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国画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国画资源开发与应用策略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3 15:57:01

刘雪飞 刘彦平

(1.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吉林 长春 130000;2.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中国画(以下简称“国画”)是以笔、墨、纸(绢)、砚为主要工具和材料,以人物、山水、花鸟为常见题材,以工笔、写意为主要创作手法的中华民族传统绘画,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取向和艺术风格,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1]。2019 年版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包括必修上、下,选择性必修上、中、下,以下简称“新教材”)与2004 年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语文教科书(以下简称“旧教材”)相比,在设计上更加注重艺术性、思维性和文化性,在编写中融入了大量的国画,这些国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有益资源,具有重要价值。

新教材中的国画插图分散在封面、单元导读、文章等处,且多为名家之作,这些国画插图既提升了教材的艺术品位,又能使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潜移默化地得到审美陶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要注重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中反映出来的中华民族独特的表现方式、艺术特征、风格特点和文化内涵”“提高审美与人文素养,坚定中华文化立场,提升文化艺术传承能力与创新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恰当地将国画资源引入语文教学实践,有助于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拓展学生的思维视角,引导学生理解认同、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成中华民族文化的代际传递。

目前,新教材中的国画资源开发应用现状并不乐观,各类研究者和一线教师对于其关注度明显不足。截至2023 年6 月,以“高中语文”“统编(部编)教材”“插图(插画)”为关键词在知网检索,仅检索到6 篇文章;以“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国画”为关键词检索,检索结果为“0”。

很多高中语文教师对新教材中的国画资源“视而不见”,在教学实践中选择忽略这些资源,按惯性思维将目光聚焦在了文本上。原因不难理解,与低学段语文教学相比,高中语文传统教学不太关注插图的价值,更倾向于借助文本自身进行分析鉴赏。另外,多数语文教师未必具有国画知识储备,对国画知识一知半解,将国画资源引入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知识储备上的障碍,故而很难以“大语文观”打开学科壁垒,有意识地开发、应用国画资源,使其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服务。

(一)开发应用新教材中显性的国画资源

新教材中明确标有画家姓名的国画插图共19幅,集中体现在古诗文篇目中,题材为人物和山水。如表1 所示。

表1 普通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2019 年版)国画插图一览表

其中,人物画从特点和功用上来说可分为两类,开发应用策略有所不同。一类人物画为肖像画,体现着中国绘画的一个传统,即画的是典范人物,此类绘画的功用是“成教化,助人伦”“使民知神奸”,在于教化。选择性必修上《〈老子〉 四章》中的《老子像》、选择性必修下《归去来兮辞》中的《陶渊明像》均属于此类。教师可在教学文本时,结合画作普及一些艺术史和文化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常识储备;还可以引导学生鉴赏画作细节,体会画作中传递出的高洁志向、家国情怀等传统美德和爱国精神,落实价值观培养。

还有一类人物画,呈现了一定的情境或故事情节,与文章内容联系较为紧密,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起到助读作用,如必修上的《琵琶行》、必修下的《林黛玉进贾府》《鸿门宴》等选文中的国画插图等。其中《鸿门宴》插图呈现了鸿门宴上宾客宴饮的场面以及“项庄舞剑”这一重要情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画作中的座次和人物神情、动作等,结合选文感受“项庄舞剑”的紧张气氛,判断画中人物身份,鉴赏人物形象和性格等。[3]白居易的《琵琶行》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新教材和旧教材使用了不同插图,一为清代改琦的《琵琶行》如图1 所示,一为明代吴伟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如图2 所示,两幅插图风格迥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比较两幅画作,思考不同画作呈现出的琵琶女形象的差异,探讨哪一形象更符合其个体心中的“琵琶女”。答案并不唯一,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在表达个人观点和产生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发展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素养。

图1 琵琶行

图2 犹抱琵琶半遮面

新教材中的山水画多用写意或兼工带写,综合运用了勾、勒、皴、擦、点、染,烘托、留白等丰富的国画技法,这些技法中有些已经充分借用到文学创作领域中,成为文学创作手法,如选择性必修下《望海潮·东南形胜》即借用了“点染”的表现手法,选择性必修下《边城》最后就运用了典型的留白式结尾。教师如果不懂这些技法的来源、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效果等,就很难打通国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之间的壁垒,也很难以跨学科视角引领学生体悟这些手法的内在意蕴和运用精髓,学生也难以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法。教师可以有意储备这类资源,结合山水画为学生讲解,或与美术学科教师联合开展项目式教学,共同开发跨学科融合课,为学生搭建文学艺术与国画艺术之间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学会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对国画的鉴赏,用国画的审美审视文学的意境。

(二)适当引入新教材外的国画资源

新教材中有些选文并无国画插图,但仅凭文本,学生理解难度很大,学起来过于枯燥。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国画资源,为学生理解文本提供辅助,增添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必修上《故都的秋》一文,教材中提供的并不是国画,而是一张北京西山秋景的照片,如图3 所示,色彩清丽,与文章中“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境并不吻合,对于学生理解文本并无裨益。结合这张照片,学生很难真正体会到“一椽破屋”、槐树叶底“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些朴素、平常、色彩清淡的景物为何成为作者表现故都秋境的首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为何在作者笔下要如此强调? 教师如果为学生提供同样体现这一审美追求的国画,如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倪瓒的《秋亭嘉树图》,如图4、5 所示,图文结合进行赏析,学生更易理解这种残败的生命、淡雅的色调、萧然的环堵中恰恰体现着作者细腻的感受、深沉的雅趣、自适的状态。“审美教育,就是从‘审感’和‘审情’开始的。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人,要让感知、情感和意志得到全面发展,就不能让生命的任何一种感觉流失到潜意识的忘川之中。艺术的功能之一,就是把时时刻刻在流失的感觉唤醒,从而把感情唤醒。只有把全部属于人的感觉都唤醒了,使之复活在文字语言中,人才能从实用的功利中解放出来,成为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4]带着这种理解,学生也更能体会到本单元《我与地坛》一文中作者借地坛传达出的“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之中的那种醇厚沉重超然博大的历史沧桑感和喧嚣不已生生不息的生命意识”[5]。

图3 北京西山秋景

图4 枯木怪石图

图5 秋亭嘉树图

(三)合理设计融入国画资源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专题

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特征,新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自主参与相关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完成符合实际需要的特定学习任务”[6]。教师可以结合国画,设计富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和专题研习。必修上既有《念奴娇·赤壁怀古》,也有《赤壁赋》《登泰山记》,这些选文中出现的黄州赤壁、齐鲁泰山得到了历代文人画士的喜爱,他们创作了大量的以此为主题的诗词书画。“诗画均有江山之助”(清盛大士: 《溪山卧游录》)[7],山水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种独特写照,解读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国精神。教师可结合单元学习任务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之相关的诗词书画作品,进行旅游宣传设计,还可以开发以“国画”为主题的研究性专题,如“山水国画的儒道释文化阐释”“国画名作背后的中国精神”等,形成研究报告并进行汇报、评价,在研习中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丰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猜你喜欢 新教材国画高中语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地理教育(2022年10期)2022-09-29国画《鲦鱼》垂钓(2022年7期)2022-07-20国画《鲿》垂钓(2022年5期)2022-06-13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年1期)2022-03-09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师道·教研(2021年2期)2021-03-28挺立于课本之中的“树”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1年12期)2021-01-13担当意识:历史新教材渗透不可或缺教书育人(2020年11期)2020-11-26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国画欣赏吐鲁番(2018年1期)2018-06-12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