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渤海船舶职业学院,辽宁 兴城 125105
深入学习新中国史、党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改革开放史是新时代大学生发展的重要课题[1]。高校需在明确“四史”教育重要价值的前提下,采取科学对策来促进“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继而在促进高校思政教育优化改革的同时,为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的培养提供助力。
目前,随着我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发展,大学生频繁受到多元思潮的影响。鉴于此,亟需借助“四史”教育来促进大学生主流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通过对革命精神、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学习,实现对不良文化与思想的有效抵制,真正做到在自我成长、发展过程中对“四个意识”有效树立,以“四史”教育为媒介来促进大学生明确政治立场、坚定文化自信[2]。
“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可以实现在思政教育中对红色基因、文化以及精神的贯穿与融合,如将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最大化发挥思政教育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精神意识方面的作用。
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是实现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支撑,亦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渗透的关键载体,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可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性,助力高校思政教育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将“四史”中历史典故、重大事件等内容融入其中,进而在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品质的同时,以丰富的内容来增加课堂活力。
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与落实,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而受限于意识较差等方面的影响,使得个别高校未做到对思政教育资源的整合与集成,仍习惯于依靠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讲解。对于“四史”教育的融合缺乏正确认知,片面地认为在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仅是辅助手段之一,导致思政教育开展仍无法获得较为显著成效,难以通过“四史”教育资源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精神品质[3]。
将“四史”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能够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但当前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的融合,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高校尚未认知“四史”教育融合的必要性,尽管针对“四史”教育进行课程的独立开设,但课程课时占比相对较低,使得学生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对“四史”知识内容进行零散学习,无法在思政理论学习过程中对“四史”形成系统性认知[4]。二是部分高校对于“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相对滞后单一,再加上内容陈旧、雷同,使得学生无法对“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开展保持较高积极性,对思政教育育人价值的体现产生不利影响。
高校思政教育中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学校要想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需在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载体的同时,做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进行“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与覆盖。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任务的基础载体,亦是实现“四史”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渠道。所以,高校需充分考虑“八个相统一”要求,围绕“纲要”来构建融合“四史”教育的思政课体系,以期采取相互支撑、补充的方式拓展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的覆盖面。同时,高校需重视“四史”教育载体、内容、方式的完善与优化,做到让“四史”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结合“四史”教育要求的分析,对思政课中相关史料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在“四史”教育融合过程中,应充分秉持“凭史而论”“以史为据”的原则,以学生历史视野与思维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实现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加强对学生政治观、历史观、党史观等方面的培养。
高校思政教育成效与实践活动教学开展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合“四史”教育,能够实现以“行走课堂”的形式来促进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的融合,以确保学生能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四史”教育的体验与感悟,以实践活动为媒介来促进学生历史使命感与文化自信的培养。因此,可结合以下几点来促进“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第一,在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中融入“四史”教育。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革命、改革、建设实践过程中的重要文化体现,红色文化不仅是共产党人爱国情怀、理想信念的承载体,亦是“四史”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高校应合理利用实践基地,通过对革命遗址、烈士陵园等文化资源的整合,将红色遗址、纪念馆和展览馆作为“四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引导大学生在实践参与过程中加深对革命历史的感知,以红色文化研学活动为契机来加强大学生精神品质的培养,最大化体现出“第二课堂”的育人价值。
第二,在社会实践公益活动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应以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为契机,充分挖掘和利用“四史”教育资源来强化学生培养。例如,以重大历史纪念日、国家发展热点问题为主题,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参观考察等活动;
以“追求红色记忆”为主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到寻找身边人、身边事的实践公益活动中,在红色故事聆听中接受“四史”教育,以实践公益活动为媒介引导学生传承精神、感受信仰、继承遗志,进一步促进学生文化自信与政治认同的培养。
第三,在虚拟实践教学中融入“四史”教育。高校应充分利用VR、互联网、计算机等技术来促进“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积极与历史博物馆、革命遗址展览馆等文化基地建立合作关系,以政府为主导,联动社会与学校构建良好合作机制。例如,将红色文化资源展馆升级成虚拟展览馆,构建符合思政教育实际需求的“四史”资源库,以期在思政教育过程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直观、全面的“四史”相关资源;
借助虚拟技术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进一步促进思政教育网络化、便捷化的开展,为“四史”教育的有效融合提供保障。
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建设质量,且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等与思政教育成效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鉴于此,为进一步推动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的深度融合,高校需正确认识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在重视教师理论素养不断提升的同时,强调专业教师对融合技能的学习与掌握,以此为思政教育与“四史”教育的融合提供保障。首先,高校需积极开展“四史”学习与交流活动,视情况聘请领域内专家开展校内讲座、交流互动,或者是定期组织教师开展红色教育基地考察、参观活动,以帮助教师在专业交流、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四史”资源内涵与本质的了解,做到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发掘融合“四史”教育的节点。其次,高校可积极与当地红色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等建立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完善“双向”培养制度,在节假日、寒暑假等时间鼓励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活动,如在博物馆、展览馆中兼职担任讲解员、资料整理员等,在亲身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四史”精神的感悟[5]。最后,高校可借助集中备课的形式来鼓励教师之间相互交流、分享,通过思维发散来帮助教师创新教学思路,寻找“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突破口。
综上所述,“四史”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与培养,亦可为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提供助力。为此,高校在明确“四史”教育融合价值与意义的前提下,对当前思政教育中“四史”教育融合困境进行深度剖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措施来促进“四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有效渗透与融合,为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以及民族自豪感提供助力。
猜你喜欢 四史理论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小主播上微课 团队员学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9期)2020-12-17遇见“四史” 图说“第一”上海工运(2020年10期)2020-11-03队史连“四史”少先队活动(2020年10期)2020-10-28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学习月刊(2015年6期)2015-07-09“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学习月刊(2015年12期)2015-07-09《聊斋志异》与前四史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5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