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亚娟?巢春林
【摘 要】面对特殊教育发展趋势带来的新变化与新挑战,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兼顾普通学生和特需学生的需求,和而不同、扬长避短,借助乡村文脉民风,以精准科学评估推动避免任何显性与隐性隔离可能的转衔安置,以充分包容与尊重真正体现全纳教育的体系支撑,打破乡村学校普特融合过程中班级、课堂边界,创新顺应时代变革的乡村学校全纳教育课程建设中的管理、指导和教育途径、形式。
【关键词】乡村学校 普特融合 实践进路
常州市武进区遥观中心小学以精准科学评估推动避免任何显性与隐性隔离可能的转衔安置,紧扣普特融合的时代诉求与实践进路,顺“需”而作,以创造性建设融合教育资源中心推动自然、教育与生命成长的同步律动。
一、和融致远,培植乡村学校一元化普特教育管理新根基
乡村学校融合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好顺应乡村学校融合教育向远发展的管理支撑,以面向全体学生的适宜生长圈筑牢一元化普特教育行动根基。
(一)价值引领,奠基融合教育资源格局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顺“需”而作,需要以学校文化积淀形成以理解特需儿童为基础且相互悦纳的融合教育生长圈,建立较为完备的以资源教室为纽带的乡村学校融合教育管理模式,给予他们积极健康融入正常班级活动的信心与鼓励,实现“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建立由学校行政、资源教师、特教教师、心理健康及康复治疗人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社工、志愿者等组成的乡村学校融合教育教学与管理团队,多层把脉、整体进阶。
(二)目标导向,促进普教特教一元管理
一是实行基础评估、教育计划一体化管理,依据对特需学生全面的评估状况建立“一生一案”随班就读的专项档案;
二是将资源教室纳入教学一体化管理,定准则、定内容、定时间,开展个别化的学习辅导与训练;
三是实行普特融合的课程一体化管理,参照社会性的发展目标,以清晰的目标导向促进乡村学校的普教特教一元化管理。
(三)三重交织,创建“存在”导引开放空间
以“1+X”资源教室建设,形成“物质—行为—文化”三重维度交互依存。充分挖掘场地、园舍等资源优势,打破班级边界,创建集媒介表达、意义创生、交流批判等元素于一体的开放空间,形成“景观与人文”“生态与生命”“自然与传承”相结合的管理发展模式。
二、和润致达,构筑和雅校园内生式融合实践时代新生态
以功能整合唤醒师生员工的心理归属感,营造平等、悦纳、包容的融合教育文化氛围。
(一)融通赋能:多元语境与递变当下的境遇交织
以队伍建设、流程优化、目标指导为抓手,提升全员参与普特融合的专业能力。
1.建立全域浸润的中心体系
专兼结合,全员护特,对学生随班就读班级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开展定期培训,包括理论培训、教育分享、案例剖析、参观学习、日常研究对接等,逐步提高随班就读教师群体的融合教育专业能力和实施水平,提升学校融合教育资源中心的体系建设品质。
2.规范专题纾困的评判流程
以日常观察为基础,建立及时筛查、准确评估、合理安置、科学转衔四步流程。发现疑似特需学生,教师及时与任课教师、家长等沟通交流,组建对应团队,尝试从学习、社团、生活、运动等方面进行综合干预。学校选择适合乡村儿童的专题纾困,组织好法定的依据医学诊断报告为基础的教育评估,同时将特需学生对接市平台,定期更新结合日常观察的综合性教育评估,类别化管理,理顺适应学段、康复、成长等的转介衔接。
3.形成意义构建的融合纲目
纲举目张,在于精心打造好三支队伍,即学校德育团队、融合教学团队、资源教室服务团队。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向监护人提供或共同商议制定科学规范的特育服务清单,包括承诺安置方式、专业设备、专有场所、专业师资、专项经费、个别化教育方案的解读等。
(二)学程对接:回应应接与应答需求的双向奔赴
学校以“一人一表”私人订制回应不同类型特需学生的成长实际,以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的体验打造服务支撑。
1.双学在场,助力角色渐进
学科教学中对不同学生的目标要求要避免整齐划一,使用的教学手段及方法也要有所区别。一是依据国家普通学校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二是重点兼顾特殊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比如,为视力障碍学生订购大字教材,为智力障碍学生准备特殊画笔,以及其他如助视设备、助听设备、计算工具及其他各类学具等,使特需“双学”拥有适宜场景。
2.双测在线,推行主题渐变
携手家庭共同实施分类或个别化教育方案,设立观测点位,因势利导调整课程结构、课时安排、目标内容、教材选用、教学方式、教育评价等。调整后的融合教育课程以普教、特教课程标准为指导,包括“基础性”“功能性”“拓展性”三类课程,并以主题系列的方式推进综合实践、体育、艺术等课程的实施。
3.双本在手,触发整合渐入
一是探索建立特需学生导师制度,定制导学本,帮助解决学习和成长中的诸多问题。二是个别化教育的助学本,帮助课程实施者依据个别化教育的方案设定目标以施行小步骤、多频次、针对性的过程性评估。例如,针对听力障碍与视力障碍学生,学校借助双本分析,科学论证了其座位在教室空间的准确转换路线图,结合相关医学诊断报告等,形成调整个别化教育方案、升学转衔的重要依据。
(三)满格生长:原初存在与自我对话的品格超拔
自我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核心,是内心深处进行的某种意义上的“自我画像”。
1.自我认同,篇章叙事的生长对照
儿童对世界的惊奇,是精彩观念诞生的乐土。学校以认识生命,肯定、爱惜与尊重生命对接铺陈与唤醒,建立资源教室对应训练的心理倾听双向模式,以渐进式内容的延展充实学生心灵空间,在潜能挖掘与强化补偿中助其积淀满满的成长故事。同时,根据家长需求及时补充教育策略指导,以感性方式让特需学生自觉开展心灵对话,闪耀人本理念的灼灼光辉。
2.自我凝视,完型观描的自主判断
从“生活”“沟通”“理想”“实现”等层面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个别化的自我凝视:箱庭疗法区通过让来访学生从玩具架上任意挑选玩具摆放在盛有细沙的箱子里,专职心理教师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评判;
谈心咨询区重在激发来访学生想象力,获得美感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尊、培养自信;
康复训练区通过地毯上的肢体和感觉统合训练提供暗示,促进积极稳定心理品质的形成;
观察、动作训练区以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在自我展现中提升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
益智训练区以音乐、美术、语言、逻辑思维等全方位训练,开启自由发展的“开心剧场”。
3.自我建构,互动介质的有型调适
学校通过挑选助学伙伴、培训同行搭伴、扩展同伴支持等,形成属于具有个体独特意义的自我存在,包括独一无二的身体状况、感知觉的能力、心理活动和心理空间、认知水平、精神层面所属空间等,进而自我建构,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成长为独立、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的人。
(四)五彩留白:原味生活与群体自洽的生态共融
特需学生的生活更要留置适度自由与美感空间,使他们的行为更多遵循逻辑、真理、正义、公正、合理、现实。
1.接纳与感化
特需学生在性格、智能、运动、兴趣等多个方面具有特殊性。学校鼓励特需学生建立独立表达的生存空间,以创造“自告奋勇”的训练尝试营造随班就读班集体普遍的接纳与感化氛围。逐步形成了“两点四步三注重”的接纳感化指导模型。“两点”是指随班就读学生校内活动的普通教室和资源教室两个点位;
“四步”是指活动前调适、过程中互动、教室里辅助、评价时依据,以此形成系统化助行流程;
“三注重”则是强调策略的运用,即注重直观、注重激发、注重注意力,进而促使普特一体学生成为生活圈的共同创生者。
2.激励与自明
一是生活常态的融合,采取“1+1”和“1+N”的同伴帮扶、小组帮扶和教师帮扶等方式;
二是集体活动的融合,以集聚共性和差异的资源,给予特需学生理解、耐心和关注;
三是区域融合,提供场域差异化的隐藏性、暗示性材料,使特需学生享有均等的活动机会;
四是同伴间的融合,让特需学生获得足够的同伴与玩伴支持;
五是大环境融合,鼓励随班就读学生大胆参与校园活动,使之敢于展示、勇于进取、获得成功。
3.情意与诗意
“必须引导儿童,让他们把自我、学校和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学校因人而异创建特需学生的“存在”空间,激励融合教育环境下普通学生在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及道德品质等方面的有益提升,进而激发广泛爱心、宽容、乐于助人、关心他人的校园“和润”风尚,携手家庭共建融合运作体系,扎牢同伴关系,以共同进步和协同发展精塑兼具情意与诗意的融合教育生态空间。
三、和悦致尚,倡导育人生态多谱系评价沿革阶进新模式
学校从特需学生实际出发,着重建好康复保健、生活适应和社会适应三个纬度的评价。
(一)康保对接,确定特需学生韧性生长基本点
学校联合医院,聘请专业医师为医教融合专家顾问,以医教双评估完善康保对接,建立健全在校特需学生个人健康档案。自入校后每一个学生都将建有一个健康档案袋,包含他们的基本信息、健康检查、入学评估、特殊体质等数据,供个训教师、科任教师、班主任等作为开展相应教育教学和个训康复的实施依据。
(二)脉络承接,确定特需学生随性生活进程线
主要包括发展性评估和学业评估。发展性评估包括认知与交往、运动能力、社会适应等,以此建立评估与教学之间的有效链接。自新课标重点强调大概念教学及情境教学以来,评估在教育中的指挥棒作用愈加明显。学校根据随班就读的学习评估手册开展发展能力、学业能力等方面的科学评估,以特需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整目标、调适进程,使特需学生的学习目标与班级共同目标同步发展、同频共振。
(三)点阵衔接,确定特需学生适性发展促进面
学校由表及里构建形成社、校、家多方位互动共建的乡村学校融合教育推进格局。加强问题关键表征的评估研判,包括注意涣散、违抗、逃离、乱发脾气、破坏、攻击、重复刻板、自伤、不当身体接触等,同时参考特需学生的发展雷达图,增加劳动、手工、艺术等课程课时。通过幼小转衔,因材施教、评价布点、衔接点阵,以群体强化习得与别人交往、自立、自理等能力。
特需学生的入学安置、教育评估、课程管理与实施、资源教室管理、康复工作管理等规章制度,保障了融合教育工作的规范有序,真正实现了每一个向阳生长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1]董洪亮. 基于证据的教研转向:基本概念问题的初步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5).
[2]陈娟.我们如何真正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读《儿童精神哲学》有感[J].江苏教育,2022(39).
[3]周云.促进“特殊儿童”发展的家校共育[J].江苏教育,2022(66).
猜你喜欢 实践进路乡村学校 立德树人:大学体育的时代使命、价值基础与实践进路大学教育(2021年3期)2021-03-24新时代增强党的创造力:必然逻辑、原则导向及实践进路理论导刊(2020年11期)2020-12-14理解高校资助育人科学内涵的三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年3期)2020-08-11社区情感治理:逻辑、着力维度与实践进路江淮论坛(2020年6期)2020-01-11习近平党建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逻辑党史博采·理论版(2019年1期)2019-03-05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与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1期)2019-02-19乡土文化退隐对乡村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其应对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17年3期)2017-04-07美术教师做好下乡支教工作的几点思考新课程·中旬(2017年2期)2017-03-29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学校的使命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年6期)2017-03-17新时代乡村学校班主任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扩展阅读文章
推荐阅读文章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