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艺,黄君录
( 爱丁堡大学, 苏格兰 爱丁堡 EH89YL; 2.常熟理工学院, 江苏 常熟 215500)
据统计,2023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规模再创新高,在此背景下,毕业生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其就业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就业市场百花齐放,因而学生在面对选择众多的情况下,容易忘记就业初衷。因此,高校应加强对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深入了解影响学生就业的原因,进行就业规划与指导,从而帮助学生做出更合理的职业选择。
从“内卷”到“摆烂”是大学生抵抗就业状态的话语表达,也是校园亚文化的客观存在,反映了当代部分大学生就业定位不清、自我存在价值模糊的社会心态。自我效能感低、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建立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生活中缺少方向感等,是高校毕业生中常见的心理表征。自我认同危机导致他们难以对自我做出正确的评价,找不到就业的方向和意义,并进一步诱发就业的紧张和不安[1]。在这种情绪的作用下,大学生的低自尊感、自我否定,常会导致其就业心态迷茫。
面对社会择业压力,“有时感觉自己很没用”的毕业生占比较高。大部分学生面对找工作时,常感到比平时压力大。一些高校毕业生表示,求职中遭到拒绝会产生很大失落感,被拒次数多后容易自卑,积极性减少。尽管大学生不甘于现状,但他们并不明确自己的价值是什么,面对就业压力,在社会与自我之间徘徊不定。就业压力之下,部分学生选择沉溺于娱乐活动,逃避现实,追求短暂的快乐,忽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再主动寻求实现个人价值。
大学生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表达不一,例如对社会“内卷”表示不满,通过非理性宣泄就业形势压力,调侃当前的社会氛围。不仅如此,部分大学生自我“躺平”,在上班和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对自我充满怀疑和否定,在人际交往中随波逐流、缺乏主见[2]。还有部分大学生沉默以对,甚至成为啃老的“尼特族”,或采取“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的逃避当下就业竞争的缓兵之计。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能够有效完成特定任务或达到特定目标的信念和评价。它是一种对于自己能力的主观评估,反映了个体对于自己在某个领域或任务中能否成功的信心和自信程度。大学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缺乏自信心、职业定位不明确、自我认知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等问题。通过对部分高校毕业生的调查,一些学生在求职中遭受过多次拒绝后常常产生自我怀疑的情绪,从而对自己定位模糊,这是阻碍大学生积极就业的重要原因。大学生对于大学的认识模糊和期望不明确,面临着学术压力和社交压力的双重困扰,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感到迷茫。为了摆脱缺乏目标感带来的消极情绪,一些学生将自己投身于网游、电视剧、短视频等娱乐中,以转移注意力,寻求即时满足感,逃避现实的就业问题[3]。而一旦不得不面对就业问题时,他们便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解决生存问题,如何跨越就业门槛。此外,多元、多变、多样的社会价值也增加了大学生就业观的不确定性,以及大学生对于就业意义的迷失和彷徨,就业往往在世俗的利益诱惑面前陷入随波逐流。
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总体趋势喜人,仍可为高校毕业生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但也面临供需不平衡、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经济发展不确定性、部分行业恢复未达预期、用工单位采取谨慎的招工策略等现实情况,这都导致青年就业需求下降,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社会支持不够也是造成其就业困扰的重要原因。党的十八大以来,促进就业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就业政策的范围、内容以及功能都不断提升,政策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了更强的支持作用。但也存在就业政策及服务覆盖面不够,部分政策支持力度不够、长效性不足,部分政策实施过程中“水土不服”,就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就业工作制度性壁垒需进一步破除,就业统计工作需要加强等不问题。
大学生就业心态失衡或情绪消极,也反映了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滞后和就业培训的不足。一是专业培养过于强调知识的获得而不是创新运用能力的自信不足。二是大学生对“什么样的就业适合自己”缺少理性辨别能力,部分高校毕业生担心自己面试不成功,也担心自己在工作中处理不好人际关系问题。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发现,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对就业存在未知感和担忧,不了解现实的就业情况,自我评估并不乐观。部分学生表示自己并不具备优于他人的能力及优势,潜力有限,就业竞争力不强。部分学生没有尽早进行职业规划的意识,导致在面临择业时无从下手,只能盲从他人。有研究强调早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表明早期规划可以增加学生投入目标职业的机会,提高学生获得理想工作的可能性[4]。还有部分学生表示由于就业压力过大,择业时紧张不安,容易发挥失常。
高校应帮助学生识别和了解自身能力、兴趣和价值观的重要性,以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提升效能感。学校和教师要帮助学生根据个人优势与兴趣设立合理的职业目标,引导学生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逐步实现目标,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同时,帮助毕业生树立自信心,理解个人优势和潜力,并克服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惑,减少就业压力,提高就业自信;要关注在职业价值观、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性别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做到就业指导差异化。大学生应更加客观、多角度进行自我认知,善于发现并利用自己的优势,提升自信心,调整就业心态,学会不被外部环境困扰,不受物欲的诱惑,保持平常心。学生升华精神境界,追寻心之所向,找到植根于家国情怀的人生定位;要立足于民族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了解国家、社会发展需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首先,要保持心理健康、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应对就业压力,不要执着追求一蹴而就的幻想,做好循序渐进、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找准就业定位,明确人生价值。其次,应做好先就业再择业的心理建设。大学生尽早就业可为自己和家庭分忧,增加家庭经济负担承担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实践知识,并找寻机会进行突破。最后,泰然面对就业挫折,突破逆境中的心理障碍,抛弃“摆烂”消极思想,积极面对困难,做出理性、正向的决定。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牵头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就业优先,完善政策服务,多元主体参与,加强协同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完善相关激励保障措施,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1.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及时调整政策思路,明确政策重点,提升政策的普惠性和精准性。首先,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应针对学生个体需求开展个性化就业帮扶,提供“一对一”援助服务,包括与每位未就业毕业生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情况和需求,并根据具体情况提供精准的帮助和支持。其次,针对特定群体进行重点援助,如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及残疾高校毕业生等。为其提供专门的就业援助措施,优先考虑他们的就业需求,提供相应的培训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和脱贫。为困难高校毕业生采取公益性岗位安置和社会救助措施,提供临时救助和支持,确保他们基本生活需求,同时为他们提供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最后,开展跟踪帮扶工作,通过提供实践机会、个性化指导和长期跟踪支持,帮助学生重新融入就业市场,提高职业竞争力。
2.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和统计体系,完善“学校-就业”的过渡政策。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可以广泛开展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为他们提供以下服务。一是,就业指导。组织专业的就业指导师团队,为在校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这包括职业规划、简历撰写、面试技巧、职业素养培养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就业市场和规划自己的职业发展。二是,岗位信息。建立与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关系,积极收集和发布最新的岗位信息。通过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岗位推荐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找到符合自己专业和兴趣的工作岗位。三是,职业档案管理。建立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档案管理系统,记录他们的就业经历、培训经历、岗位评价等信息。这有助于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就业服务和推荐合适的岗位,同时也为用人单位提供了更全面的人才信息。四是,创业支持。对于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提供创业的相关指导和支持。包括创业培训、项目评估、融资渠道推荐等方面的服务,帮助他们顺利创办自己的企业并实现就业。
3.家庭应给予毕业生更多的支持。研究发现,父母对于子女的职业兴趣与就业方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个人意愿和职业兴趣,充分理解他们的就业期望。在分歧出现时,父母应耐心倾听子女的意见,了解他们的考虑和决策背后的原因。相互沟通和理解是解决分歧的关键,通过平等对话找到共同的解决方案。在讨论就业选择时,父母和子女可以合作进行深入调查和分析,探讨各种选择的优缺点。当子女未能如愿就业时,父母要理解他们面临的压力和挫折感。父母可以给予子女鼓励和支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的一部分,帮助他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同时,提供情感支持和安慰,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支持和温暖。父母还可根据自身就业经验,对子女就业方向进行适当引导,并重视尽早鼓励子女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
一是提高改善教育机制导向,培养高质量人才。高校教育体制对接社会的人才需求,应加深教育和产业的融合程度,优化高校教育体系、人才培养体系等,着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努力提高办学水平,转变观念,教育改革应该从教育目标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开始。通过与用人单位、行业协会等社会各界的沟通合作,了解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发展趋势,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合理配置教化资源,培育适销对路的社会人才。三是因材施教帮助毕业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高校应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兴趣爱好等,在保持基本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应增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性知识,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扩大知识储备,提高创新能力。学会总结与反思,锻炼决策能力,激发学生的就业自主性,以便在择业时能够慎重考量,结合自身情况,作出最优选择。同时,畅通学生转专业渠道,根据自身特长、优势、兴趣等,选择自己满意的专业,从而让自身专业过硬,在无形之中提高就业竞争力[5]。四是建立一个全面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学校应该设立专门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或服务机构,负责提供强有力的就业指导和支持。该中心应包括多个功能模块,如就业信息发布、职业咨询、求职技巧培训、职业规划等,以满足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还可与用人单位建立紧密联系,组织校园招聘活动、职业洽谈会、企业讲座等,让毕业生有机会直接接触和了解用人单位的要求和期望。
猜你喜欢 毕业生职业大学生 9岁的高中毕业生疯狂英语·读写版(2023年5期)2023-06-01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意林(2020年15期)2020-08-28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意林·全彩Color(2019年7期)2019-08-13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职业写作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我爱的职业学生天地·小学低年级版(2017年1期)2017-03-29最“叛逆”的毕业生创业家(2015年4期)2015-02-27“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