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1-04 15:19:01

沈 乐

所谓语文课程资源,就是语文教学活动中所有能够运用的条件、材料,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语文教学达成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无论是文质兼美的课文还是助学系统,处处都是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用好、用足、用活教材,积极探寻语文教材资源开发利用的路径与方法。

教材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的不同单元,对单元内容的了解首先看的就是课文题目。在一篇课文中尽管题目只是一个词语或句子,往往被视为文眼,具有点明主题、提示内容、构成线索、呈现人物等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读题目,尤其是对相似的题目、有特点的题目进行比较与分析,为课堂教学找准有效切入点、关键线索等,助推教学活动顺利实施。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池子与河流》这三篇课文的题目结构相同,就是一个值得开发利用的课程资源。这一单元属于寓言文体单元,语文要素学习目标是:“读寓言故事,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引导学生研读三篇寓言的题目,学生会有比较多的发现。一是相同之处,题目显示课文写了两种事物,中间用“和”或“与”进行连接,说明彼此之间有着很近的关系,或者说寓言的故事就是在两种事物之间发生的,至于两种事物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题目本身具有引发学生进行预测的意味。二是不同之处,题目所显示的两种事物中,陶罐与铁罐属于不同的器物,它们能够在一起属于人为安排的结果。鹿角与鹿腿属于鹿身体上的不同器官,也有不同的功用。池子与河流是由溪流连接起来的,属于溪流流动过程中随着地势形成的两种状态。三是联系之处,三篇课文在寓意理解上,一般都会从两种事物的比较上去把握,即不能只看一种事物的情形,需要互相比较、互相理解,因而前后课文在寓意理解上具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在对课文题目资源的挖掘中,就能够确定这一组寓言学习中可以采用单元整体教学策略,夯实对比较类寓言寓意的理解方法。

统编教材中的助学系统包括:课前的单元导语,略读课文的阅读提示,课文中的泡泡提示语、插图、批注、注释,课文后面的资料袋、阅读链接、练习题等。教师需要以整合的思想系统研读不同课文中的助学内容安排,重视从中探索适合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路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之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一)重视课前助学系统的开发利用

以单元导语为例,统编教材从三年级起设置了专门的单元页,以单元导语呈现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这充分说明单元导语在单元教学中具有统领的作用,而教师需要适当开发,让学生从中明白单元学习方法与路径。如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人文主题是通过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表述的,教师引导学生以“自然之美”来把握。在语文要素目标中,指向阅读的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从中找出课文学习的方法提示,即在读课文时抓住形象的语言来体现语言中的形象性特点;指向表达的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在写清楚的系列训练中,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把过节的过程写清楚、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等,这些是学生已经训练的要求,可以作为本次习作训练的起点,从中明白写清楚的基本路径。

(二)重视课文中助学系统的开发利用

以泡泡提示语为例,统编教材中的泡泡提示语既出现在课文中,又出现在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等板块中,尽管泡泡提示语的内容各种各样,教师也应重视从中找出学生需要的学习方法作指导。如一年级下册《树和喜鹊》中在“孤单”一词旁边有泡泡提示语是:“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二年级上册《黄山奇石》在“陡峭”一词旁出现的泡泡提示语是:“联系生活我能猜出‘陡峭’的意思。”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中在“五彩缤纷”一词旁边有泡泡提示语是:“读到这里,我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综合这些泡泡提示语来看,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醒学生学习理解词语在语境中意思的基本方法,即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这样的方法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与总结。

(三)重视课后助学系统的开发利用

以课后练习题为例,统编教材中的课后练习粗看是训练巩固学生课文学习结果,实际上蕴含着教学目标、教学方向、教学策略、教学路径等,都是值得教师从中开发利用的重要学习内容。如六年级上册《桥》的课后练习有4道题:第1题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好短句”,课文中的短句多出现在表达故事中的典型环境与人物在关键时刻的语言,指向的是主要人物——老支书形象的塑造,通过朗读来感悟人物的崇高品质精神。第2题和第3题是针对“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和说说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理解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和刻画人物的方法。不难看出,这些就是《桥》作为精读课文承载的小说文本学习的基本方法。

教材中课文的创作时间有些较为久远,如古诗文,需要联系课文的背景来理解,有些则是所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存在很大的距离,也需要结合相应的时代背景来把握。这些都涉及文本重点、难点的突破,但这并不是说介绍相关的背景就一定要通过搜集课外资料来完成,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就近从相关文本中进行提炼,如此完成对课文相关背景的把握。

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课文讲的是发生在1927年春天革命先贤李大钊从被捕前到牺牲的事情,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文章写于1943年。这些背景表明学生与课文之间存在不小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存在障碍。对此,有些教师搜集了大量资料,如李大钊的生平、1927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作家作品介绍及创作背景等,在课堂上用课件一一呈现,让学生用较长的时间阅读这些资料,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实际上这些课外资料能够解决的只是课文内容的表层问题,未能针对课文学习的重点。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革命理想,语文要素目标是“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这些指向了单元课文学习的重点。在单元课文中,在《十六年前的回忆》之前,学生学习了《古诗三首》(《马诗》《石灰吟》《竹石》),这首待通过事物所处的环境突出所具有的独特品格(实际上蕴含的是诗人的精神追求)。这样在《十六年前的回忆》导入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一齐背诵上一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再分别说说诗中表达对象所处的环境与所具备的独特品质;然后让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从文本中找出:李大钊当时所处的环境与诗歌中的环境有什么相似之处?李大钊的品质与诗中的什么事物相近?学生在阅读中关注到:“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这样学生就能够从课文中抓住理解当时环境的语言材料,从中深入体会李大钊忠于革命事业、坚贞不屈的崇高精神品质。这就得益于教师重视从教材中提炼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阅读中,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把握课文主题是重要的学习内容,也是小学生学习上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对此,教师要善于在课文之间发现关联性,借助相近的主题表达,探究内在的联系,实现从方法到路径的迁移,促进学生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有两篇课文在表达对象与主题上都有关联性,即第一单元的《珍珠鸟》和第七单元的《鸟的天堂》。单从题目看,两篇课文中都涉及对动物鸟的描写,有共同的表达对象;从课文主题看,《珍珠鸟》通过课文结尾的句子——“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表达了主题;《鸟的天堂》主题是人与鸟的和谐相处为鸟儿创造了天堂般的生活环境,二者有相似之处。这样,在学习《鸟的天堂》时,教师让学生回顾《珍珠鸟》一课的学习,并以问题作引导:“对于那只小珍珠鸟来说,冯骥才的鸟笼、书房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在学生发表了“无忧无虑的地方”“能够幸福自由生活的地方”等看法后,笔者再提出:“对于无数生活在野外的鸟儿来说,一棵大榕树又意味着什么呢?”以这样的问题驱动学生研读课文,探究两篇课文的主题表达上的内在联系。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比较冯骥才家的小珍珠鸟与大榕树上无数的鸟儿,谁的生活幸福感更强,理由是什么;学生都能认识到,小珍珠鸟尽管很安全、衣食无忧,从“朋友圈”来说还是有些孤独,而大榕树上的鸟儿生活更幸福,不仅拥有真正的自由,而且使大家与整个世界都能够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小珍珠鸟比不了的。由此学生对《鸟的天堂》课文主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现读写规律是很重要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发现通常是采用群文阅读的方式,引入课外与所学习课文类似的文本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比较、分析,从中感知读写规律的运用。读写规律是客观存在于文本内容中的,学生以群文阅读的方式发现,还只是停留在认识阶段,对于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够发挥的作用还不大,而在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将读写规律转化为相应的读写能力,才直接指向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带有语文学习的终极目的的意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习方法为抓手,引导学生在回顾中发现读写规律,并在新课学习中及时迁移运用,形成相关的学习能力。

五年级下册的《杨氏之子》是一篇文言文,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的文言文课文中,有哪些是写古代儿童故事的?从这些儿童的表现中能够体会到什么道理?课文具体是用什么方式体现出来的?根据学生的回顾引导总结,古代儿童故事类文言文课文的学习方法与步骤:从“感知人物”到“明白特点”再到“领悟写法”。之后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先自主学习《杨氏之子》,再按照步骤引导学生交流自主学习的结果与收获,验证儿童故事类文言文课文的基本学习方法与路径是否有效,并且在同类文言文课文的比较中,还可以发现《杨氏之子》自身的特点,在语言描写上突出了人物的智慧,尤其应答孔君平的“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既对孔君平提出的“此时君家果”这一带有挑战意味的问题进行了巧妙的回答,又用“未闻”一词给来客留足了面子,显得有理有据,从容大方。这样的方法迁移运用,真正把握了故事类文言文课文的学习规律。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抓住教材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紧扣教学目标的需要,能够将编者意图充分体现出来,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与方法。

猜你喜欢 题目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0期)2022-01-1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新世纪智能(语文备考)(2021年9期)2021-12-06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1年11期)2021-03-08教材精读新世纪智能(英语备考)(2020年11期)2021-01-04背课文的小偷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唐朝“高考”的诗歌题目文苑(2020年7期)2020-08-12关于题目的要求宁夏医学杂志(2020年3期)2020-02-27本期练习类题目参考答案及提示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数学人教版(2019年11期)2019-09-10背课文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