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挑战

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大挑战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6 18:38:01

裘志远,李 鑫

1.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2.山东外国语职业技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山东 日照 276826

党的二十大强调,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1]是新时代推动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图景,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尽管如此,教育界对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始终保持谨慎观望的态度。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涉及知识技能、价值观、道德伦理等方面,而这些因素并非简单可计量、可算法化。因此,教育领域的特殊性与教育本身的细腻性使得人工智能在应用中面临一系列的挑战与考验。然而,ChatGPT的问世,引发了教育界的强烈轰动。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生成式预训练语言模型)。从狭义上看,ChatGPT是一种具备文本生成和文本理解能力的人工智能学习系统;从广义上看,ChatGPT不仅仅是一种基于GPT架构的聊天机器人或者大容量语言模型,更是一种集成了多种先进数字技术和软硬件的强化学习应用范式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2]。其特点在于高度模仿人类的拟人化、进行逻辑推理的规范化、与用户互动的强交互性以及增强人机互动体验感的全感官化。由于其演进速度通常以周为计算,目前其智能水平已经不低于中等人类,甚至成功通过了研究生法律考试[3]。因此,将ChatGPT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现象和行为引起学界广泛热议和深入思考。基于人际信任问题,有学者认为大学生往往会借助ChatGPT技术完成思政课后作业或考试作弊,导致动手能力的丧失,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养成[4]。从教育需求角度出发,认为ChatGPT犹如一枚“重弹”,倒逼思政课教师群体设计出具有创新性的课堂内容和课程作业[5]。侯浩翔认为,过度依赖ChatGPT使得学生一味追求效率本位的功利性价值观,既不利于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也将导致出现“人工智能代替学生思考”的现象,从而降低学生对思政学习探索的内在兴趣[6]。周序认为,ChatGPT无法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原因在于其仅是简单地“分享观点”或者“尊重不同的意见”,并不能做到真正的思想交流[7]。由于二者在逻辑上存在本质区别,因此,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陷入“技术决定论”[8]误区,即技术的决定力量会主导和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王少认为,ChatGPT自带的碎片化叙事特点[9]不利于叙事的完整化、全面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功能。张生指出,ChatGPT 生成话语的机制是以西方语言文化为基础,其潜在的西方意识形态容易对中国青少年进行文化渗透,从而对思政教育话语产生极大危害[10]。在学术生产问题上,Williamson指出,ChatGPT生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文本并非简单复制或拼凑,而是经由自然语言系统重新表述的结果。所以,即便使用查重等工具,也难以将文本识别和定义为作弊行为[11]。因此,以ChatGPT为镜,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对ChatGPT展开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可能更具现实意义。

“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12]作为一种新型内容生产形态,ChatGPT相较于以前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内容生产系统实现了跨越式进步,将其嵌入思想政治教育,在论文写作、教学支持以及模式整改等方面彰显积极意义,但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不加限制地应用ChatGPT技术也会产生不少风险,最明显的莫过于ChatGPT不断冲击教育主体的角色定位,导致主体性失落日益增强,由此成为ChatGPT赋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首要挑战。

1.1 ChatGPT对思政教育主体挑战的定义

在《教育大辞典》中,教育主体是指“有意识地认识和作用于教育客体的人”[13],即教育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与实现者。延伸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概念界定,存在“教师和学生双主体”论[14]、“教师主体”论和“学生主体”论[15]、“主体间性”论[16]等观点。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这里,该文采用余斌的观点,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发起者和实施者[17]。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进入新时代,面对国际间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科技竞争,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教育现代化发展,但同时也给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带来了诸多挑战。相较于教育技术发展的前沿性,思政课教师在更新自身观念和掌握教育工具等方面呈现相对独立性与滞后性。而ChatGPT却能够承担多重教师角色,包括课程设计、课堂“助教”、课后辅导等。因此,ChatGPT的迅猛发展,使其由生成式人工智能逐渐向知识生产主体靠近,思政课教师不再独自承担知识创造者和传播者的角色,其传统权威、信息把握、职业角色和创新思维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

1.2 ChatGPT挑战思政教育主体的主要表现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享有无可撼动的话语主导地位,全面把控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方向,旨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然而,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情况将面临因ChatGPT所带来的环境变迁以及教育主客体双方信息掌握的差异化而发生重大转变。

1.2.1 思政课教师的权威受到挑战

作为社会学范畴词汇,韦伯最早对权威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权威是对合理性与正当性的信仰,没有权威者的引导,组织将是一盘散沙,发展也将停滞不前[18]。众所周知,教师权威是权威在教育领域的延伸,是故,学界对于教师权威的界定多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使学生信从的力量或影响力”[19]为主。

教师通常以主导者的身份存在于思政课堂中,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理论灌输实现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逐渐形成一种“师者”形象,从而确认了其在思政课堂所扮演的权威者角色。但是,在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和学生均可借助ChatGPT检索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学术资源;并且在和 ChatGPT 的“交流”中,人们发现它能够回答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大部分问题,尤其是经过几轮相对专业的追问,就能够调试出一个相对让人满意的答复[20],为大学生提供辅导和帮助。例如,部分大学生会通过一系列方式与ChatGPT进行信息互动,从而自主筛选和消化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甚至有可能比教师更早获得一些知识。也就是说,教师的传授内容滞后于大学生的接受速度,而大学生的内容补充往往超出教师的知识更新节奏。即教师所说的内容,学生早就听过,而学生补充的内容,教师却没听过。由此产生了教师向学生反向学习的“文化反哺”[21]现象,这正是让很多思政课教师感到恐慌的地方。一方面,思政课教师掌握的信息主动优势逐渐瓦解;另一方面,大学生逐渐摆脱对思政课教师的传统依赖现象,使得思政课教师的课堂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其权威性不断削弱。

1.2.2 “碎片化”内容不利于思政教育主体准确把握价值信息

碎片化一词的原意指整体被拆分成诸多零块。其最早源于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的文献研究中,多用来形容写作方式、叙事手法,进而延伸到人的生存境遇的哲学思考上。当今社会,碎片化一词通常与信息密切相关。学者们普遍认为,碎片化信息主要指信息的来源越来越广泛[22],信息的内容日益零碎化和稀释化[23],这类信息往往逻辑性不足,不够严谨与全面。

ChatGPT的碎片化信息特征是指其能够根据用户指示生成大量独立、短小的回答或段落,但无法建立长期的上下文理解或记忆。这一特征对于思政课教师的消极影响在于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理论‘能见度’降低”[24]。具体而言,教师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需要具备系统性和连贯性思维,能够将不同概念、理论和案例进行有机结合并予以阐释。然而,受碎片化特征影响,ChatGPT 往往只能提供片段性信息,难以构建完整的思维框架和理论体系。这将导致教师在借助 ChatGPT 进行思政课教学辅助时,无法提供系统性的解释和引导,使得大学生难以形成全面准确的理解。此外,作为一种强大语言模型,ChatGPT实现了多领域的知识涵盖,并提供了横跨学科边界的信息检索和综合性解答,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其能够更专注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本身。然而,这种海量“碎片化”搜索结果也存在一定弊端,即思政课教师面临信息过载风险,其往往难以从信息洪流中筛选所需的教学重点及核心内容[25],难以将这些碎片化信息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开展。

1.2.3 教育主体面临职业危机

美国劳工统计局将职业危机界定为个人技能不匹配、行业结构调整等原因导致的职业失业和就业压力的增加。职业危机也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面临挑战的一个重要诱因[26],在此基础上,斯坦福大学教授克朗伯兹对其进行扩充,即职业危机是指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挑战和困境,包括就业不稳定、职业转型、技能落后等问题[27]。因此,在教育领域,教师面临的职业危机,本质上是对教学最终目的的信心危机,即通过专业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并推动现实社会发展的专业观受到其他因素的冲击和挑战[28]。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29]然而,当前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被ChatGPT取代的风险。上文提到过,ChatGPT可以提供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海量知识,能够迅速获取和整合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提供即时的问题答案和解决方案。相比之下,思政课教师可能面临知识获取的有限性和时间成本。这使得大学生更倾向于寻求ChatGPT的帮助,而不是依靠思政课教师的知识传授。此外,ChatGPT能够根据大学生的反馈回答,不断调整自身的回答方式和答案质量,使其学习过程更具个性化和针对性。相比之下,思政课教师面临在大班制授课情况下难以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思政教育需求的困境,导致大学生更愿意与ChatGPT进行交互学习,从而减少对思政课教师的依赖。因此,了解并掌握ChatGPT的能力和局限性,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ChatGPT以补充和强化特定学习过程,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当考虑的问题。

1.2.4 教育主体的创新思维受到削弱

创新思维是一种革新性、创造性思维,指的是“人们运用已知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和现状,发现或产生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事物的一种思维方法”[30]。

众所周知,知识的获取过程对于大脑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突触是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连接点,通过突触的形成、强化和调节,不同神经元之间建立了复杂且灵活的连接网络,从而推动大脑向更高级智慧发展。相比即时检索和临时构建信息,大脑依靠已存储的知识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信息处理,这种高效性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提升大脑智慧的一种表现。Chat-GPT的快速响应和即时生成特性使得思政课教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相应答案并解决相关问题。然而,这种便利性可能导致教师有时会不加思索地在课堂上使用没有实质性意义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且因为过度依赖ChatGPT而减少思政课创新的机会。同时,由于ChatGPT能够提供丰富的知识资源,教师在寻找与思政相关教学资源时更容易依赖于该模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能会出现认知结构的浅薄化和认知思维的同质化倾向[31],原因在于ChatGPT所提供的标准答案极大限制了教师在思政课教学设计和知识传递方面的多样性和创造性。

1.3 ChatGPT挑战教育主体可能引发的后果

ChatGPT挑战思政教育主体可能引发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教育主体权威性的削弱。作为一种AI语言模型,当其作为教育工具被引入思政教育时,可能引发大学生对教师权威性的质疑,进而对思政课教师传递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其次,思政课教师面临着“碎片化”信息风险。ChatGPT的算法是开源的,其中包含了来自各个领域的海量信息片段,从而导致所生成的内容过于广泛且缺乏深度。因此,教师在面对数据汪洋时,不得不接受碎片化信息带来的挑战,在花费大量时间基础上,筛选相关的知识资源。再次,教师的职业角色面临挑战。在“碎片化”的ChatGPT场域,教育客体喜欢以“言未尽而意深远”的方式释放情感,更喜欢调侃时事热点阐述自己的观点,无形中迁移和弱化了思政课教师的话语权[32]。在教学效率和资源利用方面,ChatGPT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可以同时为多个学生提供指导解答。相比之下,思政课教师通常以教室为载体,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前期备课,并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回应数量众多的学生的课堂诉求。因而,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部分高校可能会倾向于使用ChatGPT来缓解思政课教师的压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资源利用率,但同时也加剧了思政课教师对于自身职业未来发展的焦虑。最后,教师的创新思维面临弱化。过度依赖ChatGPT可能使教师产生惰性思维,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在未经深入思考和把关的情况下将ChatGPT所生成的内容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学生。不仅如此,作为一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33]的重要专业,思政课教师更需要积极主动地与同行进行交流并不断地改进自身。然而,ChatGPT的介入可能使得部分教师缺乏与同行分享教学经验和方法的积极性,并不再主动寻求学生的课后反馈和建议,这一现象不利于思政课教师的创新思维发展。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要素,大学生肩负着“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34]的时代重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者,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进入新时代,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开始逐渐被大学生知晓并学习使用。不可否认,ChatGPT在大学生知识获取与问题解决方面的确有其独特优势,但其对于大学生的挑战同样需要引起重视。

2.1 ChatGPT对教育客体挑战的定义

通常而言,教育客体是教育主体进行教育所指向的对象,即受教育者,一般指学生群体,其具备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35]。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通常指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直接体现者”[36]。

当前,大学生在社会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他们常常面临着学业内卷化、就业竞争激烈、情感心理问题等多重压力,导致其时常感到迷茫和无助,自诩为“emo”群体。而ChatGPT技术的快速发展能够为大学生提供精细化辅导,甚至帮助大学生搜集就业信息,这些功能正是大学生的刚需,因此ChatGPT迅速成为大学生群体的“新宠”。但是,凡事皆有利弊,ChatGPT在满足大学生刚需的同时,其文本生成能力造成大学生在论文创作过程中过度依赖ChatGPT;由于训练数据的广泛性,可能导致ChatGPT生成知识的片面性和不准确性,从而对大学生造成误导;ChatGPT以西方文化为文本基础,在使用过程中它会将西方的消极颓废思想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影响他们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不同水平的大学生在使用ChatGPT解答思政问题时,其检索结果不尽相同,从而造成他们之间的数位落差问题。以上是ChatGPT对大学生群体构成的挑战,需要对其进行必要引导和规制,坚决抵制其对于新时代新青年的消极影响和有害渗透。

2.2 ChatGPT挑战教育客体的主要表现

ChatGPT对教育客体造成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学术诚信、知识误导、数位落差和意识形态渗透等四个方面:

2.2.1 引发教育客体的学术诚信问题

美国学术诚信研究中心将学术诚信界定为对“诚实、信任、公平、尊重、责任和勇气”基本价值观的承诺。一般而言,学术诚信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有学者指出加强教师学术诚信建设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37],并且强调通过引注、注解和致谢等学术规范,体现对作者及其思想观点所有权和所享荣誉的尊重[38]。

由于ChatGPT的训练模型和算法复杂度较高,普通用户难以了解其内部的具体操作过程。这种情况下,ChatGPT可能对句法、结构等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需求并给人一种看似满意的回答,但从本质上讲,这种回答只是一种基于统计规律和模式匹配的表面化结果,缺乏创新性和对主题的深刻理解。然而,ChatGPT的“技术暗箱”特征很快便被一些大学生掌握并应用于思政课论文的大纲创作,甚至是文本内容写作。对于这一现象,Dwivedi指出,ChatGPT的特点是通过训练数据学习生成文本,但它并不具备真正的道德判断和伦理意识。这种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使得生成内容很可能不符合学术严谨性和道德规范[39]。此外,也有部分大学生利用ChatGPT对他人文章进行剽窃和改写。有学者[40]指出,使用ChatGPT生成的句子或段落而未注明来源的行为同样属于剽窃。从长远来看,ChatGPT带来的一个更大的学术问题是其有能力撰写权威期刊论文且不被察觉。这一行为不仅削弱了思政类文章的原创性,而且违背大学生学术道德的基本原则,对致力于原创性、创造性的科研人员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

2.2.2 错误知识会对教育客体产生误导

尽管凭借Transformer模型, ChatGPT获得了惊人的“检索”和“整合”能力,但其知识储备和偏好学习仍然离不开人类的智能培训与内容灌输,这导致ChatGPT可能存在错误信息或逻辑漏洞。首先,ChatGPT缺乏对语境的理解和推理能力,导致生成的回答与实际问题不匹配。例如,当询问ChatGPT关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的讲话内容时,其呈现出的并非最新政治动态或详细信息,而是一些并无关联性的内容。这种问答不匹配性可能导致大学生对于相关内容的混淆和误解。其次,ChatGPT缺乏一定判断力,无法识别和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观点,因而经常会提供误导性引用,并且有时会将真实的文章来源和虚假引用混合在一起[41]。由于真假难辨,这种误导性引用很可能会导致大学生在引用他人学术成果时无法确保引用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从而对自身的学术研究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大学生应当强化自身的责任意识,积极了解ChatGPT应用的局限性及其智能学习应用可能造成的潜在影响,助力自身获得更高层次的认知和思维发展。

2.2.3 加剧教育客体的数位落差

ChatGPT的兴起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其基于数据驱动的方法和自动化处理能力为大学生提供了广泛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学习体验。然而,ChatGPT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联也会因技术本身的“双刃剑”特性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技术伦理问题[42],最突出的莫过于数位落差挑战。“数位落差”最早由中国台湾地区提出,指的是在人工智能时代,不同个体、社群在获取和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43]。这一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尤为明显。

首先是技能水平的差异。部分大学生对于使用ChatGPT技术相对熟悉,而绝大多数学生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当他们在思政课堂上没有听懂或者产生疑问时,前者能够借助ChatGPT迅速扫清“知识盲区”,而后者在使用ChatGPT时可能会感到困惑不适,无法解决困扰自己的思政问题,从而造成教育客体之间的数位落差现象。其次是学术能力的差异。ChatGPT的回答质量和准确性受学生学术能力的影响较大。那些学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根据ChatGPT获得高质量的“完美解答”,而学术功底较为薄弱的学生往往难以通过ChatGPT得到满意答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不同教育客体间的数位落差现象。

2.2.4 意识形态渗透更为隐蔽

所谓意识形态渗透是指,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欧为首的发达国家通过理论歪曲、历史虚无、错误引导、片面鼓吹和技术影响[44]等方式对国内大学生输出消极腐朽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植入西方价值符号,最终达到文化殖民的目的。

作为一种自然语言处理模型,ChatGPT本身并不具备价值观评判标准,然而,其研发是由他国技术人员进行的,其根源可以追溯到西方的价值观体系。因此,ChatGPT在输出信息时难免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45]。例如,当询问ChatGPT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看法时,其虽然没有表现出直接赞同,但言语中处处暗示这一制度适用于全人类,应该被普遍尊重和遵循。这种偏见在所谓的“中立”下往往难以察觉。此外,ChatGPT的最大亮点在于其能够模拟人类的沟通方式并给出恰当回应,而思想观念的交流、价值观的相互影响恰恰是通过语言完成的。由于这些交流都是零散的,“普世价值”更可能以一种不知不觉的方式在一问一答中获得传播。大学生尚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还没形成稳定的“三观”,一旦接受各种不良思想,不仅不利于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并且将会动摇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信念,对于“从本质上说是主流意识形态话语”[46]的思政教育话语具有极大危害。

2.3 ChatGPT挑战教育客体可能引发的后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的希望寄托于青年身上。”[47]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宝贵人才,生逢其时,肩负重任。但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促进大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对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引发教育客体的学术诚信问题。学术诚信是大学生的基本素养,它要求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尊重知识产权,遵守学术规范和道德准则。然而,ChatGPT的便利性极易使得大学生陷入论文抄袭的风险,因为他们可以直接复制ChatGPT生成的内容,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思政课程作业、学术论文提交,而不作适当的引用或注明出处。其次,ChatGPT形成的错误知识会对大学生产生误导。通常大学生会假定ChatGPT的回答基于准确和可靠的知识,但事实上其给出的结果主要基于训练数据的统计规律,而非像人类一样,是对复杂世界和抽象系统的真正理解[48]。在缺乏对数据来源的准确评估和筛选的情况下,ChatGPT可能会输出不可靠信息,从而对大学生产生知识误导。再次,加剧教育客体之间的数位落差。大学生之间的数位落差主要源于对数字技术的接触和数字素养的差异。一些大学生由于技术设备、数字技能的限制,无法充分利用ChatGPT提供的功能和资源,引发数位落差现象;不同的大学生对于ChatGPT运用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识获取差异,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客体间的数位落差现象。最后,西方发达国家借助ChatGPT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方式更为隐蔽。ChatGPT的训练数据主要源自西方文化,导致其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西方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倾向。因此,意识形态的安全问题在中西差异的输入输出中出现了渗透风险,反映到ChatGPT介入思政教育中就是教育客体可能会在与ChatGPT的反馈互动中受到隐蔽的误导。

发挥人工智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势这一要点在国家政策文件中有多次直接体现[49],这充分说明ChatGPT等工具对于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万物皆可“ChatGPT+”的流行趋势也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不可避免地面临新的挑战。

3.1 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挑战的定义

日常教学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都是由教育者、教育对象和教育介体构成,区别在于前者是新旧观念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50];而后者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思想品德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以形成和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的过程”[51]。

释放最大育人效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孜孜以求的目标[52],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要内容,以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教学取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口头授课的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原理。此外,教师也会采取课堂互动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开展课堂教学。以上教学方式有助于教师对理论知识进行详尽阐释,帮助大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从而持续激发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众所周知,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和情感互动是非常重要的要素,ChatGPT虽具备知识检索、文本创建等功能,但其本质上仍是虚拟机器人,无法提供与教师或朋辈之间的情感互动和真实反馈。因此,一味地将ChatGPT引入思政课教学过程,必然会导致原本需要提前制订教学计划和编写教案的教学活动直接简化为对话聊天活动,从而使教学过程的质量大打折扣。

3.2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的主要表现

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造成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教育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以及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人际互动等方面:

3.2.1 妨碍教育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

重视教育客体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显著特征之一。这一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小组讨论方式,旨在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批判性思维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杜威十分重视合作交流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他指出,每个人的活动会因同伴而修改和调整[53],因为别人的活动是实现自己倾向性不能缺少的条件[54]。小组合作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和共同学习,但ChatGPT的存在可能造成一些大学生更倾向于依赖该技术,而不是与同伴合作。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失去与他人合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抑制其社交技能和合作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 ChatGPT 的缺陷和局限性,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明白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必要性,反思“ChatGPT可以代替一切”的不当说法,在此基础上,回归到与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的有机融合,从而促进教育客体之间的深入合作学习[55]。

3.2.2 削弱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课堂互动

课堂互动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通过语言沟通、情感表达、行为反应和文字传递等方式引起师生行为和心理之间朝着知识探究的积极方面转化[56]。

如同欧洲中世纪的大学一样,现代大学的教师们依然在课堂上以讲授的方式传递知识,并帮助大学生发展他们的智慧和能力[57],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如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和理解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而为学生提供实时指导和激励,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综合发展。而ChatGPT可能造成师生之间的真实互动被人机互动替代。原因在于ChatGPT能够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答疑解惑,所以他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ChatGPT获取答案,而不是主动与教师进行交流,于无形之中降低了师生之间的互动频率,淡化了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系,使得教师无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其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因此,这就需要人们弄清楚ChatGPT、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之间的逻辑关联,弄清楚如何利用ChatGPT蕴含的内在潜能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产生积极影响。

3.3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可能引发的后果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可能引发的后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不利于教育客体之间的合作学习。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思政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小组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之间开展学术研究探讨,通过集思广益、观点碰撞,从而拓宽其思维的广度和深度。ChatGPT介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将造成大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过度依赖ChatGPT提供的答案信息,忽视与小组成员的交流互动,最终影响小组的合作氛围和行动效能。其次,不利于教育主体和客体间的双向互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注重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双向互动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教师能够及时观察和评估学生的课堂反应和表现,据此灵活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主体和客体间的实时互动和情感交流对于前者的教学和后者的学习至关重要。而ChatGPT尚未具备真实的情感理解和课堂互动能力。正如上文所述,将其盲目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不仅不利于师生之间良好的课堂互动和教学过程的有效展开,而且极易导致师生之间的动态融合关系[58]逐渐疏离化。

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权力[59],ChatGPT也不例外。ChatGPT在嵌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仅对教育主体、客体、教学过程造成挑战,同时,其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间也存在明显张力。

4.1 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挑战的定义

教育方法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实现其教育思想的战略途径,包括教师直接指向教育内容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等[60]。何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顾名思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指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一定教育目的对受教育者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61]。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重大学生的高尚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通过灌输式方法将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引导大学生对国家、社会、个体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从而达到培养又红又专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的。然而,这种单向灌输式教育方法固有的严肃性较强、互动性较少、实践性不足等缺点也为人们所诟病,而ChatGPT的“横空出世”打破了这种教育方法的唯一性,从而倒逼教师群体主动了解和掌握ChatGPT。在这一过程中,部分思政课教师秉持“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态度,从而导致自身教育方法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

4.2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主要表现

人工智能应该也有必要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62],但倘若将人工智能不加选择地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教学,很容易导致对于人的忽视,ChatGPT即是如此。

ChatGPT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挑战主要体现为部分思政课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过于强调技术本身,从而忽视了ChatGPT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不仅如此,ChatGPT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造成了消解。

4.2.1 部分教育主体“喜新厌旧”

ChatGPT本身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的辅助工具,其应当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以便最大程度地发挥内在潜力。然而,随着ChatGPT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其引发了部分教师对灌输教育的摒弃以及对新型教育方式的盲目崇拜。由此导致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追求使用ChatGPT带来的表面效果,而不考虑学生综合发展及课堂教学需要,从而暴露出其缺乏对于ChatGPT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适用性和有效性的全面考量。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人工智能脱节的现象,即教师难以在短期内实现ChatGPT技术与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有效结合。此外,ChatGPT的市场竞争特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主动进行思政类产品的研发,由此导致ChatGPT很难像思政课教师那样,通过设计有趣且吸引人的教学课程,采用灌输+人工智能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所以,思政课教师应当辩证看待以灌输教育为代表的传统思政教育方法和以ChatGPT为代表的新型教育方法,做到“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

4.2.2 日常教育方式受到冲击

除了课堂灌输的常规教育方法外,教师也会通过日常校园文化等方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其在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新时代好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以及塑造良好学术氛围等方面能够发挥积极影响。然而,ChatGPT凭借其智能性、灵活性、有趣性等特征迅速吸引了大批大学生入驻并打造的“虚拟知识社区”。很多曾经热衷于走出宿舍接受校园文化熏陶的大学生逐渐深居简出,终日与ChatGPT为伴,最终成为ChatGPT的狂热粉丝。这种异化现象不仅无助于大学生社会视野的开阔,反而会影响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弘扬。同时,大学生过度沉迷于“虚拟知识社区”会导致其对于所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缺乏判断能力,甚至产生盲目信赖,最终削弱他们作为新时代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因此,ChatGPT一经问世,便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造成强烈冲击。

4.3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可能引发的后果

首先,部分教师完全否定灌输教育的做法容易导致知识传授的浅薄化。尽管灌输教育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不利于其批判思维的培养。但是,这种常规教育方式的优势在于对教育客体具有可控性,教师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制定严谨的教学计划、实施规范的教学评估和反馈机制以及执行严格的纪律管理等手段能够实现对教育客体的思想引导、监督和调控,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质量[63]的可靠性。尽管ChatGPT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学信息,但其缺乏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因此,部分教师盲目崇拜ChatGPT的行为不仅导致人文关怀的缺失,教育过程也会因此变得机械化、浅薄化,从而削弱大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其次,ChatGPT不利于以校园文化为代表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开展。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64]。通过校园文化,学校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个人健康成长,推动其成为新时代好公民。ChatGPT生成的内容主要基于训练数据集,其无法准确理解和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因此,过度依赖ChatGPT可能导致部分大学生忽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面内涵和历史演进,对其理解变得片面和肤浅,缺乏情感共鸣和深刻的自我内化。而好公民的培养不仅涉及对社会问题的认知和理解,还包括对他人需求的关注和共情能力。由于ChatGPT无法提供真实情境和情感交流,难以培养大学生的情感共鸣和社会互动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和参与,不利于造就具有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建设者[65]。由上可知,盲目将ChatGPT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做法并不可取,故应当在深刻理解技术与教育互动性基础上,发掘两者之间的耦合点,以学生为中心,将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方式整合起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基石。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涵盖政治理论、社会伦理等方面的知识传授,而且致力于培养大学生的思辨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对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规划和健康成长至关重要。Aoun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者、受教育者造成的冲击是显而易见的[66],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带来的消极影响。

5.1 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挑战的定义

顾明远指出,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文化总体[67]。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则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存在。目前,学界普遍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界定为“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信息”[68]。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恢宏与深邃体现出其深厚的政治性和理论性,通过面授、板书及PPT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强化了内容输出的具体化、立体化和形象化,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的亲和力和大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认同和共鸣。由于ChatGPT在内容输出时会受到训练数据的干扰和误导,这可能导致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构成挑战,成为阻碍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认同的重要变量。

5.2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要表现

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造成的挑战主要集中在对话语内容和教材内容等方面。

5.2.1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挑战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界定,可以按照“话语→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逻辑次序进行层层剖析。索绪尔认为,话语是对语境中语言的词义转化和观点表达[69]。同样,《大辞海》也将其解释为“语言交际中运用语言成分建构而成的具有传递信息效用的言语作品”[70]。而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界定,有学者从其所蕴藏的思维逻辑出发,认为其虽然是思政教师向大学生传递的话语表达,但在师生互动过程中展现了大学生群体所拥有的政治观、道德观、价值观等风貌[71]。基于话语特性,也有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在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教育主体遵循一定的话语规则,用来建构、疏通思政活动中的各种关系,实现思政教育目的的言语符号系统”[72]。

党的二十大指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建设恰好符合国家要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一环,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的重要性体现在其对于大学生意识形态塑造、公民素质养成、伦理道德培养和思维能力养成等方面有着深远影响。虽然ChatGPT具备文本生成能力,但其绝大部分数据来源于互联网内容,其中必然存在各种偏见性、误导性信息,加之ChatGPT缺乏自主意识,其很难准确辨别各类虚假信息,这将导致生成内容缺乏客观性和准确性,甚至出现传播谣言的行为。相较于政治性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大学生群体往往更倾向于接受多元化的人工智能生成话语。因此,ChatGPT自带的意识形态偏见和虚假内容生成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

5.2.2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的挑战

“立国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73]作为高校思政课的重要载体,教材承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4]的历史重任。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教材被视为核心,成为开展一切相关活动的基础。ChatGPT凭借海量信息资源成功吸引了大批学生借助其检索信息和寻找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大学生逐渐减少对教材的接触,转而更加依赖ChatGPT,从而产生对教材内容的冷漠和替代,不利于其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和理解,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下降。除此之外,由于ChatGPT的个性化和互动性特点,一些大学生在这一“虚拟社区”中可能只接触符合自己观点的内容,逐渐形成闭环的思想空间。由此导致部分大学生对与自身持有不同倾向的观点和声音产生一定偏见,对于政治性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产生冷漠或反感情绪。

5.3 ChatGPT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能引发的后果

在ChatGPT的持续冲击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和教材内容的权威性正在日益消融。其引发的主要后果在于ChatGPT呈现的文本内容会妨碍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作为主要内容。这些教材经过业内专家的编写和校审,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积极意义。但ChatGPT生成的文本内容具有较大随意性,加之缺乏权威机构和域内专家的严格把关,导致其往往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不仅如此,ChatGPT还会在用户未知的情况下,将其生成的包含误导性、偏激性的负面价值体系和错误思想的文本内容自动保存到共享数据库中,从而在更大范围中削弱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所凝聚的精神力量[75]。一旦大学生受到这些不良内容误导,便会对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怀疑,从而削弱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从2018年到2023年,短短5年时间,ChatGPT实现了从1.0到4.0版本的快速演进,对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而言,ChatGPT似乎是一把难以“驯服”的双刃剑。一方面,ChatGPT能够实现“人—机”之间的语言互动,从而具备信息检索、文本生成、文案编辑等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思政课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ChatGPT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学过程、教育方式及教育内容均构成了不同挑战。如果任其“野蛮生长”,将会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中国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发展造成极大威胁。因此,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站在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高度,正视ChatGPT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五大挑战,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将挑战引发的消极影响降至最低。具体而言,教师需要适应和引导ChatGPT,将其作为教学辅助工具,而非替代教师的工具。大学生需要学会与ChatGPT进行有效互动,对其生成内容进行仔细辨别和审慎使用,避免被错误内容误导,产生不良意识倾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掘ChatGPT的强大潜力,在提供人文关怀的基础上,通过引导大学生与ChatGPT进行互动,以促进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和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能力的养成,最大程度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育人目标。在教育方式上,教师既不能全盘肯定ChatGPT,也不能全盘否定灌输式教育,而是应当通过启发式、交互式教学引导大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理论知识。此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激发教育客体的学习兴趣,提升其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最终实现灌输教育的与时俱进。此外,教师要鼓励大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与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中学习、理解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避免成为ChatGPT的“技术附庸”。针对ChatGPT对教育内容的冲击,应当建立多层次内容审核机制,对ChatGPT生成的内容进行全面审查和评估,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避免ChatGPT对大学生的“物化”和“异化”,促进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政治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思想与“剑”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想是什么”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