,构建多主体共同育人新格局,提升融入的潜移默化性,增强融入效果。第三,创新“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教育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理念筑牢,才能有效指引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一是整体化教育理念的创新。整体化教育理念强调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人,将学生视为处在发展过程中的人,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不是只把握三个教育学段间的整体性,还要注重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前提,加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系统化教育理念的创新。既要把握“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系统机理,还要联系学生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系统观念。三是一体化教育理念的创新。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中,是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更强调贯穿性、统一性和内在整合性。
(二)健全融入的体制机制
构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管理体制为融入提供体制保障。第一,建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领导机制。地方应设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指导委员会,该指导委员会的成员由各级学校分管领导、机关干部、教育专家和优秀教师选拔而来,主要职责包括统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各项工作。第二,建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督导制度。领导机制的建立并不能完全保证一体化融入的顺利进行,建立督导制度,是检验融入效果的有力保障,各级学校要按照各地区要求因地制宜建立“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督导制度,将“两个结合”一体化列入重点考核内容。不仅实行教师讲学生评的校内督导机制,上级主管部门也要对“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及时督导,保障融入过程不流于形式化。第三,健全“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的保障机制。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协同育人建设必须出台相关保障机制。健全“两个结合”一体化保障机制,为新时代“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提供可靠保障。通过完善保障机制,可以建设“两个结合”一体化成果共享平台、保障大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顺利实行、对完成较好的教师进行表彰激励,推动“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持续、动态发展。
(三)提升融入的教学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决定着“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效果。第一,强化思政课教师自觉提升能力的意识。思政课是一门与时俱进的课程,教师的教学内容也要与社会时政热点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增强自身专业能力的意识,学习先进思想,通过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理念,养成“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的意识,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提供主观条件。第二,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交流学习平台的作用。在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新时代思政“金课”,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具有价值引领作用的模范思政课;
通过举办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相关活动,增强融入的实效性;
通过让大学教师进中小学听课,中小学教师进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学习交流来促进各个学段教师对思政课全局的把握,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奠定融入有利条件。这些学习交流平台都为“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提供了客观条件。第三,发挥多个课堂的协同育人作用。用好“主课堂”全面阐释“两个结合”精神内核,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教师要把握住思政课主渠道,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学生在党的百年实践中感受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先进性和时代性等特点。其次,“大课堂”有机融入“两个结合”实践要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将学校思政课“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领会“两个结合”的实践要义。
“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将“两个结合”一体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不仅是创新大中小学思政课的鲜活教材,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亲和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对三个学段核心素养起到渐进提升作用,是推进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为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在新时代,继续从顶层设计、构建机制、队伍建设、方法创新等层面实现“两个结合”与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化学反应,推动“两个结合”的动态发展。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面临新的挑战,继续挖掘“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全面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002).
[2]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22.
[3]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8.
[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9).
[5]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J].教育科学论坛,2022(27):3-7.
[6]蔡清田.核心素养与学校课程的连贯与统整[J].全球教育展望,2017,46(1):24-3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5.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9]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10]秦宣.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24-04-06(002).
[11]习近平.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学段思政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