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钰
摘要:《青年实话》是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的机关报,为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的青年工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根据革命形势需要,《青年实话》形成了话语表达“衔情化”、深入受众“具象化”、办刊版式“多样化”、交流互动“机制化”、宣传动员“仪式化”等鲜明的办报特色。《青年实话》的办报特色为当前报刊办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关键词:《青年实话》 中央苏区时期 办报特色
中央苏区时期,为了破除国民党的“围剿”,实现巩固和保卫革命根据地的目标任务,少共中央局在当时极其困难和艰苦的条件下创办了《青年实话》(1931年7月1日—1934年9月30日),以加强对广大工农青年和红军战士的宣传动员。1931年7月1日,《青年实话》在江西省永丰县龙岗创刊,团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陆定一、魏廷群先后担任主编,顾作霖、张爱萍、凯丰、曾镜冰、陈丕显、肖华、王盛荣、刘志坚等担任主要撰稿人。报刊形式多样,通俗易懂,主要针对广大工农青年和红军战士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教育,发行量一度达到2.8万份,仅次于《红色中华》,深受读者喜爱,被誉为苏区“青年人唯一的读本”。《青年实话》鲜明的办报特色对当前报刊办报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青年实话》之所以能在广大青年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报刊将受众群体明确定位为工农青年和红军战士,并始终围绕这一群体的特点进行办报创作。《青年实话》鲜明的办报特色,确保了办报话语风格的鲜活性,夯实了我们党的青年群众根基,促进了党与青年之间情感共同体的顺利构筑。
1.话语表达“衔情化”。衔情式话语,指的就是第一人称的情感表达话语。情感的产生、塑造和调整以符号化的情感表达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每一个话语表达,每一次行动表达,都可以被认为是聚合翻译的结果”。《青年实话》通过精准解码并聚焦青年群体,以“青年化”的方式对青年开展衔情式的话语表达,在最短时间内拉近了与青年群体之间的距离,使既定的目标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如1933年4月30日刊载的《捍卫苏维埃的健儿·在前线的模范少队》一文,生动报道了模范少队青年身处前线的生活并不是枯燥的、危险的、可耻的,而是“充满着快娱,活泼,英勇,大家都说:‘在前方的生活,真是光荣和安适啊!”,这令后方的青年产生想要加入革命队伍的向往。在1934年2月25日刊载的《一锄一犂都为着革命胜利——春耕运动中青年团的工作》一文中,告诫春耕运动中的青年要充分发扬“青年团礼拜六”的光荣传统,首先把红军公田和红军家属的田耕好,如果做得不好,“就是那乡青年团员的最大耻辱”,以此来激发青年参与春耕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此可见,《青年实话》十分重视对词汇的选用和语义的加工,以词动人、以句动情,以激活广大青年参与革命事业的使命担当。
2.深入受众“具象化”。《青年实话》的办报特色之一在于能够广泛地深入到青年受众中去。全方位“具象化”地关心关注青年的日常生活是报刊深入青年受众的关键所在。一方面,高度重视青年的内在素养,尤其是思想文化水平的提高。《青年实话》组织消灭文盲冲锋队,吸引广大青年群众加入消灭文盲协会、夜学、俱乐部、列宁室等组织,以提高青年的文化水平。积极刊登各地团组织消灭文盲等经验,为根据地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报刊还着力指导广大青年群众破除封建迷信。如第二十八、二十九期刊载的《打破迷信》一文,鲜明揭露了封建迷信的真实面相其实是“豪绅地主资产阶级蒙蔽群众阶级意识的工具”,报刊指出广大青年只有团结起来打破封建迷信才能实现自身的思想解放。
另一方面,关心关注青年的外在素质,特别是身体健康状况。青年身体的健康状况关乎个人的长期发展,关乎革命事业的兴衰成败。《青年实话》呼吁要不断丰富苏区青年的体育运动形式,增加体操、田径等运动项目,购置足球等体育器材,尽可能提高苏区青年体育运动的质量。同时,刊登《江西体育比赛》《陆续报名加入赤色体育会》等报道,使广大青年充分了解并深刻认识到赤色体育运动的意义。除此以外,针对红军中部分青年因不良生活习惯而对自身造成的疾病困扰,《青年实话》从气候条件、战争因素、个人习惯等方面入手,为青年解释了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严重危害,并适时制定卫生健康准则以指导和规范广大青年的日常生活。
3.办刊版式“多样化”。《青年实话》在栏目设置方面充分考虑青年群体特点,体现了其办刊风格,常设栏目有“团务专栏”“俱乐部”“轻骑队”“儿童栏”“每期一歌”“自我批评”“读者来信”“问题答复”“图画画报专栏”“悬赏征答”“问题解答”“大事述评”“农业知识”“军事知识”等。结合青年群体的爱好和组织青年参与活动的情况,开设了“青年卫生顾问”“体育”“工农大众文艺”“游戏”“歌曲”等特色栏目。不仅如此,《青年实话》还充分利用漫画、画报、歌曲等形式来宣传我党的政策主张。如在第一卷第二十一期刊载的《购销公债票与缴纳土地税运动》一文,图文并茂地描绘出工农群众积极购销公债票和缴纳土地税的生动场景,再现了当时广大群众参与革命事业的高涨热情。第十四期刊载的《杀敌歌》饱含深情,铿锵有力地反映出对帝国主义的痛恨,激发出广大群众保卫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值得注意的是,轻骑队是在《青年实话》组织号召下创办的由广大工农青年自愿加入组成的以区乡为单位的监督组织,主要发挥政治监督和舆论监督等功能。“轻骑队”专栏是《青年实话》独具特色的栏目,报刊基本上每期都会刊发轻骑队的日常活动。当报刊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及时刊登时,会有各种声音要求《青年实话》尽快把专栏工作开展起来,《斗争》一文就指出《青年实话》没有及时地刊登轻骑队的相关活动,“没有适应苏维埃工作的发展环境”。事实证明,开展轻骑队的工作成效卓著,不仅沉重打击了苏区的官僚腐败,还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支持,为苏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4.交流互动“机制化”。紧密联系并与受众群体建立情感连接是《青年实话》办报的又一大特色。《青年实话》通过建立办报经验交流互动机制与青年读者进行较为频繁的交流互动,不断革新自身的话语表达、内容撰写、形式呈现等,更好地适应了青年受众的风格与品味,展现出苏区青年人“唯一读本”的独特魅力与价值。如第三医院政治处的邱德胜同志在给《青年实话》的信中建议,要多刊载团开展的活动等,以强化团的工作方式和组织方式。对此,报刊编委以谦逊认真的态度接受了邱同志的建议,并表明了要进一步在相关方面改进的决心。在第二卷第九号刊登的“读者的意见”栏目中,陈子玉同志给《青年实话》编委提出建议,认为报刊刊登的文章篇幅过长或不够通俗,不利于广大青年的识记。报刊编委诚恳地接受了该同志的意见,并作了严肃的自我批评。正因为此,《青年实话》不仅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自身的革新和改进工作,还与广大青年受众建立了牢固的情感连接,深受青年受众的欢迎。
5.宣传动员“仪式化”。仪式是革命社会最常见、最有效的文化表演实践,是集体表征的重要形式。革命运动中,“在某些方面,比起建立已久的政治组织和政权,仪式对于革命运动和革命政权更加重要”。《青年实话》办报过程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借助特定的节日、纪念日开展革命的仪式活动,有效激活了青年群体参与革命事业的热情。如第十一期刊发的《三月八日——国际妇女节》一文指出,中国的劳动妇女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无法求得自身的解放,需要广大群众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才能使广大劳动妇女实现自身解放成为现实。
另外,针对反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诋毁,《青年实话》以“列李卢”纪念周为契机,刊发了顾作霖写的《纪念列李卢,猛烈的进行春季冲锋季——使团成为一支敏捷的军队》、恽代英写的《列宁与中国革命》《列宁与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等文章,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反马克思主义者的险恶用心,不仅维护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使广大青年受到了马列主义教育,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想站位。
《青年实话》鲜明的办报特色仍对当前报刊在政治定位、受众聚焦、互动机制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1.坚持党的领导,始终遵循党性原则。坚持党的领导是无产阶级办报的根本出发点,办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党的形象塑造和政策主张的展开。在无产阶级办报中,坚持党的领导首先表现为是否坚持党性原则。《青年实话》作为中央苏区少共中央局的机关报,将办报原则确立为“报纸为着战争”,充分体现了其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不仅是反对国民党剥削压迫和反“围剿”的有力武器,更是旗帜鲜明同各种错误思想作斗争的重要抓手。如果报刊不坚守这一原则,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很有可能葬送掉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也就是说,抓住了新闻舆论制高点,就在国家健康有序发展的路径上掌握了主动权。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思潮交互激荡,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夹杂其中,企图占领中国的思想文化阵地,这迫切需要当前的报刊在办报时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性原则,“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办报不偏航、不变道、不越轨,才能牢牢占据意识形态制高点,真正发挥出党的“喉舌”作用。
2.聚焦受众群体,不断改进宣传方式。报刊的办报工作归根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对于无产阶级报刊来说,精准聚焦受众群体是办报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受众群体不明晰或过分追求不同群体的关注,势必会造成内容涣散、形式杂糅、风格异化等现象,不利于报刊的长期健康发展。《青年实话》从办报之日起就把青年作为受众群体,围绕青年身心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利用图画、歌曲、标语、口号等将党的政策主张贯穿其中,使青年乐于接受;
以衔情式的话语表达再现苏区各项事业的热烈情景,并将青年带到情感场域中,唤醒其主人翁意识;
开展特定的仪式活动,激发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全方位地关心关注青年的日常生活,让青年体会到来自报刊的温暖等。正因为《青年实话》明确了自己的受众群体,才使报刊充分发挥出强大的影响力,从而赢得了苏区青年的热烈欢迎。这些有益的经验启示我们,要精准聚焦某一受众群体,详细了解并掌握这一群体的特点,深入关注受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生产符合其品位的文化产品,在广泛听取这一群体意见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办报的话语表达方式、内容呈现形式、版块编写样式等,更好地服务于受众群体。
3.构建互动机制,增强受众参与意识。对于报刊来说,与受众群体建立最广泛而亲密的情感联结是办报的“正题”,不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如何发展,这一点都是不变的。《青年实话》通过建立办报经验交流互动机制,增强了与青年受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勾勒了报刊与青年受众的情感图景,加快了报刊更加“青年化”的步伐。当前,科学技术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加快,给报刊在数字化、智能化、规范化等方面办报提供了更多新的机遇和可能。但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有些报刊在办报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空谈理论,与受众实际生活严重脱离;
照搬照抄,办报没有特色等。这些问题其实都可以归结为一个关键问题,即报刊如何在信息化、多样化、多元化的社会空间中站稳脚跟、赢得赞誉。基于此,借鉴《青年实话》的办报特色,当前的报刊必须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等各种方式与受众展开更为广泛、更为频繁、更为亲密的交流互动。在这一过程中,有益的经验要及时总结、吸收、采纳,并以机制化、体系化的形式确立下来,从而构筑起报刊与受众的情感共同体,真正使报刊的影响力最大化、组织力最优化、宣传力最强化。
《青年实话》的诞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基于特定的革命形势,在我们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得以创刊。报刊始终遵循党性原则,贯彻执行党的政策主张,践行着“报纸为着战争”的办报方针。着眼于广大工农青年和红军战士,紧扣青年群体特点,将自身办报的话语表达、版式呈现、互动机制、形式象征等以符合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加以改进与革新,实现了贴近青年、深入青年、服务青年的良好效果。正因为此,《青年实话》“作为苏区中央局的机关报,是苏区团的最高的报纸”,不仅成为“苏区团的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者,成为团在青年群众中扩大政治影响的有力的工具”,还成为“青年群众的组织者”,在广大工农青年中间享誉一时。
作者单位 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系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点项目“从认知到信仰:青少年坚定理想信念的机理研究”(项目编号:21TZTSKB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英]威廉·雷迪.感情研究指南:情感史的框架[M].周娜,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2]萧华.捍卫苏维埃的健儿·在前线的模范少队[N].青年实话,1933-04-30.
[3]阿伪.一锄一犂都为着革命胜利——春耕运动中青年团的工作[N].青年实话,1934-02-25.
[4][美]大卫·科泽普.仪式、政治与权力[M].王海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编辑:陈强】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