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创办海外华文报刊述评

中国共产党人参与创办海外华文报刊述评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8 12:00:02

连千乘

( 厦门广播电视集团,福建 厦门 361012 )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协助创办了诸多海外华文报刊。

学界关于这个方面的研究成果仅限于零星个案①,缺乏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有些研究成果的观点值得商榷。

中国共产党人②围绕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积极参与创办各种海外华文报刊。

虽然这些海外华文报刊多数不是中共直接创办的,但都起到为发动国内共产主义运动做舆论准备和对外宣传中共立场、 方针、 政治主张及其革命斗争特别是宣传中共海外统战政策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中国兴起了出洋留学运动。

这些出洋留学的年轻人中有很多是共产党人,他们来到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发源地欧洲,为了寻求与宣传救国救民的真理,先后创办发行了一些华文报刊。

这些华文报刊的受众主要是海外华侨华人。

1. «旅欧杂志»

1916 年,在法国留学的蔡元培和李石曾等人“因感中法文化提携之必要”,在巴黎成立华法教育会,蔡元培担任中方会长,巴黎大学历史学教授欧乐担任法方会长[1]。

同年8 月15 日,蔡元培于法国都尔(Tours,今图尔)创办«旅欧杂志» 作为华法教育会会刊,“以交换旅欧同人之知识,及传布西方文化于国内为宗旨”[2],«旅欧杂志» 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后来不少共产党人赴法勤工俭学,探索革命道路。

«旅欧杂志» 初为半月刊,每月1 日、 15 日出版,32 开本。

1918 年3 月停刊,1918 年9 月复刊,改为双月刊,最终停刊时间不详。

«旅欧杂志» 创刊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蔡元培、 李石曾、 汪精卫先后担任主编,蔡元培、 李石曾、 汪精卫、 吴稚晖、 褚民谊等人是主要撰稿人。

华法教育会成员的思想比较复杂,蔡元培主张教育救国,一批人信仰无政府主义,老同盟会会员吴玉章等人信仰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如1917 年10 月出版的«旅欧杂志» 第25 期就刊载了署名“永珊” 的«留法俭学讲演大会纪事»。

2. «少年» (La Jeunesse)与«赤光»

1922 年6 月3 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简称“少共”)在巴黎正式成立。

同年8 月1 日,蔡和森等人创办“少共” 和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少年»。

«少年» 前期主要由赵世炎负责编辑,陈延年、 陈乔年等人负责刻蜡版、 油印、装订和发行工作。

1923 年3 月之后,周恩来接替他们承担编辑、 发行工作,李富春、 邓小平、傅钟、 李大章等人也先后参与这一工作[3]。

«少年» 初为16 开油印本,月刊,后改为24 开油印本,共出版了13 期。

«少年» 创刊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创办的第一本革命刊物,受众主要是留欧学生共产党人,也有部分国内读者。

«少年» 侧重于理论宣传,摘刊过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等人的经典著作,发表了周恩来的«共产主义与中国» «宗教精神与共产主义» «十月革命» 等文章,在加强党团员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宣传共产党的主张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1924 年2 月1 日,«少年» 更名为«赤光»,«赤光» 在巴黎创刊,为16 开版油印半月刊,每期12 页左右,至1930 年3 月共出版了55期[4]。

1925 年6 月出版第33 期后停刊,1928 年在巴黎复刊,刊社后迁德国柏林。

«赤光的宣言» 声称,“改理论的«少年» 为实际的«赤光» ”[5]。

周恩来作为«赤光» 负责人和主要撰稿人,使用“伍豪” “飞飞” “翔” “翔字” “恩来”等署名在第1 至第10 期共发表了38 篇文章[6]。

由于«少年» 和«赤光» 是手刻油印内部刊物,其发行、 传播范围受一定影响,发行数量无从查考。

«赤光» 封面上方中间印有“赤光社编辑发行” 的醒目字样,在封底左下角印有“法国: 一法郎;

美国: 二角”,旁边特别标注“工人半价”[7]。

«赤光» 虽属油印内部刊物,但不像其他中共内部刊物无偿赠阅,而是“依托‘新青年社’ ‘上海书店’ ‘巴里中国书报社’等出版发行机构实现了中共早期书报的海外发行”[8]。

3. «工人之路» (Paбoчии ПyтЬ)

«工人之路» 创办于1922 年3 月1 日,是由苏共远东边疆委员会和职工苏维埃主办的中文机关报,先后在赤塔、 海参崴、 伯力出版。

«工人之路» 旨在向身处远东的中国工人介绍国际国内形势。

«工人之路» 是从半月刊发展为周刊乃至双日刊的4 版大报,1934 年发行量达到6 800份。

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发起人之一的俞秀松和董亦湘等人,于“五卅运动” 后赴苏留学。

1932年7 月,经苏共中央决定,先后派董亦湘、 周达文、 俞秀松等人到远东伯力工作,俞秀松先后担任«工人之路» 副主编、 书记等职。

«工人之路» 的主笔、 编辑、 栏目主编多半是在苏联远东地区工作或留学的中共党员。

«工人之路» 刊载了李大钊、 邓中夏、 俞秀松、 梁柏台、 汪寿华、 伍修权、 柯庆施等人的文章,如独家刊发李大钊1924 年在苏联期间所作诗歌«进攻» 和邓中夏的«呜呼,澎湃同志之死» 等作品[9]。

发现«工人之路» 没有在国内发行传播,但«工人之路» 经常报道国内的消息。

因苏共“肃反”运动祸及在远东的中共党员,«工人之路» 于1938 年4 月停刊。

16 年间,«工人之路» 共出版了1700 期左右,总字数超过2500 万字,“是迄今发现办报时间最长、 发行量最大的由中国共产党人参与主编的在海外发行的中文报刊。

«工人之路» 通过海外共产党人看中国革命,具有独特的视角”[10]。

4. «救国报» 与«救国时报» (Au Secours de la Patrie)

1935 年12 月9 日创刊的«救国报» 是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中文机关报,创办«救国报» 是“为了宣传我党的政治主张和向党员传布党的指示”[11]。

«救国报» 编辑部设在莫斯科,主编先后有廖焕星、 李立三、 陈潭秋等人,在巴黎印刷、 出版和发行。

«救国报» 初期每期发行5000 份,后增至2 万份,行销43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 600 余订户[12]。

«救国报» 后改为«救国时报»,以“不分党派,不问信仰,团结全民,抗日救国” 为宗旨[13],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建立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和加强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方针政策,被海内外读者誉为“海外权舆” “抗日先锋” 和“革命民众的喉舌”[14]。

5. «全民月刊»

«全民月刊» 1936 年3 月创办于巴黎,每期刊发文章二三十篇,每期篇幅在160 页左右。«全民月刊» 旨在加强联络侨胞及留学生,系统介绍世界政治、 经济及社会文化,介绍、 讨论海内外各方人士救国意见。

表面上看起来是中国留法学生和华侨创办的一份中文社团刊物,其实是由吴玉章、 李立三等中国共产党人主持 “以‘巴黎华侨’ 身份宣传抗日统一战线思想的时政月刊”[15]。

«全民月刊» 连载了署名“廉臣” 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约3 万字,成为最早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纪实报告[16]。

陈云奉中共中央委派赴上海恢复在国统区的地下党组织并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在前往莫斯科途中他写就«随军西行见闻录»。«救国时报» 后将所连载的«随军西行见闻录»等合集为«长征记» 出版发行[17]。

在美洲,中国共产党人也在共产国际的精神指导下积极开展活动。

19 世纪20 年代,留美的施滉、 徐永煐、 张报等人加入美共,组建了美共中央中国局及其外围组织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出版发行机关报«先锋报»。

1938 年,中共将在巴黎出版的«救国时报» 迁移到纽约,随后与«先锋报» 合并为«美洲华侨日报»。

1. «先锋报» (The Chinese Vanguard)

1927 年底,在美国华侨捐助下,美共中国局在旧金山油印出版不定期报纸«先锋» (Vanguard)。1930 年4 月下旬,«先锋报» 正式创刊,为8 开8版铅印周刊。

«先锋报» 的受众以在美做苦力的华侨为主,«先锋报» 公开声称“是美洲华侨劳苦群众唯一喉舌,只有先锋彻底抗日,拥护中国民族革命战争”[18]。

以共产国际七大为界,«先锋报» 的宣传思想发生了转变,之前以宣传阶级斗争为主,之后以号召抗日救国为主。

1934年,冀朝鼎在«先锋报» 上发表纪念省港大罢工领袖苏兆征的文章。

1935 年中共发表“八一宣言” 后,«先锋报» 积极宣传中共联合各党派共同抗日的政治主张。

“ «先锋报» 是第一份在美洲华侨社会中进行真正意义的共产主义宣传的革命报刊。”[18]

2. «美洲华侨日报» (China Daily News)

1936 年起,中共中央先后成立了负责侨务工作的“中共中央海外工作领导小组” “中共中央华侨工作委员会” “海外工作委员会” 三个机构,负责人均为朱德。

这一阶段中共侨务工作的重点是对外开展抗战宣传,号召海外华侨参加抗日救国活动,并争取广大海外侨胞认同中共的抗战主张。

1938 年8 月,饶漱石、 陆璀等中共党员携带«救国时报» 报社部分设备从巴黎到纽约,«救国时报» 与«先锋报» 合并,沿用«救国时报» 名称继续出版。

«纽约华侨日报» 于1940 年“七七事变”纪念日创刊,每天出对开纸2 张8 版。

创刊初期,由曾任中共北平市委组织部部长、 美共加州大学支部负责人唐明照任社长,冀贡泉任主编。毛泽东特地为«纽约华侨日报» 创刊题词: “起来,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到底!”[19]«纽约华侨日报» 后改名«美洲华侨日报»。

太平洋战争爆发,冀贡泉应征进入美国战争情报署(OWI)工作,唐明照兼任«美洲华侨日报» 主编。

«美洲华侨日报» 遵循“依靠劳动华侨群众” “高举抗日旗帜” 两大原则,逐步形成了维护华侨正当权益、 团结抗日、 反对内战的办报宗旨,被认为“第一家向华埠传统势力挑战的中文报纸”[20]。

«美洲华侨日报» 着重报道中国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还曾发动华侨捐款,并购买医药和救护车赠送八路军。

1941 年1 月“皖南事变” 发生后,«美洲华侨日报» 率先揭露事实真相,强烈抗议蒋介石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为,反对国民党搞分裂、 自毁长城的行径,要求团结一致,坚持抗战。

1945 年2 月10 日,针对国民党军事上腐败、 政治上一党专政、 经济上衰落与通货膨胀等时局,美洲洪门致公堂在加拿大温哥华创办的«大汉公报» (The Chinese Times)联合«美洲华侨日报» 等美洲十家华侨华文报刊公开发表«美洲华侨报界对国事主张» (即美洲“十报宣言”),明确宣示美洲华侨报界对中国的国事主张: 要求国民党结束一党专政,开放党禁,一切爱国党派均享有合法政治地位,成立民主联合政府[21]。

中国共产党号召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各党派成立联合政府的民主政治主张得到美洲华侨报界的真心拥护与热烈响应。

1935 年,中共中央发表«八一宣言»,倡导建立全民族的抗日统一战线。

由此逐步调整华侨政策,加强对海外华侨的抗日宣传组织工作,并成立特设机构,由周恩来主管领导。

1938 年1月,廖承志受委派前往香港,筹建八路军驻港办事处及中共南方工委会香港办事处,积极开展对南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

中共对海外华侨华人宣传统战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了香港和南洋。

1938 年3 月18 日,毛主席为访问延安的马来亚华侨抗敌后援会代表团题词: “全体华侨同志应该好好团结起来,援助祖国,战胜日寇。

共产党是关心海外侨胞的,愿意与全体侨胞建立抗日统一战线。”[22]同时,还应访问延安的南洋华侨战地记者通讯团领队、 1929 年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福建永春籍华侨辜俊英之请,为筹备中的«南国日报» 题词: “马来亚的侨胞用一切力量援助祖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而斗争。”[23]可见毛主席非常重视海外宣传工作,对南洋华文报刊及其记者寄予殷切的希望。

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和南洋主办或主导华文报刊之前,充分依靠进步的海外华文报刊和华侨记者进行宣传。

新加坡华侨黄薇留日期间就参加了中共东京支部领导的革命活动。

1938 年3 月,黄薇以新加坡«星洲日报» 特派记者身份回国,赴徐州前线采访。

同年6 月,她随“世界学生联合会代表团” 到延安采访,并随陕甘宁边区慰问团一道前往晋察冀边区慰问、 采访。

她把在华北敌后根据地的见闻写成百余篇通讯,先后在新加坡«星洲日报» «星洲晚报» 发表,连载6个多月[24],在海外读者中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这些通讯结集出版时,萧克将军题词: “以笔为剑,当得三千毛瑟枪。”[25]

1. «星岛日报» 与«星岛晚报»

1938 年8 月1 日,南洋侨商胡文虎出资在香港创办«星岛日报»,奉行“不偏不倚、 不屈不挠、 不阿谀奉承,致力于社会服务和福利工作” 的宗旨。

8 月13 日,增出«星岛晚报»,并在内地发行。

该报总编辑金仲华、 副总编辑邵宗汉及专栏作者羊枣(杨潮)、 黄薇等人均受中共香港地下党组织领导。

1941 年12 月15 日,因香港沦陷被迫停刊。

2. «华商报» (晚刊)

1941 年2 月10 日,廖承志向中共中央和周恩来电报请示: “现在到港文化人相当多,我们决定在港办一报纸。

……以救国会之姿态出现,但不太露锋芒,不过我党重要文件应发表。

我想在«新华日报» 受压迫,而港其他报受国民党收买的情况下,为冲破他们的封锁办这个报,就是其生命只有几个月也是有意义的。”[26]1941 年4 月8 日,«华商报» 在香港创刊,每天下午5时出刊,对开1 张。

中共党员廖承志、 夏衍负责筹备,爱国商人邓文田、 邓文钊资助,陈嘉庚也捐款4 万港币。

邓文钊任总经理,范长江任副总经理,胡愈之的弟弟胡仲持任总编辑,廖沫沙任编辑部主任,张友渔任总主笔。

工作人员还有中共党员乔冠华、 羊枣和民盟的邹韬奋等人。

廖承志为«华商报» 所拟发刊词写道: “我们在这重要的时候,处身在远东大局的神经中枢香港,深深关切着祖国的使命。

祖国正在艰危的奋斗中,向着民族解放的目标前进。

……我们原本上述的信念,在抗战的过程中,就海外舆论界的岗位,担当起号召、 推动的任务。”[26]“ «华商报» 实质上担负着中共在香港进行对外宣传抗日的重要使命。”[27]

3. «华侨导报»

1941 年2 月,上海«救亡日报» 被迫停刊。廖承志给“左联” 的林林(林仰山)分派新任务:“我请示过恩来同志,让你到菲律宾去办个报纸。”[28]1942 年4 月19 日,林季良、 罗理实、麦慕平和中共党员许立等人在马尼拉创办了菲律宾华侨抗日支队的地下油印周刊«华侨导报»,16 开2 版。

«华侨导报» 主编杜埃(曹传美),黄薇以香港«星岛日报» 记者身份调入,她历任«华侨导报» 编辑、 编辑主任、 总编辑,林林、 张敏思负责报纸刻印务,曾焕辉、 王今生负责发行。

«华侨导报» 最初每期发行100 份,后逐渐增加到800 份,1944 年增至3000 份。

为了躲避日军的封锁与堵截,该报编辑部曾数度转移,先后在马尼拉、 加蓝巴社、 罗斯万牛等地出版。

«华侨导报» 高举抗日旗帜,极大地鼓舞了侨胞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意志,在菲律宾华侨中影响很大。

马尼拉光复后,«华侨导报» 于1945 年2 月9 日改为铅印日报,公开出版,8 开一版,后来改为4 开一张。

平均每天印发5000份。

龚韬毅任经理,张思明任总编辑,黄南君任编辑主任。

«华侨导报» 以彻底消灭法西斯为目标,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保护侨胞利益、 争取祖国的民主解放为基本任务,还抨击国民党的独裁政治及文化专制,响应国内的民主宪政运动。

4. «南洋商报»

1923 年9 月6 日,陈嘉庚在新加坡独资创办«南洋商报»。

1940 年底,中共党员胡愈之受周恩来、 廖承志的指派,以无党派人士和著名报人的身份赴新加坡开辟海外抗日宣传阵地,应聘担任«南洋商报» 编辑主任。

胡愈之推行改革,增加抗战宣传方面的内容,加强评论工作,几乎每天撰写1500 字左右的社论,针对华侨救亡运动中的问题和广大华侨最关心的事件,具体阐述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大力宣传团结一致抗日救国,强调“不分党派、 不分帮派、 不分老幼、 不分贫富、 不分智愚,以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

从1941 年1 月接手«南洋商报» 到1942 年2 月新加坡沦陷前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胡愈之为«南洋商报» 所写的评论不下400 篇。«南洋商报» 发表了«民主团结乎? 独裁反共乎?» 等社论,谴责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共分裂行径,成为“民众喉舌,舆论前驱”,日销量由原先的2 万份陡增至5 万份[27]。

5. «南侨日报» 与«南侨晚报»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在美国的支持下进攻陕甘宁边区。

1946 年9 月7 日,陈嘉庚以南洋华侨筹赈总会主席的名义通电美国总统杜鲁门等人。

电文经路透社、 合众社公布,接着由新加坡«民主» 周刊发表。

这封电报呼应了1946 年6月22 日毛泽东以中共中央主席名义发表的«反对美国对蒋军事援助法案的声明»,明确指出美国援助蒋介石重启中国内战的实质,反对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支持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反对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独裁、 卖国、 内战政策,在南洋、 全中国以至全世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陈嘉庚的电报导致新马华侨社会亲蒋和亲共两派势力对立和斗争日益表面化、 尖锐化,引发了一场大论战。

华人社团分成两个对立阵营,以商人为主的华商社团主张讨伐陈嘉庚“滥用南侨总会主席名义”,以工人及文娱界人士为主的团体则大力支持陈嘉庚的言论。

除了新加坡福建会馆支持陈嘉庚外,其他会馆和商团都是反陈嘉庚的。

原先由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 因股权发生变化,也和«中国报» «星洲日报» 等一起反对陈嘉庚[29]。

陈嘉庚“痛感应有自己的喉舌之必要”[30],遂与王源兴、 胡愈之、 李铁民、张楚琨等16 人,发起创办«南侨日报»。

1946 年11 月21 日,«南侨日报» 在新加坡创刊。

初为早报,翌年增加晚报。

社长胡愈之,督印李铁民,总理张楚琨。

1947 年,周恩来特派夏衍“到新加坡去加强«南侨日报» 的编辑力量”。

夏衍协助胡愈之主持«南侨日报» 笔政,彼时日报编辑主任是胡伟夫,晚报编辑主任是洪丝丝。

每天出日报对开两大张,晚报一大张。

«南侨日报» 以团结华侨为建立独立、 和平、 民主的新中国服务为宗旨。

“我海外华侨本爱国真诚,求和平建设,兹故与各帮侨领,创立«南侨日报»,其目的在团结华侨,促进祖国之和平民主,俾内战早日停止,政治早日修明,国民幸福早日实现,以达到孙国父建国之主旨。”[31]“以前南侨是抗日长城,现在南侨是和平先驱,是民主堡垒。

……本报言论,卑之无甚高论,唯以和平民主为宗旨。”[32]«南侨日报»“积极宣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报道国内战局、 国际形势以及解放区的光明和国统区的黑暗、 华侨爱国运动等,在解放战争的历史发展中起了很大的舆论引导作用”[33]。

完全由中国共产党直接创办发行的海外华文报刊屈指可数,只有在巴黎出版发行的中共旅欧支部机关刊物«少年» «赤光» 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机关报«救国时报» (含«救国报»)。

«华商报» 是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份革命报纸,但为了斗争的需要,刻意隐藏其由中国共产党创办领导的政治属性,凸显其华侨商业报纸的属性。

由于中国共产党在海外办报殊属不易,更多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与运营。

一些学者将中国共产党人参与的所有海外华文报刊通通归结为中共报刊。

如有人将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先锋报» 视作中共报刊[14],甚至将苏共远东边疆委员会和职工苏维埃主办的«工人之路» 也纳入中共报刊的范畴。

与此相反,个别学者忽视中国共产党人对海外华文报刊的作用。

有人因为«先锋报» 是“美共中央中国局的外围组织——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而认为“ «先锋报» 不是中国共产党人创办的报纸”[27]。

«先锋报» 固然是美洲华侨反帝大同盟的机关报,但确实是由具有美共党员身份的施滉、 冀朝鼎、徐永煐等中国共产党人一手创办并经营的。

因此,«先锋报» 后来才会与迁移到纽约的«救国时报» 合并为«纽约华侨日报»。

中国共产党人海外办报的功绩绝对不容抹杀。

围绕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中国共产党人积极参与创办、经营海外华文报刊,为发动国内共产主义运动进行舆论造势,对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立场、 方针、政治主张。

海外华文报刊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海外统战政策,成效显著,要警惕过度夸大或无视中国共产党人海外办报业绩的两种错误倾向。

注释:

①主要有: 朱少伟«我党在国外创办的报纸» («新闻记者»1985 年第4 期)、 王美芝«中国共产党在海外的两份报纸—— ‹先锋报› 和‹救国时报› » («新闻研究资料»1989 年第4 期)、 林全民« ‹救国时报›介绍» («抗日战争研究»1994 年第1 期)、 钱承军«抗战时期的海外中文报刊» ( «晋图学刊» 2006 年第3 期)、 徐孜望«中共海外报刊‹救国时报› 研究»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年)、 张晓玮«抗战时期中共海外华文报刊的舆论策应——以吴玉章创办‹救国时报› 为中心» («社会科学辑刊»2010 年第1 期»)、 崔春雪« ‹少年› 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中共党史研究»2013 年第5 期)、陈雷刚«廖承志与香港‹华商报› 的创办» («党史纵览»2014 年第6 期)、 隋杰和赵云泽«周恩来与中共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赤光› » («新闻前哨»2016 年第5 期)、 潘琦«抗战时期在香港及海外的中共报刊» («党史博览»2019 年第1 期)、 «珍贵党史资料‹工人之路› 在沪发布» («光明日报»2021 年6月27 日)、 张宝丽«‹先锋报› 若干史实的考辨及其宣传思想的分析»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 年第4期)、 侯俊英«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东南亚报刊出版研究» («中国出版»2022 年第12 期)。

②所谓共产党人,不一定是加入了共产党组织的共产党员,而是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者。

参见: 陈波. 常想如何做“共产党人” [N]. 解放军报,2020-04-03(7).

③香港当时受英国殖民统治,是华南密切联系南洋的重要通道,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利用各种报刊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并辐射到南洋的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地。胡文虎等南洋侨商在香港办报,不少南洋华侨报人也活跃在香港报业界。

所以将香港和南洋的报刊合并叙述。

猜你喜欢 先锋报救国南洋 科学救国的和平使者水利经济(2022年5期)2022-10-01纽约“东村”的南洋菜中老年保健(2022年7期)2022-09-20《先锋报》若干史实的考辨及其宣传思想的分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22年4期)2022-03-22南洋爱国华侨三领袖的赤子情华人时刊(2021年13期)2021-11-27一生践行“科技救国”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8年5期)2018-06-21民国南洋华侨文献出版热及“南洋”观辨析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6年2期)2016-02-27浙江南洋集团有限公司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听谎有瘾杂文选刊(2008年11期)2008-02-11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军事历史(1999年3期)1999-08-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