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燕,黄晓芬,黄凯丽
(1.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运输管理与经济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2. 江苏航运职业技术学院 交通工程学院, 江苏 南通 226010)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我国人民普遍遵循的道德规范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度融合,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不同层面科学构建了价值理念,其丰富的内涵为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育人资源和有力保障。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秉持高度抓重点、挖掘深度强重心、永葆温度担重任等路径,深入理解并吸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
从哲学的辩证关系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传承又是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科学内涵,它将成为引领大学生价值追求的一面精神旗帜。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创新,我国的百年党史处处体现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有机结合。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简明扼要、层次清晰、科学精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我们党有史以来第一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的完整表述,它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成果之一,也是党对国家最重要的文化贡献和价值贡献。[1]其中,第一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让我们明确了中国未来将要走什么样的路,走向哪里去,奋斗的目标是什么;
第二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应该坚持什么样的理念;
第三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这样的公民应当具有怎样的理想追求、遵循什么样的道德准则。
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不仅反映出了客观世界的物质规律,还揭示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是在汲取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普遍性价值规律和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价值理念基础上,总结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的价值追求而提炼出的精神实质。从历史角度看,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都会形成适应这种社会形态和发展需求的核心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则会成为维系这类社会形态运转的精神纽带。[2]因此,不管是从历史还是从现实来看,作为一种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它比起之前任何一种社会形态和社会制度,都更加迫切地需要形成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而我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其核心价值观不仅从根本上体现出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精神实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的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对当代中国核心价值和公共价值的反映和建构,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总结和实践概括。“80 后”“90 后”和“00 后”的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陌生,因为伴随着他们的出生、成长和成才的便是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是一个与时俱进、逻辑鲜明的理论体系,是在汲取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和实践得出的结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面精神旗帜:它不仅是凝聚人心、凝结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提升社会正能量、弘扬时代新风尚的思想基础,还是实现科学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巨大力量;
它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又一次创新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彰显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指引着行动的方向。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最具可塑性。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本质就是发挥其价值引领的核心作用,通过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不断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方式,有效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灌输渠道,积极地弘扬和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3]同时在理论育人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实践育人,着力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导向性作用。在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过程中,高校侧重指导学生进行价值实践,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纽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进教材、进课堂的基础上入学生头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能大大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丰富的新时代特质,它为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培育树立了价值标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能让大学生对自身的现状、未来的需求以及人格的发展等方面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还能促进他们把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转化成内在信念和外在行动,通过日常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大力弘扬并主动践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推动大学生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及价值观,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人格;
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在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敢于筑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的内在精神;
能够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合理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促使其健康成长,进而将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4]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5]党的十八大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目标中,对大学生个人品德、内在信念和信仰等道德方面的要求是排在第一位的。当前,我国正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且社会上的热点思潮此起彼伏,部分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现实利益中很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尤其当中西方文化出现交叉和碰撞时,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对正确价值观的坚持出现消减、退化,有的甚至偏移正确的方向。因此,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必须要守得住底线,通过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要理性判断、正确抉择,培养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吃苦在前、享乐在后、敢于探索、勇于实践的优秀品质和创新精神,成为具有家国情怀和精湛技能的国之栋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新时代迈向新征程的一面旗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的指引和价值的遵循。因此,深入探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三重”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更是坚守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初心不改、矢志不渝的最直接体现。
一要教育学生秉持“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正确理念。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期,抓好这个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高校可以通过利用“信仰公开课”“经典咏流传”“重走长征路”等历史题材,开展多样化的宣传与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回首过往,让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辛勤劳动、接续奋斗,才创造了今天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华民族才能取得如此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高校要教育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伟大成就来之不易、矢志奋斗不可松懈,要大力弘扬伟大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坚持“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初心,践行“我与祖国共成长”的使命,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荣光。
二要引导学生坚定“崇高理想”的伟大信念。“理想信念高于天”,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我们的国家在备受各种欺辱和不平等遭遇时从未选择放弃,我们的人民在生死边缘垂死挣扎时都未停止过战斗,新时代的大学生有幸成为“两个一百年”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更应该秉持“崇高理想”的伟大信念,为祖国的建设、人民的幸福安康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为此,高校可以通过“新征程再出发”实践活动、“厉害了,我的国”主题演讲、“唱响校园”红歌赛、“我与党员面对面”榜样访谈、“青马工程”学习培训等特色教育引导大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凝心聚力、埋头苦干,传承好属于青年一代的历史接力棒。
首先,明其理,得其道,真懂是基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通过带领学生读原著、品原文,指导他们深刻认识并理解先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资料公有制、无产阶级政党、人民民主专政、先进文化、共同富裕以及“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加深对党执政规律、社会发展以及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科学内涵,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的道理,让新时代青年真正懂马克思主义。[6]
其次,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真信是关键。真信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转化为一种内在信仰。在对新时代青年进行思想教育中,一方面,要注重运用灌输和启发相结合的方式,讲出他们乐于听、喜欢听、期待听的时政“小故事”,并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把道理说清楚,激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内在热情,鼓励他们树目标、勇实践;
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显性和隐性教育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氛围渲染、文化浸润、基地考察等让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对中国基本国情和时代特征有准确的把握,激起他们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的决心。
最后,为学之实,固在践履,真行是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青年大学生践行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新机遇,提出了新要求。面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既要引导青年大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去施展抱负,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追梦者和圆梦人,又要鼓励他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指导实践,支持他们深入基层、调研乡村社区、走访企业工厂,用所学的科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努力把学问做在祖国大地上,把情怀融入社会大我小我中,还要指导他们用国际化视野和全球化思维去正确认识中国发展大势,努力使个人奋斗与中华民族复兴、世界和平发展同向同行。
首先,思政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政治意识,要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此,思政教师一方面要在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上下功夫,当面对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有关意识形态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时,能正确认识并科学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规律,大力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力;
另一方面要坚决抵制一切不当言论和行为,在关键时刻敢于亮剑、勇于发声,给学生做出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和有针对性的理论概括,做好表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其次,思政教师要坚定自己的政治立场,“在马信马,在马言马”。在“在马信马”方面,思政教师可以通过自学、他学,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自我“充电”和补充“能量”,不断加强知识储备,进一步夯实理论功底,让自己具备“在马信马”的底气和力量。当然,在“在马言马”方面,思政教师要注重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授和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以“身边”故事讲述“天边”道理,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传递真理。
最后,思政教师要恪守政治本色,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这个初心实则为一种育人情怀,它不仅要有高度、有厚度,而且要有温度。思政教师一方面要树立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决心,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做“经师”“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7];
另一方面要乐教爱生、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让每个学生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用大爱书写人生华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价值指导与行为规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需要有积极的目标追求与先进的价值取向。思政教师通过秉持高度抓重点、挖掘深度强重心、永葆温度担重任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教化功能,有效地提升思政教育事业的实效,增强大学生的思想内驱力和整体凝聚力,帮助他们明确自身发展目标,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自觉成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可靠接班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思政 我的价值观小天使·一年级语数英综合(2022年4期)2022-04-28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湘潮(上半月)(2021年11期)2022-01-15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建材发展导向(2021年6期)2021-06-09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知名企业的价值观现代企业文化·综合版(2016年6期)2016-05-14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