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当前位置: 恒微文秘网 > 范文大全 > 专题范文 >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

来源:专题范文 时间:2024-10-12 18:00:03

张继栋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是中华文明创造的原动力,是中国文化历史进程中的道德传承、精神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和,是以老子、孔子道儒文化为主体,中国5000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的非物质和物质文化的总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我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史学、传统文学、传统建筑和雕塑、传统绘画和音乐、传统戏剧、传统节日文化、传统民族和风俗、中国对联等。中华传统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个特征。一是民族性。中华传统文化是以汉族为主体创造的,同时回族、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是内容的丰富性。从哲学思想到道德观念,从物质到精神,包含方方面面,内容非常广泛。三是影响的双重性。中华传统文化受时代的限制,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通过史诗般的壮阔实践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机会、更大的空间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之前有一则新闻,标题是“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的名义成功申遗”,许多中国网民对此表示愤慨。他们表示,韩国申请的只是其国内两处重要建筑的修缮和营造技艺,和中国2009年卯榫技术成功申遗所包含的建造技艺完全不在一个水平上,一时间关于“中国古建筑为榫卯结构,不用一颗铁钉”引发了热烈讨论,此举也大大增强了人们的民族自豪感。

文化越自信,传播越广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富强,既要有高度发达的物质,又要有先进的文化。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难以实现。但文化自信绝不是盲目自信、过度神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大量人力物力,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要想传承好中华传统文化,首先要了解传承的是什么、包含哪些内容。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涵盖了方方面面,有精神的,有物质的,我们在传承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只要读过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便不难理解这一点。杜牧在赋中描述了他想象中的阿房宫,有这样一段文字:“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
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意思是:那阿房宫,承重的柱子比耕地的农夫还多;
架梁的椽子比纺织的女子还多;
闪闪发光的钉帽,比仓库里的粮食还多。“钉头磷磷”四个字意味着在唐人的认知里,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是要大量使用钉子的。宋代建筑学著作《营造法式》也有一卷专门谈如何用钉,里面有数十种钉子的用法。

1956年,专家修缮故宫西北角楼时,对原建筑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凡用钉处皆为特质的合金方钉,锉磨光滑,并敷桐油”。紫禁城的建筑不仅在榫卯结合部位使用合金方钉,还在屋顶普遍使用瓦钉,只不过所有用钉处皆被美化,普通人看不到罢了。

在中国和世界其他文明体中,榫卯技术都出现得很早,也长期被广泛应用。只不过中国古代建筑普遍喜欢以木结构为主体,榫卯技术在后世发展得精致繁复。榫卯结构与钉子都是为建筑而生的伟大发明,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这两种工具相互配合,缺一不可,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长期的以讹传讹中,钉子的重要价值被抹杀了。其实,钉子虽小,却恰恰反映出古人的智慧。

中国人历来不强调复杂。道理虽然很深奥,但是,一定要用非常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把复杂问题简化,目的是让听众都能够受益。西方人做学问的方法恰恰相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明明这个问题很简单,但是非要借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术语,为的是什么呢?为的是炫耀自己的学问。好像不说一点别人听不懂的东西,就不能显示自己的高明。所以,从做学问的态度和方法就可以看出,中国古圣先贤的“存心”。老子说:“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意思是说,上等的人很有悟性,一听到“道”就能领悟,身体力行,所以“勤而行之”;
中等的人听到“道”想相信,但又有点犹豫,半信半疑;
下等的人听到“道”,觉得离生活太远了,谈玄说妙,哈哈大笑。后面这句话说得更好,“不笑不足以为道”的意思是,如果你讲的这个“道”没有人笑话它,肯定也不足以称为“道”。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古圣先贤所体会的“道”,其实是很深奥的,可能不是平常人容易知道和领悟的。孔老夫子采用了一个非常朴实的方法,他给你讲道,你听不懂,他就给你讲德,讲德还听不懂,他就给你讲仁,讲仁还听不懂,他就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直到你能听懂,并且有利于你的生活为止。孔老夫子从来不谈玄说妙,他都是针对听众的水平讲不同层次的话。深入浅出地揭示道理,这是古圣先贤最擅长的事情。

如果把春晚的走红看作中华文化的“初次亮相”,浙江越剧的“二度出圈”则再次证明,在坚守传统的同时,让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巧妙结合,站在百姓视角进行创作,有立场、有态度,知道文艺工作的对象是谁,就一定能拿出耐得住时间、耐得住看、自带“顶流”的文化作品。特别是晚会结尾专门鸣谢“全国网友、观众以及可爱的粉丝们”,就是打心眼里向这种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良好互动致敬,让观众更有获得感。

2021年2月,跨界女导演贾玲首次执导的喜剧文艺片《你好,李焕英》,用充满真情和温馨的故事将母爱的无私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感动了无数人,票房更是打败了众多商业大片。

无数观众在电影院爆笑之余又泪流满面,发出这样的感慨:“这么假的剧情,怎么就让我看哭了呢?”正是导演把现实生活中羞于表达的感情完全表达出来,母女间简单、纯粹、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万观众。

比起其他影片在视觉效果、叙事方式等方面的创新,《你好,李焕英》不能算是最出彩,甚至剧本存在诸多缺点,但导演的高明之处在于所有不完美的细节都用真心一点点拼贴起来,一点点黏合起来,最终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晶莹剔透、感情真挚、充满爱的心。这颗心是那样的具体可感、触手可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是多么深厚博大,又是多么真实动人。

真情实意总会被观众感受到,导演贾玲“不是为了当导演而拍这部作品,而是为了妈妈当了一回导演”。她让母亲在大银幕上“复活”,与母亲在梦里欢乐相聚,借助电影造梦的功能纪念和报答母亲,以幻象弥补“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也借此完成对自己的治愈,并以私人化的体验达成了一次公众化的集体回忆和缅怀。这种戏里戏外的真情流露和悲喜交叠产生了奇妙的互动效应,对于原地过年不能回家的子女来说,无异于一枚重磅催泪弹。

《你好,李焕英》的突破还在于它不是单方面颂扬母爱,同时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爱,这种母女情深的双向流动、舍己利他、彼此成就,让“李焕英”不仅是贾玲母亲的名字,也成为天下母亲的代名词,这背后隐藏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基因,和《渴望》里的刘慧芳一样,是对传统道德中女性“无我”牺牲精神的最大认同。电影之所以产生巨大的共情力,正是因为它对“母爱无私”的呈现切中了大众集体的心理基石。

如果盲目自信,便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如果单纯地表演舞蹈,《唐宫夜宴》的影响力肯定没有这么大;
如果一味煽情,《你好,李焕英》也不至于引发如此广泛的情感共鸣。这些文化现象启示我们,实事求是的态度、贴近群众需求的表达方式与朴素真挚的情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三大法宝。最真实的传播最有力,最朴素的情感暖人心,最生动的表达更耀眼。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盛,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前提。马丁·路德·金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人民是不是具有开明的品格和高尚的道德,这才是利害攸关的力量所在。”英国思想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说:“哪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品格的支撑,就可以认为它是下一个要灭亡的民族。哪一个民族如果不再崇尚和奉行忠诚、诚实、正直和公正的美德,它就失去了生存的理由。一旦一个国家的人民如此热衷于对财富的追求、对感官快乐的追求和如此热衷于宗派活动,以至于荣誉、秩序、忠诚、美德和服从都成了过去的东西,那么,在这种堕落的社会风气之中,就只有等到那些诚实的人到处摸索,并让每一个人都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这个民族仅存的希望还仅在于使失去的品格得以恢复,使每一个个体的品格得到升华。只有这样,这个民族才能够得到拯救。”

文化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更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和延续性的现实命题。一个国家如果总是宣扬其他国家的文化,而忽视传承和发扬自己的优秀文化,那么这个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不断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文化自信命题的提出意义重大。它恰逢其时,鞭笞和鼓舞中华民族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当下,我们已经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此时,我们回首来路,展望未来,更加坚信中国文化对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具有强大的、内在的支撑作用。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我们相信,从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的养分中汲取营养,练就讲好故事的强大内功,就一定能讲好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中国故事。

(作者单位:浙江警官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榫卯中华传统 榫卯结构在玩具中的应用研究玩具世界(2022年3期)2022-09-20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融设计展·榫卯 和合而生现代装饰(2019年10期)2019-10-17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东方教育(2017年11期)2017-08-02

恒微文秘网 https://www.sc-bjx.com Copyright © 2015-2024 . 恒微文秘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恒微文秘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号:蜀ICP备15013507号-1

Top