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娟 周立云
(中共大同市委党校,山西 大同 037000)
在当前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的大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蓄势待发,数字经济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经济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指向。
作为资源型大省,山西省不仅煤电资源丰富、能耗价格较低,而且背靠京津冀,位于“东数西算”工程中两个国家枢纽节点的交界处。2022 年,山西省数字经济规模已经突破5000 亿元,占GDP 比重提升至19.53%。可见,山西省发展数字经济有着良好的资源、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数字经济完全可以赋能高质量经济发展、破解当前经济发展难题。
因此,为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及落实省委部署的“打造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创新发展高地”重大战略,山西省必须聚焦做大数字产业,让数字经济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抓手、新支点、新动力。
数字经济是以现代信息网络为主要载体,对数字化知识与信息进行识别—选择—过滤—存储—使用,使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的一种新经济形态。具体包括四大部分: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和数据价值化。本文将立足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分析数字经济赋能山西加快转型发展的理论逻辑。
1.规模经济。在传统经济模式下,企业由于受到生产可能性边界、管理组织方式、交易费用等因素的限制,平均生产成本开始随着产量的增加而降低,在达到最低点后,又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升高,呈现“U”型曲线。但现如今,由于各种信息通信技术对传统行业的高渗透,导致数字化企业的生产成本表现为高固定成本和低边际成本的新特征,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平均成本逐渐降低,形成了规模经济。此外,规模经济不仅发生在供给侧,也产生于需求侧,当企业用户量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触发正反馈效应,进而实现马太效应,促进企业规模的扩大。
2.范围经济。传统的范围经济是指厂商通过扩大经营范围,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的成本低于分别生产每种产品所需费用时所带来的成本。而数字通信技术的应用弱化了传统范围经济中产品之间的关联度,企业可以依托于某一种主营业务所积累的海量粘性客户资源,低成本地开展多样化业务,获取更多的营业利润。此外,由于该企业主营业务用户的规模性,使新业务更易于传播和被客户接受。范围经济使企业尽可能最大化地拓展业务范围,满足大量个性化的、被边缘化的消费需求,形成“长尾效应”。这样,厂商既能扩大市场规模,又能提高相应产品供给与需求的适配度,达到供需的动态平衡。
3.网络经济。网络效应是数字经济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基础经济环境。根据梅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且当网络用户超过一定量时,具有强外部性和正反馈效应,使得信息通信技术的应用呈现出边际收益递增的趋势。
1.数字经济能够提升产业效率。高质量发展是指能够满足人民日益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但是,如今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而提升产业效率是解决发展失衡问题的关键途径。随着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催生出了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同时也会引起产业内部各环节的创新。数字化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改变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也促进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提升生产效率。一方面,新一代数字技术诞生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衍生出了多种新兴经济形态。在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中,由于其较强的扩散性,产生了个性化定制与平台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加速产业融合,提升产业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增强了产业之间技术经济的关联度,并且数字技术的可共享性也弱化了区位差异对生产的影响,放大了知识的溢出效应,在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时,也推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
2.数字经济能够推动产业融合。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创新,催生了关联的技术、产品和服务,并扩散和融合到相关产业当中,改善了原有产业的技术模式和成本函数,加深了产业之间和产业内部的融合程度。数字技术不仅通过向相关产业扩散和渗透,形成新的产业,而且通过数字产业链的延伸融合,形成新的产业体系,不断推动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智能化、数字化,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
3.数字经济能够倒逼市场创新。随着数字经济时代的到来,大体量的数据、个性化定制等供需信息的实时调整使市场竞争愈加激烈,再加上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倒逼市场主体加快技术、产品、服务以及运营模式的创造和革新。同时,多领域、多层次和多环节的创新活动也提高了市场供需的匹配度和及时性。
1.数字经济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资源配置效率。首先,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带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也会融合到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决供需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的问题,进而促进专利性成果产品化和市场化,提高生产效率。其次,数据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型生产要素,其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放大了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了对传统生产要素的依赖性,从而使资源的配置更加合理化。此外,数据等高级生产要素可以协同其他传统生产要素,改变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和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使三次产业的边界更加模糊,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全要素生产率。
2.数字经济能够有效协调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以让各市场主体更好地掌握和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需要,比如个性化定制、智能化要求等,提高生产者剩余的同时,也可以提高消费者剩余,改善社会的总福利水平。另外,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可以为政府与市场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以及各市场主体之间搭建数字化桥梁。
现代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同时引进数字产业龙头企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是促进数实融合的基础。传统企业应用相关数字技术,可能有效解决供给失衡等问题。从供给侧来看,企业通过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能够大幅提升生产、运营、流通和管理等环节效率,提高现有产品、服务和技术的供给能力;
从需求侧来看,利用数字技术最大限度挖掘消费者内需潜力,满足其个性化定制的需求,进而消化吸收现有的过剩产能。而一些企业面对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存在“不想、不敢、不会”的现象。为此,要构建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机制。既要让企业认识到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又要培育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人才,还要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此外,也要加快引进滴滴、快手、美团、小米等头部企业,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数字经济产业园,通过发挥产业的引领效应,吸引其他优质中小型数字企业入驻,从而打通山西省各地级市数字产业之间数据采集、清洗、标注、存储、传输、应用及分析全生命周期价值管理的产业链,推动山西省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全新省级数字生态。
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全链条的改造,提高生产数量和生产效率,实现绿色生产。其中,制造业作为我省产业转型的主攻方向,我们要锚定打造智能制造“山西样板”和建设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目标,大力推进制造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和绿色化。第一,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将相关生产设备与传感器进行互联,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和生产进度,从而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调整。第二,通过与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完成对重大技术和高新装备的研发工作,从源头上解决“不能融合”的问题。第三,深化和拓展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实现数字技术从上游的研发创新和生产加工到下游的销售管理的全应用,消除数字技术在地区、企业和环节渗透不彻底导致的“数字鸿沟”,进而从过程上解决“融合不全”的问题。第四,作为能源大省,实现绿色化生产对于“减污降碳增绿”的目标尤为重要。能源企业可以通过应用数字技术互联设备和数据,找出能源浪费和低效的环节,并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使能源管理策略得到优化,降低能源成本。第五,探索“5G+智能矿山”的应用模式,将数字技术与山西省煤炭产业深度融合,解决传统采矿现场通信技术差、危险系数大和人力成本高等问题,并迈向煤炭产业链的中高端,推动工业互联网实现高质量发展。
增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数字经济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速率升级,不仅要推动5G、IPv6 等商用部署和规模应用,还要前瞻布局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6G),进而实现行业间数字化的互联互通。以“东数西算”工程为契机,山西省应该发挥在气候和能源等方面的比较优势,融入京津冀和内蒙古两大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构建一体化的大数据中心体系。在政策、资金方面给予一定的支持,通过设置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促进山西省各地级市数字产业的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山西省高等院校开设数字经济相关专业,同时,助力山西省职业教育和数字产业协同发展,校企联合培养数字经济后备人才,且利用产学研一体化,使科研成果和科学技术尽快落地,实现产业化和市场化。打造政务信息统一共享的开放平台是增强政府治理能力、提升政府治理效率和拓宽政府治理方式的关键举措。以国家相关政策和文件为依托,优化政府数据共享服务的制度设计,给予基层和相关部门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技术支撑,组织与协调各部门、各层级和各地域政务信息系统的建设,进而提高数字政府的群众参与度、资源整合度和透明化程度。建设一批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新型智慧城市。通过开设政策事务和高频应用的“网上窗口”,使政务服务实现“掌上办”“云上办”“指尖办”。通过创办智慧医疗平台和智慧教育平台,加快医疗教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进程。建设现实城市与数字城市同步的“数字孪生”城市,这样一方面可以通过交通网络数字化,优化各路口的红绿灯配时,大大提升交通运行效率;
另一方面通过大数据安全监管平台,使环境治理更加精准、风险防范更加切实。
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