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马克思交往理论语境下“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本质、价值和实践思维

马克思交往理论语境下“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本质、价值和实践思维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28 10:00:02

陈庆华;
李前进

(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当今世界,交往活动无处不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也脱离不了交往活动。人是“直接通过同别人的实际交往表现出来和得到确证的那种活动和享受”[1]215的社会性存在,而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1]554。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人与人(师与生)的交往中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需要在交往中进行,其成效也需要在交往中才能得以体现。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特殊的交往活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2]。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也应将其置于交往语境下进行思考与规划。探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本质、价值与思维,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大思政课”与现实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在社会生活中讲好“大思政课”。

交往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交互作用”[3]。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进行理解的,它指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一切社会关系和社会形式。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就是构建一种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新型交往关系。这种交往关系是具有浓厚意识形态特性的精神交往样态,其实质也是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构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理论和新实践,蕴含着深刻的交往本质。对此,我们可以从“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内含的思政课交往样态、“大交往”特质和育人指向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一)强调思政课特殊交往样态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关键在于办好思政课,因此要牢牢抓住思政课这一特殊的交往样态,围绕思政课构建广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政课不仅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平台,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集中表现形式。既然交往是最广泛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那么无论是物质层面的交互,还是精神层面的交互,都是属于交往的范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属于交往活动范畴,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思政课是这种特殊交往活动的具体表现样态。

思政课作为一项特殊的交往样态,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从交往性质来看,思政课是意识形态交往的表现样态,说得再具体点,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交往的表现样态。思政课的开展不是对思想、政治和教育等要素的简单叠加,而是要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意识层面上的交互作用。思政课要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等交流互动中,帮助实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吸收与内化,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交互作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对于思政课而言,意识形态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思政课区别于其他课堂交往形式的根本特质。如果脱离了意识形态性,思政课就失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核,失去了意识形态交往的内容,成为没有内容的空壳。其次,从交往目的来看,思政课是致力于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提升的具体交往样态。对于“现实的人”这一交往主体而言,其交往活动充满着目的性,不同的交往活动有着不同的目的指向。人与自然的交往充斥着人对自然的利用与征服的目的,人与人的交往活动蕴含着获得收益的目的,因此“思政课”的开展过程也是以目的为导向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围绕理论知识和意识形态等内容开展的互动,要以提高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为目的。在思政课实施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向受教育者传授思政知识,还要引领、促进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发展。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参与思政课交流互动的目的是实现自身知识水平和政治思想素养的提高。最后,从交往类型来看,思政课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重要的精神交往形式。思政课要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发展变化,其开展过程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导价值观念与个体思想观念的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往的过程。当然,思政课中的交往活动并不排除物质因素的存在,比如教学材料、教学设备等物质材料是不可或缺的,但这些物质要素的存在是服务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精神层面上的交往与互动的。因此,思政课作为特殊的交往样态彰显着“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本质,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对思政课这一特殊的交往样态的发展,必须立足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新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突显大交往特质

在马克思看来,身处广泛交往关系中的人,“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4]6,并且“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5]10。交往构成了人的存在方式,复杂多样的交往关系决定了人的交往活动也是多元的。因此,以思政课为关键抓手建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必须突显出多元化的大交往特质,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本质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多元化的大交往特质,可以从大课堂、大格局、大平台等层面进行理解。首先,“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强调大课堂交往。课堂教育是进行规模化教育的有效且应用广泛的教育模式,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引领下,课堂不能局限于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开展交往活动的教室这一固定场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6]385。这启迪我们要突破传统小课堂的局限,发挥社会大课堂的教育作用,建立起传统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之间的紧密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扩大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殊交往活动的空间范围。其次,“大思政课”育人格局面向的是时代大格局。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要置于党与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来思考。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7]295,国家发展全局和国际大局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具有决定性作用。从我国发展大局来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必须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目标。最后,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需要创造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大平台。马克思指出,交往是“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1]562。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本身就是由许多个体所组成的“共同体”的精神价值的深化与凝聚,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交往的表现形式,必然需要在众多个体之间进行交互。因此,只有建设大平台才能为多元化的交往活动提供可能,换句话说,构建大平台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保障。只有拥有功能强大的大平台,才能汇聚社会大资源、凝聚大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为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创造客观条件。

(三)锚定育人目标

在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人学。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也是如此,是以作为交往主体的人为核心的哲学[8]93。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也应该以人的问题为核心,将育人目标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新样态全程,并以此彰显“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本质。

育人目标作为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与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旨归同向而行。对于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其一,在马克思那里,交往指向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指向“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及其所组成的“共同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是马克思交往理论对以往交往理论只关注“抽象的人”的超越。而所谓“育人”即培养人,是根据“现实的人”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实施的教育活动。所谓的“大思政课”育人,同样要以“现实的人”所存在的实际问题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据以实施引发“现实的人”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产生变化的交往行为。可以说,育人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现实的人”思想变革和道德完善是育人的归宿。其二,以人的真正的自由自觉的交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对交往问题进行探讨的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既包括物质层面的全面发展,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全面发展。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实现人精神层面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可以为物质层面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保障。微观上,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为了实现交往主体的思想进步和道德完善;
宏观上,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服务的:无论从哪个层面看,“大思政课”育人这一交往活动的目标都契合马克思交往理论的价值指归。因此,我们可以基于交往语境将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价值旨归概括为以“现实的人”作为交往主体,以解决“现实的人”思想品德发展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地,以培育和提升“现实的人”的思想品德并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作为终极目标。

新时代,为适应社会生活的快速发展,应对国内外的各种风险挑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设想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语境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新征程交往大背景下发展的必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一)丰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所涉及的各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整合,是系统化、层次化的理论。在交往语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体系涵盖了交往主体、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环境等内容。基于这一语境探讨“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构建相关问题,有助于深化对交往主体的认识,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内容体系,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方式和交往手段,以及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环境。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首先,在交往主体的层面上,“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可以促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中交往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转换角色观念,消除主体间的对立性,从而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双主体性,增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其次,在交往内容层面上,“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可以超越传统经验性内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内容,使交往主体在现实社会的活动中创新实践性内容,进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地创新和发展。再次,在交往方式层面,“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可以推进实践育人与理论育人充分结合,在理论知识传输的同时以更丰富和更贴近生活的实践方式引导受教育者去感悟领会理论知识的精神内核,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与外化有机统一和知行合一。最后,在交往环境层面上,“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真实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社会环境塑造人的思想品德与增强人的政治意识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教育模式理论与现实相脱离的弊端,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破除传统交往样态对人交往主体性的遮蔽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这一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样态,不是彻底抛弃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样态,而是在辩证批判的基础上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样态的继承与超越,这种超越可以破除传统交往样态对人主体性的遮蔽。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深受对象性认识论思维的影响,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受教育者的客体地位,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形成了主客体二元对立的关系,也使他们的交往表现为“主体—客体”的线性单向交往样态。这种线性单向交往样态能发挥教育者的主体性,却忽视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同时遮蔽了教育交往中的其他人员的主体性,致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者的“一言堂”,缺乏交往主体间的意义交流与融通。理应作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交流互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异化成了纯粹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主体—主体”的交往范式被“主体—客体”的交往范式所阻碍,造成了对人的交往主体性的部分遮蔽。“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实践,有助于在根本上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的交往范式,以多元化交往样态取代线性交往样态,实现由单一主体模式向多元主体模式的转化,发挥作为交往主体的人的主体性。值得注意的是,“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并不否定教育者主体性的发挥,不仅尊重教育者主体性也尊重其他交往主体的主体性;
既坚持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导性,保证教育活动的意识形态方向,又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兼顾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性。

(三)消除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生活的壁垒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人在各种各样的交往关系中组成现实的社会生活。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对现实的人在观念意识和实践意义上的塑造与引导,“是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反响”[1]555,而社会生活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引导人的社会化进程的现实空间。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交往形式,与人的社会生活密不可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理论与现实、内容与实践、学校与社会三个方面的割裂,其中以理论与现实、学校与社会的裂痕最为明显。理论与现实紧密结合才能发挥引导价值,脱离现实的理论将沦为空谈。但是,理论的归纳与整合融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并为交往主体所掌握,需要一定时间的沉淀,因而理论发展与现实进步之间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交往中理论与现实的不匹配。同样,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存在较大差别,若二者之间沟通联系不畅,这些差异就会成为不可逾越的鸿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交往活动,需要回归社会生活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目标,不能“置现实的人于不顾,或者只凭虚构的方式满足整个的人”[1]37。“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构建,有助于打通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的壁垒,使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形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大平台的交往环境,有利于调动全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力量得到有机整合,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现实的有机统一、学校与社会的深度互动。

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语境下构建的“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作为一种全新的交往样态,“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的创造”[9]470。质言之,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不能单纯地“跟着感觉走”,而是要“跟着思维走”,要遵循大局思维、系统思维和历史思维。

(一)注重大局思维:面向国内外发展大局

交往活动的主体是“现实的人”,而“现实的人”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的。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广泛,以往受狭隘地域局限的社会交往活动,其空间和范围变得更加宽广,从而使得“现实的人”所处的社会背景拥有了广泛意义,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成为世界性社会发展格局的重要成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胸怀“两个大局”,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10]511,这是新时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现实基础和思维依据。

从国情来看,当前我国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关键节点,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与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我国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同时,也进入了啃硬骨头、趟深水区的重要历史阶段,实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世情来看,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普遍交往的全球化发展趋势与“反全球化”“逆全球化”之间冲突持续加重,西方霸权与新兴国家主体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了激烈交锋。面对复杂的国情与世情,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交往范式的实效性不断受到挑战。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时代困局,在复杂的国情、世情中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运用大局思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新样态成为客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两个大局”,为当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也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提供了根本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把握大局思维,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新发展。

(二)遵循系统思维:完善育人理论和实践体系

系统思维体现了整体观与全局观,但与着眼于宏观的大局思维有所区别。系统思维注重的是系统内部各要素的有机结合和整体性优化,更具有全面性。在系统思维视域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由交往主体、交往内容、交往方式、交往环境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交往活动的特殊样态,也是一个由教育主体、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向、教育方式、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与交往系统在结构与要素上存在一定的呼应关系。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主体进行的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都是交往主体。其次,教育内容和方向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个特殊交往样态的交往内容,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在相互交往中充分显现着人的活动的目的性指向,并以人的目的性指向作为交往目标,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内容。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构成了交往的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或者采取教师一元主导方式,或者采取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二元方式,不同的方式决定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方式。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构成了交往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在哪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交往的环境就会扩展到哪里,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主体就在哪里发生“交互作用”。反之,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存在,也就无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环境。因此,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必须要遵循交往的系统思维,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要素与交往的系统要素紧密结合,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主体,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内容,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形式,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交往环境。

(三)立足历史思维:总结历史面向未来

在马克思看来,交往是一个历史范畴,是唯物史观的重要概念。他认为,只有将交往置于历史眼光之下,才能真正理解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1]546。也就是说,唯有在历史中才能将复杂的交往具体化、现实化。历史的观点、历史的思维,是马克思探究交往问题的关键思维。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交往新样态,必须立足交往的历史思维,遵循“总结历史、把握规律、坚定信心、走向未来”的总体要求,不断深化对作为交往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

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首先要站在历史的视角下,总结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发展的历史,吸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演变中的经验教训,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与人之间进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交往的实践活动,与人类阶级社会的发展历史相伴而行,拥有着悠久的实践历史和研究历史,形成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构建,在本质上是思想政治教育交往具体样态的创新与发展,脱离不了以往的发展历史,也摆脱不了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客观规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形成的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是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的丰厚土壤,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遵循和正确把握的客观规律,是“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中开展具体实践的原则性指引。此外,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格局还要站在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中,以现实问题的解决为导向,坚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信心。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22年6期)2022-11-16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中国德育(2021年9期)2021-07-29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2期)2021-07-21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党员生活(2021年5期)2021-06-28“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群众(2021年7期)2021-06-01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艺术评鉴(2021年4期)2021-04-02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20年2期)2020-06-16“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高校艺术生思政课教学的现状及对策学习月刊(2016年20期)2016-07-1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