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敏侠,王军锋,王光义
(1.陕西开放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陕西开放大学 教育研究中心,陕西 西安 710119)
一定的思想总是以一定的语言为载体,既不存在无语言载体的思想,也不存在无思想的空洞的语言形式。高校是培养未来高端人才和合格建设者的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和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和传播媒介。言而有序、言而有理、言而有情、言而有趣的有高度、有力度和温度的创新话语,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解释力、生命力和感召力,提升学生亲切感、获得感及认同感,使思政课接地气、蕴生气、活起来的重要保障。
我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抓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索思政课改革创新一直作为国之大事来抓。总书记和教育部门的领导先后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希望和要求,“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创新学术话语体系’;‘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1][2]“思政课‘要有棱有角’,‘要有情有义’,‘要挖掘出学生喜爱的教育生活元素,构建起学生接受的教育话语体系’,要‘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话语体系作为突破口,注重文化的浸润、感染、熏陶’,要‘有滋有味’,‘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话语体系、语言表达’”。[3][4]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我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改革的重大要求,也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托付。
“话语”最初是作为语言学范畴的概念,是人类沟通、交流信息的工具和符号。作为理论形态的话语(Discourse)则出现在20世纪。法国哲学家、社会思想家福柯最先将“话语”一词应用在政治领域,认为话语是一种政治现象。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话语的认识更加深入,认为话语除了是一个实体范畴,更是一个关系范畴,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以沟通理解为指向的有目的和价值的反映特定认知、情感、意志的实践交往活动,具有符号性、意指性和渗透性、实践性、历史性、情感性、时代性和政治特征,起着传递信息、规范思维、思想教化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连接教材、多媒体、教师与学生,承载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表达方式。那么,思政课话语就不是教师的自言自语、自说自话的独白,而是使用特定交流符号与教育对象进行沟通、由话语主体和受体、话语思想和内容、话语时空和情境、话语表达和方式等要素构成的话语体系。然而,目前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认识和实践还远远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普遍存在着风格正统严肃、篇幅冗长等问题。尽管05方案实施后教学话语明显改善,但一定程度还存在着生、冷、硬、淡、寡的问题,很难使学生入耳、入脑、人心。其一,教材话语向课堂话语的转换不足。表现为教师拘泥于教材,对教学内容的洞察、提炼、分析、总结及转化不足,不能用丰富的内容和话语、多样化的手段与表达吸引学生。这种转换的严重不足,使得教师失去了课堂教的意义,也使得学生很难获得共鸣和继续学习的渴望和冲动。其二,理论话语向实践话语的转换不足。表现为教师上课多学术性、理论性、文件性的正规、隐讳、抽象的话语,不能将理论渗透在生活情节和鲜活的案例中,不能转化为贴合学生兴趣、思想和发展实际中,不能转换成学生愿意听、能听懂的家常话语、通俗话语。从理论到理论的“假、大、空”话语,造成了师生的“疏离感”和“空泛感”。其三,从固态话语向动态话语的转换不足。表现为教师照本宣科式的“说教”和“灌输”、传话筒式的冰冷和刻板表达,没有声调语气的抑扬顿挫、情感的温度融化、耐人寻味的说服;没有谈心、讨论式的身临其境;没有灵魂与灵魂的碰撞,缺乏触动、亲切、温暖和感动,又怎能激起兴趣和共鸣达到感化、教育和引导人的目的?其四,话语创新意识不强、创新思维和创新动力不足。有的教师安于现状,上课用的是多年的老教案、老课件、老事例,用老办法应对新问题。这种不能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的做法大大影响了思政课话语的创新和实效性。
首先,社会转型对原有话语体系的挑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群体本位结构被打破,人们不断寻求独立的思想空间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和目标追求。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高富帅”、“白富美”等观念不断侵蚀并影响着新一代的价值理念。这些都使得原来被动接受的、单一的、灌输型的思想政治话语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其次,新时期学生特点对理论课话语提出了新挑战。
“00后”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受益的一代。但“唯物质论”和“精致的利己主义”却成为很多大学生的价值追求;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世界多元文化涌入中国,对我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大学生价值观念也造成了某些冲击。与此同时,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如影随形,使得教师的话语空间被无形挤压。这种思想政治教育时空的变化、教育对象的新特点使得原来的单向话语权格局面临解构,权威性受到挑战。那么,如何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思想引领、精神塑造和价值观传导功能,创建有效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最后,全媒体时代对思政理论课话语的挑战。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和媒体技术不断创新、融合,我国进入了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所不及的全媒体时代。但是,全媒体信息的快、多、新、趣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信息、内容相对滞后、单一、政治性强、活力不够也形成了鲜明对比,对思政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全媒体上人人都是话语主体,一些所谓的“网红”、“名嘴”思想深刻,话语通俗易懂、转化更加灵活,对学生更具吸引力,无形中也对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位势提出了挑战;全媒体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开放,有的为了“圈粉”或吸引流量,出现了随口说、调侃、戏谑等充满娱乐化色彩的“三俗”话语表达,一旦学生习惯了这些“媚俗”语言,就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性、理论性、规范性话语厌倦甚至排斥;全媒体一些错误的信息对学生思想根深蒂固随之大大弱化了教师话语的权威性,也无形中又增加了思政课话语的难度。
“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5]可见,社会需要是技术进步的助推器。2017年19大我国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了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创新也成为一种社会主流。创新是一种诉求。新时代、新情况、新境遇呼唤新的思政课话语体系。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政课话语体系已势在必行。
首先,话语主体要树立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和危机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6]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复读机,其话语者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供给、阐释、生产、转化、演绎、传播等多重角色。随着单一主体模式被打破、全媒体和多元文化的冲击,如果还是一味的对教材采取拿来主义,照本宣科,自说自话,懒于转换、不懂转换或不善转换,没有不同特色、风格、气魄的话语,又怎能将深刻的理论说清楚、讲透彻,又怎能增强话语的解释力、感染力、亲和力、影响力。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和活力也就停止了。其次,话语主体要树立话语目的是使话语对象内化于心、转化为行的理念。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把统治阶级需要的主导意识内化为社会需要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并外化为自觉行动。所以,话语主体的主要任务是将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一套更易于学生接受和领会的价值话语,使学生真切掌握渗透于知识体系之中的精神实质、理论精髓和方法论,从而确保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第三,树立以受教者为本的话语发展理念。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平等、沟通、参与、独立、民主意识及较强的敏感和自尊心理。随着多元化社会主体模式和全媒体的挑战,教师单向自说自话的“独角戏”式的教学话语场景已不合时宜。在网络大数据面前,教师的知识并非全面的,学生的知识也并非片面。如果发现不了学生对教学话语的能动选择权,走不出让学生“视觉疲劳”的强制“灌输”的低效度模式,搭建不出双向平等、多向互动、开放、民主、相互接纳的空间,师生间就无法在课堂语言交往中找到切合点和共鸣。因而,树立“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理念,将教学内容与教育对象的学习、交往、生活、心理偏好和思维方式等实际结合起来,尊重学生的话语权,以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才能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第四,树立“互联网+”的教学话语理念。全媒体时代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生活精彩纷呈。网络高速发展是时代的进步,我们要做的不是否定网络,而是趋利避害做有选择的吸收。特别是非典型性肺炎抗疫期间“停课不停学”,互联网的优势更为凸显出来。话语主体增强网络工具意识,将思政课与“互联网+”融入教学之中,是新时期对教师能力和素养的挑战。所以,教师树立“互联网+”的理念,不断创新教学载体,有选择的将各种媒体、信息、文学、艺术、图像、视频、互动等及时和教学内容对接,线上线下结合,同时借鉴、吸收各种媒介特色话语表达,一定会使课堂效果显著提升。
教材作为教学蓝本只为教学提供了基本思想,不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范本。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时代、社会实际、学生情况在教材基础上去润色,去加工,将之转化为易于学生接受的“配方新颖、工艺精湛、包装时尚、终生受用”的营养大餐。这项复杂的创造性劳动,需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其一,在经典论述中探寻话语素材。马克思主义是学生观察、分析、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深刻体悟真理力量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语资源能增强思政课话语的可信度与说服力,根本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当代大学生强烈的探索精神与科学的融合,正是社会发展与青年使命结合迫切的需要。其二,在中国故事中挖掘话语内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我党带领人民寻找道路、浴血奋战、不屈不挠、开拓创新为人民谋解放的历程,是我党在艰辛探索中进行道路选择、建构中国制度、丰富文化内涵为人民谋幸福的历程,是使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为民族谋求复兴的历程。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崇高品德、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锐意进取的无私奉献都将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价值意蕴,成为其内容创新的巨大资源和宝库。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只有以丰富的实践内容为基础,才有扎实的根基,才有极强的可信度与说服力。其三,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实话语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总书记曾强调“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7]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绵延几千年至今深刻影响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积淀的伟大的创造、奋斗、团结、梦想精神和敢叫日月换新颜的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仁者爱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和而不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厚德载物”、苏武牧羊、立木取信、“士可杀不可辱”等典籍、故事、经典名句等都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积淀、描述着一个个精彩的中国故事,蕴含着不可磨灭的中国精神,传唱古今、经久不衰。无疑需要去传承、去彰显,更是理论课内容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其四,在现实生活中丰富话语内容。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寻找角度和实例。如经济生活中的贫富、城乡、东西部差距,政治生活中人权、民主、自由、选举,文化生活领域中的高端需求和资源、设施的矛盾,医疗保险、住房、养老问题,生态问题,56个民族文化,风土人情、红色资源等,无疑都是理论课活生生的话语内容素材。二是结合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习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8]。要将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问题结合起来,将“大国”和“小我”结合来,聚焦学生的关注度、增强学生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是时事热点。大学生思维敏捷、活跃、好猎奇,对国内外热点事件兴趣浓厚。所以,思政教师要及时释疑、回应学生时代关切,让马克思主义从久远的过去回到当下的现实中。四是榜样人物。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们是一个时代的标杆,代表着一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一个社会核心价值的维护者和真善美最高践行者。时代楷模、榜样的人生观和政治品格,无疑会对学生“勤学、明德、思辨、笃实”产生恒久的影响。
其五,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增强话语。大学生属于高等层次人群,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一般空泛的理论很难让他们信服。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除了要传递正确的价值判断外还要注意在正反对比、前后对比、横向对比、纵向对比、中外对比中汲取话语样本。在对比中通过挖根源、揭本质和谈危害,使学生认清事物、拨乱反正,破除狭隘、去伪存真、明辨是非。
话语冰冷、理论艰深、形式乏味是影响思政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在全媒体、多元化的背景下上好精彩一课呢?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如下几个方面的创新。首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角,课前安排学生自学后可以讨论、考试、问答、演讲、竞赛、辩论、大作业、小论文等形式安排课堂内容;也可以尝试一学期安排1-2次学生授课,锻炼学生能力,提升学生参与度和融入感。其次,联合授课模式。可大胆借鉴二人转、戏曲、相声、小品的形式,聘请同行专家、名家、达人和老师一起教学,以丰富课堂话语和形式,加大课堂的吸引力。最后,增强话语的艺术性和感染力。第一,善用亲和话语。习总书记指出,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离不开教育者富有亲和力的话语表达。亲和的话语像拂面不寒的杨柳风,像沾衣欲湿的杏花雨,给人以“和风细雨不知归”的娓娓而谈的曼妙和温情,给人以心与心的情感碰撞和沟通。第二,善用情感话语。“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情感是“催化剂”、“调节器”,是教育双方达到心理共鸣的中介。所以,教师慷慨激昂、冷峻严肃、热情奔放、情理相融、抑扬顿挫的语言,可以化坚冰为柔和,化生僻为通俗、化抽象为生动。第三,善用时代话语。“时代是理论话语永远的语境”。借鉴使用时代畅行、健康有益的网络热词和语言及表情包、漫画、段子等会使话语更加饱满有力,更具解释力与感召力。第四,善用灵活话语。对理论话语的表达方式越灵活、手段越丰富、效果就更会越圆合有力,曲尽其妙。所以,话语表达尽可能运用叙事、陈述、修辞、演说、表白、幽默等综合手法,同时善用眼睛、眉毛、鼻子、嘴巴、上下肢等的肢体语言及声调变化使表达更具形象化和立体性。第五,善用提问式话语。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认为,面对思想活跃、信息多元的大学生,教师不再是系统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新视角的提出者、新问题的发现者、新思维的探索者。所以,以敏锐的眼光发现问题,用符合学生认知的方式提出问题,以科学的方法分析问题,在历史思维、形象思维、类比思维中激发学生兴趣。以《概论》课为例,如在讲“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和实践这部分内容时,从“我国历史上分别有哪几次大的统一”开始发问→“为什么要统一?其历史作用和意义何在?”→新中国成立后,港澳台和大陆还处于分离状态,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由来:始于台湾问题,但最早用于了香港问题的解决→早期的统一思想:对台湾经历了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的历程→第一,台湾概况和现状→第二,武力解放台湾的原由和过程:①为什么提出武力解放台湾?②我党为武力解放台湾做了哪些准备?③当时武力解放台湾为什么没能实现?→第三,和平解放台湾的原由和过程:①为什么把武力解放台湾策略改为和平解放台湾?②我党为和平解放台湾做了哪些努力?③和平解放台湾的具体方针有哪些?④和平解放台湾为什么又没能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形成。
如此这样,用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在循循善诱、潜移默化中入耳、入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话语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全局的战略眼光,与时俱进,聚国家、社会、学校、教师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协调推进方能出成绩、出效果。首先,国家层面加大对思政课话语创新建设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出台话语创新的指导性文件、制度、话语质量评价规范等,并设立专项经费。通过召开全国思政课教师话语建设研讨会、话语表达大赛等提升学校和教师话语建设的意识、观念并取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重视和支持。其次,发挥学校教学、教务管理机构创新主体责任。如教务教学部门制定教师课堂话语细则和评价标准,并定期开展教师基本功大赛,“辩论能手”、“最美声音 ”、“教学模范”等评选活动,激发教师追求话语美的自觉性。教学督导部门建构课堂动态监控机制,加强对教师课堂的督导听课和测评、反馈等,并把督促教师提升课堂话语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马院、思政部等把教师学习原著、提升语言表达、语言艺术等纳入集体备课和教研活动及教师素养提升计划。人事主管部门加强对思政课教师素养的培训,举办教师提升教学艺术、能力的讲座等。同时,完善教师考评机制,将督导听课结果作为教师年终优秀、上岗评聘、职称晋升、增加学习机会及提高课时补助的重要指标。最后,以思政课教师素养提升保障话语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给予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殷切厚望和要求。因而,新时期思政课教师应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希望,不断提升综合素养以增强话语魅力。教师素养的提升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和素养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语言的深度和生动性。所以,思政课教师平时要自觉、有计划的多品读原原本本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并尽可能在每周教研活动中交流学习感受和心得,不断增强基本功提升话语魅力。第二,综合素养。话语内容和表达受思想理论和知识体系的制约。思政课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历史、军事、对外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教育学、政治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等多学科领域。所以,思政课教师需要开阔视野,涉猎、借鉴、融合、吸收多学科、多方面知识和理论、加强文化修养,打牢人文底蕴,丰富教学话语。唯其如此,才能丰富课堂内容、提炼出新方法,真正把思政课打造成为让学生真心喜爱、融知识、趣味、学术、思想为一体的精神大餐。第三,人格魅力。习总书记讲,“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因而,思政课教师应该做众多教书匠中的楷模,德高望重的人师,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这样,话语才有力量,学生才能真信。第四,艺术性。一堂好课就像是一场音乐会,不仅布局合理、结构完美还要有引人入胜的“序曲”、扣人心弦的“主旋律”,结尾应让人感到余音绕梁、不绝于耳、韵味无穷。所以,思政课教师平时应锻炼使用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艺术性的开场白,善于使用问题、时政、故事、漫画、诗词、格言等引人入胜的“序曲”导课,激起学生兴趣和注意力,让学生带着疑问、兴趣、笑声、思考学习。课中要善于运用投石激浪巧妙设问,善于运用表情、眼睛、体态等非语言和学生互动,注意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讲究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把握内容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保持节奏融洽统一、整体和谐。课程结束时可用归纳、练习、表达、悬念、回味、激励、延伸、游戏等多种方法结课,画龙点睛做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悠长。第五,表达力。再好的理论,再充实的内容都需要用表达展现出来。因而,教师平时要加强优秀课件、教案、名师课堂、学习平台等丰富资源的学习积累为丰富表达打好基础。同时,主动掌握网络技能,融合、吸收、借鉴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收听、收视率高的不同媒介的话语表达、话语风格,将文字、图像、视频等语言有机结合,将教材话语、政策性话语、经典性话语与网络流行语、大众生活话语等相融合,讲通俗易懂的具有自己风格的话,努力使话语表达更加饱满而有力。
猜你喜欢 理论课话语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6期)2014-03-20话语新闻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23期)2014-03-0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