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基于文化主体意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设计

基于文化主体意识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路径设计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28 18:38:02

胡靓

(安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 安庆 246133)

文化主体问题研究是近年来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文化主体性概念最初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正式提出。在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西方文化强势涌入国内的大背景下,费孝通先生立足于国内本土文化,就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适应对外开放和现代化社会转型、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了坚持文化主体性的理论观点。费孝通文化主体性理论视域中的本土文化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进行阐释。狭义上看,本土文化指在中国疆域内,一定区域范围内或者某一民族区域内,各种文化在历史积淀基础上形成的具有特定区域或民族特色的文化形态。广义上看,本土文化区从空间维度来说区域范围涵盖中国疆域;
从时间维度来说跨越中华5000 多年文明进程。因而从此意义上来说费孝通本土文化亦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文的文化主体性中的本土文化内涵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在5000 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一时一地的文化类型,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的文化形态。主体性是建立在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的前提下,在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建立的主客体二元结构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对客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进程中,主体性表现为人的自主、能动的地位和特征。把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意识纳入到主客二元结构中考察分析,主体无疑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者和载体的中国人;
客体自然是作为他文化的异国文化(本文特指西方文化)。文化主体意识是在多元文化共存的时空中对于自我文化的自知自觉状态。张兆端教授认为文化主体意识是“作为特定文化主体的民族群体及其成员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集体认同与尊重遵循,对本民族文化价值的坚定信仰和坚强信念,对本民族文化基因的自觉延续与改良优化, 对本民族文化发展趋势及良好前景的理想把握和憧憬, 以及对外来文化的科学鉴别与积极吸收。简言之,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以我为主体,对古今中外文化的认识、看法、立场和态度之综合”[2]。楼宇烈在《国学百年争论的实质》 文章中对文化主体意识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所谓文化的主体意识就是对本国文化的认同,包括对它的尊重、保护、继承、鉴别和发展等”[3]。文化主体意识的前提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和认同基础上的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认为:“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4]。

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从主客体关系中来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和地位,核心要义并不在于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势地位,构建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而是要在跨文化交流中,建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确立文化主体意识和主体地位,在此前提下与其他文化形态开展沟通交流。尤其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领域,如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意识淡化,极易造成意识形态混乱、价值观扭曲。

2.1 贯彻课程思政理念、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2020 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促使课程思政的理念形成广泛共识”[5]。贯彻落实课程思政要求,需要转变和创新教学理念,赋予课程教学新内涵和新要求。从使命任务来说,大学英语教师不仅承担着讲授英语专业知识的任务,也承载着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大学英语课程说的是英语,讲的是西方的社会文化,作为这样一门课程如何肩负起立德树人的育人任务?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我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自然而然会受到英语社会的文化风俗和价值观念的浸润和影响,不知不觉中我们的头脑就会被西方思想侵蚀占领,自然难以完成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立德树人任务。当然,在英语教学中也不能因噎废食,不说或少说英语。改变这种现状的关键点在于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丰富的育人元素,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更多的用英语讲述我们自己的社会文化内容,用我们自己的人和事教育感染我们的学生。

2.2 从根本上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缺位失声现象的内在要求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专注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表达能力的培育和西方文化的阐述;
英语教学过程中推行全英文教学,全英语交流,倾向于最大程度摆脱汉语思维方式的影响,力求沉浸到仿真式的英文文化环境中。大学英语教材本身多以欧美社会文化为内容,讲述的都是西方的人和事,传递的自然都是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难以嵌入,势必造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课堂上缺位失声现象。在当前这种纯粹的英文语境下实施英语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浸润在西方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会受西方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影响,习惯于用西方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用西方价值观念分析和判断问题,甚至产生西方文化价值观念高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认识,大学生的思想阵地就会潜移默化地被西方思想观念占领,导致大学生民族文化意识弱化,民族文化认同感淡漠,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无法内化扎根,大学生很容易在非此即彼的文化认同选择中笃信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因而,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西文化时空共存的语境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当前大学英语教育亟待推进落实的重要举措。

2.3 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的内在要求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绝非简单 “嫁接”思政知识内容,把育人指标纳入考核指标范围也未必能实现育人效果。如何把育人元素整合融入英语教学过程中,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取决于课程和教学整体设计。在课程和教学设计中需要紧紧抓住教师、学生和教学方式三个关键点。其中教师转变思想认识和创新教学方式是关系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取得实效的立足点和关键点。大学英语教师在长期的专业学习中接受西方语言和文化的浸润,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不够,理解不深。在主观上可能存在着认识误区,认为英语教学只需要在英文环境中实施,过多引入中文语言和文化不利于英语教学。因而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环节中,很少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嵌入到课程教学中,学生在英语课堂学习中很少有机会体验中西文化的差别,进而无法在中西文化比较互鉴中理性辨析中西文化的特点。因而旗帜鲜明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跨文化交流的英语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可以促使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理解,强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意识。引导教师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主动,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坚定文化立场,强化文化主体意识,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1 修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遵循目标导向原则,即需要实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开展什么样的教学活动,所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都是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的。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心目标主要是围绕着如何帮助大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和提升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个教学目标主要是建立在英文单一文化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是没有意识和动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之中的。显然,基于传统教学目标所展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不利于培育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意识。因而修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是贯彻落实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要求,也是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效果的前提和先导。如何将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深度融入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中,并确保新的教学目标能够实现是当前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修订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以下两点:一是科学合理把育人目标分解成容易达成的子目标,便于在具体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过程设计中去把握落实教学目标;
二是教学目标修订中育人目标与教学目标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不能喧宾夺主、顾此失彼。育人目标的实现主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元素与英语教学过程的融合,两者不能割裂分离,甚至相互挤占空间,相互冲突。

3.2 重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主要基于教材。教材内容虽然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品行培养等多方面内容,但因为学科特点,内容呈现的是西方国家的风土人情和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历史和现状,传递的是西方国家的文化内容和价值观念。因而,对现有的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是当务之急。教学内容重构应立足于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6]。笔者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尝试将红色资源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深度融合,结合英语专业特点,构建具有英语教学特色的课程思想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将英语教学内容专题化重构,即先根据教学内容提炼思政和育人主题,将体现同一主题的课程内容整合成为一个专题,并将相关红色元素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专题中。以大学英语第一学期英语课程为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课程思政教学需要,提炼出“新开始新起点”“亲情友情”“大学学习生活”“时代英雄”四个主题,这四个主题分别从新时代大学生的使命担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合同风、四海一家、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树立正确的“三观”积极奋进过好大学生活,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培育良好的道德情操等方面切入,将教材内容分别融入这四个主题中形成四个专题,在专题讲授中采用对比教学、主题讨论、小组研讨、撰写小论文、专题点评等多种教学形式,结合经典案例和文化典故,将红色精神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和精神的兴趣和认同感,寓教于学,寓教于乐,起到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

3.3 倡导多样化教学模式与评价方式

积极探索和构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意识培育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的智慧课堂模式,创新授课方式,建立更加多元立体的全过程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参与体验与讨论的机会,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强化学生思辨能力,在引导学生深度思考和理性辨析后,潜移默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认同感。

充分的课前准备是确保取得良好课程思政效果的重要基础。课前教师和学生围绕有关主题和问题进行充分准备。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后鼓励学生展开有关问题的深入探讨和研究。所有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评价均包括线上、线下部分,线上主要依靠慕课“大学英语”以及两个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U 校园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线下则以小组协作进行讨论为主。教学活动的开展以“产出导向法”为指导,以总任务驱动学生学习,精准设计若干子任务来促成总任务的完成,最后通过评价环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任务产出的质量。教学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环节的课程思政融入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具体可以围绕驱动、促成和评价三个教学环节展开。首先,驱动环节的总任务应与思政主题高度相关,为学生学习提供外在动力和方向指引;
其次,促成环节应设计多个以语言学习为主,同时穿插思政内容的子任务,为完成总任务保驾护航;
最后,评价环节可通过撰写思政主题的英文小论文等形式同时对语言知识和思政内容的学习效果进行考核,确保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评价目标。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培育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一方面要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路径,正确处理好英语能力的培养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之间的关系,促使两者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良性关系;
不能简单生硬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性内容直接“嫁接”到英语教学当中,造成专业知识讲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相分离,产生“形合神散”的“两张皮”现象,达不到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要秉承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形态。中西文化各有所长,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要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和狭隘傲慢的文化态度,积极引导大学生在中西文化相互关照中体验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夯实大学生文化自信基础上培育和建立牢固的文化主体意识。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中华主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南大法学(2021年3期)2021-08-1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期)2017-12-15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16年2期)2016-05-17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4期)2016-02-2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