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白虎加人参汤的古代文献考证及现代临床应用*

白虎加人参汤的古代文献考证及现代临床应用*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1-02 14:57:01

史一帆,贺婷依,陈念清,雷唯一,喻嵘

1.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中医临床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8; 2.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 长沙 410208

白虎加人参汤出自《伤寒杂病论》[1],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等组成,即白虎汤中加入人参,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之后形成的气津两伤之证,主要表现为口燥渴、心烦、汗出、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或太阳中暍而引起的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等症。现代多项研究表明[2-4],白虎加人参汤对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具有良好的效果,除此之外,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5],白虎加人参汤还具有清热、增强免疫、保护心肌细胞、抗炎抑敏的作用。现代医家通常将《伤寒杂病论》[1]中出现的方剂称为“经方”,以简、便、效、廉著称,方证相应,组方严谨,药少而精,药专力宏,堪称“众法之宗,群方之祖”[6],直至现在,仍有众多医家对仲景经方进行研究。白虎加人参汤作为经方之一也备受关注,现代医家对于白虎加人参汤的研究多集中在名家经验论述、临床病例分析或疗效观察、细胞或动物实验研究等,较少涉及白虎加人参汤的古代文献研究与考证。因此,本文以中医古籍为基础,对白虎加人参汤历史沿革、药量、药物基原与炮制方法、制法与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进行研究考证,为现代白虎加人参汤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数据来源基于现有的中医古籍数据库进行检索,如第五版中华医典数据库、中医智库、湖南中医药大学读秀数据库等,以“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参汤”“人参白虎汤”“化斑汤”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得到古代文献中有关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记载,必要时审校影印版古籍。

1.1.2 文献纳入标准(1)1911年以前出版的古籍;(2)古籍中包括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详细记载;(3)与《伤寒杂病论》[1]中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一致;(4)若相同古籍均有记载,则以较早版本为准。

1.1.3 文献排除标准(1)古籍中仅有白虎加人参汤方名的记载,并无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详细记载;(2)与《伤寒杂病论》[1]中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成不一致。

1.1.4 数据规范录入内容与古籍原文保持一致,包括方名、出处、版本、成书年代、主题段落、方剂药物组成、主治病证、制法、用法、药物用量及炮制方法等,原则上不进行修改。

1.2 结果与分析按照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共收集到442条有关白虎加人参汤记载的文献数据,涉及167部医书,其中包括汉代(1部)、南北代(1部)、唐代(1部)、北宋(4部)、南宋(7部)、金代(5部)、元代(4部)、明代(40部)、清代(89部)以及外国医书(15部)。其中,明确记载了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用量、炮制方法、制法、煎服法及主治病证等详细内容的医书共84部,100条记载。

1.2.1 白虎加人参汤历史沿革白虎加人参汤又称白虎加参汤或人参白虎汤,后世可用于治疗发斑,又称化斑汤,最早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1],在《伤寒论》[7]和《金匮要略》[8]中共有7条记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记载:“服桂枝汤,大汗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7]中对白虎汤组成及煎服方法的记载:“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7]对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记载有3条,分别是:“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人参二两,粳米六合。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7]记载:“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8]中对于白虎加人参汤的记载为:“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白虎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言:“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8]。

在所有明确记载了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组成及用量等详细内容的84部医书中,与《伤寒杂病论》[1]中药物组成及用量一致的有34部,其他古籍在药物组成及药量上则有所不同。在药量上,由于各朝代度量衡的不一致,导致记载差异较大,后世记载常以“钱”作为单位。在药物组成上,《重订广温热论》[9]中使用的为西洋参;《痘疹精详》[10]《医学纲目》[11]《痘疹心法》[12]《医学原理》[13]中所用均为糯米,《幼幼集成》[14]中为晚粳米;《伤寒杂病论》[1]中对于白虎加人参汤中甘草的记载为炙甘草,后世《婴童百问》[15]《医略十三篇》[16]《医方简义》[17]《六气感证要义》[18]《重订广温热论》[9]使用的均为生甘草;张锡纯[19]以芍药代知母、山药代粳米创通变白虎加人参汤。在白虎加人参汤的煎服方法中,大部分古籍除外用水量与原方记载中有所不同,其余大致相同,如《外台秘要》[20]中水为“一斗二升”,《圣济总录》[21]为一盏半等。另外,关于白虎加人参汤服法上,《长沙证汇》[22]《小品方》[23]等还记载应“忌海藻、菘菜”。

白虎加人参汤在《伤寒杂病论》[1]中记载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之后,邪入阳明而造成的气津两伤之证,主要表现为口燥渴、心烦、汗出、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证;也可用于太阳中暍而引起的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等症。在后世古籍的记载中,白虎加人参汤还常用于治疗消渴,《时方妙用》[24]曰:“口渴不止为上消,治以人参白虎汤。”《兰室秘藏》[25]曰:“膈消者,舌上亦裂,大渴引饮者是也,以白虎加人参汤主之。”《麻科活人全书》[26]曰:“人参白虎汤 治消渴气虚胃热渴饮者。”除消渴外,白虎加人参汤还可用来治疗多种内伤杂病,《医学正传》[27]将其用于治疗暑疟,《此事难知》[28]将其用于治疗伤暑,《伤寒证治准绳》[29]《古今医统大全》[30]则用来治疗“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之证。随着明清时期温病学派的发展,白虎加人参汤也被扩展至治疗温热类疾病。《温病条辨》[31]记载:“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渴甚,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伤寒瘟疫条辨》[32]中用白虎加人参汤治疗“身寒厥逆,脉滑而口渴者”;《温病指南》[33]《温热逢源》[34]等均有对白虎加人参汤的记载。除了治疗内伤杂病外,白虎加人参汤也可用于治疗外科疾病,《卫生宝鉴》[35]《古今医统大全》[30]《景岳全书》[36]《医学正传》[27]等中均记载其可用于治疗发斑,因此白虎加人参汤又被称为“化斑汤”。《景岳全书》[36]中记载白虎加人参汤多用于治疗痘疮,《痘疹精详》[10]记载其用于治疗麻疹初发等。由此可见,白虎加人参汤的主治病证在后世得到扩展和补充。

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病机特点为气分热盛、气津两伤,该方由知母、石膏、甘草、粳米、人参组成,方中以石膏为君药,辛甘大寒,入肺经、胃经,具有清热而不伤阴、除烦止渴的作用;知母苦寒质润,与石膏相须为用,同能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粳米、甘草益胃生津,可防知母、石膏苦寒太过;最后加入人参以益气生津,故全方共奏清热益气生津之功。

1.2.2 白虎加人参汤药物用量考证经方以其以简、便、效、廉著称,药简而力专,其中药物的用量配比更是精妙,自古就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药量”的说法,经方用药剂量相当灵活,但对于经方中药物用量的换算,现代有着多种说法。白虎加人参汤的药物用量在原文中的记载为“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其中人参在第168条中用量为二两。随着朝代更迭,度量衡也在不断演变,在后世的记载中,知母除了以“两”作为计量单位外,还以“钱”作为计量单位;石膏常以“斤”“升”“钱”“两”为计量单位,而《杂症会心录》[37]中对于石膏的用量则是“一觔打碎”;甘草则常以“两”“钱”“分”为主;粳米以“合”“撮”“钱”“升”“两”为主,同时也有《圣济总录》[21]中“一匙”、《医便》[38]和《校注医醇賸义》[39]中“半杯”以及《济阳纲目》[40]中“五勺”的描述;人参则多以“钱”“两”“分”为主。与白虎加人参汤原方记载药物用量一致的有34部,占40.48%,根据记载了白虎加人参汤药量的84部医书,共100条记载,将各药物剂量的进行统计,见表1。

表1 白虎加人参汤中各药物用量统计

经方中药量的现代换算,至今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因此,应当对古代度量衡进行考证。“度量衡”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尧典》[41],自秦统一度量衡后,两汉时期是度量衡发展的鼎盛时期[42],《汉书·律历志》[43]载:“度者,分、寸、尺、丈、引也,所以度长短也”“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所以量多少也”“衡,平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经方中主要涉及对“量”和“衡”的考证。在“量”方面,丘光明在《中国度量衡》[42]中结合出土的诸多汉代量器对汉代计量容积考证后得出,一升约十合,为现今200 mL左右,并且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44]中以“大司农”器实测数值为依据,折合每升约196~204 mL,取平均值199.4 mL,与200 mL相比应属于制造而产生的误差。因此,一升仍当定为200 mL左右,也是现今较为公认的说法,可知一合为现今20 mL左右,则白虎加人参汤中粳米六合约为120 mL左右。由于粳米的质地与密度在古籍中缺乏考证,因此,本课题组实际测量120 mL粳米约为110 g。在“衡”方面,《汉书·律历志》[43]载:“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国历代度量衡考》[45]结合实测数据进行综合比较后考证为西汉一斤约248 g(一两15.5 g),新莽时期约238 g(一两14.875 g),东汉时期约220 g(一两13.75 g),赵晓军[46]在《先秦两汉度量衡制度研究》中考证得出,西汉时期的一斤约250 g(一两16.13 g),新莽时期约245 g(一两15.312 5 g),东汉时期约222 g(一两13.875 g),《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44]也有着同样的结论。吴承洛在《中国度量衡史》[47]中考证,新莽时期一两为13.920 6 g,且认为东汉计量当与新莽时期相同,柯雪帆等[48]通过对出土的文物进行直接测量,考证汉代一两为15.625 g。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古代经典名方关键信息表(25首方剂)》(以下简称《关键信息表》)[49]中将汉代一两折合为13.80 g,因此,推荐将汉代一两折合成现今13.75 ~16.13 g,以《关键信息表》[49]中的一两13.80 g为标准,一斤则为 220.8 g,可得到白虎加人参汤中现代折合剂量为知母 82.8 g,石膏220.8 g,甘草27.6 g,人参27.6 g或41.4 g。

随着朝代更迭,度量衡也随之发生变化,且后世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错误,因此,度量单位较为混乱。自宋代开始,正式将“钱”作为计量单位,由“二十四铢为两”改为“十钱为两”[44],因而在自宋代以后的古籍记载中较多则以“钱”“分”作为衡量单位,容量单位上也出现了“撮”“匙”“杯”“勺”等等其他的计量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44]记载一两合40.0~41.3 g,一斤合640~661 g,并且将一两41.3 g,一斤661 g作为宋代衡量的标准值,且其符合容量标准太府升的数值,则推算出一钱为 4.13 g。对于“分”的研究,古籍中记载“古秤惟有铢两而无分名”[50]。历代医家对此有着多种说法,《本草经集注》[50]记载“四分为一两”,《淮南子·天文训》[51]记载:“十二分而当一铢,十二铢而当半两”,《本草纲目》[52]记载:“四字曰钱,十分也。六铢曰一分 (去声),二钱半也。”林大勇等[53]指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的用药单位“分”是比例之意,而非分两之分,董艳等[54]参考后世注本及现今教材后认为,凡是“分”置于药物之后者,皆应当按照“四分为一两”计算。此外,涉及粳米用量为“一撮”的记载有10条,以“撮”为单位是一种较为抽象的说法,李婷等[55]在分析泻白散文献的研究中请男女各半共30人捏1撮糙米后称量后取平均值计为“1撮”,约为3 g。

由此可见,由于朝代的不同,不仅计量单位发生变化,相同单位折合量也有所差异,其中不乏传抄发生纰漏而造成度量衡记载混乱,具体的折合量应当结合当时的年代进行分析。傅延龄等[56]认为,仲景方中药物用量只能用东汉官制进行阐析,这也符合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背景。综上所述,白虎加人参汤可参考知母82.8 g,石膏220.8 g,甘草27.6 g,粳米110 g,人参27.6 g或41.4 g进行煎煮。

1.2.3 白虎加人参汤药物基原与炮制方法

1.2.3.1 知母基原与炮制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asphodeloidesBge.的干燥根茎,性苦、甘,寒,归肺经、胃经、肾经[57]。在《伤寒杂病论》及后世古籍记载中,仅有2条对知母炮制的记载。《圣济总录》[21]记载“知母(焙三两)”,《重订广温热论》[9]记载“白知母(三钱)”。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57](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记载知母的炮制方法为“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除此之外,知母还有盐制、炒制、酒制、麸炒等炮制方法,《中国药典》[57]记载:“盐知母,取知母片,照盐水制法(盐水拌匀,闷透)炒干”,盐制可加强知母滋阴清热的功效[58],故现代临床应用多以盐知母为主。

1.2.3.2 石膏基原与炮制石膏为硫酸盐类矿物石膏族石膏,性甘、辛,大寒,归肺、胃经[57]。白虎加人参汤原方中记载“石膏一斤,碎”[1],古籍中记载石膏当碎的有33条(33%)、绵裹12条(12%)、生6条(6%)、研细5条(5%)、末4条(4%)、熟1条(1%)、煨1条(1%)。《中国药典》[57]中记载石膏炮制方法为“打碎,除去杂石,粉碎成粗粉”,与古籍中记载的炮制方法碎、末、研细等基本一致,但因石膏为矿物类药物,因质量较重在煎煮时可能会沉于底部发生焦糊,故用“绵裹”。对于“绵”的使用,《伤寒论集成》[59]记载:“绵古所通用者,蚕绵也,后世有木草二绵。俱不可里物入汤也,诸家无其辨可疑。”结合李时珍《本草纲目》[52]中的记载:“古方惟打碎如豆大,绢包入汤煮之。是以观之。绵裹之为绢裹也。”可知原方中记载的“绵裹”当为“绢裹”。现代常用的为生石膏和煅石膏,白虎加人参汤原方虽未记载使用的是生石膏还是煅石膏,根据生石膏内服可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煅石膏常外用于收敛生肌的功效[60],故原方中使用的应当是生石膏。

1.2.3.3 甘草基原与炮制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的干燥根和根茎,性甘、平,归心经、肺经、脾经、胃经[57]。白虎加人参汤原方中明确记载了甘草为炙甘草,古籍记载同为炙甘草的有39条(39%),记载为生甘草的有5条(5%),《中国药典》[57]中记载的炙甘草为蜜炙而成。高新颜等[61]研究认为,仲景方中的炙甘草是将甘草直接烘烤而成,并非现今加蜜炒成的炙甘草。《关键信息表》[49]对于仲景方中炙甘草规定为炒甘草,应当参考《中国药典》[57]中记载的清炒法:“将甘草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炒至微黄”进行炮制。因此,白虎加人参汤中的炙甘草应当是甘草切片后直接炒制而成,并非加蜜炙成。

1.2.3.4 人参基原与炮制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y.的干燥根和根茎,性甘、微苦,微温,归脾经、肺经、心经、肾经[57]。原方中并未记载人参的炮制方法,《普济本事方》[62]和《专治麻痧初编》[63]中记载人参需“去芦”,因人参芦具有催吐的作用,其他古籍中对人参的记载也多为“去芦”,但现代研究已表明[64],人参芦并不含有任何催吐的成分,《中国药典》中对人参也并没有去芦的规定,仅记载为生品。因此,白虎加人参汤中人参并无特殊的炮制方法,生品即可。

1.2.3.5 粳米基原与炮制粳米在《中国药典》中并无记载,其为禾本科植物粳稻OryzasativaL.subsp.japonicaKato的干燥成熟种仁[49],最早记载于《名医别录》[65],味甘、苦,平,无毒,粳米在现代作为食物并无特殊的炮制方法。古籍大多与《伤寒杂病论》记载一致为粳米,有5条记载为糯米,2条记载为晚粳米,但粳米和糯米不可混为一谈,《医学衷中参西录》[19]言:“粳米清和甘缓,能逗留金石之药于胃中,使之由胃输脾,由脾达肺,药力四布,经络贯通。糯米质黏性热,大能固闭药力,留中不散,若错用之,即能误事。”《本草备要》[66]言:“粳米有早、中、晚三收,晚者得金气多……粳以白晚米为第一,但入解热药,以晚粳为良尔。”孙守信等[67]结合张仲景为河南南阳人的背景,认为粳米应为河南省所产茎秆较矮、不易倒伏之晚稻品种所碾之米,其色白,米粒短而粗圆,质硬,涨性小,性稍黏或不黏,陈久者为佳。

综上所述,白虎加人参汤中药物选择应当选用盐知母、生石膏(打碎)、炒甘草、人参(生品)、粳米。

1.2.4 白虎加人参汤制法及煎服法考证古籍中记载白虎加人参汤制法、煎服法的共86条,涉及72部医书。在制法上,白虎加人参汤原方中并无具体记载,后世记载制法的有22条,共17部医书,主要有上咀(10条)、上唑(6条)、切(4条)、细切(1条)、锉细(1条)等制法,在《圣济总录》[21]《普济本事方》[62]《四圣悬枢》[68]对制法还有“如麻豆大”的详细记载。在煎法上,所有古籍记载均为煎煮成汤剂,记载具体用水量的共58条,涉及49部医书,有一斗(34条)、二盏(5条)、一斗二升(3条)、一盏半(3条)、二盅(2条)、二钟(2条)、一盏(2条)、一钟(2条)、十杯(1条)、八杯(1条)、半盏(1条)、一小半盏(1条)、一钟半(1条)。由此可见,用水量大多为一斗(58.62%),根据丘光明等[42,44]的研究中可知,一斗约为十升,约合现今2 000 mL左右。除此之外,记载“煮米熟”的有54条,“去滓”的有51条,先煮石膏的有3条。统计可知与原方记载煎煮法完全一致的有34条,共31部医书,占43.06%,其余大多只是与原方中的用水量不同。由此可知,后世古籍记载大部分还是沿袭了白虎加人参汤原方中的煎煮方法,但石膏为矿物类药物,煎煮时应当先煎 20~30 min,以便有效成分析出,另外因人参为名贵药材,《中药学》[60]记载应当文火另煎后将参汁兑服,但纵观《伤寒杂病论》[1]中出现的含有人参的方剂无一方提及人参需单煎,因此,推测在仲景时期人参入药均是合煎。

在服法上,大多与原方记载一致,为“温服一升,日三服”。记载为“温服一升”的有50条,但并未记载一升为一日总量还是每次服量,若为一日总量则相对用水量一升来说过少,结合《外台秘要》[20]中记载为“分服一升”,推测应当是每次服量为一升(约200 mL);记载“不拘时服”的有8条,《仁斋直指方论》[69]记载为“通口服”,《医方选要》[70]为“食远服”,《医便》[38]记载“热服,覆衣,取少汗”,《幼幼集成》[14]为“澄清热服”,《伤寒瘟疫条辨》[32]为“水煎冷服”,《温热经纬》[71]为“食后温服”,《六气感证要义》[18]为“病退,减后服,不知,再作服”。《伤寒论》[7]中还记载白虎加人参汤:“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其记载一致的有6条,此记载从“因时制宜”的角度进行分析,立秋后与立夏前气温较低,属寒凉季节,纵观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方,属寒凉之剂,因此不适合在立夏前、立秋后服,但现代文献并未提及此禁忌,若病证确实符合白虎加人参汤证,不必拘于季节服用。《长沙证汇》[22]《小品方》[23]还记载应“忌海藻、菘菜”,李筠等[72]研究认为,古籍中“忌海藻、菘菜”的记载,主要来源于甘草反海藻的说法。

综上所述,白虎加人参汤的现代用法为加水 2 000 mL,先煮石膏20~30 min,再加入余下药物,煮至粳米熟,总共煎取药液600 mL,过滤去滓,将600 mL药液分3次温服,其中人参可另煎后将参汁兑服,可参考该方法进行煎服。

1.2.5 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病证及疾病分析《伤寒杂病论》中白虎加人参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汗吐下之后,邪入阳明而造成的气津两伤之证,主要表现为口燥渴、心烦、汗出、时时恶风、背微恶寒等证;也可用于太阳中暍而引起的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等症,后世古籍的记载对所治疗的病证进行了扩充。在保留古籍原文记载的基础上,对167部医书,共442条有关白虎加人参汤所涉及的主治病证进行统计,结果显示,渴、心烦、汗出等为常见主治病证,见表2。

表2 古籍中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病证频数统计

《伤寒论》中对白虎加人参汤所治疗的疾病并无具体病名的记载,《金匮要略》中记载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治疗中暍,对古籍记载的白虎加人参汤主治疾病进行统计:中暍(中暑)(59)、膈消(9)、消渴(9)、伤暑(6)、暑热(6)、伏暑(5)、三阳合病(5)、上消(4)、寒在皮肤热在骨髓(4)、痘疹(2)、伤暑咳嗽(2)、暑疟(2)、麻疹(1)、暑病(1)、暑热咳嗽(1)、暑温(1)、温疟(1)。由此可见,白虎加人参汤所治的病证及疾病在后世古籍记载中得到较大扩充。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数据来源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为基础,以“白虎加人参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类别为期刊,检索时间范围为1912年1月至2023年8月。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1)纳入文献主要为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的临床应用,需要有完整的中药组成及具体的中西医病名,且具有一定的疗效;(2)排除临床病案分析、动物或细胞实验及综述或理论探讨类文献。

2.2 结果检索得到388篇文献,但在检索过程中不少文献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获取全文,最后仅得到文献41篇,涉及内分泌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口腔疾病等,将白虎加人参汤现代临床应用病证进行统计,见表3。

表3 白虎加人参汤现代临床应用

由上表可知,白虎加人参汤在现代可用于治疗多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占比为37.21%,发热性疾病占比为23.26%,神经系统疾病占比为11.63%,呼吸系统疾病占比为9.3%,皮肤病占比为9.3%,口腔病占比为4.65%,免疫系统占比为2.33%,骨科疾病2.33%,以内分泌疾病的糖尿病最为多见。其中糖尿病所涉及的证型有燥热津亏证、火热炽盛证、肺胃热盛,气阴两伤证、肺胃热盛,津气两伤证、阳明热盛,阴分耗伤证、肺胃热炽,耗损气阴证、热盛津伤证、胃热津伤气阴不足证,可发现其涉及的证型均是由燥热、火热、肺胃热等不同程度的热证导致气阴津伤而成,白虎加人参汤最常用于气津两伤之证,多饮、多食、多尿作为糖尿病最典型的表现,符合气津两伤证的表现,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古籍中也有多处记载白虎加人参汤用于治疗消渴。

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2,73-74],白虎加人参汤能够减轻肥胖MKR糖尿病小鼠体质量,改善附睾白色脂肪组织多灶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肝脏脂质沉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减少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含量,纠正肥胖MKR糖尿病小鼠糖脂代谢紊乱,改善肝脏脂肪变性,还可通过调控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信号分子的活性改善糖脂代谢,以及调控炎性相关信号通路TLR4/NF-κB,修复肠黏膜屏障,抑制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和脂多糖水平,降低血糖。王芳等[3-4]研究表明,白虎加人参汤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组织病理变化,降低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表达,增加胰腺指数,从而保护胰岛β细胞,延缓胰岛β细胞凋亡的进程,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促进血清胰岛素分泌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数升高,并且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脂代谢。由此可知,白虎加人参汤能够通过改善肝脏脂肪变性、保护胰岛细胞、调节肠道菌群等多方面纠正糖脂代谢紊乱、降低血糖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杨鑫培[75]将80例肺胃热盛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白虎加人参汤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治疗12周后,治疗组各项糖脂代谢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治疗组有效率为95.00%;冯占荣等[76]在常规西医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加用白虎加人参汤,有效率达到83.3%,优于单纯的西医治疗,表明白虎加人参汤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较为确切。除此之外,白虎加人参汤还可用于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林丽红等[77]将100例重症肺部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白虎加人参汤辅助治疗,治疗14 d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0.00%,高于对照组的72.00%(P<0.05),结果表明,白虎加人参汤在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治疗重症肺部感染患者,可有效降低体内炎症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本文通过对白虎加人参汤相关中医古籍进行文献挖掘及分析考证,梳理了白虎加人参汤的历史沿革,得出该方可选用盐知母82.8 g,生石膏(打碎)220.8 g,炒甘草27.6 g,人参(生品)27.6 g或 41.4 g,粳米110 g,煎煮方法为加水2 000 mL,先煮石膏20~30 min,再加入余下药物,煮至粳米熟,总共煎取药液600 mL左右,过滤去滓,将600 mL药液分3次温服,其中人参可另煎后将参汁兑服。同时结合现代文献研究对其临床应用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白虎加人参汤在现代主要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且中医证型以气津两伤为主,为临床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本文并未对药量的量效关系进行分析,也未结合现代药理学进行深度分析,且部分文献古籍由于年代久远无法获取全部内容,存在一定的不足。今后,需要对白虎加人参汤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或临床疗效分析,并探究其量效关系,同时需进行动物或细胞等实验研究,进一步阐述白虎加人参汤的作用机制。由于本文在研究过程中药量主要以东汉官制作为参考进行考证,与现代用药比较,部分药物用量较大,实际运用时应当结合其他药理学研究,选取临床安全范围内的剂量进行应用。

猜你喜欢 白虎知母粳米 多吃粳米益气养阴家庭医药·快乐养生(2022年5期)2022-05-20多吃粳米益气养阴家庭医药(2022年3期)2022-03-24三款粥预防孕期便秘保健与生活(2021年15期)2021-08-16Systematic review of robust experimental model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or basic researchDigital Chinese Medicine(2021年4期)2021-02-14为何说西瓜是『天然白虎汤』基层中医药(2020年9期)2020-11-27治脾胃虚寒妇女生活(2018年12期)2018-12-14ICP-MS法测定不同产地知母中5种重金属中成药(2018年9期)2018-10-09知母中4种成分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中成药(2018年5期)2018-06-06知母多糖治疗糖尿病大鼠中成药(2017年9期)2017-12-19白虎火花(2015年6期)2015-02-2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