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

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的实践路径研究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7 08:38:01

肖良平,温紫琳,丰晟敏

(1.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南昌 330032;2.首都师范大学,北京 100048)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P44).在党的百年征程中,奉献精神作为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为国为民的伟大实践,克服了一道又一道艰难险阻,创造了历史性成就和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新时代大学生富有鲜活的创造力并极具成长成才的巨大潜力,是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群体.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奉献精神并引导其弘扬奉献精神,使其真正认可并践行奉献精神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而且对于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完成特定育人目标、青年人才全面发展和走好职业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一)契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2]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广大人才坚定理想信念、积极参与并乐于为社会和国家发展事业而奉献青春伟力.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现代化建设时期,正是无数仁人志士以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为目标,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奉献给伟大事业,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和迎来了万众期待的幸福生活.

立足国家与社会发展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加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类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永不脱离群众,与群众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3]要实现人民群众对实现更高质量经济发展及日益增长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需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同时需要积极应对风险与挑战,矢志奉献和服务,才能凝心聚魂形成磅礴伟力共克难关,实现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远目标.

展望2050年,基于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将中国式现代化走好、走实、走稳,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目标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越来越多的奋斗者、奉献者将自己的青春投入到祖国建设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去.培育和弘扬奉献精神,与爱国精神、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等相辅相成,以奉献精神引领奉献与服务行为,亦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二)营造以奉献与服务为主流的社会氛围

"青年兴则国家兴,中国发展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4]习近平总书记在二○二三年新年贺词中如此寄语,同时指出,"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5].青年大学生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力军,其接受高等教育,有学识和眼界,在国家发展和社会建设上将更进一步发挥积极作用,且具有特殊而重要地位.新时代大学生正值各项能力与精神培育及自我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其活力和创造力足以为促进整个社会创新性发展提供鲜活动力.全体大学生认可并践行"奉献与服务"信念,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形成以此为主流的社会氛围,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一方面,促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任务高质量完成.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在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最高目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形成与服务奉献人民的社会风气将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展望未来,发挥"奉献与服务"社会氛围的引领作用,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与高质量发展下的物质层面相配合,创造超越时代与历史局限的共产主义境界.

另一方面,以践行奉献和志愿服务促成爱国敬业、奋斗团结的行为选择.新时代大学生认可奉献精神、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将自己的青春挥洒到祖国发展需要的地方去,正是爱国情怀的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青年首先要爱国爱民.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要学党史,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6].青年人矢志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国家和社会建设,是爱国爱民、赤诚奉献的体现,亦有助于使青年群体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和寻求事业创新与卓越,做到奋发有为、踏实肯干及团结合作.

(三)助力高校高质量达成人才培养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7].可见,无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还是其他工作,都是在做为党、为国家和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工作,尤其是为国家事业培养人才的高校更是如此.

中国高校从类型上看,涵盖综合类、师范类、医科类、军事类、农林类、旅游类、艺术类等13种类型.从高校培养的人才类型来看,例如师范类、医科类等高校培养的师范生、医学生群体相对来说更具有"为人民"属性.针对此类人才培养进行关于奉献精神的培育和弘扬工作的意义则更为重要和深远.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做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8]在青年人的职业选择上,马克思鼓励青年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同时马克思本人也践行这一点,为面临就业的大学生提供职业选择上的启迪.高校育人工作一定程度上与大学生毕业就业相对接,就业选择从一定程度上反映高校人才培育工作质量,与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崇高人生志向并不冲突.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针对高校毕业生这一重点群体的就业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高校毕业生只要有志向就会有事业,只要有本事就会有舞台.因此,中国高校在培育人才过程中务必高度重视引导学生树立高远志向,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伟大事业,在锻炼专业技能和本领的基础上认可和弘扬奉献精神,并于职业生涯中笃志践行奉献精神,无私投入为党为国为民的伟大事业.

(四)促成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9]正当成长成才黄金期的大学生,也正值祖国发展取得重大发展成就、大显身手具备充足条件的关键时期,处在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敞开怀抱对世界热情开放.在加强交流的背景下,伴随而来的是国内多种社会思潮和"主义"的交织.由此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好奉献精神,促进意识形态领域中主导权的坚实占领,具有其必要性.

培养大学生奉献精神,要更强调引导大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顺应时代要求弘扬奉献精神,通过精神世界的提升促进其寻求自身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认同奉献精神的青年大学生将主动寻求自我成长和提升自我修养,能自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与团结与合作,热爱国家与社会,主动担当.能够主动寻求机会去奉献与服务社会,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清楚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之间的理性抉择,促成自我坚定、自信自强.

同时,以奉献作为青春的主旋律将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不断克服成长成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领域技能助力实现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追求自身全面发展以更好服务社会和国家发展,将"小我"融入"大我"实现崇高人生价值.具体而言,在大学生群体中强调弘扬奉献精神,一方面有助于缓解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上选择单向化与就业单位"招人难"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适应特色高校向社会各行各业、基层组织等输送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要,引导大学生在祖国和社会需要的地方绽放青春绚丽之花,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新时代新征程,在党中央的领导和指示下大学生奉献精神培育和弘扬工作方面成效显著,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受到高度重视.形式多样的宣讲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实践活动相应开展,吸引大学生积极参加并取得收获.以江西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样本,开展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高度认可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奉献""志愿"的号召及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奉献行为(认同率93.9%,暂无想法的2.79%),极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各平台组织的志愿者活动(近79.43%),并感触颇深(赞同率达84.63%);对于"每个人都应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奉献青春于祖国需要的地方"的观点,大学生普遍认同(赞同率约92.76%);对于毕业后预期的工作岗位词云图中,"人民教师""公务员"词条出现频率靠前.可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弘扬奉献精神的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校大学生普遍认同奉献精神.同时,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存在提升空间,面临一些挑战.

(一)多元文化和思潮交织,个人主义"冒头"限制大学生认可奉献精神

"进入新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越是接近目标,越是形势复杂,越是任务艰巨."[10](P299)我国社会处在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世界体系之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社会经济发展亟待复苏.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具有社会交往和自我表达的强烈需要.而在这个人人都可以自由发声的时代,各种观点自由表达,多种社会思潮涌动与发酵,"社会文化生态更加复杂,先进的和落后的相互交织,积极的和消极的相互激荡,民族的和外来的相互碰撞"[10](P296).容易导致部分青年大学生迷失在追求个人成功和短暂快乐中,如当前,"只管自己开心""精致利己主义"等个人主义思想以各种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影响着仍处人生"拔节育穗"期的青年,将带来心态上的退缩感、畏惧感以及行为选择上的局限性、消极性.

同时,在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国外文化与思潮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涌入国内,如"金钱主义""娱乐至死""自由主义"等思潮将对大学生的认知、思想和情感产生一定冲击.而没有切实感受过民族和国家艰难发展历程的青年学生容易把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局限于个人,"缺乏对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和对时代前进的使命感,关于逃避责任、弱化担当,更难谈奉献"[11],致使高校引导大学生认可奉献精神的工作成效面临一定的挑战.

新时代背景下,培育青年大学生奉献精神,要顺应历史和时代发展潮流,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根据大学生所处实际的认知状况、心理发展水平引导其摆正心态,打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狭隘观念,不沉浸在局限偏颇、丧气消极的心绪中,提高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主动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大局中找到所长,在各自专业领域和职业道路上发光发热的同时,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

(二)互联网快速发展和自媒体兴起,传播"利器"冲击大学生"内化"奉献精神

进入二十一世纪,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既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拉近了人们之间交流的距离,也为民族之间的文化、社会之间的思潮传播及个人之间的观点表达提供了极大便利.在互联网时代,观点言论以其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影响深的特点,一方面促进政策方针、先进文化、正能量言论、社会性新闻等内容的传播,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不良社会思潮、消极文化等内容对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的冲击.现代社会,人的思想自由、表达自由,同时观点传播自主性增强,人人皆可成为"自媒体",各大视频平台的发布、评论和弹幕功能也为网民自由表达的"天地",需要谨防非正向内容的传播,尤其是宣传"个人利己"等利己主义和污蔑奉献精神实践者的言论.

大学生无疑是在物质加速发展、互联网水平极速升高的时代中成长,已然成为互联网中极其活跃的主体.其怀有较强好奇心,又富有创造力,对社会和国家大事保有不同程度关注,也是较为敏感脆弱的一代,深受互联网的影响.当前的大学生对互联网的依赖度较高,而对于互联网的用途,不仅是作为学习的工具,更多的是作为娱乐和交友平台.而互联网传递的内容从性质上来看,不乏有正面和负面、真实和虚假以及有价值和无意义等分类.尽管多年来,互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被重视并加强管理,但是损害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的因素依然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存在.它们披着"自由的天性""人之常理"的外衣,以隐性、小众和间接的形式传递"负面利己主义";依仗言论自由,随意对优秀的奉献精神典型人物进行污蔑;为获取"流量"和发泄个人情绪,不惜"攻击"和否定他人的奉献事迹……

互联网规范和管理的力度要加强外,也要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互联网传递的各类内容,提高理性判断能力,同时"治标要治本",提高例如单纯"冲浪"的普通网民、影响力较大的自媒体博主等群体的理性和自觉.尤其是增强青年大学生在互联网活跃的谨慎度和责任感,合理运用互联网工具,关注国家和社会大事,利用互联网做好正向宣传,与非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观作英勇斗争.

(三)思想意志不够坚定,内心"软弱"阻碍大学生坚定践行奉献精神

大学生群体思维活跃度高、好奇心强而富有创造力.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高校深入贯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的指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也备受重视,取得了一系列思想政治教育成果.新时代大学生普遍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大事,其政治性和爱国热情明显加强.而处在物质发展充分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成就及和平幸福的美好时代下,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至95.5%、91.6%.各级各层教育有序开展和创新发展,社会整体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在顺畅无阻的教育环境和物质保障齐全的成长环境中,大学生是否更容易沉浸在娱乐的短暂快乐和盲目追求个人的人生成功等社会氛围当中,是否缺乏独立思考和坚定追求崇高目标的能力,是影响高校培养和弘扬奉献精神工作的重要因素.

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存在部分思想意志不够坚定的大学生容易受到互联网等媒介所传达观点影响的现象.数据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有"刷"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短视频的习惯,对于完成学业、解决困惑等更倾向于首先通过互联网,如登录百度、知乎等平台来获得快捷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容易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独特的见解.而缺乏挑战困难的经历、理性判断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则更容易受他人观点左右,尤其是高度依赖互联网的当代大学生群体容易沉溺于博主们旨在获取"流量""金钱"营销和传播出来的"个人主义""自私观念"等内容,长此以往不仅会对巩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负面影响,而且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可并践行奉献精神.

可见,从大学生层面入手,"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引导人民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引导人民听党话、跟党走"[10](P301).鼓励大学生锻炼独立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引导青年大学生坚定崇高人生目标和正确对待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1](P71)青年一代是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弘扬好奉献精神,要重视培育和弘扬奉献精神的工作开展,运用好红色文化,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故事,发挥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作用,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营造全方位的奉献氛围,培养浓厚的奉献情感,依托实践活动来取得和巩固奉献精神培育的成效.

(一)讲好为民奉献故事,涵养奉献的情怀

引导新时代青年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首要之义就是要为大学生指明奉献的方向,明确回答"为什么而奉献?"助推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奉献观,引导大学生们立志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奉献,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奉献的故事至关重要.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服务型政党,自建党至今走过的百年风雨历程是一段感人奉献历史,为民族大义、人类命运、世界发展和人民幸福而抛头颅洒热血、无私奉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在党"[1](P63).讲好中国共产党人为民奉献的故事,要让党的奉献精神相关故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党史中每一个具体而鲜活的奉献故事,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奔赴奉献与奋斗的精神世界和中国共产党于历史和时代洪流下敢闯敢当的伟大与艰辛,对高校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党的奉献精神相关故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不仅要发挥好故事讲述者的主讲角色、主导作用,也要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讲奉献,就是具有自觉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体现自身价值."[10](P300)通过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奉献故事,大学生在体悟奉献精神之后自觉承担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引导其在奉献集体、社会和国家的实践中实现价值.

"奉献与服务"从道德发展层级的角度看,属于较高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所在的黄金年龄阶段大学生而言,短时间内就达到高水平认同"奉献"的程度则较为困难,但在此阶段进行培育和弘扬依然具有必要性,而需要强调的是培育大学生奉献精神、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弘扬奉献的工作中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和因材施教的原则.讲好党的奉献故事在内容选择和呈现形式上则需要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从在党的奉献故事的选择上,强调家喻户晓与鲜为人知相结合,全国性与地方性相配合,同时与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故事、奋斗故事等相结合.并能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讲解形式入手,在"从小事做起""在能力范围内做到"方面进行引导,以点带面,层层递进,带动大学生沉浸于党的奉献故事.从党的奉献故事中领悟共产党人的高尚精神世界,思考个人自身与人类、历史、世界发展之间的关系,立志奉献和服务,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献出青春之力.在讲好党史故事的形式上,要创新奉献故事呈现的形式.新时代大学生思维、认知和心理发展现状等角度出发,以新颖的、适宜的奉献故事呈现形式,助力学生从众多党的奉献故事中汲取力量,丰富自身内心世界,提高奉献觉悟,立足高远与崇高的目标,脚踏奉献与服务的厚实大地,持无悔与光荣投身祖国与人民伟大事业.

(二)加强思政课队伍建设,增强奉献的思想自觉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P34)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培育奉献精神的重要阵地,是高校面向青年大学生宣传党的理论、方针和政策的关键途径.引导新时代大学生自觉弘扬奉献精神,只通过单方面的宣讲、讲授、讲解理论内容,难以取得成效,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坚定践行奉献精神的教育.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群体必须提高自身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深入学习和挖掘奉献精神的时代内涵和重要价值,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及课堂之外参与学生互动的育人作用.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升课堂上培育奉献精神效果的角度来看,教师还需要提高运用新媒体、新技术的能力,适应快速更新迭代的时代现状,创新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呈现的方式.结合社会热点、主流趋势、学生特别关注等内容,引导大学生体会并理解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中呈现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除高校思政课外的专业课教师应当乐于加入课程思政的队伍,在专业课知识传授中融入奉献精神弘扬与引导,这对于帮助大学生明确学习和运用专业课知识的最终目的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融入奉献精神的课程思政侧重点各有不同.如针对处于大一大二年级的大学生,注重奉献精神氛围的培育;针对处于大三大四年级的大学生,则更侧重于毕业之后就业方向的引导、职业规划、人生道路选择等方面的内容,将奉献精神融入其中.

大学生就业情况是反映高等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高校的专业思政课和各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理性的就业观,有利于缓解毕业生就业选择自我偏向与就业单位"招人难"之间的矛盾,并引导大学生立志高远,在奉献与服务的就业方向上做出选择.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将地方特色、高校特色的奉献故事整合成特色课程或者特色系列讲座,包括党史上典型奉献故事、优秀校友奉献事迹、地方性好人好事等,通过身边的例子、同龄人的事迹更利于学生认可奉献精神并内化于心.

(三)营造奉献氛围,促进奉献的行为选择

营造好强烈浓厚的奉献氛围,既是对学习党的奉献故事和高校思政课堂奉献精神培育成效的巩固,又有助于保持奉献精神培育与弘扬的长期性和连续性.良好奉献氛围,既包括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校园、班级和寝室氛围,也包括营造以爱心与奉献为基础的良好家庭氛围,还包括以优秀社会文化、正向社会舆论、主流意识形态等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一方面,高校要重视校园范围内奉献氛围的营造.引导高校宣传部门及下设的新媒体平台、学生社团、班级等群体参与相关活动策划,调动参与过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等活动的大学生在大小范围宣讲,组织毕业后选择基层组织、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等方向的优秀校友返校交流互动和分享经验事迹.同时利用校园标识、校园广播、宣传栏等载体进行共产党人奉献故事和优秀奉献事迹的宣传.以发起和组织奉献故事讲演活动,奉献人物交流活动,奉献事迹宣讲活动等多种形式营造良好的校园奉献氛围.在班级和寝室内部的奉献氛围营造上,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各项志愿服务活动、以奉献与服务倾向作为毕业就业参考,尤其是发挥好优秀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同龄人的行为影响和带动更多大学生坚定奉献与服务的行为选择.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家长认可高校奉献精神培育与弘扬工作,并与其保持一致性.通过思想工作、实例呈现等方式鼓励学生家庭营造以爱心和奉献为基础的家庭氛围,综合多种因素更侧重于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就业选择.

同时,社会氛围方面要加强奉献精神的宣传,尤其是针对大学生同龄人群奉献与服务事迹的宣传和分享.借助互联网进行宣传的氛围营造上,除了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外,也要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鼓励各行各业奉献事迹的宣传和平台对此类作品的推送.高校之间就各自的优秀做法进行经验的交流互鉴,以社会层面的榜样激励大学生明确行动方向,立志投身民族、国家事业.

(四)搭建实践平台,巩固奉献精神弘扬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曾寄语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培育新时代大学生奉献精神,最终目的是引领青年大学生在实际行动中践行奉献精神,"追逐光并成为光",一代又一代接力弘扬奉献精神、延续服务人民的强烈信念.一方面,高校应搭建多样化、高质量、合时宜的社会实践平台,在社团文化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融入奉献精神的主题,引导青年大学生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时代文化汲取力量,尤其是汲取党史中的奉献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躬行实践,以先人前辈的奉献事迹感召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珍惜眼下美好生活,志向高远,践行"奉献与服务"精神.通过高质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大学生弘扬奉献精神的成效.

另一方面,新时代大学生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除了完成好校内理论和专业学习,也要积极参与高校层面和社会层面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不断践行奉献精神.在理论学习上,青年大学生应主动发挥"钉钉子"的精神,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学习领域钻研下去,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敢于思考、勇于接受挑战,无惧犯错,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此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美丽强国中贡献力量做充分的理论准备.在实践层面,学会将目光从校园投向乡村田野、社会基层,用脚步丈量祖国辽阔大地、用心感受祖国文化底蕴厚度,以满腔热情投身城市各项建设、乡村各方振兴.在社会"大思政课"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作出贡献.善于将校园课堂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实践相结合,以青春之力投身基层建设,以青年实践反哺地方发展,以理想信念引领时代前进.

新时代大学生正逢建设美丽中国条件充裕的大好时代,理应理性判断时代发展趋势,树立崇高志向,高挺奉献之姿,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1](P71)

猜你喜欢 弘扬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下一代英才(酷炫少年)(2019年3期)2019-03-25大学生之歌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e时代足球周刊(2016年10期)2016-10-08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校园英语·上旬(2015年10期)2015-05-30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让大学生梦想成真中国火炬(2013年7期)2013-07-24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中国火炬(2010年9期)2010-07-25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