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继年 张柏寒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作为源头活水之一,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向。南京雨花台英烈精神,作为南京红色文化的代表之一,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先烈的初心与信念,具有不畏困难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内涵。因此分析教育工作中目前存在问题,探寻有效方法,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等中,构建长效机制,对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赓续红色基因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雨花英烈精神;
红色文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
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7.071
0 引言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面,约有两万多共产党员在与革命党反动派的斗争当中被残忍杀害。在其后二十年间,包括中国青年运动领袖恽代英、中国工人运动领袖邓中夏等革命先辈在内的大批无产阶级战士被国民党反动派押至南京雨花台处以极刑。期间,他们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刑讯逼供、精神与肉体的双重折磨当中表现出的宁死不屈、视死如归的大无畏英雄主义精神构成了雨花英烈精神的主要内容。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江苏时高度肯定和赞扬雨花英烈精神,将其概括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于雨花英烈精神的精炼概括,正是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所在。雨花英烈精神有马克思主义因子,高度彰显共产党人的品格气质,在新时代学懂弄通雨花英烈精神,对赓续红色基因有积极作用。
1 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
1.1 崇高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灯塔,是愈演愈烈的燎原之火,更是人们源源不尽的精神之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数十年时间里,无数共产党人树立的理想信念都是相似的:即为了民族解放与国家獨立而奋斗终生。在艰苦卓绝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共产党人们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暴统治时,无不做好了牺牲自己只为民族与国家的思想准备,无时无刻都甘愿为了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抛头颅、洒热血。“我身上的磷,仅能做四盒洋火。我愿我的磷发出更多的热和光,我希望他燃烧起来,烧掉过老的中国,诞生一个新中国!”这是恽代英年轻时写下的一段话。在被捕和身份暴露后,恽代英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行径的不屑。临刑时,恽代英发表了慷慨的演说,控诉了国民党人的无耻与表达了自己的崇高理想。恽代英正是雨花英烈精神的代表,他的崇高理想信念,也是当时无数共产党人的真实写照。雨花台英烈的崇高精神与不屈的信念不仅在当时无畏赴死的共产党人中蔓延,也感染了全中国无产阶级战士和无数爱国人士。秉持着共产主义崇高理想的革命斗士,在雨花台书写了共产党人精神上一座奇崛的高峰,不断激励着后人向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1.2 高尚道德情操
道德情操是源于个人自身内心的一种精气神,道德高尚的人往往不为权贵所动、不向恶势力低头。高尚的道德与坚定的信念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越是内涵修养优秀的人,越能在革命事业中坚定地走下去。雨花英烈多数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在彼时那个风雨飘摇的动乱年代,这些学生大多有着优渥的家境、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是革命事业的主力军。因此,这样的群体投入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当中,并不是走投无路之举,而是自身对于伟大事业的靠拢,为民族独立所做出的决定。在邓中夏与敌人对峙之时,敌人为了从精神层面上俘虏他,把他转到“优待室”,希望通过优厚的条件来获取这位共产党人的信任。但是邓中夏的高尚道德并没有让敌人得逞。一如无数的革命先辈,他坚定地表达了自己坚守的底线,用文天祥式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高尚情操。这一事件,也是共产党人面对诱惑时不为所动的缩影。雨花台英烈感染人心的,不仅在于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更在于对他们道德水准、人格魅力的尊重。雨花台英烈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展现出的道德水准与精神风貌,也是雨花英烈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
1.3 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作为习近平总书记所阐释的雨花英烈“两高一大”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是贯穿着每个时代的共产党员的共同操守。为民牺牲、不畏强暴是共产党员的显著标签。在雨花英烈的人生结尾,都是以牺牲二字作为最后的光芒,这一共同结局,正升华了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塑造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而为民牺牲,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是雨花英烈为了人民而投身革命后,在革命事业中舍弃个人的诸多利益,把人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展现了雨花英烈对信念、对人民的无限忠诚。而后是英烈革命斗争经历的最后阶段,每一个烈士都为了人民、为了理想事业而舍弃了个人生命。雨花英烈在面临生死存亡问题之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牺牲小我、保全大我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为了人民舍弃自己生命,在他们看来,是一种镌刻进基因的选择,在他们踏上革命道路的一刻,就做好了为民牺牲的思想准备。雨花英烈精神是关于理想、忠诚、奉献、勇气、牺牲的精神,其中牺牲作为其中重要内涵之一,正是由无数英烈临刑时的豁达、从容就义时的坚定所诠释。为民奉献、牺牲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是雨花英烈精神有别于其他红色文化的重要依据之一,是其独特的价值所在。
2 雨花英烈精神现阶段融入思政教育的成效
雨花英烈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代表着无数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与信仰韧性。习近平总书记所总结的“两高一大”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为广大的共产党员指出了所遵循的方向,是共产党员的精神旗帜。雨花英烈精神为做合格共产党员指明了航标,注入了动力。雨花英烈精神不仅对于中国共产党员具有重要的导向功能和约束功能,更对于新时代青年的价值观导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在新时代背景下,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探寻其长效机制,是让雨花英烈精神再度发光发热、实现红色文化的新时代意义的重要手段之一。
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预备军,是国家极其重视的一部分中坚力量,所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自然是重中之重。现阶段,《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一系列思政必修课在教育青年大学生的过程中,已经发挥出作用,让学生已初步形成相关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理论,在思政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更是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基础来源。而红色革命文化作为我国体系中重要积淀,在践行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目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中的相关部分,雨花英烈精神已经被视为不可忽视的红色文化资源,因其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契合性,已经成为学生学习和传承的重要内容之一。南京市话剧团为纪念雨花英烈精神所演绎的话剧《雨花台》已经在学生当中得到了广泛传播,引起了无数青年大学生的共鸣,这无疑是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個典型模范。由此可见,雨花英烈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融入了高校思政教育之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3 雨花英烈精神现阶段融入思政教育的问题
3.1 学生认知问题
现阶段,尽管国家层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投入许多精力,编纂了一系列适合青年大学生的教材,但由于各方面的影响,在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已经出现了一些认知方面的问题。首先,在互联网时代,人们的课余生活里有着越来越多的消遣方式,在不同娱乐项目间的切换之间,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印象越来越淡。尽管在课堂上,雨花英烈精神一类的红色文化被老师不断重复,但是同学们对于红色文化的态度不够认真,仅停留在浅层面的了解,这就导致了对红色文化的印象淡化。其次,在当今时代,我国与国际之间的交流已经深入到经济文化多个方面,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有友好交流的同时,自然也会有不同意识形态下文化的差异对抗。高校学生在二十左右的年龄,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是非观念尚未明确,学生在不够坚定的立场之下,很容易对我国红色文化产生动摇,甚至对其持有否定态度,导致文化认同危机。最后,对于红色文化过于固定式、理想化的解读,导致学生对于红色文化产生排斥心理,从而对红色文化产生了信任危机。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教育的进程。
3.2 教学方式单一
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年代,高校里思想政治教育的“填鸭式”教学确实是有一些成效,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加丰富,除了课本上的内容,在网络上的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兴方式的传播也成为学生了解相关内容的重要渠道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大多高校思想政治的教育方式仍然沿袭着之前,难免使得新时代青年感到枯燥乏味,常常出现教师在讲台上眉飞色舞,学生却在座位上昏昏欲睡的情形,恶性循环下去,思政教育的效果将无限趋近于零。思政教育工作作为传统的高校工作内容,在我国等教育中已经有相当长的发展历史,但是随着时代的迁移,传统的思政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在传统思政教育的灌输式教育下,学生与课堂内容容易脱节,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有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学生才会乐于接受知识,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因此,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以重新吸引学生兴趣,让课堂重新充满活力,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
3.3 教学实践匮乏
当前,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大多是纯理论性的,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不与实践结合,这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学生热情受阻,难以取得实际的成效。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工作,必须要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否则单薄的教学内容只会让思政教育成为无本之木。现阶段,对于思政课程中的教学实践内容相对还是十分单薄,无法真正行之有效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毋庸置疑的是,仅靠老师在课堂上对于课程内容的不断重复,没有让学生亲身体会过所学内容的实践活动,必然导致学生印象不深。即使对于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熟知,也有可能根本不知道雨花台烈士陵园的具体位置。没有参观过雨花台烈士陵园,必然不可能真正了解雨花英烈精神的实质。实践教育的缺失,使雨花英烈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流于表面,不仅难以提升教学工作的成效,还会导致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创新拓展受碍。
3.4 高校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
南京高校,对于雨花英烈精神有着充足的实践资源,却很少有可以将其真正利用。大部分高校只是按照传统的思政教育方式,按部就班地传授思政教育内容,没有深入发掘高校自身在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一方面,许多高校从课堂上寻求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当中的方法,另一方面,高校难以注意到高校自身各方面的优势,导致一叶障目的问题。南京作为雨花英烈精神的发源地,南京地区许多高校却只从教材内容上传授其内涵,全然没发现自身对于雨花英烈文化的近水楼台的天然优势。
4 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索
针对目前阶段高校思政教育里出现的问题,我们必然不能任由其事态发展,理应积极探寻解决问题的手段、寻求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4.1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思政课管控机制
大学教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教育教学、文化素养、政治水平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要加大高校教师建设力度,推动雨花英烈红色文化深深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企事业单位、高校等部门要及时、有效地为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专业培训,重视教师雨花英烈红色文化素养的提升。高校教师自身教师应关注自身雨花英烈红色文化素养,在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的基础上,自觉主动地开展红色文化育人教学与研究。此外,还要大力创新思政课管理机制,推动雨花英烈精神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高校党委应在工作情怀、硬件保障、软件支持等方面强化思政教学管理的领导和指导。要把雨花英烈红色文化教育纳入教学计划,打造高精尖水平思政课程。完善教学运行机制,改变以往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思政社会实践资源库,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形成齐抓共管、系统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
4.2 从教材入手,从根源引导学生认知
雨花英烈精神是南京红色文化资源中的宝贵财富,在全国范围内也有相当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现阶段,通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将雨花英烈精神重构、塑造,赋予其新时代科学内涵,并将其融入思政教材当中,是不可多得的党史资源与激励人民的精神力量。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高校根据年龄特点,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材中。但是根据现阶段教材的编写,关于整个思想体系的构建尚未完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将雨花英烈精神单独或与其他红色文化精神相融合,并为专题供以学习。同时,考虑到高校部分学生缺乏对于中国近代史知识的了解,可以将雨花英烈文化作为引入情景,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材相关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性;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将雨花英烈精神作为红色事件的典例,从而让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有着深度了解与印象。针对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感到枯燥的问题,增加教材的可读性与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可以说是一剂良药。当前,教材设计当中对于雨花英烈精神的表述只是对背景和事件经过进行复述,缺乏生動性。因此,可以在教材内容中间穿插相关人物的轶事,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深化对雨花英烈文化的了解。
4.3 丰富教学方式,增加课堂生动性
随着时代发展,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单靠教师单方面输出知识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式。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当中,必须适应新时代新变化。
首先,高校课堂教学可以一定程度上效仿中小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明确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依靠学生本身进行教学内容。可以让学生自行搜集雨花英烈精神的相关内容,并主动在课堂上分享与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扮演一个指导点评的角色,针对学生所展示内容及时地点评,并引导学生走上科学、正确的思考方向。其次,可以利用纪念日作为契机,在课堂上的时间举行关于雨花英烈精神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导课堂才能真正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政教育之中。这些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活动,能增强学生对雨花英烈精神的理解,从而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当中,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的效能。
结合雨花英烈红色文化多元载体,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将情景体验式教育、合作探究式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育等模式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多样化的教育方式吸引大学生参与。当网络已经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一部分时,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主动创新自己的发展路线,积极利用网络阵地,通过学校的公众号、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发表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可以通过公众号发表关于雨花英烈精神的文章,通过抖音发表雨花英烈的相关影视资料。这种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才能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雨花英烈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4.4 丰富教学实践,让学生走出课堂
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拥有着星罗棋布的红色文化基地,雨花英烈精神文化的发源地区,就是在南京市内的雨花台区,雨花台区有着雨花台烈士陵园,是雨花英烈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载体。
习近平指出,要“利用重大革命史实和知名革命英雄纪念活动、国家公祭仪式、清明节等节日,借助于各类爱国革命者基地、解放战争遗迹等,充分彰显爱国主义的内核精神,激发和塑造学生的爱国精神。”在便捷的地理位置的加持下,发扬雨花英烈精神可以依托雨花台烈士陵园平台,在课堂上传授纸面知识的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组织学生参观的方式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革命先烈的伟大、雨花英烈精神的深刻内涵。
让雨花英烈精神不再拘泥于课堂,更要走出课堂,走进整个校园。高校可以将雨花英烈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去,让其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可以让学生组织相关公益活动,在学校食堂、广场门口张贴宣传单、设置宣传摊位,向前来了解情况的同学进行对雨花英烈精神的宣讲。还可以组织宣讲队,走出班级,走向校园乃至整个社会,宣讲雨花英烈精神的内涵,这样跳出课堂范围,让雨花英烈文化走进校园,无疑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
4.5 依托高校,挖掘雨花英烈红色文化,形成联动长效机制
教育内容是教育的重要一环节,将雨花英烈精神全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题中应有之意。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时,南京高校应以地方经典红色文化,即雨花英烈精神育人目标为导向,结合其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内涵,加强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和道德品格的培育,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与完成。这样就需要将雨花英烈精神深深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依托学校,深入挖掘雨花英烈红色文化。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南京高校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发掘自身优势,利用地理上位置优势,整合自身的各种资源,带动整个思政教育的长效发展。可以将雨花英烈红色文化作为校园红色文化的主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更容易接受思政教育的内容,从而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价值观,将雨花英烈精神传承下去,最终在学生和高校双方的努力下,从内到外将雨花英烈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这样就形成学校各个平台的联动长效机制。
5 结语
雨花英烈精神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革命精神,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雨花英烈精神具有鲜明的爱国主义标识,引领新时代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碰撞交融中自觉抵御历史虚无主义,保护国家之根、延续民族之魂。要有效地持续推动雨花英烈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引导青年大学生牢记红色政权是从哪里来的。雨花英烈精神要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需要把握好重大原则,还要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行之有效地方法。
参考文献
[1]在雨花台读懂信仰[N].中国青年报,20210830.
[2]关于雨花英烈精神在中国革命精神谱系中的地位认知与建议[N].紫金智库,20191120.
[3]王跃.雨花英烈精神的时代价值[J].群众,2016,(7):1819.
[4]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青春力量[N].光明日报,20220523.
[5]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红色文化长效机制 构建长效机制推进扫黑除恶治理常态化公民与法治(2022年3期)2022-07-29关于构建审计整改长效机制的思考与探索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22年5期)2022-06-28建立三大长效机制 保障矿井长治久安中国煤炭工业(2019年1期)2019-06-17微博文化与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碰撞与融合求知导刊(2016年30期)2016-12-03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为资源下沉建长效机制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