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当代生态美育背景缘起、理论基础与举措分析

当代生态美育背景缘起、理论基础与举措分析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8 18:19:02

单 良 金禹来

人类从诞生至今的几百万年里,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若干社会形态,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也发生了诸多碰撞,可以说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亦是人与自然关系变化的史书。在农业社会,人类依赖于自然。此时人类对自然是畏惧而敬仰的态度,人们对自然神进行敬拜,祈祷第二年可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和自然是缓和的关系,人类居于从属地位。

步入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开启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快速提高,人类历史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和自然关系也悄无声息地变化着,从臣服到征服、从顺应到反抗。人类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的要素比重越来越大,甚至有超越“自然”要素的态势。

人类中心主义思潮泛滥,无止境的自然破坏阻碍了社会发展,在人和自然关系的危急关头,生态人文主义悄然崛起,以生态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生态美育在学界兴起。后现代生态时代下生态美育如何更好地贯彻和落实也成为人类面临的主要难题。

人类中心主义为何物?陈云将其归纳为“人是世界主体,人是万物尺度,人类利益至上”三点[1]。可以说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和人文主义思想异曲同工,而早在文艺复兴时就已萌发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种子。

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于启蒙运动时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绝对控制,一方面人类本身自信心空前地膨胀,更加努力地投身于人类社会的改造中。但另一方面人类本质上只关心自身及其赖以发展的环境,而忽视其他生物以及他们所依赖的环境。正如李宜强所说,为了追求自身利益不顾一切地向自然“宣战”,永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2]。曾经的绿水青山都成为了人类意志的牺牲品,人们唯经济利益为重而忽视生态利益,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历史上,资本主义现代化与工业化过程中人类自信心空前膨胀,人定胜天思想积极地融入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潮流里,人类不再顺应自然,而开始走向另一极端,想要征服自然、反抗自然,仿佛人类成为了世界的主宰者和创造者。人类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开发已成为压倒地球环境承载力的最后一根稻草。忽略生态环境只关注人类自身的行为也终成为了历史发展的阻力。

为了拯救人类自身,人类中心主义思想被迫落幕声。最早提出类似思想的是法国人福柯,1966年他在《词与物》中,提出了“在我们今天,并且尼采仍然从远处表明了转折点,已被断言的,并不是上帝的不在场或死亡,而是人的终结”[3]。对此,我国著名美学家曾繁仁指出,所谓“人的终结”就是“人类中心主义的终结”[4]。人和自然双方权力的争斗最终以自然取胜为结局,人不得不让渡部分权力。

人类中心主义被历史证明并不可取,自工业文明过渡到生态文明后,生态中心主义和生态人文主义思潮涌现产生。生态中心主义过分强调关注自然,而忽视人的价值,进入了另一个困境里。曾繁仁认为这是一种倒退的反历史倾向,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违背[5]。或许对“人类中心主义”决不能简单地抛弃,而应该进行“扬弃”。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共同借鉴形成了崭新的生态人文主义,亦成为生态美育的指导思想。

生态美学与教育相结合,诞生了崭新的生态美育体系,生态美育以生态美学为背景,是生态美学在教育领域的反映。生态美育和生态美学在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上有内容的一致性。生态美学的哲学根基是生态存在论,其倡导者是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他试图通过存在论的观点来阐释人和客观自然的关系,人处于自然之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海德格尔提出的生态存在观、四方游戏说、诗意地栖居[6],都区别于传统认识论哲学观。

众所周知,传统的认识论哲学采取“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人与自然是对立矛盾的,两者永远不可能统一,注定相爱相杀。而在存在论哲学中,则互合为一体,两者浑然天成,人处于自然之中,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恰恰体现了一种调和关系。以存在观为基础的生态人文主义思想的出现既是必然,也是历史的进步。人也好自然也好,片面强调一方必将导致双方关系的失衡。应该平等地看待两者的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的价值与自然价值相统一。

生态美育的内涵是重中之重,其厘清程度与生态美育落实程度相挂钩,当务之急是厘清概念问题。国内学者对此也是众说纷纭。曾繁仁认为生态美育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美学这一理论形态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渠道与途径[7]。生态美育作为一个渠道将生态美学的观念传递出去,生态美育是外在表现形式,而生态美学是蕴含其中的观念内核。生态美育不仅培养人们对于美的鉴别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审美对象的审美态度。苏小芸在《生态美育的基本性质》一文中指出:通过生态审美实践,培养人的生态审美情感,提高生态审美欣赏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8]。生态美育区别于传统美育范畴,传统美育强调对事物客体进行审美,用主观的标准要求来对客体的美感进行规定,忽略了主体本身和人格关怀,也过于强调美而弱化了情感价值的地位。苏小芸从情感、生态原则入手阐释了美育内涵。

生态美育的内涵目前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角度看,生态美育是一种生态审美教育,为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及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教育提升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认识美、理解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里对美的审美对象进行了限定,局限于自然生态,特指对自然的审美教育。广义角度看,生态美育包括知识性、情感性、审美性三性,以生态存在观为理论基础,更好地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培养人对自然的情感熏陶,是一种人和自然和谐且共生的关系之美。这不仅是对自然本身的审美,以欣赏美的眼光去看待自然本身,而是更高维度的升华,连同人类在内也要放入审美范畴内,一定程度上也是对狭义生态美育的突破。从视觉之美转向关系之美、观念之美。

生态美育体系区别于传统的美育体系,在理论基础、审美对象、审美形式上均有所不同。

从理论基础看,传统美育的理论基础是认识论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主客对立分离的状态,人仿佛脱离于自然界,而存在于一个区别于自然的人类社会。在认识论下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纯理性认识上的关系,并不是实实在在当下的人和自然,并未站在时间角度去考量。传统美育同时从认识论哲学引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体现了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衡。而生态美育的理论基础是生态存在论哲学,自然和人的关系隔阂被打破,人和自然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互惠互利互相共生,和自然的矛盾得到进一步的化解。

从审美对象看,传统美育审美对象局限在艺术范畴内,较为排斥并且有着严重的审美掠夺现象。比如以宠物猫金吉拉举例:金吉拉来自英国,是人工培育品种,形态比波斯猫小,更灵巧,深受爱猫人士喜爱。但它的患病率高,心脏和肾脏都较易患病。为了满足人单方面的审美需求,压制了动物自身的生长规律,本该茁壮成长的猫咪非要按照人的意愿去生长,给猫咪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痛苦。传统美育的审美是一种人化的审美,以符合人脑认知结构的美感作为审美依据。而生态美育的审美对象从人化的物体扩展到了自然界,对自然界本身进行审美,进行情感上的熏陶,同时有着“反审美掠夺”的倾向,接受自然生态的本来面貌,不过多人为进行干预。

从审美形式看,传统美育是一种外在形式美,而不是内在真实美,所谓“比例、和谐、对称、黄金分割”等都属于这种外在的形式美[4],是一种理性美,用各种数学比例来试图对美进行科学定义,换言之,外在形式美有标准和定义,若不符合便是不美的,这样的审美是十分主观排外的。而生态美育是一种内在真实美,不光是对生态本身的审美理解,更是一种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审美,是一种感性美,不再进行科学定义,也不再受制于人的主观判断。

(一)纠正错误认知,树立正确观念

五育融合背景下,对德、智、体、美、劳提出更高要求,特别是对于近两年强调的美育部分,大多数教师对生态美育的认识存在偏差,美育知识严重匮乏也直接影响到贯彻效果。一些学校教育工作者或将生态美育的功能等同于德育,混淆了美育和德育的界限。或在教学中更多地注重表面形式生态审美,而忽视了内在的情感性和知识性,导致美育育人功能传导不良。或将生态美育错误地理解为艺术教育,使得生态美育目标偏离,没有真正落实生态存在观的指导思想。因此,对生态美育的概念理解是进行美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只有区别于德育,区别于传统美育,只有真正地感受领悟生态美育,才能发挥生态美育价值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但需特别强调地是,落实生态美育并非对传统美育的摒弃和疏忽,生态美育与传统美育同等重要,两者统一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最终都是为了达到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明确两者内涵基础上,共同贯彻两种美育也是可取之策。

(二)开展课程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课程是生态美育发挥作用的媒介,课堂是感受生态美育的主战场,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可以让学生达到最起码最基本的生态美育陶冶水平。当前学校生态美育课程资源不足且较分散,受到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影响,各个学科生态美育资源分布不均衡。文科素养强烈的地理、政治、语文学科有着更为丰富的生态美育资源,反观数学、英语学科生态美育资源严重不足。因此,生态美育教育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培养一批具备生态美育核心素养,深刻挖掘学科内部生态美育的专业型人才队伍,保证在课程中潜移默化地落实生态美育。这也与邵娜娜提出的“挖掘人文社科课程的生态美育要素”互为补充[9]。在课程教学方面,积极发掘蕴含的生态美育价值,提高学生生态美育素养。有条件有资源的学校,应组织专家、专业教师、学生多方合作构建生态美育校本课程,扩展生态美育课程的落实方式,保证课程内容的多样化、专业化、具体化,避免传统课堂教学固化死板。更加专注集中培养学生的美育素养,激发学生美育鉴别力,更加完善地开展学生情感人格教育

(三)开展美育实践,浸润美育力量

引进课堂不如走出去,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生态美育不能仅在学校开展,家庭、企业、社会也有责任带动生态美育建设。首先,开展环境保护线下实践,以身力行低碳理念,能步行就不坐公交,能坐公交就不搭出租车,从生活点滴入手呵护环境。生态美育实践不仅包括线下实践,还包括线上参与。诸如支付宝蚂蚁森林线上种树的形式,立意新颖且富有感召作用。虞卓还提议通过微博等大众传媒宣传保护生态环境[10]。个人力量如涓涓细流,众人参与便是汪洋大海。其次,打造模范典型,政府积极联合其他组织机构,比如联合图书馆开展保护环境讲座,定期开展绿色生态读书角讨论交流,浸润美育力量,营造环保氛围。对于积极贯彻生态美育的个人,给予先进称号,颁发荣誉证书,让社会形成生态之风,增强美育的社会感召力。最后,企业和公益组织合作,例如蚂蚁森林和自然保护区合作,产生1+1大于2的力量,在保护区开展生态活动,引领社会环保风尚,最终通过个体、政府、企业、社会、学校多方力量使美育内涵深入人心,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本文对生态美育诞生背景、理论基础、措施举措进行了简要论述分析,可以发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大背景下,我们对于美育有了更高要求,生态美育作为美育新形态亟需被重视。树立起环保理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家校社会协同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打开绿色新格局。人类生存质量提高和改善是一件恩泽子孙后代的大事,缓和人地矛盾也是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续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视生态美育,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中心主义美育人类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6期)2021-09-12论我国实体中心主义的非法证据排除模式法大研究生(2020年1期)2020-07-22人类第一杀手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习近平外交思想对“西方中心主义”的回应与超越探析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9年6期)2020-01-19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意林·全彩Color(2019年6期)2019-07-24法益中心主义的目的解释观之省思法律方法(2018年3期)2018-10-10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美育最忌急功近利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