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松
(沈阳工程学院 外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是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使命与责任,也是高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与责任。大学英语课程是受众范围广、授课周期长的一门主干通识课,而且容易受西方文化影响。如何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是一项长期且重要的任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遗包括:传统口头文学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传统体育和游艺;
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2]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非遗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审美观和独特的创造力,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与道德观念,能够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文化自信已成为“四个自信”当中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019年发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对祖国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的理解和接受,是爱国主义情感培育和发展的重要条件。”[3]党的二十大报告又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推进中国式文化现代化,提高文化创造和维护塑造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教育,能够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教育提供新的思路,促进英语教学满足时代需求。长期以来,大学英语课程更多关注外国文化,这对开拓大学生的国际视野有重要作用,但多方思想的交融碰撞又使大学生容易面临种种文化困惑和挑战,传统文化的某些价值观可能发生变化。如何使大学生认清国际、国内的局势,选择和信奉正确的文化信仰,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关键。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开展思政教育具有重要价值。非遗资源走进大学英语课程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汲取宝贵的精神财富,增强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在非遗文化的传承中坚定民族文化自信,树立坚定的爱国之心。
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适当的非遗文化资源有利于学生提高语言综合运用和交际能力。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高校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进行跨文化训练,增进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才能。良好的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而非单向的,包括能够用英语进行母语文化的有效输出。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要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及精华并掌握其相应的外语表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力抓手。另一方面,充分掌握母语与母语文化是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4],两者相互影响,相得益彰。非遗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将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更能够促进学生提升英语语言能力,更好地理解中西方文化,为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做好准备。
非遗的传承是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5]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高校作为保护和弘扬传承非遗文化的重要桥梁和场所,其英语教学对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外宣作用不容忽视。非遗文化资源向大学英语课程资源转化,本身就是重要的传承途径之一,同时现阶段英语仍然是不同文化实现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媒介。在英语教学中融入非遗文化,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技能的同时又能够用英语准确表达和传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既可以避免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单向冲击,又能够发挥保护和外宣自身文化的作用,这对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和推动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意义。
“适度性”在这里指的是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中的量和度。首先要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但要认识到语言教学更具本体性,文化教学要服务于语言教学,要在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地导入相关的文化内容。其次就是要处理好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关系。要学好一门外语,了解其对应的文化是首要之举,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让学生首先了解外语文化,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教育。因此,在教学中要合理适度配置非遗文化资源。
“循序渐进”是指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课型的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安排,将教学的系统性和资源的适用性结合起来。非遗资源内容丰富,纷繁复杂,仅以辽宁非遗资源为例,截至2021年5月,全省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6项,现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18项,涉及多个领域和方面。在将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中,要结合教学的体系结构和教学的不同主题筛选适用材料,并注意难度的区分。在初级阶段,以激发学习兴趣为主,可多涉及一些具体风俗习惯和日常行为模式方面的内容,使文化教学和语言交际实践相结合;
在中高级阶段,可多涉及非遗文化所体现的思维方式、伦理规范、价值观念、道德准则、民俗心理和民族情感等内容,引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走向。
“对比性”是指在将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时要注意将中西文化进行对照与比较,是侧重引领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对比。借助具体的非遗项目引导学生在理解中西方文化时既关注相同点又关注不同点,更深刻地体会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的差异,使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锻炼,跨文化意识得以提高。在对比中引领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侧重弘扬中国文化价值观,增强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族文化认同,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英语教材是开展英语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首先,大学英语教材可以系统化地收录一些非遗资源作为部分教学内容。目前多数大学英语教材在编制过程中都涉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通用大学英语》系列教材第四册为例,第二单元以“音乐”为主题,在内容上涵盖了从美国的摇滚音乐到中国的京剧及传统音乐。但总的来说,有关介绍非遗文化的英语资源仍显不足。大学英语教材可以进一步收录非遗资源,解决非遗英语教学资源比较匮乏的问题,为学生提供的系统非遗相关文化概念和精准英文描述,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优秀范本,为弘扬非遗文化拓展渠道。其次,高校可以通过开展校际合作的方式加强对地方非遗文化资源的搜集、整理和英译工作,共同开发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学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把教材和本土非遗文化教学资源进行融合,引导学生关注多个层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再次,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打造主题鲜明、系统性强的线上立体化中英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对非遗文化更直观、立体的感受,让学生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有效结合。
训练学生用英语进行母语文化的有效输出是大学英语课程要求的应有之义。将非遗资源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关键是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可以围绕选定的非遗项目,开展听说读写译的技能训练,可以说非遗资源能够与任何一种技能的训练相结合。训练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术语或段落翻译、课堂演讲、主题讨论、专题阅读、短视频制作、剧目表演、讲故事等都是可以采用的具体方式,这些活动可以加深学生对英语表达的理解和记忆,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意识。这其中,汉英翻译练习尤为考验学生的语言功底和文化意识,因非遗项目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教师需要多投入一些时间来传授文化翻译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用英语最大限度地传达出中国文化的神韵和特色,为传播中国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学习课时有限,可以通过课外实践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的方式利用非遗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例如可以开展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展览活动;
举办相关的校园英语演讲比赛、作文比赛、知识竞赛等,在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邀请英语专家、非遗传承人等进行知识讲座,丰富学生的知识底蕴;
开展实地调研活动,参观非遗基地、访谈非遗项目传承人等。还可以发挥学生在新媒体技术上的特长,通过比赛或作业的方式引导他们动手研究和记录相关的非遗项目,将设计创作与英语语言学习相融合,例如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高教社杯”大学生“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优秀短视频作品征集等活动。可以针对地方文化开展课后非遗项目的翻译实践活动,组织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对现有的英语文献或资料进行整理和甄别,对于仍缺少英文译文的传统文化项目,可以组织学生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尝试性翻译,教师则从语言和文化内涵认知上予以指导。通过诸如此类的课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持续接受非遗文化所蕴含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洗礼,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要推动广大教师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6]。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融入非遗文化内容,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文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还要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和深厚的文化修养,能够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融会贯通并构建良好的教学设计,在润物无声中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因此,院校可以创新人才引进模式,打造更具活力的大学英语教师队伍,同时有必要结合教学体系建立英语教师文化培训或进修机制,通过系统性培训学习,引导教师开阔眼界提升文化素养。教师自身也需要主动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和积累,提升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满足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发展的要求。
在高校课程思政背景下将非遗文化资源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对推动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重要意义。非遗文化是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宝藏,要想利用好非遗文化资源来促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做好顶层设计,把握一定的原则,探寻合适的路径,以期达到理想的效果。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思政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中学生天地(A版)(2022年6期)2022-07-14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大学》大学(2021年2期)2021-06-1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内蒙古教育(2021年18期)2021-02-12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海峡姐妹(2020年12期)2021-01-18大学求学的遗憾民主与法制(2020年16期)2020-08-24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赤峰学院学报(蒙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期)2017-12-15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